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世界史 > 图说天下·世界历史系列:文艺复兴(中世纪的觉醒)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说天下·世界历史系列:文艺复兴(中世纪的觉醒)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图说天下·世界历史系列:文艺复兴(中世纪的觉醒)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图说天下·世界历史系列:文艺复兴(中世纪的觉醒)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图说天下·世界历史系列》编委会编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2009-01-01

书籍编号:30009839

ISBN:978780762733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49757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世界史

全书内容:

图说天下·世界历史系列:文艺复兴(中世纪的觉醒)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


FOREWORD


THE RENAISSANCE


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古典文化经历了近千年黑暗时代的洗礼,终于在14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迸发出文艺复兴第一束耀眼的光芒!意大利是一个富裕的国家,它的城市佛罗伦萨是当时世界有名的工业中心,水上城市威尼斯连接着东西方的航运,这些都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一方沃土,让它的萌芽可以在这里汲取营养、茁壮成长。从此一场重视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崇尚理性的思想解放运动到来了,人文主义开路、自然科学和文化艺术相继取得了璀璨而辉煌的成就,群星闪烁,耀眼夺目,灿若霓虹。


文艺复兴崇尚“人文主义”,宣扬个性解放,以“人”为本,爱人、尊重人是它的中心思想,这对崇拜神灵的封建阶级来讲,是一个挑战。但人文主义者们只是反对教会,对宗教和上帝却有着一如既往的仰望。可以说,文艺复兴时期是黑暗和光明的分水岭,这一段时期,在艺术、文学、科技方面的无数杰出成就,使欧洲摆脱了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缚,为后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三位大师的才华第一次照亮了夜空,他们尝试着摆脱神学的虚伪,将世间的幸福和情感融入文学作品,成为文艺复兴开创时期的三颗巨星。同时期的美术大师乔托则获得了“欧洲绘画之父”的美誉,他们共同用各自的作品将这场革命的大幕徐徐拉开。紧随其后的一流艺术家,以“文艺复兴美术三杰”、雕刻家多纳太罗、建筑家布鲁莱内斯基等人为代表,以无穷而惊人的创造力震动着艺术界,在让人怦然心动的艺术作品里,将人文主义艺术思想的火烛布遍欧洲。


16世纪,文艺复兴扩展到了德意志、英、法等地,内容也已经从文学艺术发展到自然科学、哲学、天文学、医学各个领域。这是一段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人类文明历史,在三个世纪的时间里,它从中世纪的文化遏制中转变过来,将一个开放、明理的社会留给后世。

“万王之王”的统治


THE RENAISSANCE


凭借家族的荣耀登上教皇宝座的英诺森三世,终于展示了他的不凡才华,他宣扬主的旨意,将教皇的权力触角延伸到了欧洲的各个角落,建立了庞大的宗教王国。他组织起英勇的“十字军”,将炮火引向了中亚,尽管累累白骨筑成了“拉丁王国”,但是他依然声称这是教皇的权威。


文艺复兴


时间


●1160年~1216年


人物


●英诺森三世


●亨利六世


●腓力二世



登上教皇的宝座


从中世纪走来,教皇的权力不断膨胀,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的分裂割据,也造就了罗马教皇意图控制欧洲的野心,并且随着权势的增加而日益显现。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的出现也是“时势造英雄”,在“主交给彼得治理的不仅是整个教会,而且是整个世界”的口号下,他将权力的触角伸向了欧洲的各个角落。


英诺森三世1160年出生于有德国血统的意大利罗马贵族家庭,他原名洛塔里奥。父亲是特拉西蒙伯爵。年轻的英诺森三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学生时代在巴黎大学就读神学,毕业后在意大利波伦亚法学院攻读教会法。1185年,他回到罗马在教廷工作。显赫的家庭背景使英诺森三世平步青云,他的叔叔就是教皇克莱门特三世,于是依仗叔叔的权势,年仅30岁的他就晋升为教廷高级人员。后来由于他的家族仇敌塞勒斯廷三世担任教皇,他一时失势,开始闭门写作。在此期间,他那部有名的著作《论人的贫苦条件》广为传抄,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此书在后来的两个世纪内再版过47次。1198年1月8日,他再度崛起,当选为教皇,时年38岁。


英诺森三世表面谦卑,非常虔诚,实际上才干出众,城府极深。他拥有极大的扩张教皇权力的野心,这也使他成为了教会历史上的声名显赫的人物。他极力宣传自己的“教皇权力至上”理论。12世纪上半叶,著名的修士圣伯那阐述了“双剑说”的理论,英诺森三世将之补充和发挥。当时,根据教会法学家的解释,教皇不仅是彼得的继承人,而且是“耶稣基督在世上的代理人”,所以教皇直接拥有拯救和惩罚世人的权力。英诺森三世对此做出了补充,认为教皇对君主授职加冕时,是暂时将剑交给君主掌管。当德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公开声明说,他的权力是上帝直接授予的时候,英诺森三世又说:“教皇和国王,就像太阳与月亮,月亮从太阳那里得到了光辉,国王的权力是从教皇那里获得的。”


1209年,这位年轻有为的宗教之主再次发布通谕,说教皇的权力是无上神权,这样皇帝资格的审定当然也要经过教皇的同意。英诺森三世还设立了教皇钦使的总机关,由教皇直接管辖,以此监视西欧各国的君主。



欧洲霸权的顶端


英诺森三世上台后不久就开始大刀阔斧的权力扩张行动。首先,他借助于意大利人民对德国侵略者的极度仇恨心理,鼓动他们在意大利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驱德”运动,并插手德国皇位之争。他将首要目标指向西西里的控制权。西西里原本属于诺曼人的统治范围,德皇亨利六世利用他的妻室是诺曼王国的公主这一关系,于1194年在西西里兼称国王,但是他上台之后的统治极为残酷,激起了西西里人民的强烈反抗。1197年,在镇压人民暴动的过程中身亡,德国境内进行着激烈的王位争夺之战,这时亨利六世遗孀君斯坦丝带着儿子腓特烈二世到西西里请求教皇保护,英诺森三世充分利用这一时机,成为西西里国王的监护人,并且在西西里行使着摄政权,这一举动引起了亨利六世生前心腹们的极度不满,举兵攻打西西里。教皇英诺森三世耗费大量资财迅速组织军事力量,全力进行反击,终于将对手击败,收回了很多原本属于教皇领地的主权。当时,罗马教廷内流行着各种教皇领土的地图,教皇利用这些地图,到处索要教皇的领地,其实这些地图大多是前任教皇们委托别人随意绘制的。英诺森三世趁德国在意大利领土极为混乱的时候,占领了梅迪奇纳、阿尔杰拉塔、蒙泰韦利奥和马革尔达的全部领土。另外,他还利用高超的外交手段,乘德国争夺皇位之际,竭力扩大教权,在此期间英诺森三世插手德国皇位之争的事情,既保持了教皇对西西里的统治,又暂时控制了德皇腓特烈二世,并且实现了自己的既定目标。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欧洲人在200年中,先后发动了七次十字军东征。第一次东征是失败的,教会统治者们认识到单凭狂热是不能解放圣地的,他们没有就此罢休,而是不断地筹划着下一步的战争。


img4


英诺森三世还利用教会同“无地王”约翰之间的较量成功地战败了英国国王。1205年英国大主教坎特伯雷去世,职位出现了暂时的空缺,关于这一职位的委派问题,双方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冲突,互不相让。英王约翰首先委任了心腹德·格雷去担任,英诺森三世坚决不同意,宣布无效,并改派在其手下工作多年的史蒂芬·兰顿担任,这一决定遭到了约翰的拒绝。约翰坚决不允许史蒂芬·兰顿入境,同时还驱逐忠于教皇的修士。英诺森三世于1208年3月下令停止了英国的一切宗教活动,并于第二年革除了约翰的教籍,甚至责令约翰将英格兰献给罗马教廷。之后,英诺森三世又废黜了约翰王位,并鼓动英国贵族造反。这位“无地王”本来就不得人心,面对困境,不得不屈服。最终,约翰向教皇称臣,并在1213年接受史蒂芬·兰顿担任坎特伯雷大主教的职位,赔偿教会的损失,最后还把英国献给教皇。


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



十字军在1204年攻陷了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时的情形。


img5


1214年1月,英王约翰与德国皇帝鄂图四世联合进攻法王腓力二世,英国不仅没有夺回13世纪以来在法国失去的领土,还在布汶决战中一败涂地,在法国的领地逐渐丧失殆尽。尽管腓力二世在与英王约翰的斗争中为罗马教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英诺森三世仍然想方设法将其制服。腓力二世的离婚要求遭到罗马教皇的拒绝,也导致腓力二世与英诺森三世在未来的一再对抗。英诺森三世趁机革除法王的教籍,还宣布法国为禁区,禁止从事各种宗教活动。此时,国内的主教纷纷外逃,腓力二世众叛亲离之下不得不听命于英诺森三世。


此后,英诺森三世使欧洲大多数国家臣服于自己,整个西欧、中欧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成了教皇的天下,他成了真正的欧洲霸主。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在十字军东征的历史上,英诺森三世赫赫有名,因为第四次也是最大的一次东征就是由英诺森三世组织和发动的。


在“收复圣地”和“保卫圣地”的口号下,刚刚上台后不久的英诺森三世就组织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以便确立起教皇的世界权威。他命令各国所有的修道院和教会都要献出其财产和收入的四十分之一支援东征,他自己本人捐出十分之一装备船只以图远征埃及。在他的策划组织下,十字军东征的参加者是法、德、意贵族,但实际起支配作用的却是意大利的威尼斯商人。1202年夏天,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队伍汇集于威尼斯,在向埃及进发的前夕,威尼斯总督以十字军没有充足兵员运费为由,劝十字军攻打威尼斯的商业有力竞争者萨拉城,以战利品来补偿欠款。同年11月,十字军攻陷了萨拉城,该城被洗劫一空。此时,十字军乘拜占廷帝国发生内乱之机于1204年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无数艺术瑰宝毁于一旦。


英诺森三世对这次十字军东征取得的成绩非常赞赏,他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上帝的奇迹”。1204年5月9日,十字军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建立了“拉丁帝国”,英诺森三世在次年就委派红衣主教来到那里训喻天主教的优越性。拉丁帝国向罗马教皇称臣纳贡,东方教会服从教皇的统治。


img6



英诺森三世像


13世纪初,叙利亚与巴勒斯坦的十字军状况日益恶化,夺回耶路撒冷的希望已经破灭,但是,欧洲开始流行12岁以下的无罪儿童才能将耶路撒冷解放的传言。于是成群的孩子被集中在法兰西、日耳曼各地。不少孩子被船长和商人偷偷运往巴勒斯坦,甚至被运往埃及卖作奴隶。1212年8月,在德国集中的2万儿童抵达热那亚,又到罗马,当地主教和政府禁止他们出征,这些疲劳的孩子因为疾病和饥饿几乎都倒在了路上。


这次“儿童十字军”是一次荒诞的悲剧,但是英诺森三世却振振有词地说, “儿童应延期到成年以后再履约出征”。


1216年,英诺森三世又积极筹备新的十字军东征,但是同年的6月16日,这位自称“万王之王”的英诺森三世就在意大利中部的佩鲁贾猝然而逝。英诺森三世将教皇的权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欧洲是他的宗教世界,中亚有他的“天国王朝”,他在宗教历史上的威严至今仍令人战栗。十字军东征虽然给很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也扩大了教皇的影响,大批欧洲人涌向东方,东方古老灿烂的文化促成了欧洲文明新的觉醒,为13世纪以后的文艺复兴开辟了道路。

“雕刻先祖”尼古拉·比萨诺


THE RENAISSANCE


意大利早期艺术家的名录中有尼古拉·比萨诺的名字,他锐意进取,不断开拓新的建筑风格与雕塑风格,教堂上镌刻有他的名字。世人为其精湛的技艺叹服,下至行会上至教皇、国王都来邀请他。儿子乔万尼继承了他的衣钵,继续在艺术之路上绽放异彩,父子二人一起雕塑出一幅不朽的精美艺术画。


文艺复兴


时间


●1206年~1280年


人物


●尼古拉·比萨诺


●乔万尼·比萨诺



伟大的建筑家


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思想与人文主义激烈碰撞,各种新的教堂兴建翻修,成就了众多艺术家,也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技艺的广阔舞台。在此时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当时的人无法知晓,后代人更无从考证。正如伟大的艺术家尼古拉·比萨诺一样,虽然我们知道他出生于阿普里亚,但是他何时出生以及属于何种血统,对世人来说可能永远是一个谜。年幼的尼古拉·比萨诺就在当地国王弗里德里克二世的作坊里接受了正统的训练,使他在艺术的道路上融会了别样的风格。


经过早期的严格训练,尼古拉·比萨诺在建筑艺术史上更是成绩斐然。他锐意创新,在托斯卡纳地区,尼古拉·比萨诺在建造塞蒂莫修道院过程中费尽心机,将新的建筑风格融入新的建筑物中,让人耳目一新。尽管这座修道院镌刻的不是尼古拉·比萨诺的名字,但其卓然不同的风格,让人一看便知是尼古拉·比萨诺的手笔。


尼古拉·比萨诺的声誉日隆,他主持的建筑也在意大利各地涌现,各地若有重大的建筑项目,就会派专人邀请他。在比萨,他开启了一个新的建筑时代,许多宫殿和教堂拔地而起,同时,建造过程中,一种新的建筑方法应运而生:尼古拉·比萨诺让房屋的重量直接落在墩柱上,这些墩柱又通过拱门彼此连接,而墩柱下面则是用木桩夯牢的地基。这种方法,不仅使建筑物美观大方,还使建筑物坚实牢固。


他的得意之作在比萨,别人称之为最美丽最神奇的作品,这就是为尼古拉教堂建造的钟楼。这座楼从外观上看呈八角形,内部呈圆形,楼梯紧紧挨着墙壁,并呈螺旋状上升到钟楼的顶部。钟楼在中央围成一个深井似的空间,楼梯上每隔四个阶梯就有一根柱子,柱子有弧拱,屋顶的重力巧妙地落在这些拱上。螺旋上升的结构,不仅能使地面上的人清楚地看见所有上楼的人,还能使上楼的人清楚地俯视地面。这种巧妙的建筑方法更是为后人借鉴,广泛应用在其他建筑中。


此时,佛罗伦萨开始拆除城内许多风格拙劣的塔楼,以图减少圭尔夫派和吉伯林派的冲突对民众的伤害,但是,城内有座叫“瓜达莫托”的塔楼,它的建造结构环环相扣,非常坚固,鹤嘴锄也不能令它移动分毫,高高的塔楼也使人无可奈何。尼古拉·比萨诺足智多谋,想出了绝妙之计,他让人在塔楼的底部掘开一个小口,然后塞进一些粗木棍,接着就让人把这些木头点燃,这些木头燃烧得差不多时,塔楼也就很快坍塌了。尼古拉·比萨诺的巧妙计策,在此后的拆除活动中屡试不爽,他的名字也因此广为传播。



在意大利的比萨,雕塑随处可见,比萨洗礼堂中如此精美的艺术就是一代雕刻大师尼古拉·比萨诺的作品。


img7



不朽的雕塑家


尼古拉·比萨诺在雕塑艺术上的造诣,更是值得称道。他的雕塑拥有精妙的构思、非凡的气势和华美富丽的形象,一扫陈旧的拜占廷风格。他将各种主题场景安排得独具一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尼古拉·比萨诺最初跟随在制作浮雕的希腊雕塑家身边学习雕刻艺术。一次,尼古拉·比萨诺那双锐利的眼睛发现了一个石棺非常漂亮,上面的浮雕风格优美,其中一幅名为《美利格猎杀卡利多尼亚野猪》的场景中的人像更是逼真传神,让人看后不知不觉沉醉其中,尼古拉·比萨诺也为之倾倒。尼古拉·比萨诺于是刻意描绘模仿,试图将这种风格在意大利雕塑艺术中展现,他的尝试成功了,他也成为最优秀的雕塑家。


当时,意大利著名的雕塑家福乔久负盛名,而尼古拉·比萨诺作为后起之秀并展示新的绘画风格无疑向他提出了挑战。1225年,尼古拉·比萨诺来到波洛尼亚,他为刚刚去世的圣多米尼克会创始人卡拉格拉建造一座大理石墓,在该墓的设计过程中,尼古拉·比萨诺添置了大量现代风格的人物雕像,经过6年的努力,这座墓终于完成,人们对这件作品赞叹不已,并认为那是最美的雕塑作品。该墓的设计,不仅使尼古拉·比萨诺获得了极高的赞誉,还向世人表明他比福乔的技艺更高一筹。


此后,尼古拉·比萨诺的雕塑在大小教堂上留下了多姿多彩的画面。在圣马丁教堂的正面墙上,有他的大型浮雕《基督被放下十字架》,上面有许多精心雕刻的半浮雕人像,尼古拉·比萨诺刀力遒劲,刀锋显露,大理石也被穿凿,看到的人无不惊叹。尼古拉·比萨诺的作品使那些工匠们看到了希望,他们相信这位才华出众的雕刻家将来会更加与众不同。1240年,尼古拉·比萨诺设计了皮斯托亚城的圣雅科波教堂,这座耗资巨大的建筑令人叹为观止。



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已经成为比萨的标志性建筑,堪称中世纪的不朽之作。


img8


他那种值得称道的竞争精神推动着艺术家不断钻研创新,这一点在米兰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兴建大教堂时,伦巴第人与日耳曼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后来,米兰人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失和,为此他们之间在意大利雕刻和建筑领域相互竞争,优秀的艺术品争奇斗艳。尼古拉·比萨诺的作品引领时代潮流,他的作品出现之后,模仿此类风格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在圣乔万尼广场上的一座小教堂里,尼古拉·比萨诺设计的雕塑《圣母》,成为众匠人瞻仰的典范。


1254年,尼古拉·比萨诺在完成沃尔特拉城的大教堂之后,回到了比萨,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圣乔万尼教堂的布道台的建造中。尼古拉·比萨诺想为家乡父老留下点值得纪念的东西,除此之外,他还完成了大型雕塑《最后的审判》,其中有不少浮雕人像。这件作品使尼古拉·比萨诺自豪不已,上面镌刻着一句不朽的话:这件精美的作品是比萨的尼古拉·比萨诺在1260年完成的。1267年,教皇克莱门特四世也邀请他到维特伯主持建筑和雕塑工作。连那不勒斯国王查理一世也都听说他的精湛技艺,派人来邀请他。从那不勒斯归来,在奥尔维耶托停留期间,尼古拉·比萨诺完成了令人瞩目的圆雕人像——《天堂》和《地狱》,在《天堂》中,获得圣宠的人物美丽动人,而在《地狱》中,他把魔鬼丑化得狰狞可怕,恶人的灵魂在此将饱受折磨。


img9



雕塑《基督被放下十字架》



尼古拉·比萨诺作品《基督被放下十字架》,描绘圣母等人将受难后的耶稣遗体卸下十字架的情景。



子承父业


艺术家尼古拉·比萨诺拥有不朽的天赋,这种天赋也被他的儿子乔万尼继承。乔万尼经常伴随在尼古拉·比萨诺的身边,在父亲的精心指导之下,雕刻与建筑的技能也突飞猛进,几年后,他的技艺不仅能与他的父亲相媲美,而且某些方面还胜过了他。晚年的尼古拉·比萨诺将一切事物交由自己的儿子打点照料,自己则归隐比萨城,一心过着平淡的生活。


乔万尼继承了父亲的才华与艺术遗产后,在意大利艺苑大放异彩。他横溢的才华在建造静止的圣马利亚德拉·斯皮纳教堂的装饰工程时得以展现。当时的奇迹诞生了,乔万尼在弟子的帮助下,尽心竭力把这个教堂装饰得完美无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人叹服。


1286年,乔万尼被阿雷佐城的主教请到阿雷佐参加该城建筑师设计的大教堂的建筑工作。他为大教堂设计了一块大理石镶板,这块镶板带有人像、叶饰等雕饰,镶板四周是静止的图案和银盘,镶嵌着各种珠宝、珐琅,镶板的中央是圣母像。这件稀世珍宝,价值连城,光黄金就价值不菲,更不必说这是一件精妙的艺术品了。


这对父子艺术家在分开之后很少团聚,1280年,乔万尼为了归乡看望年迈的父亲前往比萨城,但是途中受到邀请而被耽误了,尼古拉·比萨诺未能见上孩子一面就合上了双眸,为此,乔万尼遗憾终生。此后,乔万尼秉承父亲的遗愿,在意大利将建筑与雕塑的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直到1320年逝世。后人也在文艺复兴早期雕刻家与建筑师的名录上刻上了比萨诺父子的名字。

“神学之王”托马斯·阿奎那


THE RENAISSANCE


年幼的托马斯·阿奎那选择了思考上帝,他在思考中寻求真理,为了它叛逆家庭,远走巴黎,在异域的讲台上展现风姿。巴黎大学永远有他的印迹,尘封的日子里还有托马斯·阿奎那“哑牛”的旧影,但是神学、哲学殿堂中的不朽思想和等身著作早已让他戴上“神学之王”的桂冠。


文艺复兴


时间


●约1225年~1274年


人物


●托马斯·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像


img10



思考上帝的少年


如果说中世纪的宗教思想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格格不入,那么这片宗教的面纱也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渐渐剥去。如果宗教的理性能够使人看到希望的曙光,那么朦胧的宗教界也将被理性照亮。1225年,宗教哲学界的一株奇葩托马斯·阿奎那诞生在意大利罗马城与那不勒斯城中间的阿奎那城,这位被后人誉为“神学之王”的阿奎那刚出生时并没有耀眼的神奇光彩,只是高贵的门第给了他让人羡慕的资本。


自幼强健的阿奎那聪颖好学,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龄人喜欢玩游戏,他却喜欢独处,更喜欢听长辈们讲托钵僧的故事。安静的他总是思考着连大人们都费解的问题,不知不觉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遥远的阿尔比斯山巅。在一个狂风暴雨之夜,他静静地躺在床上,侧耳聆听着窗外隆隆的雷声,不由思考起似懂非懂的上帝来——这个备受世人亵渎、歪曲和诽谤的问题。他隐隐约约地意识到,上帝是至高无上的,但他的子民却被判为终身劳苦,芸芸众生为追求来世的幸福而逆来顺受,为现世的达官显贵而劳苦终生;在上帝的名义下,信教者的铁蹄残酷地践踏那些胆敢以自己的异端方式来侍奉上帝的“怀疑论者”……这一切合理么?这似乎有差错,或许将来自己能够改变它。


一位思考上帝的幼年孩童,就这样迈向了通往神学殿堂的道路。



我想做一个托钵僧


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之途并非一路平坦,途中荆棘与鲜花共生,风景与崎岖相伴。他在5岁的时候,就被父亲送到了卡西诺山修院上学,并在那里度过了十年光阴。在离开修院之后,托马斯·阿奎那被转入了闻名遐迩的那不勒斯大学。那不勒斯有一座多明我会修道院,他常到这个修道院圣堂念经祈祷,并和院内会士交往。经过七年的寒窗,托马斯·阿奎那如期完成了学校规定的全部课程,重返家乡。


这时,托马斯·阿奎那已经22岁了,也正是随他的兄长拿起长枪加入军队的年龄,但是,他对多明我会的生活更加向往。第二年,他加入了多明我会,立志永远做教会的忠诚卫士。然而他的入会却遭到了家庭成员的强烈反对,尤其是父亲,哪能容许这个儿子沦落到乞讨的行列,这难道不是对这个显赫贵族世家的巨大污辱?托马斯·阿奎那义正辞严地说:“我想做一个托钵僧。”父亲斩钉截铁地连连反对。母亲更是心急如焚,她立刻给教皇写信,请求教皇救他的儿子于水火之中。这位挚爱自己儿子的母亲,不顾年迈的身体和劳苦的旅途,连夜奔波40千米,赶到那不勒斯去见这位仁慈的主教。那不勒斯大主教口头答应她了,但是这位可怜的母亲哪里知道,自己的孩子早已被主教告知连夜赶路,绕道罗马,径赴巴黎了。



多明我会信徒的生活画面



多明我是出身于西班牙贵族的神甫。针对当时广大人民痛恨神职人员奢侈腐化的情况,他提出以清贫来挽回教会的威信,得到响应,成立了多明我教团。


img11


托马斯·阿奎那与一群托钵僧交上了朋友,踏上了巴黎的征程。他的母亲没有找到自己的孩子,感觉受到教皇的巨大侮辱,就将此事告诉了弗烈德里二世国王。这位国王本来就与教皇积怨颇深,听说此事后,他立刻命托马斯·阿奎那的两个哥哥带领军队去追赶。


罗马城北的小河边,一群托钵僧正在休息,里面就有魁梧高大的托马斯·阿奎那。在经过一阵挣扎之后,他被带回了家。托马斯·阿奎那成了一个军营中的囚犯,家人开始感化儿子,但是任何威逼利诱都不能打动他,最终托马斯·阿奎那被软禁在家里,一年之内不准出门。


家人不忍心他受苦,给他送来了不少书籍,托马斯·阿奎那则尽情陶醉在知识的海洋里。他有充裕的时间可以看书和思考,并如饥似渴地阅读《新旧约全书》和其他哲学著作。日久天长,父亲本来希望儿子能够回心转意,但是事与愿违,儿子无动于衷。于是两个兄长又想出用美人计来唤回托马斯·阿奎那的世俗之心。一个寒冷的日子,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子闯进了托马斯·阿奎那的屋子,这个女人在屋里故作姿态,扭来扭去。他此时正在用火棍拨火,这位不速之客的贸然举动使托马斯·阿奎那感觉受到了侮辱。他怒火冲天,暴跳如雷,本来笨拙的身体此时也变得敏捷异常,那根灼热的拨火棍猝不及防地向那女人捅去。托马斯·阿奎那的不凡坚毅也在无形中感化了自己的姐姐。他的姐姐不久也离开了家庭,进入隐修院成了一名修女。


img12



圣母子和圣多明我、圣托马斯·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的勇气还感动了她的妹妹玛丽塔,她说:“我要帮助你从这里逃出去。”一个漆黑的夜晚,一群人将托马斯·阿奎那用绳子和箩筐从楼上放下来,自由新鲜的空气扑鼻而来,他顿时陶醉在土地上。母亲得知消息后,忍泪成全了他。托马斯·阿奎那抛弃了富贵荣华,带着祈祷书,再次踏上了奔赴巴黎的征程。



“哑牛”登上讲坛


托马斯·阿奎那穿着黑色的道袍,摆脱了家庭的干扰,只身来到了巴黎大学,专心攻读哲学与神学。这座欧洲创立最早、名气最大的学府,人才济济,会聚一堂。托马斯·阿奎那来到这里性格更加内向,思想更加深沉。他沉默寡言,经常几个小时静静地坐着,聆听着老师的讲课。即使在讨论课上,他也不对别人的讨论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当同学炫耀自己的学问时,他只是默默地甘当一位虚心的听众。听他的讲话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爱打闹的同学给他起了一个形象的绰号——哑牛,不仅仅形容他木讷,还有他硕大、迟笨的外表。一位热心的同学见他外表笨拙,就自愿替他补习。托马斯天性谦虚,欣然接受,每遇疑难字句,这位同学无法解释,托马斯反倒替他讲解,头头是道。不久,全班同学对他渐加注意,私下将托马斯的笔记交给老师大阿尔伯特。大阿尔伯特读后异常钦佩,相信托马斯不是平凡之人。在一次讨论会上,当托马斯提出自己的精辟见解之后,大阿尔伯特对这位高足赞叹不已,对众学生说:“你们称托马斯为哑牛,将来这位哑牛在学问方面的吼叫声,将震动整个世界。”


在大阿尔伯特的悉心培养之下,托马斯·阿奎那也日益成长,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学士学位,不久晋升为神甫。1252年,托马斯·阿奎那被推荐担任巴黎大学的讲师。他在一片嘘声中登上了讲坛。但是,托马斯·阿奎那以出色的口才、渊博的知识、能言善辩的才华征服了学生,并赢得了拥护与尊敬。新颖的学术观点,使托马斯·阿奎那赢得了广泛声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