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世界史 > 一本书读懂美国历史(超值典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一本书读懂美国历史(超值典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一本书读懂美国历史(超值典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一本书读懂美国历史(超值典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讲述了一个年轻的国家,一个历史的奇迹,美利坚合众国只有400年左右的历史。

作者:张久龙著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2011-06-01

书籍编号:30009933

ISBN:978754635617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26330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世界史

全书内容:

一本书读懂美国历史(超值典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第二章 19世纪崛起的新列强



美国首都由费城迁往华盛顿特区


1788年9月13日,联邦国会暂定纽约为首都,联邦宪法生效之后,1789年3月14日第一届联邦国会在纽约的“联邦厅”开幕,同年4月30日,华盛顿在纽约的老市政厅宣誓就任第一届美国总统。1790年,美国迁都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费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首都。就在1800年,美国再次迁都华盛顿特区。



临时首都纽约


纽约在1686年建市,当时美洲作为英国的殖民地,纽约一直被英国管理,直到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之后,纽约才真正独立。根据美国宪法大会,1788年9月13日,纽约成为新形成的美国的临时首都。1789年,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在此宣誓就职。不过,美国真正独立之后,首都并没有定在纽约,而是暂时迁到了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1825年,连接哈德逊五大湖区的伊利运河建成,构成了美国中西部与东部的经济联系,促进了纽约市的发展。



美国前首都费城


1790~1800年,费城曾是美国的首都。费城是希腊语,被译为“兄弟之爱”,它位于宾夕法尼亚州东南部,濒临特拉华河,隔河与新泽西州的卡姆登相望,面积约为336平方千米。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费城作为美国革命的基地,1774年在费城召开第一次大陆会议,1775年,第二次大陆会议也是在费城召开,1776年7月4日,著名的《独立宣言》在这里签署,之后的制宪会议也是在费城召开,并于1787年在费城诞生了第一部宪法。


在1790年,由于南北双方对首都选址存在争议,华盛顿决定以波托马克河畔长宽各为16千米的地区作为首都地址,当时请了法国的工程师负责总体规划。由于既定首都华盛顿正在建设,于是在美国南方多数的国会议员与当时的财政部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协议之下,美国政府搬至现在的华盛顿特区前,将纽约的联邦厅搬至费城的国会厅,费城因此成为美国的首都长达十年之久,直到华盛顿特区的国会山建筑完工并开始使用之后才结束。于是,在1790年至1800年间,费城成为了美国的首都,至今为止,在费城依然可以看见“独立宫”、“自由钟”等美国独立的象征。



迁都华盛顿特区


1776年7月4日美国宣布独立,美国在建国后对首都的位置发生了争执,北方希望将首都定在纽约,而南方则希望将首都定于南方。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正式成立,乔治·华盛顿当选为首任总统。当国会在纽约召开第一次会议时,由于建都选址问题就引起了激烈的争吵,南北双方的议员都想把首都设在本方境内,最终南北双方都作出让步。在美国南方离北方不远的地方新建一个城市作为美国的首都。地理位置是由詹姆斯·麦迪逊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在托马斯·杰斐逊邀请的一次晚宴上讨论出来的,规划当时的“联邦城”为一个面积260平方千米的菱形区域。于是,国会达成了最后协议,由总统华盛顿选定南北方的天然分界线,即波托马克河畔长宽各为16公里的地区作为首都地址,华盛顿本人建议美国首都称为“联邦市”。当时请法国工程师皮埃尔·夏尔·朗方主持首都的总体规划和设计,为了纪念华盛顿的伟大功绩,在1791年9月9日将这座新都命名为“华盛顿”。


美国首都华盛顿,全称为“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是为了纪念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和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而命名的。华盛顿在行政上由联邦政府直辖,不属于任何一个州。它位于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之间的波托马克河与阿纳卡斯蒂亚河汇流处,市区面积178平方公里,特区总面积6094平方公里。华盛顿是美国的政治中心,白宫、国会、最高法院以及绝大多数政府机构均设在这里。国会大厦建在被称为“国会山”的全城最高点上,它是华盛顿的象征。



1812年战争


发生于1812年美国与英国之间的战争,是独立后的美国第一次对外战争。杰斐逊卸任之后,民主共和党人詹姆斯·麦迪逊(1751~1836)就任总统。他鉴于杰斐逊对英政策的失败,试图通过外交谈判来保护美国的海运,但是并未成功。此时的美国民众战争情绪不断高涨,加上国会内的“战鹰派”大肆宣传,要求对英开战。1812年,麦迪逊迫于国人的战争情绪,要求国会对英国宣战,美英战争爆发。



美英交恶


麦迪逊上台不到6个星期,就不断受到民众的追捧,被认为是伟大的和平制造者。当时国会已经撤销了杰斐逊的禁运法令,麦迪逊针对英法两国,另行制定了《停止通商法》。表示英法之间任何一国首先废除损害美国商业的法令,美国就和它恢复商贸关系。麦迪逊急于和英国达成谅解,但是他的努力并没有化解双方的矛盾。


麦迪逊的和解计划被英国拒绝之后,1810年4月,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纳撒尼尔·梅肯提出了《第二号梅肯法案》,该法案迅速被国会通过,同时废止了《停止通商法》。该法案宣称对英、法恢复贸易,条件是到1811年3月3日以前,英、法之中无论哪一方仍不修改其封锁命令,美国必将重新实行《停止通商法》。同时声明除遇难和携带紧急公文者以外,禁止英法武装船只进入美国领海。


该法案公布之后,首先得到了法国的响应,拿破仑接受了这一法案。在当时,对于法国的决定,约翰·昆西·亚当斯警告麦迪逊,说法国的这一做法“是要将我们拖入对英战争的一个圈套”。但是麦迪逊完全没有在意,接下来他警告英国,如果在3个月内还不改弦更张,美国将重新对英停止通商。英国把他的警告当成了耳旁风,依然我行我素。无奈之下,1811年2月11日,美国再次停止和英国通商。美、英关系进一步恶化。


对于英国的蛮横态度,美国国内又迅速形成了主战与主和两派。主战派主要是执政的民主共和党。他们认为对于英国,外交手段和经济制裁是全然无效的,除了开战再也没有其他办法了。前任总统杰斐逊说:“时间、耐性和爱好和平的一切希望都已竭尽,我们所剩下的唯一抉择就只是战争或者可耻的屈服了。”大多数民众支持对英开战,他们深受英国封锁政策之苦,如果向英国屈服,则意味着重新接受殖民主义而放弃共和制度。


主战派中有一批年轻议员,被称为“战鹰派”,其主要成员有来自肯塔基的亨利·克莱、田纳西的费利克斯·格伦迪、南卡罗来纳的约翰·卡尔霍恩和纽约州的彼得·波特等。这些人极力鼓吹对外扩张,从英国手中夺取加拿大,进而向其他国家宣战,占领佛罗里达。国务卿门罗认为取得加拿大是情理之中的事,他说:“将作为满意地结束这场战争的一种手段而夺取加拿大。”逐渐地,国会被年轻的“战鹰派”所控制,对英战争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对于战争的起因,安德鲁·杰克逊曾作过这样的描述:“我们要进行战斗,以求重振我们已在国内外遭到误解和诽谤的国民性,以求保护我们的被强征到英国战舰上、并被迫替我们的敌人作战来打我们的那些海上公民。我们要伸张我们的自由贸易权利并为我们本土的产品打开一个市场,这些产品现在留在我们手里腐烂,只因那个海上霸王不许我们将它运往任何外国。总之,我们要通过征服北美大陆一切英属领地,来为我们过去所受到的损害求得某种补偿,求得某种防止未来侵犯的保证。”此外,这场战争的另一个原因是解除所谓的印第安人的威胁。



美国宣战


1811年11月,麦迪逊在第二十届国会上发表咨文,提出了陆、海军的备战计划。1812年5月1日,麦迪逊将宣战咨文提交国会。咨文指出:“我们的商业在所有海域遭掠夺,我国大宗产品的合法市场被切断,而且农业和海运业受到破坏性打击……英国政府对这些旨在破坏我们中立贸易的手段还不满足,最后竟诉诸毁灭性的封锁政策……”国会和众议院投票通过了麦迪逊的宣战咨文,6月18日,美国对英宣战。


长期以来,英国一直希望通过经济手段扼杀美国,并不急于与美国再度发生战争。在欧洲,英国与法国苦苦周旋,不适宜开辟第二战场。加之关闭美国市场之后,断绝了来自美国的原料供应,英国国内怨声载道,纷纷要求政府撤销禁令。迫于压力,英国政府于1812年6月23日宣布撤销对美国实施的各项议会法令。由于通信工具落后,这项决定在美国宣战后5天才作出,结果可想而知。


英国在经济和军事上均强于美国,但是它的军事主力集中在欧洲的对法战场,在加拿大的军队不到五千人。而这时的美国人口已达725万,正规军约七千人,民兵70万。面对这样的悬殊比例,美国宣战后直接进攻的目标就是驻扎在加拿大的英军。



进攻加拿大


虽然美国已经对英宣战,但是并没有制订严密的作战计划。战争一开始就表现得杂乱无章。在宣战前的几周,密执安领地总督威廉·赫尔被委任为陆军准将,奉命从俄亥俄州的代顿进军底特律,然后进攻加拿大。1812年7月12日,赫尔攻入加拿大,由于西北地区一场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使赫尔的处境变得十分危急。7月17日,英军迫使驻防密执利麦基诺的美国守军投降。赫尔率军仓皇撤回底特律,并命驻防迪尔本堡(今芝加哥)的美军司令前来增援。由于特库姆塞率领的印第安人加入了英军的行列,这使参加过独立战争的赫尔十分气馁,加之他的退路已经被切断,1812年8月16日,赫尔率军投降,美国进攻加拿大的作战受挫。


赫尔败走底特律,使麦迪逊认识到对五大湖的控制至关重要。1813年4月,在麦迪逊的派遣下,奥利弗·佩里舰长夺取了加拿大的首府约克镇(今多伦多)。8月,佩里在伊利湖之战中,整建制地俘虏了英国舰队。10月,哈里森发动了摩拉维亚镇之战,击败了英国人,并且打破了英国人和印第安人的联盟。


在沿海战场,趁着英国人的舰队暂时无法从欧洲脱身,美国海军得到了施展身手的机会。8月,美舰“宪法号”击沉英舰“女战士号”,10月和12月又相继击败几艘英舰,弥补了美加边境的损失。不幸的是,海军的胜利在军事上并没有多大意义。1812~1813年冬季,驶回港口的美国战舰大部分从此未再驶出。1812年秋季,英国人封锁了特拉华湾和切萨皮克湾,1813年春,封锁扩大到纽约和诺福克以南各港口,11月扩大到长岛海峡,1814年春扩大到新英格兰。封锁对于美国海军产生了致命的打击,对英作战陷入被动。



首都华盛顿失守


1814年4月,拿破仑退位以后,英国腾出手来向加拿大调遣军队,把战火烧到了美国境内。英国陆军部计划从尼亚加拉、尚普兰湖和新奥尔良侵入美国,同时侵袭切萨皮克湾。


1814年6月,一支英国远征军开赴切萨皮克湾,对美军进行牵制。由罗伯特·罗斯率领的英军尾随沿帕塔克森特河撤退的美军,轻而易举地到达了华盛顿的后门口,英军在进攻华盛顿的途中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与此同时,华盛顿处在了紧锣密鼓的备战状态。总统麦迪逊下令征召9.5万人,实际应召的只有大约七千人,这支部队进入阵地不久,仅伤亡66人之后便四散溃逃了。罗斯虽然被海军陆战队和舰艇炮手阻滞了几个小时,但还是在8月24日攻入了华盛顿。麦迪逊政府及时撤离,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然而首都的许多著名建筑物,包括国会大厦被付之一炬。总统官邸也被焚毁,战后修复并涂为白色,1901年由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正式命名为“白宫”。英军在华盛顿进行了两天破坏之后,转向下一个目标巴尔的摩。在这里,英军遭到了顽强抵抗,9月中旬,英将罗斯被击毙,切萨皮克之战随之结束。



新奥尔良保卫战


保卫南方大门新奥尔良的战斗,由安德鲁·杰克逊将军指挥。从1813年11月至1814年年初,先后共进行了5次战斗,双方互有胜负。1814年下半年,英国组织了强大的援兵,包括6艘战列舰、14艘快速战舰和几十只小船,准备夺取新奥尔良。


杰克逊将军在仅有5000人、7艘炮艇和十几门炮的情况下,于1815年1月与英军展开大战。在密西西比河的南岸,英军击溃了约翰·阿德尔准将率领的肯塔基民团,美军的侧翼被完全暴露。但是,英军将领帕克南将军放弃了这个机会,却将军队排列成密集纵队发动有勇而无谋的正面进攻。杰克逊防守严密,帕克南和两千多名各级官兵阵亡、受伤或失踪。而美方仅阵亡13人、伤58人。双方进入相持阶段,10天之后,英军撤走,新奥尔良之战以美军的胜利而结束。


实际上,这次“新奥尔良之战”毫无军事价值,因为美英和约已在根特签字了。但这一战却造就了一位未来的美国总统,并洗刷了所有在此以前的美方战败的耻辱,使“第二次独立战争”在荣耀的光辉中宣告结束。



《根特条约》


在战争进行之中,和谈就已经开始进行了。1813年春,麦迪逊接受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提议,准备与英国进行和谈。但遭到英国拒绝,理由是美国提出要解决的“海上拉夫”问题属于英国内政。9月,俄国再次调停,英国勉强同意与美接触。1814年8月,双方代表才第一次在荷兰的根特会见。此后,战争不止,和谈毫无成果。美国代表团坚持必须解决“拉夫”和中立贸易等问题;英国提出在美北部建立一个印第安人缓冲区,并修改美国和加拿大边界线。双方互不相让,谈判进入僵持。随着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才决定让步。欧洲局势促使英国同意签约,参加维也纳会议的各国面临拿破仑东山再起的危险,又组成新的反法联盟,英国也就无暇他顾。


1814年12月24日,美英《根特条约》签订。内容很简单:宣布双方解除敌对状态,恢复战前边界。美国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最后决定遗留问题以后由专门委员会讨论。


这次战争最大的成果是解除了美国独立以来的边境威胁,保卫了国家安全,因而又被称为“第二次独立战争”。同时这次战争也加强了美国的国家主义,正如艾伯特·加勒廷指出的:“战争振兴和恢复了原为革命所赐予、其后日见减弱的国家情感。人民……更加成为美利坚人,他们在感觉上和行动上都更像是一个国家了。我希望由此而更好地得保联邦永存。”



“老核桃树”安德鲁·杰克逊


安德鲁·杰克逊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总统。在任期间和民主党人所采取的行动,在美国历史上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南北矛盾在关税问题上集中反映,甚至造成了联邦与州在权力结构上的危机,杰克逊采取对策化解危机,维持了联邦的统一,并且挫败了延续第二合众国银行的立法计划。杰克逊的成就,在历史上被称为“杰克逊民主”。



“老核桃树”入主白宫


安德鲁·杰克逊于1767年出生于卡罗来纳边疆地区,父母是北爱尔兰的移民。他在田纳西长大,通过自学法律当上了律师,逐渐成为拥有大量土地、奴隶和纯种良马的农场主。杰克逊在政治上的崛起与军事有很大的关系,而军事上起家则沾满了印第安人的鲜血。他被视为边疆的英雄,因性格刚毅、固执而被部下称为“老核桃树”。新奥尔良一战告捷,杰克逊成了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1829年,杰克逊在卡尔霍恩、范布伦等人的支持下,赢得总统大选。3月4日,杰克逊穿着一套黑色服装从加兹比旅馆里出来,在几个朋友陪行下,来到国会大厦,宣读了总统誓词和他的就职演说。他的施政纲领可以总结为一句话:“联邦宪法必须遵守,州权必须保留,我们的国债必须偿还,不征直接税,不举债,以及保全联邦。这些就是我意想中的目标,不计后果如何决心付诸实行。”


img10



伊顿疟疾


“伊顿疟疾”的主角是一个女人,陆军部长约翰·伊顿的夫人蓓姬·奥尼尔,这个大酒馆老板的女儿生性风流,她先是做伊顿的情妇,后来成为了伊顿的夫人。这桩婚事反对的人很多,但是却得到了杰克逊总统的支持。由于她过去的种种风流韵事,这位部长夫人被上层社会排斥在社交圈之外。


原本是一件毫不起眼的事情,但是总统杰克逊却搅入其中,事情一下子变得妙趣横生。为了这个女人,总统在范布伦等人的煽动下,专门召开了一次内阁会议,甚至在会上宣称她“贞洁如同处女”。范布伦等人所主导的这件事,被视为一场“疟疾”。这不仅造成政府和上流社会的裂痕,而且也成为杰克逊的一个人生污点。这件事导致的一个政治问题是总统杰克逊和副总统卡尔霍恩分道扬镳。



关税之争


杰克逊上台之初雄心十足地要妥善处理关税和州权问题,万万没料到的是关税和州权在他手中演变成了一次严重的政治危机。关税这个原本在美国立国之初并不起眼的东西,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经济支柱。但是南北方对于关税则有不同的看法。1828年杰克逊推出的新关税法案,受到了南方各州的强烈反对,反对最为激烈的是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州的种植园主们认为:杰克逊的保护关税和“国内改进”是为了向南部抽税以利于北部而设想的诡计。他们联合起来,要求限制联邦政府的权力。


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市召开的一个反关税法大会上,南卡罗来纳学院院长库库柏质问:“北部硬要充当我们的主人,我们则被要求充当他们的纳贡者,这种各州的联合还值得我们继续维持下去吗?”这种问题,无疑是对联邦政府权力的一种挑衅。此后,南卡罗来纳议会先后召开了8次会议,谴责1828年的关税法。来自南卡罗来纳的副总统卡尔霍恩,在匿名撰写的一份名为《南卡罗来纳申论》的文件里提出了所谓的“国会法令废止权”。其所依据的是两个基本原理:第一,《联邦宪法》是各州之间的一项契约;第二,主权不可分割、不可破坏,《联邦宪法》是由十三个主权州制定的。在1787年时这些州是主权者,在1828年时必然仍旧是。作为主权者,它们有权对联邦政府越权时作出判断。


卡尔霍恩作为撰写人,在当时是保密的。他劝告南卡罗来纳州保留国会法令废止权暂不使用,希望杰克逊总统会坚持要求降低关税。但是,杰克逊对此毫不关心。相反,在范布伦的主导下,1828年关税继续实施。与此同时,另一场新的斗争正在拉开序幕。



韦伯斯特—海恩大辩论


西部公共土地如何出售,在当时美国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并且南部各州和北方各州在这一问题上依然存在分歧。1830年,杰克逊政府出台了一个关于西部公共土地的《优先购买法案》。亨利·克莱提出出售土地所得到的收入,将分配给各州,以供兴建办公共设施和教育的费用,并对售地所在的州予以额外的贴补。


1829年12月29日,康涅狄格州参议员富特提议,应该由国会制定停止出售公共土地的临时措施。这一提议受到了密苏里州参议员本顿的斥责,从而致使南卡罗来纳州参议员海恩为富特“打抱不平”,在国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演讲。演讲的内容除了公共土地问题外,还涉及到了关税税率、废止国会法令问题、奴隶制问题等。1830年1月26日,马萨诸塞州的丹尼尔·韦伯斯特对海恩进行答辩,形成了会议的高潮。


在答辩中,丹尼尔·韦伯斯特穿着缀有黄铜纽扣的蓝色燕尾服,演说时慢条斯理,从容不迫,滔滔不绝,态度文雅,声调激昂,情绪紧张时就引用典故或讲逗笑的趣话来缓和气氛。他列举的事实完全压倒对方,批判了“南卡罗来纳理论”,最后作出了不朽的结论:“这个共和国的如今已被全球熟悉和尊敬的灿烂国旗依然在迎风飘扬,它的徽饰光彩四射、绚丽如初,没有一道横条被抹掉或遭污染,没有一颗星星晦暗不明。它所传承而成为它的格言的,不是‘这一切价值何在’之类不像样的疑问,也不是‘自由在先,联合在后’那类骗人的鬼话,而是另外一种感情。它不论是飘扬在海上还是陆上,在整个天宇下面每一阵和风之中,处处总是以它所有那些众多的皱褶上面闪闪生动的光辉为文字,将每一个真正的美国人衷心感到亲切的那另一种感情传遍各地:自由加上联合,现在以至永远,合一而不可分。”


韦伯斯特的答辩立刻打动了总统杰克逊,他原本自命为州权派,但对国家主权从未置疑。可是,副总统卡尔霍恩却愚蠢地认为可以得到杰克逊的同情。1830年4月13日,在纪念杰斐逊诞辰的宴会上,卡尔霍恩实施了拉杰克逊入伙的计划。可是出乎意料的是,杰克逊祝酒时,这位老军人盯着卡尔霍恩,讲出一句挑战的话:“我们的联邦——必须保全!”卡尔霍恩回应道:“联邦——次于我们最可贵的自由!”



与卡尔霍恩的交锋


要战胜卡尔霍恩,杰克逊必须医治“伊顿疟疾”。1831年夏,在总统劝说下内阁全体辞职,政府摆脱了卡尔霍恩的势力。来自西部的刘易斯·卡斯出任陆军部长,北部的罗杰·塔尼当了总检察长。杰克逊的新内阁完全由北部和西部人组成,准备对付卡尔霍恩领导的国会法令废止派。


杰克逊为了进一步取得了西部的支持,1832年7月14日,国会通过了一项新的关税法案,取消1828年税率中的某些“可憎的规定”,但生铁和纺织品的高关税仍旧保留,这不啻是对南卡罗来纳的一种挑战。1832年11月24日,南卡罗来纳州议会宣布新关税法案“未经合众国宪法授权……因而无效,对本州及本州官员或公民均不成为法律,亦不具有约束力。”这一公告禁止联邦官员以后在南卡罗来纳境内征收海关关税,甚至以脱离联邦相威胁。


杰克逊总统迅速采取预防措施,以维护国家法律。12月10日,总统发布了《告南卡罗来纳人民书》。他指出:“一州拥有废除合众国某项法律的权力,与联邦的存在是水火不相容的,与宪法的文字明显抵触,为宪法的精神所不许可,与宪法所基于的各项原则格格不入,对宪法之所以形成的目标来说则是毁灭性的。”这一纸文告并没有吓退南卡罗来纳,州议会对“杰克逊王”表示不服从,并招募了志愿军来保护本州以防“侵略”。


杰克逊很懂得恩威并用,为了迎合卡尔霍恩派降低关税税率的要求,于1833年3月2日签署了《妥协税率法案》,同时还签署了《动用军队法案》。前者规定逐步降低全部税率,使之在10年以内达到按价征20%;后者授权总统在司法程序受到阻挠时使用陆军和海军来征收关税。很快,南卡罗来纳议会召开会议,接受了《妥协税率法案》,撤销了废止国会法令公告。


每一方都自称得胜,高举大旗离开了战场。双方似乎都由于这场争斗而获得了新的力量。杰克逊看出,从废止国会法令再往前走一步便是分离。他预言道:“下一次的借口将是黑人问题或奴隶制问题。”



反对国家银行


1832年总统选举,杰克逊再次当选。他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以较小的普选票百分比而当选连任的总统。这次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国家银行的存废。自从1819年以来,该银行一直经营得很好,但它在南部和西南部不得人心。该银行的许可证的有效期截至1836年,只有重新颁发许可证,国家银行才能继续经营,而杰克逊认为金钱势力是民主制最大的敌人。这样一来,杰克逊的意见就成为焦点。


国家银行行长尼古拉斯·比德尔相信,杰克逊不敢在选举年冒险使国家银行成为问题,于是他要求提前颁发新证,从而触发了一场“战争”。1832年7月3日,杰克逊否决了国会表决通过的《重颁许可证法案》。他宣称这是对州权的违宪侵犯,他反对国家银行这样一个垄断组织继续存在。


杰克逊决定不仅要否决《重颁许可证法案》,更要剥夺国家银行的联邦存款。1833年10月1日以后,不再有任何政府款项向国家银行存放了。比德尔不甘于束手待毙,他紧缩银行贷款,来显示国家银行对于维护财政稳定的重要性。但事与愿违,比德尔的措施导致金融恐慌、工人失业和债券面值下跌,使通货混乱更加恶化,加速了恐慌的到来。


面对通货混乱,杰克逊发布《使用硬币通告》,命令财政部在出售公共土地时,不得接受“可折益的货币”,只收黄金和白银。至此,反国家银行的斗争宣告结束。关闭国家银行造成的真空状态,直到1913年建立了联邦储备制度才得以填补。


杰克逊认为任何私立机构都不应当拥有太大的不受管束的权力是正确的,然而关闭国家银行,致使华尔街的金融家们借着私立银行大发横财却是他没有考虑到的。1845年6月8日,杰克逊在家乡田纳西州安然去世。



美国国歌的诞生


1814年英美战争爆发,在英军向美军进攻的过程中,巴尔的摩成为了其主要的进攻城市。当时,美国律师弗朗西斯·斯科特·克伊参与了这场抵抗英军进攻的战争,他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看着星条旗,他发现那面星条旗在经过英军炮轰后仍在要塞上空高高飘扬。于是,他即景写下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赞美诗,在一名法官的建议下,配上了美国作曲家约翰·斯塔福德·史密斯创作的《To Anacreon In Heaven》,取名为《星条旗》。这首歌曲从此流传开来,1931年,美国国会正式将《星条旗》定为国歌。



《星条旗》的诞生


1814年夏天,英美战争爆发,英军发起了向美国的全面进攻。当时,英军入侵美国首都华盛顿,其统帅罗伯特·罗斯和海军上将乔治·科伯恩在火烧华盛顿后,开始向巴尔的摩进攻。但是,在巴尔的摩里有50万居民积极备战,人们在巴尔的摩城市周围构筑了防御工事,同时,在巴尔的摩的港口还有麦克亨利堡的庇护,美军暂时抵挡了强大的英军部队。


遭到了巴尔的摩居民的反击之后,英军在统帅的引导下开始转向地面攻击,当时,英军将领罗斯和科伯恩率领着一支队伍在距离巴尔的摩22千米的地方登陆,他们打算从这里向巴尔的摩进攻。英军部队在行军途中,曾遇到了一位当地的农民,那位农民好奇地问罗斯将军:“你去哪里?”罗斯回答道:“巴尔的摩。”农民有点不相信:“巴尔的摩防守严密,固若金汤。”罗斯却笑着回答说:“今天的晚饭不是在巴尔的摩吃,就是在地狱。”


罗斯和科伯恩继续向前进攻,可是,就在他们前进的途中,英军遭遇了一支美军部队的袭击,罗斯将军不幸被击中,他的晚饭也不能在巴尔的摩吃了。第二天晚上,英军的炮弹像雨点一样密集,但是,由于火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