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世界史 > 文明奇迹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文明奇迹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文明奇迹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文明奇迹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学生探索者》编委会编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2010-08-01

书籍编号:30010058

ISBN:978754633238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20000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世界史

全书内容:

文明奇迹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包罗趣味科普知识 拓展课外阅读视野


Young 学生探索者 Explorer


alt


alt


alt


alt


alt


alt


alt


alt


alt


alt


alt


alt


alt


alt


alt


alt


alt


alt


alt


alt


alt


alt


alt


alt


alt


alt


alt


alt


alt


alt


alt


alt


Discovery

游弋在时空深处……


文    明    奇    迹


alt


从开天辟地之初,大自然就在不停地创造着奇迹,也给世人留下无穷的好奇与想象。人类在感受造物神奇的同时,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恰似对造物主不绝的回应。


人类在这颗星球上不停地繁衍生息留下了太多令今人难以置信的奇迹,一块被洗磨的石头、一根镌刻着先祖传奇事迹的圆柱、一尊被膜拜千年的残损的神像、一幅俗世生活的画卷、一个个难以解答的历史之谜,这些人类的陈迹历经了岁月的沧海桑田,抵达我们的面前,启口讲述,绵绵不绝。


到底是谁创造了这些文明的奇迹?那些深藏于历史背后的又是怎样一个世界呢?那些曾经存在过的人们,他们究竟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的爱恨情仇、生生死死,都随时空的变幻,埋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那些真相或许会永远不为后人所知。


而这遗留于世的陈迹,便像是一种历史的见证,它们默然矗立于天地之间,接受日月风雨的洗礼,或许它们正是以这种独有的方式,向世人展示它们那饱经风霜的面容,讲述曾经的故事。而那散落在荒草间的片片瓦砾、残败的雕像或建筑、晦暗光线中的斑驳壁画,无不散发文明的光辉,触发今人对历史更深地探寻和思考。


本书遴选了世界各地遗留于今的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文明奇迹,图文并茂,将那逝去的辉煌复现在世人面前,让读者更真实地感受到历史雄浑的美感与震撼力,这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字与视觉的盛宴。让我们在现实与梦幻之中自由游弋,经历一次真正的文化之旅。

神圣的膜拜


INFORMATION|典藏档案


alt地理位置:希腊福基斯alt修建时间:公元前1400~前800年


alt


Delphi
德尔斐



世/界/之/脐


alt建筑地位


⊙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古希腊最重要的建筑阿波罗神庙,是古希腊影响极大的“阿波罗神谕”的发布地。到公元3世纪时,这里成为全国文化艺术的中心。以后它逐渐成为人们朝觐的圣地和各界人士聚会的名城。这里保存有阿波罗神庙、剧场、礼物库和运动场等建筑遗迹。


阿波罗神庙内殿所安放的一块卵形石,就是前述传说中的神物,是当地最古老的崇拜物,也是“德尔斐神谕”的起源。“德尔斐神谕”不但是个人祸福的示解,而且对城邦的重大问题作出决议,对这一期间的希腊宗教、文化与政治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阿波罗神庙是德尔斐城的中心,建于公元前5世纪,是德尔斐最大最重要的建筑。阿波罗神庙区是一个长约177米,宽约25米的矩形场地,现仅存神庙地基和圆柱遗迹。在神庙的前后各有6根维多利亚式柱子,两侧各有15根,这些柱子全部用石料精雕细刻而成,并有院墙环绕。



DISCOVERY
希腊甲兵


战争时期每名士兵都戴着青铜头盔,以保护头部。坚实的胸甲是用好几层亚麻布做成的,腿部有青铜护膝,圆形木质盾牌以青铜镶边。战争时主要的武器是长矛,用于投掷而非刺戳。正如希波战争中推典人在马拉松的表现,成列的意志坚决而动作协调的甲兵冲锋时,几乎锐不可当。


alt



院墙内的圣地面积为16.7平方千米,三面为德尔斐城所围绕,东南面为入口处。院内有许多座城邦与私人颂扬神谕的纪念碑。


alt


昔日辉煌的露天剧场象征着世界的中心,表示了此地的神圣性。


在神庙和各城邦的礼物库里发现有不同质地的众多雕像,其中著名的“雅典礼物库”建于公元前490~前480年,是一座白色大理石的维多利亚式柱子建筑。礼物库墙壁上刻有800多条献词以及希腊人所喜爱的雕刻。“锡夫诺斯礼物库”建于公元前525年左右,其北侧檐饰有精美的浮雕,在当时曾采用鲜艳色彩。


阿波罗神庙北侧的“战车御者青铜像”,约创作于公元前475年,是早期古典雕塑的杰作。在前面有高约9米的爱奥尼亚式细长圆柱,圆柱附近的一些地方还有圆殿遗迹。它是公元前390年左右的建筑物。外侧柱为多立克式柱,内侧柱为科林斯式柱。


距阿波罗神殿不远的地方是一座由橄榄树林包围的保存完好的露天剧场。剧场始建于公元前4世纪,有35级看台,可容纳5000名观众。


曾经的雅典娜神庙现在只剩下残垣断壁。


alt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建于公元前4世纪的露天剧场,直到现在仍能使用。如今的希腊人还在这里演出当年创作的戏剧,并举办音乐、诗歌及戏剧的竞赛。在剧场附近,还有一处呈马蹄形的运动场遗址,场地地面由红泥土筑成,周围是由条石垒成的环形看台,可以坐7000人。至今运动场跑道上的起跑线仍清晰可辨。该运动场自起跑线至终点线的距离约为177.53米,是古代希腊的四大运动场之一,这里曾定期举行音乐、竞技和体育活动。著名的皮托运动会就每隔4年在此举行,其盛况仅次于奥林匹亚运动会。


alt


雅典礼物库墙壁上精美的浮雕。


德尔斐从希腊远古时代开始,就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并被看做是古希腊的宗教中心和统一的象征,被称为“世界之脐”。据希腊神话的记载,阿波罗神庙是大神宙斯的双鹰从天涯两极飞来聚会的地方,因此被称为“欧姆法洛斯”(脐),希腊人在其正中立石为记,作为地球“肚脐”的标志耸立在神庙的前面。自此之后,这块石头成为了传说中的神物、当地最古老的崇拜物,也成为“德尔斐神谕”的起源。


古希腊人认为,神明通过神谕向人类传话,为人们指点迷津。据说,“德尔斐神谕”不但能对个人祸福示解,还能对城邦的重大问题作出决议,因而与神交流是古希腊人日常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德尔斐神谕”中,一个最著名的神谕是对俄狄浦斯发出的,预言他将犯下弑父娶母的滔天大罪。俄狄浦斯得知这一神谕后,想尽一切办法,与命运抗争,但悲剧仍然未能避免,这就是为世人所熟知的古希腊最著名悲剧之一的《俄狄浦斯王》。


后来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布,神谕的地位江河日下。到公元390年,狄奥多西一世以基督教的名义封闭神庙,禁止神谕活动,德尔斐的地位逐渐降低,最终沦为废墟。


如今在德尔斐这个群山环抱的小镇上,昔时繁华已不再,只有那些高大的多里克式石柱,依旧矗立在山间的废墟上,在一片静谧中,仰望着长空的烟云,聆听那来自历史深处中的风声。


INFORMATION|典藏档案


alt地理位置:希腊雅典alt修建时间:公元前447年


alt


Parthenon Temple
帕特农神庙



雅/典/娜/的/礼/物


alt建筑地位


⊙古希腊建筑的巅峰之作,体现了古希腊人追求“美”的最高智慧。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帕特农神庙始建于公元前447年,当时的雅典在希波战争中打败了波斯,进入了新的繁荣时期。雅典人把自己的胜利归功于神明的保佑,所以,仅仅10年的时间,雅典卫城最重要的神庙在公元前438年的泛雅典娜节上宣布落成。


雅典人将帕特农神庙奉献给雅典保护神雅典娜,这是一座人间完美的神明寓所。神庙主体长69.5米,宽30.9米,除了少数局部外,整个帕特农神庙都用纹理细密的乳色的彭特利克大理石建成。在经历了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的风雨剥蚀后,坚实细密的纹理被氧化了。现在帕特农神庙的立面在阳光中泛出淡米色和深金黄的色泽。在不高的人字屋顶下有一个无窗的长方形内殿,里面存放着这座神庙的主神雅典娜的神像。高12米的神像是由雅典最著名的雕塑家菲迪亚斯制作的,她有木制的内胎、黄金的百折衣饰和象牙的肌肤与脸盘儿,这座雕像原作已经荡然无存,而菲迪亚斯在制作了这座雕像后,因被人诬陷偷盗了制作雕像的黄金而入狱,最后死在狱中。后来的人们根据一些留存的雅典娜神像和历史上的有关记载,制作了一座大理石雕像。这座雕像现在保存在雅典博物馆中。


帕特农神庙内部复原图


alt


alt


帕特农神庙正面图


神庙正立面由门廊和前面的圆柱廊构成。柱廊的46根独立式圆柱围绕着整座神庙。圆柱与内殿墙之间留有充足的距离,因而走廊有足够的空间。帕特农神庙上的建筑技术令人惊叹的精湛表现在整座神庙没有任何一处使用灰浆,建筑石料切割得极精确,当它们被拼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一块光滑的表面,那些圆柱犹如用一块巨大的、完整的、天衣无缝的大理石凿成。圆柱表面的凹槽装饰校正了光学上的视差,凹槽在光和影的作用下形成一些悦目的优美曲线。这些曲线加快了视觉的节奏,从而将视线引向上面柱顶盘上的雕塑。这些圆柱的柱身从下向上逐渐变细,微微形成凸肚状,似乎有弹性感,恰似柱身的“肌肉”在承受建筑物的重量时微微凸出。实际上,仔细观察,在帕特农神庙上找不出一条绝对笔直的线条,因为它的建筑师伊克提努斯打算以曲线使女神庙显得更加优雅和悦目。


天才的建筑师伊克提努斯将严谨的计算和富于想象力的即兴创造融为一体,避免了多立克柱式中的刻板和重复的风格,使帕特农神庙成为一个有机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整体。整个建筑就像一座巨大的结构严谨、稳固、富于优雅的美感的雕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帕特农神庙成为欧洲古典建筑的典范。


alt


帕特农神庙坐落在雅典卫城的山顶,可以说是希腊古典时期最雄伟的建筑经典。


帕特农神庙的雕塑展现了一幅描绘希腊的过去、现在和对将来的想象的画面。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希腊人试图对他们隐晦的古代神话进行的解释不仅表现在哲学、诗歌和话剧中,也表现在雕塑中。留存至今的帕特农神庙石雕分为三大类:多立克柱式中楣的深浮雕,独立式三角墙塑像,及内殿中楣上的浅浮雕。然而,如今这些精美的雕塑珍品中的大多数已经不在它们的故址,它们或者被毁,或者被转移到博物馆里。


帕特农神庙是“古代艺术最完美的丰碑,即使留存的是残垣断壁,它仍气势宏伟,令人激动不已”。人们对这座神庙爱护有加,自19世纪到20世纪初,为防止神庙倒塌,人们曾将铁钉、铁条等加固物与水泥搅拌在一起,灌入大理石石墙和石柱。令人汗颜的是,1933年重修时竟发现前次修补的铁钉、铁条都已锈蚀,水泥也变了色,它们对原有的大理石造成了损坏,或许真的如纽约大学建筑师林斯特洛姆所认为的那样:“没有必要去修复依然显示着优美与和谐的东西。”


INFORMATION|典藏档案


alt地理位置:法国巴黎alt修建时间:1163年


alt


Notre Dame De Paris
巴黎圣母院



塞/纳/河/畔/凝/固/的/钟/声


alt建筑地位


⊙199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巴黎圣母院是由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和法王路易七世于1163年奠基的,经过182年的修建,至1345年才最后落成。圣母院正门前是一个广场,是巴黎市民集会的场所。正面顶部是左右对称的两座高69米的四角形方塔,侧墙由双层弓形支柱撑住。教堂呈拉丁十字形平面,十字交叉点耸立着一个高106米的矢镞形尖塔,内部大厅东西长130米,宽50米,尖拱直棱,高墙上方是一排排对称的彩绘玻璃。3个拱形大门上方整齐地排列着犹太历代帝王像,中间大门的立柱上是公元5世纪巴黎主教圣马塞尔的雕像。


日光下的巴黎圣母院发出耀眼的光芒,神圣而庄严。


alt


整座教堂的墙壁、屋顶、门、窗都是用石头雕砌而成的。华丽精美的雕饰、五光十色的玻璃彩绘,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石头交响乐”。法国著名浪漫主义小说家维克多·雨果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中把这座气势恢弘的教堂作为鉴定人性美丑的公正的裁判,他深情地说道:“这个可敬的建筑物上的每一个面、每一块石头,都不仅是我们国家历史的一页,并且也是科学史和艺术史的一页。”雨果的小说不仅使教堂本身名扬四海,还对它的留存于世起到了重要作用。在1831年,舆论曾要求拆毁这座破败的建筑,恰好同年雨果发表了影响巨大的同名小说,成功的文学作品在当时可能是具有很重要的“话语权”的,结果众议院决定拨巨款于1864年对这座教堂进行修复。


精美绝伦的巴黎圣母院


alt



DISCOVERY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创作于1831年,又称《钟楼怪人》,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真实历史。小说浪漫主义色彩浓烈,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它是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小说的发表,使雨果更加声名远扬。



巴黎圣母院是早期哥特式教堂的杰作,屋顶、塔楼和扶壁尖拱形是其最重要的特征。高耸的尖顶似乎不受地心引力的影响,将人的精神视野引向无限高远的地方。在这里,可以看到一种从内部伸向无限的意志,这是一个忽略具体世界而导向虚幻、导向“深度体验”的精神世界的建筑,它在全力激发用石头所能表达的无尽力量。窗户绘饰的那些惊人的变形,动物、植物、人物的夸张线条和色彩,形成了幽邃、神秘的气氛,这种气氛吞没了石头的结构和重量。而整座教堂的形态,则在倾向于无穷的升腾情绪中,保持稳固和平衡。


高阁凌空的怪形生物雕像,俯视巴黎,仿佛在搜寻魔鬼。人们认为它有驱魔的作用。


alt


礼拜的日子,教堂的钟楼传出召唤的钟声,回荡在塞纳河上空,信徒们虔诚地走进金碧辉煌、烛光摇曳的大殿。“超越的、精神的、非感觉性的蓝色和绿色,是神教的色调,属于孤独和关心,属于联系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现在,也属于命运——宇宙中一种命令的天意”(祁克果《宗教的激情》),它们透过花窗迷离地布满这个空间,宛如神圣之手在收留和安慰灵魂的彷徨。信徒们垂低着头默默地祈祷和忏悔。“祈祷”必须是一个人独自完成的,人必须独自立于“天眼”之下,没有人可以替代他,他要独自诉说自己的一切,尽管上帝了解人所有的罪,但并不逼迫人对他讲,甚至上帝对人的赦免,也必须由人独自去承受,“祈祷”从人之内心发出,人自己向上帝祈求救赎的可能。这里的一切,都以圣十字和玫瑰的名义,彰显了最高者的荣耀之美。


INFORMATION|典藏档案


alt地理位置:土耳其伊斯坦布尔alt修建时间:公元325年


alt


Hagia Sophia Cathedral
圣索菲亚教堂



神/性/之/光


alt建筑地位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所,拜占庭艺术的典范。198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圣索菲亚教堂是君士坦丁大帝为供奉智慧之神索菲亚而建的。公元537年,查士丁尼皇帝重建该教堂。它作为基督教的宫廷教堂,整整持续了9个世纪。


alt


教堂整体都是由酱红色的石头砌成,地板也挑选上等的大理石,这些昂贵的大理石是从安纳托利亚、希腊和意大利运来的。大理石材质使得整座教堂显得威严庄重。教堂外面有一石墙,上面有许多一人高的壁画,内容都是《圣经》中的人物,如圣母玛利亚、耶稣等。圣索菲亚教堂是集中式的,东西长77米,南北长71米。整个布局围绕中央穹顶展开。中央穹顶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两道门庭,末端有半圆神龛。大厅内壁全部用彩色大理石砖和壁面铺砌而成。中央大穹顶,直径32.6米,穹顶离地54.8米,通过帆拱支撑在4根24.3米高的柱子上。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内部空间丰富多变,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阳光射入时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显得轻巧凌空、明亮洁净。


alt


教堂外石墙上的壁画内容皆是《圣经》中的人物。这是一幅关于耶稣的壁画。


在穹顶上,绘满了以圣经故事为主题的镶嵌画。这些镶嵌画描绘得最多的是圣母、耶稣、施洗约翰等人物。镶嵌画在拜占庭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这种以小块彩色玻璃和石子镶嵌而成的建筑装饰画成为教堂内部装饰的主要形式。拜占庭艺术中的这些镶嵌画往往表达的是一个抽象的精神符号,它既要显示神学的内涵又要表现世俗的权力和富贵,所以镶嵌画里的人物往往会被不成比例地拉长,以使之显得肃穆庄严;镶嵌画的色彩和明暗变化被简练化,丝毫不强调立体感,让人们看到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而非形体;镶嵌画的服饰一般有其艺术表现手法的长处,马赛克能非常好地表现珠光宝气和织锦彩缎的富贵华丽,让人感受到世俗王权的富贵。


圣索菲亚教堂不但是东正教的教堂,也是东罗马帝国世俗权力的中心,历代皇帝都在这里加冕。无论你在伊斯坦布尔感觉到多少喧嚣,一走进圣索菲亚的殿堂,便犹如大风掠面,令人忘记凡尘杂念。在那悬空在50米之上的华彩穹顶上,闪烁着从几百个天窗里射进来的光线,犹如天界的神圣光芒在舞动。


圣索菲亚大教堂,如今作为博物馆,既是拜占庭建筑艺术的典范,又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两教的图腾。它将永远受到世人的瞩目。


神圣的光芒从教堂穹顶的窗户射入,交织在一起而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如同上帝莅临。


alt


INFORMATION|典藏档案


alt地理位置:德国科隆alt修建时间:1248年


alt


Cologne Cathedral
科隆大教堂



世/界/上/最/完/美/的/教/堂


alt建筑地位


⊙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与巴黎圣母院和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199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哥特式建筑与哥特族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关联,它倒是和罗马式建筑有相当的姻亲关系,16世纪倡导复兴古典文化的意大利人对这种建筑形式极力抵触,蔑称其像COTHIC(哥特)一样野蛮。这种建筑自12世纪兴起于法国,在400年的时间内,其坚挺向上的神圣雄姿遍布英、德、北欧、中欧。以整体的庞大和细节的繁缛震动人心是哥特式建筑的共有特点,而这些特点,与古希腊对艺术形式大小适中和和谐静穆的要求大相径庭。


科隆大教堂位于德国莱茵河畔的科隆市中心。建于卡罗林王朝时期的1248年,是在公元873年建的一座教堂的遗址上改建而成,以后经过632年的陆续修建,1880年最后建成。这座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太战时受到重创,后来,被按原样修复。其主教堂的高度达48米,它不仅是德国最大的教堂,也是世界最高的教堂之一。最重要的是,它被誉为最为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


alt


科隆大教堂的两座尖塔直刺天空,作为世界上最高的教堂之一,如今已成为科隆的象征。


大教堂占地约8000平方米,建筑物本身占地6000平方米,东西长144.55米,南北宽86.25米,全部由磨光石块砌成,外观十分巍峨而不失雅致、轻盈。正门有两座与门墙相连的尖塔,塔高161米,就像两把锋锐的剑,直刺苍穹。钟楼就在这两座尖塔上,共有5口大钟,最重的一口圣彼得钟,重24吨。据说在1164年,意大利米兰大主教送来《圣经》人物“三王”(又叫三博士)的遗物,这些遗物后来被存放在科隆大教堂的金制神龛内。因而,在欧洲基督徒的心目中,科隆大教堂更加具有一种特殊的神圣性。


教堂的四周,砌筑着毗连的小尖塔。教堂主殿的穹顶高43.35米,中厅跨度15.5米,走进教堂,四壁的上方彩色玻璃的总面积为1万多平方米,上面的图案依照《圣经》故事构思,当阳光经过这些彩色窗射入时,斑斓的色彩营造出神境的光芒。



DISCOVERY
“三王朝圣”的由来


据传,伯利恒上空出现一颗奇亮的星星,三博士测知将有救世真主降生,他们就携带礼物与众家人,朝着那颗奇亮的星星的方向,从沙漠以东的远方来到耶路撒冷。在伯利恒,博士见到耶稣和圣母,俯身拜见,并献上带来的黄金、乳香和没药三件礼物。神学家根据所献的礼物三件推断是三人,于是就有了“三王朝圣”的故事。



战争和自然灾害使人意识到人在世界上的位置的不确定性,人作为思考者,试图透过事物的表象去追索其终极的原因,基督教神学从人的受制约性和从现象世界的受制约性出发,引导人们去寻求冲突的消泯和精神的超验的皈依之所。而教堂,就成为引渡精神的方舟。


科隆大教堂的内部全部用框架式骨架券组成,几乎没有多少墙面,甚至雕刻和壁画也无所附丽,与其他风格的教堂的华美装饰相比较,它的内部显得朴素而冷峻,而这种朴素冷峻,正好体现了中世纪否定物质世界的观念以及德国天主教的神秘理性主义。


进入教堂,这个由巨大支柱支撑的巨大穹隆那飞腾的线条,会使你不由自主地向上仰望。


alt


alt


大教堂瑰丽的彩窗讲述着动人的故事,而它本身也充满传奇。


这座大教堂意在强调神圣的“彼岸性”,进入者从平视的角度看,这里是极宽敞的场所:宏伟的正堂、两旁的侧厅,巨大的支柱支撑巨大的穹隆,而侧廊与中厅的骨架券共同组成的尖券结构,使中央大厅增加了高度。事实上,进入的人们不会持久地平视,在那些飞腾的线条的影响下,会不由自主地向上仰望,也就必然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求索状态。


在这里,视觉获得的不是对象的完整自足的形象,而是很不确定的空间意象。空间在绵延,空间是生动的、连续的、无限的、开放的,似乎消除了时间性,化做一个虚空的联想之母。在线条无休止的律动与升腾所构筑的意味世界中,充满升华了的力的向上的运动,在表现强度上,超过了、摆脱了物象的阻隔,成为一曲摆脱有限、涌向苍穹的乐曲,乐曲中,一种不断增强和不断上升的不安的未获得解救的力量,把自身不和谐的心理推向极度的迷狂,精神急速地升腾。这就是在哥特式教堂中领略的高峰体验。


基督教思想认为上帝创造人的时候,就赋予了他自由的意志,这就是在善恶之间作出选择的权利和能力,到达神性近旁不是作为一个过程的终点来标明,而是在当下、现行的抉择中显现出来,每个人以生命中的每一个思想和行动向上帝负责——也向自己负责。但是,上帝始终是无言的,即使当人类以各种理由互相杀戮或者发动规模庞大的战争时也是如此。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4枚炸弹落在科隆大教堂的周围,由于这座大教堂的羊皮设计图纸被精心保管下来,就为它的复原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这份图纸也成为研究12~13世纪哥特式建筑艺术的重要资料。教堂已经修复,战争带来的物质性的损失也已经慢慢得到补充,世界似乎没有放弃自己的生机,但人类的精神高度确实在回落,不断的堆积、升高的物质正在以华丽的、格调化的、虚浮的形象吸引人们的目光。


艺术是生命本身的一种特定象征,它可以被视为特定地区或特定文化形态的人的自我表现。古希腊人热爱现世生命,他们的艺术是此岸艺术;中世纪的人们向往天国,这时的艺术表现为彼岸艺术,其典型的表现形式哥特式教堂的忧郁的强动性、极端性、崇高感,给后世文化留下的影响是可以感知但却难以估量的。


在夜幕下,科隆大教堂犹如梦幻般呈现在眼前。


alt


INFORMATION|典藏档案


alt地理位置:意大利佛罗伦萨alt修建时间:1296年


alt


Florence Cathedral
佛罗伦萨大教堂



盛/开/在/伞/花/上/的/“天/国/之/门”


alt建筑地位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瑰宝,世界第四大教堂。198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对于佛罗伦萨人来说,1436年3月25日是一个愉快、幸福的日子。


这一天,新建成的佛罗伦萨大教堂举行了落成典礼仪式,旗帜林立的街道上,浩浩荡荡的行列由教会高级神职人员、外交官、政治家、雕塑家、诗人、音乐家、城市官员和行会首领以及他们的仪仗队组成。教皇欧仁四世头戴三重冕,身着白色长袍,在身穿鲜红外袍的红衣主教和身穿紫色法衣的主教、大主教的陪同下步入教堂。有意思的是,与教皇在一起的人中有些是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重要人物,其中有艺术家、学者莱奥内·巴蒂斯塔·阿尔贝蒂,他是《论绘画》和《论建筑》两本著作的作者。


大教堂被命名为“圣母玛利亚之花”,是因为佛罗伦萨(Florence)这一词派生于flora,即“花”之意。这一天,佛罗伦萨确实是欢乐的花中之城。3月25日是圣母领报节,在这一天,天使加百利向童贞女玛利亚传达神已选中她作为圣子的母亲。因此,佛罗伦萨人在这一天将大教堂奉献给圣母。庄严的弥撒回荡着对上帝的祈颂,在杜菲的歌词中,大教堂是“最宽敞的神庙”,它的圆顶被看做是“巨大的艺术品”和“艺术的奇迹”。


教堂上精美的雕塑作品,俯看着整座城市的上空。


alt


虽然这座大教堂在1296年就已动工,但建造过程拖延了很长的时间。由于主教堂的中殿和耳室的跨度达43米,在这样巨大的八角形上架上建造圆屋顶十分困难。40年后的这一天,所有佛罗伦萨人的眼睛和思想都被引向高处的那个巨大的圆屋顶,它覆盖了大教堂的十字形部位,从而赋予了城市独特的轮廓。


alt


佛罗伦萨大教堂犹如盛开的天国之花,照耀着人们的心灵。


为了完成这个巨型圆顶的设计和修建工作,建筑学家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和雕塑家多纳太罗特意到罗马研究了万神殿和其它古代纪念性建筑。布鲁内莱斯基“在离地54.9米的高度上架起8根巨大的弯梁。弯梁从起支撑作用的八角形的角上向天空伸展,在高出约30.5米之处会聚在一个灯塔的底座上”。为了隔热和壮观,布鲁内莱斯基设计了内外两个圆顶,减轻了外顶的重量。雄伟的圆屋顶流畅的线条和外部轮廓造型肇始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它像一把巨大的伞花盛开在佛罗伦萨的地平线上。


大教堂有一座老式罗马风格的洗礼堂,这个洗礼堂有三道青铜门。北门的制作者吉贝尔蒂所作的第三道镀金青铜门——东门,还在那里保存着。这扇铜门的创作在建筑师米凯洛佐、画家乌切洛等人的帮忙下,耗费了27年的时间才完成。吉贝尔蒂把大门分割成两个门扉,共10个方格,每个方格内都雕饰着《圣经》中的宗教故事情节。雕饰富于精致、细腻、逼真的立体感,人物与景物繁缛富丽但有清楚的层次。因此,它被米开朗基罗称之为“天堂之门”。


大教堂正门的对面是方形的钟楼,又叫乔托塔。它边长13.7米,其84米的高度是那个时候比较罕见的高度,钟楼的设计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