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历史谜团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小历史谜团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学生探索者》编委会编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2010-08-01
书籍编号:30010063
ISBN:978754633243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91476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版权信息
书名:历史谜团(仅适用PC阅读)
编者:《学生探索者》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2010-08-01
ISBN:9787546332437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前言
PREFACE
五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耐人寻味。徜徉于书页中,闻着淡雅的墨香,我们总是想和它离得更近,把它看得更清晰些。只是因为:
历史总有戏说的成分——项羽绝非火烧阿房宫的“罪魁祸首”,诸葛亮也不是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军事奇才,唐伯虎更没有终生“风流倜傥”,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美丽邂逅竟是一个骗局……
历史总有不为人知的惊天“秘密”——唐代公主愁嫁,南宋生子而不养育,这种种奇闻是出于什么原因;清代“选秀”不看美貌,科举舞弊花样百出,这些逸事又是怎样的情形……
历史总有迷雾重重的遮蔽——汉武帝晚年为何悔恨不已,李白之死是不是“水中捞月”,“傻皇帝”、“和尚皇帝”有着怎样的生平和结局,岳飞死于“莫须有”的罪名吗?雍正帝是不是矫诏篡位……
本书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配以精准的历史图片,将五千年历史中的大小人物和各色轶闻趣事真实再现,以期将历史长河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深层真相,一一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读者在阅读历史故事的同时,更能深切体会时人的“苦辣酸甜”。
让我们一起推开历史的门窗,来一次穿越时空的奇异之旅。
PART.1 解码绝密历史档案
阿房宫是项羽所烧吗
历史放映
有着“天下第一宫”盛誉的阿房宫两千年来引起了人们无限丰富的联想,但这座奢华的宫殿却没有留下她的绝世容颜。人们在惋惜之余,不禁将愤慨之情投向纵火三月的项羽。然而,项羽火烧阿房宫却是个流传千古的冤案。
●奢华无比的阿房宫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到中国,通过实地考察,确认秦代阿房宫遗址的建筑规模和保存完整程度在世界古建筑中名列第一,并将其誉为“天下第一宫”。
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用华丽无比的语言铺陈渲染了阿房宫的胜景:阿房宫从骊山的北面向西延伸至咸阳,绵延三百余里,几乎遮蔽天日。宫墙之内,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长廊迂回,屋檐飞挑。亭台楼阁蜿蜒密集,不知道有几千几万座。长桥如蛟龙卧于水面,复道似彩虹架在半空。宫殿之大,使人辨不清方向,一天之内,宫中各处的气候都不相同。
秦代云纹玉杯
杯高14.5厘米,口径为6.4厘米,陕西西安阿房宫遗址出土。
文学描写不免有夸张之处,真实的阿房宫是否如此气势巍然呢?根据《史记》记载,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秦代的一步大约合六尺,如此计算,阿房宫的前殿大约东西宽690米,南北长115米,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的确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然而,也正因为工程量过于浩大,秦始皇在位时只建成了前殿,秦二世即位后继续修建。据记载,建成后的阿房宫应有殿堂700多座,宫中珍宝堆积如山,美女如云,气势恢弘,无与伦比。
秦始皇为什么将这座奢华的宫殿命名为“阿房”呢?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源于《史记》的记载,称宫殿的形状“四阿旁广”,“阿”解释为“曲”的意思,阿房宫据此得名;另一种说法载于《汉书·贾山传》,称由于宫殿建在大陵上,“阿”就是“大陵”的意思,“高若干,阿上为房”;还有一种说法源自民间传说,相传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在赵国做人质时,深爱过一个美丽的民间女子阿房。嬴政返回秦国即位后,朝政大权掌握在相国吕不韦手中,仍无法立一个民间女子为后。为了怀念阿房,他便不惜耗资巨大,修建了极尽豪奢的阿房宫。
清代画家所绘的《阿房宫图》。
不论是正史观点抑或民间戏说,都给阿房宫增添了一分迷人的色彩。然而,令人无限向往的阿房宫还未能面世就“早早夭折”了。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阿房宫是秦朝耗费巨资修建的宫殿建筑。除此之外,秦长城、秦始皇陵等工程也都动用了巨大的财力、人力,而这些全都转化为百姓的赋税徭役,令百姓苦不堪言。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对百姓的盘剥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终于将农民逼到了揭竿起义的地步。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率先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起义,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秦王朝迅速土崩瓦解。在这些起义队伍中,有一位勇猛无比的将领——项羽。他率领起义军一路征战,过关斩将,威名传遍大江南北。
公元前206年,项羽率军入函谷关,冲进了咸阳城,接下来就上演了千古流传的“火烧阿房宫”一幕。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就写道:项羽进入咸阳后,四处屠杀抢掠,杀了投降的秦王子婴,卷走了秦宫里的珠宝和美女,烧毁了秦朝宫殿,大火三月不熄。
千百年来,人们对“项羽火烧阿房宫”一事深信不疑。有传说称,项羽攻入咸阳后,因自己的爱妾虞姬曾经被秦军俘虏,恼羞成怒,一气之下将阿房宫及其附属建筑全部焚烧。也有传说称,项羽是因为痛恨秦始皇为了修造阿房宫劳民伤财,入关后才烧了阿房宫,为百姓出了一口恶气。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项羽火烧阿房宫还是引起了后人的诸多非议。他让举世无双的宫殿化为废墟,将无比珍贵的文物毁于一旦,而同时进行的抢掠、屠杀等行为更是为后人所诟病。然而,“火烧阿房宫”实在是对项羽天大的冤枉。近年来,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的探查终于为项羽平反。
“上林”瓦当
直径16.3厘米,边宽1.1厘米,重0.95千克。当面凸起单弦纹。早在秦代就有上林苑,但范围不大,大体在秦都咸阳渭河以南的今长安户县地区。《三辅故事》说秦始皇在上林苑修了146所离宫别馆,其中就有阿房宫。
●考古队为项羽平反
阿房宫坐落在距今天陕西省西安市西郊约15千米的地方,至今保留了约60万平方米(夯土地基面积)的遗址。2002年以来,中国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全方位考察。通过考察,考古队提出,规划修建的阿房宫分为两大建筑群:一是阿房宫前殿建筑群,即《史记》中记载的可容纳万人的宫殿;二是“上天台”建筑群,其遗址破坏严重。事实上,阿房宫在秦代时并没有建完,至多只建成了前殿,是个半成品工程。
◇自刎乌江的西楚霸王◇
楚霸王项羽一生刚愎自用、意气用事,致使他用人不善、大意轻敌,失去民心。而汉王刘邦在文臣武将的协助下,经过大小战役,逐渐取得优势地位。公元前203年冬,刘邦率军将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璧)。项羽不得已与爱妾虞姬话别,带一小队人马连夜突围。被追至乌江河畔时,项羽走投无路,又自知无颜过江去见江东父老,于是绝望地拔剑自刎,从而上演了一幕令无数人为之扼腕叹息的英雄悲剧。
根据对现在残存建筑的研究,专家发现阿房宫并没有烧毁的痕迹,而且遗址范围内只发现了少量的几块红烧土。如果项羽真的火烧阿房宫三个月,那么红烧土应该遍地都是,此外还应留有大量的草木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凑巧的是,在秦代咸阳宫的遗址中却发现了大片的红烧土遗迹。结合《史记》中记载的“烧秦宫室”,专家推断,项羽放火烧的应是咸阳宫,而非阿房宫。而阿房宫幸免于项羽的烧杀抢掠,可能是因为阿房宫并未完全建成,面对原本就残破不堪的宫殿,项羽也就不必纵火多此一举了。
阿房宫实际上是“自然而亡”。随着秦朝的覆灭,建了一半的宫殿也就渐渐荒废了。到了汉代,阿房宫原址被改称为“阿城”(因其东、西、北三面有厚厚的宫墙)。由于“阿城”地理位置优越,汉皇室将其列入上林苑宫殿建筑的修建范围。汉代以后,阿房宫遗址因地势高而多被用来驻军。宋代以后,它干脆被夷为平地,改为农田了。原来,阿房宫自始至终都是一座“想象中的宫殿”,从未建成,因此也就从未被毁。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将火烧阿房宫的“糊涂账”记在项羽头上,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戏剧中西楚霸王项羽的形象
一是对《史记·项羽本纪》的误读。原文写的是“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却并未指出烧的是哪座宫室。然而,由于阿房宫的地位与影响力,后人想当然地认为秦宫室就是指阿房宫。事实上,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明确记载了项羽“遂屠咸阳,烧其宫室”,从此处不难看出“其”指代咸阳,项羽烧的是咸阳宫。
第二个原因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阿房宫赋》的失实记载。作为文学作品,《阿房宫赋》运用了大量的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显然不适合作为判定历史真实的依据。然而,其深远的影响力却左右了人们的看法。如果说对《史记》的误读令后人初步判断火烧阿房宫是项羽所为,那么《阿房宫赋》的广泛流传则让项羽永久背负了这一罪名。
最后,项羽的刚愎自用、意气用事是他被误解的情感基础。在率军征战的过程中,项羽屠城、活埋、烧杀的事例屡见不鲜,进入咸阳后仍延续这一行事风格。火烧阿房宫恰恰符合项羽的性格特征,无怪乎人们冤枉了项羽两千多年。
闻名于世的“党锢之祸”
历史放映
发生于东汉的“党锢之祸”是一场空前的政治、文化浩劫。在宦官集团的操纵下,这场浩劫几乎将一个时代的儒生一网打尽,最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东汉王朝也亡于其中。“党锢之祸”是清流士子的噩梦,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
●宦官当权惹“清议”
所谓“党锢之祸”,指的是将士大夫官僚的故吏、门生等朋党“禁锢”起来,使其终生不得为官。这是东汉宦官集团面向士大夫和儒生发动的一场斗争,斗争的缘起是宦官权力的膨胀。
东汉建立不久,就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娃娃皇帝”现象。自汉章帝起,即位的皇帝年龄都很小,如汉和帝十岁即位,汉殇帝即位时还不到半岁,汉冲帝即位时年仅两岁。这些“娃娃皇帝”当然没有能力治理国家,于是朝政大权旁落到外戚势力手中。据史料记载,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重用自己的兄长窦宪,使得朝中重臣多出自窦宪门下。汉质帝时,外戚梁冀当政,飞扬跋扈,质帝忍不住骂了他一句“跋扈将军”,竟然被立即毒死。外戚独揽大权,极大地影响了皇权,于是“娃娃皇帝”成年后的当务之急就是铲除外戚势力。
东汉朱雀羽人飞龙彩绘陶灯
然而,权力几乎被架空的皇帝,想与势力庞大的外戚集团对抗谈何容易。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唯一能调动的势力就是与自己朝夕相伴的宦官。汉和帝时,皇帝依靠宦官郑众挫败了外戚窦宪的势力。后来郑众因功被封为乡侯,并开始参与朝政。此后,宦官当政的势头便一发不可收拾。汉桓帝延熹二年(159),梁太后病逝后,皇帝便与宦官单超密谋削减外戚梁氏的势力。后来,汉桓帝借宦官与宫中侍卫之力一举击溃外戚梁氏。为了犒赏宦官,汉桓帝竟在一天之内封单超、徐璜等五名宦官为侯,时称“一日五侯”。
就这样,皇帝打击了外戚,又造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汉桓帝时,宦官专权已经形成了乱政的局面。宦官恃宠而行,在朝中假传圣旨,胡作非为;在地方则四处抢掠,兼并土地,所作所为与盗贼无异。由于宦官势力强大,官僚士绅都去巴结,宦官就借此安插亲信,培植党羽,形成了一个势力集团。
宦官为非作歹,引起了朝中士大夫官僚及太学(东汉最高学府)儒生的强烈不满。这些士子自许“清流”,将宦官等奸人称为“浊流”。他们常常利用讲学、闲谈来品评朝纲,议论国事,抨击宦官乱政,这种评议的行为史称“清议”。“清议”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使得宦官集团颇有些畏惧。清流士子还通过上疏皇帝、闹学潮、弹劾官员等方式与宦官斗争。“清流”与“浊流”势同水火。
●第一次“党锢之祸”
在反对宦官的士子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是李膺。李膺,字元礼,曾任青州刺史、河南府尹、司隶校尉等职。当时,大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贪赃枉法,残暴无度,连怀有身孕的妇女都杀害。时任司隶校尉的李膺听说后,下令严惩不贷。张朔立即跑到张让的家中躲避。不料李膺丝毫不惧怕张让的势力,带人冲进张让家中,将张朔逮捕并绳之以法。此事令朝野为之一震,宦官们的恶行从此收敛了许多,连假日也很少出宫。汉桓帝见状,不解地问:“你们怎么突然变老实了?”宦官们答道:“都是因为李校尉太厉害了!”
汉代透雕龙凤玉佩
李膺的雷厉风行成为“党锢之祸”的导火索。汉桓帝延熹九年(166),与权宦关系密切的方士(持有方术的人)张成得知朝廷将要大赦,便唆使自己的儿子杀人。李膺得知此事后,立即将张成的儿子抓起来,审问其罪行。此时,汉桓帝果然下令大赦。然而义愤填膺的李膺,没有赦免张成的儿子,反而将其就地正法。这件事惹怒了汉桓帝,宦官们借机进谗言诋毁李膺,并指使张成的弟子上书,控告李膺与太学生结交为朋党,诽谤朝廷。汉桓帝一怒之下,将李膺等200多名“党人”抓捕起来。第一次党锢之祸爆发了。
◇“清流”的变化◇
“党锢之祸”致使“清流”士子惨遭迫害。因此,士子们从热心国事转为独善其身。魏晋时期的士子往往远离政治,崇尚隐居,生活淡泊闲适,行为恣意放任。同时,魏晋文人中还兴起了研究玄学、道术的风气。文人士子这种极端的变化被认为是“党锢之祸”的“后遗症”。
被抓捕的“党人”入狱后,受到宦官的严刑逼供,被迫招认“同党”,使得“党锢之祸”牵连的范围越来越大,朝野一时笼罩在恐怖的氛围中。这时,朝中一些同情士子的正直官僚开始设法营救“党人”。窦皇后的父亲窦武向来不满宦官专权,便上疏请求汉桓帝释放“党人”。战功赫赫的度辽将军皇甫规也上疏汉桓帝,请求把自己划为“党人”株连入狱。而李膺入狱后,机智地把一些宦官党羽说成是“同党”,使得宦官们哭笑不得,无所适从。与此同时,太学生的“清议”不断声援“党人”,使全国上下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汉桓帝终于在一年后释放了“党人”,但令李膺等人“禁锢终生”,一生不得为官。
第一次“党锢之祸”虽然使很多士子遭到迫害,但是同时也让他们获得了空前的社会声誉和文化地位。李膺成为士子中声望最高的一位,与他交游甚至被称为“登龙门”,即使能作为客人登门拜访他,也被视为一种荣耀。其他“党人”如陈蕃、杜密、范滂、郭泰等,也受到太学生的一致拥护。“党人”被释放时,受到人们的车马相迎、夹道欢呼。一时间,整个社会皆以“党人”为荣,以宦官为耻。
●第二次“党锢之祸”
第一次“党锢之祸”平息不久,汉桓帝驾崩,汉灵帝即位。此后,曹节、王甫等宦官开始专权乱政,引起了窦武、陈蕃等士大夫官僚的不满。窦武、陈蕃等人密谋铲除宦官势力,不料消息败露。曹节等宦官得知后立即挟持汉灵帝,发兵拘捕了窦武和陈蕃。后来窦武兵败自杀,陈蕃入狱被害。这次事件使士子力量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而宦官权力则达到鼎盛。
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山阳郡(今属山东省济宁市)东部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县乡、传达政令的官吏)张俭上奏皇帝,弹劾宦官侯览欺压百姓。结果侯览不但扣下了奏章,还诬告张俭结党营私。汉灵帝偏听偏信,下令搜捕张俭及其同党。宦官们借此大做文章,将第一次“党锢之祸”的诸多士子牵连进来,对“党人”进行疯狂的反扑和彻底的清算。这就是规模更大、迫害更深的第二次“党锢之祸”。
第二次“党锢之祸”持续时间长达十六年,遭迫害的“党人”达六七百人,其中被杀的“党人”就有一百多人,此外还有数以千计的太学生被无端陷害。当时声名显赫、有重大影响的士子几乎被残害殆尽。
朝廷派兵搜捕李膺时,家乡的父老乡亲都劝他逃走避祸。李膺却坦然地说:“遇到祸事不应逃难,如果有罪不该免刑,这是臣子的节操。我今年已经六十岁了,生死由命,逃走了又何处安身呢?”说完,他主动投狱,后来死在狱中。太仆杜密同时被治罪,也死于狱中。人们将李膺、杜密合称为“李杜”。当时另一位知名的士子范滂也在朝廷搜捕名单之中。他主动前往县里自首,县令郭揖立即拿出官印,大义凛然地说:“天下之大,您何必自赴刑狱?在下愿意舍官与您一同逃亡!”范滂感慨地说:“我如何能连累你,又让我的老母亲随我颠沛流离呢?”于是慷慨投狱。范滂的母亲送他走时,淡定地说:“你如今能与李膺、杜密齐名,即便死,又有什么遗憾呢?”侍御史景毅曾将儿子景顾送到李膺门下做门生,宦官搜捕“党人”时,漏掉了景顾的名字。景毅主动将儿子送到刑狱,并说:“当年让景顾拜在李膺门下,就是因为李膺的忠正贤良。如今他怎么能因名单的疏漏而苟且偷生呢?”这些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听后慨叹不已。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后,汉灵帝才下令解除“党锢”,然而为时已晚。满朝儒生几乎被一网打尽,宦官、外戚势力横行,社会弊端凸显,东汉不久便灭亡了。后人遂称:“东汉亡于党锢。”
汉代铜辇车
马和车全部用铜铸造而成,车马比例可能失实,马匹显得十分清逸挺拔。
魏征碑为何被推倒
历史放映
一个是从谏如流的明君,一个是耿介直言的忠臣,唐太宗与魏征不仅成就了彼此的政治美名,也铸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君臣佳话。然而生前君臣无隙,身后却反目成仇——唐太宗为何推倒他亲手撰书的魏征碑?在这段君臣佳话的流传中,又有着哪些偏离历史真实的记载?
●千古君臣佳话
贞观十八年(644),64岁的魏征因病溘然长逝。唐太宗闻讯后,悲痛万分,罢朝五天,以示哀悼,并说出了那段千古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魏征生于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魏征自少年时代起,便博览群书,志在四方。他曾经效力过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密、窦建德,太子李建成等,终因其皆非明主而无法施展抱负。“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仰慕魏征的才华,召他入朝。面对唐太宗的怒斥,魏征坦言说:“太子如果早听我的忠告,绝无今日!”这种直率的态度不但没有让魏征获罪,反而赢得了太宗的好感,使他成为太宗的近臣。
唐代云龙纹铜镜
贞观初年,濮州刺史庞相寿被告发贪污,受到了削职处分。作为跟随唐太宗出生入死几十年的老部下,庞相寿冒死求见太宗,请求免于处罚。唐太宗先是气愤地拒绝了庞相寿,然而晚上回到寝宫后,想起庞相寿忠心耿耿地追随自己,如今年事已高,家有妻儿老小,又心生不忍,便传话给庞相寿,让他仍旧留任原职。魏征听说此事后,上书给太宗说:“不追究庞相寿的贪污罪,令其留任原职,这等于纵容贪赃枉法。如果其他的老部下也因此而贪污,陛下怎么办呢?”唐太宗慎思之后,还是撤销了自己的赦免决定。
一次,唐太宗巡幸洛阳,住在显仁宫,看到茶具都是几年前的旧器具,奉上的酒菜也不见山珍海味,便将总管大骂一顿,贬为庶民。魏征了解情况后,立即面见太宗,直言这是不好的苗头。太宗不以为然地说:“国家财富力强,一国之君多花点钱无可厚非。”魏征忧虑地说:“正因为是一国之君,才不能开奢靡风气的源头,以防上行下效啊。”唐太宗依然认为魏征危言耸听。魏征又以隋炀帝奢侈贪婪终致亡国的教训警戒太宗,太宗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有一次,高句丽向唐太宗进献了两位美女,魏征知道后表示不应当接受。唐太宗很赞成魏征的意见,并说:“去年进献了两只鹦鹉,我现在都老想着回宫,何况是两位美女呢?”于是,就派人送了回去。
魏征入朝为官之后,始终秉性忠直、仗义执言,只要是不利于江山社稷的,必定要站出来说话,甚至不惜犯颜进谏。唐太宗也拥有帝王中难得的气量,敢于重用魏征,先后提升他为秘书监、侍中、宰相,并封他为魏国公。贞观十七年(643),魏征病重,唐太宗多次派人送药品和食物,两次亲自到魏征家中探望,还差遣专人到魏征家中看护,随时禀报魏征的身体状况。唐太宗最后一次去家中看望魏征时,看到他病情加重,便流着泪问:“爱卿有什么未了的心愿?”魏征强撑着病体说:“我不担心别的,只忧心国家的兴亡啊!”一心为江山社稷立身立言的魏征不愧为“千古第一谏臣”。
魏征书法
魏征精通书法,太宗李世民曾出御府金帛购天下古本,命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朝臣鉴定真伪。
●直谏遭反感
直谏难免犯颜,甚至让君王下不了台。魏征的直言让唐太宗既爱,又夹杂着怒、怕、无奈的复杂情感。
唐太宗李世民像
唐太宗当政期间,社会逐渐发展,出现了升平景象。唐太宗也渐渐滋长了一些奢侈作风。在众多大臣的歌功颂德之下,唐太宗决定到泰山顶上举行封禅大典(帝王祭告天地的庆功大典)。这时,魏征又站出来反对,令唐太宗很不高兴。魏征从容地解释说:“陛下功劳虽大,百姓受到的恩惠还不够多;德行虽然高,还没有恩及所有人;天下虽然安定,财力还不充足;粮食虽然丰收,但库存还比较空虚。何况封禅耗费极大,中原以东地区至今还很荒凉,这不等于向四方暴露弱点,激发其觊觎中原的野心吗?”唐太宗心中不悦,却不知如何反驳,只好将封禅一事搁置不提。
魏征的据理力争有时也让唐太宗心生敬畏。一次,唐太宗打算去山中打猎,行李都准备好了,但最终没有出行。魏征问及此事,唐太宗笑着说:“本来确实想去,但怕你谏阻,就取消了。”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一只鹞鹰,非常喜欢,便放在肩上玩耍。不料魏征远远走来,太宗吓得赶忙把鸟藏在怀中。魏征仿佛意识到了,故意说了很久,以致鹞鹰闷死在怀中,使太宗大为扫兴。
几次三番,魏征的进谏令太宗感到既尴尬又愤恨。当魏征又一次在朝堂上因直谏惹怒太宗时,太宗气冲冲地跑到后宫,对皇后长孙氏说:“魏征总是驳我的面子,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皇后听了,却连忙向太宗道喜,说:“臣子敢直言,是因为陛下贤明。明君拥有直臣应该欣喜,怎么能开杀戒呢?”太宗猛然醒悟,对魏征更加敬重。
太宗虽然贤明,能够重用直臣,但仍不免有被冲撞后的不悦情绪。好在这些矛盾在魏征生前都没有激化,君臣的良好关系维系到了魏征离世。
●“砸碑悔婚”风波
魏征离世以后,唐太宗下令以一品官礼葬,还把魏征的画像置于凌烟阁,经常前去凭吊赋诗。他还派人立起了魏征碑,亲自为魏征撰书。
然而仅半年之后,唐太宗就亲手制造了“砸碑悔婚”风波。他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与魏征长子魏书玉的婚约,并一怒之下砸毁了魏征的墓碑。这一举动不仅震惊朝野,而且令后人唏嘘……
据记载,魏征死前支持太子李承乾,并大力举荐了原来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然而,魏征死后,李承乾竟冒险举事,而后失败。杜正伦和侯君集均为太子党,两人一个被贬,一个被杀。唐太宗想到两人都是魏征举荐,因此怀疑魏征也参与了结党营私。这时,曾颇受魏征器重的褚遂良一见形势不对,便主动告发说魏征生前曾把给皇帝的奏疏拿给自己看。太宗听后更加愤怒,终于亲手推倒了魏征碑。
关于太宗为何如此迁怒于魏征,有学者考证认为,这与太宗时期的山东贵族及关陇集团有关。当时,魏征的责任是接洽和监视山东贵族和关陇集团,以达到分合操纵各大政治集团的目的。而魏征推荐出身山东盛门的杜正伦为相,还举荐属于关陇集团的侯君集出任武将,等于集合了东西文武的社会势力。魏征的行为不仅越过了太宗给他的权限,而且有纠合势力结党谋权之嫌,令太宗无法容忍。即便此事在魏征死后爆发,太宗还是采取了极端的措施。
时隔半年多,唐太宗决意对高句丽用兵,并自负地说,魏征生前劝他不要东征高句丽是无稽之谈。不久,太宗出兵失利,倍感惭愧,便对群臣说:“如果魏征在的话,绝不会让我犯这样的错误。”他一边自省,一边又下令重立魏征墓碑,并让魏征的儿子承袭魏国公的爵位。
因此,尽管这对君臣在阴阳相隔之后有过令人痛心的决裂,但终因唐太宗的悔过而获得了破镜重圆的结局。
唐太宗李世民,长孙无忌,魏征等铜像。
洞察民间怪现象—生而不养
历史放映
常言道:“多子多福。”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生了孩子却不养育是很难理解的。可是在南宋末年,民间就出现了这样的怪事。更怪的是,这种现象不仅出现于贫苦农家,也存在于乡绅世族,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那么,这种怪现象从何而来?背后又隐含了怎样的社会根源呢?
●野蛮的“计划生育”
据《宋史》记载,南北宋之交,福建崇安有一位平民名叫胡安国。他的弟媳因生育儿子过多,打算溺死新生的一个男婴。后来,胡安国夫妇不忍心,把男婴抱回家抚养,并取名为“胡寅”。
类似这样“生子不举”的现象广泛存在于南宋民间。所谓“生子不举”,就是生子而不养育,往往将婴儿溺死或者抛弃。据记载,南宋末年“生子不举”的现象波及福建、两浙(浙东与浙西的合称,今浙江省一带)、荆湖南北、江南东西等地,以建州、处州、汀州、南剑州、邵武军、岳州、信州、饶州等地最为严重。而且,这种怪现象完全是民间自发的行为,没有受到政府的任何强制。
在中国五千年多生多育、父慈子孝的柔和主线之外,竟然有如此原始而野蛮的现象出现,不禁令人震惊。“生子不举”造成了大量的溺婴、弃婴的存在,对当时的人口繁衍、经济发展以及社会道德风气等各方面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惊心动魄的“胡蓝之狱”
历史放映
“胡蓝之狱”是明朝初年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案,前后历经14年,株连被杀者多达4.5万余人。明太祖朱元璋借此案几乎清除了所有的开国功臣,制造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千古悲剧。
●“罪有应得”的胡惟庸
明朝建立前,胡惟庸曾跟随朱元璋征战,但一直默默无闻。朱元璋选任丞相时,曾经向堪比张良的文臣刘基征询合适的人选。提及胡惟庸时,刘基说:“胡惟庸是最糟糕的人选,就像一匹劣马,让它来驾车一定会闯祸。”可见胡惟庸品行、能力都不过关。然而,他凭借善于奉承的功夫,居然爬到了左丞相的高位,成为独揽大权的第一号重臣。胡惟庸大权在握后,日渐独断专行。他私看官员呈给皇帝的奏折,有时候看到对自己不利的言论,就会擅自压下不报;他还经常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