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上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中国通史(上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编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2008-10-01
书籍编号:30010305
ISBN:978780762706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70000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版权信息
书名: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中国通史(上卷)
作者:《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08-10-01
ISBN:9787807627067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Foreword 前言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西方现代中国学之父”费正清教授曾经说过:“中国最清楚中国的历史,正如美国和欧洲最清楚西方的历史。”西方人习惯以技术性的态度和手段去回味历史,用溯源和对比的手法去还原社会进程中所有细微的片断;中国人更喜欢在伦理道德的前提下,对帝王霸主、忠臣义士、孝子节妇进行理性的主观评判。在《中国通史》一书中,我们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第三种方式,尽力减少主观的评价,把视野从稻米经济、王朝家族系统、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外患、儒家古典正统思想等传统方面扩展开来,把农业、科学、手工、文化、税收制度、法律制度、官僚体制等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纳入到书中,把中国传统史书的帝王家谱性质向历史百科全书的性质转化。
尽管我们力求用白描的方式展现中国历史的真实,但谁也无法奢望一本历史图书可以道尽中国历史上的兴衰成败、人文风流和典章制度,毕竟煌煌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是书籍无法承受之重。我们只是希望书中灵动缜密的文字叙述可以让你感受到盛唐的国力恢弘、两宋的经济狂飙;栩栩如生的文物图片可以让你感受到战国的杀伐残酷、强汉的骑军威武;历经风霜的实景图片可以让你感受到北朝的石窟艺韵、南朝的舞榭风流……除了让广大读者在图文间梦回前朝外,我们还希望把厚重的史实变得简明,让历史中的智慧启迪你今天的生活。
史前史
追寻祖先的足迹
史前史,是指从古猿进化而来的猿人向现代人种进化、直到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考古学家通常将史前史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在体质上完成了从直立人向智人进化,并向现代人转变,依靠打制石器捕猎动物和采集植物的果实为生。新石器时代大约从距今1万年开始,此时的体质特征已经和现代人完全一致;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农耕畜牧的发明和色彩斑斓的彩陶与黑陶成为句文明前进的符号。一般认为,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文明的诞生。但愈来愈多的研究者指出,此前的龙山时代,中国已进入邦国式的早期文明。
约前800万 禄丰腊玛古猿
800万年前的云南禄丰属于亚热带气候,这里生活着人类的始祖之一的腊玛古猿,他们一般在湖泊、沼泽边缘以及林间活动。和腊玛古猿共生的有多种动物,其中哺乳动物就有30多种。禄丰腊玛古猿的化石有颅骨3个,下颌骨5个、头骨碎片23片、古猿牙齿600多枚、指骨2根。这种古猿的体质特征表现为门齿小,位置较垂直;犬齿小,稍微突出;臼齿和前臼齿较大,齿尖较低;体型一般有黑猩猩那样大小,面部缩短,有拱形的腭和形似南方古猿的下颌骨,牙齿和上颌骨的特征和南方古猿也接近。尽管腊玛古猿化石最早在南非、印度发现后,在世界各地有多处发现,但化石资料以中国云南禄丰最为重要和丰富。腊玛古猿是人类的前驱,经过漫长的岁月进化才迈进了人类的门槛。
约前200万 重庆巫山猿人
遥远的200万年前,在四面青山环绕、长江横贯东西的三峡地区,就有远古人类生活着。1985年在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的龙骨坡发现了距今204万年~201万年的巫山猿人遗址。到1988年为止,发现直立人化石两件,分属两个女性,包括一段左下颌骨和与之相连的两枚臼齿,还有一枚上门齿,牙齿具有蒙古人种的铲型特征,被命名为直立人巫山亚种,简称巫山猿人。与猿人化石伴生的还有大量脊椎动物化石,其中巨猿牙齿化石14枚。到1998年为止,又发现了大量的人工石制品和一定数量的骨制品。巫山猿人化石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的古人类化石,它和安徽繁昌人字洞猿人的发现将中国的旧石器时代提前到了200多万年前,意义非凡。
猿
古猿
能人
盘古开天
传说在人类还没有出现以前,天和地一片黑暗混沌,人类的老祖宗盘古就孕育在这里。他睡醒后觉得不舒服,就用巨斧把天和地分开了。后来怕天地再合拢,盘古就用脚踩着大地,头顶着天空,站在当中。当天地构造巩固好时,盘古就累死了。临死前,盘古把他呼出的气化作风和云彩,把声音变成雷电,把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头发和胡子化作闪闪发亮的星星。他的躯体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岳,血液化作江河,肌肉变成田土,就连身上的汗毛也都变成了草木。
人类进化过程示意图
直立人
早期智人
晚期智人
约前180万 西侯度遗址
西侯度遗址位于山西省南部芮城县西北的中条山阳坡,黄河从西面、南面绕过。它发现于河流砂层相夹的砾石层中,遗物上覆盖着距今约180万年、约有50米厚的早更新世的红色土。石制品的遗物共32件,石器种类开始分化,原料主要用石英岩,也有少量用脉石岩和火山岩加工制成的刮削器、砍器、大三棱尖状器,多用石片制成。与石器共存的有带切割痕迹的鹿角和一定数量烧过的动物牙齿、骨骼、角,说明西侯度人已使用火烧烤肉食,动物的骨头则被用来加工为工具。伴随出土的动物化石种类很多,包括巨河狸、剑齿象、中国长鼻三趾马、步氏羚羊等许多已经灭绝的动物。
西侯度出土的石器
约前170万 元谋人
170万年以前,云南元谋一带,榛莽丛生,是一片亚热带的草原和森林,爪蹄兽、最后枝角鹿等第三纪残存动物在这里出没。再晚一些,则有桑氏鬣狗、云南马、山西轴鹿等早更新世的动物,它们大多数都是食草类野兽。为了生存,元谋人使用原始的石器捕猎它们。元谋上那蚌村附近的早更新世地层中,元谋盆地内暴露的695米厚、共4段28层的河湖相沉积地层里,在第4段第22层,发现了两枚上内侧门齿化石。用古地磁测定法检测,这两枚牙齿属于170万年前的一个男性青年。它确证了中国人的历史起源和存在。与这两枚牙齿化石同时从褐色黏土层中出土的,还有7件元谋人制造和使用的脉石英石核与刮削器。中华文明就这样开始萌动了。
元谋人使用的刮削器
女娲造人
传说自从盘古开辟天地以来,大地荒无人烟,毫无生气。这景象使得另一位天神——女娲感到非常的孤独,似乎缺少了什么。有一天,女娲找到一处清澈的水池,就在池边蹲下身来,挖起黄泥,按照自己的模样,做了一个泥娃娃。当她把这个泥娃娃放到地面时,泥娃娃居然蹦蹦跳跳地活了起来。女娲心里很欢喜,于是继续用黄泥抟出许许多多男人和女人来。这些赤裸的人围着女娲欢呼雀跃,虔诚地感谢她,然后就分散到各地去了。然而,人总是要死的,为了不使人类灭绝,这位慈祥的人类之母,就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关系,命男女们互相寻找配偶,让他们生儿育女,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
约前80万~前75万 蓝田人
在今天的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一带,约80万年~75万年前,有一些低平前额、眉骨粗壮的原始人类生息活动。他们打制的石器外形又粗又大,但已经有不同类型石器分工的迹象,这就是蓝田人。他们的化石于1963年至1965年在当地更新世早期地层中被发现。考古研究表明,蓝田人比稍后的北京人大脑容量较小一些,有778毫升。但他们已经是完全的直立人,而且是已发现的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直立起来,这是成为人的重要标志。
蓝田猿人复原头骨
北京人背鹿像(复原雕塑)
北京人头盖骨像
这个头盖骨发现于周口店第一地点,属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50万年。
约前70万~前20万 周口店遗址
在中国境内的人类遗址中,材料最丰富也最系统的是北京人遗址,它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中,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北京人遗址的堆积物厚40米以上,主要由石灰岩碎块和黏土、粉砂等残积物构成,堆积物中留有北京人用火的遗迹,表明这里已有早期人类活动。北京人化石包括头盖骨6个,头骨、面骨碎片12块,下颌骨15块,牙齿157枚等;文化遗物有石制品、骨角器和用火遗迹。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特别是随后发现的石器和用火痕迹,使直立人的存在得到肯定,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观音洞文化和北京人文化有明显的差别,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北京人的石器与观音洞文化的同类石器相近,两者之间的差别说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不同地区的文化已显示出复杂化和多样化趋势,从而使中国古代文明多姿多彩。
约前30万~前10万 金牛山人
1984年,在濒临渤海的营口永安乡金牛山的洞穴中,发现了一具相当完整的男性头骨及体骨,其年代距今28万年,定名为“金牛山人”。这是迄今东北地区发现最古老且保存较完好的人类化石。与金牛山人化石伴出的遗物有打制石器、骨器、烧骨和灰烬,可据以推定它属于东北旧石器时代较早期的文化遗存。此外,该遗迹还出土了大量动物化石,如剑齿虎、梅氏犀、肿骨鹿、三门马、大河狸等,多达70种,不少是灭绝了的古老种属。其中如鹿、犀、熊等,都曾是金牛山人的猎物。继续往下掘至洞中的第七、第八层堆积,发现了当年金牛山人群居洞穴、肢解动物、围火烧烤、敲骨吸髓那种肉食生活场面的遗迹。在发掘出的一层层十几平方米的居住面上,散布着当年食后弃置的一块块动物烧骨、一片片敲碎的肢骨、一堆堆篝火的灰烬,层层堆积,愈下愈古,历万千年,形成厚厚的文化层,年代距今已远远超过30万年了。这一片遗址真有如一部遗留地下的无字史书,留给了后人无限的遐想。
金牛山考古现场图
金牛山人头骨化石
燧人氏钻木取火
在古希腊,有普罗米修斯背着天神宙斯,把火从天上偷走带给人间的神话故事,在中国则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火的使用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划时代的伟大发明。在漫漫的长夜,火给人带来光明;在严寒的冬日,火使人得到温暖。有了火,人类才品尝了熟食的美味,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有了火,人们才能烧制陶器,冶炼金属,制作更精细的工具和武器。火,是光明的使者;火,是文明的象征。在元谋人和蓝田人的遗址中,都发现过炭屑和炭粒。如果说这些用火遗迹或许有可能只是野火留下的,那么北京人已经会人工用火则是确凿无疑的了。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留下了厚达数米的灰烬层,说明篝火在这里连续燃烧的时间很长,也说明北京人已经懂得保存火种;不用火时用灰土盖上,使其阴燃;到下次用火时,扒开灰土,添上草木引燃。灰烬中被烧过的兽骨、石块和朴树籽,则是北京人用火烧熟食物的证据。
约前10万~前6万 许家窑文化
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和河北省阳原县侯家窑村一带,发现了10万年~6万年前的人类化石20多块,属于地质时代中更新世末或晚更新世初。20多块化石分别属于10个不同的人类个体。经考古研究,他们总体上已经属于早期智人,并且已经能制造更进步的石器和骨器。发掘出来的石器多达14000件,以石英和燧石为主要原料。用厚石片加工成的龟背形状的刮削器、细小石器和石球,成了许家窑文化的象征。大致说来,许家窑文化多小型石器,类型较多,有些石器精巧复杂,是细石器的母型,小型刮削器占绝大多数,很明显是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北京人文化发展而来的。许家窑遗址中出土了数以吨计的动物骨骸,却没有见一具完整的动物遗体。看来,成了智人的许家窑人已经具有了更大的战斗力,野兽们都成了他们的口中食和身上衣了。
许家窑角器
马坝人遗址
约前10万 马坝人和丁村人
同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坝人和丁村人,在早期智人中颇具代表性。马坝人遗址在今天广东曲江马坝圩狮子岩洞穴中。根据所发现的头骨资料可知“马坝人”的脑容量大约为1225毫升,顶骨前囟处厚度薄于北京人,厚于现代人,约7毫米。丁村人遗址在汾河中游临汾宽谷的南端,即今天山西汾河流域襄汾丁村等地。丁村人的人骨化石顶骨较薄。门齿舌面低陷作铲状,很像后来的黄种人,臼齿的咬合面纹理结构介于直立人与现代人之间。从丁村、马坝遗址可以看出早期智人大多活动在温和湿润,有着纵横河流、谷地的适宜环境。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较早期文化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打制石器技术不断提高,石器的形状比较规整、类型比较确定,种类也有增加,表明当时的技术和生产水平较旧石器早期有所提高。在丁村文化遗址中还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鱼类和软体动物遗存,说明丁村人除以狩猎为主外,捕鱼也是重要的食物来源。
约前2万~前1万 山顶洞人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距今约2万年~1万年。遗址中发现的8具山顶洞人化石,不论脑量还是人体体质特征,都和现代人接近。洞穴堆积中还发现54种脊椎动物化石,其中绝大部分为华北、内蒙古及东北地区现在的生物。山顶洞人能制造石器和骨器,而且能在骨器上制作一些精致的装饰品。山顶洞人是接近现代人的“北京人”。这些距今2万年~1万年前的化石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山顶洞,这是一个洞穴堆积,洞口朝北、里面分上室、下室和地窖。东南部是上室,东西长16米,南北宽8米,是山顶洞人起居坐卧的地方。洞西北部是下室,深达8米,保存着3具完整的人骨化石,可能是葬地。地窖里则有大量的动物化石,看来是贮藏食物等生活用品的仓库。对头骨、面骨等作考古测量和分析,发现山顶洞人与蒙古人种比较接近,但也有个别其他人种的特征。
山顶洞人复原像
螺壳项链与骨镯
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一万年,北京门头沟区东胡林人墓葬出土。
大窑文化
在呼和浩特东郊大窑村南山和前乃莫板脑包梁有两处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制造场,并发掘出属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的叠压地层。据科学测定,大窑村南山早期文化遗存的年代距今已有70余万年。在大窑村南山发掘出来的文化遗物有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石锤、石球等,另有肿骨鹿、披毛犀、普氏羚羊、原始牛等哺乳动物骨骼化石。这些动物群说明当时这里的天气较寒冷干燥,属草原和草甸灌木的环境。在这三层文化层中出土的大量石制品中,都有龟背形刮削器,是“大窑文化”的代表器物。其他类型的石器有从早期到晚期渐趋细小的情况,说明大窑旧石器时代文化在时间和文化内涵上都有延续性。此外,在早、中、晚期遗址中都发现了人类用火的痕迹。火的使用,是人类第一次掌握了改造自然的最有力武器:猎取野兽可以用火攻,食用肉类可以用火烤,在大窑村遗址的下层,保留有烧炙石块烤食肿骨鹿的篝火遗迹,熟食又促进了古人类的体质和社会的发展。大窑村是中国北方地区目前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开创了北方远古人类历史的先河。
约前5500~前4900 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于1977年在河南新郑县的裴李岗发现,是目前已知的华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大约出现于前5500年~前4900年之间,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地带,以裴李岗出土文物为代表,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段以后的文化面貌。
裴李岗遗址中有房基、窑穴、墓地等村落遗迹,似有一定布局,居住建筑集中在遗址中部,窑穴主要在南部,墓地在西部和西北部。房基为方形或圆形半地穴。墓葬集中于公共墓地,墓穴排列有序,多单人葬。磨制石器多于打制石器,最有代表性的器型是带足磨盘、带齿石镰和双弧刃石铲。农业占有主要地位,作物是粟。饲养业也已出现,家畜有猪、狗、鸡甚至牛。狩猎仍是重要生产活动,以木制弓和骨制箭为狩猎工具。制陶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陶器有红褐色砂质和泥质两种,多碗、钵、鼎、壶等日用器具,陶壁厚薄不匀。
裴李岗文化与华北早期新石器文化其他类型一样存有细石残余,表明它与以河南灵井和陕西沙苑为代表的中石器遗存有着渊源关系。从建筑遗存、埋葬习俗、农业生产,特别是陶器形制、纹饰等方面考察,一般认为,仰韶文化中后冈类型是对裴李岗文化及磁山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裴李岗文化与老官台、李家村、磁山诸文化一起是仰韶文化的前身,故被统称为“前仰韶”时期新时期文化。
三足壶
裴李岗出土的红陶三足壶是该遗址有代表性的陶器。
新旧石器时代划分标准
考古学家将人类以石器生产工具为主的漫长历史,称为石器时代。人类使用两块石头相互撞击,被撞击后的石头经过不同角度的打击后,形成锋利的锐角和刃部工具,这种石器制作比较简单、粗糙,这一历史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约前800万~约前6000)。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逐渐发明了磨制、琢制和钻孔等技术,将打制成型的石器,磨去不必要的棱角,使刃部锋利,器表光滑,专家将广泛使用该技术经过间接打击法制造而成的石器工具称为新石器,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新石器时代(约前6000~2070)。
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石磨盘与石磨棒
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石镰
约前5300~前4300 良渚文化兴盛
良渚文化是从马家浜文化发展而来的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首次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良渚文化的年代约为前5300年~前4300年。
良渚文化在农业、纺织、制玉和制陶等方面都很有成就,是史前时期中国南方文化的主流。这一时期的石器农具磨制非常精细,主要有锛、石犁、耘田器、穿孔斧、穿孔刀等。农作物品种很多,如籼稻、花生、蚕豆、芝麻、甜瓜等。纺织方面,良渚文化开辟了家蚕饲养和丝织品生产的新领域,养蚕和织丝开始成为人们的主要经济活动。良渚文化的陶器有泥质灰胎磨光黑皮陶、黑陶和夹砂灰陶等,普遍采用轮制,造型规整。以泥质灰胎磨光黑皮陶最有特色,圈足上常有镂孔,有的还用匀称的弦纹装饰。玉器也很有特色,数量之多,工艺之精,为中国新石器时代其他文化所罕见,其中玉琮和玉蝉都是中国早期玉器中的珍品,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尤其是玉琮最具特色,数量多,但结构基本相同,上面刻有构图相同的神秘的兽面纹,是一种用于宗教祭祀活动的礼器。
良渚文化是中国文明起源时期诸多南方文化中最为发达的一系,影响深远。中国最早的几个奴隶制国家都先后继承了良渚文化的某些成份,同一时期的其他文化中也可以看到良渚文化的某些特征。
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兽面纹玉环
山形玉饰
玉饰的三叉两侧高、中间低。两侧的高叉上各有一眼及眉毛,上饰花冠,似侧面的神人头像,中间矮叉上饰戴冠正面头像,矮叉顶有一圆孔。器下部琢兽面纹。该玉饰是良渚文化代表性玉器。
约前5000~前4300 半坡遗址
约前5000年~前43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辉煌的仰韶文化发源于黄河中游,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浐河东岸半坡村出现了仰韶文化早期的中心和突出代表。半坡遗址的发掘,首次大规模披露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为复原中国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并由此确立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半坡类型以西安半坡遗址的早期遗存为代表,现发现40余座建筑基址。据推测,这些或圆或方的建筑,可能是母系氏族成年妇女过配偶生活的住房,住房之间散置许多贮藏窖穴。住房建筑群环绕一个广场布置,中央偏东,有一座面向广场的大房子,属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可能是氏族首领和氏族的老幼病残成员的住所,兼作氏族成员聚会之用。半坡类型的工具用石、骨、角、陶制成,有开垦耕地、砍劈用的石斧、石锛、石铲;收割禾穗的石刀、陶刀;加工谷物的石碾、石磨盘、石磨棒等。生产以农业为主,发现了粟的遗存。主要家畜是猪、狗,鸡和黄牛可能也已家养。渔猎经济仍占重要地位,出土许多石、骨镞和石网坠,还有些带倒钩的鱼叉、鱼钩以及石矛。有一种制成颗粒状麻面的陶锉,可能是鞣制皮革的工具。陶器以粗质和细泥的红色、红褐色陶为主,最常见的是粗砂陶罐、小口尖底瓶和钵所组成的一套生活常用器。器表多饰绳纹、线纹、锥刺纹、指甲纹、弦纹和彩纹。彩纹有人面、鱼、鹿、植物等象生性花纹和三角形、圆点组成的几何图案花纹,其中不乏工艺价值较高的珍品。在圆底钵口沿的宽带纹上,发现有22种不同的刻划符号,有人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渊源之一。装饰品有用石、骨、陶、蚌磨制成的环、璜、珠、坠、耳饰、发饰以及镶嵌饰等。
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人面鱼纹盆
约前5000~前3300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灿烂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放射性碳素断代测定其年代为前5000年~前3300年。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发达,有耜、镞、鱼镖、哨、锥、匕、锯形器等器物,磨制精细,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图案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堪称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河姆渡文化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在其遗址第4层较大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是迄今中国最早的稻谷实物,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人工栽培水稻,这对于研究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河姆渡文化的农具除石斧等石质工具外,最有特色的是大量使用骨耜。
河姆渡文化的主要建筑形式是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以河姆渡发现的为最早,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式房屋有着明显区别,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因此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薮,代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截然不同。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猪纹钵
约前4300~前2500 大汶口文化兴起
大汶口文化是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59年发掘的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其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泰山周围地区,延及山东中南部和江苏淮北一带。年代约始自前4300年,到前2500年发展成山东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农业经济为主,种植适合黄河流域生长的耐旱作物粟。农业生产工具有石铲、鹿角锄等,木质农具如耒、耜等已经出现。
大汶口文化制陶工艺最高水平的代表为薄胎高柄杯,造型优美,色泽鲜亮,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为一体,成为龙山时代蛋壳黑陶的祖先。制石、制玉、制骨等手工业在大汶口文化中已经比较发达。随葬猪下颌骨成为当时的风尚,猪颚下颌骨的多少成为衡量财富占有量的标尺,随葬的獐牙钩形器则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这表明,大汶口文化晚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原始氏族社会已经逐渐走向解体。
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器
约前4000~前3600 仰韶文化进入繁荣期
发源于半坡类型的仰韶文化,经过发展,在约前4000年~前3600年左右进入繁荣期,即形成庙底沟类型。庙底沟类型的彩纹进入了成熟发展期,是仰韶文化彩陶艺术的高峰。这时纹样构图一变过去作风,以图案装饰为主旨,此外还有多种姿态的鸟纹装饰。这种纹饰构图上的变化,是与当时器物形制的特点相协调的,也说明了当时居民审美观念的发展和艺术创作上发生的变化。庙底沟类型还出现了多彩纹饰,白地或红地白边,紫红彩和白彩相间,更显得富丽美观。庙底沟类型以1956年发现的陕县庙底沟遗址为代表。该遗址的发掘,确立了仰韶文化主要阶段之一的庙底沟类型,揭示了它的丰富内涵和特征。由这里发现的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属于早期龙山文化的范畴,它为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的过渡首次集中提供了大量的证据,从而使中原地区新石器晚期文化的传承关系开始明朗。
龙虎图
仰韶文化遗迹。这幅龙虎图是用贝壳堆成的,距今至少有6000年的历史,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龙的形象。
约前2900~前2000 龙山文化
1928年在山东章丘县城东35千米的龙山镇一个叫城子崖的台地发现了龙山文化,从而敲响了新石器时代即将结束的钟声。龙山文化分布十分广泛,由于陶器形制与器表纹饰地方特点十分明显,因此分为若干类型,如山东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中原龙山文化等名称。从出土的遗物来看,龙山文化时期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家畜和狩猎业。其生产工具比仰韶时期进步,石制工具制作精致,刃部锋利。此外,还有骨质、蚌质、陶质等生产工具。龙山文化的居住区呈现新的特色,不再围绕中心大房子的布局,房屋除少数半地穴式建筑外,多数为地面建筑,周围发现有大量的灰坑、窖穴和水井。龙山文化的陶器多是灰陶,但黑陶具有相当的特色,其中蛋壳黑陶尤为引人注目,也有少量的红陶和白陶。从龙山文化墓葬最大特色——用家畜骨骼尤其是猪下颌骨的随葬品的悬殊来看,此时的氏族内部逐渐分层,贫富分化严重。在龙山文化时代,铜器已经出现、陶轮广泛使用、以骨雕和玉雕为代表的手工业的发达、一夫一妻制确立、以卜骨和祭祀为代表的宗教等级礼仪的产生……这些文明要素的出现,表明中华民族即将告别人类的蒙昧与野蛮期,文明时代即将到来甚至已经来临。
雄伟的红山
红山文化(约前3500)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代表,因1935年在内蒙古赤峰的红山发掘而得名。红山坐落在赤峰市北郊,因山上的岩石全是赭红色而得名。
龙凤文化
龙凤文化几乎与中华文明同时诞生,并经历了漫长的演进历程。在其演化过程中,不断融入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文化内涵,从而成为中华文明乃至华夏民族精神的崇高象征。龙的原型是鳄鱼,由于发祥于江淮的太昊族长期受到水患的威胁,便把长江中下游的貌似凶猛的扬子鳄视为兴风作泿的罪魁祸首,因畏惧而对其加以崇拜。凤起源于青鸟,“玄鸟生商”的传说,表明它与商民族的生产活动关系重大。在渴求人丁兴旺的时代,生机盎然和生殖力强盛是人们的企盼,所以凤十分自然地演变成了人类的崇拜物。
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透雕龙形玉佩、凤形玉佩
夏朝
家国合一的时代开端
约在公元前22世纪末,禹接任了其父鲧的职位,开始以疏导的方式治理洪水,这标志着禹时代的开始。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