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中国史 > 中国通史. 下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通史. 下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中国通史. 下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国通史. 下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著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2008-10-01

书籍编号:30010306

ISBN:978780762707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40672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全书内容:

中国通史. 下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西方现代中国学之父”费正清教授曾经说过:“中国最清楚中国的历史,正如美国和欧洲最清楚西方的历史。”西方人习惯以技术性的态度和手段去回味历史,用溯源和对比的手法去还原社会进程中所有细微的片断;中国人更喜欢在伦理道德的前提下,对帝王霸主、忠臣义士、孝子节妇进行理性的主观评判。在《中国通史》一书中,我们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第三种方式,尽力减少主观的评价,把视野从稻米经济、王朝家族系统、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外患、儒家古典正统思想等传统方面扩展开来,把农业、科学、手工、文化、税收制度、法律制度、官僚体制等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纳入到书中,把中国传统史书的帝王家谱性质向历史百科全书的性质转化。


尽管我们力求用白描的方式展现中国历史的真实,但谁也无法奢望一本历史图书可以道尽中国历史上的兴衰成败、人文风流和典章制度,毕竟煌煌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是书籍无法承受之重。我们只是希望书中灵动缜密的文字叙述可以让你感受到盛唐的国力恢弘、两宋的经济狂飙;栩栩如生的文物图片可以让你感受到战国的杀伐残酷、强汉的骑军威武;历经风霜的实景图片可以让你感受到北朝的石窟艺韵、南朝的舞榭风流……除了让广大读者在图文间梦回前朝外,我们还希望把厚重的史实变得简明,让历史中的智慧启迪你今天的生活。


img4


五代十国


img5


唐朝末期,唐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建立了后梁,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从907年到960年,相继统治中国黄河流域的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与此同时,南方也先后出现了前蜀、吴、闽、吴越、楚和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再加上在山西建立的北汉,史称十国。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政局动荡,南方则相对稳定,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农业、手工业、商业比较发达,海上贸易也相当繁荣。这一时期,起于唐代的词开始走上兴盛阶段,书法、绘画领域的成就也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全忠建后梁


开平元年(907)四月,梁王朱全忠即帝位,国号大梁(史称后梁),建元开平,是为梁太祖,五代十国混战开始。朱全忠,即朱温,原为黄巢部将,后见起义军大势已去,于是举兵降唐。唐朝廷授朱温同华节度使、右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赐名全忠,后诏授为梁王。朱全忠兵势强盛,企图篡唐以代。他先后杀昭宗、立幼主、屠诸王、灭朝士,拥兵自重,诸藩如李克用、李茂贞、王建、杨渥、钱镠、刘仁恭等不能与之抗衡。当时唐哀帝困居洛阳,正在朱全忠掌握之中。唐天祐四年(907)正月,哀帝被逼下诏,定于二月禅位。三月,哀帝正式降御札禅位于梁。四月,梁王朱全忠更名朱晃,服衮冕,即皇帝位,史称后梁太祖。改元开平,国号大梁,以汴州为开封府,称东都。以唐东都洛阳为西都,废唐西京长安,改称大安府,置佑国军。以哀帝为济阴王,迁之于曹州,派兵防守,第二年将哀帝杀死。撤废枢密院,设崇政院,任命首辅敬翔为使。自此,自武德以来经21帝、289年的李唐王朝为梁王朱全忠所亡,中国重新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


img6



王建称帝建蜀


前蜀天复七年(907)九月,王建闻知朱温废唐哀帝,建立大梁即帝位后,拒绝向梁太祖称臣,在成都自立称帝,国号大蜀(后曾一度改汉,史称前蜀),册立皇太子,封爵诸王,设置文武百官。王建原籍许州舞阳人,少时不务正业,以屠牛马、盗窃、贩盐为生,有“贼王八”之称。后来他在唐末农民起义时乘乱而起,起兵占据川蜀,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安抚息平的政策,当时有很多朝廷官士名族到蜀避乱,得到王建的优厚安置。当时蜀境已成为繁华安定的经济文化中心,领两川、山南西道46州之地,置武信、永平、保宁等10余位节度使。王建晚年信任宦官,日益昏聩,前蜀光天元年(918)六月病逝,享年72岁。其子王衍即位。


img7



洛阳兵变


乾化二年(912)六月,梁太祖朱温在一场家庭流血政变中被弑,朱友矫诏称帝。朱温晚年荒淫暴躁,与众儿媳均有乱伦关系,尤宠次养子友文之妇王氏。长子友裕早死,友文因而在宫中不可一世,而次子友、三子友贞则备受梁太祖猜忌。乾化二年(912)六月,朱温病危,想立友文为皇太子。友妇张氏得知内情,告之友,友因此阴谋发动政变。六月二日他带兵进入宫中,直至梁帝寝殿,杀死朱温,秘不发丧,并矫诏令友贞杀友文,然后才为先帝发丧,即皇帝位。乾化三年(913)正月,朱友在洛阳祀天,并改元,以求争取舆论的支持。友弑父篡位,朝野上下人心不服,而且政局不稳定,均王朱友贞见状乘势起兵,与握有重兵的杨师厚共击禁军,形势急转直下。乾化三年(913)二月,友贞兵至洛阳,数千禁军倒戈,突入宫中。友见大势已去,与妻张氏自杀。朱友贞返回开封即皇帝位,复年号为乾化三年,追废朱友为庶人,开五代兵变拥立皇帝的先例。10年后,开封被后唐大军攻破,后梁末帝朱友贞自杀,梁亡。


布袋和尚去世


布袋和尚是五代时期明州奉化岳林寺的僧人,名叫契此,因他常携一布袋在街市之中求乞,因而又得名布袋和尚。布袋和尚体形肥胖,大腹便便,满脸笑意,到处云游,行踪不定。他习惯累了便睡,不择住所,但身体却很洁净。他还能给人看祸福之兆,每每应验,人以之为神,称之为弥勒转世。后梁贞明三年(917)三月,布袋和尚去世,宋徽宗追赐他为定应大师。现在,寺庙山门之中还常可见到以布袋和尚为原型的笑弥勒形象。



后梁册封吴越国王


后梁龙德三年(923)二月,梁遣兵部侍郎崔协等为使,册封吴越王钱镠为吴越国王。吴越都城在杭州。吴越国王钱镠,杭州临安人,出身寒微。他年轻时以贩私盐为生,后应募参军,逐渐掌握军权而占据两浙之地,唐末时被封为越王,后改封吴王。后梁初立,钱镠为提高自身地位并加强国力,一反吴、蜀做法而向后梁示好,被封为吴越王兼淮南节度使。虽受封但对梁不称臣而称吴越国,908年改元天宝,是一个表面臣属而实际独立的政权。版图在十国之中较为狭小,包括杭、越、湖、苏等13州。吴越国小力弱,孤处东南,始终对北方朝廷示好纳贡,以联络中原抗衡周边政权为国策,本身注意兴修水利,发展商业及海上交通,但赋役繁重,民众苦不堪言。


img8


img9



后唐建立


朱温建立后梁之后,在北方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力量就是晋。908年李存勖于潞州城下击溃梁军,奠定了取威定霸的基础。915年又入据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并以此为根据地,很快占领了河北大部分地区。后梁龙德三年(923)四月,晋王李存勖在魏州正式称帝(是为后唐庄宗),国号大唐(史称后唐),改元同光,后唐政权正式建立。十月,后唐灭梁,基业初成,转向全力治理内政。因其号称“大唐”,自认为唐朝嫡系,一切法律均从唐旧制,并于十二月迁都洛阳。次年又灭掉蜀国,势力大增。但由于李存勖骄于骤胜,不仅大兴宫室,充实后宫,而且沉溺声色,疏忌宿将,听信谗言,引起了朝臣和藩镇的强烈不满,使后唐政权陷入激烈的内部纷争之中。926年李存勖在西征途中被士兵所杀。其后虽又经过三朝皇帝,但内忧外患的交织终导致了后唐的短命,在立国14年后被后晋所灭。



石敬瑭建后晋


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是后唐明宗之婿,以能征善战著称。后来,他因弹劾末帝而被削官爵,于936年五月谋反。他向契丹称臣,并以父礼事契丹帝耶律德光,自称“儿皇帝”,许诺事成之后割幽、蓟等十六州给契丹和年年进贡等条件,争取了契丹的武力帮助。后唐清泰三年(936)十一月,石敬瑭在契丹人的庇护下即皇帝位,建立后晋政权。石敬瑭称帝后,借契丹之力灭了后唐。后晋天福七年(942),石敬瑭病死。从子石重贵即位,是为晋出帝。944年,契丹大举攻晋,并于946年攻入大梁(今开封),擒晋出帝,以丧失尊严换来的后晋由此灭亡,共存在了11年。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是出生于豪族的北方人,到南唐当了大臣。因年主李煜猜疑北方人,韩熙载便沉湎于声色,以避免引起别人的猜忌而遭不测。李煜派画家顾闳中到韩熙载家窥探。顾闳中回来年凭“目识心记”,作了这幅反映韩熙载家中夜宴情况的长卷上呈。全画共分“听乐”、“观舞”、“歇息”、“清吹”和“散宴”五段。每段之间以屏风巧妙相隔,显得很自然。线条工整精细,设色绚丽清雅而又沉着,都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在这些歌舞欢宴场面中,头戴高纱帽、身材魁伟、长脸美髯的韩熙载既纵情声色又流露出沉郁寡欢的心理矛盾。如他为舞者击鼓的神态刻画便深刻地揭示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img10



徐知诰称帝建南唐


937年八月,吴主禅位徐知诰。徐知诰于十月称帝,国号唐,史称南唐。徐知诰在徐温死后,排除异己,专掌国政,早有代吴之意。至吴天祚元年(935)十月,吴主加徐知诰尚父、太师、大丞相、天下兵马大元帅,进封齐王,以升、润等10州之地为齐国,几乎相当于吴国一半的版图。次年正月,徐知诰即建元帅府,设官职。十一月,吴又诏其置百官,以金陵(今江苏南京)为西都。天祚三年(937)正月,徐知诰建齐国,立宗庙、社稷、改金陵府为江宁府,牙城称宫城,厅堂称殿,百官多如天子之制,设骑兵8军,步兵9军,如国中之国。二月吴正式册命其为齐国王。三月,徐知诰改名徐诰,以示与养父徐温诸子相区别。其取吴而代之的谋略步步实现,距正式禅代已为时不远。八月,吴主杨溥下诏禅位。十月徐即位称帝(南唐烈祖),改元昇元。后复本姓李,名。宫室、乘舆、服御、宗庙、正朔、徽章、服色悉如吴制。其版图袭吴并有所扩展。南唐自建国历李、李、李煜3代,开宝八年(975)灭于宋,存38年。



刘知远称帝建汉


辽大同元年(947)二月,原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辽灭后晋之后,以中原无主为由在太原即皇帝位,但不改晋国号,仍以当年为天福十二年。至六月,刘知远改国号为汉,是为后汉高祖。刘知远(895~948),沙陀部人,即位后改名为刘。后唐明宗时,他在河东节度使石敬瑭部下任押衙,石敬瑭密谋河东称帝时,刘知远也出点子,但对石敬瑭向契丹称儿、称臣、割地、输财的做法却很有异议,但这些建议不为石敬瑭所采纳。契丹灭晋后,刘知远曾派特使上表祝贺,实则虚以应付,同时固守晋阳(今山西太原),扩充军队实力。刘知远称帝后,辽太宗耶律德光因中原人民反抗甚烈而北归,刘知远便乘虚挥兵攻入大梁(今河南开封),再以汴州为东京,改国号为大汉,史称后汉,同时立魏国夫人李氏为皇后,文武百官各有安置。后汉统辖区域与后晋差不多,历刘知远、刘承祐(后汉隐帝)二帝,仅存4年,是五代十国期间最短命的王朝。



郭威称帝建周


乾祐三年(950)十一月,辽军南侵,后汉隐帝任郭威为天雄节度使前去抵敌,却又派使者去杀郭威。郭威率军攻入东京,隐帝被部下所杀,郭威提出立刘为帝。郭威又率大军前去抗辽,行至澶州时,数千将士鼓噪起来,将黄旗披在郭威身上,要拥其为皇帝,当时四下呼喊万岁的声音惊天动地。郭威于是又率全军返回东京,后汉百官均出城迎接,并劝其登基为帝。于是,郭威废刘赟为湘阴公,自任监国。次年(951)正月,后汉太后被迫下诰书,授与郭威皇帝玉符,郭威即位(是为后周太祖),国号周,改元为广顺。后汉由此灭亡。周太祖生活起居非常俭约,在位期间多次改革不合理赋税、刑法制度。所以周太祖虽在位仅3年,但他革除积弊,与民休息,使后周成为了五代较强的王朝。他率领后周对外屡败辽,高丽、回鹘、南汉,诸国皆称臣纳贡,北汉、辽、南唐境内人民纷纷迁入后周境,由此初步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基业。尽管他被旧史家讥为有篡位之嫌,但观其政绩,仍不失为一位英明的君主。


img11



柴荣即位后周


显德元年(954)正月,后周太祖郭威病逝,养子柴荣即位。柴荣是郭威圣穆皇后之侄,郭威的养子,广顺三年(953)封晋王。郭威死前,黜退一批恃功倨傲之臣,又任命一批新官吏,将朝政委归柴荣,因此权力移交顺利。柴荣即后周世宗。柴荣继承郭威重农恤民的政策和统一中国的大志,任命王朴等能臣,浚通漕运,发展文教,虽然在位仅6年,便以39岁的英年病逝,但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柴荣重用王朴,王朴献“平边策”,提出先攻南唐,取江北而控制南方各国,再取后蜀和幽州,最后解决辽国边患的战略思想;又提出争取民心和避实击虚等建议。柴荣大多予以采纳,成功地发动了一系列统一兼并战争。后周显德二年(955)、显德三年(956)、显德四年(957)三度征伐南唐,柴荣每次皆胜,南唐自去帝号,割地请和。后周平定长江以北,得州14、县60。后周又谋取攻蜀,显德二年(955)大败后蜀,取秦、成、阶、凤4州。显德六年(959),柴荣以辽国未逐,决意北伐。后周屡败辽师,兵不血刃而取燕南之地,柴荣于此役染病班师,旋即病逝,未能完成一统大业。柴荣在位6年,多有仁政惠民,不仅减免苛政,而且在大兵过后,淮南大饥时,还命贷米与淮南饥民。而他最大的功劳还在于谋策统一大业,其未竟之志,在他死后由赵匡胤继续完成。


img12


五代绘画


五代十国,西蜀、南唐、吴越偏安,美术独承唐代遗风余韵。西蜀寺院规模宏伟,道释人物画,代有传人。石窟藻绘,势头不减。黄筌花鸟画得唐朝富贵之气,与南唐徐熙野逸之趣争竞一时。受自然山川林木的陶养,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四家山水并称南北,开启宋、元山水画兴盛的端绪。对五代西蜀花鸟画产生直接影响的画家是滕昌佑和刁光胤。自唐代确立了山水画独立的审美价值年,五代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4人又在唐代山水画基础上,形成适于表现南北山水状貌的皴法和风格样式。


北宋


img13


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着意推行重文轻武政策,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把军权、政权、财权和司法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在自己手中。北宋的社会经济取得了显著进步,农业、手工业、纺织、冶金、煤炭和陶瓷业迅速发展。北宋文化昌盛,理学使儒学真正哲学化 ;史学硕果累累;宋词别具一格,堪称一绝;古文、通俗文学及说唱艺术发展迅速。印刷、火药、指南针三大发明是北宋时期科技飞跃的显著标志。然而,加强中央集权的种种措施矫枉过正,造成国弱民贫。1127年,北宋终因“靖康之耻”而走向灭亡。



陈桥兵变


建隆元年(960)正月,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了宋朝。后周世宗柴荣病逝后,年仅七岁的周恭帝无法管理政事,国家政局动荡不安。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曾经结拜为义兄弟,在军队中握有实权。960年元旦,风闻辽国和北汉发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赵匡胤弟匡义(即宋太宗赵炅)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建隆二年(961)七月,宋太祖赵匡胤宴请禁军宿将,以温和的方式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应邀参加这次宴会的,有高级将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席间,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当了皇帝以后,却整夜不能安睡。”石守信等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列位固无异志,但若部下有贪图富贵之人,有朝一日也强将黄袍加身,你们不想当皇帝也不行了。”石守信等人惶恐着请太祖指一条生路。太祖于是委婉诱导他们交出兵权,出守藩镇,多买良田美宅,为子孙创下永久的家业。还可多养些歌伎舞女,每日饮酒取乐,以尽天年。这样,君臣之间互不猜疑,上下相安。石守信等人大悟,第二天便上表假称有病,要求解除兵权。太祖欣然同意,罢免了他们的军职。这就是有名的“杯酒释兵权”。不久,太祖以同样方式罢免了各藩镇的节度使。至此,禁军与藩镇的兵权都集中到了赵匡胤手里。


img14


img15



北宋平定南方


北宋开国之初,南方有南唐、后蜀、吴越、南汉以及湖南、荆南、漳泉等割据政权,北方有地跨长城南北、占有燕云地区的辽朝以及辽朝卵翼下的北汉。宋太祖为了统一天下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建隆四年(963)正月,宋太祖派遣慕容延钊、李处耘带兵出征湖南,当年三月即平定湖南,并一举占领荆湖,从而在军事上割断了后蜀、南唐、南汉之间的联系。乾德二年(964)十一月,太祖遣兵5万伐蜀,后蜀孟昶上表请降。开宝三年(970)九月,太祖派遣潘美、尹崇珂等率军讨伐割据岭南的南汉政权。次年二月,平定南汉。岭南平定以后,南方只剩下3个割据势力。其中,两浙地区的吴越国王钱镠和漳州、泉州地区的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早已听命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十一月,曹彬率军攻破金陵(今江苏南京),南唐后主降,南方大体平定。


img16



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开宝八年(975),中国科举制度形成了解试、省试、殿试一整套程序。科举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始于隋唐,到宋初基本完善。宋太祖赵匡胤始行特奏名,首创殿试制度。特奏名,就是那些解试合格而省试或殿试落第的举人,累积到一定的举数和年龄,不经省试,由礼部特别奏名,直接参加殿试,分别等第,并赐给出身或官衔的一种科举制度。因为是皇帝特别推恩,也叫做恩科。开宝六年(973)三月,赵匡胤为收揽文权,使读书人入仕感激皇恩,在讲武殿亲自复试举人。从此,皇帝亲自复试的殿试制度成为一种基本制度。到了开宝八年(975),科举考试有了省试、殿试的区分。特奏名、殿试的实行,标志着科举制度在宋初已基本完善。


img17



太祖之死


宋太祖死于开宝九年(976)十月二十日,终年50岁,在位17年。继承太祖皇位的是他的弟弟赵光义(又名赵匡义),即位后改名为炅。当时,太祖的儿子赵德昭26岁、德芳18岁,完全可以继承帝位,为什么太祖不传子而传弟?据传,当时太祖病重,赵光义入宫探视并摒退宦官、宫女。太祖身边近臣都只能远远地望见:烛影之下,光义不时离开座位,好像有所谦让或躲避。一会儿,太祖一边拿着柱斧戳地板,一边大声对光义说:“好为之。”当夜,太祖死于万岁殿。这就是流传甚广的“烛影斧声”之谜。赵光义继承皇位,据说也有合法依据,叫做“金匮之盟”。传说杜太后于建隆二年(961)病危,急诏太祖、赵普入受遗命。杜太后吸取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而亡天下的教训,令太祖死后,将皇位让给三弟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再传德昭(赵匡胤之子)。杜太后叫赵普当场写下誓书,令太祖装入金匮。这个“金匮之盟”在太祖死后6年,才由已罢相在家、郁郁不得志的赵普说出。赵普因此得到太宗赏识,再度入相。



宋太宗即位


开宝九年(976)十月,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其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太宗。宋太宗初名赵匡义,太祖时改名光义,称帝时又改名炅。宋太宗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附。次年,他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宋太宗在位期间取消所有节度使所领支郡,并将各节度使调至开封,解除他们的兵权,使节度使成为一种虚衔。宋太宗曾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


img18


img19


宋瓦市勾栏流行


瓦市是宋代大城市里娱乐场所的集中地,又叫瓦子、瓦舍、瓦肆。勾栏是宋、元时戏曲及其他伎艺在城市中的主要演出场所,相当于露天剧场,也叫勾阑。瓦市勾栏的出现,在中国文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使戏剧及新兴文艺有了固定的演出阵地。北宋时的瓦市内设酒家,与青楼妓馆连属,百行麇集。汴京(今开封)内瓦市里演出杂剧及讲史、诸宫调、傀儡戏、影戏及杂技等各种伎艺,可容纳观众数千人。勾栏内设有戏台和看棚。每日清晨,人们纷纷聚集到“瓦子”中观看各类表演,直到黄昏才渐渐散去。“瓦子”取意于“来时瓦合,去时瓦散”,指易聚易散。瓦市勾栏使戏剧与其他伎艺集于一地,促进了戏剧的形成与发展,是戏剧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杨业雁门关大捷


太平兴国五年(980)三月,辽为雪满城之耻,命西京大同府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率兵10万杀奔雁门关,又一次大举攻宋。宋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杨业,率数百精骑绕过辽军,在敌后迂回,出其不意,由雁门关北口南向袭击辽军。辽军攻关受挫,“后院起火”,顿时溃乱。雁门关守军趁势开关掩杀过来,前后夹击,辽军大败溃逃。雁门关大捷的指挥者杨业,原名刘继业,北汉勇将,号称“杨无敌”。太平兴国四年(979)五月,宋伐北汉,刘继元献城投降后,刘继业还继续据城苦战。宋太宗爱其忠勇双全,很想收归己用,于是命刘继元招抚刘继业。刘继业为保全城中百姓,开城受降,迎接宋军。宋太宗授他右领军卫大将军,改回旧姓杨氏,名业。后又任命杨业为郑州防御使。十一月,宋太宗委以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的要职。


img20



图画院成立


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创立翰林图画院。宋代图画院是为宫廷帝王服务的机构,它不同于为皇帝顾问性质的翰林院,而是隶属于内侍处,由宦官管理。与之平行的还有御书院、棋院、医官院等局。画院的画家有待诏、艺学、祗候、画学生等职。宋代之初,南唐、西蜀等国灭亡后的画院成员都集中到北宋画院,王道真、高益、燕文贵、崔白、郭熙等代表了当时画坛的最高水平。画院画家不同于工匠,他们享受比较好的待遇。画院还有考核制度,确立考试标准,以笔意简全、意高韵古为上,不推崇摹仿古人而重视创造力的培养。宋代画院画家的创作主要是为皇帝、宫廷服务,他们大致的工作有:绘制宫观壁画;装饰宫廷,包括图绘高级官署屏风障壁等;表彰“贤臣”,主要是图绘功臣的肖像;搜访鉴别名画;为皇帝代笔,皇帝的御画,有的其实是出自画院画师之手。


img21



宰相赵普去世


淳化三年(992)七月,宋朝宰相赵普去世,享年71岁。


赵普(922~992),字则平,幽州蓟县(今北京大兴)人。他在后周时官职至归德军节度掌书记,是赵匡胤(宋太祖)的亲信幕僚,曾积极策划陈桥兵变,拥赵代周。赵普因拥戴太祖有功,乾德二年(964)便居宰相高位,从此为相10余年。他针对五代藩镇割据、君弱臣强的情况,建议宋太祖削弱臣下的兵权,罢免名高资深的大将所掌握的禁军要职,为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统一诸国的战争中,赵普参与制定“先南后北”的方略。开宝六年(973)他因专断、以权谋私被罢相降职。太平兴国六年(981),赵普参与制造“金匮之盟”,说杜太后命赵光义(宋太宗)即位,得以复相,并参与迫害秦王廷美。淳化三年(992)赵普病死,谥忠献,追封真定王。


img22



王小波、李顺起义


四川一带自晚唐起就很富庶。入宋以后,朝廷对其加征赋税,又设置禁止商旅私自买卖布帛的“博买务”之职。官府和兼并势力趁机贱买贵贩,谋取暴利,使因地狭民稠、耕稼不够供给的四川黎民苦不堪言。淳化四年(993)二月,王小波、李顺等因不堪忍受官府的压榨和剥削,在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南)率众起义。王小波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得到贫民的拥护,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增加至数万人。十二月,起义军在江原县(今四川崇庆东南江源镇)与官军激战,王小波身受重伤战死,义军由其妻弟李顺领导继续斗争。由于起义军纪律严明,李顺又善于使用人才,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淳化五年(994)正月,起义军攻占了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权,李顺为大蜀王,改元应运。宋太宗急令亲信宦官王继恩乘虚攻占了剑门关,经栈道长驱入川。五月,王继恩攻破成都,杀死3万义军,李顺战死。十一月,李顺余部失败,起义被镇压下去。


img23


img24



宋真宗即位


北宋至道三年(997),太宗去世,太子赵恒继位,是为真宗。至道三年(997)二月,太宗弥留之际,宦官王继恩忌太子英明,与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等阴谋立楚王元佐,被宰相吕端觉察。三月,太宗驾崩,吕端将奉令召他入宫的王继恩锁禁,火速入宫,以理说服心意动摇的李皇后,奉太子赵恒即位。登基大礼上,真宗垂帘接见群臣,吕端却立于殿下不肯跪拜。他要求侍臣卷起帘子,然后走到御座前仔细验看,见龙座上的果然是赵恒,才放心退下来,率群臣伏拜,三呼万岁。吕端的谋略、胆识与冷静在此得到充分反映。


img25


img26



设立市舶司


咸平二年(999)九月,宋真宗诏示在杭州(今浙江杭州)、明州(今浙江宁波)设置市舶司,让外来客商经营得到方便。宋代国家相对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的发展,各种商品交换也活跃起来,对外贸易也随之发达。为了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咸平二年(999)九月,北宋政府在杭州和明州两个沿海港口设立市舶司。市舶司又称市舶使司、提举市舶司。其官员有市舶使、市舶判官等,初期由知州或各路转运使兼任,后因事务渐多而成为专职。市舶司掌管的主要事务有:收购海外舶来的货物,以资专卖或上缴;接待各国贡使,招徕外商,并对外商经营进行管理和监督;管理本国商船及海外贸易征税,等等。后来随着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北宋政府不断在沿海口岸设置新的市舶司,到北宋末年已经增至6个。



辽国大举攻宋


景德元年(1004)闰九月,辽圣宗与萧太后率兵20万大举南下攻宋,以统军使萧挞凛、奚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