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中国史 > 二十四史谋略通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二十四史谋略通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二十四史谋略通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二十四史谋略通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编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2008-09-01

书籍编号:30010311

ISBN:978780762714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44196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全书内容:

二十四史谋略通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 言


Foreword




德国大诗人席勒曾经说过:“只要人类存在,谋略和爱情就是永恒的主题。”很难想象一位把生命献给诗歌的文学大豪会如此看待谋略,这样的评价更像是出自罗马执政官弗龙蒂努斯或者是以权谋著称的马基雅维利的口中。和西方人对谋略的粗放认知不同,中国人一直以谋略著称于世,可以说谋略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轴。从社会谋略大师老子的《道德经》,到兵圣孙武的《孙子兵法》;从经济政治两用人才管仲的《管子》,到脍炙人口,战场商场皆可通行的《三十六计》,谋略在中国人的眼中已经不止是决胜疆场,兴邦治国的王者之道,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历史的经验,成为了人们对事物高瞻远瞩、曲折复杂的一种认识。它可以是韬光养晦的政治权术,可以是运筹帷幄的军事奇谋、可以是人尽其用的伯乐智慧,可以是安家存身的处世哲学。毫不夸张的说,中国人的生活之中,谋略无处不在。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领略中国式谋略中蕴含的智慧魅力,我们特意从二十四史这部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中精选了54个悬念迭起,发人深省的历史故事,以此来说明和解释总结出来的54条涉及军事、政治、用人和处世的谋略,希望以真实的历史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领悟谋略的价值和使用方式。此外,我们还在每条谋略的后面补充了古今中外同一类型的经典案例,并配以近200张珍贵精彩的图片,为大家展现了一个中华谋略的世界。就像英国人将《资治通鉴》译为“可以资助于行政的一面镜子”,中国的谋略同样是先贤遗留的智慧之匙,可以帮助我们打开一道道现实的困惑之门。


alt

军事谋略篇


谋略之01 后发制人


后发制人出自《荀子·议兵篇》,指的是在战争中采取退让的姿态,避免在不利的环境下与敌人进行决战,而等到对手实力下降时,再伺机而动。和先发制人不同,后发制人是在通过防御减弱敌人实力的同时积蓄自己的战争潜力,然后再消灭敌人。后发制人的关键就在于避敌锐气,蓄势而击。这里的“后发”是有目的、有准备的,不是畏敌怯战,而是寻机歼敌。



二十四史中的谋略典故


后发制人之城濮之战


出自《史记·晋世家》


城濮之战发生于公元前632年,它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地区的霸权而进行的一次决战。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兵力上占有一定优势,但是晋军采取了正确的外交策略,团结了多国的力量,最终在后发制人的谋略指导下击败了强大的楚军,晋国也成为了中原地区的霸主。




周襄王八年(前643),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病死,齐国陷入了内乱之中。一个强国衰落,必然有另一个强国崛起,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楚国趁机向黄河流域扩展势力。就在楚国势力急剧向北发展,填补齐国衰落留下的空间时,中原地区的晋国也加入到了争霸中原的行列。周襄王十六年(前636),流亡在外19年的晋国公子重耳终于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内修明政治,发展经济,富国强兵;对外开展外交攻势,着力提升晋国的大国影响力。这样,晋、楚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大规模的战争一触即发。




三轮铜盘 春秋


alt


周襄王十九年(前633),楚成王为了维护楚国在中原的优势地位,联合了郑、陈、蔡、许等国出兵攻打晋国的盟友宋国,一度包围了宋国都城商丘。危急之中,宋国派出使者向晋国求援。晋国君臣早就不甘心只控制黄河以北一带,当即决定以救宋为名,出兵中原。可当时楚军势大,而且晋国和宋国之间隔着曹、卫两国,这两个国家又都是楚国的盟友,晋军稍有不慎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就在晋文公左右为难的时候,大夫狐偃向晋文公提议可以先攻打曹、卫两国,调动楚军北上,以解宋国之围。周襄王二十年(前632),晋文公率领大军南渡黄河,进攻卫国,接着又攻入曹国,很快占领了曹国都城陶丘(今山东定陶),俘虏了曹国国君。然而这条围魏救赵的计策却没有起到效果,楚成王不为所动,依然全力围攻宋都商丘。这下晋文公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不援救宋国,那宋国很可能向楚国投降,晋国在诸侯面前必然威信扫地,可如果出兵援救,肯定会和强大的楚军正面开战,后发制人的战略也就无从谈起。此时,大夫先轸向晋文公献了一条妙计——让宋国把部分国土割让给齐、秦两国,让这两个国家说服楚军撤兵,同时晋国把曹、卫两国的一部分土地补偿给宋国,以坚定宋国抗楚的决心。这个计策一来可以拉拢齐、秦两大强国,二来损失的只是楚国盟友曹、卫的利益,所以晋文公很痛快地采纳了。得到了好处的齐、秦两国派出使者要求楚国退兵,可楚成王断然拒绝了齐、秦的调停。齐、秦见楚国如此无礼,就派出军队助晋攻楚。一时间,中原出现了晋、齐、秦三国联合对抗楚国的局面。


alt


提梁壶形铜灶 春秋


此物为春秋时代行军打仗时携带的行军灶,一般在行军和游牧时使用。


楚成王看到晋、齐、秦三国结成联盟,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就率领部分楚军撤退到楚国的申地(今河南南阳),防备秦军南下。接着,他又命令楚国令尹子王率楚军主力撤出宋国,避免与晋军决战。可刚愎自用的子玉不甘心放弃指日可下的商丘,他派大夫宛春向晋国提议:晋军推出曹、卫两国,楚国才退出宋国。已经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晋文公怎会让楚军安然撤走,他采纳了先轸的计策:一方面扣留了楚国使者宛春;一方面向曹、卫两国君主允诺,只要他们与楚国绝交,就帮助曹、卫复国,希望以此激怒子玉北上决战。子玉眼见使者被扣,曹、卫两国叛楚投晋,果然恼羞成怒,他愤然率领楚军北上,打算与晋军决战。


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选择有利的决战时机,后发制人,晋文公命令晋军主动“退避三舍”,撤到预定的战场——城濮(今河南濮城)一带。在这里,晋军会合了齐、秦、宋等国的军队,做好了决战的准备。而求战心切的子玉没有看出晋军的企图,率军穷追不舍,直扑城濮。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四月初一,晋军和楚军有了零星的接触战。第二天早晨,双方正式拉开了城濮之战的大幕。战斗开始后,晋军下军副将胥臣让部下给战马蒙上虎皮,率先向由陈、蔡联军组成的楚军右翼发动进攻,将战斗力偏弱的陈、蔡联军一举击溃。紧接着,晋军上军主将狐毛故意在车上竖起两面大旗,引车后撤,装扮出退却的样子。同时,晋军下军主将栾枝又命令士兵在战车后面拖曳树枝,扬起漫天的尘土,做出晋军要撤退的假象,以引诱楚军出击。子玉不知是计,命令楚军左翼全力追击。结果楚军左翼陷入晋军重围,最终全军覆灭。子玉眼见大势尽去,只得带领中军撤退,城濮之战最终以晋军获得决定性胜利而告终。


alt


铜胄 春秋


甲胄在冷兵器时代是非常重要的护具。


●经典案例


后发制人之夷陵之战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东吴袭取荆州,擒杀了刘备部下的大将关羽。不甘心失败的刘备决心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章武元年(221)七月,刘备率领大军沿三峡进军,向东吴发起了全面进攻。为了抵挡蜀军,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领朱然、潘璋、韩当、徐盛等将领共五万人马抗击蜀军。当时蜀军共有七八万之众,又是顺流而下作战,处于有利地位。东吴主将陆逊深知蜀军锐气正盛,而三峡陆路崎岖,其地形对东吴的防御和后勤供应十分不利。于是陆逊命令吴军实施战略后撤,撤退到夷陵重兵布防,堵住三峡口,而把整段三峡的不利地形让给蜀军承担。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陆逊命令吴军坚壁清野,不与蜀军进行正面做战,在相持中静观蜀军变化,寻找后发制人的机会。面对坚壁不战的陆逊,刘备一筹莫展,蜀军困于夷陵长达半年之久。当时正值盛夏,天气酷热,劳师远征的蜀军补给越发困难,士兵疲劳不堪。陆逊察觉到了蜀军的变化,他认为时机成熟,决心发起反攻。陆逊命令兵士每人手拿一把茅草,火攻蜀寨,一旦火势形成,则全军发动反攻。吴军的火攻打了蜀军一个措手不及,连续攻破蜀军40多座营寨,杀蜀将张南、冯习、蛮王沙摩柯以下数万人,刘备在乱军中逃至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然后一病不起。夷陵之战中,陆逊采取了以退为进、后发制人的正确战术,通过防御战消耗蜀军的锐气,然后抓住敌人士气低落、体力下降的时机突然反击,一举破敌,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东汉陶船


alt


●经典案例


后发制人之国美后发制人收购大中


国美电器、苏宁电器和大中电器一直是中国家电零售行业的三大巨头,业内人士称其为中国家电业的“三国鼎立”。2008年年初,大中电器的董事长张大中对外宣布将出售大中电器,这一下子引起了轩然大波。无论是国美还是苏宁,谁成功收购了大中,就将成为业内的领头羊,这个诱惑可谓不小。而苏宁的反应显然快了国美一步,他们抢先委托第三方财务顾问与大中电器进行了沟通与交流,一度传出了双方已就30亿元收购案展开了最后谈判,苏宁电器接管人员已经进驻大中电器的传闻。然而,一直在这场收购战中表现低调的国美集团董事长黄光裕却在这时突然出招,他向大中电器表示国美可以在苏宁给出的30亿收购款的基础上再加价20%。最终,这多出的6亿元轻而易举地成为了国美后发制人的“利器”,国美成功地收购了大中电器,成为了业内的龙头老大。


谋略之02 伐交克敌


伐交克敌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伐交”中的“交”字指的是与军事行动相配合的外交活动,所谓伐交克敌就是通过外交营造出对己方有利的政治态势,既可以是全力斡旋,争取盟友,获取资源;也可以是离间敌方的联盟,孤立敌军。



二十四史中的谋略典故


伐交克敌之张仪伐交间齐楚


出自《史记·张仪传》


张仪(?~309),魏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周显王三十九年(前329),张仪由赵国西入秦国,凭借过人的才智被秦惠文王任为客卿。第二年,张仪又出任了秦国的相国。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力推“外连横而斗诸侯”的外交政策,运用雄辩的口才、诡谲的谋略为秦国争得了巨大的利益。其中他离间齐楚、智骗楚王的故事更是成为了战国时期伐交的经典案例。




从周显王四十年(前328)开始,张仪不断地游说于魏、楚、韩等国之间,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或组织连横,或拆散合纵,为秦国谋取利益。尽管张仪不讲信义,在外交场上运用欺骗伎俩,为人所不齿,但在整个秦惠文王时期,张仪使秦国在外交上连连取得胜利,为秦国日后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周赧王二年(前313),秦惠文王想派兵攻打齐国,可齐国和楚国当时结成了军事同盟,秦国攻打齐楚任意一国都没有问题,但两国联合就非常棘手。秦惠文王向张仪问计,张仪就建议用外交攻势离间齐楚,然后再大举进兵。秦惠文王对自己的首席外交官信任有加,当即决定派张仪出使楚国。楚怀王听说堂堂秦相来拜访自己,急忙高规格地接见了张仪。宾主刚一见面,张仪就装出一副推心置腹的样子对怀王说:“当今七国并立,楚国、齐国和秦国是最强大的三个国家。秦国如果与东边的齐国结好,则齐国的力量就更强大;如与大王的楚国结好,则楚国的力量就更强大。如果大王您能与齐国断绝关系,那秦国愿意将商于六百里肥沃的土地献给您。这样,您能北弱强齐,西好于秦,一举两得呀!”鼠目寸光的楚怀王听了张仪的话非常高兴,连声说道:“如果秦国肯给我土地,那我还和齐国结盟干什么呢?我愿意和秦国结为兄弟之国。”随后,楚怀王不顾客卿陈轸和大夫屈原的反对,授予张仪相印,还赐给他黄金、良马,派使者跟随张仪到秦国接受土地。


alt


长杆三戈戟头部 春秋


张仪带着楚国使者回到秦国后,立刻装作坠车受伤,三个月没有上朝。楚怀王听说了这件事,自作聪明地揣摩说:“这是张仪嫌我还没有和齐国断绝关系啊!”说完,利令智昏的怀王派出勇士在齐国边界大骂齐王。齐王勃然大怒,马上派使者来到秦国,表示愿与秦国一同攻打楚国,齐秦两国结为了盟友。张仪听说齐国使者来了,知道自己的计谋已经成功,这才一步三晃地入朝。急着拿到商于土地的楚国使者好不容易盼到了张仪,就向他索要土地。张仪故作惊讶地回道:“您是问土地的事呀,我这就把我封邑中的六里地献给楚王。”楚国使者听得目瞪口呆,支支吾吾地说道:“我是大王派来的,我只知道要接受商于六百里的土地,我不知道什么六里的封邑。”一番辩论下来,老实巴交的楚国使者拿张仪没有办法,只得返回楚国向怀王报告事情的经过。楚怀王这时才知道上了张仪的当,大怒之下派将军屈匄率领大军攻打秦国。周赧王三年(前312),秦军和楚军在丹阳(今河南丹水北)开战,结果楚军大败,屈匄等七十余员将领被秦军俘虏,八万楚军将士埋骨沙场,秦军还趁机夺去了楚国的汉中郡。就这样,靠着张仪的外交欺骗伎俩,秦国顺利地达到了削弱齐、楚的战略目的。


alt


春秋战车


战车自商代晚期出现,到春秋时期步入全盛时期。当时战车的数量已经成了一国军力的标志,战车万乘之国都是一些国力强大的大国。


●经典案例


伐交克敌之慕尼黑阴谋


1938年,野心勃勃的希特勒准备吞并邻国捷克斯洛伐克。可在德国将军们的眼里,捷克斯洛伐克不是一个好惹的对手。首先,捷克斯洛伐克有着一支训练有素、人数达到150万的陆军,军事力量在刚摆脱了《凡尔赛和约》束缚的德国陆军之上;其次,捷克斯洛伐克和英、法两国签有军事同盟条约,一旦对捷克斯洛伐克动手,很可能遭到英法两国的迎头痛击。希特勒对将军们的看法嗤之以鼻,狡猾阴险的他判断绥靖主义高涨的英、法两国正担心欧洲发生战争,绝不会为了捷克斯洛伐克同德国开战,甚至只要德国用战争相威胁,英、法甚至会出卖捷克斯洛伐克来讨好自己。


当时有300万日耳曼人居住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在希特勒的遥控指挥下,当地的日耳曼人政党不断地进行分裂活动,把苏台德地区折腾得鸡飞狗跳。随后,希特勒公开宣称要一劳永逸地解决苏台德地区的问题。一时间,几十万德军在德捷边境进行了作战演习。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被希特勒的战争讹诈吓坏了,1938年9月15日,一向不愿意乘飞机出行的张伯伦破例坐飞机赶到了慕尼黑。在随后的会谈中,希特勒不断叫嚣说:“为了苏台德地区的日耳曼人,德国不在乎打一场世界大战。”战争这个词让英国首相极度恐慌,他恳求希特勒考虑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眼见着自己的恐吓有了效果,希特勒也假惺惺地表示愿意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苏台德地区不过是他在欧洲“最后的领土要求”。最终,英法决定牺牲小国的利益来安抚希特勒。9月29日,张伯伦与法国总理达拉第以及墨索里尼、希特勒在慕尼黑举行了四国首脑会议,正式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决定将苏台德地区“和平”地让给德国。签完字之后,张伯伦和达拉第才把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叫进会议厅,向他们宣布了协定的内容。知道自己遭到了无情的出卖,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只好在协定上签字。就这样,希特勒通过恐吓英法、拉大压小的“伐交”战术获得了在战场上无法得到的好处。


alt


希特勒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希特勒大玩所谓的“外交战”,既利用英、法来压制捷克斯洛伐克等小国,又通过和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来避免两线作战,这让德军在战争初期占据了不少优势。


●经典案例


伐交克敌之马岛战争中的外交战


1982年4月2日到6月14日,英国和阿根廷为了争夺南大西洋上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进行了74天的战争,军事学家称其为“马岛战争”。马岛位于南美洲的最南端,由346座岛礁组成,总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英国和阿根廷就该岛的主权归属一直争论不休。1982年4月1日,英阿双方的谈判破裂,阿根廷派出了一艘航空母舰和4000名士兵占领了马岛。消息传到英国后,有“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英国议会的授权下,于4月5日派出了一支由62艘水面舰只、6艘潜艇、42架战斗机和200架直升飞机、350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组成的特混舰队赶赴马岛海域。


就在舰队开进的同时,撒切尔夫人也带领着英国的外交官们进行着一场看不见硝烟的“伐交之战”。首先,撒切尔夫人牢牢拉拢住了美国这个和英国有“特殊关系”的盟友。美国不但为英国特混舰队提供了包括“响尾蛇”空空导弹在内的武器援助,允许英军利用自己的卫星侦查马岛军情,还立即中断了和阿根廷的军火交易。5月4日,英国舰队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被阿根廷空军装备的法制“飞鱼”导弹击沉后,撒切尔夫人立即联系了法国总统密特朗,要求法国履行盟友的职责。很快,法国人就拒绝了阿根廷继续购买“飞鱼”导弹的请求,还将“飞鱼”导弹的雷达引导控制代码交给了英国……正是在这种外交战的有力支持下,英国特混舰队最终击破了阿根廷海空军的抵抗,于6月14日攻占了马岛。




1986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出访法国,得到了法国总统密特朗的热情接待。


alt


谋略之03 怒而挠之


怒而挠之出自《孙子兵法·始计篇》,为孙子“诡道十二法”之一。怒而挠之其实就是一种针对敌人的激将法,它的核心是激怒性格暴躁的敌人,使其失去对战场形势的理性判断,然后抓住敌人的漏洞加以歼灭。这条谋略的关键在于“挠”的程度,不是激怒敌人的整个军队,而是让敌人的统帅被愤怒蒙住眼睛,然后趁势取之。



二十四史中的谋略典故


怒而挠之成皋之战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汉王二年(前205),刘邦、项羽两大军事集团围绕中原的战略要地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展开了一场决定汉楚兴亡的战斗。刘邦先以楚地的彭越军和齐地的韩信军调动项羽四下救火,然后又用“怒而挠之”的谋略引诱守卫成皋的项羽军大将曹咎弃城出击,最终成功夺取了成皋。




秦朝灭亡后,作为各路义军中实力最大的一支,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此外,项羽还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而先进关中的刘邦却被他发配到了边远的汉中、巴蜀一带。汉王元年(前206)八月,刘邦趁项羽出兵攻齐,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连续击破了项羽安插在关中的章邯、董翳、司马欣三王,夺取了关中地区。汉王二年(前205),刘邦联络诸侯,声讨项羽,一场持续三年的楚汉之战正式开始。不久,刘邦率军从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东)渡过黄河,向东进攻。当时项羽正在齐地平定田荣的叛乱,刘邦抓住这个机会,集中了诸侯大军56万攻占了彭城。项羽得到这个消息后,急率三万精兵反击,在濉水边大破刘邦军,刘邦仅以数十骑逃脱。此后,刘邦得到萧何送来的大批兵员补充,又成功劝降了楚将英布,基本扭转了战场的颓势,汉、楚双方在战略要地荥阳、成皋一带相持起来。


汉王三年(前204)春,项羽加紧进攻,楚军在正面战场上重创汉军,不但攻克了成皋,还将荥阳团团包围。在这危急时刻,刘邦采纳了张良的计策,以彭越军偷袭下邳(今江苏邳县),截断楚军粮道。项羽果然中计,从荥阳、成皋抽调主力南下迎击彭越。刘邦乘机北上,收复了成皋。六月,项羽击败了骚扰其粮道的彭越,再次率军北上,不但再度攻克成皋,连以前久攻不下的荥阳也占领了。刘邦仓皇逃到黄河北岸后,一面在正面战场据险死守;一面派部将刘贾率2万大军深入楚地,配合流窜在那里的彭越骚扰楚军后方。九月,被刘、彭二人折腾得不胜其烦的项羽再次率军南下。项羽担心刘邦趁机攻击成皋,就留下大司马曹咎守卫成皋。临行前,项羽反复告诫曹咎:一定要小心守城,不论汉军如何挑战,都不要出城作战。只要能阻止汉军东进,15日内大军必定击败彭越,然后回师成皋。


项羽率军离开成皋后,刘邦果然率军来攻,曹咎忠实地执行了项羽的命令——坚守城池,拒不出战。刘邦看着成皋的楚军按兵不动,心里十分发愁:彭越、刘贾的一支偏师不可能拖住项羽太久,如果不能迅速拿下成皋,一旦项羽回援,必然大势去矣。就在刘邦心急如焚的时候,他的两大谋士张良和陈平给他出了一个“怒而挠之”的主意——用叫骂迫使曹咎出战。此后的几天,刘邦派出了几百个嗓门大的士兵在成皋城外大骂曹咎,嘲笑曹咎是个胆小如鼠的将军。这还不算,汉军士兵手中还拿着白色的布幡,上面写着曹咎的姓名,下面画着猪狗等畜牲,极尽侮辱之能事。曹咎在城头看着布幅,听着阵阵的骂声,差点没气得吐血,项羽临走时吩咐他“切勿出战”的话早被抛到了九霄云外。曹咎召集兵马,杀出城来,结果在汜水边中了汉军的埋伏,全军覆没,曹咎当场战死,成皋也被汉军占领。成皋之战最终以汉军的胜利而告终,楚军则陷入了更加不利的局面。


alt


鸿门宴 人物故事图


项羽在鸿门宴没有听从谋士范增的建议,放过了刘邦,这才有了后来兵败成皋,垓下被围。


●经典案例


怒而挠之杜伏威智激强敌


杜伏威(?~624),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隋末农民起义将领。杜伏威少年时不事生产,整日游走乡里,家里十分贫困。他的同乡好友辅公祏为了帮助他,就偷了自己姑姑家的羊送给杜伏威。可没想到家人报了官,官府到处缉拿偷羊的犯人,杜、辅二人只好逃亡在外。当时山东人民苦于隋炀帝繁重的徭役,王薄等人已在长白山发动了反隋起义。恰逢其会的杜伏威、辅公祏也拉起了一支起义队伍。当时年仅16岁的杜伏威勇力过人,每次作战都是“出则居前,入则殿后”,所以众人都很钦佩他,推举他为统帅。


此后,杜伏威连续吞并了义军苗海潮、赵破陈部,部下增加到了几万人。隋大业十三年(617),隋炀帝派右御卫将军陈稜率领八千精兵讨伐杜伏威。陈稜慑于杜伏威的勇名,不敢与义军正面交战,就固守营盘不出。杜伏威本打算歼灭陈稜部,改善自己部队的装备,现在陈稜坚守不出,缺乏器械的义军又很难攻打隋军大营,这该如何是好呢?经过和部下的反复商量,杜伏威决定激将陈稜,逼他出战。杜伏威先派人给陈稜送去了一身时下流行的妇人服饰,又让送信人称陈稜为“陈姥”,以此激怒隋军。这连续的羞辱让陈稜暴跳如雷,他果然率军出战。战斗中,冲在最前面的杜伏威被隋军的箭矢射中额头,杜伏威不但冲杀如故,还高喊不抓住射箭的隋将绝不拔箭。最终,义军大破陈稜部,陈稜只身逃走。


alt


白釉武士俑 隋


●经典案例


怒而挠之电报引发的普法战争


19世纪中期,中欧的普鲁士王国日益强大,其国内统一德意志的呼声也日趋高涨。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谋划下,普鲁土于1864年和1866年先后击败了丹麦和奥地利,初步建立了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当时德意志南部的巴登、符腾堡、巴伐利亚、黑森-达姆施塔特4个小邦国还在法国的控制之下,决心统一整个德意志的俾斯麦决定等待时机,在一切准备就绪后再与法国开战。1868年西班牙爆发了革命,女王伊莎贝拉二世逃亡法国,西班牙王位出现了空缺。西班牙政府准备推选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的堂兄——利欧波德亲王继承王位,这引起了法国的强烈不满,甚至以战争相威胁。面对法国咄咄逼人的反应,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退缩了,他表示不赞成自己的堂兄继承西班牙王位。可法国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进一步要求威廉一世保证将来任何时候都不会再争夺西班牙王位。威廉一世没有立刻回答,只是表示可以和法国在柏林继续商谈,然后让俾斯麦整理一份对外的外交电文。俾斯麦当时正和普军总参谋长老毛奇参加宴会,他收到电文后立即向老毛奇询问是否有打败法国的把握。在得到老毛奇肯定的回答后,俾斯麦拿起笔来修改了电文,他删去电文中“还可以继续商谈”的话,而加上了一句:“国王陛下以后拒绝接见法国大使,而且陛下再也没有什么好谈的了。”


alt


柏林公园内的俾斯麦塑像


俾斯麦是世界历史上有名的“铁血宰相”,他在奥地利、法国和俄国之间纵横捭阖,最终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


7月4日,正值法国的国庆日,俾斯麦将电文在报纸上公布,还通告了其他驻普鲁士的外国公使。电报内容传到巴黎后,法国舆论一片哗然,这时的法国陆军还笼罩在拿破仑的余威之下,法军被人们视为欧洲第一陆军,而普鲁士人居然敢如此对待,这让法皇拿破仑三世火冒三丈,他当即决定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正式爆发。早有准备的普军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给了法军迎头痛击,法皇拿破仑三世和近10万法军在色当成了普鲁士人的俘虏。后来,人们才知道铁血宰相为了激怒法皇,让法军匆忙投入战争,采用了激将的战咯,那份经过修改的电文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谋略之04 利而诱之


利而诱之出自《孙子兵法·始计篇》,是孙子“诡道十二法”之一。利而诱之的核心思想是与敌人正面作战时,抛出小利引诱敌人,使敌方将领利欲熏心,失去对战局的理性判断,然后趁敌人争夺小利之机一战破敌或使己方摆脱被功的态势。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利诱敌人的方法很多,财物、粮草、城池都可以当作利诱的“鱼饵”。



二十四史中的谋略典故


利而诱之马邑诱敌战


出自《史记·匈奴列传》


西汉初年,北方的匈奴不断侵扰汉朝的北方边境。由于双方实力相差悬殊,特别是匈奴有着30多万弓马娴熟的骑兵,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三朝一直奉行妥协的“和亲”政策。汉武帝即位后,不甘心再奉行屈辱的退让政策,决心以武力彻底解除北部边患。元光二年(前133),汉军在马邑(今山西朔州)附近设下埋伏,本想利诱匈奴入侵,然后加以全歼。但由于匈奴人发觉汉军计谋,中途撤退,汉军无功而返,从此拉开了汉匈间数百年的战争。




秦二世元年(前209),匈奴头曼单于在狩猎的时候被长子冒顿射死,冒顿自立为单于。他率众东征西伐,灭东胡,驱月氏,降服楼烦等部,建立了一个东自辽东,西逾葱岭,北达贝加尔湖,南抵长城的强大汗国。此后的数十年里,匈奴成为了西汉政权的最大敌人,匈奴骑兵不断攻扰汉朝的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