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经典史说 > 中华上下五千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华上下五千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中华上下五千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华上下五千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著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2007-12-01

书籍编号:30010322

ISBN:978780720980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18851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经典史说

全书内容:

中华上下五千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


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曾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一面镜子,映照的却是当下的社会现实。因此迷恋历史的背后,是“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旷世忧伤和凝然思虑。然而,现代社会生活的紧张忙碌令许多人对中华五千年厚重悠远的历史、卷帙浩繁的历代典籍只能望而兴叹。即便有时间,又有多少人愿意皓首穷经呢?有感于此,我们精心编撰了这部《中华上下五千年》。


本书以历史编年为经,以每一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政治、经济、民族、艺术、社会生活和民俗风情为纬,纵横捭阖地勾勒出中华民族上起原始社会、下至清亡的历史进程。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图将繁冗、艰深的历史梳理得更加简洁、清晰。通过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社会变迁、战争风云、历史人物和文化艺术剪接成一部异彩纷呈的历史巨片。


在这里,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优美、细腻的笔触中呼之欲出;一个个生动的历史瞬间通过精美、珍贵的彩图得以真实再现……


但是,谁也无法奢望一本图书可以全方位、多侧面地展示出中国文明的丰富内涵,毕竟煌煌中华五千年厚重的历史积淀是书籍无法承载的。我们只是希望书中细腻灵动的文字叙述能够让你回眸战国的刀光剑影、西汉的鼓角争鸣;栩栩如生的文物图片可以让你感受隋唐的盛世雄风、两宋的经济繁荣;历经时光流转的建筑实景图片可以让你领略魏晋的舞榭风流、南北朝的石窟艺韵。


除了可以让你在图文间梦回前朝外,我们还希望历史中的智慧能够启迪你今天的生活。因为历史原本就是先贤们遗落的钥匙,可以带领我们开启一道道现实的困惑之门。


alt

史前


黄帝战蚩尤


传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而蚩尤是当时一个野蛮部族的首领。黄帝为了黎民的安危,率领部族在涿鹿与蚩尤展开了战斗,最终击溃了蚩尤,取得了胜利。此后,黄帝逐渐统一了中原地区。“


黄帝”和“皇帝”不是一回事儿。“皇帝”是一种称号,从秦始皇开始,中国各个朝代的最高统治者都叫皇帝。而“黄帝”是一个具体的人,据传说和古书记载,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君主,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相传黄帝姓公孙,也有人说他姓姬,名叫轩辕。他天性聪慧,小小年纪就懂得许多道理;长大以后,他热心为群众办事,被大家推举为部族首领。黄帝做了部族首领,领导人们改变了游猎生活,教大家修盖房屋,驯养家畜,种植五谷,在黄河流域定居下来。


那时候,中国的土地上还有许多其他部族。在黄河流域的西北方有一个部族,首领是姓姜的炎帝。炎帝部族看到黄河中游一带土地肥沃,就逐渐向东南迁徙。他们来到黄河中游,与那里的九黎部族发生了冲突。两个部落斗争的结果是炎帝部族被打败了。炎帝只好带着他的族人,逃到黄帝部族居住的地盘上来,又和黄帝部族发生了冲突。最后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族合并,由黄帝担任炎黄部族首领,炎帝担任副首领。这个炎黄部族就是中华民族的雏形,因此后世的中国人常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alt


炎黄二族合并以后,炎帝要求黄帝帮他洗雪当初被九黎部族战败的耻辱。恰巧这时候九黎部族也在向东南迁徙,威胁炎黄部族的安全。九黎部族的首领蚩尤战胜过炎帝,因而趾高气扬,根本没有把炎黄部族放在眼里。


alt


据说蚩尤也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有兄弟八十一人,个个人头兽身,铜头铁额,有八条胳膊,九个脚趾,脸上还有各种颜色的花纹,能吃沙和石子。根据这些描写,我们可以推测,蚩尤大概是一个野蛮部族的首领,他的九黎部族比起炎黄部族来要落后得多。为了抵抗九黎部族的威胁,黄帝和炎帝带领族人磨制了许多石刀、石斧,练成了一支精锐部队。这支部队的几个分队,用虎豹熊罴(熊的一种)等等猛兽的名字命名。虎队的首领身披虎皮,豹队的首领身披豹皮……他们希望借用猛兽的威风来壮大声势,吓唬敌人。同时他们还制订了周密的作战方案。


炎黄部族和九黎部族的大战终于在一个名叫涿鹿的地方爆发了。作战双方一边由蚩尤和他的八十一个兄弟打头阵,一边是黄帝和炎帝指挥的虎豹熊罴队作先锋。这场战争打得十分激烈,大战一开始,黄帝命令应龙担任大将,截断江河,准备用大水淹死蚩尤。蚩尤不甘示弱,他早已请来风伯雨师,请他们刮起大风下起大雨。黄帝看到蚩尤能呼风唤雨,就赶快请来女神旱魃,叫她用猛烈的阳光和干燥的狂风驱散蚩尤调来的大风和大雨。


蚩尤在第一个回合中输了,就使出了一个绝招,施法作起大雾来。浓烟似的大雾弥漫了三天三夜,弄得炎黄部族的人伸手不见五指,都迷失了方向,不但看不清对面的敌人,就连自己人也都互相失散了。黄帝赶紧派大将风后,叫他按照天上北斗星的斗杓能指示方向的原理,制造了指南车,用来辨别方向。他们依靠指南车,确定了蚩尤的大本营后,发动了一次猛烈的进攻。这时候蚩尤正在为自己施法所作的大雾洋洋得意,以为这一下黄炎部族迷失了方向,动弹不得,胜利一定是属于他蚩尤的了。万万没有料到,黄帝他们靠着指南车的指引,已经冲到了他的大本营面前。


黄帝捉住了蚩尤,派应龙把他押到凶黎之谷,砍掉了他的脑袋。黄帝和炎帝还把蚩尤的九黎部族全都并入了炎黄部族。从此,黄帝成了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尧舜禅让


禅让是一种帝位传承的方式,它和子继父位不同,谁的品德好,有才干,谁就可以继承帝位。尧舜禅让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对贤明君主的渴求和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alt


尧、舜以及后来的禹,都是在黄帝后,先后涌现出的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据说尧很善于治理天下,他命令羲、和二人掌管天地,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别掌管东、南、西、北四方。他还制订了历法,规定一年为366日,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使农牧业、渔猎业都能根据季节安排生产。尧从16岁开始治理天下,在位70年。到86岁那年,他觉得自己年老力衰,想要找一个人来接替他管理天下,于是便找重臣“四岳”商量,“四岳”一致向他推荐舜。


舜又称虞舜、有虞氏,传说中他的出身并不高贵,父亲是一个盲人,被称为瞽叟,“瞽”就是瞎眼的意思。瞽叟第一个妻子生下舜就死了,他又娶了一个妻子,生下舜的弟弟象。象是个好吃懒做而又骄横无礼的人。但瞽叟和舜的继母都很宠爱小儿子象,厌恶舜。全家人都将舜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舜却一直以德报怨,孝敬父母,善待兄弟。舜高尚的品行赢得了周边百姓的尊敬和爱戴。舜曾去历山耕田,又去雷泽打渔,去河滨做陶器,他走到哪里,百姓们就跟到哪里,很快使那些地方都变成了都市。


尧听了“四岳”的介绍,非常高兴,就赏赐给舜一套新衣服、一张琴和一群牛羊,还派人为他建筑粮仓。尧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让她们随时考察舜的品行,及时向他汇报。


湘妃竹的传说


相传,帝舜在去南方巡查的途中,死于苍梧之野,葬在九嶷山的南面。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听到噩耗,一路南行奔丧,泪水洒在南方的竹林中,竹竿便长出许多斑痕,犹如泪痕,从此就留下了“湘妃竹”这一特别的品种。据说在渡过湘水时,两人失足落水,或者故意跳水殉夫,总之,此后她们做了湘水的女神。




舜的继母和弟弟看到他得了这么多好处,又羡慕又嫉妒,便和瞽叟一起密谋,千方百计想置舜于死地。瞽叟先是叫舜去修补粮仓的顶。正当舜在粮仓顶上涂泥加草、用心修补时,象却偷偷跑来把梯子搬走,并在仓廪下面放火,想要烧死舜。幸亏这个阴谋早已被娥皇和女英识破了,她们事先叫舜带了两顶斗笠。舜看到下面火起,赶快一只手举一顶斗笠,好像张开翅膀一样随风飘落到地上,毫发无损。瞽叟和象一计不成,又施一计。过了几天,瞽叟又叫舜去挖井。当舜下到井底后,他们就迅速地把地面上的土石扔下去,将井填没。父子俩满以为舜这次一定必死无疑,没想到舜在井底下开了一条孔道,安全地钻了出来。象以为舜已经死了,不禁得意忘形,就跑到舜住的房子里,操起琴弹奏起来。就在这时,舜突然出现在门口。象大吃一惊,但马上假惺惺地说:“我正在想念哥哥,所以弹琴以寄托思念之情。你回来可真是太好了。”舜宽容地笑了笑,并未揭穿这个阴谋,而且从此对父亲、兄弟更加照顾和爱护。


尧考察舜很长时间,先后交给他很多工作,舜都能圆满地完成,又听说舜这样宽宏大量,于是决定让舜做自己的辅佐官和继承人。尧退位后,舜成为天下的共主。传说瞽叟夫妻和象最终也被舜感化了,一家人过着幸福和睦的生活。舜把象封到一个叫有鼻的地方做诸侯,还发明了象棋来教化他。


舜一生辛劳,比起尧来,他似乎更关心民间疾苦,经常游历四方,为百姓排忧解难。舜年老后,和帝尧一样为了继承人的事情忧心忡忡,因为他的儿子商均也和帝尧的儿子丹朱一样的不成器。最终他选中治水有功的大禹做他的继承人。


这种传位以德不以亲的做法,称作“禅让”。但考古发掘表明,尧、舜、禹的时代很可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迈入了阶级社会,而就算仍处于原始社会,连猴群产生猴王都难免经过一番争斗,禅让的传说实在太过理想化了。对此,后世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alt


大禹治水


尧舜时代,洪水泛滥,百姓苦不堪言。禹的父亲鲧受命治水,花了九年时间仍未能消除水患;鲧死后,禹继承父志,踏上了治水的漫漫长路……


传说尧在位的时候,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特大的洪灾。洪水冲塌了房屋,淹没了田地,还淹死了许多人。为了解除水患,尧号召人们推举贤能的人去治理洪水。人们推举鲧,鲧治水九年,采用的是筑堤挡水的方法,挡来挡去,这边挡住了,那边的堤又冲垮了,结果是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尧叫舜去检查鲧的工作。舜看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处死了,命令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洪水。


禹接受了治水的任务,找出了他父亲失败的原因,决定先进行实地考察。他率领着益、后稷和大批助手,踏遍了当时闹水灾的地区,跋山涉水,测量地势高低,分别竖立木桩作为标记,然后根据调查得来的资料,制定治水的方案。


禹是治水工程的首领,他身先士卒,为群众做出了很好的榜样。长期的艰苦劳动使他的手脚长满了老茧,由于长年累月地泡在水里,脚趾甲都脱落了,小腿上的汗毛也掉光了。


alt


大禹治水十三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都没有进去看一看。第一次经过家门口时,他听到自己新生的儿子正在呱呱啼哭,别人都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工作,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口的时候,抱在妻子怀里的儿子已经能够叫爸爸了,他使劲地挥动着小手向禹打招呼。禹满怀深情地向妻儿挥了挥手,仍旧没有走进家门。禹第三次经过家门口的时候,已经长到十多岁的儿子跑过来叫爸爸,禹爱怜地摸了摸儿子的头,叫他告诉妈妈:治水的工作很忙,自己没空回家。说完又匆忙地离开了。


禹治水采用了一套正确的方法:凿山开渠,把洪水引入大江大河,然后归入大海。那时,在今天的山西河津与陕西韩城之间是一座座高山,奔腾的河水到了这里找不到出路,就溢出河床,两岸经常是一片汪洋。禹认为这里是个治水的关键,决定凿开一个缺口,替黄河找一条出路。经过异常艰苦的劳动,山被凿开了,奔腾的黄河水通过缺口,欢快地向下游流去。人们为了纪念禹的功劳,就把这座山叫做龙门山,把这个缺口叫做禹门口。


相传,禹在治水的过程中曾得到过各方神灵的协助。一次,他走到黄河边,突然从水里跳出一个神人来,长着白色的脸,鱼的身体,送给他一张“河图”,上面详细画明了黄河流域的水流走势。据说,这位神人,就是黄河之神河伯。


还有一次,禹为了泻洪而凿通龙门山,偶然发现了一个山洞,里面黑漆漆的深不可测。禹点燃火把,走了进去。没走多远,他就遇到一头口衔夜明珠的神兽和一条不停地吠叫的青狗,引导他来到洞穴的深处。奇怪的是,黑黝黝的洞穴到了这里突然变得明亮起来,神兽和狗也全都摇身一变,化做了身穿黑衣的人形。他们引导禹拜见了一位蛇身人脸的神仙。这位神仙把一枚长一尺二寸的玉简传授给禹,要他用来测量天地,平定水患。这位神仙,就是伏羲。


禹在治水过程中也遭遇过阻挠。传说他三次来到桐柏山,山上都刮起狂风,飞沙走石,使治水工程无法顺利开展。禹派部下捉来桐柏山的山神。山神告诉他,这是附近的水神无支祈在捣乱。这个无支祈长得猿猴一般白色的脑袋、青色的身体、金色的眼睛、长长的脖子,力大无穷,行动敏捷。禹先后派了好几名部下前往,历尽艰险,终于捉到无支祈,用绳索拴着他的脖子,给他的鼻子穿上金铃,押送并囚禁在龟山脚下。从此以后,淮河水流顺畅,再也不闹灾了。


alt


经过多年艰苦的治理,洪水终于退去了。舜退位后,把天下共主的位置让给了禹。而禹也因为治水的伟大功绩,被后世尊称为大禹。

夏朝


夏宫之乱


启取代伯益继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禅让制从此被世袭制取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就这样建立了。


在禹王时代,经过大禹的励精图治和四处征伐,君王的权力越来越大,诸侯的贡品也越来越多,这个王位比尧、舜时代的王位要诱人得多了。而这个时候,禹的儿子启已经长大成人,而且聪慧过人。禹越发觉得不该把苦心经营的天下就这样禅让出去。打破禅让制、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的念头,就这样在禹的脑海中渐渐形成了。


禹表面上不动声色,积极物色新的继承人。起先,他选中了以公正无私而闻名的法官皋陶,可是皋陶身体不好,早早就去世了。接着禹又选中了皋陶的儿子伯益。


禹一方面让伯益辅助自己治理国家,另一方面却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对启的培养上。他让启学习治国方略,广泛地与各路诸侯接触,又逐渐将朝中所有管事的官员都换成了启的亲信和好友。经过几年的精心布置,启的势力渐渐超过了伯益。对这一切,伯益却毫不察觉。


夏代乐器


1974年在山西夏县东下冯出土的夏代石磬,长66.8厘米,宽26.8厘米,属于二里头文化。这件石磬是打制而成,表面粗糙,形状近似鲸头,其形态源于石镰。在夏人的重要统治区域,山西闻喜西官庄乡南宋村也曾经发现一件4000年前的打制石磬,长83.3厘米,高33.5厘米,重41.5千克。这件石磐制作风格原始古朴,但已具股、鼓的形制,上部凿有一孔,孔内有绳系摩擦的痕迹。据专家推测,这应当是一件实用打击乐器,敲击鼓部,声音清脆,击其股部,声音开阔洪亮。中国古代重视礼乐,在举行一些重要的仪式时,都要以乐助兴。这些石磬的出土,表明了早在夏代就已出现了该类乐器。




伯益被指定为继承人后,过了大约10年,禹已是风烛残年。他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却仍然放心不下国家的政务,同时也想要重温一下从前的帝王风光,便出巡东南,在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上再次召开诸侯大会。诸侯大会刚开完,禹就一病不起,不久就离开了人世。人们将他的遗体安葬在会稽山。


禹去世的消息传开,举国悲恸。伯益以继承人的身份为禹守了3年丧。按照尧、舜时代的惯例,继承人守丧3年期满后,再隐居一段时间以表示谦恭,就可以继承王位。伯益于是在守丧期满后便避居起来,准备过一段日子后即位。谁想到没几天就有消息传来,诸侯们早就抛开他,纷纷去朝见启了。


这使伯益惊愕万分。由于毫无准备,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本该属于自己的王位就这么被启夺走了。想要抗争一下,却发现自己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和启对抗。这个时候,诸侯们还纷纷说,启是个贤能而英明的人,伯益虽然辅佐过禹,但是时间很短,而且表现出的才能也远不及启,天下应该归有能力的人掌管,应该由启来继承帝位。


伯益是个识时务的人,看着纷纷去归附启的诸侯,他意识到再不有所表示,不要说王位得不到,连自己的性命恐怕也有危险了。于是,伯益便主动站出来,向天下人宣告:自己的能力比不上启,愿意将王位让给启,请启继位为王。


启对于王位本就是势在必得的,他本来的打算是假如伯益不服,就动用暴力除掉他。现在见伯益主动出来让位,他自然也十分高兴,假装谦让了一下,就风风光光地即位了。而伯益则心灰意冷地到箕山脚下隐居去了。


不过,启虽然顺利地得到了帝位,要坐稳它却也并非一帆风顺。他和父亲禹虽然拉拢了不少诸侯,但仍有人对于他得到帝位的方式很不满,其中闹得最凶的就是有扈氏部落。有扈氏认为启继承王位是玩弄权谋的结果,违反了禅让制,也违背了通行的道德标准,于是打出了反对启的旗帜。启率领军队前往讨伐有扈氏,在甘(今陕西户县南)地发生了一次大的战争。战前,启在誓师大会上指责有扈氏轻侮五行,怠慢遗弃天子任命的三卿,因此上天要断绝他的国命,而启则是奉行上天的命令对他加以惩罚。经过几番激烈的大战,启攻灭了有扈氏,地位得到了巩固。有扈氏是旧传统的维护者,史书说他“知义而不知宜”,启的胜利反映了当时社会观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平定叛乱之后,为了让天下人都看到有扈氏的下场,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同时也为了进一步笼络诸侯、树立自己的威信,启便学父亲的样子,在钧台(今河南禹州)召开了一次规模空前的诸侯大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钧台之享”。


alt


通过平定有扈氏的叛乱和举行“钧台之享”,启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此后,他又采取了许多巩固统治的措施,如将天下分为九州,派遣官员去治理;建立了专门的国家军队,以维护统治;宣布取消禅让制,而以世袭制代替。这种种措施表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诞生了。


少康复国


少康是大禹的玄孙,他出生时夏朝已经大权旁落。他胸怀复国大志,发愤图强,五谒崇开,最终成功地利用反间计完成了复国大业。


夏启去世后,他的大儿子太康继承了王位。太康酷爱打猎,常常离开京城,到洛水北岸田猎游玩,往往数月不归,日子久了,弄得国家百事废驰,民怨沸腾。


当时在夏的诸侯国中有一个有穷国,其国君后羿是个百发百中的神箭手,相传是射日英雄羿的后人。后羿看到太康无道,就乘机夺取了夏朝的首都安邑(今山西省安邑县境内),并扶持太康的弟弟仲康为王,由他自己掌握国家大权。不久,仲康抑郁而亡,他的儿子相继承了王位,即帝相。诸侯朝拜时,都要先拜后羿,再拜帝相。后羿见时机成熟,便废掉了帝相,自立为帝。


alt


后羿代相后,同样沉迷于打猎,将国事交于宠臣寒浞乘机收买人心,与后羿的学生逄蒙合谋,乘后羿酒醉时杀了他,取而代之。寒浞不仅霸占了后羿的国家,还霸占了后羿的妻子,又追杀逃亡的帝相。结果帝相被杀,相的妻子从墙洞逃回娘家有仍氏部落,生下了遗腹子少康。按辈分排起来,少康是夏禹的玄孙,夏启的曾孙。


少康懂事后,母亲就告诉他祖上失国的惨痛经历,嘱咐他日后一定要报仇雪恨。聪慧懂事的少康自此发奋图强,立志要杀死寒浞,复兴夏朝。少康15岁那年,寒浞听说了相有后人,就向有仍氏索要少康母子。有仍氏惧怕寒浞,只好让他们母子从小路逃走。少康和母亲相互扶持,四处躲藏,辗转来到虞国。虞国国君知道少康是帝相之子后,决定收留他们母子,并且让他担任虞国的庖正(掌管食物的官职),以掩饰他的身份。


转眼五年过去了。虞国国君见少康文武双全、胸怀大志,就将自己的两个女儿许配给他,并把纶邑赏给他作为封地。在少康的精心治理下,纶邑内百姓安居乐业,士兵勇敢善战。少康因此深得百姓的称颂。


少康深知实现复国大业,必须得有贤人相助。他听说山南有一位名叫崇开的贤士,是代国国君之后。代国被寒浞灭亡后,他才不得已避居于山野。少康连续四次拜见崇开,崇开都一言不发。少康并不气馁,第五次敲开崇开的家门。崇开被少康的诚心所打动,终于同意出山。于是少康亲自驾马车将崇开接到纶邑,并为崇开挑选夫人,安置家室。从此少康每日向崇开请教,学习天地古往之道,治乱兴亡之故,抚士安民之术。


数年过去,少康的势力已经不小了,但是要想和寒浞抗衡还有些差距。少康为此十分烦恼,不知何时才能复国。崇开劝他说:“寒浞如今气焰正盛,强取是不可行的,我们可以智取。”


由于寒浞把大儿子浇封在过地,小儿子封在戈地,因此这两个人又被称为过浇和戈alt。他们为了继承权的问题早有矛盾。崇开对少康说:“寒浞有两个儿子,一个是过浇,一个是戈alt,我们派人去取得他们两个的信任,离间他们,使他们兄弟相争,天下混乱,我们再趁机攻打寒浞,必能成功。”少康大喜,连连称赞。


alt


少康的心腹戴宁和女艾主动请缨,分别前往过地和戈地。过浇虽为太子,但并不得寒浞喜爱,于是戴宁每天在过浇耳边吹风:“帝寒浞偏爱戈alt,使他的势力一天天壮大,这不是对您的威胁吗?不如早下手以保住储位。”


而戈alt这边,由于他深得寒浞偏爱,对兄长过浇又早有不满,女艾就鼓动他灭掉过浇来取天下。于是兄弟二人暗中布置兵力,伺机发动兵变。


一日,寒浞出宫远游,过浇于是集中兵力杀入王宫中,宫中之人除嫔妃外全部被杀。过地兵力空虚,戈alt于是命女艾率兵洗劫过地,又攻破王宫,杀了兄长过浇。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少康趁机发兵,毫不费力就攻取了戈地和过地。接着,少康便率兵杀入王宫中,杀了戈alt和寒浞,终于夺回天下,光复夏朝,成为夏朝第六位君主。


少康执政后,勤于政事,很有贤名。在他的治理下,夏朝国泰民安,出现了繁荣安定的盛世局面,史称“少康中兴”。


残暴的夏桀


夏桀是中国历史记载的第一个暴君。他荒淫无度,还认为自己是太阳,最终丢掉了国家,也丢掉了性命。夏alt王朝的统治持续了400多年,到了公元前16世纪,夏朝的最后一个王夏桀在位。夏桀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之一。据说他文武双全,双手可以把铁钩拉直。但他重用佞臣,排斥忠良,不修内政,而且残酷压榨百姓,导致朝野内外矛盾重重。


夏桀迷恋女色,后宫美女如云,其中最受宠爱的是妹喜。他即位后的第三十三年,发兵征伐有施氏,有施氏抵挡不住,进贡给他一个美女,名叫妹喜,为有施氏之妹。夏桀十分宠爱妹喜,特地建造了富丽堂皇的琼室、象廊、瑶台和玉床,供他和妹喜荒淫无耻地享乐。夏桀对妹喜宠爱有加,言听计从。妹喜听腻了琴瑟之声,偶然间听到布帛撕裂的声音,觉得非常新鲜、悦耳。夏桀便向全国征集大量布帛,堆放在宫中,令宫人不断地撕帛,以博美人一笑。


夏桀对饮食十分讲究,常吃的是西北出产的蔬菜、东海里捕捞来的大鱼,调味的作料是南方出产的生姜、北方出产的海盐。为了供应他一个人的膳食,得有成百上千人替他种菜、捕鱼、运输、烹调。夏桀又是个酒鬼,特别喜欢喝酒。他喝酒还有个怪脾气,必须喝十分清澈的酒,酒一浑浊,他就要杀厨师,许多厨师就因此断送了性命。夏桀喝醉了酒以后,还要拿人当马骑着玩耍。谁要是不肯让他骑,就要挨一顿痛打甚至被杀头。


alt


夏桀喜欢阿谀奉承的人,讨厌直言规劝他的人。有个大臣叫关龙逢,看到夏桀胡作非为,便进谏道:“天子谦恭而讲究信义,节俭又爱护贤才,天下才能安定。陛下奢侈无度,嗜杀成性,弄得百姓怨声载道,长此以往,天下就危险了。”桀听了大怒,将关龙逢处死,还说:“天上有太阳,我就是国家的太阳,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他还召集所属各部首领开会,准备发动讨伐其他部落的战争。这样,夏桀也就日益失去人心,夏朝的统治也越来越腐朽了。正当夏朝势力日渐衰落的时候,黄河下游的商部落的势力强大起来了。商部落的首领汤看到夏桀众叛亲离,便积极地收揽人心,壮大力量,准备进攻夏朝。汤历数夏桀的暴虐无道,号召夏的属国叛夏归商,对不肯归附的,就出兵攻灭。商汤先后灭掉了葛(今河南省睢县北)、韦(今河南省滑县东南)、顾(今山东省范县东南)等夏朝属国,以剪除桀的羽翼。商汤越战越强,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使夏桀陷于孤立的境地。汤还迁都于亳(今河南商丘),以此为前进的据点,准备最后攻灭夏朝。而汤在不断征讨夏的属国的同时,大量地向夏朝进贡各种珍奇异宝,并贿赂桀的近臣。桀收到这些珍宝,又有那些佞臣在他耳边说汤的好话,也就因此对商的所作所为不闻不问,双方的力量在不知不觉中此消彼长了。汤和宰相伊尹见时机成熟,就由汤召集部众,出兵伐夏,直逼夏的重镇鸣条(今山西省安邑县西)。桀得到消息,亲自带兵赶到鸣条。两军交战,桀登上附近的小山顶观战。忽然天降大雨,桀又急忙从山顶奔下避雨。夏军将士原来就已经不愿再为桀卖命,此时,也乘机纷纷逃散。夏桀制止不住,只得仓皇逃入城内。商军在后紧追,桀不敢久留,匆忙携带妹喜和珍宝登上一艘小船,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县)。后又被汤追上俘获,放逐在这里。


alt


桀和妹喜养尊处优惯了,在这荒僻山乡,无人服侍,自己又不会劳动,最终被活活饿死于卧牛山,夏朝宣告灭亡。


二里头文化


在河南偃师西南约9000米处,有一个村庄叫二里头。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发现了一处东西长2.5千米,南北宽1.5千米的文化遗址。遗址中出土了丰富的文物,仅陶器就有300多件,各种小件器物多达7000余件,其中有农具、渔猎工具、手工工具和各种武器。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遗址的中部还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宫殿遗址。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宫殿建筑。在它的四周还分布着许多正方形的、长方形的房基,以及各种窖穴、水井和各种手工业作坊遗址。后来,在豫西、晋南等地区又相继发现了几十处与二里头遗址文化面貌相似的遗址。因其中以偃师二里头遗址最具典型性,因此人们便把这种类型的文化遗存统称为“二里头文化”。经考古工作者研究证实,二里头文化就是人们所要寻找的夏文化。

商朝


成汤建商


商族是黄河下游一个古老的部族。经过十几代人的励精图治,到了成汤统治时期,商部族逐渐强大起来,并一举灭夏,入主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