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中国史 > 左传·战国策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左传·战国策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左传·战国策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左传·战国策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著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2007-12-01

书籍编号:30010323

ISBN:978780720981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04430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全书内容:

左传·战国策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


《左传》、《战国策》都是记录春秋战国时代历史的重要典籍。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华民族最具活力的时代,是一个文化原创的时代,老庄孔孟,经子之学,对中国文化皆有开创之功。学习国学,了解历史,不可不读《左传》和《战国策》。


《左传》是解释《春秋》的,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是体系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不但记载了春秋时的史实,而且征引了许多前代史实,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研究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不仅如此,《左传》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长于描写战争,又善于写人物,重视记录人物辞令。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以及他们的游说之辞,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编写,共三十三卷。它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知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战国策》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情状,将战国时代两百多年的历史保存了一个梗概,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战国策》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辞令的运用,寓言故事的描述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左传·战国策》作为国学书院系列图书中的一种,将《左传》、《战国策》合为一辑,辑录二书中历来为人所称颂的精彩篇章,加以注释,提取其中点睛词语,并简要交代各篇章有关事件发生的背景。按照背景回放、点睛词语、原文、注释、译文的顺序编排,并选取春秋战国时代的文物、人物画像、事件情景、战争场面等图片配合文字,不但文图并茂,而且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读史氛围。春秋战国时代,列国争雄,人才辈出,思想开放,有机遇,有竞争,正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勃发的时代。读《左传·战国策》,不仅可以了解这个时代的人和事,怡情,博彩,长才,以史为鉴,以人为鉴;透过它更可以领略到这个时代人物的精神风采,感受到由他们而折射出的个人和民族的昂扬姿态,进而提高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


alt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隐公元年



背景回放


本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讲述了春秋初期诸侯国之一的郑国国内一场激烈的政权斗争。这里的郑伯指的是郑国国君郑庄公,他是春秋时期的首位霸主。共叔段是庄公的弟弟。鄢,地名,今河南鄢陵境内。本篇以简洁明快的文字将工于心计的郑庄公、贪婪无能的共叔段和偏心幼子的姜氏描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点睛词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原文>>>


,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注释


①初:当初。《左传》追述以前的事情常用这个词,这里指郑伯克段于鄢以前。


②寤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寤,通“牾”,逆,倒着。


③大(tài):后来写作“太”。


◆春秋·“克黄”鼎


alt


译文


当初,郑武公在申国娶妻,名叫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两个儿子。庄公降生时是脚先出头后出的,这是难产,使姜氏很惊讶,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并且很讨厌他。姜氏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肯答应。等到庄公继位为郑国国君,姜氏请求将制地作为共叔段的封邑。庄公说:“制地是形势险峻的地方,虢叔曾经死在那里。其他地方都可以听命。”姜氏又改请求封京城,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祭仲说:“凡属国都,城墙周围的长度超过三百丈,就给国家带来祸害。先王制定的制度:大的地方的城墙,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城的城墙不合制度,这不是该有的,您会忍受不了。”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哪里能避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怎么会满足?不如及早作安排,不要让她滋生事端,一旦蔓延就难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铲除掉,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合情理的事,必然自己垮台。你暂且等着吧!”


原文>>>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译文


不久,太叔命令西部和北部边境既听庄公的命令,又听自己的命令。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忍受这种两面听命的情况,您打算怎么办?您要把君位让给太叔,下臣就去侍奉他;如果不给,那就请除掉他,不要让老百姓产生其他想法。”庄公说:“用不着,他会自食其果的。”太叔不久又将两属的地方正式收为自己所有,并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下手了。土地扩大,将会得到民心。”庄公说:“对君不义,对兄弟不亲,土地扩大,反而会垮台。”


太叔修理城郭,储备粮草,补充武器装备,充实步兵车兵,准备袭击郑国都城,姜氏则打算作为内应打开城门。庄公听到太叔起兵的日期,说:“可以了。”就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进攻京城。京城的人反对太叔。太叔逃到鄢地。庄公又赶到鄢地进攻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又逃到共国。


《春秋》说:“郑伯克段于鄢。”太叔所作所为不像兄弟,所以不说“弟”字;兄弟相争,好像两个国君打仗一样,所以用个“克”字;把庄公称为“郑伯”是讥刺他没有尽教诲之责;事情的发展是庄公蓄意纵容的结果。《春秋》这样记载就表明了庄公的本来的意思。不说“出奔”,是难说共叔段是主动出奔的。


原文>>>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译文


郑庄公就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不久以后又后悔起来。


当时颍考叔在颍谷做边疆护卫长官,听到这件事,就献给庄公一些东西。庄公赏赐他食物。在吃的时候,他把肉留下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有母亲,我孝敬她的食物她都已尝过了,就是没有尝过您的肉食,请求让我带给她吃。”庄公说:“你有母亲可送,咳!我却没有!”颍考叔说:“请问这是什么意思?”庄公就对他说明了原因,并且告诉他自己很后悔。颍考叔回答说:“您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如果挖地见到了泉水,开一条隧道在里面相见,谁又会说不对呢?”郑庄公听了颍考叔的意见。庄公进了隧道,赋诗说:“在大隧中相见,多么快乐啊!”姜氏走出隧道,赋诗说:“走出大隧外,多么舒畅啊。”于是母子像从前一样。


君子说:颍考叔可算是真正的孝子,爱他的母亲,扩大影响到庄公。《诗经》说:“孝子的孝心没有穷尽,永远可以影响给你的同类。”说的就是这样的事情吧!


左传>>>


石碏大义灭亲


◆隐公三年~四年



背景回放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三年、四年》,讲述了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为国锄奸,不惜将自己的儿子处死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大义灭亲就由此而来。


点睛词语


◆大义灭亲


原文>>>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昣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注释


①阶;逐渐。


②降:地位低。憾,怨恨。


③昣:指控制自己。


alt


◆春秋·侯马盟书


译文


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名叫庄姜。庄姜容貌美丽却没有孩子,卫国人为她作了《硕人》这首诗。后来,卫庄公又从陈国娶了妻子,名叫厉妫。厉妫生下孝伯,但孝伯很小就死了。厉妫的妹妹戴妫生了卫桓公,庄姜就把桓公当成自己的儿子。


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的儿子,受到庄公宠爱并且喜欢武事,庄公也不禁止。庄姜很讨厌他。石碏向庄公进谏说:“我听说疼爱孩子,应该用道义去教导他,不要使他走上邪路。骄横、奢侈、淫乱、放纵,是导致走向邪恶的四种原因。这四种原因的产生,是由于给他的宠爱和俸禄都太过分。国君如果要立州吁为太子,那就确定他的地位;如果还没有拿定主意,就会逐步地导致他酿成祸乱。大凡受到宠爱而不骄横,骄横而能安于地位下降,地位下降而不产生怨恨,产生怨恨而能够克制的人,是很少的。而且,低贱妨害高贵,年轻欺凌年长,疏远离间亲近,新进离间故旧,弱小压迫强大,淫邪败坏道义,这是六种违理的事。国君行事得当,臣子奉行君命,父亲对儿子慈爱,儿子对父母孝顺,兄长爱护弟弟,弟弟敬爱兄长,这是六种顺理的事。背离顺理的事而效法违理的事,这是使祸患很快降临的原因。作为君主,应该尽力除去祸患,而您却让它加快降临,恐怕不能这样吧!”卫庄公不听。石碏的儿子石厚和州吁交往,石碏加以制止,但制止不了。卫庄公死后,桓公即位时,石碏就告老退休了。


原文>>>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公与宋公为会,将寻宿之盟,未及期,卫人来告乱。夏,公及宋公遇于清。


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于是陈蔡乃睦于卫,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公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秋,诸侯复伐郑。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故书曰“翚帅师”,疾之也。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


注释


④弑:下杀上为“弑”。


⑤赋:兵赋,指战争的人力物力。


译文


隐公四年的春季,卫国的州吁杀掉了卫桓公而自立为国君。鲁隐公与宋殇公会面,打算重温宿地会盟的友好。还没到预定的日子,卫人来报告,发生了叛乱。夏季,隐公与宋殇公在清地非正式见面。


宋殇公即位的时候,公子冯逃到了郑国,郑人准备送他回国。等到卫国州吁自立为国君,打算向郑国报复前代君王结下的怨恨,以取悦于诸侯,安抚国内的人民。他派人告诉宋国说:“君王如果想攻打郑国,以除去您的心患,那么您作为主人,敝邑将发兵同陈、蔡,随您一起出兵,这是卫国的心愿。”宋国答应了。这时,陈国、蔡国正和卫国交好,所以,宋公、陈侯、蔡人、卫人联合攻打郑国,包围了国都的东门,五天才回去。


隐公向众仲询问说:“卫国的州吁能成功吗?”众仲回答说:“我只听说用德行安抚百姓,却从没听说用祸乱的。用了祸乱,就如同要给乱丝理出头绪,却反而搞得更乱一样。州吁这个人,依仗武力而安于残忍。依仗武力就失去群众,安于残忍就没有亲信。群众背叛,亲信离去,就难成功了。武力,就像火一样,不加控制,就会焚烧了自己。州吁杀了国君,又如此暴虐地使用百姓,不致力于建立美德,反而想通过祸乱来取得成功,就一定不能免于灾难了。”


秋季,诸侯再次攻打郑国。宋公派人来请求出兵支援,隐公推辞了。羽父请求出兵会合,隐公不同意。羽父坚决请求而后前往。所以《春秋》记载说:“翚帅师”,这是表示憎恶他。诸侯的军队打败了郑国的步兵,割取了那里的谷子才回国。


◆春秋·刀币


alt


原文>>>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涖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涖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獳羊肩涖杀石厚于陈。


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注释


⑥觐:诸侯朝见天子为觐。


⑦涖:同“莅”,来到,前来。


译文


州吁没能使他的百姓和睦安定,于是石厚就向石碏请教安定君位的办法。石碏说:“朝见周天子就能够安定君位了。”石厚问:“用什么办法能朝见天子呢?”石碏说:“陈桓公正受到周天子的宠信,陈国和卫国关系又正密切,如果去朝见陈桓公,让他向周天子请求,就一定能办到。”石厚就跟着州吁到陈国去。石碏派人告诉陈国说:“卫国国土狭小,我老头子老了,不能做什么了。这两个人,正是杀死了我国国君的凶犯,请趁此机会想法处置他们。”陈国人把这两人抓了起来,并且请求卫国派人前来处理。九月,卫国派右宰丑前来,在濮地杀了州吁。石碏又派他的家臣獳羊肩前来,在陈国杀了石厚。


君子说:“石碏真是个完全忠于国家的臣子了,憎恶州吁,同时连带上了自己的儿子石厚。大义灭亲,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左传>>>


曹刿论战


◆庄公十年



背景回放


本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文中的主人公曹刿是鲁国的谋士,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当时两国的实力对比是齐强鲁弱,但战斗的结果却是鲁胜齐败。本文对战斗情景的描述比较简略,而对于战争胜败因素的分析却非常详尽,用“肉食者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肯定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和“后发制人”的指挥才能。


点睛词语


◆肉食者鄙


◆一鼓作气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释


①肉食者:指居高位享厚禄的大官。


②鄙:鄙薄,目光短浅。


③孚:为人所信服。


④靡:倒下。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国家大事,自然有位高禄厚的人去策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全国,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牲畜、玉器和布帛,我不敢虚报,一定以至诚去祭祀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大小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能一一彻底清查,但也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的事。可以凭此作战。要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两军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军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军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赶。曹刿说:“不行。”他跳下车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观望齐军,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了齐国的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士兵勇气大振;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就彻底消失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他们有伏兵。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追击齐军。”


左传>>>


齐桓公伐楚


◆僖公四年



背景回放


本篇选自《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为了称霸天下,统率着多国部队去攻打楚国。楚国也毫不示弱,最终齐、楚双方不得不订立盟约。文中对双方的描写都很传神:管仲是在无理中强找借口;齐桓公是一副霸主神气;而楚国使者屈完则是不卑不亢,委婉中带着强硬,实在是绝好的外交辞令。


点睛词语


◆风马牛不相及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原文>>>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注释


①风:走失,一说雌雄相诱为“风”。


②不虞:不料。


③履:践踏,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


④征:问,追究。


⑤次:进驻。


◆春秋·青铜方壶


alt


译文


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的军队偷袭蔡国,蔡国的军队被打败后,又去攻打楚国。楚王派使臣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海,我住在南海,即使是牛马发情狂奔也不可能到达彼此的边界,不料您却来到我们的土地上,这是什么缘故呢?”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曾命令我先君太公说:‘五侯九伯,这些人如有罪过,你都可以讨伐,以便辅佐王室。’召康公赐给我先君管辖的区域: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应该进贡的包茅不按时送来,使天子祭祀的用品缺乏,不能渗酒请神,我特地来责问这件事;还有,昭王南巡而未能返回,这也是我要质问你的。”楚使回答说:“贡品没能按时进献,这是我们国君的罪过,怎么敢不供应呢!至于昭王南巡为何没有返回,请你到水边去问吧!”于是诸侯的军队又向前开进,驻扎在陉邑。


alt


◆春秋·提梁虎形铜灶


原文>>>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注释


⑥不谷:不善,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词。


⑦绥:安抚。


⑧方城:山名,在今河南叶县南。


译文


夏天,楚王派屈完到诸侯军队驻地去。诸侯军队向后撤退,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命令诸侯的军队摆成战阵,然后让屈完和他同乘一辆战车检阅。齐桓公说:“这难道是为了我个人?这只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跟我们和好吧,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您惠临我国求福,承蒙您安抚我们国君。这是我们国君的愿望啊!”齐桓公又说:“我用这么多的军队去打仗,谁能抵挡得住!我用这样的军队去攻城,哪一座城攻不下来!”屈完回答说:“你若用恩德来安抚诸侯,谁敢不服从?你若想依仗武力,我们楚国就将以方城山作为城墙,以汉水作为护城河。您的军队虽然众多,也是无济于事的。”


屈完于是和诸侯订立了和好的盟约。


左传>>>


宫之奇谏假道


◆僖公二年~五年



背景回放


本篇选自《左传·僖公二年》和《左传·僖公五年》。虞国大夫宫之奇在劝谏君主的过程当中,有力地驳斥了虞公迷信宗族关系和神权的思想,提出了存亡在于人而不在于神,应该实行德政的思想,指出了“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宫之奇的谏词,先说明形势,再揭露晋国的无情,最后论述修德重民的道理,层次井然,深刻详尽。


点睛词语


◆唇亡齿寒


◆假道伐虢


原文>>>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对曰:“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alt之,虽谏,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为不道,入自颠alt,伐鄍三门。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


注释


①假道:借路。


②少长于君:自小在宫中长大,也可以理解为稍大于君。


③逆旅:客舍。


◆春秋·铜冑


alt


译文


晋国大夫旬息请求用屈地出产的良马和垂棘出产的美玉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晋献公说:“这些东西是我的宝物啊!”荀息回答说:“如果能向虞国借到路,这些东西放在虢国,就像放在国外库房里一样。”晋献公说:“宫之奇还在虞国。”荀息回答说:“宫之奇的为人,懦弱又不能够坚决进谏。况且他从小同虞君一起在宫里长大,虞君和他很亲近,即使他进谏,虞君也不会听从的。”于是,晋献公派荀息去虞国借路,说:“冀国无道,从颠alt入侵,攻打虞国鄍邑的三面城门。我们讨伐冀国,冀国受到损伤,这也是为了君王的缘故。现在虢国无道,在客舍里修筑堡垒,以侵袭敝国的南部边邑。我君敢请向贵国借路,以便向虢国问罪。”虞公同意了,并且请求让自己先去讨伐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君,虞君不听,于是起兵伐虢。这年夏天,晋国大夫里克、荀息领兵会同虞军攻打虢国,灭掉了下阳。


原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亲以宠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注释


④启:开启,这里指使晋国的野心扩张。


⑤翫:近狎,轻侮的意思。


⑥昭:和后文的穆,都表示古代在宗庙和墓地的次序,始祖在中间,左边为昭,右边为穆。


⑦偪:同“逼”,威胁。


⑧冯:同“凭”,凭借。


⑨腊:祭礼的一种,在腊月举行。


译文


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晋国的野心不可助长,对外敌不可忽视。借路给晋国一次就已经很过分了,又怎么能有第二次?俗话说,‘车夹板和车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是我们的同宗,怎么会谋害我们?”宫之奇回答说:“太伯和虞仲都是大王的儿子,太伯不从父命,因此没有继承周朝的王位。虢仲和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当过文王的执政大臣,为周王室立下了赫赫功勋,记载他们功绩的盟书在盟府里保存着。晋国连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能有什么爱惜?再说晋国即使爱虞国,这种爱能比桓叔和庄伯的后人对晋国更亲近吗?桓叔和庄伯的后人有什么罪过,而晋献公把他们都杀掉了,不就是因为他认为他们是一种威胁吗?至亲的人因为恃宠而威胁到献公,尚且要把他们杀掉,何况一个国家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