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中国史 > 史说北京(插图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史说北京(插图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史说北京(插图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史说北京(插图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史研究会,首都图书馆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0-01

书籍编号:30029358

ISBN:978730014074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10000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全书内容:

史说北京(插图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北京历史文化概说


        李建平


        北京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世界知名的城市。


  北京的吸引力在于它是首都,是中华民族首善之区,是中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北京的知名在于它是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明。北京是古代东方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也是现代最具吸引力和亲和力的城市。北京的魅力源于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本书是了解北京历史的一把钥匙。


  了解北京历史,有三个基本概念:一是北京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考古发掘证明,北京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万年至70万年前;二是北京建城的历史,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北京有3 000多年建城的历史;三是北京建都的历史,北京城市演进的历史表明,北京有1 000多年的建都历史。


  在北京的发展历程中,人类活动由点到面,由低级到高级;城市发展由小到大,由边缘城邑发展成地区重镇,再由地区重镇发展为城市,继而成为全国的首都,进入21世纪,北京又向世界城市迈进。


一、北京人类活动的起源


        北京人类活动的历史有多久?有说70万年,有说50万年,还有文献表述为20万~30万年。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中,人们在20万年到70万前的断代土层中发现了“北京人”活动的遗迹,特别是用火的遗迹和人类的遗骨。发现人类的遗骨表明,北京人类活动的上限至少可以追溯到50万年前,这是有根据的,并有考古实物支撑研究结论。还有些专家对“北京人”用火遗迹的灰烬层用新的鉴定方法(铝铍埋藏测年法)进行鉴定,得出的结论是77万年。专家们认为,那个时期北京地区的气候属于“冰期”,也就是气候偏冷时期,他们推断火烧后的灰烬是古人类主动用火遗留的灰烬层,而不是过去认为的自然火留下的灰烬。北京人类活动的历史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人类活动的历史遗迹是连续不断的,这是北京历史文化悠久、积淀深厚的一个显著特征。北京除了有距今至少50万年的“北京人”遗址以外,还有距今10万~20万年的“新洞人”遗址,距今2.7万年的“山顶洞人”遗址,距今1万~2万年的王府井东方广场人类活动遗迹,距今约1万年的“东胡林人”遗址,距今约8 000年的“镇江营人”遗址,距今6 000~7 000年的上宅文化,距今4 000~5 000年的昌平区雪山人类活动遗址等。其中,“北京人”遗址发现了完整的早期人类头盖骨,对研究远古人类的进化具有重要价值。“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早期人类使用的骨针、装饰品(类似于项链)以及祭奠先人的赤铁矿石粉等,对研究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工具、审美文化和宗教信仰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在周口店出土的赤鹿角上绘制的鸟、太阳等原始符号和图案,被有关专家学者认为是中国最早表达人类信仰理念的证据。北京旧城王府井东方广场人类遗址也非常有价值,表明北京的人类活动已经从西部山区扩展到平原地区。门头沟区“东胡林人”的发现非常重要,因为1万年前正是北京地区古代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也就是人类已经从打制石器向磨制石器过渡,同时开始掌握制陶技术。东胡林人使用过的石器、陶器清晰地体现了北京地区人类的进步。平谷上宅人类活动遗址表明人类已经开始定居生活,有了半地穴式住房和农耕、畜牧生产活动。由此可见,北京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是连续不断的,发展进步的链条非常清晰,一直延续至五帝时期,即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曙光出现之际。这一特点,使北京在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中脱颖而出。


北京人用火的遗迹


“北京人”用火的遗迹  


二、北京的建城史


        北京地区人类的活动,最早是从太行山的余脉——西山开始的。北京是个好地方,三面环山,一面向海,中间是个平原,被称为“北京小平原”。还有传说认为北京在远古年间与大海相连,后来海水退了,便形成平原。这个传说有自然地理变化的依据,自然地理和考古资料也支持这一说法。北京西面是太行山余脉,东北面是燕山山脉,只有东南面一马平川,数条河流从西北高地流向东南,最后汇入渤海湾。用现代科技从空中遥感北京地形发现,西北山前和平原交界的地方是一个断层,有部分岩层裸露,说明在远古年间北京平原的位置是一个海湾。后来北京湾内土层不断上升,主要是西北流向东南的河流冲击形成肥沃的土地,养育着北京人。就是在这样一处风水宝地,北京人不仅迎来了文明的曙光,而且聚集、孕育着城邑的诞生。北京人在北京湾这个地方最先孕育了两个城邑:一个是“燕”,一个是“蓟”。这两个城邑出现在3 000多年以前。这个判断也是有根据的,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周武王灭商后,进行了分封,其中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孔子的《礼记》讲得更具体:武王克商,“封黄帝之后于蓟”。武王克商的时间,就是3 000多年以前。目前,已经发现“燕”的城址遗迹,并在周边出土了重要器物。


  “燕”位于今天的北京房山区琉璃河乡董家林村。现在这个村里建立了一个商周遗址博物馆,在博物馆的后面有一段土城墙遗址,考古工作者曾经对土城墙遗址进行实地勘测,发现它与旁边的商周墓葬有关系,是同时代的城墙遗址。旁边的墓葬遗址,包括车马坑等,是燕侯的墓葬。“燕”文化和我们现在的北京城市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远古年间,北京湾内人烟稀少,人们识别地名常常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动植物。农谚说得好,“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古代没有天气预报,人们主要是依赖自身对自然的感觉逐渐摸索天气变化规律,通常是通过看天象和了解动植物变化就能知道什么时候下雨,而且知道雨的大小。上面的农谚中提到了燕子,这种燕子叫砂燕,下雨的时候它低飞、鸣叫。这种燕子在北京地区非常多,主要分布在西北山区,北京北面的山因此被称为“燕山”,这个地方的人被称为“燕人”,这个地方被称为“燕地”,这个地方建的城叫“燕城”,这个地方建的方国称“燕国”。辽代在这里建立陪都,人们称之为“燕京”。人们把燕子作为北京的一个标志,就源自于此。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五个福娃中有一个叫“妮妮”,头上顶的就是个燕子,是北京的象征。还有史书记载,在商周时期,生活在燕山山脉的远古人类,羡慕能在空中自由飞翔的“玄鸟”,“玄鸟”实际上就是燕子。我们知道北京也曾经叫“燕”,“燕”是北京城市文化的一个起点。“燕”在商周时期是南方通向北方的战略要地,周武王克商之后,委派召公管辖。


  目前,要了解古代“蓟”的历史文化可以到宣武门外长椿寺,那里有宣南文化展览,其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蓟”的文化渊源。历史学家研究和考证认为,蓟城在北京湾的中部,“燕”的北面。在远古,人类翻越太行山来到北京湾后,在寻找通向西北、东北的交通路线时,发现卢沟渡口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于是,人们在渡过永定河后,择高地建立城邑,这个城邑就是蓟城。远古人类在生存过程中,深刻感觉到水火无情,因此在选择城址的时候,不能选择低洼的地方。永定河水从门头沟三家店出山之后,不仅河水湍急,而且还夹带大量泥沙,河道由北向南时宽时窄,夏季雨量集中,经常造成洪水泛滥。为了保证生存安全,人类需要寻找高地生活和聚居,这个高地就是古书中记载的“蓟丘”。经北京大学历史地理学专家侯仁之教授等人考证,“蓟丘”的位置在今天广安门外的白云观。当时,在这块高地上生长着一种草,叫“蓟草”,于是,古人就把这块高地叫作“蓟丘”,在这块高地上建造的城池称为“蓟城”。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燕国强盛,蓟国弱小,燕国的势力强大后,继续向北发展,在向北发展的过程中占据了蓟城,并以蓟城为都城,这就是古书中记载的“燕都蓟城”。“燕都蓟城”之后,进一步促进了蓟城的发展,北京的城市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这个早期的边陲小城先后经历了秦汉时期的蓟城,隋唐时期的幽州城,辽代的南京城,城市逐渐由小到大,城池不断得到复建和扩充,一直发展到成为辉煌的金中都城。为了让后人铭记蓟城的位置,广安门外滨河绿地上修建了“蓟城纪念柱”,上面有侯仁之先生题写的铭文。


  一直以来,人们比较重视蓟城作为北方军事重镇的研究,但对蓟城作为南来北往民族融合的纽带、南北商品的集散地、发达的商业城市和都市的研究还需要深入。据有关史书记载,战国以后的蓟城,商业发达,城内有定期的集市,除了本地和来自中原的商人,还有东北的胡人,西北的羌人,有汉、蒙、回等多个民族。


  金中都城给我们留下很多遗迹,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遗迹就是广安门外的天宁寺塔,它是辽金时代给我们留下的标志性城市建筑。我们到广安门外就能看见这座塔,目前保存完好,当时它位于辽南京城和金中都城市的中心地区,也是城市文化、商业的繁华地区。在辽金时期的燕京或中都城,佛教信仰是城市文化的主旋律,因此,佛教建筑在这一时期比较流行。金代北京还留下了卢沟桥这一历史建筑。卢沟桥不仅是交通要道,还是皇帝从中都城到大房山谒见祖陵时要经过的桥,所以修得非常漂亮、壮观,桥栏杆上有几百个石头雕刻的狮子,造型和雕刻都是一流的水平,成为北京最具特点的古代建筑之一。


蓟城纪念柱


  蓟城纪念柱


    金中都城是在蓟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座辉煌的大城,城池规模大,至今还有很多遗迹可寻。例如,海淀区有个地名叫“会城门”,那是金中都北面的一座城门;南三环路上有一座立交桥叫“丽泽桥”,“丽泽”也是金中都的一座城门。另外,考古发掘还发现金中都南城墙的一个水关,在今右安门外玉林小区,现在已经建成“辽金城垣博物馆”,这是了解辽金城池必须去的一个博物馆。另外,北京市宣武区政府为了纪念金中都皇宫大安殿,在广安门外滨河绿地修建了“北京建都纪念阙”,也是值得看一看的。还有一处历史文化遗迹值得关注,那就是白纸坊立交桥西面的青年湖,这是金中都皇城西苑渔藻池,也是北京最早的皇家园林遗址。


天宁寺塔 


天宁寺塔


三、北京的建都史


        说北京有1 000多年的建都历史,是将北京在历朝历代作为都城的历史时期加总而来的。说北京是“六朝古都”一般是指:辽南京城(陪都),金中都城(中都),元大都城,明北京城,清北京城,民国初年北京城。而再往前考察,历史上还有过“燕都蓟城”。北京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曹子西先生认为,战国七雄互相开战,都是相对独立的政权,并不听周王室的,因此,北京从战国时的“燕都蓟城”开始,到后来历朝历代为都的时间加在一起,总计有1 020年。清史专家阎崇年认为,北京历史上自蓟、燕、前燕、大燕、中燕、辽、金、元、明、大顺、清至民国初期,先后有12个朝代以北京为都城。由此可见,说北京建都时间有1 000多年,是把自战国燕都以来历朝为都的时间加在一起。也就是说,自战国以来的2 000多年当中,北京有1 000多年曾经作为都城。北京作为都城的时间,在全国古都中是最长的。


  金代以后,北京城市建设继续走向辉煌。其特点是新城址离开蓟城旧址,向东北方向移动,这就形成了元大都城。元大都城的营建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即“先有规划,然后建城”。这个特点使今日的北京城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规划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个特点还使今日北京城市方位明确、左右对称,城市街巷、建筑井然有序。元大都城的规划建设与金中都城不同,没有旧城的基础,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完全是在一片平地上以更高的标准来规划、建设新城。


  当时规划新城的位置确定在金中都城的东北郊,这里有永定河故道留下的大片水域。金代皇帝在水域中修建离宫,离宫称“大宁宫”或“太宁宫”(古代汉字“大”与“太”有时相通),离宫周边是大片水草和农田,蒙古民族认为这是子孙或国运兴盛的地方。在这片沃土上,忽必烈委托刘秉忠等人规划、建设新城。刘秉忠是一位知识渊博的道士,同时精通儒家文化和阴阳学。新的城市规划首先遵循了《周礼·考工记》所规定的古代都城设计理念。成书于东周时期的《周礼·考工记》是这样记述理想的帝王都城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古代理想的帝王都城,然而,从商周到元代,城市考古并未发现比北京旧城更接近这一蓝图的城市遗迹。


元大都城的规划者刘秉忠


元大都城的规划者刘秉忠与元大都城雕塑


  元大都城的规划建造达到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最高水平,而且为明清北京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元大都城的城墙城门来看,城四角有角楼,每个城门上有城楼,外面有护城河。它和我们今天看到的明清北京城墙还不一样。从蓟城到元大都城,城墙基本都是夯土筑成的。这种城墙的建造方法是先挖地基,两边立挡板,然后填土,夯实,再填黄土,再夯实,夯一层周边的挡板就提高一层。夯筑后,拆除挡板,一座梯形(基座宽、上面窄)的土城墙就形成了。要了解元大都城墙遗迹,可以去安定门、德胜门外的北土城,那里修建了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


  要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特点,首先要看它的标志性建筑。一说到北京,人们就会想到胡同、四合院;一说到欧洲,人们就会想到教堂。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文化色彩,建筑是城市特点最直白的展现。


  我们要保护北京城市的古都风貌,就是因为北京古代城市有着显著的东方城市文化特点。如果北京城市的古代建筑都消亡了,北京就不仅没有古都风貌,而且其城市文化的特点也没有了。白塔寺的白塔是忽必烈亲自督建的,这座塔的修建比元大都城还要早,是先建塔,后建寺庙,然后修建大都城。因此,白塔寺白塔是元大都城的一个标志,要想了解元代的历史,了解元大都的城市风光,可以去西城区白塔寺。在白塔寺,除了看白塔,还可以看配殿展陈的元大都皇城沙盘。值得一提的是元代北海琼华岛顶上的广寒宫(古代传说中嫦娥的住所),它是典型的中华传统建筑,建筑造型为坐东朝西的“凹”字形。在北京故宫御花园也有一组建筑东西对称,东面为“凸”字形,代表阳;西面为“凹”字形,代表阴。


白塔寺白塔


白塔寺白塔


  北京城市分阴阳,这种阴阳关系是通过前后(南、北方位,南为阳,北为阴)左右(东、西方位,东为阳,西为阴)来确定的。在北京的地名中,凡是带有“左” 的一般在东边,带有“右”的一般在西边。例如,北京旧城的外城中,永定门居中,东有左安门,西有右安门;到内城,正阳门居中,东有崇文门,西有宣武门;在内城外,东面有日坛,西面有月坛;在内城里,东面有文庙,西面有武庙;在紫禁城内,东有文华殿,西有武英殿等。由此充分展示了北京城市左右对称、左文右武、左阳右阴的文化特点。这种文化特点源于道教,刘秉忠将其应用于元大都城市规划。元大都城以今日地安门北万宁桥为中心点,向南北延伸为直线,正好把北京六海(南海、中海、北海、前海、后海、西海)规划在城市西面,以水为阴。


  元大都城在建筑设计上有一个特点,即南面有三座城门,东、西也各有三座城门,但北面只有两座城门。这样的城门设计与《周礼·考工记》所规定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有所不同,充分考虑了北方的气候特点和中华道家文化因素。传统堪舆学(风水学)认为,南为阳,北为阴,由南面进来的阳气不能从北面直接泄出去,因此,南北城门不能相互对接。另外,北京冬天刮西北风,西北风给人的感觉是刺骨寒冷,而夏季刮东南风,东南风柔和湿润,让人感觉到舒适。这种“南来风不泄,西北风不穿堂”的思想,属于古人总结的环境堪舆学理论。观察老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人们不难发现明清时期北京内城北城墙修得高大、厚实,胡同内的四合院也是北屋山墙修得厚而高,不露窗户,这些建筑理念或细节,既反映了中国北方的季风气候特点,也展现了人们对城市文化环境的深入体察。


砖塔胡同的标志性建筑


砖塔胡同的标志性建筑——万松老人塔(始建于元代)


  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北京城市最突出的特点是帝王都城。作为帝王都城,皇权至高无上是其突出特点。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上。皇宫不仅要居中,还要坐北朝南。为此,首先要确定南北方位。中国古代先民是这样确定南北方位的:白天立一竿,正午时刻,太阳一照,立竿见影,正南正北的方位就找出来了,而且符合中国北方日照的特点和规律。古人晚上找南北方位则依靠北极星。有了南北方位,东西方位自然就有了。因此,在古代都城建设中,一般都突出城市南北中轴线。北京旧城具有中国古都中最完美的城市中轴线。古代北京城市正中是皇宫,皇宫正中是皇帝的金銮殿,金銮殿正中是皇帝的宝座。皇宫向南北延伸形成城市中轴线。中轴线分左右、东西、文武、阴阳等。皇宫正好处在天、地、人之间的正统方位,处在东西南北之中。


太和殿旧照片


太和殿旧照片


  从“燕”到“蓟”,从金中都到元大都,北京城址从南向北迁移。到了明代,城址又向南扩展。第一次扩展是在明洪武初年,明军占领元大都城后,将北城墙向南移了五里;第二次扩展是在明永乐年间,明朝扩建北京城时,感觉城南空间狭小,不好安排皇城前面的广场和衙署,于是便将元大都城南城墙向南扩展了二里。元大都的南城墙在今天的长安街一线,今日天安门的位置是元大都南城墙正中间大门——丽正门的位置。从徐达攻占元大都城将北城墙向南压缩五里,到明永乐年间南城墙向南扩充二里,基本奠定了明清北京内城的规模。到明嘉靖年间,又修建了北京外城。原计划外城拱卫内城,后因财力有限,外城只在内城南部修建,仅将天坛、山川坛包括在城内,地坛、日坛、月坛未能包括在城内。这就形成北京城市继续南扩的布局,从而使北京旧城形成“凸”字形的城市平面布局。


  北京自辽金以来,留下了丰富的城市标志性建筑。这些标志性建筑就是北京的城市记忆。没有这些标志性建筑,城市就会失去记忆。辽金北京城留下了天宁寺塔,元大都城留下了白塔寺白塔。明代的北京城给我们留下了更为经典的建筑,包括天坛祈年殿、故宫角楼、天安门、北海白塔、景山万春亭等。明朝定都北京,做了三件大事,每件大事都给北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一是修天坛,祭祀天地。祭祀天地在古代社会是封建皇权的头等大事。当时天地祭祀在一起,建有大祀殿,后来天地分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了天坛世界文化遗产。二是铸大钟,敬佛祖。我们有了代表东方文化和佛学的华严钟。三是修建紫禁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故宫。明代保存下来的北京城市标志性建筑有:故宫,包括天安门、午门、太和殿、角楼等;天坛,包括祈年殿、圜丘坛、皇穹宇等;岁时建筑,包括鼓楼、钟楼;寺庙建筑,包括太庙、历代帝王庙、孔庙、雍和宫等;城墙城门,包括正阳门城楼、箭楼,德胜门箭楼,内城东南角楼、明城墙遗址等。北京能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名城,就是因为还保留着这些文物古迹。


北京内城


  北京内城东南角楼


        北京城市文化博大而深邃,充满魅力,还体现在代表北京城市魂魄的中轴线上。关于这条中轴线,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讲了这样一段话:“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条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申、一贯到底的规模。”明清两朝很注意这条中轴线的建设与维护。这条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止钟鼓楼,全长15里,约合8公里。中国的“中”字,是一个“口”字加一竖,这一竖不能写偏了,写偏了就不是中国的“中”,懂书法的人都知道,这一笔要走中锋,藏头向下行笔,笔要垂直行走,“中”字中间这个“口”字要放正。北京故宫——紫禁城就是这个“口”字,南北中轴线就是这一竖。


北京鼓楼


  北京鼓楼


        在这条中轴线上,有很多经典建筑。左右对称的建筑有:天坛与先农坛,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太庙与社稷坛,阙左门与阙右门,东安门与西安门,东华门与西华门,日坛与月坛等。最具特色的是在紫禁城内的对称建筑,在太和门前有协和门与熙和门,在太和殿前有体仁阁与弘义阁,在中和殿前有中左门与中右门,在保和殿两侧,有后左门与后右门,在乾清门前有景运门与隆宗门,在乾清宫庭院两侧有日精门与月华门。更奇特的是乾清宫与坤宁宫、日精门与月华门又组成天、地、日、月四向的建筑布局。其中,乾清宫在南,象征天在南;坤宁宫在北,象征地在北;日精门在乾清宫庭院东庑,象征日在东;月华门在乾清宫庭院西庑,象征月在西。在紫禁城中,还有两组建筑是对称而且相互呼应的,这就是文华殿与武英殿,东六宫与西六宫。进入御花园,建筑的整齐对称与相互呼应又达到高潮。御花园内有楼、台、亭、阁、轩、馆、斋、堂20余座,几乎囊括了中国园林的所有建筑形式。其中,最突出的还是对称式的建筑布局,以中轴线上的钦安殿为中心,左面布置有:堆秀山、摛藻堂、凝香亭、浮碧亭、万春亭、绛雪轩;右面布置有:延晖阁、位育斋、玉翠亭、澄瑞亭、千秋亭、养性斋。在这些建筑中,堆秀山上的御景亭与延晖阁相互呼应;摛藻堂与位育斋各有五间平房建筑,相互对应;浮碧亭与澄瑞亭都是四角攒尖顶的方亭,相互对称;万春亭与千秋亭相互对称;绛雪轩与养性斋相互呼应,一个建筑平面呈现“凸”字形,一个建筑平面呈现“凹”字形。


北京钟楼


北京钟楼


  明清北京的另一胜景是景山。景山由五座山峰组成,传说是根据佛祖的五根手指修建而成。明朝修建紫禁城时,用拆毁原皇宫的渣土和从紫禁城护城河挖出来的泥土堆砌成山,名为“万岁山”,清代改名为“景山”,可拆字为“日”下“京城”。山脊上五座亭子为乾隆十五年(1750年)修建,从东向西依次排列为周赏亭、观妙亭、万春亭、辑芳亭、富览亭。其中,万春亭居中峰,方形,三重檐,四角攒尖顶,黄琉璃瓦绿剪边顶,雄伟壮观;观妙亭、辑芳亭均为八角形,重檐,绿琉璃瓦黄剪边顶;周赏亭、富览亭为圆形,蓝琉璃瓦褐剪边顶。亭建成后,每座亭内立铜铸佛像一尊,为五方佛,保佑着紫禁城的江山社稷。五方佛正中为毗卢遮那佛,也称“大日如来佛”,在万春亭内。另外四尊佛从东向西,第一尊为宝生佛,在周赏亭内,第二尊为阿佛,在观妙亭内,第三尊为阿弥陀佛,在辑芳亭内,第四尊为不空成就佛,在富览亭内。五方佛在1900年被八国联军掠走四尊,毁一尊(毗卢遮那佛)。现在万春亭内的毗卢遮那佛像是新铸造的。景山最为奇特的景象是20世纪末人们利用航空遥感技术发现的景观,从航空遥感的照片隐约可以发现,从空中看景山整体酷似一尊体态雍容、面带微笑的坐佛。这一发现,更增加了北京帝都文化的神秘感。


帝都北京的城市阴阳布局


帝都北京的城市阴阳布局


  从城市布局来看,北京城不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座艺术宝库。北京城市建筑展现的是一种文化,是大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因此,北京城市中轴线被视为大中华文化线,又被称为“人类智慧的轴线”,是北京走向未来的人文线。


清代绘画中的中轴线


帝都北京的城市阴阳布局


四、北京历史文化的特点


        北京历史文化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历史悠久,积淀厚重;吸收力强,内容丰富;高雅精彩,充满活力;信息量大,辐射力强。有人更集中概括为“博大精深”四个字。有人认为,北京历史文化太丰富了,不愧为首善之区的文化,庄重大气;同时认为,北京文化是中华文化精髓,城市建筑非常经典,文化积淀深厚,深不见底。还有人认为,北京历史文化具有几股气:一是大气,不小气,有礼貌,讲道理;二是皇气,天子居住的地方,皇权至上,突出中央;三是官气,官宦居多,讲究品级,注重身份、地位;四是文气,文人雅士居多,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汇集;五是古气,历史悠久,崇尚传统;六是人气,多民族融合,人气聚集;七是朝气,城市发展3 000多年,依然朝气蓬勃,蒸蒸日上,充满活力。


  对北京历史文化特点的概括是多种多样的,反映了北京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本书用“包容、和谐、中正、和平”来概括北京历史文化的特点。


  “包容” 是说北京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魅力。北京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中华各种文化的融合,这是由北京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北京是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山林文化和东南沿海文化的交汇处。在历史上,北京各民族交往频繁,经济社会文化发达,是中华民族最集中和最典型的民族散杂居地区。因此,北京文化丰富多彩。北京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从来不拒绝外来文化。早在明末清初,北京文化就通过商人、传教士传入欧洲,同时西洋文化传入北京;18世纪,也就是中国清朝乾隆年间,在中国皇家园林圆明园中就修建了西洋楼和大水法。北京文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将外来文化吸收、提高,并发扬光大。这个过程有专家作过生动比喻,就像酿酒,经过醇化后得到提升。还有专家指出,北京城市就像一座大熔炉,各种文化到北京都要经过这座城市的检验和提升。清朝中叶进京的“徽班”是典型的民间文艺演出,经北京这座都市的醇化、提升,变成了地道的京剧;山东饭庄传来的烤鸭,变成了地道的北京烤鸭;西域的地毯变成了北京地毯;就连杭州西湖的美景也变成了北京的“三山五园”。清史专家戴逸在描述宣南文化时也有同感,他说,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南来北往的举子,住在宣南各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