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悬谜大观:中国历史未解之谜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世界悬谜大观:中国历史未解之谜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每个历史未解之谜的背后无不隐藏着一个震动古今的重大历史事件。
作者:廉永清著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5-01
书籍编号:30031267
ISBN:978780220430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31317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经典史说
版权信息
书名:世界悬谜大观:中国历史未解之谜
作者:廉永清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5-01
ISBN:978780220430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前言
Qianyan
人类的文明从何而来,翻开历史长卷,我们无从得知。而被奉为先知的上帝、佛祖又是人们赋予的神。也许,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会找到一些答案,但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谜似乎永远也无法解释清楚,因为我们在研究历史的同时也在创造历史,我们永远都无法追上时间的车辙。
打开历史尘封的遗迹,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发源地正在放映着人类最初始的文明。在这些璀璨的文明中就有中华民族祖先的发源地——黄河、长江。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孕育了无比灿烂的文明和历史。它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追溯中国古老的过去,虽然文明是如此璀璨,但是它的发展历程却是充满曲折和神秘的。我们在为这些文明感到自豪的同时,也会有许多的思考:中国为何是人类古老文明的发源地呢?我们的祖先又是如何起源的?现在许多西方学者认为人类共同的祖先来自非洲,那么,我们的祖先又是如何来到黄河、长江流域的呢?传说中三皇五帝是我们的始祖,他们究竟是什么人?中国融合了五十六个民族,这些民族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我们在探索自身来历的同时,也会对古人的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古往今来,无数帝王将相叱诧风云,成就惊天伟业:英雄豪杰慷慨悲歌,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千古传奇;文人骚客,游戏人间,诵读出多少脍炙人口的诗作:红颜祸水,才女悲情,演绎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在他们共同织就中华五千年绚丽的历史乐章的同时,也留下了无数没有答案的谜题。我们只能沿着史书的记载寻觅那过去的点点滴滴。
中国历史与我们息息相关,一个民族在生存的前提下就要对其历史有深刻地了解。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传承和发展中国流传下来的古老文明和历史。本书的目的,正是在丰富广大读者中国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让读者对中国某些历史悬谜有更多地了解。
这是一本介绍中国神秘历史内容的书,它解析了一些中国奇特的民俗、民风,文人骚客的离愁别绪,名臣良将的悲哀命运,古史今地等谜题。本书将以一种全新的探索视角来研究历史,从帝王、风俗、文化、考古发现等方面甄选出有研究价值的历史谜题进行推介。使读者不仅会了解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而且会更加完整深刻地认识历史。
同时,本书以图释文、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将会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编者寻找了大量与历史谜题有关的精美图片,在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更加立体、真实地感受历史的真相。相信读者在读完这本书以后,定会涌现出对中华祖国更多的热爱之情。
编 者
2009年4月于北京
千古帝王
从炎黄开始到清代末期,中国出现了无数的帝王。有的昏庸无能,将国家管理得民不聊生;有的残暴至极,最后国家遭到覆灭的厄运;有的用人为贤,成就千古伟业。总之,各位帝王千奇百样,让后世也评价不一。俗话说皇帝身上的跳骚抖一抖,民间就要乱一乱。帝王掌握着一国的生死,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各方面的关注。自然,发生在帝王身上的事情和秘密有很多,但由于这些事情都是极为保密的,流传到民间的也都是传说,所以帝王的很多秘密至今也没有解开。
大禹破坏禅让制了吗?
禹是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是大禹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破坏了禅让制的吗?
尧舜禹时代是被古人奉为最理想的政治时期,他们是把王位禅让给有德才的人,而不像后来的帝王只传给自己家族内的人。禅让制最后一位继承者是有治水之功的大禹,他是由舜禅让才接替王位的,而舜并没有将王位传给儿子商均。但是大禹以后,就由儿子启继承了王位,禅让制也从此消失,世袭制登上政治舞台。故人们都说是大禹破坏了禅让制。但在史籍中却记载不一。
大禹像
《孟子·美章》载:“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阳,朝现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启贤,能敬承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史记·夏本纪》记载:“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而后举益任之政。十年,帝禹东巡狞,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狩。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舜、禹、益都是按照禅让制度来传位的。他们均先后避让过尧的儿子丹朱、舜的儿子商均、禹的儿子启,只因舜、禹、启贤能,才得到了诸侯们的拥戴登上王位。
但在许多史书记载的却是“尧舜传贤,禹独传子。”“尧舜皆传贤,及禹而德衰,不传贤而传子。”尽管有的学者进行了辩解,说:“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禹传子启,而启独贤。”而根据《竹书纪年》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战国策·燕策》则曰:“禹传益,而以启任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天下。”这些史料说启是因为使用武力杀了益而得到了王位。启登位后,建立夏朝,彻底结束了禅让制度。
综合观之,大禹也并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地方。只能说是禅让制已经发展到了尽头,世袭制开始萌芽并主宰整个古代社会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古代统治者如果想一直统治下去,也只能由其后人承袭其地位。当然,是不是大禹将王位传给了启,还有待考证。
殷纣王不是暴君
在中国流传下来的许多传说中,很多的人都被说成是“十恶不赦”的人,但这些人真的干了让世人发指的事情了吗?还是历史给他们扣的罪名呢?
《封神演义》殷纣王是一个受狐狸精迷惑,非常残暴的人。在历史上,殷纣王也是著名的暴者。在许多的历史传说中都有殷纣王昏庸无道的记载,如:“剖孕妇而观其化”,“杀比干而观其心”等令人发指的事情,殷纣王似乎都做出来了。
然而,在一片的声讨中,我们也看到了有学者为纣王辩解。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学生子贡曾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基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近人顾颉刚撰《纣恶七十事发生的次第》,指出现在传说的纣王恶行是层层累积叠次发展的,时间越远,纣王被盖的罪名帽子越多,越不可信。顾颉刚为此做了详尽地考证。人们由此了解到,妲己的形象原来是来自西汉末年刘向的《列女传》;纣王淫暴,只是《封神演义》等小说的艺术加工。这些都让殷纣王留下了抹不掉的罪名。
还有人要为纣王彻底翻案,认为纣王对中国社会发展有过重大贡献,其地位在武丁、周武王之上,暴君的帽子是反对他的人强加给他的。所谓罪恶的记载,多出于“寓言十九”的战国及后人们的随意夸大。这些人认为,要正确评价纣王,须依据《尚书》,但《尚书》中所提出的六条罪状无一属实,是周朝编造的谎言,为的是让百姓相信纣王是个惨无人道的昏君,以响应周朝的“反叛”。所谓酗酒,无非殷人本好酒,而纣王酒量或许特别大些;所谓不用贵戚旧臣,是以纣王兄微子启为首的反对派,因丧权失宠而强加于纣王头上;所谓任用小人,是提拔奴隶小臣为大夫卿相,这正是进步措施;所谓听信妇言,其实是因商朝女性活跃,纣王妇可能是名非常杰出干练的人物;所谓轻视祭祀活动,乃弥天大谎,出土卜辞证明,帝乙(纣父)、帝辛(纣)时期的祀典最为完备。
如果这样说,纣王完全是一个“明君”,但为何周朝要灭了纣王呢?学者们推测,殷商覆灭主要有四条原因。第一,殷王族内部爆发了一大分裂。帝乙把王位传给了次子纣而不传给长子微子启,朝廷遂分两派。微子启一派不断向商纣发起进攻,他们进行了种种卑劣的活动,如造谣中伤、发动内讧、阴谋行刺、卖国求荣等等。第二,纣王与东夷作战后,兵力损耗很大,未及休养生息,即遭意外讨伐。第三,周武王乘机起兵伐商。这支军队经过长期准备,强悍而有组织,并有杰出的军事领导。第四,牧野一战时,前线军队临阵倒戈,动摇了大部分军队的士气。
更有人为纣王戴上了古代英雄的桂冠。因为他平定东夷,开拓东南,用人惟才,重视俘虏,发扬光大传统文化。这些进步措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种种分析说明,纣王好像并不是一个暴君。是古史故意记载成这样,还是周朝为表其推翻商朝是顺应天意,而让编商朝历史的人将纣王写成人人都应诛之的暴君?
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吗?
秦始皇被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他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秦朝,并定都咸阳。秦王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姓嬴,名政,虽然秦国史上嬴政是秦庄襄王之子,但在许多的史籍中却认为他是吕不韦的儿子。
秦始皇,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汉族。故氏赵(先秦时期,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秦始皇叫赵政)。公元前247年,即秦始皇十三岁时即王位;公元前238年,即秦始皇二十一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三十九岁终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称帝。前247年,秦王政即位时,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亲理朝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秦朝,并定都咸阳。秦王政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
秦始皇一生中有功也有过,后人将其与汉武帝并称为“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称为“皇帝”的人,也是结束战国纷争不断,统一中国的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是秦始皇却生性残暴,被人民所唾骂。因此,有关秦始皇的传说和评价有许多。尤其是他的身世之谜,一直让后世津津乐道,连正史也无法搞清哪些说法是真是假。
秦始皇
秦始皇是秦庄襄王的儿子,庄襄王死后,秦始皇嬴政就位,以太子身份登上王位。秦始皇的母亲赵姬,据传曾是吕不韦的爱妾,后献予庄襄王,被封为王后。有许多人都说吕不韦将已经怀孕的赵姬送给了庄襄王子楚,子楚并不知道这个孩子不是他的。赵姬生下的男孩就是赢政。那么,秦始皇到底是子楚的儿子,还是吕不韦的儿子,后世一直争论不止。
是吕不韦之说又从何而来?据说,吕不韦本为河南濮阳的巨富,是名商人。但他想涉足政治,他曾与父亲有过一段精彩的对话:
吕不韦:“种田的收益几倍?”
吕父答:“十倍。”
吕又问:“贩卖珠宝,收益几倍?”
吕父又答:“百倍。”
吕不韦再问:“扶立一个国君,掌握一国权力,收益几倍?”
吕父笑答:“那就是千倍万倍,算不清楚了。”
吕不韦笑着说:“是呀!扶立一个国君,不只可以荣华富贵,还可以泽及子孙后代呀!”
于是,吕不韦就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他谋划了一个惊天的阴谋,将正在赵国做人质的秦王太子的儿子异人,过继给正受宠幸但并无子嗣的华阳夫人。从此借着华阳夫人的势力,异人被立为嫡嗣,更名为子楚,当上了皇太孙。
不久,秦国秦昭王、孝文王相继去世,子楚就登上王位。吕不韦被拜为丞相。不料子楚仅在位三年就死掉了,于是他的儿子嬴政堂而皇之地继承了王位。
吕不韦相信嬴政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让嬴政喊自己为“仲父”。他则掌管全国政事,被封为文信侯,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的大人物。吕不韦当初在邯郸的密谋实现了。
当然也有人反对上述说法。
他们认为吕不韦并未策划过秦始皇由出生到登基的一连串阴谋。因为,秦昭王在位时,吕不韦想方设法让异人当皇孙,就已经冒很大的危险了,何况他把希望寄托在尚在赵姬腹中的不知性别的胎儿身上,这也太不切合实际了。吕不韦既非神人也不是傻瓜,他应该不会下这么大赌注。唯一能说通的理由,就是他没有预谋过此事。是后人据已发生过的史实牵强附会出来的。
再者,有人认为,秦始皇的出生日期,值得研究。倘若说赵姬是吕不韦献给秦子楚(异人)的,但她身在宫中子楚身边,过门之后孩子是不及期而生,子楚怎么能不知晓呢?可见,秦始皇的生父应该是子楚,而不是吕不韦。
最后,从赵姬的出身看,也大有文章。《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灭赵之后,秦王亲临邯郸,把同秦王母家有仇怨的,尽行坑杀。既然赵姬出身豪门,她怎么能先作吕不韦之姬妾,再被献作异人之妻呢?
所以,秦始皇是秦皇室的正宗血统还是确系吕不韦之子,至今无人能解。
秦始皇坑儒两次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所做的最灭绝人性的事件之一,他以为这样就可以堵住悠悠之口,却不知道这反而会让他建立的秦国灭亡的更快。而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不止一次。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叫淳于越的大臣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诗》、《书》等被限期交出并烧毁;对敢谈论《诗》、《书》的人处死;称赞过去的而议论现在政策的人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这种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年,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就挖了一个大坑将这些人活埋了。历史上称这些事情为“焚书坑儒”。
但在许多的史书中,只对焚书作了较详细地说明,对坑儒一事则往往很笼统地说,而且出现了不同的看法。一说秦始皇只坑过一次儒,一说历史上秦始皇有过两次坑儒。一说秦始皇坑儒时活埋了460多个儒生,一说活埋了1160多个儒生。在秦朝的历史上到底有过几次坑儒事件?活埋了多少个儒生?至今仍是个谜团。
《史记》、《藏书》和现代的《中国通史简编》,都说秦始皇只坑了一次儒,宋代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也说秦始皇只有一次坑儒。
但也有一些材料记载:秦始皇至少坑了两次儒。第一次是公元前212年在咸阳坑的460多人,这是公开坑的。是“让天下臣民不肯造次的杀鸡儆猴之手段”。第二次坑了700余人,则是采取秘密暗害的手段,方法也更为“隐秘”和残忍,使被害者在不知不觉中突然死去,外人百思不得其解,所以能把真相隐瞒了很久,直到东汉光武帝时,卫宏才在《古文尚书)序言中透露出这段骇人听闻的史实,接着后人为《史记》注“正义”时,将卫宏所披露的秦始皇第二次坑儒事件作为参考资料编入史书,流传下来。
但卫宏一家之辞可信吗?这没有人知道,除非找到证据,才能说秦始皇坑儒两次。
秦坑儒遗址
项羽盗过秦始皇的墓吗?
秦始皇死后天下大乱,刘邦、项羽在争夺天下时,传说项羽曾经盗过秦始皇的陵墓。这在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中就有记载,所以后世之人对这一说法都没有提出过疑问。但到了现今,考古人员通过对秦始皇陵的调查后认为,项羽并没有盗过秦始皇的墓。难道这个说法只是汉朝为项羽编织的罪名?
秦始皇极尽奢侈之能,不仅生前修筑宏伟的阿房宫,就连死后的陵寝也修建的仿佛是一座宫殿。秦始皇的帝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东骊山北麓。传说,项羽攻进咸阳后,楚王项羽曾命人掘了秦始皇的陵墓。此说又从何而来?
在古代的一些史籍中都有秦陵地宫被项羽等人掘盗的记载。在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与项羽相持在广陵(今荥阳东北)之间时,刘邦列项羽十大罪状,第四项是“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物”;汉人刘向在其请罢汉昌陵的上疏中,对此事说得较详细,“郦山之作未成,而周章(周文)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挥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椁。”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关东盗贼销椁取铜,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据记载,唐代黄巢、五代温韬也曾盗掘过秦始皇陵墓。
此后,历史学家对项羽盗掘过秦始皇陵墓一事置疑的人很少。如《纲鉴易知录》云:“羽引兵西,屠咸阳”,“烧宫室”,“掘始皇帝冢”;刘泽华等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也说,项羽“挖了秦始皇的坟,放火焚烧咸阳”。项羽掘秦始皇陵似乎已成定论。
但是考古学家通过对秦始皇帝陵周围兵马俑、铜车马等的考古发现,使他们对秦陵地宫被盗发生了怀疑,他们将勘查地球化学中的汞含量技术应用于秦始皇陵,通过测量陵中的汞含量,来验证《史记》关于墓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记载是否确实。果然,探测证明,地宫中心有“很强的汞异常”,汞含量高于一般土层的280余倍,分布面积达12000平方米,其他地区则无此现象。这种汞含量是人工灌溉的水银挥发积聚而成的,这就证实了司马迁的描述。也因此证明秦陵地宫并没有遭到过破坏。项羽也就没有挖掘过秦始皇帝陵了。
但有的专家说古代职业盗墓者的本领很大,单凭现代钻探技术难以发觉,而秦时防腐避邪常用的朱砂,当地温升高时,也可以蒸发出汞蒸气,用汞异常现象作为地宫完好的证据是不充分的。还有的人仍持地宫被掘焚说,其主要根据是:
1.陵墓工程主持者之一的章邯降楚后,很可能把地宫的秘密告诉项羽,项羽掘墓完全可能轻易得手。
2.工程停弃,建材狼藉,对于“所过无不残破”的项羽来说,财富集中的秦始皇陵能不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更何况,陕西境内的帝王陵墓大部分被盗,秦始皇帝陵岂能独免其难。
3.司马迁、班固治史谨严,没有充分的根据是不能轻易否定的。因此,秦始皇陵地宫曾遭大规模的劫盗与焚燔当无可置疑。但也有人说,《史记》等书中不能排除作者的“道听途说”。
那么,秦皇陵到底有没有被项羽盗掘过,或许只有等陵墓被充分挖掘后才能解开这个谜团吧。
中国首个“白痴”皇帝质疑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可谓是无奇不有,就连一国皇帝也有“傻子白痴”,这也从侧面说明古代政治的腐败。中国第一个“白痴”皇帝应是西晋惠帝的司马衷。也有人说他是因为不爱读书,整天只管吃喝玩乐,才将朝政废弛。但无论怎么说,晋惠帝都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昏庸无能的皇帝。
司马衷是西晋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先天愚痴的皇帝。
司马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二个儿子。由于长子司马轨早年夭折,司马衷便成了晋武帝实际上的长子。司马衷天生愚钝、呆傻而不明世理,但在司马衷九岁(公元267年)的时候就被立为了太子。关于这位白痴太子的传说有很多。据说有一天,司马衷在皇宫的御花园游玩,见池塘中青蛙正呱呱鸣叫,他扯住一位侍从的衣襟问:“青蛙是在为官家叫,还是为私家叫?”侍从早已熟知如何哄这位傻太子,便应道:“青蛙在官家地里时,便为官家叫;在百姓的自家地里时,便是为私家叫。”司马衷听后,认为侍从言之有理,还赏了银子给侍从。晋武帝司马炎当然知道他的傻儿子如果当上皇帝,他的江山可能就会被毁于一旦。但是晋武帝的杨皇后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当上皇帝,经常以“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古训来提醒晋武帝,晋武帝自然不想让后人议论他。于是他给司马衷找了好几个老师。但是这位太子是天生痴儿,怎么可能忽然开窍呢?据说司马衷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认识,晋武帝指着自己的孙子说:“这是你儿子。”
有一次,司马炎为了测验一下司马衷的思维能力,特意出了几道问题考他,并限他三天之内交卷。司马衷拿到题目以后,不懂作答。但司马衷的妻子贾南风是个很聪明的人,有见及此,便立刻请来几位有学问的老先生为司马衷解答难题。
司马炎看了答卷后,以为儿子的思维还是很清楚的,也就放心了。所以晋武帝死后,司马衷就继位了。也有人说司马炎之所以传位给司马衷,是为了让司马衷传位给他聪明可爱的孙子司马通。但不管怎样,司马衷成了皇帝。他继位以后,由于政治决策要他拿,因此出现了不少的错误和笑话。据记载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晋惠帝,但惠帝却对报告人说:“没有饭吃,为甚么不吃肉粥呢?”报告的人听了,当时目瞪口呆,灾民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有肉粥可吃?后来,发生了八王叛乱,他本人成为他人的傀儡,西晋也逐渐走向灭亡。
但也有学者分析说,晋惠帝在今天的医学上不能算作是一个白痴,他只能说是有些愚钝。因为晋武帝就算害怕被后世批评,他也不可能将江山交给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白痴。惠帝从九岁被立为太子,到三十二岁登基,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受到晋武帝的严格观察和考验,而晋武帝亲身经历了曹魏的兴衰,当然对他的继承人的能力和成长非常关心,但惠帝都经受了这些考验。这似乎在说晋惠帝并不是白痴。
公元306年,一直做傀儡辗转于各诸侯之手的司马衷被东海王司马越将其迎归洛阳,在这年的冬天他正吃着一张大饼,突然暴亡,终年四十八岁。相传是被司马越毒死的。司马衷也结束了他可悲的一生。
司马衷究竟是白痴还只是愚钝,至今也说不太清楚。
玄武门之变真相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位英雄,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中国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国力最强大的大唐帝国。但是历史在评论他时,有的竟说他不该列于人类之列。其主要缘由是他发动的玄武门之变,虽然唐正史上说李世民是自卫反击,但是有史学家却认为真相并不是史书所写的那样。那么,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是怎样的呢?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及其家属数百人。史称玄武门之变。随后,李渊诏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下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听皇太子处置。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历史上对玄武门之变都认为是因李世民被逼无奈,自卫反抗。但史学家司马光和范祖禹从“立子以长不以功”的观念出发,认为“立嫡以长,礼之正也”,世民杀兄,“贻讥千古”,“无君父也”。王夫之甚至痛骂唐太宗不可复列于人类,“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唐太宗
据钦定的《高祖·太宗实录》,“建成幼不拘细行,荒色嗜酒,好畋猎”,“帷薄不修,有禽犬之行,闻于远迩”;“巢剌王(元吉)性本凶愎,志识庸下,行同禽兽。兼以弃镇失守,罪戾尤多,反害太宗之能”;完全是流氓禽兽,显然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唐高祖李渊也是优柔寡断,迟迟不敢起兵对抗突厥。既然这父子三人都成不了气候,就只能依靠大智大勇、深谋远虑的李世民了。“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但是,现在学者对待各朝的国史,皆认为可信度不高。因为历代统治者都知道过去的历史是根据自己的旨意和利益编纂的。玄武门之变,对李世民来说,如果处理不好无疑是要千古被人唾骂的,因此他的亲信大臣房玄龄等人删略《国史》,编《高祖实录》、《太宗实录)之际,“语多微文”。而后来的《新旧(唐书》等正史均取材于这些书所言。
旧时史家的记载,均众口一辞称建成、元吉嫉贤妒能,两人狼狈为奸,多次阴谋加害世民,玄武门之变实在是他不得已之举。据说玄武门之变发生前三天的六月初一晚,建成召世民到东宫饮酒,在酒中下了毒药,世民当即“心中暴痛,吐血数升”(《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被叔父淮安王李神通扶回西宫。此事的真伪实在令人可疑。建成既然要置世民于死地,必然要用剧毒,世民当场吐血数升,说明毒性已经发作,回家后居然平安无事,莫非用了假冒伪劣产品?而建成居然没有预伏甲士,听任世民活着脱身,以建成的政治经验,难道不知道毒杀未成的严重后果吗?再说,既然世民早已掌握建成“淫乱后宫”等诸多罪行,又有叔父在场目击自己被毒的铁证,为什么还要等两天后再向李渊告发,而且绝口不提毒酒事件呢?还有一件事情是突厥退兵之后,李渊率子校猎,命三兄弟驰射角胜。建成将一匹易于颠仆的劣马授与世民骑射。结果劣马连蹶三次,世民每次都跳离马背,免于蒙难。众所周知,世民长期驰骋沙场,骑术高超,岂有不识劣马蹶蹄之理?果真冒失骑上劣马,一蹶即当换骑,岂有待三蹶之理?世民与建成明争暗斗,历时多年,世民岂会不骑自己的良马而接受建成所授之马?建成岂会授马于世民?看来这一事件亦难以成信。此外,据说元吉拟代建成行刺世民,建成拟趁讨突厥之机,于昆明池杀害世民,元吉请高祖杀害世民等,也是有待考察的历史。
古书上还一再声称李渊欲立世民为太子,世民多次辞谢:“上(李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世民拜且辞。及为唐王,将佐亦请以世民为世子。上将立之,世民固辞而止。”(《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武德五年十一月)。有人说这其实是伪造的。因为李渊处境艰危,早有意于反隋,而首先将此事提到日程上的则是刘文静,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