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中国史 > 大唐王朝之李家天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大唐王朝之李家天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大唐王朝之李家天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大唐王朝之李家天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华业著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5-01

书籍编号:30032398

ISBN:978750216994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79555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全书内容:

大唐王朝之李家天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


.1.


大唐王朝(618—907)是中华民族封建时期的中兴时代,它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与繁荣。唐高祖李渊起兵推翻了隋朝的统治,李唐王朝得以建立,历经289年,从唐太宗李世民贞观时期到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大唐王朝一直向前蓬勃发展。无论是经济、政治、军事,还是外交、文化等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盛况。


高祖李渊在隋末天下大乱中,力克群雄,推翻了隋朝的统治,夺取了皇位。之后,为了一统天下,李渊率部先后与河北窦建德、领导瓦岗寨起义军的李密、刘武周、杜伏威等势力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并在太宗李世民初期实现了天下统一。


太宗李世民是一代英主。尽管他的皇位是通过在“玄武门”兵变的刀光剑影中胜出而获得的,但是他登基后,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从各方面促进了唐朝的发展。在政治上,唐朝沿袭了隋制,并逐步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代替前朝的“三师”和“三公”,加强了皇帝的统治力。同时,更加完备了隋朝的科举制度,使它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大臣的选用方面,太宗李世民摒除偏见,将秦王府幕僚与高祖旧臣及原太子的部属统一起来,为自己所用,使他们在朝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君臣齐心协力缔造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高宗李治在李世民的几个儿子之中,不算是最出色的。他能够登上皇位,很大程度上凭借的是舅舅长孙无忌的大力支持。在太子之争中,李治坐收渔利,而他的治国之策,完全沿着其父的道路前行,成为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守成之君”。但他仁弱的个性,给了他的皇后武则天以一展身手的机会,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唯一一位“千古女皇帝”。


武则天通过掌控唐高宗进而一步步对自己的两个儿子——中宗李显、睿宗李旦进行控制,最终夺取了李唐政权。为了稳固武氏家族的统治,她不惜打击高宗时的旧臣,又采取了包括任用酷吏、鼓励告密等在内的多种手段来维持强权政治。在武则天时期,武三思等武氏家族成员与武则天的男宠们都仗势而兴风作浪。最后,武氏家族大势已去,加之民心所向,又将皇权还予李氏家族。


⋯⋯


正所谓“历史是鲜血写成的,江山是白骨堆成的”。帝王、权臣、英雄、宦官、后宫,你方唱罢我登场。作为君主,为了巩固其自身统治,要千方百计地形成自己的利益集团,与自己相抗衡的势力作殊死斗争。这种斗争有时是刀光剑影,血流成河;有时则悄无声迹,暗中较量。但无论怎样,其结果必将是二虎相争,要么两败俱伤,要么你死我活……


《大唐王朝之李家天下》,旨在围绕李氏家族的传承和纷争,再现大唐王朝那段令人回味无穷的历史。


.2.


【Qian Yan】

第一章 奠基李家天下——高祖


高祖李渊是李唐帝国的开创者,但多年以来,他都被掩盖在太宗李世民的盛名之下。事实上,高祖也是一个胆略超群、富有权谋的政治家。他善于把握时机,而且目光远大,积极进取,为李氏家族开创了一代帝王霸业,奠定了李唐王朝的基业。高祖执政初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所建树,为后来的“贞观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高祖李渊作为大唐帝国的奠基人,充分发挥其作为创业者的才干和胆识,使唐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1. 贵族出身:好风凭借力


我国的封建社会,实际上是个家族社会,权力主要由一些名门望族掌握着。李渊出身贵族,这一先天的有利条件使他很容易被其他家族理解、接受和支持。这为李渊后来夺取权力、登上皇位、开创李家天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大唐王朝之李家天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李渊像

唐高祖李渊(566—635),字叔德,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公元618年至626年在位,谥号“大光孝皇帝”,庙号“高祖”。李渊的家族在其祖父李虎时便开始飞黄腾达。李虎为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官至太尉。李虎因为助后魏权臣宇文泰成功政变,与宇文泰、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八人一起被称为“八柱国家”,位极荣贵,死后追封唐国公。李渊的父亲李昞,袭封唐公,北周时任安州(今湖北安陆)总管、柱国大将军。李渊建国以后,追尊祖父李虎为太祖景皇帝,追尊父亲李昞为世祖元皇帝。


李氏祖上显然是依靠军功发迹的,被时人称为关陇贵族集团。后来,又倚赖婚姻巩固了家世门风。李氏家族与北周皇室及隋朝的姻亲关系,是以独孤氏为纽带的。独孤信的大女儿嫁给了宇文泰之子,即北周的第一个皇帝明帝,做了皇后。七女儿嫁给了杨忠的儿子杨坚,即后来的隋文帝,也做了皇后。四女儿嫁给了李虎的儿子李昞,这便是李渊的父母。由此可以看出,李渊家族自祖父以来便家世贵显,不仅与北周皇室宇文氏有着姻亲关系,而且与隋朝杨家有着贵戚关系,李渊与隋炀帝杨广互为姨表兄弟。在北周时期,李渊的父亲就迁居到长安,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元年(566年),李渊出生于长安(今西安市),后由于父亲早死,家中排行第四的李渊七岁就袭唐国公。李渊青年时,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人缘极好。


李渊的妻子窦氏,也出生在一个军事贵族家庭。窦氏是京兆平陵(今陕西兴平)人,她的父亲是隋朝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窦氏自幼聪明,读书过目不忘,武帝宇文邕十分喜爱她,把她接入宫中抚育,常常随侍左右。窦氏小小年纪就对政事十分关心,有独特的见解。窦毅认为自己的女儿才貌不凡,不能将其随便嫁人,就决定为女儿谨慎选择一位“贤夫”。于是当窦氏到了出阁年龄之时,窦毅命人在门屏上画了两只孔雀,能用箭射中孔雀眼睛的人才会入选。四方英杰纷纷争相上门一试,但都没能如愿。李渊也慕名而来,他连发两箭各中孔雀一目,窦毅最终将女儿许配给了他。由此可见,李渊年轻时即卓尔不群。


窦氏嫁给李渊后,尽心尽力辅佐丈夫,每遇丈夫有难解之事总能一语中的,提出中肯意见。北周亡国之时,窦家作为宇文家的姻亲,居然没有受到牵连,不能不说是因为窦氏与李渊结下的这门婚事。隋文帝独孤皇后与李渊的母亲是亲姐妹,即独孤皇后是李渊的姨母,窦家成为新的皇家姻亲,加之窦毅谨慎自守,对隋文帝小心侍候,所以才免遭祸患。李渊因姨母独孤皇后的关系,受隋文帝垂爱,在朝廷上十分受宠。


隋朝建立之初,李渊还只是因为贵族的出身补为千牛备身。在他此后的政治生涯中,窦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他能够不断得以升迁。窦氏为李渊生有四子,建成、世民、元霸、元吉,一个女儿,即平阳公主,后嫁给柴绍为妻。


高祖李渊一出场就带着满身的富贵,他在前朝当朝中的位置因为姻亲的关系可谓是左右逢源。在那极为重视家庭门第和姻亲关系的年代,李渊的出身无疑为他后来开创自家的天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是旁人所无法比拟的。


2. 晋阳起兵:时逢乱世,英雄辈出


隋朝末年,各地群雄并起,农民起义不断。乱世之中,隋炀帝不得不重用李渊。李渊借此之机,大树威信,广结豪友,扩大力量,使各路英雄纷纷投奔自己。就是在这样的乱世中,李渊抓住时机,在晋阳起兵,一举开创了李家天下。


隋炀帝即位伊始就大兴土木,建东都、修长城、开运河、筑驰道,使得民不堪命。炀帝又好大喜功:巡游江南,北上榆林,以夸耀自己的权势;出兵边塞,侵略高丽,以显示自己的武威。结果徭役无时,战争频繁,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致使黄河之北,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土地荒芜。人民无法生活下去,不得不铤而走险,以武力来反抗隋炀帝的残暴统治。这不仅加深了隋炀帝统治的危机,也进一步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公元611年,隋炀帝发动了侵略高丽的战争,李渊受命在怀远镇负责督运粮草。当时,民不堪苦,怨声沸腾,贵族杨玄感利用人民的不满情绪,起兵反隋,有相当多的贵族子弟追随其后,遂爆发了反隋的第一次大叛乱,进一步加重了隋炀帝对大臣的猜忌。隋炀帝命李渊镇守弘化郡(今甘肃庆阳),兼知关右诸军事,以防御杨玄感。杨玄感兵败后,李渊继续留守弘化。在这期间,李渊广树恩德,结纳豪杰,隋炀帝对他有所猜忌。一次隋炀帝巡幸当中,征召李渊来行宫觐见。李渊称病没有前来,结果招致隋炀帝的不满。隋炀帝曾对身边的宫人说:“索性死了,倒也完事!”在这样的形势下,李渊除了更加倍小心谨慎以外,必然也要设法自保,寻求出路。


隋炀帝由于出兵高丽、镇压各地的造反者,不能不继续重用李渊。公元615年,李渊在河东(今山西省北部)平定了当地许多土匪,抗拒了突厥人对边境的侵犯,表现出过人的军事谋略。李渊镇守太原之初,隋炀帝从楼烦巡游到雁门时,被突厥兵包围,因为李渊的太原兵才得以解围。隋炀帝便让他和马邑郡守王仁恭一同北击突厥。在马邑,李渊与王仁恭两军兵力不过八千多人,王仁恭因为兵少深感害怕。李渊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胡服骑射”的主意。隋军兵马不足五千,李渊选能骑善射者两千余人,饮食起居一同突厥,驰骋射猎,以耀威武。有一天,李渊的军队与突厥军相逢,李渊纵兵出击,大败突厥,此后突厥收兵北移,不敢南下骚扰。


此时隋炀帝荒暴,颇失民心,对大臣的猜忌心越来越重。在京畿一带流传着谣言:“桃李子,有天下”,“杨氏将灭,李氏将兴”。谣言传到隋炀帝耳中,引起他对李姓朝臣的疑忌,李密正是因此被逼去瓦岗寨起义了。在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太原是军事重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不仅兵源充足,而且饷粮丰沛,储粮可供十年之用,李渊初到太原时,有“历山飞”农民起义军结营于太原之南,使得上党(今山西长治)、西河(今陕西汾阳)、京都道路断绝。这支起义军有十几万人,巧于攻城,勇于力战,多次打败隋军。李渊为树立自己的威信,决定讨伐“历山飞”农民起义军。两军相遇于河西雀鼠谷口,起义军有两万余人,布阵齐严,而李渊所部步骑仅五六千余。在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李渊决定智取,他将所部将兵分为二阵:以赢兵居中,扬旗鸣鼓,排成大阵,造成是主力的假象,然后以麾下精兵数百骑,分成两个小阵,左右出击,终于打败了起义军。


李渊击败起义军后,他在太原的统治地位得到巩固,晋阳(今山西太原境内)一带的官僚、地主、豪商也纷纷投靠李渊,他成为太原的最高统治者。


李渊赴晋阳上任时,留长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在河东,潜结英俊,扩大自己的力量;次子李世民随侍晋阳,李渊也授意他密招豪友,广揽人才。晋阳令刘文静、晋阳宫监裴寂以及逃避征辽、负罪在逃的右勋卫长孙顺德、右勋侍刘弘基、左亲卫窦琮等人纷纷投靠李渊,因此李渊十分高兴,意欲在太原发展自己的势力,他在太原开始谋划起兵。


此时,农民起义的烽火已燃遍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以李密、窦建德、杜伏威为首的三支主力农民起义军,他们分别活动在河南、河北、山东和江淮一带,以摧枯拉朽之势瓦解着隋王朝的统治,将隋统治集团及其军队主力分隔于江都(今江苏扬州)、洛阳、长安三处,使之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一些贵族和地方官吏见隋朝大势已去,也乘机而起,占据郡县,建立割据政权,称王称帝,隋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奄奄一息。在这种形势下,早就心怀异志的李渊父子将起兵的准备正式提上了日程。


李渊的行动,引起忠于隋炀帝的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的怀疑。大业十三年(617年)六月,李渊设计杀掉王、高二人,宣布大举义兵。李渊从太原起兵进入关中,一路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李渊率部占领隋朝旧都大兴城(即长安,今西安)以后,更以其高超的政治手腕与政治谋略展示出了一个新王朝开创者的风采。


3. 拥立新君:师出有名,建李唐天下


在封建社会,每一次改朝换代,都可以说是对上一个朝代的背叛。谁也不想落一个“臣子谋逆,不忠不孝”的恶名。于是,那些自作聪明的改朝换代者就先拥立一个傀儡皇帝,然后再取而代之。他们以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来实现改朝换代而又不留恶名的目的。李渊如法炮制,先立隋朝代王杨侑为皇帝,然后取而代之。这样,以李渊为首的李氏王朝从此建立了起来。


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在李渊强大的政治攻势和军事打击下,防守长安城的隋军很快土崩瓦解,李渊攻陷隋朝都城长安。他下令“封府库,收图籍,禁掳掠”;为稳定局势,派遣李建成、李世民出城驻扎,统兵守城。李渊严明军纪,“与民约法十二条,悉除隋苛禁”,在政治上完全占据了主动。城内百姓对李渊军队进城夹道欢迎,秩序井然。617年十一月十五日,李渊将13岁的代王杨侑迎入大兴殿即皇位,改元义宁,史称隋恭帝。李渊立隋朝代王杨侑为皇帝,自己则被授为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进封唐王,总理军国机务。陇西公李建成为唐国世子;敦煌公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王;姑臧公李元吉为齐公。又以裴寂为丞相府长史,刘文静为司马。礼乐征伐,兵马粮仗,事无巨细,全部归丞相府负责。李渊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势力集团,又大封功臣。义宁二年(618年)春正月,封丞相长史裴寂为魏国公,司马刘文静为鲁国公,其余诸将,分别加封。李渊以大丞相身份辅国是权臣夺取军政大权的一贯做法,像三国时的曹操篡汉、西晋司马氏取代魏,还有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而此时李渊的身份和他们当时是一样的。李渊通过丞相府牢牢地控制了长安的局势,隋恭帝实际上成为了李渊的傀儡。李渊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无非是表明自己虽然背叛了隋炀帝,却还不想落个臣子谋逆的恶名,为天下人所不齿,而企图在不失忠义的情况下实现自己改朝换代的政治抱负。李渊从政治上取消了早已失去民心的隋炀帝的正统地位,确立代王为正统,为自己今后的改朝换代做好了准备。当时,与李渊采取相同政治手段的还有两人,一是在江都(今扬州)拥立秦王杨浩为帝的宇文化及,一是在东都洛阳立越王杨侗为天子的王世充。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时为隋炀帝右屯卫将军的宇文化及和司马德勘在江都发动兵变,将隋炀帝杀死,自称大丞相,拥立秦王杨浩为帝。后二人率十余万禁军北上,欲返回关中,却不想在童山(今河南浚县西南)被李密击败。宇文化及率余众经魏县(今河北大名东),将杨浩毒杀,自立为帝,国号许,年号天寿。次年在聊城,宇文化及被窦建德擒杀。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这使李渊不再需要隋恭帝做傀儡了。


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恭帝杨侑以“功德日隆,天历有归,欲行禅让之礼”为名让位给李渊,朝廷大臣也顺水推舟。但李渊却觉得时机未到。五月,经裴寂等群臣三番五次劝说,李渊装出勉为其难的样子,同意即位。五月二十日甲子,李渊于太极殿即皇位,国号唐,改元武德,仍然定都长安,大赦天下。


唐武德元年,隋恭帝杨侑将玉玺交付李渊,自己逊居旧邸。六月,李渊命李世民为尚书令,相国府长史裴寂为尚书仆射,相国府司马刘文静为纳言,隋民部尚书萧禹、相国府司录窦威为内史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以李渊为首的李氏王朝得以建立。从此,中国历史揭开了一页辉煌的篇章。


4. 大一统:征战全国,力克群雄


以李渊为首的李氏王朝建立后,面对的是全国群雄并立、四分五裂的状态。李渊带领其子女,开始了全国范围的征战,最终消灭各路豪强,完成了统一大业。在消灭这些异己力量的战争中,次子李世民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了巩固关中的稳定局面,李渊首先迫使河东(今山西永济)的隋朝大将屈突通投降,然后于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指向金城(今甘肃兰州)的薛举、薛仁果父子。薛举是富豪,雄于边朔。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薛举自称西秦霸王,不久称帝,年号秦兴。封儿子仁果为齐公,据陇西全境,拥兵13万,成为西北地区的一股大势力。薛举起兵反隋,意在夺取关中。李渊比薛举父子先行攻占长安,薛举父子便以10万兵力进逼关中,对李渊构成严重威胁,后被李世民击败。李渊称帝时,薛举率精骑攻扰,关中大乱。李渊又命李世民为帅,再次率军讨伐,大破薛仁杲军队,使其被迫投降,陇西并入唐境。


与此同时,凉王李轨自称天子,年号安乐,由安修仁掌握枢密,据张掖(今属甘肃)、敦煌(今属甘肃)等河西五郡之地。李渊密遣安修仁兄安兴贵入凉,当上了左右卫大将军。武德二年(619年)四月,安兴贵与弟安修仁擒李轨,倾覆了李轨的政权,凉亡,河西五郡并入唐境,巩固了关中根据地。李渊以皇帝的身份传谕郡县,发布政令,依靠政治手段招纳了很多地方的隋朝官员归附。


刘武周是李渊的劲敌之一。刘武周原是马邑鹰扬府校尉。大业十三年(617年),聚兵万余人,自称太守,依附突厥,攻占楼烦、雁门、定襄(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境)等郡,受封为定杨可汗,不久自称皇帝,年号天兴。武德二年(619年)四月,刘武周勾结突厥兵马,南侵并州,进逼太原,并攻陷李元吉留守的太原,李元吉逃归长安,关中震骇。李渊后命李世民率兵进击刘武周。唐军渡河后,休兵秣马,坚壁不战,待敌军粮草不继,气势衰落,唐军一鼓作气,速战速决,刘武周全军溃败,部将尉迟敬德投降。刘武周率残部北遁突厥,后被突厥杀死,并州归入唐的版图。这样,不仅稳固了太原和河东地区,也解除了关中左右两翼的威胁,使唐朝中心地区更加稳固。


关中形势稳定后,李渊又集中力量夺取中原。


武德四年(621年),李渊派李孝恭、李靖至夔州(今四川奉节),进攻占据长江中游地区的萧铣。萧铣于武德元年(618年)在巴陵(今湖南岳阳)称帝,不久迁都江陵(今湖北省偏南,长江沿岸),出兵攻夺唐巴、蜀地,拥兵40万。萧铣被李孝恭、李靖大军围困在江陵,外无援兵,只好投降唐朝,长江中下游地区也被纳入唐境。


李渊兼并了割地称雄的一些隋朝贵族后,又把矛头指向在灭亡隋朝中起了重要作用的农民起义军。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是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农民军队伍,曾在中原地区消灭了大部分隋军,割断了江都与洛阳的联系,迫使隋炀帝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公元617年7月,李渊父子誓师于野,准备进占关中。当时,除了正面的隋军外,李渊还面临左侧东路洛阳附近李密的几十万瓦岗大军的威胁。为了避免腹背受敌、两面作战的被动局面,李渊在进军途中多次致书李密,要求联合。


本来,李密的政治目的,也是入关,夺取全国最高统治权,但由于瓦岗军兵力集中在洛阳附近与隋军作战,所以无暇顾及入关之事。现在眼看李渊要捷足先登,李密很不甘心,他给李渊回信,自称为盟主,要求李渊亲自带兵,来河内郡面结盟约。


李渊接到信后,毫不犹豫地决定承认李密为盟主,先稳住李密,借他的力量牵制住洛阳的隋军,让他们不得西顾,李密在洛阳也无法脱身,这有利于晋阳义师集中全力,抢先占据关中。所以,表面上李渊故意低声下气,使李密自觉骄傲。在给李密的回信中,李渊一方面大肆吹捧李密,尊他为天下的救世主;另一方面称自己年老体衰,将来如能封王于唐,也就很满足了。同时李渊又以安辑汾晋地区为借口,隐蔽自己抢先进入关中的真正意图,并婉言拒绝去河内郡会盟。


李密收到李渊的信后,洋洋自得,从此对李渊进兵关中之事不闻不问,只专门对付隋军,李渊父子则长驱直入关中。结果李密在与隋军的战争中一败涂地,只好投奔李渊。


武德元年(618年)十月,李渊热情地将前来长安投靠的李密迎进,常以兄弟相称,并且将表妹嫁给他。哪知李密降唐以后感觉李渊封给自己的官太小,他非常失望,从而产生了去河南寻找旧部,重新发兵起事的念头。李渊得知以后便想将他请入朝中问个清楚,李密自知事情不妙,本想强闹出城,但最终被唐廷军队围歼。


占据江淮地区的杜伏威于大业十三年进据历阳(今安徽和县),自称总管,进用“士人”。武德元年(618年)移居丹阳(今江苏南京),上表隋越王杨侗,被任为东南道大总管,封楚王。唐军围攻丹阳,使人招降杜伏威,杜伏威降唐,被封为吴王,任江、淮以南安抚大使。刘黑闼兵败被杀后,杜伏威使部将辅公柘留守丹阳,自请入朝,被留在长安。武德六年(623年)秋,辅公柘率领江淮义军在丹阳反唐,自称宋帝,唐借故杀掉杜伏威。李渊又派大将军李孝恭、李靖、李世勋等分路进攻,武德七年(624年),辅公柘率军自丹阳出走,被地主武装捕获,送唐营处斩,江南、淮南从此也成为唐朝的辖区。


李渊以巩固关中为荡平群雄的战略出发点,紧接着平定了河陇与河东,稳固了李唐帝国的根基,继而进兵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及周边地区,到武德七年(624年),只有朔方的梁师都继续与唐为敌,其余各地基本实现了统一。梁师都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在朔方起兵反隋,攻占雕阳、弘化、延安等郡,自称皇帝,国号梁,年号永隆,依附突厥贵族,受封为“解事天子”。贞观二年(628年),唐军最终消灭了梁师都。至此,李氏家族真正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李渊的征战生涯中,除了他的儿子们,还有一位能干的女儿平阳公主,她的表现极为出色。平阳公主是李渊的第三个女儿,窦氏的爱女、李世民最亲近的妹妹。她是一位真正的巾帼英雄,才识胆略丝毫不逊色于她的兄弟们。平阳公主16岁时,李渊将她嫁给了柴绍,定居长安。李渊在遥远的山西边境驻守,远离都城长安和东都洛阳,只有李世民与他相随。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起兵反隋约柴绍到太原密谈。柴绍与平阳公主商量,考虑到如若二人一起离去,担心事情被发现。平阳公主不愧是李氏后代,巾帼英雄,她让柴绍一人离开而自己立刻动身回到鄂县(今陕西户县)的李氏庄园,变卖家产,招引山中亡命之徒数百人,起兵响应李渊。她又派家丁说服附近的“盗贼”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归顺于已。这支义军,军纪严明,势如破竹,连续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平阳公主令出必行,整支军队对她肃然起敬,时称“娘子军”,并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很多人投奔而来。平阳公主在军事上很有见地,她不但为李渊在关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盘,而且当李世民转战渭北时,平阳公主的娘子军积极进行配合应战,使得李世民连克强敌。李渊进入关中后,派当时在李世民手下带兵的柴绍前去迎接平阳公主,夫妻会师渭河北岸,与李世民共同攻打长安。李渊登基后,逢年过节给这位军功赫赫的公主的赏赐都数倍于其他女儿。


在征战群雄的过程中,高祖李渊时刻不忘对儿子们的教育。他告诉儿子们不要只知吃喝享受,要懂得只有历经苦难,才可以成就帝王大业的深刻道理。李渊以“拨乱之主”基本完成了统一大业,成为李唐王朝的奠基者。唐朝的统一,是自秦汉以后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真正的大一统。


5. 各色朝臣:容百家为李氏所用


一个人即使浑身都是铁又能打几颗钉?因此,历朝皇帝都特别注重网罗人才,为己所用,这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天下和巩固加强自己的统治。李渊容百家朝臣,也同样是为了维护李家的天下和巩固加强李氏家族的统治。


高祖李渊当上皇帝后,他的朝臣基本上由三类人组成:隋朝的旧官吏;北周、北齐和隋代官吏的子孙;以前各朝代皇室的遗裔。高祖朝的十二名宰相中,其中八人都与隋室或唐室有姻亲关系,高祖任用的很多高层文武官员都是他的太原时期的旧部,大多数官员的出身与他基本相同。


裴寂是北周贵族后裔,在高祖的朝臣中他可以算得上是最有权势的人物。裴寂在隋炀帝手下任过许多职务,最后做了晋阳宫副监,李渊便是在这里起事的。裴寂为李唐王朝建立初期提供了宝贵的帮助,李渊自然没有忘记他的恩情。李渊登基以后,裴寂官居右仆射,知政事。裴寂本不是什么将才,经常打败仗,但是,李渊却厚待他,视他为至交,各种赏赐自不必说,视朝时经常让裴寂与他同坐。后来,李渊的第六个儿子娶了裴寂的女儿,二人的关系更加牢固。


萧瑀是高祖朝的另一位执掌大权的人物。他是后梁明帝之子、隋炀帝时萧皇后的弟弟,在隋朝历任多职。萧璃在隋朝时,年纪轻轻就做到了银青光禄大夫,参决要务。后来由于屡屡上谏忤旨,被隋炀帝疏斥。萧瑀劝谏隋炀帝不要攻打高丽,要注意防范突厥的进犯,这与隋炀帝的政见针锋相对,引起了隋炀帝的震怒,萧瑀被贬为河池郡守。高祖攻取长安以后,刚刚进京定位,就遣书招萧瑀来降。高祖很器重萧璃,授光禄大夫,封宋国公,拜民部尚书。先任命他做内书令,后又与裴寂同职做尚书省仆射。萧瑀对同僚持严厉批评态度,被许多朝臣厌恶和惮服。李渊却如此重用他,一是因为萧瑀为人正直,二是因为他家几世贵族,三是因为萧璃是独孤家族的女婿。李渊把他看成心腹,每次临朝听政,都赐萧瑀升御榻而立。萧瑀熟识国典朝仪,他孜孜自勉,留心政事,深得李渊信任。


陈叔达是南朝陈宣帝(569—582年在位)第十六子,在隋炀帝时曾任门下省给事中,后被外放。在唐军进攻隋都时他参加了唐军,成为李渊的幕宾。公元619至626年,他历任门下省纳言和宰相之职。


封伦(封德彝)也是高祖的主要权臣。封伦是隋朝一个刺史之子,也是北齐显宦的后代。他在隋文帝末年拜在杨素门下,杨素委他为内史舍人。到了炀帝时代,他结纳虞世基,隋炀帝游幸南方,他变成了宇文化及弑君的党羽。宇文化及败在李密手下时,他逃往长安,投降了唐。高祖任命他为中书侍郎,后升任中书令带宰相衔。公元621年到623年,封伦任民部尚书,后来还当了唐太宗对王世充作战的顾问。封伦其实是个投机分子,在太宗与李建成争嫡的斗争中他曾企图两方面讨好,此举在公元627年他死后始被人知,封伦把此事瞒得密不透风,太宗即位以后还任命他为右仆射(626—627)。他在民部尚书任内的作为还颇得当时人士的赞誉。


在李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