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中国史 > 良臣谏章奏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良臣谏章奏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良臣谏章奏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良臣谏章奏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秦榆著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0-01

书籍编号:30032448

ISBN:978780724257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27012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全书内容:

良臣谏章奏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商到周,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两晋,再从十六国到南北朝,从隋唐到宋元明清……一位帝王就是一部演义;一个朝代就是一部历史。迄今为止,已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了。


在五千年的岁月里,既有正直强国的明君,也有荒淫误国的昏君,既有贤臣良将,也有奸臣小人。于是,在纵横捭阖的政坛上,演绎了一场场正义与邪恶的笔锋之战。


在中国的历朝历代中,面对昏聩的国君,曾经涌现出无数敢于进谏的贤臣良将,他们刚正不阿、清政廉洁、无私奉献、以巧智破解难题。为了国家的富强,为了黎民百姓的安居乐业,他们冒着各种风险向国君进谏、奏本,希望能够改变自己国家、民族的命运。


冒死进谏的贤臣可敬,但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臣子善于巧谏,不但使国君接受了自己的规劝,为国家造福,为自己也赢得了荣誉。


编者为了让广大读者能够领略古代名臣谏章的风采,编了这部《良臣谏章奏本》,本书汇聚了许多贤臣名将的原著作品,风格不一。从每一篇谏章奏本中,我们发现,贤臣的志向远大、学识广博,有着敏锐的感觉和深邃的眼光,他们忧国忧民,向往国富民强,字里行间,洋溢着他们深切的愿望。细读此文,读者将会收获颇丰。这些正直的贤臣,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冒死救国救民的进谏精神将永远活在世人心中。


本书内容广泛,既有文臣武将所作,也有地方官员所作,虽然官衔大小不等,谏章奏本表达的意思也有所不同,但是,其情之真,其言之挚,令人为之动容。相信读者看过后,都会为贤臣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感叹。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篇章由于作者的历史局限性,可能会有封建糟粕存在,希望读者阅读时加以辩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 民不易物,惟德繄物:见《周书·族獒》“人不易物,惟德其物”,意谓不同的人祭祀神时,祭品相似,不必改易,惟有德者的祭品为神所享受。
  • 腊:岁终祭神曰腊。此话谓虞国之亡等不到岁终了。
  • 列士:周王室官职分为公、卿、大夫、士各级,士为下层官员。
  • 耆、艾修之:古代六十岁的人叫耆,五十岁的人叫艾。此指国内元老。修,修饰,整理。
  • 援枹:援,拽过。枹,音fú,同“桴”,鼓槌儿。
  • 黾:音měng,蛙的一种。
  • 骖:古代一车驾四马,中间两马称“服”,两边称“骖”。
  • 椁:套于棺外的大棺。
  • 坛位:坛上设席,以示礼遇。
  • 秕稗:秕,谷之不成者。稗,草之似谷者。此处用以比喻轻贱。
  • 艴然:艴,音fǔ,亦作“怫然”,愤怒状。
  • 煤炱:烟尘。

    左传
    《左传》,《春秋在氏传》的简称,我国一部伟大历史名著,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杰作。关于《左传》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有过许多争论,司马迁、班固均认为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编写,至唐代则有人怀疑《左传》非左丘明作,有认为是“史佚、迟任之流”,有认为是吴起,或认为是楚人作,莫衷一是。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作者可能是战国初期人,根据春秋时代各国史料编写成书,后经许多人增益。
    《左传》是先秦时代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宏大的历史著作。所记载历史年代大致与《春秋》相当,同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年比《春秋》晚28年,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全书共18万字。按鲁国隐公至哀公12个国君顺序,比较系统、客观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对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统治阶级腐朽残暴、宗法制度崩溃,以及各种制度礼仪、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谚语等都有大量记叙。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面貌,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宫之奇谏假道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凭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国语 GUO YU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按国别记事的国别史。它记载上自西周穆王二年(前990年),下至东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前后共538年的历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卷。《国语》以“国”分目,记“语”为主,故名《国语》。其作者问题,宋以前大都认为它和《左传》同出左丘明之手,故在汉唐时都把其称《春秋外传》。宋以后学者们认定其“必非出一人之手”,可能是战国初年一位熟悉各国历史掌故的人,根据春秋时代各国史官的原始记录,加工整理汇编而成。
    《国语》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历史,勾勒出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阶段的时代轮廓,表现了许多重要人物的精神面貌。虽然其在史学价值和文学成就上不及《左传》,但仍有其独到之处。首先,它开创了国别史的体例;其次,由于作者是以变革发展的史学观念来看待历史,尽管大部分是从维护正统,甚至保守的立场记录的史事,但通过作者采撷的篇章、事件、言论,除客观保存了大量史料外,也反映出当时处于社会大动荡时期人们思想意识和一些进步观点。《国语》作为优秀的历史散文,在散文发展史上有其独特的成就,擅长于记载历史人物的语言和对话,语言古朴简洁,议论时旁征博引,对话幽默风趣,口吻毕肖,颇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与精神面貌。
    召公谏厉王止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道,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范蠡不许吴成
    吴王帅其贤良,与其重禄,以上姑苏,使王孙雒行成于越曰:“昔者上天降祸于吴,得罪于会稽;今君王其图不穀,不穀请复会稽之和。”王弗忍,欲许之。
    范蠡进谏曰:“臣闻之:圣人之功,时为之庸。得时弗成,天有还形。天节不远,五年复反;小凶则近,大凶则远。先人有言曰:‘伐柯者其则不远。今君王不断,其忘会稽之事乎?”王曰:“诺。”不许。使者往而复来,辞愈卑,礼愈尊。王又欲许之。
    范蠡谏曰:“孰使我蚤朝而晏罢者,非吴乎?与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耶?夫十年谋之,一朝而弃之,其可乎?王姑勿许,其事将易冀已”王曰:“吾欲勿许,而难对其使者。子其对之。”
    范蠡乃左提鼓,右援枹,以应使者,曰:“前者上天降祸于越,委制于吴,而吴不受;今将反此义,以报此祸,吾王敢无听天之命,而听君王之命乎?”王孙雒曰:“子范子!先人有言曰:‘无助天为虐,助天为虐者不祥。’今吾稻蟹不遗种,子将助天为虐,不忌其不祥乎?”范蠡曰:“王孙子!昔吾先君,固周室之不成子也,故滨于东海之陂,鼋鼍鱼鳖之与处,而蛙黾之与同渚。余虽然而人面哉,吾犹禽兽也!又安知是讠戋讠戋者乎哉?”王孙雒曰:“子范子!将助天为虐,助天为虐不祥。雒请反辞于王。”范蠡曰:“王已委制于执事之人矣!子往矣,无使执事之人得罪于子!”
    使者辞反。范蠡不报于王,击鼓兴师,以随使者,至于姑苏之宫。不伤越民,遂灭吴。
    反,至五湖,范蠡辞于王曰:“君王勉之,臣不复入于越国矣!”王曰:“不穀疑子之所谓者何也?”范蠡对曰:“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今事已济矣,蠡请从会稽之罚!”王曰:“所不掩子之恶,扬子之美者,使其身无终没于越国!子听吾言,与子分国;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范蠡对曰:“臣闻命矣!君行制,臣行意。”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
    王命工以良金写范蠡之状,而朝礼之。浃日,而令大夫朝之。环会稽三百里者,以为范蠡地。曰:“后世子孙,有敢侵蠡之地者,使无终没于越国!皇天后土、四乡地主正之!”
    晏婴 YAN YING
    晏婴(?—500),春秋时齐国大夫,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史称晏子。他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曾奉景公命使晋联姻,善于为政。《晏子春秋》旧署“春秋齐晏婴撰”,实际上是后人依托并采缀其言论而作,共内外篇八卷,二百十五章,主要阐述了治国理民道理。以下各篇选自《晏子春秋》。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景公所爱马死欲诛圉人晏子谏章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景公欲以人礼葬走狗晏子谏章
    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公曰:“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晏子曰:“君过矣!夫厚藉敛不以反民,弃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且夫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鳏寡不恤,死狗有棺,行辟若此,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怨聚于百姓,而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君其图之。”公曰:“善。”趣疱治狗,以会朝属。
    景公养勇士三人无君臣之义晏子谏章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计吾功者,不受桃,是无勇也;士众而桃寡,何不计功而食桃矣。接一搏豕肩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田开疆曰:“吾仗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津人皆曰:‘河伯也!’若冶视之,则大鼋之首。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先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领而死。使者复曰:“已死矣。”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
    景公问廉政而长久晏子对以其行水也章
    景公问晏子曰:“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晏子对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公曰:“廉政而速亡,其行何也?”对曰:“其行石也。坚哉石乎落落,视之则坚,循之则坚,内外皆坚,无以为久,是以速亡也。”
    孔子家语 KONG ZI JIA YU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门下弟子们思想言行的古书。其作者历来有争议。据孔安国序言所叙,此书由汉武帝时孔安国整理为四十四篇,出于孔子旧宅壁中所藏竹简。但后来学者认为,此书由三国时王肃所撰。也有学者推断它为汉魏孔氏家学产物。由此可见此书经过历代人的增损,至王肃时编定。全书主要记述孔子的思想主张,尤其是其政治主张、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
    相鲁
    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四方之诸侯则焉。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先时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孔子沟而合诸墓焉。谓季桓子曰:“贬君以彰己罪,非礼也。今合之,所以掩夫子之不臣。”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并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从之。至会所,为坛位,土阶三等,以遇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酢既毕,齐使莱人以兵鼓噪,劫定公。孔子历阶而进,以公退,曰:“士,以兵之。吾两君为好,裔夷之俘敢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详,于德为僭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心怍,麾而避之,有顷,齐奏宫中之乐,俳优侏儒戏于前。孔子趋进,历阶而上,不尽一等,曰:“匹无荧侮诸侯,罪应诛,请右司马速刑焉。”于是斩侏儒,手足异处。齐侯惧,有惭色。将盟,齐人加载书曰:“齐师出境,而不以兵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子使兹无还对曰:“而不返我汶阳之田,吾以供命者亦如之,齐侯将设享礼,孔子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享而既具,是弃礼。若其不具,是用秕稗。用秕稗,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乃不果享。齐侯归,责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是乃归所侵鲁之四邑及汶阳之田。
    孔子言于定公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古之制也。今三家过制,请皆损之。”乃使季氏宰仲由隳三都。叔孙不得意于季氏,因费宰公山弗扰率费人以袭鲁。孔子以公与季孙、叔孙、孟孙入于费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及台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勒士众下伐之,费人北,遂隳三都之城。强公室,弱私家,尊君卑臣,政化大行。
    初,鲁之贩羊有沈犹氏者,常朝饮其羊以诈市人。有公慎氏者,妻淫不制。有慎溃氏,奢侈逾法。鲁之鬻六畜者,饰之以储价。及孔子之为政也,则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越境而徙。三月,则鬻牛马者不储价,卖羔豚者不加饰。男女行者别其涂,道不拾遗,男尚忠信,女尚贞顺。四方客至于邑。不求有司,皆如归焉。
    孟轲 MENG KE
    孟轲(前372—前289),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其先世、生卒年月一概不可考证。幼年受到严格教育,师承子思,后到处宣传自己学说,周游列国,但没有国君接受他的“仁政”学说。《孟子》为孟轲死后由其弟子等人编辑的,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人性本善,强调自身品德的修养,并将人性善的理论推广到政治领域。他的学说中有一些很积极的因素,如对人民的重视,把民众看作国家之本,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梁惠王章句下选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也。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邹与鲁閧。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公孙丑章句上选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蹵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滕文公章句下选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阴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者,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
  •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