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旧面孔、老长衫、鸡零狗碎里话民国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往事:旧面孔、老长衫、鸡零狗碎里话民国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陈赋著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8-01
书籍编号:30033117
ISBN:978753829326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60462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往事:旧面孔、老长衫、鸡零狗碎里话民国
陈赋 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
第一辑 魏晋风骨何曾见
第一章 “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
在现代史上,梁漱溟以特立独行而著称。终其一生,他坚持独立思考,表里如一。不趋炎、不附势、不妥协、不畏惧。是一位真正的大儒。程思远先生对梁漱溟的评价是:潜心行学、一代宗师、探索人生、无所畏惧。我认为,梁先生是完全当得起这样的评价的。
1941年,梁漱溟在香港创办《光明日报》。当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梁漱溟等人经介绍结识海上豪杰“吴发仔”,由他安排,乘船过海到大陆。当时,吴发仔手下有几千义民,担任抗日工作,将大陆急需的物资如汽油等运送到大陆。
那天晚上,月黑风高,吴发仔运棉纱的船共有16只,分三批出发。梁漱溟原先是和陆君乘一船,后友人发现梁漱溟和陆君都不会粤语,怕万一出事不好应付,于是让梁氏换船,与擅长粤语的陈君一道走。随后,小船在夜幕的掩护下扬帆而去。那天晚上,风大但风向顺,一开始,小船像箭一样向目的地驶去,后半夜风向突变,小船开始颠簸,又苦又咸的海水不停地溅入口中,小船随时有被海浪掀翻的危险。熬了一天一夜,梁漱溟乘坐的这只船总算靠岸。吴发仔一清点,有13只船被海匪劫去,到达的3只船,一船的货物被劫光,一船被海匪劫了两次,只有梁漱溟乘坐的这只船安然无恙,毫发未损。原先与梁氏乘一船的陆君下落不明。如此经历让梁漱溟感慨不已,也让他感到十分幸运。
他后来对儿子说:“第一个感想,自然是:我太幸运!在香港炮火中,敌军和盗匪遍地行劫中,我安然无事。冒险偷渡出港、出澳,一路上安然无事,始终没碰到一个敌兵、伪军或土匪。不但没有危险,即使辛苦亦只往香港仔下船时不足20华里的平路,哪算得辛苦呢?损失亦没有什么损失。人家或被劫若干次。我不但没有遇劫,而且自己弃于香港的一箱春夏衣服,还意想不到有朋友给我送到桂林。所以和人家谈起来,任何人亦没有我这般幸运!”
梁漱溟的幸运当然是一种偶然,但这样的偶然在梁漱溟的生活中一再出现。
1939年,梁漱溟视察敌后游击区,数次遭遇日寇、伪军,但他总能化险为夷。6月10日《日记》:“黎明行抵连谷峪,入民家小睡,遽闻枪炮声,知前方已发生战事。出门遥见敌骑在西面山岭上,空中并有飞机,即向东向南趋奔。”6月24日《日记》:“行抵对经峪一小村……方解衣烘烤觅求饮食之间,闻石人坡方面枪声大作,知是接触开火。不敢怠慢,出村向东北一高山攀登……至山脚入岩洞掩蔽。洞内已人满,见我等异乡人物,指点隐于最后。此时前后各山头敌我两军渐集,不久开火,各种枪声、炮声、炸弹声、飞机声震耳。”6月25日《日记》:“此时洞内空无他人,可以走动向外瞭望,对面山头敌人旗帜、军官皆在目中。约十时后战场转至西北方,枪声稀少,敌旗撤走,三两敌人下山搜索,两次经洞口外走过,却不入内探视,我等乃得以安然无事。”
在香港,梁漱溟的经历也是险象环生,而最终却是安然无恙,仿佛他就是台风中心,其他地方已被肆虐得一片狼藉,满目疮痍,而他衣冠整洁,毫发未损。如他在信中所云:“就以此番香港战事而言,我离开黄泥甬道不久,敌军便占了黄泥甬道;我离开轩鲤诗道黄家,并将衣服取走之一天,黄家便被匪劫。”
屡次化险为夷、死里逃生的传奇经历给了梁漱溟这样的信心:“我是碰不到凶险事情的。我在某处,某处便无凶险事……这样的暗示给我一种自信!我总是平安的。”“一旦出事,总有不相识的人出来搭救。”
我认为,梁漱溟之所以能有惊无险地逃过一次又一次的劫难,应归功于他处变不惊、镇定自若的良好心态。梁先生非同寻常之处就在于,在任何情况下,他都是神色自若,若无其事。1939年,梁漱溟出入敌后长达八个月,和他同行的人无不说他胆子大,不管遇到什么险情,他总是神色自若,如同无事。冒险出香港时,路上有位范君,也对梁先生大加赞叹,说:“梁先生真奇怪,若无其事!梁先生了不起,若无其事!”
所谓“若无其事”,兼指梁漱溟先生的身体如常,能应付任何困难,修养超常,能吃得任何辛苦,不叫苦,不抱怨,乐观自信,谈笑自如。其实,梁漱溟的身体并不比别人强健,但由于心态好,饮食起居,一如往常,所以,疾病也就侵袭不了他。梁先生曾对自己的家人说:“其实我原是心强而身不强的人,不过由于心理上安然,生理上自然如常耳。你若是忧愁,或是恼怒,或是害怕,或有什么困难辛苦在心,则由心理马上影响生理(如呼吸、循环、消化等各系统机能)而起变化,而形见于体貌,乃至一切疾病亦最易招来。所以心中坦然安定,是第一要事。”
遇险若无其事,镇定自若,也就能从容不迫,化解磨难,走出困境;相反,如是胆小怕事之辈,遇事慌乱,手足无措,反而难逃不测。
梁漱溟在险境中为何能做到若无其事呢?关键在于梁漱溟先生有不同一般的人生观。他说:“我心中何以能这样坦定呢?虽然这其间亦有一种天分,但主要还由于我有一种自喻和自信。自喻,就是自己晓得。我晓得我的安危,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太大的一件事。我相信我的安危自有天命,不用担心。”
“假如我的所作所为,只求一个人享乐,那么,我的安危只是我一人之事而已。又若我做事只顾一家人的生活安享,那么,我的安危亦不过关系一家而已。但不谋衣食,不谋家室,人所共见……我栖栖惶惶究为何事,朋友国人,或深或浅,多有知之者。”
一个人,不追求个人享乐,“不谋衣食,不谋家室”,何惧之有!对一个终生为百姓利益、为国家利益奔波劳碌的人来说,死亡,毋宁是一种休息!莎士比亚就曾说过,死是——竟日奔忙后的睡眠。
梁漱溟说,我相信我的安危自有天命,不用担心。与其说,梁漱溟不担心他的安危,不如说,他根本无暇顾及个人的安危,每天一睁眼就开始忙碌、思考、奔波,他哪有时间考虑个人安危?
梁漱溟自14岁后,就一直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生问题,一个是社会问题(或中国问题)。抗战爆发时,梁先生已年近50,而他思考的两个问题也已渐渐成熟:“一是基于人类生命的认识,而对孔孟之学和中国文化有所领会,并自信能为之说明;一是基于中国社会的认识,而对于解决当前大局问题,以至复兴民族的途径,确有所见,信其为事实之所不易。”
对于前者,梁漱溟计划写三本书来阐述,这三本书是:《人心与人生》《孔学绎旨》和《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认为,写完三本书,自己这方面的任务也就算完成了。关于后者,梁漱溟已出版了三本书:《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理论》和《我努力的是什么》,但是要实现书中所写到的各种设想,梁漱溟还需要不断奔走努力。换句话说,梁漱溟认为,历史赋予自己的人生使命还没完成,所以自己不会死。
他说:“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此正是我一生的使命。《人心与人生》等三本书要写成,我乃可以死得;现在则不能死。又今后的中国大局以至建国工作,亦正需要我;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那是不可想象的,万不会有的事!”
有人说,梁漱溟这番话有些狂妄,其实,“狂妄”是其表面,其内核则是“坚定”。梁漱溟以这番故意略显“狂妄”的话来显示自己坚定的信念——一定会完成历史赋予自己的人生使命,只有到那时,自己才会坦然赴死,含笑九泉。在“狂妄”话语的背后,梁漱溟显示了他对磨难、险境、敌人的藐视,言下之意是,任何人、任何险境也阻挡不了他“潜心行学”“探索人生”的脚步。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才理解了他下面的这句话:“虽泰山崩于前,亦可泰然不动;区区日寇,不足以扰我也。”对梁漱溟来说,这句话绝非冠冕堂皇的大话,而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一个人,如果像梁漱溟这样有高尚的人格,有远大的目标,自然不会为一时的困难所吓倒,为眼前的险境而恐慌。只有丧失了自信、丧失了理想的人,才会恐惧哀伤、张皇失措,乃至消沉颓唐、一蹶不振。
1940年,梁漱溟在重庆参加国民参政会,当时,日寇丧心病狂轮番对重庆进行轰炸,但梁漱溟无所畏惧,一反常规地不去躲警报,照常看书思考,埋首工作。
1940年5月初旬的一天,重庆平民教育促进会的三位青年,躲警报回来,发现学校操场上放着一张藤圈椅,一问,才知道是他们的客人在警报时间内从房内搬来看书的。他们的客人戴一副无边框眼镜,身穿长袍马褂,他就是梁漱溟。
警报响起,众人匆忙钻入防空洞,而梁漱溟先生却从房间内搬出椅子,若无其事坐在操场上,安安静静地读书。在敌机轰鸣中,在爆炸的声浪中,梁漱溟先生端坐读书的身影,是那么稳重那么坚定,如磐石,如支撑他一生的信念。
第二章 胡适的戒赌、戒烟、戒酒、戒嫖
古语云:结交须胜己,似己不如无。从本文看,胡适所交的朋友,令人羡慕。
1909年,胡适离开中国新公学,茫然不知所归。当时,他的家已不可救药地衰落下去。于是,他只得寄居在上海,与一帮酒肉朋友混在一起。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堕落下去。中国新公学有个德国教员叫何德梅,他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中国人。这位何君能说广东话、上海话、官话。此人是个中国通,中国人的玩意儿,他样样精通。当时的胡适就和他同居一室。何德梅常邀一帮朋友打麻将、喝酒。这样,不到两个月,从打牌到喝酒,从喝酒到叫局,从叫局到吃花酒,胡适全都学会了。
眼看胡适在堕落的路上越走越远,他的两位好友十分焦急,一位是同乡许怡荪,常常规劝他走正道;另一位是王云五,他知道胡适变坏乃环境使然,故力劝他迁居。为了让胡适摆脱困境,王云五还推荐他去华童公学教授国文。
后来,正是在许怡荪的劝说与帮助下,胡适才下决心参加庚款官费留美考试的。当时,有三件事让他顾虑重重拿不定主意:一、他要筹一笔养母之费;二、有一点债务要还;三、要筹两个月的生活费和北上的川资。许怡荪替他一一解决,让他得以顺利抵京,安心复习迎考。
胡适到美国留学后,抽烟很凶。
1912年10月24日,胡适在日记里告诫自己要戒烟:
“自警曰:胡适,汝在北田对胡君宣明作何语,入忘之耶?汝许胡君此后绝不吸纸烟,今几何时,而遽负约耶?故人虽不在汝侧,然汝将何以对故人?故人信汝为男子,守信誓,汝乃自欺耶?汝自信为志人,为学者,且能高谈性理道德之学,而言不顾行如是,汝尚有何面目见天下士耶?自今以往,誓不再吸烟。又恐日久力懈,志之以自警。”
为了给自己打气,胡适在这段文后抄录了两句名人名言。
“使过去的事情不再重演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发生之前阻止它。”(吉勃林)
“在真理与谬误的冲突之中,个人和国家都要面对这样的时刻,究竟是从善还是为恶,一定要在此刻进行抉择。”(罗维)
在两句名言之后,胡适又对自己说了几句狠话:“不知其过而不改,犹可言也。知而不改,此懦夫之行,丈夫之大耻。人即不知,汝独不内愧于心乎?汝乃自认为懦夫耶?知过而不能改者,天下最可耻之懦夫也。亏体辱亲,莫大于是矣。”
不过,胡适的烟瘾并未从此根绝,甚至越来越大。一位外国友人因此给胡适写了封信,劝其戒烟,此外国友人为:Louis P.Lochner。
胡适将这封信贴在日记里再次“自警”:
“曾在衣阿华听说你的身体状况很糟,所以为你感到非常担忧。老朋友,不知你是否仍然吸烟很凶?去年夏天我向你说过,像你这样吸烟实在是一个大错误。我这话是发自内心的。我是一个不吸烟的人,因此我的看法是,如果你不吸烟,你的身体状况一定会好得多的。请不要以为我是在向你说教,或是想对你指手画脚。说实在的,我对外国朋友很少有对你这么亲近。我认为你是一个难得的少有的人才,这并非阿谀你,而是诚恳的。我以为把你的智慧才能完全服务于社会,是你应尽的职责,因此,我想你应该特别注意保持身体健康。”
外国友人的关心让胡适不能不与自己的烟瘾作抗争,但仍是“屡戒屡复”。1914年7月18日,胡适再次在日记里痛下决心戒烟。
“吾年来志力之薄弱极矣,即戒纸烟一事,屡戒屡复为之,真是懦夫无志之为!吾去国以来,虽滴酒不入口,然纸烟之恶影响仍不少。”
胡适在日记里引用了一句名言:“吾今誓欲将吾所受于先人者,丝毫无亏损,留与吾之子孙。”
这句话出自德国剧作家、诗人戈哈特·豪普特曼的名著《东方未明》。胡适日记里把豪普特曼写成赫仆特满。对这位剧作家,胡适曾作过这样的介绍:
“赫氏前年(指1912年)得诺贝尔奖金,推为世界文学巨子。此剧《东方未明》,意在戒饮酒也。德国人嗜饮,流毒极烈,赫氏故诤之。全书极动人,写田野富人家庭之龌龊,栩栩欲活,剧中主人Loth and Helen尤有生气。此书可与伊卜生社会剧相伯仲,较白里而(Brieux)(法国剧作家)所作殆胜之。”
丁文江只比胡适大四岁,但一直像大哥哥般“操心”着这个小弟弟。
胡适喜欢喝酒,在国外求学时虽不沾酒,但回国后应酬一多,胡适也就开戒了。丁文江担心胡适饮酒过量伤身体,就从胡适《尝试集》里摘出几句诗请梁启超写在扇子上,并把扇子送给胡适,提醒他戒酒。那几句诗是:
少年恨污俗,反与污俗偶。
自视六尺躯,不值一杯酒。
倘非朋友力,吾醉死已久。
……
清夜每自思,此身非吾有。
一半属父母,一半属朋友。
便即此一念,足鞭策吾后。
丁文江的苦心,令胡适感动,说:“我很感谢他的情意,从此把他看做一个人生很难得的‘益友’。”
然而戒酒也和戒烟一样难,胡适屡屡破戒。丁文江为此很替胡适担忧,1930年11月,他连着给胡适写了两封信,劝其“毅然止酒”。
第一封信:
适之:
……我事体近来大忙,就没有立刻写信给你。但是屈指你将要离开上海了。在这两个星期中,送行的一定很多,唯恐你又要喝酒,特地写两句给你,劝你不要拼命——一个人的身体不值得为几口黄汤牺牲了的,尤其不值得拿身体来敷衍人……
第二封信:
适之:
前天的信想不久可以收到了。今晚看《宛陵集》,其中有题云《樊推官劝予止酒》,特抄寄给你看看:
少年好饮酒,饮酒人少过。今既齿发衰,好饮饮不多。
每饮辄呕泄,安得六腑和?朝醒头不举,屋室如盘涡。
取乐反得病,卫生理则那!予欲以此止,但畏人讥诃。
樊子亦能劝,苦口无所阿。乃知止为是,不止将何如?
劝你不要“畏人讥诃”,毅然止酒。
胡适在上海那段时间因交友不慎,赌博、酗酒、逛窑子,样样都学会了。那时的胡适,并未认识到嫖乃一种可耻之恶习。
赴美留学后,受美国观念的影响,他方醒悟:嫖乃人间大恶。因此,他呼吁国中人士,要树立一种新道德:
“今日急务,在于一种新道德,须先造成一种新舆论,令人人皆知皮肉生涯为人类大耻,令人人皆知女子堕落为天下最可怜之事,令人人皆知卖良为娼为人道大罪,令人人皆知狎妓为人道大恶,为社会大罪,则吾数千年文教之国,犹有自赎之一日也。”
对自己曾经的荒唐,胡适也做了忏悔:“吾在上海时,亦尝叫局吃酒,彼时亦不知耻也。今誓不复为,并誓提倡禁嫖之论,以自忏悔,以自赎罪,记此以记吾悔。”
虽然发誓禁嫖,但胡适偶尔也和朋友一道逛逛窑子,当然,只是纯粹观光性质。
1925年胡适应武昌大学和武昌商科大学的邀请,去武汉讲演了五次。在武汉,他见到不少新知旧友,非常高兴。一天晚上,他和郁达夫、杨金甫等友人看汉口的窑子生活:到了一家,只见东墙下靠着一把大鸡毛帚,西墙下倒立着一把扫帚,房中间是一张床,两个小女孩在上面熟睡。又一晚,友人李孤帆再次邀胡适等人逛窑子。在酒席上,有人给杨金甫推荐了一个妓女,席散后,杨金甫去了妓女的房间,妓女就对杨哭诉自己的遭遇,说她过的不是人的生活,要杨救她出苦海。胡适颇赏识这个妓女,说:“此女能于顷刻之间认识金甫不是平常逛窑子的人,总算是有眼力的。”当天晚上,回寓所后,胡适还和郁达夫等人谈到自己的一点观后感:“娼妓中人阅历较深刻,从痛苦忧患中出来,往往善于谈情说爱,过于那些生长于安乐之中的女子。”
1926年2月初,胡适的外国友人加纳特在上海巧遇胡适。有朋自外国来,胡适不亦乐乎,一天晚上,竟带这位友人去了杨兰春、桂姮两家妓院,想让好友开开眼界。没想到,他此举令好友深为担忧。加纳特回国后,立即给胡适写了封信,深情地劝胡适,不要把精力浪费在无用的嬉戏里。
加纳特在信里这样写道:
亲爱的胡适:
……与你相处的日子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印象深刻。……
可是,可是……有一个阴影,你在上海只是消耗你自己的精力。你必须离开上海,远离政治。我知道,这句话你已经说过四十次了,但是你必须这么做。将来的事很难预料,但我想,有一点可以肯定:上海的未来局势不容乐观。它是一个瘟疫区,得赶紧撤离!……
你已经登上了一座山峰,但不是你自己的山峰,你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也许哥伦比亚大学的讲师席位正是你所需要的,它可以使你再次回到你自己的轨道上,做你自己的事;可以想见,十年后你成绩斐然,又可以出国访问。但无论如何,你得赶快撤离上海!
……我们已经制造一个“文明”的地狱,里面充塞着各种奇技淫巧和肉欲享受。我还没有见到,有什么力量可以防止中国重蹈西方之覆辙。……生活在那座城市并不合算,赶紧撤离吧!
你亲爱的L.加纳特
1926年3月5日
这封信让胡适感动不已也愧疚难当。他给好友去了封长信,在信中保证:“要严肃地做个人,认真地做番事业。”后来,在给妻子江冬秀和好友徐志摩的信里,胡适同样信誓旦旦:改掉自己的坏毛病,严肃做人,认真做事。
在胡适众多的朋友里,论待人的诚恳,存心的忠厚,做事的认真,许怡荪当推第一。胡适认为,和许怡荪相处久了,没有一个人不受他感化的。胡适到美国后,他给胡适的第一封信就是:“足下此行,问学之外,必须祓除旧染,砥砺廉隅,致力省察之功,修养之用。必如是持之有素,庶将来涉世,不至为习俗所靡,允为名父之子。”许怡荪和胡适通了近十年的信,从来没写过一个潦草的字,几乎没有一封信里没有规劝、勉励胡适的话。胡适留学归国,许怡荪仍常给胡适写信,提醒他“莫走错路”、“举措之宜,不可不慎”。
美国散文大家爱默生说:“朋友的交情把他的目的物当做圣看待。要使他的朋友和他自己都变成神圣。”胡适说:“怡荪待朋友,真能这样做。”
第三章 “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逸事
赵元任(1892—1982),江苏武进人,国际知名的语言学大师,也是中国现代首屈一指的语言学大师,长期任前中央历史语言研究所语言组主任。赵元任为世家子弟,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的苗裔,清代著名学者赵翼(鸥北)的六世孙,他13岁时父母相继过世。1910年,18岁的赵元任以优异成绩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批留美官费生,在被录取的72人中名列第二。胡适名列第55。他与胡适同船赴美,同进康奈尔大学,1914年同期毕业。1919年赵元任在哈佛获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返国,应聘为清华大学心理学及物理学讲师;1921年,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罗素来华讲学,找他做翻译。同年,他在北京结识了日后成为他妻子的杨步伟女士。杨的曾祖父与曾国藩是同年进士。杨步伟曾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京开私营森仁医院。1921年6月1日,赵杨结成伉俪。婚后,赵重返哈佛进修语言学理论。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所,聘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为导师,赵全家返京。1938年,赵赴夏威夷任教,一家又赴美,后转往耶鲁大学、哈佛大学,他在加州大学一直任教到退休。
1973年4月,赵元任曾偕夫人第一次回大陆访问,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1981年6月,90岁高龄的他重访大陆,北京大学授予其名誉教授证书。1982年2月24日他在美国病逝,享年91岁。
赵元任学的是数学,但于哲学、物理学、音乐、语言学等均有极深造诣。他精通乐理,名曲《教我如何不想她》即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由他作曲的作品达100多首。但他一生成就是在语言学上,是罕见的语言学天才,能说33种方言,精通多国文字,出版语言学专著18部、发表论文90篇,是开辟中国现代语言学、语音学的前驱者。
中国语言学界一向尊赵元任为“汉语言学之父”,本文不准备叙述赵元任是如何攀登语言科学高峰的,而是撷取他多彩人生中的几件逸事趣闻,以飨读者。
到处有人攀“老乡”
赵元任会说各地汉语方言,一方面是他有会话方面的天赋,一学就会,过耳不忘;另一方面是他从小就跟做官的祖父赵执治生活。祖父常换差事,差不多一年换一个地方。赵元任1892年出生于天津,第二年就搬到北京,不久就到保定,没多长时间又去了磁州。4岁的他已慢慢记事,他记得:4岁住磁州,5岁住祁州,6岁到保定,7岁到冀州,8岁又回保定,9岁迁回冀州,10岁才回常州(祖辈是从常州出来的)。所以小时候他说的是北方话,腔调还是京腔,一半是南边音,一半也是跟着保定、冀州那些地方的口音学来的。他从小就特别喜欢学各地方的口音,对各种口音向来留心,什么口音一学就会。回常州后,很快又学会了常熟话、常州话和苏州吴语。此外,赵元任结婚生女之后,一家多次往返于欧、美、亚三大洲之间,成为洲际旅行的常客,又熟悉了多国语言。
赵元任曾表演过精彩绝伦的口技“全国旅行”:从北京沿京汉铁路南下,经河北到山西、陕西,出潼关,由河南入两湖、四川、云南、贵州,再从两广绕江西、福建到江苏、浙江、安徽,由山东过渤海湾入东北三省,最后从东北入山海关返北京。这趟“旅行”他一口气说了近一个小时,“走”遍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地,便用当地方言土话介绍名胜古迹和土货特产,表演得惟妙惟肖、令人捧腹。
1921年英国学者罗素来华巡回讲演,赵元任当翻译,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用当地方言来翻译。他在途中向湖南人学长沙话,等到了长沙,已能用当地话来翻译了。每当讲演结束后,竟有人跑来和他攀老乡了。
“二战”后,赵元任到法国参加会议,在巴黎车站,他对行李员讲巴黎土语,对方听了,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于是感叹道:“你回来了啊,现在可不如从前了,巴黎穷了。”后来他到了德国柏林,又用带柏林口音的德语和当地人聊天,邻居一位老人对他说:“上帝保佑,你躲过了这场灾难,平平安安地回来了。”老人还以为他是地道的柏林人呢。
赵元任自认为他一生最大的快乐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他做“老乡”。这位被誉为“汉语言学之父”的奇才,不光会说33种汉语方言,并精通英、法、德、俄等多种外国语言。研究者认为,赵元任先生掌握语言的能力非常惊人,他能迅速地穿透一种语言的声、韵、调系统,总结出一种方言乃至外语的规律。掌握了其规律,那就运用自如、如鱼得水了。
活跃的多面手
1906年,赵元任回到家乡常州,进入溪山学校学习。从这年开始写日记,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不辍,在学校中,他还开始学踢足球。1907年至1910年到南京江南高等学堂学习。1910年,赵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选修物理。在大学初期,他的兴趣已扩及语言、哲学和音乐。早在少年时代,他对中国各地方言就有了兴趣,在学校期间,他又在宾州史克兰顿城的国际函授学校学习法文。在“世界语运动”初期,还加入了“世界语俱乐部”,成为活跃分子。他同时选修了音韵学,学习国际音韵字母,大开了眼界和耳界。他对哲学的兴趣也不小,在康奈尔大学第一年,兴趣就从数学转到哲学。在校内外,他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用分期付款的办法买了架二手钢琴练习弹琴,还经常去听音乐会及私人演奏。1914年5月,他还将中国的一首老调《老八板》谱了和声,在风琴演奏会上第一次公开表演。此外,他对戏剧也有了兴趣,加入中国学生活动,演出话剧《失掉的帽子》,还试写了独幕剧《挂号信》,反映中国学生在美国讲英文的苦恼。该剧是赵元任在舞台上演的第一个剧本。后来,他在康奈尔大学的中国学生创办的《科学》月刊上投稿,写文章又成了他的一项重要事业。他用文言撰文,在上海出版。赵元任除出版月刊外,他又组织了“中国科学社”,这个社团后来发展成为组织完善的科学社,并迁回上海,继续发扬光大。赵元任除了编《科学》月刊及听音乐、看电影外,在体育运动方面也颇为活跃,1913年、1915年他曾两次获得学校一英里竞走冠军;他还积极参加游泳、溜冰和长途旅游。
1915年至1918年,赵元任进入哈佛研究院深造,研读哲学,获得学位。在此期间,他继续钻研语言学、中国方言;还经常使用两英寸望远镜观察天体,探究星球;继续涉猎音乐,选修高级和声学课程,撰写曲谱。
1919年,赵元任第二次回到康奈尔大学,第一次走上讲坛,讲的是电磁现象,未带讲稿。后来,不带讲稿讲课成了他的一种习惯。在康奈尔这一年,赵元任除讲课和做物理实验外,还在音乐方面十分活跃,他既作曲又为中国民歌合声,并领导中国学生合唱团。
赵元任告诉女儿,自己研究语言学是为了“好玩”。这当然是谦逊的说法,淡淡一句“好玩”背后藏着颇多深意。世界上许多大学者研究某种现象或理论时,他们自己常常是为了好玩。“好玩者”不是功利主义,不是沽名钓誉,更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一种执著的追求。
“一辈子不做官”
赵元任在北京结识杨步伟(也就是他后来的妻子)后,经常到森仁医院找这位杨大夫聊天。一天晚上,赵元任郑重其事地对杨说:“韵卿,你的脾气和用钱我都能由你,只有一样事,将来你也许失望的,就是我打算一辈子不做官,不办行政的事。我看你对行政很有特长。”杨步伟说:“我虽很年轻就负重任,可是我对做官也不喜欢。因为第一,我祖父不喜欢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