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世界史 > 话说世界之四十一:云诡波谲的世界外交(下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话说世界之四十一:云诡波谲的世界外交(下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话说世界之四十一:云诡波谲的世界外交(下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话说世界之四十一:云诡波谲的世界外交(下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林之满,萧枫等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2-01

书籍编号:30044616

ISBN:978754510068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0231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世界史

全书内容:

话说世界之四十一:云诡波谲的世界外交(下册)


林之满,萧枫 主编


辽海出版社

编写说明


历史对于整个人类,就像记忆对于我们每个人一样,它说明我们现在做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这样做,以及我们过去是怎样做的。因此谁要想了解世界,就必须知道它的历史。


为了让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光辉灿烂,感悟世界各民族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我们组织数十位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努力,推出了这一套融故事体的文本阅读、丰富精彩的图片鉴赏于一体的100卷本《话说世界》系列丛书。每一卷都系统而深入地展示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100卷本又在总体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知识体系,把世界历史从单纯的帝王将相、改朝换代的框架中释放出来,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涵盖历史、政治、军事、文化、艺术、民俗等各个领域,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重新演绎世界五千年辉煌历史文化,给读者尽可能丰富的知识看点。


《话说世界》丛书是一幅历史长卷,共分50卷10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第1卷源远流长的世界古代史(上、下册);


第2卷流光溢彩的世界古典史(上、下册);


第3卷辉煌灿烂的世界中古史(上、下册);


第4卷波澜壮阔的世界近代史(上、下册);


第5卷日新月异的世界现代史(上、下册);


第6卷震惊中外的历史大事件(上、下册);


第7卷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上、下册);


第8卷浪漫优雅的古巴比伦文明(上、下册);


第9卷浑厚深沉的古印度文明(上、下册);


第10卷高贵典雅的古希腊文明(上、下册);


第11卷包罗万象的古罗马文明(上、下册);


第12卷夕阳辉映的拜占庭文明(上、下册);


第13卷传宗布教的的阿拉伯文明(上、下册);


第14卷血泪交织的希伯莱文明(上、下册);


第15卷光耀美洲的的印第安文明(上、下册);


第16卷璀璨夺目的世界文学(上、下册);


第17卷响彻天籁的世界音乐(上、下册);


第18卷鬼斧神工的世界建筑(上、下册);


第19卷妙笔生花的世界绘画(上、下册);


第20卷凝固不朽的世界雕塑(上、下册);


第21卷摇曳多姿的世界舞蹈(上、下册);


第22卷低吟浅唱的世界戏剧(上、下册);


第23卷精华荟萃的世界教育(上、下册);


第24卷卓尔不群的世界思想(上、下册);


第25卷改变生活的科学发现(上、下册);


第26卷创造生活的科技文明(上、下册);


第27卷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上、下册);


第28卷百花齐放的舞蹈思想(上、下册);


第29卷美轮美奂的美术经典(上、下册);


第30卷神圣辉煌的著名宫殿(上、下册);


第31卷独领风骚的工艺美术(上、下册);


第32卷美化生活的装饰艺术(上、下册);


第33卷光怪陆离的世界民俗(上、下册);


第34卷狂放粗犷的原始艺术(上、下册);


第35卷多姿多彩的艺术文化(上、下册);


第36卷口耳相传的艺术典故(上、下册);


第37卷流传千古的文学名著(上、下册);


第38卷彪炳史册的学术名著(上、下册);


第39卷划破时代的世界变革(上、下册);


第40卷改变时局的世界会议(上、下册);


第41卷云诡波谲的世界外交(上、下册);


第42卷惊心动魄的世界战争(上、下册);


第43卷同遵共守的世界条约(上、下册);


第44卷耸人听闻的世界灾害(上、下册);


第45卷犀利雄辩的世界演说(上、下册);


第46卷风格迥异的亚非奇迹(上、下册);


第47卷独具特色的欧美奇迹(上、下册);


第48卷轰动全球的影坛佳作(上、下册);


第49卷视角独到的世界摄影(上、下册);


第50卷扑朔迷离的世界之谜(上、下册)。


《话说世界》希望通过一些通俗的语言和故事体裁,对世界历史做一个概述。它只讲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人物和对关键阶段的描述,而且选择了一种通俗的简明形式。其原因很简单,鼓励一个人充满兴趣地去阅读一本生动的书,比沉闷枯燥的文字吓跑一个读者,对文化的意义更大。这本书可以作为历史专著的补充读物。你可以用非常休闲的方式去阅读它,读读停停,我们相信在历史人文的浪漫风景中,你不会感到乏味。当然,本书也无意于去取代那些优秀的历史专著。如果你对某一个局部历史细节有特殊的兴趣,还可以参考详尽的其他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


《话说世界》不同于现存于世的多种版本的世界通史,其往往“为通而通”,结果常顾此失彼,挂一漏万;主干虽有,枝叶嫌乏。而《话说世界》则运用现代分类科学,在结构设计方面有总有分,有经有纬,条分缕析,纲举目张。《话说世界》重点选取世界历史文化长河中的若干话题,逐一论说。纵横全书,既能看到世界历史的大脉络、大走势,又能细察世界历史的每一个横断面,完整而丰满。


《话说世界》用生动的文本和精美的插图,再现了人类文明进程的恢弘画卷堪称一部贯通整个人类社会的世界史简明百科全书,串联起全部人类文化的瑰宝,以其光辉不朽的价值与流传恒久的魅力,成就一部好读又好看的世界历史通俗读物。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话说世界》丛书编委会


2008年2月

中美英三国的波茨坦会谈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在柏林地下室与他的情妇爱娃双双自杀,结束了他恶贯满盈的一生。当天下午,前苏联红军将胜利的旗帜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屋顶。5月8日,德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此时,日军在中国战场还在垂死挣扎,于1945年5月上旬,在湘西芷江地区对国民党军队发动了最后一次进攻。日军败局已定,士气低落,而中国军队则信心十足,与日军在雪峰山展开了会战。经过一个月的激战,中国军队将日军分割包围,歼灭日军近2万人,取得了反攻的胜利,并开始转入全面反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广大敌后区域内,对日、伪军反攻作战,摧毁日、伪据点,解放了许多县城和集镇,基本上把日军逼退到铁路沿线和一些主要公路线,大大扩充了抗日根据地的力量,缩小了敌占区,为转入全面反攻创造了条件。


4月7日,继小矶内阁倒台,铃木贯太郎内阁成立,东乡茂德出任外相。在大局越来越不利的情况下,铃木内阁把希望寄托在利用前苏联与英美的矛盾上。为此,东乡茂德外相任用前首相广田弘毅与前苏联驻日大使马立克举行会谈,在6月间谈了4次,但前苏联对日本的谋和反应冷淡。


6月22日,美军全部占领琉球群岛。日本本土的外围防线被摧毁。日本国内顿时紧张起来,“使日中结束战争的企图成为定局”。当天,天皇在最高战争会议上提出,立即采取步骤恢复和平。继之,天皇下令,派遣近卫为特使,携带天皇的亲笔信,赴莫斯科请前苏联斡旋。


日本还通过各种渠道挑拨英美与前苏联的关系,致使美国代理国务卿格鲁于7月10日正式发表声明,否定美日接触,保证“美国的政策将一如既往,立足于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戳穿了日本的阴谋。


7月12日,日本东乡外相电告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要求前苏联接见近卫特使,并说,在避免无条件投降的原则下,日本愿意和谈。前苏联迟迟未作肯定答复。


7月下旬,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相会于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了二战期间第三次会谈,进一步商议战后世界的安排和前苏联对日本投降的最后通牒草案,并于7月24日送交丘吉尔。丘吉尔对草案的措辞表示赞同。他们一致认为,中国应被列入这项公告的发起国之列。


于是,杜鲁门通过驻华大使赫尔利,向蒋介石转告了通告的内容。蒋对公告表示赞同,只是要求将他的名字列在英国首相之前。


7月26日9时20分,《中美英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通过电波向全世界公布。公告宣布:中、美、英三国武力在“所有联合国之支持鼓励下”,“即将给予日本以最后的打击”;日本应以法西斯德国的失败为鉴,尽快做出抉择,盟国同意给日本一机会,以结束战争。条件是:永远剔除日本企图征服世界的权威和势力,肃清军国主义;同盟国必须占领指定的日本领土,以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必须实施《开罗宣言》诸条件;日本的本土限于本州、北海岛九州,及被指定的其他小岛之内;日本军队要完全解除武装;日本战犯将被处以严厉的法律制裁;容许日本维持其经济所必需及可偿付实物赔偿的工业,但不容许日本存在可能重整军备的工业;在实现以上目标并根据日本人民的意志建立和平政府之后,同盟国占领军立即撤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否则日本将遭迅速完全的毁灭。


7月27日上午10时30分,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开会,讨论《波茨坦公告》与前苏联调停的可能性问题。会议决定,先听听莫斯科方面的动静,再对《波茨坦公告》作出答复。但铃木首相在次日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公开宣称《波茨坦公布》不过是《开罗宣言》的“旧调重弹”,“没有多大价值”,日本“根本不屑一顾”。


日本既然公开拒绝了《波茨坦公告》,盟国只有采取强烈的手段,对它进行摧毁性的打击。


日本政府要员似乎没意识到铃木讲话的严重后果,他们默默幻想着前苏联出面斡旋调停,无所作为地度过了表面上平静的10天。而其实这10天正酝酿着一个人类历史上的巨大灾难。

纽伦堡和东京的国际审判


德日法西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时,除元凶希特勒、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党卫队和秘密警察头子希姆莱已畏罪自杀外,其余22名纳粹要犯全被抓获归案。因此,世界人民坚决要求尽快惩办这些罪魁祸首。1945年8月8日,美英法苏四国代表在伦敦签订了《关于控诉和惩处欧洲轴心国主要战犯》的协定,拟订了组建欧洲国际军事法庭的宪章,决定在德国南部工业城市、原纳粹主义的摇篮——纽伦堡进行国际审判。1946年1月19日,同盟国授权远东盟军最高统帅部颁布特别通告,决定成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首要战犯。


纽伦堡审判是1945年11月20日在该市法律宫大厅里举行的。在美英法苏四国国旗下,一张椭圆形大桌子旁坐着由四国指派的法官和检察官,在用柞木栏围住的被告席里坐着神情沮丧的纳粹战犯。四周窗帘拉得严严实实,气氛庄严肃穆。


许多国家的代表先后走上法庭讲坛,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和证明纳粹战犯惨绝人寰、罄竹难书的罪行。他们控诉法西斯如何策划、准备和发动侵略战争;如何疯狂掠夺被占领国家的粮食、工业原料、机器设备和劳动力,恣意破坏城镇;如何把战俘和犹太人关入集中营从事苦役或送入毒气室大批加以杀害;如何把被关押者进行各种非人道的试验;如何把死者头发、人皮等制作工艺品……这些血和泪的控诉和作证激起了到庭听众的莫大义愤,通过新闻媒介的及时报道,也激起了全世界千百万人民的义愤,使公众更加看清了法西斯的本质。


但是一些死不悔改的纳粹战犯仍负隅顽抗,有的装疯卖傻,企图逃避审讯,有的竭力为自己开脱罪责,厚颜无耻地否定记录在案的讲话,甚至否定自己在文件上的亲笔签字。国际军事法庭依据事实和法理,作出了有力的反驳,使得这一小撮战犯窘态百出,不得不低头认罪。


纽伦堡审判持续了1年。1946年10月1日,在最后一次即第407次开庭时,法官庄严宣读了判决:12名战犯被判处绞刑、3人被判处无期徒刑、4人被判有期徒刑、3人被判无罪开释。当纳粹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听到自己被判处绞刑时,手脚瘫软,不得不在卫兵搀扶下走出去。驻波兰的纳粹刽子手弗朗克吓得尿了裤子,虐杀犹太人的祸首施特莱彻嘴里流着唾沫,也顿时成了废物。玩火者必自焚,这就是历史的公正逻辑!


东京审判是从1946年5月3日起开庭的,一共进行了818次公审,到1948年11月12日结束。审讯就在关押罪犯的巢鸭监狱附近的原陆军士官学校礼堂举行。由中、苏、美、英、法、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菲律宾等11国的代表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同样以无数铁的事实和罪证,控诉日本法西斯在“大东亚共荣圈”等幌子下对中国等亚洲各国人民实行极其残暴的统治。尽管原日本总理大臣东条英机、南京大屠杀的指挥者松井石根等法西斯要犯继续坚持反动立场,百般抵赖和狡辩,但最终逃脱不了世界人民正义的判决。在宣判有罪的25名战犯中,东条英机等7人被判处绞刑,16人被判处无期徒刑,2人被判处有期徒刑。


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都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国际审判。它们不仅惩办了法西斯要犯,伸张正义,大快人心,更重要的是清算了法西斯的罪行,揭露了法西斯主义卑劣、丑恶和残忍的本质,向全人类敲起永远牢记二战教训、决不让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的警钟。

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及其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济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战后它们面临着医治战争创伤,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的紧迫任务。东欧各国在经济建设中希望得到前苏联的援助和支持,前苏联为了稳定东欧,也力求发展与东欧各国的经济关系。1945~1946年间,前苏联与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合作协定,进行各种贸易活动。这对前苏联、东欧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947年6月,“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提出后,捷、波、罗、南等国都准备参加。但是,前苏联揭露和谴责了马歇尔计划企图控制受援国的阴谋,使东欧国家与前苏联一起拒绝参加马歇尔计划。美国企图通过马歇尔计划分化东欧、控制东欧的目的没有得逞,于是转而在经济上对东欧国家施加压力,不仅取消了贷款,而且还策动西方国家对东欧进行经济封锁。


为了反击马歇尔计划,进一步巩固东欧阵地,前苏联采取了相应措施。1947年7~8月间,前苏联先后与保、捷、匈、波、罗等国签订了双边经济贸易协定。这些协定被西方统称为“莫洛托夫计划”。与马歇尔计划相抗衡的“莫洛托夫计划”的实施,便初步形成了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欧贸易圈,为后来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949年1月5日—8日,苏、波、捷、匈、罗、保六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经济会议,讨论全面解决前苏联和东欧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问题。1月25日,六国代表正式签署并发表了《关于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公报》。公报谴责了马歇尔计划,表示要实现东欧国家和前苏联的“更广泛的经济合作”,决定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1959年12月举行的经互会第十二次会议上通过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章程》。它在所有签字国政府批准后于1960年4月13日开始生效。章程规定经互会的宗旨是:“通过联合和协调委员会各成员国的力量,促使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发展,加速其经济和技术进步,并提高工业不发达的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促进各成员国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人民生活福利的不断增进。”


经互会起初被确定为欧洲地区的组织,1962年对章程作了修改,规定非欧洲国家也可以加入。到80年代,经互会共有10个成员国:苏、保、匈、波、罗、捷、民主德国、蒙古、古巴、越南。阿尔巴尼亚于1949年2月参加,1961年12月起停止参加经互会的一切活动。此外,还有一些国家的代表以观察员身份出席经互会的一些会议。


经互会的主要机构有:经互会会议,为最高权力机构,执行委员会,为执行和管理机构,合作委员会,受执委会领导,现已设立计划工作、科学技术和物资技术供应等合作委员会。


经互会的合作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初期主要是进行贸易,50年代中期以后,通过协调国民经济计划扩大到生产领域的合作,推动生产的“国际分工”;70年代以后,主要合作形式为实行“经济一体化”。


国民经济计划的协调是经互会的重要活动方式。1954年经互会第四次会议决定,开始对各成员国的五年计划进行协调。1971年经互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的综合纲领》。它进一步规定:对经济政策进行磋商;编制对经济、科技的预测,协调长远经济规划;改进对五年计划的协调工作等。1984年6月举行的经互会最高级会议上又规定,首先协调各国在社会主义国际分工中实行专业化的基本方向,增加最重要商品相互供应的措施等。


生产专业化与协作开始于1955年,到1985年已签订多边生产专业化和协作的协定有150项,双边专业合作协定达1000多项。


科技合作是经互会活动的主要方面,形式是协调科技政策和科技研究工作。经互会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在70年代制订了关于各成员国在1980~1990年的科技合作基本方针,共涉及182个科技问题。1985年12月,经互会第四十一次(非常)会议讨论并通过了《2000年前经互会国家长期科技合作综合纲要》,规定在2000年前,经互会国家要在国民经济电子化、综合自动化、原子能动力、新材料新工艺、生物工程五个最先进的科技领域有个突破性的发展,并确定92个科研课题。目前共有1500多个科研组参加完成《纲要》的工作,已联合研制出近400种现代化的新产品。


在对外贸易方面,经互会成员国之间除签订双边年度贸易协定外,还签订长期贸易协定。各成员国的生产合作和其他经济联系是通过贸易渠道结算的。随着相互合作的发展,相互贸易额有较大增长,1950年约45亿卢布,到1983年达1660亿卢布,比1950年增长36倍。贸易结算通过“集体外汇”即转账卢布进行。每个转账卢布的价值为0.987412克黄金,但不以货币形式出现。


经互会成立以来,各成员国经济都取得了很大成就,这与经互会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对东欧国家来说,经互会成立初期,对打破西方经济封锁,解决它们的经济困难起了积极作用。后来通过经济合作,前苏联长期向它们提供燃料和原料,基本上解决了这些国家单干所不能解决的困难。但也因此造成了东欧国家在经济上对前苏联有较大的依赖性,政治上不得不对前苏联做出让步。同样,前苏联参加经互会也得益不少。前苏联可以获得某些东欧成员国的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还得到许多产品,补充前苏联国内市场产品的不足。


经互会在40多年的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最主要的是:成员国间的经贸关系,严重忽视了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作用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长期局限于成员国内部的经贸活动,脱离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竞争,导致经济的落后。1989年东欧前苏联形势剧变后,各成员国认为经互会的根本改造势在必行,但如何改造却意见分歧。1991年6月28日在布达佩斯召开的经互会第四十六次会议,作出了解散经互会组织的决定。但经互会组织的解散,并不意味着长期形成的前苏联东欧经贸关系的完全中断。

丘吉尔铁幕演说拉开冷战序幕


1946年3月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政治巨星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陪同下,来到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学院,进行了一个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这便是著名的铁幕演说。据报道,有3000人现场观看了丘吉尔的演说,同时有4万人拥挤在校园内、公共场所和街道上听他演讲。演讲不仅在美国全境实况转播,而且也向英国转播。


丘吉尔在此次演说中极力鼓吹英美联合以对抗前苏联拉下的纵贯欧洲南北的“铁幕”,从而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冷战”的序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和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德、日、意法西斯被彻底击溃了,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也遭到严重削弱。只有美国通过一场战争,经济和军事力量得到空前膨胀,它的军队和政治经济势力越过大西洋和太平洋进入西欧、地中海、中东和远东等广大地区,成了头号帝国主义国家。它取代德、日、意法西斯的地位,野心勃勃地要称霸欧洲和全世界。


另一方面,前苏联禁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严峻考验,国力大大增强,在追击纳粹军队过程中,红军也越出国境进入东欧、中欧等地区,并在东欧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随着战争的结束,美苏就在世界最重要的战略地区——欧洲,形成了对峙局面。欧洲战场的硝烟尚未消失,美国就酝酿发动“冷战”,遏制前苏联,力图把处于前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带,首先是欧洲控制起来。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表的。


丘吉尔在演说中宣称:“我们不能无视一个事实,就是美国和大英帝国的每个公民到处都能享受的自由,在相当多的国家里是不存在的,其中一些是十分强大的国家。在这些国家里,各种包罗万象的警察政府对老百姓强加控制,达到了压倒和违背一切民主原则的程度。或是一些独裁者,或是组织严密的寡头集团,他们通过一个享有特权的党和一支政治警察队伍,毫无节制地行使着国家的大权。在这多难的岁月,我们的责任不是用武力去干预那些我们不曾征服的国家的内部事务。但是,我们绝不能放弃以大无畏的声调宣扬自由的伟大原则和基本人权。这些英语世界的共同遗产,继大宪章、人权法案、人身保护法、陪审团审讯制以及英国习惯法之后,它们又在美国独立宣言中得到举世闻名的表现。”


丘吉尔呼吁英、美之间建立兄弟般的联合和特殊的军事合作关系,以对抗前苏联的铁幕:“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德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全都处在前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前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他还耸人听闻地宣传共产党的“第五纵队”已遍布各国,“到处构成对基督教文明的日益严重的挑衅和危险。”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立即在世界上引起了激烈的反响,演说中的过激言辞震动美国朝野,国际舆论为之哗然。美英两国政府都公开否认丘吉尔的演讲与其国家政策存在联系。


1946年3月,斯大林在接受《真理报》记者采访时,针对丘吉尔的演说指出,这个演说是危险的,目的在于破坏盟国之间合作。丘吉尔是在号召同前苏联进行战争,他在鼓吹战争。


不过,应该承认,丘吉尔的演讲本身就表明二次大战中形成的同盟国已经分化,新的对立阵营正在形成。东西方之间延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开始了。

美国批准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欧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战争的浩劫,一方面经济濒临瘫痪,急需要外部资金的援助以恢复生产,一方面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加上二战中社会主义的前苏联英勇抗击德国法西斯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其影响日益增加,西欧国家有可能引入社会主义制度的情况下,美国为了从政治和经济上控制西欧以抗衡前苏联并最终称霸全球,遂提出并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经美国总统杜鲁门批准,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在1947年3月5日指示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协调委员会在财政部协助下,草拟“更大的欧洲计划”;同时在国务院内成立援外委员会,起草陈述国务院看法的备忘录。4月底5月初,这两套班子先后提出初步报告,建议制定全面的援外计划,强调把欧洲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重视德国在欧洲复兴中的作用。


第二天,他就指示凯南领导的政策设计委员会提出全面研究美国援助欧洲的具体建议。


5月23日,凯南主持的政策设计委员会提出报告,从美国全球战略着眼,分析了“欧洲复兴”与“杜鲁门主义”的关系,针对杜鲁门主义露骨的意识形态色彩,凯南报告强调,“美国援助欧洲的努力,不应以同共产主义本身作斗争为目标”,美国不能像总统咨文中承诺的那样,在全球范围背起同共产党斗争的包袱,而要讲清楚,“只有未来的成果同美国支付的财力和人力之间有令人满意的关系的情况下,才能考虑给予援助。”


1947年7月12日,欧洲经济会议如期在巴黎举行。会议参加国有英国、法国、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希腊、冰岛、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土耳其等16国,英国外交官奥利弗·弗兰克斯担任主席。会议期间,美国助理国务卿克莱顿、驻法大使卡弗里、驻英大使道格拉斯、驻德高级专员的政治顾问墨菲等人不断与弗兰克斯及执行委员会“磋商”,事先审阅巴黎经济会议起草的一切报告,表明西欧各国必须按照美国的要求行事。但是,西欧国家有各自的要求,它们在8月底拟就的报告草案,曾要求美国提供282亿美元援助,美国认为这是漫天要价,根本不能实现。在美国的压力下,西欧不得不一再削减援助数额。美国还强调,为了取得美国国会同意,“美国政府要保留批准对等基金使用的权利”。当时严重依赖美援的西欧国家不得不在许多问题上屈从美国的要求。


9月22日,16国代表签署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的总报告,对欧洲复兴计划的合作范围含糊其辞,只是表示了参加国之间相互合作的意愿。鉴于美国压力,报告规定了计划的四项原则是:“一、各参加国努力发展生产,特别是使农业、燃料和动力、运输以及设备现代化等;二、建立和维持国内的财政稳定,作为取得充分利用欧洲的生产和财政资源的一个重要条件;三、在参加国之间发展经济合作;四、采取措施解决参加国与美洲大陆之间来往的赤字。”最后,总报告向美国提出了在四年内提供224亿美元的援助要求。


1947年12月19日,杜鲁门向国会正式提交《美国支持欧洲复兴计划》的咨文,要求在1948—1952年拨款170亿美元,前15个月先拨68亿美元,并成立经济合作署总理此事。


1948年,在一片反对“前苏联威胁欧洲”的喧嚣声中,国会于4月2日通过了《1948年对外援助法》。第二天,经杜鲁门签署,马歇尔计划开始正式执行。


根据《1948年对外援助法》,马歇尔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