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中国史 > 话说世界之六:震惊中外的历史大事件(上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话说世界之六:震惊中外的历史大事件(上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话说世界之六:震惊中外的历史大事件(上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话说世界之六:震惊中外的历史大事件(上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林之满,萧枫等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2-01

书籍编号:30044617

ISBN:978754510068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6198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全书内容:

话说世界之六:震惊中外的历史大事件(上册)


林之满,萧枫 主编


辽海出版社

编写说明


历史对于整个人类,就像记忆对于我们每个人一样,它说明我们现在做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这样做,以及我们过去是怎样做的。因此谁要想了解世界,就必须知道它的历史。


为了让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光辉灿烂,感悟世界各民族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我们组织数十位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努力,推出了这一套融故事体的文本阅读、丰富精彩的图片鉴赏于一体的100卷本《话说世界》系列丛书。每一卷都系统而深入地展示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100卷本又在总体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知识体系,把世界历史从单纯的帝王将相、改朝换代的框架中释放出来,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涵盖历史、政治、军事、文化、艺术、民俗等各个领域,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重新演绎世界五千年辉煌历史文化,给读者尽可能丰富的知识看点。


《话说世界》丛书是一幅历史长卷,共分50卷10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第1卷源远流长的世界古代史(上、下册);


第2卷流光溢彩的世界古典史(上、下册);


第3卷辉煌灿烂的世界中古史(上、下册);


第4卷波澜壮阔的世界近代史(上、下册);


第5卷日新月异的世界现代史(上、下册);


第6卷震惊中外的历史大事件(上、下册);


第7卷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上、下册);


第8卷浪漫优雅的古巴比伦文明(上、下册);


第9卷浑厚深沉的古印度文明(上、下册);


第10卷高贵典雅的古希腊文明(上、下册);


第11卷包罗万象的古罗马文明(上、下册);


第12卷夕阳辉映的拜占庭文明(上、下册);


第13卷传宗布教的的阿拉伯文明(上、下册);


第14卷血泪交织的希伯莱文明(上、下册);


第15卷光耀美洲的的印第安文明(上、下册);


第16卷璀璨夺目的世界文学(上、下册);


第17卷响彻天籁的世界音乐(上、下册);


第18卷鬼斧神工的世界建筑(上、下册);


第19卷妙笔生花的世界绘画(上、下册);


第20卷凝固不朽的世界雕塑(上、下册);


第21卷摇曳多姿的世界舞蹈(上、下册);


第22卷低吟浅唱的世界戏剧(上、下册);


第23卷精华荟萃的世界教育(上、下册);


第24卷卓尔不群的世界思想(上、下册);


第25卷改变生活的科学发现(上、下册);


第26卷创造生活的科技文明(上、下册);


第27卷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上、下册);


第28卷百花齐放的舞蹈思想(上、下册);


第29卷美轮美奂的美术经典(上、下册);


第30卷神圣辉煌的著名宫殿(上、下册);


第31卷独领风骚的工艺美术(上、下册);


第32卷美化生活的装饰艺术(上、下册);


第33卷光怪陆离的世界民俗(上、下册);


第34卷狂放粗犷的原始艺术(上、下册);


第35卷多姿多彩的艺术文化(上、下册);


第36卷口耳相传的艺术典故(上、下册);


第37卷流传千古的文学名著(上、下册);


第38卷彪炳史册的学术名著(上、下册);


第39卷划破时代的世界变革(上、下册);


第40卷改变时局的世界会议(上、下册);


第41卷云诡波谲的世界外交(上、下册);


第42卷惊心动魄的世界战争(上、下册);


第43卷同遵共守的世界条约(上、下册);


第44卷耸人听闻的世界灾害(上、下册);


第45卷犀利雄辩的世界演说(上、下册);


第46卷风格迥异的亚非奇迹(上、下册);


第47卷独具特色的欧美奇迹(上、下册);


第48卷轰动全球的影坛佳作(上、下册);


第49卷视角独到的世界摄影(上、下册);


第50卷扑朔迷离的世界之谜(上、下册)。


《话说世界》希望通过一些通俗的语言和故事体裁,对世界历史做一个概述。它只讲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人物和对关键阶段的描述,而且选择了一种通俗的简明形式。其原因很简单,鼓励一个人充满兴趣地去阅读一本生动的书,比沉闷枯燥的文字吓跑一个读者,对文化的意义更大。这本书可以作为历史专著的补充读物。你可以用非常休闲的方式去阅读它,读读停停,我们相信在历史人文的浪漫风景中,你不会感到乏味。当然,本书也无意于去取代那些优秀的历史专著。如果你对某一个局部历史细节有特殊的兴趣,还可以参考详尽的其他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


《话说世界》不同于现存于世的多种版本的世界通史,其往往“为通而通”,结果常顾此失彼,挂一漏万;主干虽有,枝叶嫌乏。而《话说世界》则运用现代分类科学,在结构设计方面有总有分,有经有纬,条分缕析,纲举目张。《话说世界》重点选取世界历史文化长河中的若干话题,逐一论说。纵横全书,既能看到世界历史的大脉络、大走势,又能细察世界历史的每一个横断面,完整而丰满。


《话说世界》用生动的文本和精美的插图,再现了人类文明进程的恢弘画卷堪称一部贯通整个人类社会的世界史简明百科全书,串联起全部人类文化的瑰宝,以其光辉不朽的价值与流传恒久的魅力,成就一部好读又好看的世界历史通俗读物。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话说世界》丛书编委会


2008年2月

世界性的文化交流媒介的诞生


——公元前4000年字母文字的发明


当今世界拥有两大文字体系:一个是以西方文明为实体的字母文字,另一个是以中华文明为实体的汉字。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字母文字以其简单易学、便于使用的优点而占据了重要地位。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学习汉语,引入拼音后都会简单得多,环顾我们的四周,无论是查询、检索,还是排列、印刷,基本上都是使用字母文字。所以可以说,字母文字系统是古代人类留给我们的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1.诞生于地中海东岸的紫红之国


第一个字母系统是山西奈半岛上的闪族商人发明的,大概在公元前1800年,考古学家认为,这种文字是在埃及象形文字的影响下由平民发明的,目的是为了使之简化和平民化,从而摆脱官方垄断,但始终没有发展成为严格的音标文字。


真正的音标文字是地中海东岸的迦南人后裔腓尼基人发明的。腓尼基是古代一个城邦国家,位于叙利亚沿岸,西临地中海,东倚黎巴嫩山,北接小亚细亚,南连巴勒斯坦,是西亚海陆交通的枢纽地区,航海和商业发达。因当地盛产一种提取自海螺的紫红色的染料而被古希腊人称为腓尼基,意即“紫红之国”。作为一个海上商业国家,腓尼基的商人需要一种有别于繁琐的楔形文字的简便的文字系统来记载和交往。在公元前13世纪,在埃及字母的基础上,腓尼基人创造出由22个辅音字母(一说23个)所组成的字母系统。后来经过希腊人增补元音字母而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希腊字母经过一些改进后,由罗马人向西传播,由拜占庭人向东传播。至今欧洲各国的拼音字母基本上都来源于腓尼基字母。


关于腓尼基字母的发明,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有一个聪明的腓尼墓木匠,名叫卡德穆斯。有一天,当他在别人家里干活时,发现有一件工具没有带来。他随手拿起一片木头,用刀在上面画了些符号,然后让一个奴隶送去给他在家中的妻子。卡德穆斯的妻子看了木片,二话没说就拿起一个工具交给了奴隶。结果当然没有错,夫妻俩用他们独有的方式交流了信息。卡德穆斯在木片上画出的便是腓尼基第一次出现的字母文字。这件事情很快便流传开来,人们纷纷来向卡德穆斯求教,卡德穆斯便将这种文字教给了他们,腓尼基字母文字就这样逐渐传播开来。


最早使用腓尼基字母的腓尼基城市是乌加里特城,大约建成于公元前4000年,在公元前1400年时为一场地震所摧毁。乌加里特古城被摧毁之前可谓一座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城市,城里云集着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人。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数以千计的用楔形符号写的字母文字泥版。其中的30个楔形符号已被读懂,其中还有不少乌加里特的诗篇。学者们还在这里发现了一本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有字母文字表的《识字读本》,后来在腓尼基南北通用的由22个辅音音符所组成的字母,就是从乌加里特的字母演进过来的。


2.打开智力交流与文化扩张之门


字母文字的意义就在于它打开了智力交流的世界。与埃及和中国的象形文字以及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不同,字母文字不在于表意而在于表音,它的核心理念即在于:能够记录语音的符号可以发挥文字功能。字母文字把辅音和元音字母排列成音节,再把音节连接起来,成为表达明确意思的词语。表意文字最初是由书吏用简单的图形把一些实物画下来,如牛羊、谷物、鱼等,在表达一些抽象概念的时候,书吏们便在图形旁边加上别的符号来表示新的意义,尽管他们后来也许选择了一些表音的音符,而且图形符号的数量也大为精简,但仍然十分累赘,更为重要的是,书吏对书写的通晓造成了这一阶层对文化的垄断,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的区分由此开始,并分别发展起来。这种区分的存在有利于既得利益者维护自己阶层的稳定和地位,所以,当字母文字的传播潮流来到时,他们纷纷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在欧亚大陆的其他地方,在采用字母文字的时候只是稍稍作了些变动,以适应各自不同的语言。这样做的结果是,字母文字的所到之处,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之间,城市统治集团与农民群众之间的裂缝都大大缩小了。对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富强和扩张,字母文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工具。光辉灿烂的希腊罗马文化正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产生的。


字母文字的一个显著的历史特性就是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字语言。以腓尼基字母为源头,形成了拉丁、阿拉伯、斯拉夫等几种主要字母,又以这几种字母为基础,各自产生了几种或十几种字母文字。在西方的殖民时代来到之前,人类使用文字的基本轮廓为:欧洲以拉丁字母和斯拉夫文字为基础来建立各民族的文字语言体系,亚洲则呈现为西亚以阿拉伯字母为主,南亚受印加字母影响较大,中亚兼收并用斯拉夫、阿拉伯等字母,东亚诸国则长期使用汉语为书面语,东北非受阿拉伯字母的影响,非洲、美洲和澳洲的大部分地区则没有文字而使用原居民语言。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伴随着掠夺、屠戮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传播,亚洲、非洲、美洲和澳洲的许多国家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与此相伴随的是本国语言的殖民化,造成了如今拉丁字母在世界上分布广泛的局面。


3.拉丁攻势下的华夏汉字


汉字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与它并列的两种古文字——古埃及圣书字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都已经消亡了,而汉字却依然能历经千年演变,反而日臻完善。


甲骨文阶段,汉字初具“六书”之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使得汉字或神形,或可意,或比合现意,或意音相辅,形声相成,或依声托事,假借引申,形成了既深且广的内涵和外延,另外汉字的单音性、词组性、平仄的运用、双声叠韵的发展,使得汉字自然而然产生一种音韵之美、对仗之工,文章读来婉转曲折,余味无穷。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汉字在输入、编码等方面遇到了困难,于是兴起了一股“汉字落后论”和“汉字拉丁化”的言论,对此,作为每天都在使用汉字的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是非常值得反思的。面对以先进的生产力为依托的拉丁字母的攻势,我们首先必须正视我们的传统。流传了近3000年,我们的祖先世代使用,并以此创造了足以令世界赞叹的文化的汉字,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它的精髓?而对于外来的看似先进的东西,我们又是否了解它?我们该如何谨慎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以及改造我们的传统,以适应时代的变迁?这都是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探索的重大问题。

文明之光肇始两河流域


——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城邦的出现


公元前3500年左右,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一个被称为苏美尔的地方,人们建立了城市,发明了文字,完整意义上的人类历史开始了。从这时起一直持续到公元前20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文明——苏美尔文明时期。在这一时期,苏美尔人以其充满着原创智慧的各项发明创造,为人类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第一章,从而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1.苏美尔城邦——最早的城市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下游的一片异常肥沃的土地,又称新月地带。公元前5000年的时候,一支来自印度西北部的黑皮肤种族来到这里并定居下来,这就是苏美尔人。他们是掌握了一定劳动技巧的农业部落,懂得铸铁,美索不达米亚肥沃的土地有助于他们把农业发展到一个较高的程度,因此剩余农产品的交换逐渐发展起来。他们的建筑能力随之不断提高,从最初只能建两三间泥砖小屋,到使用通过交换得来的天然石块建筑起更大的建筑。他们还发明了制陶用的转盘,从而制造出各种器皿,如碗、盘、杯和罐子等。他们用芦苇编成小船,外面覆以兽皮和树胶,这使得他们可以从河的一岸到另一岸。这项交通工具的发明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正是这种小船首次打破了各个地区之间的封闭状态,并逐步导致了大城市的出现。


考古学家在美索不达米亚发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城市——乌尔城。乌尔城是公元前3000年时乌尔王朝的首都,是当时两河流域南部宗教和商业中心。它建在幼发拉底河的东岸,位于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东南约300公里的穆盖伊尔。乌尔城有高高的城墙和宽阔的护城河环绕。城市内交织着砖块铺成的狭窄的街道,街道两旁是房屋、商店和公共设施。在城中央有一个塔形的神庙,被称为乌尔塔庙,是现存最早和保存最完好的塔庙。神庙为苏美尔国王南努所建,庙内有一个很大的月亮神雕像。月亮神是乌尔城的主神,城内不仅敬奉月亮神,还有为月亮神的妻子尼格尔建造的小庙。苏美尔人崇拜自然神,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主神,但他们也不排斥其他的神。这是犹太教兴起以前各主要文明的宗教形式。


从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苏美尔文明时期,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单位。父亲是一家之长。苏美尔人被分为三个等级:神父、政府官吏和军官是最高等级,中间等级是商人、农民和手工业者,奴隶地位最低。神父们被视为神的仆人,是最重要的人,他们要管理城外的土地、仓库,进行交易,神父还被看作是城邦的智者,要给神庙里的人上课,给病人开药,裁决纠纷,制定历法等。最初的苏美尔是没有国王的,城邦由首席神父统治,随着城邦的扩大,开始从神父中选出一位受人尊敬的人来管理城邦事务——君主制产生了。国王管理的是与神庙无关的其他事务,如保证法律实施,维持水渠,修整街道以及率兵打仗。


在苏美尔,商人、农民和工匠各尽其职,使整座城市保持了良久的生机。商人们通过贸易为城邦增加了繁荣,农民们让城市储满了粮食,工匠们则通过他们的技艺装扮整座城市。其中雕刻匠用黏土、石头、石膏和象牙做出了漂亮的图章,这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关系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奴隶们往往是战俘,但他们有时可以买回自由和土地。


公元前2320年左右,整个苏美尔被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北部阿卡德地区的萨尔贡大帝征服,在以后两个世纪的时间里,阿卡德和苏美尔被合并成为一个帝国,直到公元前2130年苏美尔人重获独立,并将这种复兴一直延续到公元前2000年,这期间建立了乌尔第二王朝。公元前2000年的时候,闪族部落中的一支阿摩利人征服了苏美尔,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城邦文明宣告终结。然而苏美尔文明并没有消失,它被古巴比伦人继承,并很快发展出了另一种辉煌的文明——古巴比伦文明。


2.泽被后世的三件瑰宝


车辆、历法和文字,苏美尔人以这三种泽被后世的发明创造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其首创之功是无论怎么赞赏都不过分的。


车辆运输——公元前3000年左右创造的车辆运输是人类历史早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这一发明灵感来自于陶轮。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伊朗,轮子开始用于制陶业。大约500年以后,轮子进入苏美尔地区。苏美尔人第一次将这种轮子同一块橇板连在一起,从而制造出一种运输工具,这不愧是一个天才的创造。经过比较便可看出:埃及人在公元前2700年时就已经知道陶轮,但1000年以后才知道将轮子用于运输,而且他们是在与美索不达米亚人的交往中才学会使用车轮的。最早的苏美尔运输工具是两轮战车和四轮货车,都是用牛拉的(马在公元前2000年一公元前1700年间才传入西亚)。这种车轮没有轮辐,只是用两三块圆形的木板拼成圆形并用栓固定在一起,坚固的车轮上安放着车厢。虽然移动起来速度并不是很快,但对当时繁多的工程而言的确帮了很大的忙,而战车在战场上也足以令对手胆战心惊。人类的交通方式正是从这种起初十分笨拙的工具开始,经历了长期不断的演变发展,最后形成现在这种四通八达、便捷高速的交通网的。


太阴历——苏美尔人另一项堪称人类历史早期最重要的发明之一的成就是太阴历的发明。美索不达米亚尽管土壤肥厚,但气候恶劣,要想知道开始播种和收获的准确时间,就必须要发明一种能够确定时日行程的可靠途径,以确定周而复始的农作周期。苏美尔人利用月亮的盈亏循环,将从弦月到弦月所需要的29天视为一个计时单位,推定当月亮运行经过12个计时单位时(一半是29天,—半是30天),一年就过去了,播种的时间复又开始。几个世纪以后,苏美尔人又开始每隔几年在他们的年历上加上一个月,以准确地预计季节的循环。苏美尔人的太阴历是人类通向更为精确的预测性科学的第一步。犹太人和穆斯林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这种关于月亮运行周期的知识,并创造了犹太历和回历,证明了太阴历的可行性。


文字——公元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开始在石头上刻上图画,或把图画印在泥版上,以作为拥有某物的标志。大约五个世纪以后,苏美尔神庙的僧侣为了保存神庙的财产和商业记录,将书写文字发展为能表示抽象事物的图形。公元前2500年左右,此时苏美尔地区的书写系统已经得到了充分发展,成熟的文字取得了主导地位,这就是著名的楔形文字,由芦苇做成的带有三角形笔尖的笔刻在湿泥版上而成。楔形符号共有500个,其中相当一部分有复合含义,因此比以后的字母文字要难掌握。在长达2000年的时间里,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唯一的文字系统,到了公元前500年,它已经成为西亚绝大多数地区商业交往的通用媒介。从现在发掘的泥版文书来看,大约有90%的内容是有关商业和行政的,另外则可划归文学的范畴。从这些残存的泥版文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苏美尔人的社会风气、宗教信仰和经济、阶级关系,为人们探索那个最早的文明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沐浴文明之光的民族,苏美尔人为世界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当我们在新的世纪理所当然地享受着文明的种种美妙之处时,回首望望4000多年前那些艰难前行的先民,仍不能不为他们的勇气和智慧所叹服。


3.苏美尔的蒙娜丽莎


在伊拉克,有一座雕像是具有5000年历史的珍贵文物,名叫“瓦尔卡夫人”,又名“苏美尔的蒙娜丽莎”,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类面部雕塑之一。该雕塑用石膏制成,外形像一个面具。伊拉克战争后,它曾失窃5个半月,2003年9月23日终于重返巴格达博物馆。据说,窃贼曾把它埋在巴格达一家住户后院的椰枣树下。

“世界七大奇迹”之首


——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建造的金字塔


坐落在尼罗河畔的大金字塔被公元前1世纪西西里的狄奥多洛斯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金字塔”一词是我国对古埃及的角椎体陵墓的形象称呼,因为角椎体陵墓的每一面都呈三角形。类似于汉字的“金”字形,故称为“金字塔”。


在尼罗河西岸,以孟斐斯为中心,形成了一大片王家墓地。除最主要的萨卡拉和吉萨外,还包括达赫舒尔、阿里安和阿布拉瓦西等地。从开罗附近的吉萨至上埃及的希拉康坡里斯一带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金字塔,据报导至今为止已发现的金字塔大概有97座。那么这些金字塔是用来做什么的?仅仅是为了让人们观赏吗?不,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们的陵墓,它象征着法老的统治力量。


在这些金字塔中,以埃及古王国时期第四王朝的国王胡夫所建的金字塔最大。胡夫的金字塔位于古王国首都孟斐斯以北,今之首都开罗附近的基泽。胡夫的金字塔高146.5米,由于数千年来在自然风化作用下,金字塔顶受到严重损毁,现高仅有137.18米;塔基边长230多米,由于塔基被沙石掩埋,现仅为227米;整个塔身由平均2.5吨重的大约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个庞大的锥体矗立在埃及的土地上,使埃及增添了不少神秘感。


这么雄伟的建筑是怎样建造的呢?在古埃及,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装备,如吊车、汽车和先进的建筑技术,居然能够建造起一座200多米高的塔,真是不可思议。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有的说采用“斜面上升法”,即从采石场用麻绳牵引移动石块到场地,再在金字塔的每一阶层的每一边上建筑起一个同样高的斜坡通路运送石材;有的说仅在金字塔的一个侧面采用梯形斜面的更简便的方法;还有的学者认为几千年前,古埃及人是在外星人的帮助下才建成了金字塔。


建造这么宏伟的建筑应该需要多少人呢?一些专家对此进行了测算。人们根据一些铭文,推测金字塔可能是按照“队”来进行的。每个劳动队通常都用国王的本名或荷鲁斯名命名,如“友善的孟考拉队伍”,“伟大的荷鲁斯卡赫特的队伍”等。这些劳动队通常由“班”和“组”组成。有人认为,每个队分为4—5个班。赖斯讷做了近似的计算,认为每个组可由10—15个人组成,而每个班由200—250人组成,一个劳动队由800—1000人组成。在一个采石场上有1600人劳动。希罗多德曾经谈到建筑金字塔,他说:“他们分成10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个大群要工作3个月。在10年间人民都是苦于修筑可以使石头通过去的道路……金字塔本身的建筑用了20年。”


关于金字塔的建造有许许多多的传说,希罗多德说,第四王朝的国王胡夫在建筑金字塔时,耗尽了财力,这个荒淫无耻的国君竟然让自己的女儿去卖淫,以便勒索报酬,来完成自己的陵墓。又说,他的女儿除了按照她父亲的吩咐去做外,也想给自己留点纪念物,因而请求每一个想和她交媾的人都要给她的营造物提供一块石头。而这些石头便用来修建了正对着大金字塔的三座金字塔中间的一座。这个故事可能是虚构的,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看出法老是多么的昏庸,而这些一心想要长寿的人们,这些“尊贵”的人,为建造金字塔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更不用说那些用生命和鲜血建造金字塔的底层人民所付出的代价了。


提到金字塔,就不得不提到狮身人面像。这位狮身人首的怪物叫做斯芬克斯。在埃及文献中,这座纪念物一般被称为Horem—alchet(“地平线的荷鲁斯”)。因此,“斯芬克斯”或许表示太阳神或国王,而国王去世则和太阳神结为一体。狮身人面像坐落在哈夫拉金字塔的东侧,紧靠河谷庙的西北,似乎是塔陵的守卫者,但也可能是哈夫拉死后与太阳神结为一体的象征。狮身人面像意味着人的智慧和狮子的勇猛力量的结合。狮身人面像身高约20米,长为55米,据说是由一块巨石雕刻而成。如果把另外加上的匍匐在地面上的两只前爪计算在内,共73.5米长。它的头部有5米长,其耳、鼻的长度超过普通人的身长。关于“斯芬克斯”也有许多传说。据说“斯芬克斯”在路口向行人问问题,其实就是猜谜,如果你猜错了,斯芬克斯就把你吃掉,如果你猜对了,斯芬克斯就死。好多人因此而枉送了性命。后来有一个年青人去找斯芬克斯,斯芬克斯就问他:“一种动物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下午三条腿。请问这是什么动物?”这个青年略一思索,说:“人。”斯芬克斯大叫一声昏死过去。这就是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的神话。这个神话中展示的是古代哲学家对人的思考,人这一生,小时候,用四肢爬还不会走路;长大了,开始直立行走;晚年,老了不中用了,得有一把拐棍。这个故事形象地反映了人的一生,也展现了古代埃及人的智慧。


最后有必要提一下神秘而又让人感到恐怖的木乃伊,现在有的恐怖片名称就叫《木乃伊》,那么木乃伊究竟是什么?它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其实木乃伊就是干尸。古代的法老们幻想死后仍可继续享福,因此千方百计地保存好尸体,不让它腐烂。为了保存好尸体,必须把尸身涂上香料,取出全部内脏,然后放在盐水里浸泡,然后再填塞防腐物品,最后用麻布绷带把尸体扎好,放进棺材内即可。埃及的金字塔就是埃及法老存放木乃伊的地方。


有关金字塔仍然有许多谜等待人们去揭开。古代埃及人民所建造的金字塔给埃及带来了不朽的声誉。

克里特文明的兴起


——公元前2000年古希腊青铜器时代的文化


克里特文明通常指古希腊青铜器时代的文化,它以爱琴海南部的克里特岛为中心,延伸于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和希腊半岛的部分地区,古希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就产生在这里。史学传统还把克里特文明与其后的迈锡尼文明统称为爱琴文明。


考古发掘资料证明,约在公元前6000年,克里特岛上就有人类栖居了。他们可能主要是来自小亚细亚的移民。古代作家称这些非希腊语的居民为卡里亚人、勒勒吉人、皮拉斯基人。克里特文明的创造者,大概就是这些非希腊语居民。约在公元前3000年代中叶,克里特的原始公社制日渐解体,并向阶级社会过渡,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进入青铜时代,出现了王宫建筑和象形文字,产生了由农村公社结合而成的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这种最初的国家大体与古代东方的古国属于同一类型,每一小国都建有一个宏大的宫殿建筑,此处既是它的政治和宗教活动的中心,又是该国经济活动的场所,城市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