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世界史 > 包罗万象的古罗马文明(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包罗万象的古罗马文明(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包罗万象的古罗马文明(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包罗万象的古罗马文明(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林之满,萧枫等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2-01

书籍编号:30044624

ISBN:978754510068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9521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世界史

全书内容:

话说世界:包罗万象的古罗马文明(下)


林之满 萧枫 主编


辽海出版社

编写说明


历史对于整个人类,就像记忆对于我们每个人一样,它说明我们现在做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这样做,以及我们过去是怎样做的。因此谁要想了解世界,就必须知道它的历史。


为了让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光辉灿烂,感悟世界各民族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我们组织数十位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努力,推出了这一套融故事体的文本阅读、丰富精彩的图片鉴赏于一体的100卷本《话说世界》系列丛书。每一卷都系统而深入地展示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100卷本又在总体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知识体系,把世界历史从单纯的帝王将相、改朝换代的框架中释放出来,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涵盖历史、政治、军事、文化、艺术、民俗等各个领域,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重新演绎世界五千年辉煌历史文化,给读者尽可能丰富的知识看点。


《话说世界》丛书是一幅历史长卷,共分50卷10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第1卷源远流长的世界古代史(上、下册);


第2卷流光溢彩的世界古典史(上、下册);


第3卷辉煌灿烂的世界中古史(上、下册);


第4卷波澜壮阔的世界近代史(上、下册);


第5卷日新月异的世界现代史(上、下册);


第6卷震惊中外的历史大事件(上、下册);


第7卷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上、下册);


第8卷浪漫优雅的古巴比伦文明(上、下册);


第9卷浑厚深沉的古印度文明(上、下册);


第10卷高贵典雅的古希腊文明(上、下册);


第11卷包罗万象的古罗马文明(上、下册);


第12卷夕阳辉映的拜占庭文明(上、下册);


第13卷传宗布教的的阿拉伯文明(上、下册);


第14卷血泪交织的希伯莱文明(上、下册);


第15卷光耀美洲的的印第安文明(上、下册);


第16卷璀璨夺目的世界文学(上、下册);


第17卷响彻天籁的世界音乐(上、下册);


第18卷鬼斧神工的世界建筑(上、下册);


第19卷妙笔生花的世界绘画(上、下册);


第20卷凝固不朽的世界雕塑(上、下册);


第21卷摇曳多姿的世界舞蹈(上、下册);


第22卷低吟浅唱的世界戏剧(上、下册);


第23卷精华荟萃的世界教育(上、下册);


第24卷卓尔不群的世界思想(上、下册);


第25卷改变生活的科学发现(上、下册);


第26卷创造生活的科技文明(上、下册);


第27卷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上、下册);


第28卷百花齐放的舞蹈思想(上、下册);


第29卷美轮美奂的美术经典(上、下册);


第30卷神圣辉煌的著名宫殿(上、下册);


第31卷独领风骚的工艺美术(上、下册);


第32卷美化生活的装饰艺术(上、下册);


第33卷光怪陆离的世界民俗(上、下册);


第34卷狂放粗犷的原始艺术(上、下册);


第35卷多姿多彩的艺术文化(上、下册);


第36卷口耳相传的艺术典故(上、下册);


第37卷流传千古的文学名著(上、下册);


第38卷彪炳史册的学术名著(上、下册);


第39卷划破时代的世界变革(上、下册);


第40卷改变时局的世界会议(上、下册);


第41卷云诡波谲的世界外交(上、下册);


第42卷惊心动魄的世界战争(上、下册);


第43卷同遵共守的世界条约(上、下册);


第44卷耸人听闻的世界灾害(上、下册);


第45卷犀利雄辩的世界演说(上、下册);


第46卷风格迥异的亚非奇迹(上、下册);


第47卷独具特色的欧美奇迹(上、下册);


第48卷轰动全球的影坛佳作(上、下册);


第49卷视角独到的世界摄影(上、下册);


第50卷扑朔迷离的世界之谜(上、下册)。


《话说世界》希望通过一些通俗的语言和故事体裁,对世界历史做一个概述。它只讲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人物和对关键阶段的描述,而且选择了一种通俗的简明形式。其原因很简单,鼓励一个人充满兴趣地去阅读一本生动的书,比沉闷枯燥的文字吓跑一个读者,对文化的意义更大。这本书可以作为历史专著的补充读物。你可以用非常休闲的方式去阅读它,读读停停,我们相信在历史人文的浪漫风景中,你不会感到乏味。当然,本书也无意于去取代那些优秀的历史专著。如果你对某一个局部历史细节有特殊的兴趣,还可以参考详尽的其他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


《话说世界》不同于现存于世的多种版本的世界通史,其往往“为通而通”,结果常顾此失彼,挂一漏万;主干虽有,枝叶嫌乏。而《话说世界》则运用现代分类科学,在结构设计方面有总有分,有经有纬,条分缕析,纲举目张。《话说世界》重点选取世界历史文化长河中的若干话题,逐一论说。纵横全书,既能看到世界历史的大脉络、大走势,又能细察世界历史的每一个横断面,完整而丰满。


《话说世界》用生动的文本和精美的插图,再现了人类文明进程的恢弘画卷堪称一部贯通整个人类社会的世界史简明百科全书,串联起全部人类文化的瑰宝,以其光辉不朽的价值与流传恒久的魅力,成就一部好读又好看的世界历史通俗读物。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话说世界》丛书编委会


2008年2月

建筑艺术


千人大浴场


古罗马人对洗澡有特殊的嗜好,在很早以前,古罗马人就建了许多极其考究的大型浴场,将沐浴温泉作为养生与享受的一种方式。浴场在古代罗马不仅是保持个人卫生的洗浴场所,还是一个具备休闲、社会活动、交际等多重功能的公共场所,卡拉卡拉浴场位于罗马城的南部,是古罗马时期城内规模最大的浴场之一。是一个由不同功用的建筑组合而成的建筑群,是反映古罗马建筑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


古罗马的公共浴场是当时建筑中功能、结构和施工技术最复杂的一种建筑群。浴场容纳人数很多,也像剧场那样是供民众使用的,发挥着民众俱乐部的作用。


入浴时的雕像这种浴场在共和国后期开始出现,最初可能是从城市或神庙附近公用的某种温泉浴池转化而来,只有一两个较大的热水浴池;由于要经得住水汽侵蚀,因此一开始便采用砖石结构,以圆形为主,屋顶也多用穹隆圆顶。


半圆形的宴会厅到了帝国初期,浴场规模发展得庞大而复杂,大型的皇室浴场增设图书馆、演讲厅和商店等,还有很大的交谊厅和运动场所。建筑一律用砖石、水泥和拱顶等物建成,中央大厅宽敞明亮。罗马建筑追求空间效果和华美装饰的特色与多样化的用途,配合得可谓完美无缺。


公元2世纪初,叙利亚建筑师阿波罗多洛斯设计的图拉真浴场确定了皇家浴场的基本形式:主体建筑物为长方形,完全对称,从轴线上是热水厅、温水厅和冷水厅;两侧各有入口、更衣室、按摩室、涂橄榄油和擦肥皂室、蒸汗室等;各厅室按健身、沐浴的一定顺序排列;锅炉间、储藏室和奴隶用房在地下;浴场地下和墙体内、拱顶内设有管道通热气和烟以取暖。


以后各代修建的卡拉卡拉浴场、戴克里先浴场和君士坦丁浴场,均大体仿此建造。这几个浴场的主体建筑都很宏大,其中卡拉卡拉浴场是罗马帝国时期遗留下来保存最完好的浴场,也是同类建筑中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结构最先进的浴场。浴场长216米,宽122米,可容纳1600多人;戴克里先浴场长240米,宽148米,最多可容3000千人。它们的温水厅面积最大,用三个十字拱覆盖,是古罗马结构技术成就的代表作之一。在各种类型拱券覆盖下的厅堂,形成室内空间的序列,它们的大小、高低、形状、明暗、开合都富有变化,对以后欧洲古典主义建筑有很大影响。卡拉卡拉浴场以其规模、技术、工艺赢得了罗马建筑史上里程碑式建筑的地位。


浴场的主体建筑物后面是体育场,其余三面是花园,再外面其四周都有建筑物,整个浴场占地面积很大。戴克里先浴场面积达11公顷之多。公元4世纪时,罗马城共有大型浴场11个,中小型浴室800多个。


安东尼浴场帝国灭亡后,皇家办的大浴场多数遭到破坏。只有卡拉卡拉、君土坦丁、戴克里先等少数浴场幸存下来。16世纪,戴克里先浴场高大的温水厅,被改为天主教堂,保存至今;它东侧的几个厅堂现为博物馆,西侧的两个圆厅亦成为教堂,还留存一些半圆龛和墙垣。虽说这个大浴场如今已面目全非,然而人们在此驻足仍不难想象出它昔日的壮丽和辉煌。


地下“死城”——赫库兰尼姆


赫库兰尼姆城,之所以被称为地下“死城”,是因为它是毁于火山爆发。它又名海格力斯,以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英雄海格力斯之名命名。在历史上,它曾被意大利几个不同的民族相继统治过。公元前89年,它同庞贝城一起被罗马人占领,成为古罗马的一个属地。当时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人口达5000人。


公元79年8月24日早晨,那不勒斯海湾晴空万里,阳光明媚。在海滨圣地赫库兰尼姆城,面包师塞克斯塔斯·帕特卡斯正在面包房烤制着面包和糕点;修理店里,修理师正在修理一个铜烛台和一尊油神铜像;蔬菜水果贩奥拉斯·法菲热斯正利用穹棱拱顶的建筑往水果和蔬菜上洒水;一位雕刻师正在加工一块美玉,一个生病的孩子躺在珠宝店后面的一所房子里,手不停地挥舞,嘴里不停地叫着,好像是想得到桌子上他爱吃的鸡大腿和一堆胡桃;离这儿不远处,一个粗壮的搬运工正在造船厂搬运一箱货物,一个十四岁的小保姆正在照看仅十个月的婴儿;十字路口的小吃店里,小伙计正在屋子的墙上潦草地写着送酒的次数和日期;而他的隔壁住着帕吐姆那斯和他的情侣艾菲安达。艾菲安达正在聚心会神地画着一幅角斗士与鹿角斗的素描,而她的情人——帕吐姆那斯在一旁深情地注视着她。突然,帕吐姆那斯走到房间的斜坡处,在墙上写下了一些简单的单词:帕吐姆那斯爱艾菲安达……整个城市的居民处在宁静欢快的气氛之中。


中午,赫库兰尼姆城的居民感到大地在震颤,并听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和雷声。抬头望去,只见东面四公里远处的维苏威火山口冲出一股蘑菇状的烟柱,霎时间遮天蔽日,天昏地暗,滚烫的岩浆以每小时100公里左右的速度迅速地涌向这座城市,其温度估计高达摄氏900度。


惊恐万状的居民争先恐后涌向海滩,沿海滨或乘船逃命。当维苏威火山平静下来时,赫库兰尼姆城已经被掩埋在厚达20多米的黑色岩浆下面。维苏威火山喷发后18小时,即清晨6点钟左右,下起了暴雨,赫库兰纽姆城顿时成了一片水乡泽国:在此之前,跑到海滩的赫库兰纽姆城居民还以为他们能够幸免于难。不料,暴雨冲毁了山坡上的森林,以每小时约200公里的速度,从维苏威火山径直扑向赫库兰纽姆城,霎时间城市被淹没于20米深的洪流之下。当暴雨引起的洪流汹涌而来时,惊慌失措的人们才沿着狭窄的街道向港湾跑去;然而,火山爆发同时引起了海啸,人们从海上逃生的路也被切断:洪流首先冲毁了东北面的城墙,接着沿着赫库兰纽姆的大街小巷奔流……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大水终于退去了,而泥沙也封埋了整个城市。


古罗马城几个世纪过去了,赫库兰尼姆城与11公里外的庞贝古城逐渐被遗忘了,直到1709年,工人们在“死城”挖井时,发现了古时剧场的舞台,进一步挖掘后,发现了众多的大理石构件。赫库兰尼姆就这样很偶然地被发现了。当时,意大利正被奥地利军队占领。奥国一亲王闻讯后下令士兵开挖隧道,以便攫取漂亮的大理石去建造他正在动工兴建的别墅。


到了1738年,意大利皇家图书馆馆长、人文学家唐·马塞罗·凡努提侯爵开始在赫库兰尼姆城发掘。他采取井巷式的发掘方法,清理出土了三个穿长袍的罗马人的大理石雕像、一些彩色圆柱和一匹青铜马的躯干。同年12月11日,找到一方铭文,从而了解到有个名叫鲁福斯的人曾出资兴建“海格力斯剧场”。


拱门到了1927年,意大利政府决定对赫库兰尼姆城进行分阶段的发掘,赫库兰尼姆城的原貌逐步得以显现出来。赫库兰尼姆城建在由维苏威火山流下的两条溪流之间的高地上,四周高墙环绕。因此当维苏威火山爆发时,灼热的岩浆首先袭击了赫库兰纽姆城。当它成为泥流热海中的孤岛时的七个小时后,庞贝城也被覆没。由于赫库兰尼姆城受维苏威火山上流下的丰富地下水浸润而保持潮湿的泥土的影响,使它比火山灰和浮岩覆盖下的庞贝城保存得要好得多。许多日常生活中容易腐烂的东西,由于保持了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同时又受不到空气的影响,尽管曾经被炽热的岩浆炙烧过,但仍和已经出土的四个行政区,以及石头街、古罗马广场,长方形大会堂和一半的竞技场一样保存完好,发掘出来时几乎与掩埋时没有什么两样。


由于落在庞贝城上的火山灰和浮岩比较疏松,掩埋得较浅,平均只有3.6米深;而覆盖在赫库兰尼姆城的熔岩混杂有许多巨大的岩石,掩埋得较深,平均深达20~26米,这就给发掘工作带来了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但是,对赫库兰尼姆城却起了一种保护作用。它虽然使木料碳化,却没有毁掉木头,因此,许多门窗在原来的位置上仍可随意启闭,青铜汲水机依旧可以运转自如。而且,它们还阻止了早年发掘者的疯狂的寻宝和破坏活动。


庞贝古城


庞贝古城是意大利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也是古罗马的一大骄傲,座落于意大利西南角的那不勒斯海湾。


庞贝古城遗址世界上很少有地方会像那不勒斯海湾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自然资源。这里享有充沛的水资源,有富含矿物质的火山灰,有意大利半岛上最肥沃的土地,一年内可以有两季或两季以上的收成。这里的气候温和,冬季短暂,春秋漫长,夏季由于海风的缘故不太炎热。海湾则提供了优良的锚地,渔民因此而收获颇丰。


距今约两千年前,就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海湾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在维苏威火山的南面,坐落着一个叫庞贝的小镇。最早在这里居住的是奥斯克人。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来到了这里,带来了先进的希腊文明;接着从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纳地区又来了一批人,他们带来意大利的本土最古老的伊特拉士坎文明。庞贝就是在希腊文化和伊特拉士坎文化的共同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公元前3世纪,庞贝归属罗马共和国。发展到奥古斯都帝国时期,庞贝已经成为十分繁华的商业城市和游览胜地。公元1世纪时,罗马帝国的内外贸易发达,庞贝成了往返船只的重要停泊装卸之地。至公元62年,庞贝古城人口已增加到25000人。


虽然被掩埋了1700多年,但是通过这些残存的列柱仍可窥见庞贝城的昔日风采。庞贝背山面海,风景秀丽,罗马最富有和最高贵的家族纷纷在这里建筑极其奢华的乡村别墅,著名的政治家和演说家西塞罗在附近就拥有三处地产。


当时的庞贝古城建筑在一个面积约63公顷的椭圆形台地上,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700米,周长3800米。城墙用石头砌成,砖石城墙长达3公里,四周共设8个城门,其中东、南边各有2个,西边1个,北边3个;另有14座城塔。当时最重要的城门是离海较近的西城门,即玛丽娜门,在意大利语中是“通向大海之门”之意。街道用石板铺筑,街石的上面留下两道深深的车辙印,显示了庞贝城的繁华。主街宽约七米,两旁建有人行道。人行道上,每隔一步就埋着一块高出路面的石头。这是为了方便雨天时行人走路用的。在每个较大街道的十字路口,都安装着一个半人高、带有雕像的石制水池,出地于庞贝城的《海洋生物》地面镶嵌画,描绘了海洋中各种生物的形象,由大量的小石片、玻璃、黑陶等镶嵌而成。它们连接着一条长长的用砖石砌成的渡槽,把城外山顶上的泉水引进城来,供居民饮用。全城街道笔直,城内的四条交叉成“井”字形的主要街道将全城共分为九个区;第一、二区在南部,这一带有著名的庞贝竞技场;第三、四、五、九区在东北部,属尚未开发地区;第六、七、八区均靠西部,六区在西北,是古城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八区在西南,七区在六、八区之间,这三个区属市内繁华地带,大小剧院在第八区。


顺玛丽娜大街前行不远,就是著名的庞贝广场。庞贝广场是城市公共生活、宗教活动和商业的中心。它占地约15000平方米,南北长142米,东西宽83米,四周围有带顶的柱廊。柱高十余米,粗为两人合抱。北端正中为罗马主神朱庇特神庙,两角有图里乌斯皇帝以及盖尔玛尼可斯的两座凯旋门。南边是市议会,还有奥古斯都、克劳狄、尼禄等皇帝的塑像。广场东南位置,有一座公众集会场所,正东有韦伯乡皇帝神庙和拍卖行,东北是市场。广场西侧南端有座长方形的两层大厦,大厦北邻就是著名的太阳神阿波罗的神庙。广场西北角还有一所公共浴室。


庞贝古城庞贝城中繁华地带的第八区建有大小两座露天剧场。大剧院可容纳5000人,是公元前三世纪按古希腊剧场样式修建的。小剧院位于大剧院对面,约有1200个座位。古时候,这里是表演戏剧和演奏音乐的场所。竞技场位于庞贝城东南隅,建成于公元前15年,可容纳12000人,设有包厢,被认为是古罗马此种样式建筑中最早的一个。竞技插附近有一座商业性花圃,里面有植物标本、浇水器具、花粉和香水瓶等,他们是用来制造香水和头油的。


庞贝城中已发掘出的三座公共浴室都还基本完整。在古罗马时期,浴室不仅仅是讲究卫生的地方,也是公众聚会的重要场所。那里还设有阅览图书以及进行体育活动的地方,因而建造费用高昂,市政当局便吁请富裕公民出资捐助,并在浴室墙壁上镌刻所有捐献者的姓名。


公共浴室用大石块砌成拱形屋顶,墙壁是磨光的凝灰岩。每个浴室分男女两间,各有更衣室、冷水浴室、温水浴室和热水蒸汽浴室。整个浴室内部的陈设和装饰非常讲究,柱廊屋檐有浮雕、壁画和雕像,还做了石躺椅。令人惊奇的是,在女浴室里还装有专门洗嘴唇的小喷泉。这些公共浴池使用统一集中的锅炉烧水,再把水分送到男女浴室。浴室的天花板砌成圆拱形,使室内水蒸气上升到天花板后凝结成水滴,然后顺着圆拱顶缓缓流下,淌入墙壁上专门挖出的一条小水槽中,而不致滴到浴客们的身上。


那时期豪华住宅建筑在庞贝成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维蒂之家和福诺之家。维蒂之家以阔绰著称,建筑模仿公元前4世纪的风格,力求古雅。福诺之家建得也是十分气派,院内有表现主人福诺欢快起舞的大铜像,还有由28根石柱支撑着的拱形环廓。在他的客厅中安放着著名的巨幅镶嵌画《伊苏之战》,画作生动地表现了公元前333年伊苏战役中,马其顿国王与波斯国王战场拼杀的场面:画作宽6.5米,高3.8米,据说用大约150万块彩色玻璃和大理石片镶嵌而成。还有一座“秘仪别墅”,别墅里住着29名女性。她们都有着健美的身躯,正在举行着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神崇拜的宗教仪式。


可容纳1200名观众的室内剧院,这些建筑中有些被公元62年的大地震毁坏。庞贝城中,除玛丽娜大街外,还有一条著名的“丰裕大街”。街上有呢绒、珠宝、香料、玻璃、石雕、铁器等作坊,店铺林立,商店、酒店、客栈遍布于大街小巷。商品琳琅满目,生意兴隆。在一家小酒店里老板正在计算着今天的营业额和一些顾客赊账的钱款数;一个药店的柜台上,一盒药丸变成了碎末,旁边还有一根药剂师搓药丸时来不及收起来的小圆药条;一只面包房的烤炉中,还有一块印有面包商名字的烤熟的面包……“丰裕大街”的尽头是全城最大的建筑物法院大厦。法院大厦同时也是商会所在地,当地的产品及中国的丝绸、非洲的象牙等都在此洽谈成交。


当时在庞贝生活的达官贵族们使用“蜡版书“进行交流。“蜡版书”的制作其实很简单:先用象牙、骨头和金属制成的针,在嵌入方木板的蜡版上写字,再把多块木板用绳穿订起来,便成了一册板书。


繁华的庞贝城就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休闲和享乐的气氛,这里的人们生活得如此舒适而安逸,可是他们做梦也没有料到,厄运正悄悄降临到他们的头上,而这厄运正来自那座与他们相依相伴、沉睡了几个世纪的维苏威火山。


维苏威火山,由于它的爆发将庞贝的繁荣毁于一旦。维苏威火山是世界上最活跃的火山之一,海拔1280米,位于庞贝城西北十几公里处。有详细文字记载的地球上第一次火山爆发,就是维苏威火山。可是,在公元初年,著名的地理学家斯特拉波根据维苏威地貌特征,断定它是一座死火山,当时的庞贝人完全相信斯特拉波的这一论断,对维苏威火山满不在乎。火山的两侧种上了绿油油的庄稼,平原上到处遍布着柠檬林和橘子林,还有其他果园和葡萄园。虽然有时温度比较高,但并不被认为是什么不详的征兆。人们在山坡上种植果园,开垦牧场,动物们在山顶的灌木丛里奔走。到公元79年灾难来临之前,火山周围的居民与它已经平安相处了一千多年。


然而,地球自诞生之日起,就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漫长的岁月里,来自地球内部的巨大压力逐日积聚,使得构成地壳的两大板块——非洲大陆和欧亚大陆之间不断地挤压碰撞,从而使得地中海海底的边缘向地球内部深陷,维苏威火山及意大利西岸的一系列火山就是这种地质运动的产物。所以,虽然被称为“千年死火山”,维苏威火山还是有随时苏醒、爆发的可能,而且其威力和杀伤力无法预想。


公元62年,庞贝及其附近地区发生了第一场大地震,房屋和别墅倒塌,城市管道系统被破坏,许多人丧生于瓦砾中,六百头羊被大地吞噬,雕像从底座上坠落,被摔得粉碎,到处都是惊慌失措的人们,以至于当时的罗马皇帝曾考虑要遗弃这个地方。


这次地震其实是维苏威火山苏醒的一个前兆,地球内部被禁锢已久的压力终于快要释放了。然而,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只是在震后积极努力地重建家园,像往日一样地忙碌着。不知不觉之中,阴霾已经笼罩了这块土地。


随着地球内部压力的逐渐升高,维苏威火山周围的地区发生了多次的震颤,水井干涸了,地面上的动物焦躁不安,一些经历过公元62年地震的人们,纷纷收拾财物逃离这个地方。8月24日凌晨,毁灭性的灾难终于降临。火山灰开始从火山口上溢出,沉睡了千年的恶魔慢慢伸开了懒腰。下午1点钟左右,先是有一片奇特的云彩从山顶冉冉升起,向四周扩散,接着传来震耳欲聋的爆裂声,维苏威火山如一门冲天火炮,以大约声速两倍的速度喷射出高达十七英里的浓烈熔浆。熔浆在空中被粉碎成小颗粒,扩散成一个大云团,随着气流向东南方向移动,很快笼罩了附近几个城市。


火山喷出的大量热蒸汽形成的雨水倾盆而下,山洪冲刷着山石泥土和火山灰,巨大的土石流顺着山谷奔泻而来,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硫磺和浓烟味。看到灾难来临,火山边上的庞贝城里陷入一片恐慌,大多数人借助各种交通工具选择了逃离,但仍有千余人留了下来,他们有的是为了找寻亲人,有的是因为留恋家乡的财产,还有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


庞贝的末日只两三个时辰的工夫,覆盖在庞贝表层的浮石和石头已经厚达一英尺,建筑物开始倒塌,人们或被浮石击中,或被压在塌陷的建筑物下,或葬身于火灾爆炸之中。当时担任罗马骑兵指挥和舰队司令的普林尼,正带着他的舰队驻守在那不勒斯湾西北角的米舍诺。火山爆发后,他曾率领数名下属乘一艘大船前往察看,被急剧涌来的火山石击中,中毒窒息而死。而他的外甥及继子、著作家小普林尼则幸免于难。随着更多的岩石颗粒飘落下来,庞贝地面浮石的厚度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达到了每小时增厚六英尺的速度。惊慌失措的人们在越积越多的浮石上爬行,有些人则簇拥到了还未被岩石压垮的屋脊下。这是一个灾难的时刻。


在一座富豪宅邸,房子正在修缮,主人家和工匠在灾变时都躲入一条过道里,全部死在一起,惨不忍睹。近郊一座别墅里,主人和奴隶共20人都在灾变时躲人地窖,结果同归于尽,情景十分悲惨,一切都似乎发生在昨天……


随后的几个小时里,火山先后猛烈喷射了六次之多,炽热的火山云团席卷了整个庞贝,所到之处,人和动物无一幸免。处于死亡边缘的人们呼喊着,挣扎着,乞求庇佑之神的降临,可惜这次黑暗真的降临了人间。最后一次喷发的火山灰几乎覆盖了城市所有剩余的一切,也掩盖了人们痛苦不堪的最后挣扎。坚持了18个小时后,维苏威火山的势头开始减弱,而此时的庞贝早已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成为了一片废墟。


石头之城——佩特拉


英国著名诗人威廉·培根曾经写下过这样两行诗句:“令我震惊的惟有东方大地,玫瑰红墙见证了整个历史。”一位考古专家曾经说过这样两句话:“这是个一流的考古地,一个中东最大的考古宝藏。”究竟是个什么地方为什么会这么值得人们关注和歌颂呢?原来是石头之城——佩特拉。


佩特拉的主宰是纳巴泰人。纳巴泰人是阿拉伯游牧民族,约在公元前6世纪从阿拉伯半岛北移进入阿克巴湾地区(今天约旦和南叙利亚境内),他们在这里建造了众多的安居地,并把佩特拉作为了首都,因为这里既有典型的战略优势——惟一的入口是狭窄的山峡,正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又有丰富的资源环境——水源充足、森林繁茂、牧草旺盛。


而且,佩特拉位于亚洲和阿拉伯去欧洲的主要商道附近,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们押运着满载货物的骆驼队经过这里,把阿拉伯的香水、经波斯湾输入的印度香料、埃及的黄金以及中国的丝绸运往大马士革、泰尔以及加沙等地的市场。公元前4世纪,这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


公元前2世纪,纳巴泰达到了全盛时期,王国领土由大马士革一直延伸到红海地区。纳巴泰人的文字逐渐进化成了当代阿拉伯文字,在当今大部分阿拉伯世界中广泛使用。公元前80年至前65年,国王阿尔塔斯二世统治时期,纳巴泰人铸造了自己的钱币,建造了希腊式的圆形剧场,佩特拉城蜚声于古代世界。纳巴泰人不仅搞贸易,还制造并且出口精美的陶器——他们的泥器细薄精致,装饰着树枝树叶之类的自然图案。无论何地,甚至远至中国,只要有骆驼商队,只要有贸易团体,人们都听说过神话般的石头之城——佩特拉。


佩特拉城公元106年,罗马人夺取了佩特拉,城市及周边地带成了罗马帝国的一个省,称作阿拉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