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世界史 > 传宗布教的的阿拉伯文明(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传宗布教的的阿拉伯文明(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传宗布教的的阿拉伯文明(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传宗布教的的阿拉伯文明(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林之满,萧枫等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2-01

书籍编号:30044629

ISBN:978754510068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4809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世界史

全书内容:

话说世界:传宗布教的的阿拉伯文明(上)


林之满 萧枫 主编


辽海出版社

编写说明


历史对于整个人类,就像记忆对于我们每个人一样,它说明我们现在做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这样做,以及我们过去是怎样做的。因此谁要想了解世界,就必须知道它的历史。


为了让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光辉灿烂,感悟世界各民族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我们组织数十位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努力,推出了这一套融故事体的文本阅读、丰富精彩的图片鉴赏于一体的100卷本《话说世界》系列丛书。每一卷都系统而深入地展示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100卷本又在总体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知识体系,把世界历史从单纯的帝王将相、改朝换代的框架中释放出来,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涵盖历史、政治、军事、文化、艺术、民俗等各个领域,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重新演绎世界五千年辉煌历史文化,给读者尽可能丰富的知识看点。


《话说世界》丛书是一幅历史长卷,共分50卷10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第1卷源远流长的世界古代史(上、下册);


第2卷流光溢彩的世界古典史(上、下册);


第3卷辉煌灿烂的世界中古史(上、下册);


第4卷波澜壮阔的世界近代史(上、下册);


第5卷日新月异的世界现代史(上、下册);


第6卷震惊中外的历史大事件(上、下册);


第7卷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上、下册);


第8卷浪漫优雅的古巴比伦文明(上、下册);


第9卷浑厚深沉的古印度文明(上、下册);


第10卷高贵典雅的古希腊文明(上、下册);


第11卷包罗万象的古罗马文明(上、下册);


第12卷夕阳辉映的拜占庭文明(上、下册);


第13卷传宗布教的的阿拉伯文明(上、下册);


第14卷血泪交织的希伯莱文明(上、下册);


第15卷光耀美洲的的印第安文明(上、下册);


第16卷璀璨夺目的世界文学(上、下册);


第17卷响彻天籁的世界音乐(上、下册);


第18卷鬼斧神工的世界建筑(上、下册);


第19卷妙笔生花的世界绘画(上、下册);


第20卷凝固不朽的世界雕塑(上、下册);


第21卷摇曳多姿的世界舞蹈(上、下册);


第22卷低吟浅唱的世界戏剧(上、下册);


第23卷精华荟萃的世界教育(上、下册);


第24卷卓尔不群的世界思想(上、下册);


第25卷改变生活的科学发现(上、下册);


第26卷创造生活的科技文明(上、下册);


第27卷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上、下册);


第28卷百花齐放的舞蹈思想(上、下册);


第29卷美轮美奂的美术经典(上、下册);


第30卷神圣辉煌的著名宫殿(上、下册);


第31卷独领风骚的工艺美术(上、下册);


第32卷美化生活的装饰艺术(上、下册);


第33卷光怪陆离的世界民俗(上、下册);


第34卷狂放粗犷的原始艺术(上、下册);


第35卷多姿多彩的艺术文化(上、下册);


第36卷口耳相传的艺术典故(上、下册);


第37卷流传千古的文学名著(上、下册);


第38卷彪炳史册的学术名著(上、下册);


第39卷划破时代的世界变革(上、下册);


第40卷改变时局的世界会议(上、下册);


第41卷云诡波谲的世界外交(上、下册);


第42卷惊心动魄的世界战争(上、下册);


第43卷同遵共守的世界条约(上、下册);


第44卷耸人听闻的世界灾害(上、下册);


第45卷犀利雄辩的世界演说(上、下册);


第46卷风格迥异的亚非奇迹(上、下册);


第47卷独具特色的欧美奇迹(上、下册);


第48卷轰动全球的影坛佳作(上、下册);


第49卷视角独到的世界摄影(上、下册);


第50卷扑朔迷离的世界之谜(上、下册)。


《话说世界》希望通过一些通俗的语言和故事体裁,对世界历史做一个概述。它只讲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人物和对关键阶段的描述,而且选择了一种通俗的简明形式。其原因很简单,鼓励一个人充满兴趣地去阅读一本生动的书,比沉闷枯燥的文字吓跑一个读者,对文化的意义更大。这本书可以作为历史专著的补充读物。你可以用非常休闲的方式去阅读它,读读停停,我们相信在历史人文的浪漫风景中,你不会感到乏味。当然,本书也无意于去取代那些优秀的历史专著。如果你对某一个局部历史细节有特殊的兴趣,还可以参考详尽的其他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


《话说世界》不同于现存于世的多种版本的世界通史,其往往“为通而通”,结果常顾此失彼,挂一漏万;主干虽有,枝叶嫌乏。而《话说世界》则运用现代分类科学,在结构设计方面有总有分,有经有纬,条分缕析,纲举目张。《话说世界》重点选取世界历史文化长河中的若干话题,逐一论说。纵横全书,既能看到世界历史的大脉络、大走势,又能细察世界历史的每一个横断面,完整而丰满。


《话说世界》用生动的文本和精美的插图,再现了人类文明进程的恢弘画卷堪称一部贯通整个人类社会的世界史简明百科全书,串联起全部人类文化的瑰宝,以其光辉不朽的价值与流传恒久的魅力,成就一部好读又好看的世界历史通俗读物。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话说世界》丛书编委会


2008年2月

蒙昧时代的阿拉伯半岛


蒙昧时代


阿拉伯史学界把伊斯兰教诞生前的阿拉伯人的历史阶段,即《古兰经》尚未降示给阿拉伯人的先知穆罕默德的时代统称“蒙昧时代”。著名的阿拉伯历史学家希提又把“蒙昧时代”划分成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概念则指人祖亚当诞生至穆罕默德“奉命”为先知;狭义的概念则指伊斯兰教兴起之前的100年时间。


“蒙昧时代”是伊斯兰经典——《古兰经》中出现的一个与信仰有关的宗教性术语,由于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广泛传播,这个术语在阿拉伯人中深入人心,蒙昧时代这一概念将阿拉伯人的历史清晰的分成了两个阶段——伊斯兰教诞生前和伊斯兰教诞生后。显然,在安拉尚未启示先知穆罕默德的“蒙昧时代”就是指伊斯兰教诞生前阿拉伯人所处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分界方法,对阿拉伯人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阿拉伯人也非常乐意接受这样的历史分期法,因为他们普遍认为,伊斯兰教的产生使他们的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如果从这个观点出发,可以得出,“蒙昧时代”并不是单纯从“愚昧无知”或“缺乏文化”的角度提出来的。这正如阿拉伯史学家费立波·希提所说:“‘查希里叶’这个名词,通常译成‘蒙味时代’或‘野蛮时代’,其实,这个名词的涵义是指阿拉比亚没有天命、没有获得灵感的先知、没有天启的经典的那个时代而言的,因为像南埃拉比亚人所发展的那种具有学术文化的社会,要称为蒙昧的社会、野蛮的社会,是有点困难的。”从以上材料分西,我们可以概括地说,《古兰经》中所说的“蒙昧时代”,就是指伊斯兰教创立前,阿拉伯半岛没有出现阿拉伯人的先知,没有出现占统治地位的一神教及其经典,因此没有严明的统一律法,而广大阿拉伯人正处于以部落经济为单位,主要以原始崇拜为主的多神教时代。


沙漠里的阿拉伯文明


阿拉伯文明的发源地阿拉伯半岛,它是伊斯兰教兴起的地方。它位于亚洲的西南部,东西南三面分别与波斯湾、阿曼湾、红海和阿拉伯海相毗邻,北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接壤,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整个半岛绝大部分是沙漠,生活条件极为恶劣。虽然它现在以其丰富的石油资源而在人均收入上富甲天下,蜚声世界,但在公元6世纪以前,这里却是个真正的不毛之地。由于古代半岛上的居民绝大多数是阿拉伯人,所以人们都把这个半岛称为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半岛在地质学上被认为是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延续,半岛上有三分之一的地区为沙漠,中北部为内夫德沙漠,南部为鲁卜哈利沙漠。由于地处沙漠,阿拉伯半岛的地理气候条件简直到了令人生畏的地步。沙尘暴经常光顾这个地方,黄沙散漫、遮天蔽日,可见度几乎为零,非常恐怖,就好像死亡随时向你逼近。沙漠中的沙丘最大的高达300米,长20公里,行人很难通过。除了沙丘之外,半岛上还有许多地方是卵石覆盖的戈壁滩和火山喷发的岩浆构成的“黑石沙漠”。这种恶劣的气候条件,加之半岛上的土地含盐量过高,严重限制了植物的生长,所以半岛上的植物品种并不丰富。椰枣是生长最多的植物,它是阿拉伯人的主要食品之一。另外半岛上还有多种果类和药材、棕榈、油橄榄等经济作物,适宜农耕的地区还有少量粮食作物。由于几乎没有森林,所以阿拉伯半岛野生动物极少。半岛上绝大多数的动物是阿拉伯人喂养的家畜,如骆驼、马、羊、毛驴等。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骆驼,沙漠中的游牧人的社会生活时刻也离不开这种被称为“沙漠之舟”的牲畜。但阿拉伯人认为最珍贵的家畜还是马,阿拉伯良种马具有健美、坚忍、灵活、忠实于主人的特点。


哪里有动植物的生长,哪里就有人类在居住,阿拉伯半岛当然也不例外。在远古时期的阿拉伯半岛,居住着阿拉伯人的祖先闪米特人,简称闪族,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整个半岛的阿拉伯人大致分为南北两大部分,从事着游牧、农耕和经商。游牧的阿拉伯人称为“贝杜因人”,意思是“驼民”或“荒漠游牧民”。他们主要牧养骆驼,也牧养马和羊。


除了游牧民和少数农耕民之外,阿拉伯半岛上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事商业,这是因为半岛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为商业贸易的天然场所。当时的东西方国际商道主要有三条,其中有一条是从印度洋经亚丁湾到也门登陆,再从也门经阿拉伯半岛的汉志地区(红海东部沿岸)北上到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由此转入欧洲。由于当时的阿拉伯抢劫之风盛行,古代的商人在阿拉伯半岛一带经商,为了安全常常结队而行。他们组成商队,赶着许多头驮着货物的骆驼在沙漠里行走,最多的可达1500头骆驼。随着商队规模的不断壮大,商队的组织系统也越来越完善,发展到最后,每个商队前面有探路的前哨和引路的向导,中间有搬运货物和驱赶骆驼的民夫,后面有武装保镖,行走起来浩浩荡荡,俨然是一个部落组织。如此庞大的商队在沙漠里行走,自然需要适当的场所,以补充给养和饮水、休息或中转货物。当时汉志地区的麦加城就非常适合商队的需要,而成为商队的贸易根据地和商品集散地。麦加城地处汉志商路中段,城中有“渗渗泉”水可供过往商旅之需。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经常给仰赖于自然而生产和生活的阿拉伯人带来灾害。加之,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下,这些灾害往往是人力所无法抗拒的。自然而然的,循着宗教发展的轨迹,那时的阿拉伯人便将战胜自然灾害的希望寄托于超自然的力量,企盼出现救世主,还常常相信一些荒诞不经的迷信传说。5、6世纪时,阿拉伯人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宗教崇拜。在公元后最初的几个世纪里,由于阿拉伯人通过经商、战争等方式与外界发生的交往,使一些文明社会的宗教开始传入阿拉伯半岛,如犹太教、基督教、波斯的祆教和摩尼教等,它们均对阿拉伯人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这时阿拉伯人主要信奉的还是原始宗教,如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和偶像崇拜等等。崇拜对象繁多,反映出阿拉伯社会这时处于四分五裂、各不统属的状况。到原始社会解体时期,阿拉伯社会出现了阶级的分立对抗,各个部落崇拜自己的一种或几种神,贬低别的部落神灵,所以社会矛盾时常同时表现为宗教矛盾。通过原始社会末期不断的战争,阿拉伯社会经历了大部落兼并小部落的历史必然。较大部落和氏族贵族的出现,在宗教上的反映就是从众多的神灵中产生出一些较为主要的神,如安拉便是其中的主要神之一。安拉原是麦加城的古来西部落信奉的神灵,在伊斯兰教诞生之前,麦加人认为它是万物的创造者和养育者。这种主要神的出现,可以视为由多神崇拜向一神崇拜的过渡。当社会条件成熟时,一神教就会视时产生。


总的来说,在伊斯兰教未诞生的7世纪以前,无论从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来看,整个阿拉伯半岛社会发展都处于相当落后的社会状态。骁勇好战,成为这一时期阿拉伯人崇尚的习俗,这严重妨碍了半岛内各个部落之间的交流、团结,使7世纪前的阿拉伯半岛上的居民犹如一盘散沙,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迟滞了社会的进步。


阿拉伯最早的国家


从前文我们了解到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是沙漠覆盖,但这并不意味着阿拉伯半岛的所有地区都变成了荒无人烟、与世隔绝的洪荒之地。实际上,当时阿拉伯半岛有水源的绿洲,仍散居着许多部落民;尤其是在雨量和地下水源较充沛的南部——濒临亚丁湾的也门;西北部——俯临红海的希贾兹和东部——濒临波斯湾和阿拉伯海的巴林、阿曼等地区都有阿拉伯人的部落在那里生活繁衍,而且有些地区还建立了早期的古代阿拉伯王国,创造了绚丽多彩的阿拉伯古代文化。与此同时,迁徙北部的阿拉伯部落,也在肥沃的新月地带建立了好几个阿拉伯人的王国并创造了富有半岛北部文化特色——多种文化融合的阿拉伯古代文化。在半岛南部和北部阿拉伯人所建的区域性的城邦国家中,南部的麦因国、哈达拉毛国、盖特班国、赛伯伊国和希米叶尔国和北部的奈伯特国、希赖国、泰德穆尔国和迦萨尼国等在阿拉伯人历史上曾产生了较大影响,被认为是统一的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建立前最重要的阿拉伯国家。


麦因国(公元前8~前3世纪)


麦因国古称“米奈”(Minae),是目前史学家所知道的最早的一个阿拉伯王国。它存续于约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麦因国地处也门的奈季兰和哈达拉毛之间的焦夫地区。焦夫海拔1100米,三面环山,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雨量和水源都较充沛,非常适合农业耕作,是阿拉伯人理想的定居点。


麦因国的首都在噶尔诺城,当地阿拉伯人则把它叫作“麦因城”,在当时是一个比较繁荣的文明城市。噶尔诺地处焦夫南部,该城坐落在一座向四面倾斜的土丘上,比焦夫的海拔水平约高15米,呈长方形,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250米,并筑有城墙,高约15米,东西城墙各开一个进出口。在部分城墙墙面筑有垛口,既可作监察哨也可布设弓箭手。


据考证,麦因国属于城市联盟性质的城邦国家。在这些城邦中,只有获得“王”的称号者才有资格担任邦主。但我们在当时的有些铭文中却发现,不仅仅邦主一人可获得“王”的称号,有时邦主的儿子或兄弟中也有一人或两人获得“王”的称号。对于这个问题的矛盾点,由于现在人们所掌握的资料有限,还不够详实,目前史学界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究竟获得“王”称号者是否具有同等权力还是各司一职均难以肯定,但由于在发现的麦因王表中,除邦主外同时获得“王”称号的情况并不多见,所以,有部分历史学家认为,可能只有在城邦处于特殊的非常情况下才会出现数人同时称王的现象。


麦因城邦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立的政府和城市长官。城市长官具有“克比尔”(意为至大)的称号,他作为“王”的代表行使对城市的统治权。邦政府由邦主领导,邦主再通过由城市长官、高级僧侣甚至部落首领组成的类似协商会议的机构行使对城邦的统治权。


麦因国的每个城市都建有神庙。有时一个城市里同时建有几所神庙,但每所神庙只供奉一个神像。神庙设有专职人员管理并负责举行祭祀等宗教仪式。麦因国供奉的神像为数众多,其中有三个神祗最受敬仰,它们是金星神(阿思泰尔)、月亮神(旺德)和太阳神(纳克尔哈)。


哈德拉毛王国


哈德拉毛国幅员辽阔,其领地包括今也门濒临亚丁湾的南部、东南部和今阿曼苏丹国的一部分土地。“哈德拉毛”在南阿拉伯非常著名,这个地名自古代起一直沿用至今而未因历史的变迁发生变更,这在阿拉伯古代地名沿革史中是非常少见的一例。


史学家们对哈德拉毛和麦因铭文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哈德拉毛在一段时期中曾附属于麦因国,这样麦因国王曾有一段时期又身兼哈德拉毛的国王,如公元前5世纪末,麦因国王绥德盖·艾拉同时具有麦因和哈德拉毛两个“王”的称号。


人们对哈德拉毛的首都夏卜沃遗址考古发现,那里有神庙、宫殿等建筑物和水坝、引水渠等水利设施。哈德拉毛的城市中与麦因的城市一样,建有许多神庙,而他们供奉的主神是月亮神——“昔尼”。


盖特班王国


盖特班王国建国于公元前7世纪前后,衰亡于公元前1世纪前后。盖特班王国位于南阿拉伯的西部,亚丁的西北方向,直至红海的曼德海峡。


盖特班的首都古称“塔姆奈阿”,今称“克哈勒尼”。1949~1950年,美国考古队在塔姆奈阿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发掘。在这座古都遗址他们发现了大量铭文、神像、器皿等实物和城门、神庙、宫苑等遗址。通过盖特班铭文与其他南阿拉伯铭文的比较研究,发现盖特班语言与麦因等其他古国的语言十分相似,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头的少数几个添加字母不同。从铭文中还发现盖特班统治者的称号在不同阶段也不尽相同,最初阶段称为“穆盖尔卜”,意为近神者;后来才称为“梅里克”,意为“王者”。从统治者称号的变化过程,可看到古代阿拉伯社会神权和王权的内在联系和神权所有者导至王权所有者的必然过程。


19世纪以来,盖特班铭文在也门西南部被大量发现和释读,成为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的第一手珍贵材料。其中盖特班铭文中关于土木工程的记载引起了文化界和史学界的广泛关注。例如有一则关于筑路工程的文书记述了下列内容:在这崎岖不平的山区需开辟一条道路,以阿姆神的名义奠基开工。需要平整土地、开山凿洞、修筑隧道,由奥萨·本·伊思尔阿负责设计施工。他绘制了图样,用石板铺设了路面,用粗石砌筑了隧道。他所进行的全部工程全都受命于他的主人——穆盖尔卜伊特阿·艾布。这个文书所记述的内容,无疑是王国的一项重要的土木工程;这项工程的艰巨性和在设计施工中所必须具备的土力学、测量、材料、工艺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就连现代人也为之惊叹。更令考古学者们注意的是,上述工程负责人奥萨·本·伊思尔阿的名字,曾多次出现在王国的土木工程文书中,由此可见,他是古代南阿拉伯的一个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工程师。


除工程铭文外,盖特班铭文中记载的有关立法的文书也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从盖特班制订和公布刑法的过程,可以看出,古代南阿拉伯具有悠久的立法传统和较完备的立法程序。譬如盖特班的立法程序中有如下规定:只有国王有权颁布法律和发布执行法律的命令;由王公贵族、将相大臣、城市长官、部落首领等组成的全国议会负责起草法律条文,议会通过后呈报国王批准并签署发布。更为完备的是,在公布法律时,除有国王名字外,往往同时还公布参加议会的成员名单。这样做的目的,很可能是为了显示法律条款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公正性,以便所颁布的法律更有效地在全国各阶层贯彻实施。


盖特班王国于公元前1世纪前后被赛伯伊人所灭,首都塔姆奈阿被大火所毁,全城被烧成灰烬,20世纪50年代末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大面积的灰烬层就是最好的证明。


赛伯伊王国(公元前750~前115年)


赛伯伊人的最初的定居点并不在也门,他们是在古称示巴王国(约公元前12世纪)时才从阿拉伯半岛的中、北部沙漠地区迁移至南阿拉伯的。相对于麦因人他们在南阿拉伯活动的时间约晚3个世纪。赛伯伊王国存在时期约为公元前750到公元前115年。赛伯伊王国建立后,按统治者的称号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公元前约750~约前450年)称作“穆盖尔卜”即“近神者”时期;后期(自公元前约450~约前115年)才有“梅里克”即“王者”的称号时期。这个由神权演变为王权的过程,与盖特班王国的历史进程如出一辙。赛伯伊人建立王国后实力大增,多次出兵讨伐南阿拉伯的其他国家,先后侵占了麦因、哈德拉毛和盖特班等国的大片领土,成为南阿拉伯的霸主。在它最强盛的时期,几乎统辖了阿拉伯半岛南部自波斯湾至红海的广大地区。赛伯伊前后两个时期的首都所在地各不相同,前期在锡尔瓦赫(在今萨那和马里卜之间),后期在马里卜。


赛伯伊人很擅长经商,他们传统的经商路线,是沿红海由南向北到达古代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和两河流域。除经商外,赛伯伊人也精于农业。在赛伯伊人的居住区建有十分完善的农业水利灌溉系统。赛伯伊人通过农业和经商活动使物质文化生活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有些方面,就是同当时西亚、北非的文明古国,如埃及、巴比伦、犹太王国等比较也毫不逊色。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繁荣后,赛伯伊王国开始走下坡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受到挫折。公元前3世纪后,罗马人致力于发展红海贸易,这正是赛伯伊人的“地盘”,为了取得阿拉伯半岛南北贸易的制控权,罗马人千方百计扼制赛伯伊人沿红海东岸的陆上交通,他们在半岛北部设置了重重障碍,把赛伯伊人逼得无法从商,从而慢慢地萧条下来。由于商业经济的重创,给其他各行各业带来了不利影响,其中波及了水利工程设施的整修,从而使农业的发展受到了影响。公元6世纪,马里卜水坝因年久失修而大面积崩塌,致使大批赛伯伊人不得不往北迁移。自此,赛伯伊王国全面走向衰败,而新兴的希米叶尔国则替代了赛伯伊国的地位成为南阿拉伯的霸主。


希米叶尔国(约公元前115~公元525年)


自赛伯伊王国衰败后,阿拉伯半岛南北货运逐渐转向红海,这就直接导致了红海海运业的兴起,红海海运的兴起又使阿拉伯半岛南部红海沿岸的城市经济获得了较之于其他内地城市更有利的发展机会。阿拉伯半岛西南部濒临红海的希米叶尔人的势力就是在这种天时、地利的机遇下日益壮大,到最后发展到建立了版图辽阔西自红海东至赛伯伊的统一王国。在这640年的王朝统治中,目前考古学者已发现了28位希米叶尔国王存在的实证。希米叶尔国的首都莱达即采法尔,距西南的穆哈港约160公里。由于希米叶尔国的版图包括赛伯伊地区,所以希米叶尔统治者素有“赛伯伊——莱达国王”的称号。


据学术界考证,希米叶尔人实际是赛伯伊人和麦因人的一个分支,因此他们几乎全面继承了麦因——赛伯伊文化和他们所擅长经营的商业和农业传统。希米叶尔人所通用的希米叶尔语也与麦因——赛伯伊语大致相同。为此,有的学者把希米叶尔国看作是赛伯伊国历史的延续而把它称作“希米叶尔时代”。


希米叶尔国建国后期,基督教在也门地区传播开来。信奉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亚人联合也门基督徒,于340年起兵入侵也门,并占领了部分地区。异族的入侵遭到也门人,尤其是希米叶尔人的顽强抵抗,终于在38年后赶走了入侵的埃塞俄比亚人。


当希米叶尔国最后一位国王祖·努阿斯(公元515~525年在位)继位后,基督教的势力已不容小觑,祖·努阿斯国王决意根除也门的基督教在希米叶尔国灭的影响。他强迫基督徒放弃信仰重新归信原来的部落宗教,否则一律处以火刑。祖·努阿斯对基督徒的迫害,激起了拜占廷人的极大不满。拜占廷人于是以解救也门基督徒为名,鼓惑埃塞俄比亚人再次进兵也门。埃塞俄比亚军队在拜占廷帝国的支持下,战胜了希米叶尔军队并对希米叶尔国进行毁灭性破坏,烧杀掳掠无所不为,至此,希米叶尔国灭亡。据传,希米叶尔国王祖·努阿斯在大兵压境、孤立无援的境地下,不愿束手待毙而投海自尽。


希米叶尔国亡国后,千千万万的也门人因不堪忍受埃塞俄比亚人的高压血腥的统治,而暗中求救于波斯的萨珊王朝。575年,波斯人趁机侵入也门打败了埃塞俄比亚人,但命运多舛的也门却转手又沦为波斯帝国的属地。


奈伯特国(约公元前4世纪~公元106年)


奈伯特人原为古代阿拉伯半岛的一个游牧部落。主要活动在今阿拉伯半岛西北部,毗邻叙利亚的约旦境内。约在公元前6世纪末他们即游牧于约旦东部的沙漠边缘地区,又向西侵入了约旦西南部死海与亚喀巴湾之间的埃多姆(旧译以东)地区,并占领了西亚重镇皮特拉,后定为王都。皮特拉有非常多的岩石峭壁,奈伯特人占领该地后,为了抵御外族入侵,在关隘险口、岩石嶙峋的山坡上修筑了许多险峻的岩石城堡。建成后的皮特拉城堡居高临下,形势险要,构成西亚古代城市建筑的一大奇观。


皮特拉处于东至伊拉克、波斯湾,西至埃及、地中海沿岸的加沙,南至阿拉伯半岛的也门,北至大马士革等古代商业重镇的交通中心,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并在奈伯特人的苦心经营下很快发展成为西亚地区重要的香料贸易中心,经济十分繁荣。


皮特拉的经济能得到迅速发展,与奈伯特人善于从事长途贩运的商业传统有直接关系。濒临地中海的加沙是阿拉伯半岛经营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奈伯特商人利用加沙港紧邻奈伯特人的势力范围这个有利的地理条件,垄断了加沙绝大部分的进出口贸易。他们收购加沙进口的外国商品,贩运至皮特拉卖给来自阿拉伯半岛也门、希贾兹等地的阿拉伯商人,然后再买进阿拉伯商人带至皮特拉的阿拉伯半岛出产的香料、乳制品等土特产,再贩销至加沙,如此循环。他们在加沙和皮特拉两地来回倒卖,从中获取巨额利润。


奈伯特人所统辖的埃多姆地区盛产铜和铁,所以奈伯特人对铜、铁器皿的制作和加工非常精通,然后将成品通过加沙运销包括希腊在内的地中海各国。皮特拉在沟通东西方贸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一直持续至公元2世纪,罗马人占领皮特拉后因商路的改变,这种优势才逐渐丧失。历史上兴旺、绚丽的皮特拉虽然没有能再次复兴,但皮特拉遗址却一直是约旦王国境内享誉全球的名胜古迹,直至今日,耸立在山坡岩崖上的奈伯特古城堡依然飒爽挺拔,令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叹为观止,浮想联翩。


因长期生活在沙漠边缘地区,奈伯特人对变幻多端的沙漠特性十分熟悉。他们凭借荒漠旷野的掩护,经常出没于沙漠和绿洲之间并袭击周围邻邦,劫掠钱财。奈伯特人对在沙漠地区如何寻找地下水源、如何贮存雨水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出于防御的需要,他们又具有隐蔽地下水井和蓄水池的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