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中国史 > 风格迥异的亚非奇迹(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风格迥异的亚非奇迹(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风格迥异的亚非奇迹(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风格迥异的亚非奇迹(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林之满,萧枫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2-01

书籍编号:30044644

ISBN:978754510068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200000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全书内容:

话说世界


风格迥异的亚非奇迹(下)


林之满 萧枫 主编


辽海出版社

编写说明


历史对于整个人类,就像记忆对于我们每个人一样,它说明我们现在做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这样做,以及我们过去是怎样做的。因此谁要想了解世界,就必须知道它的历史。


为了让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光辉灿烂,感悟世界各民族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我们组织数十位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努力,推出了这一套融故事体的文本阅读、丰富精彩的图片鉴赏于一体的100卷本《话说世界》系列丛书。每一卷都系统而深入地展示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100卷本又在总体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知识体系,把世界历史从单纯的帝王将相、改朝换代的框架中释放出来,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涵盖历史、政治、军事、文化、艺术、民俗等各个领域,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重新演绎世界五千年辉煌历史文化,给读者尽可能丰富的知识看点。


《话说世界》希望通过一些通俗的语言和故事体裁,对世界历史做一个概述。它只讲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人物和对关键阶段的描述,而且选择了一种通俗的简明形式。其原因很简单,鼓励一个人充满兴趣地去阅读一本生动的书,比沉闷枯燥的文字吓跑一个读者,对文化的意义更大。这本书可以作为历史专著的补充读物。你可以用非常休闲的方式去阅读它,读读停停,我们相信在历史人文的浪漫风景中,你不会感到乏味。当然,本书也无意于去取代那些优秀的历史专著。如果你对某一个局部历史细节有特殊的兴趣,还可以参考详尽的其他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


《话说世界》不同于现存于世的多种版本的世界通史,其往往“为通而通”,结果常顾此失彼,挂一漏万;主干虽有,枝叶嫌乏。而《话说世界》则运用现代分类科学,在结构设计方面有总有分,有经有纬,条分缕析,纲举目张。《话说世界》重点选取世界历史文化长河中的若干话题,逐一论说。纵横全书,既能看到世界历史的大脉络、大走势,又能细察世界历史的每一个横断面,完整而丰满。


《话说世界》用生动的文本和精美的插图,再现了人类文明进程的恢弘画卷堪称一部贯通整个人类社会的世界史简明百科全书,串联起全部人类文化的瑰宝,以其光辉不朽的价值与流传恒久的魅力,成就一部好读又好看的世界历史通俗读物。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吉萨大金字塔


世界公认的七大奇迹,首推埃及开罗附近的吉萨大金字塔。吉萨是埃及吉萨省首府,为旅游胜地,位于尼罗河下游西岸、开罗西南约六千米处,与开罗隔河相望,有大桥相连,人口1509万,自古以来,以金字塔著称于世。城西南10千米处利比亚沙漠中有著名的吉萨金字塔群、狮身人面像和大理石陵庙等古迹。最北的胡夫金字塔最大,原高1466米,基底边长230米,现在高度己蚀落为137米。中间为哈夫拉金字塔,南面是孟卡夫拉金字塔。它们是全国约80座金字塔中最雄伟的建筑,修建于埃及第四王朝时期。


漫话金字塔


一般说法认为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国王)的陵墓。古埃及法老为了显示其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幻想成为永久的统治者,在生前就为自己建造陵墓。到目前为止,开罗附近的尼罗河两岸,尚存70余座金字塔。相传,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无论王公大臣还是老百姓死后,都被葬入一种用泥砖组成的长方形坟墓中,古代埃及人叫它“马斯塔巴”。后来,有个聪明的年轻人叫伊姆荷太普,他在给埃及法老左塞王设计坟墓时,发明了一种新的建筑方法。他用山上采下的方形石块来代替泥砖,并不断修改陵墓的设计方案,最终建成一个57米高的六级梯形金字塔——这就是人们现在所看到的第三王朝法老左塞王的六层金字塔。


建金字塔之风在第三王朝法老时扩大,到第四王朝时,法老更加骄纵无度,不计代价地兴起造墓之风,于是便出现了吉萨三大金字塔。第五王朝是由太阳神的祭司长建立的。由于人民的激烈反对和法老财力的拮据,第五王朝建造金字塔的规模显然缩小了。第六王朝以后,地方势力抬头,各州州长纷纷自立,法老的中央集权有名无实。古王国的统一局面逐渐陷于分裂瓦解,金字塔之风也由此衰弱。


所有金字塔的基座都为正方形,四面大致呈四个相等的三角形,远望如同汉字的“金字”,所以汉语译作“金字塔”。专家认为,金字塔的建造与古埃及人信仰太阳神有关。古王国时期,太阳神已被奉为埃及的国神,法老被认为是“太阳神主子”。金字塔铭文里称:“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凌空升天。”这句话表明法老希望死后回归太阳神之界。吉萨的大金字塔是由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胡夫,于公元前2500年下令建造的。第二座金字塔以及狮身人面像则是在后来的法老卡夫拉统治时期建造的。卡夫拉的儿子,后一任法老又下令建造了第三座金字塔以及那些小金字塔。每座金字塔的东墙外都建有一个专门用作丧葬之用的神殿,有一条小路从这里倾斜而下,一直延伸到位于尼罗河边的一个神殿门前。那些死去的法老在通过船只运到尼罗河岸边后,正是经过这条小路开始他们最后一段旅途的。吉萨的古建筑群是一个连贯的整体,这里的一切都是为了神化那些死去的法老或达官贵族以及死亡本身。这个古建筑群的部分遗迹现在还在不断的发现之中。


大金字塔内部探秘


自古以来,人们就传说大金字塔内有许多财宝,但因不知入口在何处,以前谁也没能进到金字塔里面。据记载,最早进入大金字塔的是埃及的哈里发阿尔玛蒙,时间是公元820年。阿尔玛蒙命人采用爆破石材的办法开出通道进入大金字塔。在挖掘途中,他们偶然发现了原有通道,从而勘察到内部的一些构造。遗憾的是,当他们辛辛苦苦走到“王室”时,却只看见一口空石棺,阿尔玛蒙梦想得到的天体图和财宝等一件也没有。


1682年,英国人约翰·格里普斯对大金字塔进行了测量,并计算了堆垒起来的石块的总重量。1765年,英国人纳萨涅尔·戴维逊注意到在王室说话时回声有异样,结果他发现王室的上面还有空间。这就是现在称之为“减重室”的结构。不久,意大利人卡维格里亚在塔身内开通了竖井,随后。英国军官哈瓦德·怀斯对大金字塔内部做了进一步调查。1839年,在“减重室”发现了有关胡夫法老的古文字资料。1880年,被称为“考古学之父”的英国人弗林达斯·匹特里对大金字塔进行了测量,所测得的数据与今天人们掌握的数值非常近似。1986年,法国建筑学家提出大金字塔内还有未知空间,引起了一场大轰动。无论在哪个时代,大金字塔之谜都强烈地吸引着人们。


站在胡夫大金字塔北侧的正面,从顶部往下看,可看到观光客的出入口,那就是阿尔玛蒙打开的隧道入口。走进阿尔玛蒙打开的隧道,不久便可来到原有的通道。再往前行,是一条爬坡向上的通道,那里有三块重约5吨的花岗岩挡住去路。当年,阿尔玛蒙一行来到这里无法通过,只好另开通道迂回前进。上升通道通向一条大长廊,大长廊两侧等间隔地开着用途不明的洞。大长廊一直可通到“休息室”,那里有个落石装置,把它拉开,便是王室。王室上方则有被称作“减重室”的五层房屋。塔内另有一条与上升通道同样坡度的“下降通道”。它在倾斜下降大约97米之后,变为水平方向,并到达地下室。这是个尚未完工的房间,位于地下30米处,大约在金字塔顶端的正下方。


太阳船


1954年5月,考古队的玛尔·玛拉赫在大金字塔附近发现了最古老的大木船。在对大金字塔进行除沙作业时,他偶然发现一个用石灰岩盖盖着的长31米、深3.5米的凹坑,里面藏着拆散了的船的构件。经历了13年多的岁月,考古学家们复原了一艘全长43米的大船,上面有胡夫的继任者杰多弗拉的名字,因此人们认为这艘船是杰多弗拉为其先王胡夫而埋葬的。因为在古埃及,人们相信国王死后会变成太阳神,灵魂则乘船飞往天空。


金字塔建材之谜


据研究,胡夫金字塔共用了约220万块巨石。每块石头都有一人多高,约2.5吨重。人们一直存在种种疑问:这些石块是怎样开采、运送的,又是怎样堆砌的呢?要知道,即使在今天,拥有世界上所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建筑师也很难完成如此艰巨的工作。尤其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在附近数百千米范围内竟然难以找到类似的石头。


不久以前,科学家约瑟·大卫杜维斯提出了他惊人的见解:金字塔上的巨石是人造的。大卫杜维斯借助显微镜和化学分析的方法,认真研究了巨石的构造。他根据化验结果得出这样的结论:金字塔上的石头是用石灰和贝壳经人工浇筑混凝而成的,其方法类似今天浇筑混凝上。由于这种混合物凝固硬结得十分好,所以人们难以分辨出它和天然石头的差别。此外,大卫杜维斯还提出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佐证:在石头中他发现了一缕约25厘米长的人发,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工人在操作时不慎将这缕头发掉进了混凝土中,保存至今。一些科学家认为,鉴于现代考古研究已证实人类早在数千年前就知道如何制作混凝土,所以大卫杜维斯的论断颇为可信。


建造金字塔的目的之疑


对许多人来说,建造金字塔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有关教科书和参考书上也写道:金字塔是埃及法老之墓。是的,通常的说法就是这样,可是,如果进一步究其根据,回答不外乎以下两点:距今大约2500年以前,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根据当时埃及人的说法,写下了“金字塔是王墓”这样的话语;在吉萨大金字塔等建筑物中,有被认为是石棺的石箱。然而,希罗多德写下的话只是传言,而且在金字塔的那些石箱中,也从未发现过一具木乃伊。因此,细究起来,说金字塔是墓的根据不太有力,相反,否定金字塔是墓的材料却有很多。有人认为墓既然是埋葬尸体的场所,不可能不在地下;在所谓的石棺里,不要说完整的木乃伊,就连绷带和木乃伊的碎片也没有,这是让人无法理解的;在纸莎苹纸和碑文等记载中,没有能说明金字塔是墓的文字,这也是极大的疑点。总之,否定的意见非常有力。金字塔是王墓的说法在这些否定的意见面前显得软弱无力。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虽然有学者认为,金字塔只是起到埋葬设施的作用,不是墓。但是研究古埃及的考古学家却一直不能准确回答这个问题。近20年来,一些学者一直在寻找金字塔时代各王的真墓,认为一切都要从那里开始。


金字塔神力说


有关金字塔神力的发现,可追溯至20世纪初。热衷于超自然科学的法国人安东尼·博维于1930年前往埃及,在参观了吉萨金字塔群落后,他提出大金字塔的形状非同一般,由此又为金字塔神秘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博维热衷于“感觉辐射”的造型研究,这项技术的基本概念就是说物体会辐射某种能量。当博维在大金字塔参观时,进入王室的他,不经意地往当成垃圾箱的罐子一看,发现里面竟放着猫和老鼠的尸体。当时他想,这些动物大概是在金字塔内迷路,无法走出而死亡,然后被丢在垃圾罐中的吧。可是,他随即又注意到有些奇怪的事,因为尽管墓室中非常潮湿,但尸体却未腐烂,这么说来,这些动物不就和木乃伊一样干透了吗?且墓室中岂不是具有能够使物质脱水之力吗?博维认为,这种现象应该是和大金字塔的几何学图形有关。他在回国后就立即用硬纸板做了一个底边09米的大金字塔的模型,并将其四个方位配合上东西南北的方向,再将猫的尸体放在与墓室位置相同的距底部三分之—的高度之处。结果他发现,过了数日,猫的尸体竟然没有腐烂。接着,他又用肉片及蛋等等加以实验,结果确认不论放入什么东西全都不会腐烂。最后,他得出一种假设,或称为一个定理:来自太阳的宇宙微波,通过聚集于塔内的地球磁场,活跃了模型内的震荡波,使内部的物体“脱水”而不腐。这种特性不局限于胡夫金字塔模型,其他形状和大小的金字塔模型也能对物体产生同样的作用。金字塔这种神奇的力量是否早已被古埃及人所认识?修建金字塔是为利用这种神力吗?往事逾数千年,已无人能答了。

狮身人面像


狮身人面像史话


吉萨的狮身人面像,是埃及最杰出的建筑之一。虽然它在高大的金字塔前显得矮小,但最初它高达20米,长度则超过72米。狮身人面像是将古埃及君主头部的形象与强;壮的狮身形象组合而成的。其头部象征着智慧,而狮身本身与太阳的象征有关联。虽然在后来的埃及艺术建筑中,狮身人面像很普遍,但是到目前为止,吉萨的狮身人面像无疑仍是它们当中最早也是最大的一座。


古希腊人认为“狮身人面”这个字源于一个希腊字“sphingein”,意指“勒死”,但真正的字源有可能是埃及文“shesep ankh”,意指“活生生的形象”,该词专用来指建筑,偶尔也指狮身人面像这座雕像。埃及的狮身人面像通常是狮身、人头,常戴着皇家头饰,如奈姆斯头巾。据推论,狮和人结合在一起原是象征国王与太阳神的结合。埃及狮身人面像与希腊狮身人面像的主要差别在于,最早的埃及狮身人面像一直是男性,一直到中王国时期才出现女性,也开始出现首批带翅膀的狮身人面像。


吉萨的狮身人面像的材料,是从吉萨高原的岩石上挖掘出来的。它可能是古帝国第四王朝统治者卡夫拉统治期间修建的,因为其位置与这一时期修建的金字塔铺道以及谷中的神庙都很接近。虽然最近有人认为,狮身人面像上的风化情况表明,它比那些金字塔要早了几千年。


几个世纪以来,虽然人们曾不断为狮身人面像清除积沙,但它却几乎完全掩埋于沙丘之下。新王国时期,狮身人面像就等于是太阳神,也许是因为狮身人面像巨大的头部看来就像刚从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狮身人面像前面有一座未完成的神庙,神庙和狮身人面像是用同一块岩石修建的。神庙可能是为膜拜太阳神的三个形态而建:早晨的克皮里、正午的瑞,黄昏的阿图。


建造年代之争


关于狮身人面像建于第四王朝统治者卡夫拉时期的论断,在19世纪60年代有了更有说服力的证据。1953年,马里埃特对邻近狮身人面像的卡夫拉河谷神庙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结果显示极有可能是卡夫拉时期建造了狮身人面像,而狮身人面像的头部也许就是依他的长相而塑造的。而且,狮身人面像头部有与众不同的特征,它的奈姆斯头巾、圣蛇和外貌,都和第四工朝的皇室雕像非常相像。


然而,这令人信服的考古与艺术史定年的推论,在1992年却遭到质疑。美国地质学家萧贺声称,有证据显示狮身人面像的岩石及其围墙曾被漫流的雨水严重侵蚀,侵蚀的开始时间至少比第四朝早了250年。他首先认为,这明显的侵蚀只可能是在狮身人面的身体雕好之后发生的;其次,要造成这样的风化,所需的高度降雨量只有在新石器时代才会发生,时间是介于公元前7000~前5000年之间。此外,该雕像及神庙是分两个阶段建成的,先雕刻核心,再砌上外层腹面石块。他解释说,头部的艺术史定年较晚。因为头部可能是由第四王朝的统治者所雕塑或重雕的。


曾对狮身人面像进行精密的照相勘测的考古学家雷纳驳斥了萧贺的几个论点,包括他提出的两阶段搭建狮身人画像和神庙的说法。雷纳指出,这和现今所知的古埃及人所用的建筑方法完全南辕北辙。雷纳在狮身人面像围墙西端发现了一个典型的第四王朝的陶罐,还有石槌、黄铜。据推测,这类工具被用来凿刻围墙,也可能用来雕刻狮身人面像本身。此外,他还在紧邻包含第四王朝陶器的地质层上发现一个大石块,它原本可能是要用来搭建末完成的神庙的。雷缪最终认为,由卡夫拉金字塔建筑群发掘出的数量庞大的与狮身人面像风格类似的大型雕像,尤其能证明卡夫拉可能就是狮身人面像的建造者。


建筑过程


很难判断建造狮身人面像之前,周围地形是怎样的。因为这块地基曾被大面积开采,以提供建造金字塔用的石块。狮身人面像的头部,可能是由一块立在高原水平线上的天然岩球雕成。现在,在它咐近还留有一块形状相似的未加工的天然岩石。这块岩石肯定是特意留在原地不动的,而旁边的石头则被采来用于建筑金字塔。


狮身人面像较低的部分,是在高原地平面以下雕刻的。为此,在组成主体的岩心周围,挖了个凹形的壕沟。像金字塔及邻近庙宇一样,狮身人面像的方向准确地对着东方。它旁边的壕沟实际上呈梯形,壕沟的南边沿着卡夫拉金字塔的铺道挖掘,并与铺道平行。在建筑狮身人面像的时候,埃及人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采集和运输巨石的技术,所以挖建这样一条壕沟并不成问题。


当被开采的岩石快与岩床剥离时,埃及人会在岩石的边上挖一条格子状的窄沟。挖好的沟的深度比被采岩石的高度更大一点。然后,在岩床下挖掉一点,再用木杠杆把岩石从岩床上分离。最后,从前面把它拖出沟外。在挖凿狮身人面像边上的窄沟的过程中,许多巨石石块被挖出来并被用作建筑神庙的核心石块。因为这些石块的岩层,与沟边上的岩层和狮身人面像上的岩石十分相符。


由整块巨石雕成的狮身人面像,脸宽41米,鼻长175米,嘴大23米,耳长19米。下颌挂着标志国王威仪的长须,脖子围着项圈,狮身装扮着鹰的羽毛。石像面貌慈祥,微露一丝神秘的笑容。在两腿之间,有一块大理石碑,叫“纪梦碑”。相传,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图坦蒙斯尚未当政的时候,一天在狮身人面像前睡了一觉,狮身人面像托梦对他说,你将来会当国王,在你登基以后,请你解救我,我虽人头在外,狮身却埋在沙子里,呼吸困难,十分痛苦。后来,图坦蒙斯果然当上了国王,他即动用大量人力,把埋在狮身上的沙子清走,并建了围墙,防止风沙覆盖。碑记便记载了一传说。


实际上狮身人面像并不是十分符合比例的:身体太长而头部太小。古代雕刻家可能受制于它们的材料:头部的大小受制于它的母石,即受制于那块天然岩球的大小;而身体的加长,可能是因为在准备雕后腿的地方发现了断层,所以只好往后拉长。虽然如此,这个奇特的比例还是证明了雕刻家缺乏经验。古代艺术家可能不太适应在这样一个庞然的大物体上工作。同一时期,一些实物大小的雕像也不成比例。这表明,埃及人还没有发明一种在后来的雕像中成功运用的格子方法,即比例系统。而且,雕像者在这样一块不平的石头上工作,碰到了很多困难。埃及雕刻家更喜欢在一块方形的岩石上工作,这样他们就可以在上面画像并从长宽方面决定各部分的位置。


石像密室说


狮身人面像底下有密室的传说,至少从中世纪就开始流传着。两位阿拉伯人马奎兹和柯代描述狮身人面像底下有个密室,有三条通道可通到外面,每一条通道都可连到三座金字塔之一。早期欧洲的旅行家对这类传说坚信不移,如1579年海尔菲利希曾描述一个通到狮身人面像头部的隧道,古代的祭师据说就以此取信信徒,声称狮身人面像会发出神谕。虽然考古研究并未显示在狮身人面像或其神庙底下有密室,但此雕像和埋藏的秘密知识宝库等相关话题仍在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人凯西再度引爆。凯西声称,亚特兰提斯的“智慧典籍”就存放于和狮身人面像相连的一个地下资料厅,在20世纪出土将会引发某个大灾难。虽然科学家在1977~1978年、1992~1995年进行的电阻系数勘测显示,狮身人面像的周遭的确有一些反常现象,但之后的多次勘测,包括使用电磁勘测等于段,显示这些反常现象是自然的缝隙和坑洞。


斯芬克斯文化


从金字塔到狮身人面像,从法老的墓地到雅典娜神殿……人们发现,在古埃及遗址的每一个角落:墓地、石碑、雕塑、器皿、装饰、绘画……几乎都可以找到一类被称之为“斯芬克斯”的古怪图案,它们无一例外地均为人兽合体。尽管在表达方式上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是由人、狮、牛、鹰共同组成的。人们将其称为“斯芬克斯现象”或“斯芬克斯文化”。这种现象或文化似乎带着一种蔓延的趋势,从古到今,从内向外。在南美洛基山,在大和民族繁衍生息的日本岛,在世界屋脊藏传佛教的那些寺庙里,以及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人们都能找到这种类似于人兽合体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作为一种带有某种神力象征的圣兽出现,它们能够拯救人类于水火之中,能够医治或者复活人类中的英雄,甚至可以直接降临人间,以拯救正一步步走向衰败的人类社会……也许,人们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这种“斯芬克斯文化”正是人娄共有的记忆,也即是说,万物同源。人类也曾经拥有过对另一种精神的共同追求。这种追求存在于人类记忆的深处,从远古走来,在某一个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获得足够的能量之后,它将再一次以生命的形象突然呈现于人类的眼前。也许,人类不应该再在历史的旅途中踟蹰不前了,而应该迈开大步,大胆地去探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真实。

卢克索


卢克索史话


“没有去过卢克索就等于没有到过埃及。”这是埃及人经常讲的一句话。卢克索位于埃及首都开罗以南670千米处,有“上古埃及的珍珠”之称,是最能代表古埃及文明的文物古迹荟萃之地。


卢克索建于古城底比斯的遗址上。在第十七王朝时期,埃及因位置处于卢克索斯人统治的中心而逐渐闻名于世。当卢克索斯人被驱出埃及后,底比斯城就成为新王朝的都城,开始了埃及最强盛的时期,即新正国时代。当时的底比斯十分繁荣,人口达10万。城市规划得很好,光城门就有100多个。希腊大诗人荷马曾在诗中赞叹它是“一百扇城门的底比斯”。第十八王朝的统治者雅赫摩斯开始扩建这座城市,并陆续修建了人批庙宇、雕像和墓地。古埃及人崇信太阳神,按照太阳东升西没规律在尼罗河边兴建这座城池,东岸是活人的城,宫殿如云,庙宇森列;西岸是死人的城,陵寝深深,珍宝深积。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卢克索屡易其名。据说,古代埃及人把它称为“瓦赛特”,因为它象征着王位和权力,被释为“王笏之地”。希腊人来到这里后,把它称为“塔依贝城”,意为“美好的城市”。后人还把它称为“大神城”等等。一直到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才出现“卢克索”的称呼,也有人称它为“卢克索尔”。“卢克索”一名是阿拉伯文的音译,它与阿拉伯文中“宫殿”一词的音译非常接近。据传当阿拉伯人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时,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但他们看到许多气势雄伟的宫殿,便把这里称为“宫殿之城”即“卢克索”。


公元前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后,卢克索日趋衰落。经过两千多年的天灾战火,大多数宏伟的宫殿和神庙都湮没了,但那些至今尚存的古迹仍可反映出当年的无限繁华。


卢克索神庙


卢克索神庙位于卢克索市中心的河岸上,建于公元前14世纪,是献给太阳神的。神庙原长190多米,宽约50米,里面包括庭院、大柱厅和诸神殿等部分,神庙最南端是一座圣殿,残存的遗迹中有一幅浮雕,描绘了法老由神引导步入圣殿的情景。


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曾大力整修神庙。他是埃及历史上颇有名望的一位国王,他具有雄才大略,喜欢南征北战,也喜欢大兴土木,一生建树颇多。在正史和野史上,有许多关于他的记载。据载,他在世时征集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卢克索神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今天,参观者一来到这里,立刻就会感到他的存在。在神庙塔门两旁,耸立着两尊高14米的坐像,都是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神庙墙上的浮雕生动地描述了他执政初期与赫梯人作战的情景。左右两边的浮雕构成一幅完整的组画。左边的画面描绘了当时的军营生活、战前召开军事会议及法老御驾亲征、在战车上指挥战斗的情况。右边的画面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这位法老如何弯弓射箭向敌人发动进攻及赫梯人溃逃的情景。在神庙的拉美西斯庭院北部入口处,是造型独特的柱廊,柱子共14根,每根约16米高。似埃及纸莎苹捆扎状的雅致石柱的柱顶呈伞形花序状,十分优美。石柱中间也立有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石雕像,旁边的石壁上镌刻着一些浮雕和文字,描绘了举行庆典仪式的情形。中央大厅东面的降生室,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礼拜堂,四周石壁上的浮雕表现的是古埃及穆特穆伊亚女王和太阳神的象征性结婚,以及他们在女神帮助下,降生王子时的情景。


卡纳克神殿


卡纳克神殿是卢克索古迹的精华部分,因为它既是埃及最大的庙宇遗址,也是卢克索古迹中规模最大、保存得最完整的建筑群,其建筑之宏伟、工艺之精细、构思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这座神庙位于卢克索北城侧,始建于公元前19世纪的古埃及第十二王朝。这项宏伟的工程前后持续了数个朝代,主要工程完成于拉美西斯二世和三世时期。后来又几经修葺和扩建,使神庙的面积达到了现在的31万平方米。它有两个塔门,大塔门在外,建于两千多年前希腊人统治时期的托勒密王朝,塔墙厚约15米,高约46米,宽113米。另一塔门的历史更悠久,约建于3000年前,塔门的石头上刻有艾米诺菲斯三世法老和图坦卡蒙国王的名字。塔门两旁各耸立着一尊拉美西斯;世的雕像。卡纳克神殿的大柱厅素有“艺术世界奇观”之称。大厅建于两代国王统治时期,即公元前1302年一公元前1290年,第十九王朝西提国王时期和公元前1290~前1224年,拉美西斯二世执政时期。大柱厅的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厅顶距地面约25米,由直径为4米,高约21米的134根圆形石柱支撑,中间12根最大,每根高达20多米,柱冠直径为3.6米,顶端可站立数十人。这些石柱由一米多高的鼓形石块垒成,边廊石柱高达13米。厅壁上刻有许多奇妙的浮雕和铭文,记载了国王与诸神之间的关系。走进神庙的小厅,可看到两块方尖碑,这是为纪念哈特谢普苏特女王而建的。哈特谢普苏特是埃及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女王,是图坦蒙斯二世国王的王后。国王驾崩后,她于公元前1486年~公元前1468年执政。双碑中有一块粉红色的花岗碑石,高30.5米,是从阿斯旺通过水路运来的。


神庙中的圣殿用花岗岩建成,分里外两间。里面一间专为存放圣船之用,墙壁上的浮雕描绘了当年圣船出发的盛况。神庙中的节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