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耀美洲的的印第安文明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光耀美洲的的印第安文明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林之满,萧枫等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2-01
书籍编号:30044654
ISBN:978754510068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76968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世界史
话说世界:光耀美洲的的印第安文明
林之满 萧枫 主编
辽海出版社
《话说世界》丛书编委会
主编:林之满 萧枫
副主编:魏茂峰 李亚辉 竭宝峰
编委会:(排名不分先后)
何莎 刘连旺 常志强 刘俊 王蓓
刘海生 王艳芳 周艳云 李丽丽 刘洋
陈时雨 吴良克 刘一石 刘永宋 春正
崔文君 邵军 石怡 贺小刚 樊景良
赵明明 于洋 姚志 严鹏 王军
陈凤 李忠 陈莹 付中天 杨坦然
单而辉 孙德民 于武 赵明 童恩中
杨迪穆 郝纯 胡凯 邓俊华 夏正言
鲁正华 罗致平 王洪源 于斌 曹成章
黄铸 白红艳 钟涛 韩磊 罗晓宇
编写说明
历史对于整个人类,就像记忆对于我们每个人一样,它说明我们现在做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这样做,以及我们过去是怎样做的。因此谁要想了解世界,就必须知道它的历史。
为了让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光辉灿烂,感悟世界各民族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我们组织数十位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努力,推出了这一套融故事体的文本阅读、丰富精彩的图片鉴赏于一体的100卷本《话说世界》系列丛书。每一卷都系统而深入地展示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100卷本又在总体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知识体系,把世界历史从单纯的帝王将相、改朝换代的框架中释放出来,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涵盖历史、政治、军事、文化、艺术、民俗等各个领域,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重新演绎世界五千年辉煌历史文化,给读者尽可能丰富的知识看点。
《话说世界》丛书是一幅历史长卷,共分50卷10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第1卷源远流长的世界古代史(上、下册);
第2卷流光溢彩的世界古典史(上、下册);
第3卷辉煌灿烂的世界中古史(上、下册);
第4卷波澜壮阔的世界近代史(上、下册);
第5卷日新月异的世界现代史(上、下册);
第6卷震惊中外的历史大事件(上、下册);
第7卷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上、下册);
第8卷浪漫优雅的古巴比伦文明(上、下册);
第9卷浑厚深沉的古印度文明(上、下册);
第10卷高贵典雅的古希腊文明(上、下册);
第11卷包罗万象的古罗马文明(上、下册);
第12卷夕阳辉映的拜占庭文明(上、下册);
第13卷传宗布教的的阿拉伯文明(上、下册);
第14卷血泪交织的希伯莱文明(上、下册);
第15卷光耀美洲的的印第安文明(上、下册);
第16卷璀璨夺目的世界文学(上、下册);
第17卷响彻天籁的世界音乐(上、下册);
第18卷鬼斧神工的世界建筑(上、下册);
第19卷妙笔生花的世界绘画(上、下册);
第20卷凝固不朽的世界雕塑(上、下册);
第21卷摇曳多姿的世界舞蹈(上、下册);
第22卷低吟浅唱的世界戏剧(上、下册);
第23卷精华荟萃的世界教育(上、下册);
第24卷卓尔不群的世界思想(上、下册);
第25卷改变生活的科学发现(上、下册);
第26卷创造生活的科技文明(上、下册);
第27卷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上、下册);
第28卷百花齐放的舞蹈思想(上、下册);
第29卷美轮美奂的美术经典(上、下册);
第30卷神圣辉煌的著名宫殿(上、下册);
第31卷独领风骚的工艺美术(上、下册);
第32卷美化生活的装饰艺术(上、下册);
第33卷光怪陆离的世界民俗(上、下册);
第34卷狂放粗犷的原始艺术(上、下册);
第35卷多姿多彩的艺术文化(上、下册);
第36卷口耳相传的艺术典故(上、下册);
第37卷流传千古的文学名著(上、下册);
第38卷彪炳史册的学术名著(上、下册);
第39卷划破时代的世界变革(上、下册);
第40卷改变时局的世界会议(上、下册);
第41卷云诡波谲的世界外交(上、下册);
第42卷惊心动魄的世界战争(上、下册);
第43卷同遵共守的世界条约(上、下册);
第44卷耸人听闻的世界灾害(上、下册);
第45卷犀利雄辩的世界演说(上、下册);
第46卷风格迥异的亚非奇迹(上、下册);
第47卷独具特色的欧美奇迹(上、下册);
第48卷轰动全球的影坛佳作(上、下册);
第49卷视角独到的世界摄影(上、下册);
第50卷扑朔迷离的世界之谜(上、下册)。
《话说世界》希望通过一些通俗的语言和故事体裁,对世界历史做一个概述。它只讲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人物和对关键阶段的描述,而且选择了一种通俗的简明形式。其原因很简单,鼓励一个人充满兴趣地去阅读一本生动的书,比沉闷枯燥的文字吓跑一个读者,对文化的意义更大。这本书可以作为历史专著的补充读物。你可以用非常休闲的方式去阅读它,读读停停,我们相信在历史人文的浪漫风景中,你不会感到乏味。当然,本书也无意于去取代那些优秀的历史专著。如果你对某一个局部历史细节有特殊的兴趣,还可以参考详尽的其他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
《话说世界》不同于现存于世的多种版本的世界通史,其往往“为通而通”,结果常顾此失彼,挂一漏万;主干虽有,枝叶嫌乏。而《话说世界》则运用现代分类科学,在结构设计方面有总有分,有经有纬,条分缕析,纲举目张。《话说世界》重点选取世界历史文化长河中的若干话题,逐一论说。纵横全书,既能看到世界历史的大脉络、大走势,又能细察世界历史的每一个横断面,完整而丰满。
《话说世界》用生动的文本和精美的插图,再现了人类文明进程的恢弘画卷堪称一部贯通整个人类社会的世界史简明百科全书,串联起全部人类文化的瑰宝,以其光辉不朽的价值与流传恒久的魅力,成就一部好读又好看的世界历史通俗读物。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话说世界》丛书编委会
2008年2月
印第安文明的发祥
神奇富饶的美洲大陆
在辽阔的太平洋和大西洋间,坐落着一片神奇的土地,这便是位于西半球、横跨南北两个半球的神奇、秀美的美洲大陆。美洲大陆,北起北极圈内,南至合恩角与南极洲隔海相望,面积420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非洲和欧洲面积的总和),它环绕的海岸线弯曲、绵长,是大自然神奇的造化,理藏着大量的海洋资源。
赤道穿过南美洲北部,使得美洲大陆南北季节相对,气候相反;地形的高低悬殊,又造成气候的复杂多样。极地的地方同热带地区相比,气温有近百度的差异,干旱的沙漠同大河流域的降雨量,相差竟有100多倍。大陆流淌着被称为“河流之父”的世界第三大河──密西西比河,和被称作“河流之海”的世界第一大河──亚马孙河,它们分别经久不息地分别奔流在北、南两块美洲的大地上;此外,马更些河、育空河、圣劳伦斯河、格兰德河、纳尔逊河、阿肯色河、科罗拉多河、拉普拉塔河、普鲁斯河、马代腊河、圣弗兰西斯科河、奥里诺科河、托坎廷斯河、加巴拉圭河,都是海拔2000米以上的大河,以汹涌澎湃之势,分别奔腾流泻进太平洋和大西洋。南北美洲活跃着140多座活火山,在这些火山区,还同时伴有1602处温泉;图彭加托火山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和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同时层叠在广阔的南美洲上;有“北美地中海”之称的五大湖: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执安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其中苏必利尔湖,是世界第一大淡水湖),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安赫尔瀑布为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地震和飓风也常常光顾这片南北相连的大陆。
巨大的森林覆盖着北美洲西北部(美国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北部)和中美洲、南美洲大片的沃野。亚马孙河流域,至今还常青着茂密的热带原始森林,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始森林。中、南美洲的森林资源,约占全世界的森林资源的三分之一。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北美洲的最北方在北极地区,气候寒冷。而向南,穿越过大森林地带,则是广袤的大草原;西印度洋群岛(山峦起伏,提纳山高峰海拔3140米)是北美大西洋海岸向南美洲海岸延伸形成的一群弧形孤岛,它把大西洋和加勒比海隔成两片。西印度群岛属热带气候,潮湿炎热。中美洲的北部,是东、西马德雷山脉,山脉之间,是广阔荒漠的北墨西哥高原;它的南面,是活跃的火山地带,形成了宽阔的谷地和重叠的山峦;再向南,一直延伸到墨西哥湾沿岸,地势才渐低洼下来;山谷间气候温暖,适于农耕。墨西哥北部是沙漠,南部是热带森林,沿岸一带是大片的沼泽。安第斯山区缺少河流,雨水稀少,属沙漠地带。而西坡和高原,有丰富的溪水穿过,是原始农业的摇篮。亚马孙河流域形成了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平原和草原,泛滥的河水形成众多的湖泊或河汊。在南美洲的东部,出现了平坦的大草原,有繁多的植物种类,还夹杂着灌木林和茂密的阔叶林。
由于气候多样,河流众多,使得美洲大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盛产粮食的地方之一。主要有北美洲的小麦,赤道地带大量的热带作物,南美洲的草原、高原和高山地区丰富的谷物(玉米、豆类、花生、参茨、番茄、番瓜、南瓜、马铃薯,坚壳的可可和奎宁,还有菠萝、鳄梨、枫糖、草莓、吐根、加拉、沙示等,极为丰富)。
广阔的大陆,蕴藏着丰富的动力资源和金属矿产资源。储藏量巨大的煤(美国、巴西、哥伦比亚)和石油(加拿大、美国、智利、墨西哥、委内瑞拉一带),还有巨大的水利资源(尼亚加拉、伊瓜苏、拉瓜伊拉三大瀑布和数百条水流湍急、汹涌澎湃的大河)、铁(巴西、美国、古巴、委内瑞拉)和非铁金属矿藏的金、银、铜、锡、硝石(智利、秘鲁、巴西、美国、墨西哥、加拿大、玻利维亚),以及分布广阔的铅、钒、铂、锰、钴、翡翠、宝石、铁土、沥青、金钢石等,还蕴藏着较大的原子动力所需要的钍。
美洲大陆的印第安文明
广阔的美洲大陆,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古代印第安文明。狭长的中美洲,犹如一座细窄的地桥,连接着南北美洲两座大陆,在4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数万年来,生活着以易洛魁人、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为主的部族众多的印第安人,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和高度发达、举世闻名的伟大的古代美洲文明。成为和希腊文明、罗马文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埃及尼罗河文明、西亚两河流域文明并列的世界古代文明之一,印第安文明对世界的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492年10月的一个早晨,得到西班牙王室资助的意大利探险家克里斯多夫·哥伦布,率领由三艘帆船组成的船队,踏上了美洲大陆,为的是去寻找黄金和教化土著人信奉基督教。哥伦布发现了当地的土著人,他以为已经到了马可·波罗在书中写的遍地是黄金的印度,便把在美洲发现的土著人,称为“印第安人”(印度人)。此后,居住在广大美洲大陆上的土著人,便被称为“印第安人”,这便是印第安人的由来。
谁是印第安人的祖先
通过考古和研究,直到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类出现以后,人类才慢慢地扩展到地球的更广大地区,进入美洲,再进入大洋洲(这和北美印第安人、玛雅人和《圣经》的预言中的学说有些相同,即人类经历过洪水泛滥的毁灭,只剩下居住在海拔几千米以上的人活了下来,又逐渐地使人类繁衍开来)。这样就对印第安人的来源,进行了各种探究和推理。在各种推理学说中,可大致归纳为两种,即土生论(尚无有力证据)和迁徙说。迁徙说中,得到最普遍公认的,是亚洲人最早迁徙到了美洲,即亚洲的华北古人类,是印第安人的祖先(如玛雅人和蒙古人有关)。
印第安人的祖先,由亚洲的东南部和东部,沿着太平洋沿岸向北,经过冰河时代的白令海峡(最新考古在白令海峡一带发现据今4万年左右猎人应用的石镞等器物)大陆桥(当时还是未沉入海底的陆地),进入了尽是原始森林的美洲。然后,他们从洛基山西侧沿太平洋岸南下,并从洛基山北部进入哈得逊湾以西,及美国中部和太平洋沿岸地区,一路向南,并于1万年前,到达了美洲的最南部阿根廷(生活于11000年前阿根廷南部人类使用的工具、食用丢弃的骆驼骨头和一些洞穴中的文化遗物)。
执这种说法的,其主要证据是楔状石核。在中国华北虎头梁村遗址中,曾发掘出了200多件楔状石核,而在北美的阿拉斯加的阿克马克遗址也出土了石核,这两种遗址的石核类型和加工方法,竟完全相同,而在时间上,虎头梁遗址,显然早于阿克马克。这说明美洲的石核技术,源自于华北。这一推论,被俄罗斯考古学家所证实。他在临近北美的堪察加半岛楚克奇地区考察时,发掘出了大量的石器(石镞、石刀等),证明旧石器时代前,就有狩猎者在此活动,这说明是有中国人经过堪察加半岛的楚克奇地区,穿越白令海峡去美洲的。
加拿大的学者托马斯·约翰逊教授认为,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是在1.2万年前由北京周口店逐渐迁徙过去的。他的根据是,近20多年来有海洋学家在乔治亚海峡(加拿大)的冰碛物里,找到了一些右手使用的原始工具(与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的石器相似),在加拿大沿海地区找到的一尊玄武岩小塑像(模样极像北京周口店人);另外还有在一个山洞(美国新墨西哥洲),和在智利南部发掘出的一座据今3万年前的印第安人遗址中,发现的2万年前的尖状石器。他认为,未来的海洋学家,将会在海底深处和海洋沉积层发现更多的实物,来对此进一步地论证。
对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亚洲人迁徙到美洲去的这一观点,还有很多不同的见解:中国学者认为,是距今4万至5万年前,东北亚人经过白令海峡进入了北美洲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保罗·马丁认为,亚洲人是在末次冰河期(1.3年前),到达阿拉斯加的;秘鲁学者认为,是早在7万年前或5万年前的冰河末期迁徙而来的,而路易斯·利基坚持时间应是在7.5万年至1万年间,威廉·H·诺尔特认为,应该是从14万年前,这种迁徙就开始了。
关于如何渡过白令海峡的这一问题,根据对古地质学的研究,在第四纪(特别是在末次冰河期),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130米至160米,白令海峡(水深只有几十米)便浮出水面,成为一座联接亚洲和美洲的大陆桥(古地理学称“白令及亚”),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5万年至1.5万年前。那时候,美洲阿拉斯加一带气候温和,野物众多(如猛犸、象、驼鹿、驯鹿、麝牛、绵羊等),猎人们追逐着动物,穿越过白令海峡到了美洲(1932年在美国阿拉斯加育空河一带发现了许多猛犸象化石,表明这一带曾经是狩猎的地方)。
其实即便是海峡,人也是可以逾越的。海峡最窄处(威尔士角)还不足35公里,中间有两个小岛(克拉特曼诺夫岛和克鲁逊什特恩岛,相距4公里),海峡又很浅(今平均水深42米,最深处52.1米),如果海水下降40多米,便能与陆地相连,人渡过不是难事。
迁徙说还有几种说法:
(一)来自于欧洲说。一种说法认为,欧洲人通过大不列颠岛和格陵兰岛,逐渐地进入美洲;另一种说法认为,欧洲人是通过一块传说中已经沉入大西洋底的大陆进入欧洲;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欧洲人是穿过乌拉尔山,经过西伯利亚,再渡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的;也有学者提出,是从高加索迁移到远东,再由西伯利亚或蒙古沙漠移入美洲。
(二)有学者认为,印第安人和犹太人面貌很相像,他们可能是传说中失踪的犹太人的后裔。
以上两种说法,都还缺少有力的证据,况且在旧石器时代,格陵兰岛还是厚厚的冰川,后来又发生过大面积海浸,把欧亚大陆彻底分开。至于沉入大西洋的大陆,恐怕早已经是1000万年以前的事了。有人根据在北美出土的4处具有高加索人特点的遗骨,认为印第安人的祖先是高加索人,这种说法未得到公认。有人认为这些遗骨是日本的阿努人,或者其它和高加索人有相同特征的人的遗骸。
除了迁徙说,还有一种本土论,认为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陆本土源生的人类,世界各个地方都有人类诞生。这种说法目前尚无证据,只是一种猜测和想象。
北美洲印第安人的建筑
易洛魁人的建筑
印第安人,他们在辽阔的美洲大陆,从原始的母系氏族开始,经历了漫长而遥远的岁月,创造出了发达的古代美洲文明,许多神奇而伟大的建筑,给人类留下了辉煌的建筑文化。
处于原始部落的北美印第安人,他们居住的都是“群居大房屋”。他们的这种大房屋,形式各异,仅加利福尼亚一带,大约就有7种之多,这在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中有所记载。
易洛魁人居住的房子,通称为长屋。这种长屋,长短大小不等,短的长约有15米,而大的则长达24米。
搭建这种房屋时,要先在地下挖坑,栽上木柱,再在木柱子上架上横杆,扎牢,再在木框架上搭上一个三角形或半圆的屋顶。在屋顶和长屋的周围,都覆盖着大张的榆树皮。屋子里都间隔出许多的小房间,每一个大约在2米至2.5米之间。房屋的中间,有一条大约宽0.6米至1.2米的过道,所有小房间的门,都齐向着过道敞开。每两对房间的过道,便要有一个火塘,供这四个房间共用取暖。火塘上边的屋顶处,都有一个小天窗,用来作为排烟用的出烟孔。靠墙的地方,是床铺,都是用树皮板搭建的低台,上面铺着草席,还有兽皮;而在下面,则堆着过冬用的一些燃烧之物。床铺的上面,还有一个用树皮板搭建的阁楼,离床铺一米多高,睡着孩子,也有用来放些杂物。三角形的屋顶下,还有一层,专门用来存放过冬的玉米。在长屋的两端,他们还各建有一个小的平顶穿堂,夏天里,大家便在这里一起交谈娱乐;到了冬天,他们便把一些柴禾堆放在那。过道的两端都有一个门,门开在两面的山墙上,外面用一大块树皮挡住。到了冬天,便要再加上一床毯子或是兽皮。门上是一种雕刻的图腾,大都是些动物的形象。推开门,便能走出屋外,走到街上。
每一座易洛魁人的村庄里,大约都有这样的10座至30座不等的长屋。到了16至17世纪,为了防止外部落的袭击,这样的村庄四周,便都围起了栅栏。而到了19世纪,这种长屋就逐渐地所剩无几了。
加利福尼亚的印第安人的建筑
在加利福尼亚南部和北部居住的印第安人,他们住的棚屋也有所不同。
在加利福尼亚北部居住的印第安人,都住在一种半圆形的小棚屋。从远处望,就像是半个球扣在那里,有些像现在蒙古人居住的蒙古包的模样,或许,这代表着他们对宇宙自然的认识。
建造这种小棚屋,要首先向地下挖进两尺深的地坑(挖出来的土,一部分堆到外边阻挡雨水,一部分覆盖到半圆形的屋顶上),有点地窖的味道。有时候,在屋顶中间开一个活板门,人们进出的时候,要沿着梯子上上下下。一个的屋子里,住着三个或两个家庭。屋子的中间放着一个火塘,人都睡在靠墙边的地方,左右都堆放着很多杂乱的东西。在山里,与这样的圆屋里不同的是,还有一条2米长、1米高的人行过道。每一个村庄,大约都有6到7所这样的棚屋。每所房屋的旁边,都有一个啤酒桶形的、用草和树枝编成的粮仓,稳稳地矗立在地上,或架在柱子上。村子的中间,还有一个大的半圆形棚屋,用来全村人交谈和跳舞娱乐。
住在南部的印第安人,他们的棚屋,都是锥形或楔形的。造这些棚屋,主要都是用楸木,里面搭一个斜炕,人睡觉的时候,头朝着高处。一个村的棚屋,全都“一”字形排成一行,屋前都有一个用树干搭建成的凉棚。村长和萨满各住在村庄两头的棚屋里。每一个棚屋,都住着两户以上的人家,最大的棚屋内,住30人到40人不等。
育空河和皮尔河流域印第安人的建筑
兽皮屋,是育空河和皮尔河流域印第安人居住的房子。搭建这种兽皮屋,要把一些木头杆用火烤热后,弯曲成圆弧形,再用这些弯曲的木杆,搭建成一个近似椭圆形的房屋框架,把带毛的鹿皮整张整张地缝在一起,覆盖到搭好的框架上。在顶端,还要打开一个直径约1米方圆的洞(为了屋里火塘的烟冒出去)。门开在离地面1米高的地方,一块垂着的鹿皮做挡风的门帘。2米高的兽皮屋,方圆有4米左右,中间是一个火塘,堆着很多的松树枝儿。火塘的两边,各是一个家庭,每人都有一个固定睡觉的地方。也有的里面隔成很多小间,每个单间都向中间的火塘敞开着,住着很多的人家。
明尼苏达的印第安人的建筑
明尼苏达的印第安人,是达科他人和奥吉布瓦人。他们先前居住的,是一种带有框架的小棚屋。先用木头搭建好小棚屋的框架,再铺上大张的桦树皮,用木条钉住,这样就使房屋的框架富有弹性。屋里的床铺,是用树枝搭成的,上面再铺上毯子或兽皮。屋子中间是火塘,火塘的顶上,要开一个放烟的小洞。一屋里住着两三户人家,他们都是一大家人。
后来,他们被入侵的欧洲人逼迫到了草原上,开始整日地放牧马群,四处迁徙游走,不能在一个地方安居,便发明了一种皮帐篷。皮帐篷的框架,是用13根5至6米长的木杆做成,细的一端绑系到一起,粗的一端张开,分支在大地上,并进行固定。然后,再把鞣制的野牛皮,一张张地缝合到一起,待有帐篷框架大小时,便把它蒙罩到木头架上,进行固定,用帐篷钉牢牢地钉到地面上。帐篷顶端再开一个口,加披一块衣服领状的皮革,开的口背着风向,使帐篷里的烟能打里面飘忽着冒出来。帐篷里能容10人左右,直径大约为3米。地上,都铺着干草,床铺和火塘靠着墙边。帐篷底部开一个洞,用来方便人的进出,再挂上一张兽皮,做为门帘。这样的篷帐简易轻便,易于拆卸搬挪,一但需要转移地方,只需把篷皮卷起,杆顶仍旧结扎在一起,一分为二地搭挂在马的两侧,其它东西驮在马或狗背上,说走就走,说拆就拆,说搭就搭,方便得很。
平原上的印第安人的建筑
居住在平原上的北美印第安人,他们的房屋,一般有三种样式:一种是带有封闭院落的多层平台式的房屋;第二种是由若干层阶梯状层层升高的金字塔形层楼(房屋的中心为最高点);再有一种,便是带有许多平台平行排列在一起的很多房间。
这种房间底层宽阔,没有门窗,成为整个楼的第一层平台。第二层是一些比较狭小的房间,它们所构成的是第二层平台。第三层是最高层,是一些比第二层还小的房间,形成第三层平台。人们需要踩着梯子,从一层平台去往另一层平台。
北美印第安人的村落,都有专门用来进行祭祀、宗教和部落会议等仪典的公用房屋。这样的大房屋的墙壁,有的是用土坯(干草切碎和湿泥,用模子铸出)建造,也有的是用沙石建造的。
北美洲印第安人的艺术
北美印第安的艺术,带有明显的原始宗教色彩和军事生活特征,也带有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
音乐
生活在大草原和平原上的印第安人的音乐,还处于音乐初期的简单时期,这从它的节奏上,便能够明显地感觉到。歌曲从大体上,可分为宗教歌曲、诗词歌曲和高音歌曲,伴奏主要用单鼓(用生皮做成的一种直径0.25毫米至0.5毫米的乐器,用于独唱和小型合唱)、低音鼓、两面鼓(用于伴奏大型舞蹈)等。印第安人在传统节日和好友重逢时,要唱《欢迎曲》;为熊演唱时,要唱宗教歌曲《熊曲》(熊被视为最强壮的神、最可爱的动物)。人们在唱宗教歌曲时,要聚在一间用树枝搭成的神圣小屋里欢宴,并彻夜地歌唱,还把干肉饼等各种食物献祭给熊。《草原舞曲》是流行歌曲(先由战士歌唱,后演变为表演者的旅行歌唱);《棍棒球》约有100首,是人们游戏时唱的歌曲,也是最流行的歌曲。这种游戏的主持人,往往是由巫医、年长者或专门小组担任,无论男女都能参加,但女人只能是唱歌或观看。参加游戏的人,可以在2人到20人之间,分做两组,面对面地盘坐或跪坐,有10个棒球立在双方中间,有一方中的一个人,手里握着两个圆筒状的骨物(其中一个有黑线,握在手里看不见),围着对方不停地转,让对方猜有黑线的谷物在哪只手中,剩下的人,合着《棍棒曲》的节拍,拿棒子拍打着对方前边的长板。如果猜中了,对方便要赢去一根棍棒和两个骨物;如果对方猜不中(一定时间之内),握骨物者就会赢得两个棍棒,游戏如前继续,一直到有一方的棍棒全部输光为止。不同的《棍棒曲》,快慢的节奏也有所不同。
生活在接近北极的印第安人,鼓是他们最主要的乐器(唱歌时也要击鼓);他们还有用鸟骨做的长笛,用树皮做的哨子,和拿草茎制做的笛子。歌曲(往往只是作为舞蹈的伴奏)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情歌、颂歌、祝歌、战歌等。图琼人几乎人人都喜欢唱情歌,表达着他们爱情的浪漫或情人之间的思念;颂歌主要是歌唱大自然,或是对自己家乡的赞美;祝歌主要是在婚宴和哀悼会上唱的;哈恩人在作战时要唱一种战歌,用以激励战士勇敢杀敌。
舞蹈
著名的太阳舞,是生活在草原和平原上的印第安人最重要的舞蹈。跳舞的人,在跳舞时要目不转睛地看着太阳(太阳舞由此得名)。舞蹈是在夏天举行,但要准备一个冬天和一个春天(是世界上准备时间最长的舞蹈),实际上它完全是一种祭仪。在漫长的冬天里,他们都在作舞蹈的准备,要进行斋戒,要在特定的帐篷里沐浴(避免灾祸对人的侵害)。在夏天降临的时候,举行舞蹈的日子也来到了。舞蹈的场地,要先用木杆围起一个圆形的场地,中间竖起一根“太阳柱”,上面挂满了小布条、皮块和羽毛(以此表示向太阳献祭)。柱子的下面设一座祭坛(用野牛的头盖骨砌成),一位用皮带穿过皮肉的献祭者(发过誓)高吊在太阳柱上。跳舞者伴着舞曲和手鼓的节奏,在场子中不停地舞蹈。
举行这种舞蹈,一般要连跳三天。
北美印第安人,还有很多与农事、狩猎、作战和娱乐有关的舞蹈。一些部落在公布法规(狩猎法规或地区法规)时,要跳“狗舞”;不少部落跳“野牛舞”(为猎野牛顺利);阿勃萨罗卡人和西克西克人播种烟草时也要跳舞。易洛魁人在编玉米辫子兴奋了的时候,边吹打着乐器,边要跳起舞来。在度过播种节、草莓节、青玉米节、收获节和枫树节的时候,人们也都是载歌载舞。妇女在战士出征归来时,伴随着板鼓声、笛声、歌声及各种响器,要跳发带头舞(群舞或独舞)。
平原地区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