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破时代的世界变革(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划破时代的世界变革(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林之满,萧枫等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2-01
书籍编号:30044662
ISBN:978754510068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2445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世界史
话说世界:划破时代的世界变革(下)
林之满 萧枫 主编
辽海出版社
《话说世界》丛书编委会
主编:林之满 萧枫
副主编:魏茂峰 李亚辉 竭宝峰
编委会:(排名不分先后)
何莎 刘连旺 常志强 刘俊 王蓓
刘海生 王艳芳 周艳云 李丽丽 刘洋
陈时雨 吴良克 刘一石 刘永宋 春正
崔文君 邵军 石怡 贺小刚 樊景良
赵明明 于洋 姚志 严鹏 王军
陈凤 李忠 陈莹 付中天 杨坦然
单而辉 孙德民 于武 赵明 童恩中
杨迪穆 郝纯 胡凯 邓俊华 夏正言
鲁正华 罗致平 王洪源 于斌 曹成章
黄铸 白红艳 钟涛 韩磊 罗晓宇
编写说明
历史对于整个人类,就像记忆对于我们每个人一样,它说明我们现在做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这样做,以及我们过去是怎样做的。因此谁要想了解世界,就必须知道它的历史。
为了让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光辉灿烂,感悟世界各民族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我们组织数十位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努力,推出了这一套融故事体的文本阅读、丰富精彩的图片鉴赏于一体的100卷本《话说世界》系列丛书。每一卷都系统而深入地展示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100卷本又在总体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知识体系,把世界历史从单纯的帝王将相、改朝换代的框架中释放出来,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涵盖历史、政治、军事、文化、艺术、民俗等各个领域,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重新演绎世界五千年辉煌历史文化,给读者尽可能丰富的知识看点。
《话说世界》丛书是一幅历史长卷,共分50卷10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第1卷源远流长的世界古代史(上、下册);
第2卷流光溢彩的世界古典史(上、下册);
第3卷辉煌灿烂的世界中古史(上、下册);
第4卷波澜壮阔的世界近代史(上、下册);
第5卷日新月异的世界现代史(上、下册);
第6卷震惊中外的历史大事件(上、下册);
第7卷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上、下册);
第8卷浪漫优雅的古巴比伦文明(上、下册);
第9卷浑厚深沉的古印度文明(上、下册);
第10卷高贵典雅的古希腊文明(上、下册);
第11卷包罗万象的古罗马文明(上、下册);
第12卷夕阳辉映的拜占庭文明(上、下册);
第13卷传宗布教的的阿拉伯文明(上、下册);
第14卷血泪交织的希伯莱文明(上、下册);
第15卷光耀美洲的的印第安文明(上、下册);
第16卷璀璨夺目的世界文学(上、下册);
第17卷响彻天籁的世界音乐(上、下册);
第18卷鬼斧神工的世界建筑(上、下册);
第19卷妙笔生花的世界绘画(上、下册);
第20卷凝固不朽的世界雕塑(上、下册);
第21卷摇曳多姿的世界舞蹈(上、下册);
第22卷低吟浅唱的世界戏剧(上、下册);
第23卷精华荟萃的世界教育(上、下册);
第24卷卓尔不群的世界思想(上、下册);
第25卷改变生活的科学发现(上、下册);
第26卷创造生活的科技文明(上、下册);
第27卷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上、下册);
第28卷百花齐放的舞蹈思想(上、下册);
第29卷美轮美奂的美术经典(上、下册);
第30卷神圣辉煌的著名宫殿(上、下册);
第31卷独领风骚的工艺美术(上、下册);
第32卷美化生活的装饰艺术(上、下册);
第33卷光怪陆离的世界民俗(上、下册);
第34卷狂放粗犷的原始艺术(上、下册);
第35卷多姿多彩的艺术文化(上、下册);
第36卷口耳相传的艺术典故(上、下册);
第37卷流传千古的文学名著(上、下册);
第38卷彪炳史册的学术名著(上、下册);
第39卷划破时代的世界变革(上、下册);
第40卷改变时局的世界会议(上、下册);
第41卷云诡波谲的世界外交(上、下册);
第42卷惊心动魄的世界战争(上、下册);
第43卷同遵共守的世界条约(上、下册);
第44卷耸人听闻的世界灾害(上、下册);
第45卷犀利雄辩的世界演说(上、下册);
第46卷风格迥异的亚非奇迹(上、下册);
第47卷独具特色的欧美奇迹(上、下册);
第48卷轰动全球的影坛佳作(上、下册);
第49卷视角独到的世界摄影(上、下册);
第50卷扑朔迷离的世界之谜(上、下册)。
《话说世界》希望通过一些通俗的语言和故事体裁,对世界历史做一个概述。它只讲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人物和对关键阶段的描述,而且选择了一种通俗的简明形式。其原因很简单,鼓励一个人充满兴趣地去阅读一本生动的书,比沉闷枯燥的文字吓跑一个读者,对文化的意义更大。这本书可以作为历史专著的补充读物。你可以用非常休闲的方式去阅读它,读读停停,我们相信在历史人文的浪漫风景中,你不会感到乏味。当然,本书也无意于去取代那些优秀的历史专著。如果你对某一个局部历史细节有特殊的兴趣,还可以参考详尽的其他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
《话说世界》不同于现存于世的多种版本的世界通史,其往往“为通而通”,结果常顾此失彼,挂一漏万;主干虽有,枝叶嫌乏。而《话说世界》则运用现代分类科学,在结构设计方面有总有分,有经有纬,条分缕析,纲举目张。《话说世界》重点选取世界历史文化长河中的若干话题,逐一论说。纵横全书,既能看到世界历史的大脉络、大走势,又能细察世界历史的每一个横断面,完整而丰满。
《话说世界》用生动的文本和精美的插图,再现了人类文明进程的恢弘画卷堪称一部贯通整个人类社会的世界史简明百科全书,串联起全部人类文化的瑰宝,以其光辉不朽的价值与流传恒久的魅力,成就一部好读又好看的世界历史通俗读物。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话说世界》丛书编委会
2008年2月
繁荣经济文化,实行对外开放——明成祖朱棣大力推进改革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10岁被封为燕王,20岁进驻封地北平,向大将徐达学习兵法战策,39岁用武力从亲侄建文帝朱允手中夺得皇位,改元永乐。朱棣即位之初,为了团结朝臣,励精图治,曾将“靖难之役”中缴获的建文朝的奏疏,除涉及军马钱粮的以外,其余的一律销毁,以表示对建文帝的旧臣既往不咎。建文朝的工部尚书郑赐,原是北平参议,在朱棣手下办事十分卖力,后投靠建文帝,数次督师,阻扼燕军南下。建文帝失败后,郑赐被逮捕。朱棣责备他为何“反叛”?他回答是“尽臣责”而已。朱棣听后觉得有道理,便将他释放,并任命他为刑部尚书。可见朱棣的胸襟还是比较开阔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能够容纳和团结曾经反对过自己的大臣的。
当然,作为封建帝王的朱棣,其本性是专横而残暴的。对于拒不合作的大巨,即使是素有学行,甚至名满天下者,他也定杀无赦,方孝孺之死就是典型。方孝孺是建文朝的侍讲学士,曾任编修《太祖实录》总裁。朱棣占领南京以后,想把“靖难之役”说成是应天顺人之举,便几次要当时被俘的文章高手方孝孺为他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囿于儒家正统观念,把朱明王朝的权力转移视为“篡位”,因而拒不受命。朱棣恐吓他:“独不畏九族乎?”方孝孺抗声答道:“便十族,奈我何!”朱棣终于下令将方孝孺的九族诛尽。为了凑足“十族”,又将方孝孺的朋友、门生合并为一族,全数尽诛,死者达873人。在诛杀方孝孺之前,朱棣已惨杀了建文朝的兵部尚书铁铉,割鼻剁耳,寸磔而死,然后又将其抛入油锅。朱棣因滥杀而受到当时和后世士人的指责,这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朱棣毕竟是明朝继朱元璋之后的又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22年,5次北征,沉重打击了蒙古贵族的残余势力,巩固和维护了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统一。他继续执行朱元璋移民垦荒的政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五月,下令“除天下荒田未垦者额税”,疏浚河道,得江湖之利,减轻赋役,赈济灾民,仅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一次就罢免苏、松、嘉、湖四府田租达338万石。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随之手工业和商业也繁荣起来,遵化的冶铁、景德镇的制瓷和南京的造船、松江的布帛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国家财政收入大增,每年税粮除部分输送京师外,府县仓库还有大量积存。永乐时代经济的繁荣,是“洪武之治”的继续和发展,正如史家所言,“高(太祖)成(祖)肇造,享国长久,六七十年间,仓廪赡足,生齿繁殖”。明朝前期的鼎盛,与朱棣继续推进改革是分不开的。
朱棣以“智勇有大略”(《明史,成祖本纪》)而闻名于后世,而且对文化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视的。他从马上夺得天下,又希望从史籍中汲取治理天下的经验,因此,他即位不久,便召见翰林学士解缙等大臣,命令遍求天下典籍,将各类事物分门别类按韵收辑,编成一部大书,以便检阅。他还特别叮嘱,内容要求详备,搜求务必普遍,凡有文字以来的经、史、子、集百家之书,以至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都要广为收罗,“毋厌繁浩”。解缙匆匆受命,到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冬天即将书稿编好。朱棣审阅后并不满意,认为取材不完备,下令重修,加派姚广孝会同刘季篪、解缙一起监修。姚广孝即道衍和尚,在“靖难之役”中出过许多重要的主意,论功为第一,此时已拜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成为朱棣的股肱之臣。派姚广孝监修,可见朱棣对这件事的重视。同时,他又命令礼部选拔内外官员和各地宿学老儒充任纂修,选拔生员充任缮写。先后调集3000余人,经过4年的努力,终于在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把这部书编成。朱棣审阅后十分高兴,亲自写序,赐名为《永乐大典》。《永乐大典》辑入古今图书七八千种,“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包括目录、凡例在内共22,937卷,订成11,095册,约3.7亿字。朱棣组织人力对我国古籍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精心整理,是有功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的。
朱棣在位期间,还一改其父朱元璋的“禁海”政策,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吸引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又6次派遣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发展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把主要精力用于巩固国内统治,对外则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他于洪武三年、四年、七年、十四年、二十三年屡颁“禁下海通番”之令,特别是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尽罢元代就已设立的负责对外贸易的市舶司,改由沿海各地方官员负责。各地方官揣摩朝廷的意图,又面对走私的猖獗和海盗的骚扰,更规定“寸板不许下海”,除少数外国的“朝贡贸易”船在指定港口停泊外,中国商人的出海贸易已不可能,这样反而促成了沿海走私活动的发展。这种情况不改变,正当的对外贸易就发展不起来。朱棣即位当年,便在广东、福建、浙江沿海地区恢复已被废置的市舶提举司,并且宣布,自今外国人愿来中国贸易者,“悉听自便”。随后又在设有市舶司之地建立驿馆,负责接待外国商人。朱棣又派遣众多的使臣,分赴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爪哇(今属印尼)、硫球(今属日本)、日本、苏门答腊(今属印尼)等地,通报他已经登基的情况,招谕各国前来访问、朝贡、通商,并规定外国使臣来华,给予优待、赏赐,派官军加以保护。有些沿海地区的官员固守明初的传统政策,朱棣还多方疏导。日本使臣在宁波向当地百姓出卖兵器,当地官员要求将其治罪,而朱棣却给予赦免。可见他实行开放是真诚的,并不想借外国使臣违禁,又回到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去。
在对外关系方面,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活动,便是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郑和率领强大船队7次下西洋,有6次是在永乐年间,即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永乐五年、永乐七年、永乐十一年、永乐十五年、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第七次则是朱棣死后的宣德五年(公元1431年)。每次远航都是船舰数十艘,人员2万余名。到过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东海岸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强了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增进了政府之间、人民之间的交往和友谊。这不仅是世界航海史上而且也是国际交往史上的重大事件。
朱棣对“下西洋”一事非常重视。他下令在福建等地制造了载货、运粮、作战、居住等5种类型的船舰数百艘,其中最大的称“宝船”,有九桅,长44.4丈,宽18丈,载重800吨,可容纳1,000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他又亲自选定了在“靖难之役”中跟随自己南征北战而又颇具才干的内官监主管太监郑和(马小保)为钦差正使,并以忠于职守的宦官王景弘为钦差副使,使远航船队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同时,他于永乐三年便下令在翰林院开设“八馆”,吸收年轻的举人和国子监生学习西天(印度)、回回(阿拉伯)、缅甸、蒙古、女真等8种语言,培养翻译人才。他还应郑和、王景弘的请求,选拔精锐,组成了人数众多而又干练的远航队伍,其中包括外交人员、技术人员、经济贸易人员、军事保卫人员,和翻译、医务、宗教人员等,从而保证了远航的成功。
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的主观动机,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为了“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郑和传》),招徕各国称臣纳贡,有的说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的下落。据说“靖难之役”中朱允出走,不知所终,猜疑心很重的朱棣放心不下,自然要派郑和这样的心腹去寻觅。朱棣一生遣军5次北伐,派郑和6次下“西洋”,其功绩是主要的,但浩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又是朱棣好大喜功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拯救人类的信仰——1517年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
500多年前,当文艺复兴运动的圣火席卷整个欧洲的时候,一场意义更为深刻和深远的运动也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这就是宗教改革运动。这是一场心灵深处的革命,在这场革命中被天主教会禁锢并扭曲已久的心灵重新释放并回归真理。自此以后,上帝从壁垒森严的神龛又回到人们沧桑而干渴的心灵,并成为欧洲信心与进步的内在驱动力,从而将欧洲文明带上了一条近代化之路。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曾指出,近代资本主义的最初发展便得益于宗教改革中所形成的新教伦理。可以说,若没有宗教改革,就没有欧洲“明朗”的天空,千年的宗教壁垒也不会被彻底打破。而这一切,无疑要归功于马丁·路德于1517年所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
16世纪期间,由于饥饿、战争和流行病,欧洲人陷入深深的宗教狂热,对死亡和罪孽的恐惧加深了宗教狂热,其中往往夹杂着迷信,民众的信仰比从前更转向耶稣基督、圣母玛利亚和诸圣徒,十分崇敬圣物。有钱的人求助于“赎罪券”,即教会给予施舍者用以赎罪的世俗惩罚。教会宣称,只要购买了“赎罪券”死后就可以升入天堂。实际上,这只是教会敛财的一种手段而已。为了填充自己的财库,应付奢侈生活的巨额开支,教皇于1500年、1501年、1504年和1509年都在德意志征收赎罪税。1517年,赎罪税又重新在这里开征,并且花样翻新。这种无法无天的“赎罪券”买卖搞得德意志各阶层天怒人怨,促使路德于1517年10月31日在维滕贝格教堂大门贴出批评教会出售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否定教会拥有神圣功德的理论:“教皇没有赦免任何罪恶的权力,只能宣布或肯定上帝的赦免,因为免罪权属于上帝。教皇所能赦免的只是凭他的权限或教会法典所能定罪的部分;教皇所定的罚罪随着死亡而告终,不能扩及炼狱中的亡灵。”路德在这里运用了“因信称义”论,即人的救赎全在于信仰,剥夺了以教皇为首的神职人员的神权,搬掉了人与上帝之间的教会阻隔,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一员。对于“赎罪券”的抨击,犹如一粒火种落在火药桶里,立刻燃起燎原之火,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接着在西欧引起强烈的反响,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1520年,被称作宗教改革三大论著的《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被囚于巴比伦》和《基督徒的自由》发表了。在这些著作中,他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把攻击的矛头指向了整个封建神权政治。尤其是在《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信中,他痛斥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专横、掠夺,主张君权神授,呼吁世俗君主建立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企图以民族的世俗权威取代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神权。他认为基督教贵族“应该发号施令,从此不准任何俸禄再落入罗马手中,并且以后一切委任都不得从罗马领受,所有的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另外,他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这些内容的实质是使德意志民族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这一切使得罗马教廷对路德恨之入骨,1520年10月,教皇下诏书,勒令路德在60天之内悔过自新,否则将开除他的教籍,路德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摇,在拥护者的赞美声中把教皇的诏书付之一炬。在1521年的帝国会议上他据理力争,毫不让步。他声称“我坚持己见,决不反悔!”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充分表达了当时德意志人民要求摆脱罗马教廷控制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也极大地鼓舞了德意志和西欧各国的人民,他们更加崇敬路德,也更加向往宗教改革。
无计可施的查理五世和教皇等一帮人,只好蛮横地对路德进行人身迫害,宣布路德为不受法律保护的人。路德无法立足,只好隐居到瓦特堡,从事《圣经》翻译。路德的翻译工作对于创立统一的德意志语言文字是一个伟大的贡献。在德意志分裂状态中,路德的“统一德语”成为联系所有德意志城乡和邦国的纽带,并成为后来德意志民族融合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宗教改革运动开始分裂,出现了两个营垒:第一个可称为温和的市民和贵族的改革派营垒,聚合了反对派中的有产阶层,包括低级贵族、市民阶级以及部分高级贵族或诸侯。这些人主要是希望取消教会权力和对罗马的依附地位,分得天主教会的产业。第二个可称为农民和平民营垒,集结了宗教改革中最激进的力量,要求改变现存的剥削制度,一部分人甚至要求消灭现存的剥削制度。在这两个营垒之间,路德毫不犹豫地倒向了前者。他先后写了《劝基督徒勿从事叛乱书》和《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书》,表达了他“不愿见到靠暴力和流血来提倡新教福音”的态度,由最初“剿灭罗马”的号召,改变成和平发展和消极抵抗,最终使革命的农民和平民同他分手。
1546年2月,路德死于出生地埃斯列本,享年63岁。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使德国出现了天主教和新教两个对立教派,它们代表着封建诸侯的不同利益,这种利益冲突最终导致了1618年~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时代的结束。1517年由路德发起的德意志民族国家统一运动的目标没有实现。德意志依旧是一个四分五裂、残破不堪的国家,依旧生活在古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中,它的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欧其他国家。
宗教改革的旗帜——1533年卡尔文的天主教改革
约翰·卡尔文(1509~1564年)在日内瓦进行的宗教改革,鲜明地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路德、慈温利的宗教改革不同,卡尔文的宗教改革在日内瓦取得了胜利,并建立了欧洲第一个新教掌权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对欧洲的宗教改革和革命运动发生极大影响。恩格斯说:“当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国已经蜕化并把德国引向灭亡的时候,卡尔文的宗教改革却成了日内瓦、荷兰和苏格兰共和党人的旗帜,使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并为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在这里,卡尔文教是当时资产阶级利益的真正的宗教外衣。”
卡尔文出生于法国北部皮卡迪的努瓦荣一个资产阶级家庭,曾在巴黎大学和奥尔良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深受路德宗教改革和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人文主义法学家勒图瓦里和安·阿尔恰提是他的启蒙老师。他后来专攻神学,从师于路德支持者沃尔马尔,倾向宗教改革。1533年11月,卡尔文的密友在巴黎大学发表演讲,引用伊拉斯莫和路德的话为唯信称义辩护。巴黎当局怀疑卡尔文参与其事,下令追捕和抄家。他被迫逃离巴黎。1534年秋,卡尔文为其表兄所译的法文本《圣经》写序,公开支持受迫害的新教徒。不久,他化名卢卡纽斯,逃往巴塞尔,继续研究圣经和路德派著作。1536年3月,在巴塞尔出版代表作《基督教要义》,分法律、信仰、主祷文、圣礼、伪造的圣礼和基督教徒自由六章,后扩大篇幅(达80章),一再重版,是一部有影响的新教百科全书。1536年4月,卡尔文去意大利访问。由于意大利战争重新爆发,他打算绕道日内瓦回巴塞尔,遇到老友法莱尔相劝后留下,基本上在日内瓦度过他的后半生,使那里成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又一个著名中心。
日内瓦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又是驰名欧洲的集市,法国、意大利和其他国家的资本家纷纷来这里开办工场,经营珠宝、皮货、制鞋和纺织生产。萨伏依公爵勾结日内瓦主教进行扩张,引起日内瓦人哗变,向瑞士各州求援。1519年,日内瓦与弗赖堡州结盟。支持与弗赖堡结盟者自称“同盟者”(法语作“雨格诺”,后来法国人用来称法国的卡尔文教徒),称日内瓦主教和萨伏依公爵的支持者为奴才。1526年,弗赖州与经济发达的伯尔尼结盟,并出动联军攻入萨伏依(1530年),迫使它不再进攻日内瓦。此后,宗教改革在日内瓦开展起来,新旧教派的矛盾发展到武装冲突地步。1534年8月,日内瓦议会下令禁止弥撒和偶像崇拜。1536年1月,即卡尔文到日内瓦前不久,伯尔尼在法国政府支持下,彻底击败萨伏依。8月,日内瓦获得自由并与伯尔尼结成同盟,成为独立的共和国。所以,卡尔文是在这千载难逢的良机来到日内瓦的,使他的主张在这里获得实践的机会。
卡尔文与路德、慈温利一样,也主张唯信称义。卡尔文认为,唯信称义就是先定论(又称前定论、预定论),世上的一切都是上帝事先决定了的。他甚至说,没有上帝之命不会刮风下雨,连一根树枝、一根头发也不会掉下来,连儿女多少、母乳丰富与否都是上帝的意志决定的。卡尔文说,成功与失败,永生和犯罪,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他认为,先定论是“神的智慧的极隐秘处”,只能膜拜,不能了解,要想在上帝语言之外了解它是愚蠢的,好像是走进死胡同,或者是在黑暗里看东西。恩格斯指出:先定论“是下面这一事实在宗教上的反映:在商业竞争的世界中.成功或失败不取决于个人的活动或才智,而取决于不受他支配的情况。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一个人的意志或行动,而是未知的至高的经济力量的摆布;在经济革命时期,当一切旧的商业路线和商业中心被新的所代替的时候,当印度和美洲已经向世界开放的时候,当最神圣的经济信条——金银的价值已经开始动摇和崩溃的时候,这种情形就特别真实了”。在16世纪,商业和价格的变化空前剧烈。发财或破产,成功或失败,主要不是个人的行动或才能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经济力量本身规律的摆布。当人们不认识这种经济规律的时候,只好把它说成是神,好像谋事在人、成事在神。
卡尔文还主张简化教会组织和礼拜仪式,建立一个民主的教会。他把天主教的七礼减去五个(只留洗礼和圣餐礼),并不准望弥撒、朝圣、斋戒和崇拜偶像。他认为,在真正的教会里,只有牧师、宣教师、长老和执事四种人是不可缺少的,其他人员一律精简。牧师负责执行圣诫,施行圣礼,发出规劝。宣教师讲解圣经。执事保管信徒的捐款和教会收入,用来发放神职人员薪俸、维修教堂和救济穷人。长老负责监视人们的行为,人称宗教改革的警察,又称卡尔文教会为长老会。上述四种人又称“监督”,由信徒投票选举产生。卡尔文说,古代教会就是这种既民主又简单的组织,教皇制出现后遭到破坏,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恢复古代的教会制度。他虽然高举恢复古代教会的旗帜,但并非真的要原封不动地恢复古代的教会。他精心描绘的古代教会美景,实际是为否定腐朽的罗马教会而设计的、资产阶级中意的廉价教会,事实上又包含着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和要求。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民主化和共和化,人间的王国自然也应如此而不能再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不过,卡尔文没有走这么远,他的英国信徒不久以后终于讲出王权的源泉存在于人民之中,未经人民同意的王权是非法的。
1537年1月,卡尔文向日内瓦议会提出成立一个新的市政府方案。第二年初,反对派一度复辟,他被迫逃往斯特拉斯堡,在该地法国移民中当了三年牧师。1540年8月,改革派重新上台后,他才回到日内瓦。1541年11月,日内瓦市议会将卡尔文的方案定为法律。根据卡尔文的方案,日内瓦成立由长老、市议员和市政官员等组成的权力很大的宗教法庭,监视每个人的生活和行动。卡尔文虽非宗教法庭正式成员,但经常出席法庭例会,是法庭的实际负责人。宗教法庭镇压天主教的反抗,也压制群众的斗争,稍有不从,不是劝告、罚款、监禁,就是驱逐或烧死。例如,星期天,除留人照料孩子或家畜外,全家人都得去听讲道,迟到要警告,不改正就罚款。如果有谁念玫瑰经、崇拜偶像、朝圣、望弥撒、举行天主教斋戒、遵行宗教节日、攻击上帝语言或者渎神,根据不同情节进行劝告、监禁、以口亲地、罚款或送交法庭。为了提倡资产阶级的节俭,卡尔文规定不准唱下流放荡歌曲、跳维罗拉舞和其他舞蹈,不许赌博、吵架、喝醉酒,违者监禁并送交有关部门处理。许多学者、医生和再洗礼派信徒因批评卡尔文的教义横遭迫害。如医生波尔赛克因批评先定论被驱逐出境。西班牙著名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因批评圣经和三位一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