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诵千古的历史掌故(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传诵千古的历史掌故(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林之满,萧枫等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2-01
书籍编号:30044695
ISBN:978754510067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8578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话说中国:传诵千古的历史掌故(上)
林之满,萧枫 主编
辽海出版社
编写说明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仆后继,绵延百代。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博大精深的启迪心智的教科书。中国历史是独树一帜的东方文明史。承载中华文明的中国历史,在她形成发展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中,从未中断过。她虽然历经坎坷,备尝艰辛,却始终以昂首挺立的不屈姿态,耸立在亚洲的东方。即使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对中华文明一个多世纪的强烈冲击和重重劫难,也没有使曾创造过辉煌的中华文明沉沦,反而更勃发了新的生机。
《话说中国》丛书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挫折、统一与分裂、前进与倒退、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放在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中,逐一展现。
《话说中国》丛书是一幅历史长卷,共分50卷10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第1卷文明开放的天朝大国(上、下册);
第2卷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册);
第3卷分分合合的朝代更替(上、下册);
第4卷改变时局的历史事件(上、下册);
第5卷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上、下册);
第6卷宠辱一身的历代皇后(上、下册);
第7卷治国安邦的历代名臣(上、下册);
第8卷一尘不染的历代廉吏(上、下册);
第9卷尔虞我诈的宫廷政治(上、下册);
第10卷源远流长的远古文明(上、下册);
第11卷稳步发展的社会经济(上、下册);
第12卷日趋活跃的商业贸易(上、下册);
第13卷刀耕火种的古代农业(上、下册);
第14卷穿越时空的天文历法(上、下册);
第15卷独领风骚的古代医学(上、下册);
第16卷独具一格的古代数学(上、下册);
第17卷日新月异的古代物理(上、下册);
第18卷领先世界的古代化学(上、下册);
第19卷独树一帜的中国地理(上、下册);
第20卷震惊世界的科技发明(上、下册);
第21卷光耀世界的科技名家(上、下册);
第22卷惊心动魄的经典战役(上、下册);
第23卷智虑谋深的军事名家(上、下册);
第24卷影响深远的军事思想(上、下册);
第25卷精华荟萃的中国兵书(上、下册);
第26卷严密精深的军事制度(上、下册);
第27卷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上、下册);
第28卷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上、下册);
第29卷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上、下册);
第30卷绝唱天宇的中国诗歌(上、下册);
第31卷脍炙人口的中国词赋(上、下册);
第32卷千古流传的民间文学(上、下册);
第33卷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上、下册);
第34卷绚丽多彩的中国绘画(上、下册);
第35卷凝固不朽的中国雕塑(上、下册);
第36卷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上、下册);
第37卷低徊狂放的中国音乐(上、下册);
第38卷摇曳多姿的中国舞蹈(上、下册);
第39卷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上、下册);
第40卷美轮美奂的中国戏剧(上、下册);
第41卷妙趣横生的艺坛典故(上、下册);
第42卷彪炳史册的古代典籍(上、下册);
第43卷震聋发聩的思想文化(上、下册);
第44卷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上、下册);
第45卷定格历史的史学名著(上、下册);
第46卷百花齐放的古代教育(上、下册);
第47卷风格迥异的古代民族(上、下册);
第48卷遐迩闻名的巨商名贾(上、下册);
第49卷传诵千古的历史掌故(上、下册);
第50卷扑朔迷离的千古奇案(上、下册)。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历史的经验是前人付出巨大的代价才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包蕴着发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现实,理智地面对将来,就应当自觉地回顾历史。现代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感受历史启迪现实的无穷魅力。惟有从历史经验这里感知杂乱纷纭的现实,才能体会历史智慧的美感与简洁感。
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魅力与美感,对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素质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人文素质。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是由他所属的民族几千年文化创造的基因,积淀在他的血液和灵魂中形成的。人文教育以文史哲为主体,对人的素质提高具有特别的价值,而中国历史恰恰正是文史哲三位一体的糅合和载体。只有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才能树立民族自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以他们的不断传承和新的创造,继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共同的血脉上发展起来的13亿中国人和5000万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应有这样的共识,都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
《话说中国》丛书把传统的教育和未来的展望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当代中国人顺应悠久古老的中华文明融注世界发展的现代潮流。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话说中国》丛书编委会
2008年2月
一、政坛掌故
师旷论“墨墨”
春秋晋国主乐太师师旷,字子野,自幼失明,善辨音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政治思想也很敏锐。他说,国君若养民如子,民就会爱之如父母。提出了天生民而立之君、民是社稷的主体的观点。一次,师旷陪晋平公闲坐,晋平公很同情地说:“你生来就没有眼睛,一切都墨墨漆黑呀!”师旷说:“天下有五大墨墨,而我与它们都没有关系。”晋平公问他天下的五大墨墨是什么?师旷回答说:“群臣行贿,百姓蒙冤,无处投诉,一墨墨也;忠臣不用,用臣不忠,二墨墨也;奸臣欺诈,国库空虚,闭塞贤路,三墨墨也;国贫民困,上下不和,而好用兵,四墨墨也;法令不行,吏民不正,五墨墨也。臣乃小墨墨,对国家有什么害处?”
贫贱者骄人
战国时魏国贤人田子方,名无择,以字行。曾就学于子贡,魏文侯以友待之。与贤者段干木齐名。魏文侯曾说:“自从我与田子方结为好友,君臣之间日益亲善,天下百姓更加信服于我,这都是我与田子方交友的好处呀!”田子方性情高傲,鄙视权贵。一次,他与魏太子击在路上相遇,太子击下车拜见,十分恭谦,田子方则不还礼。太子击很生气地说:“是富贵者骄人,还是贫贱者骄人?”田子方回答说:“贫贱者骄人,富贵者不敢骄人。国君如果骄人则失其国;大夫如果骄人则失其家;只有贫贱者骄人,才不怕失去什么。如果言语不能被采用,行为不合人家心意,那么穿上鞋子便可以离去,不管走到哪里只不过都是贫贱者罢了!”
窃瓜灌水
战国时梁国大夫宋就,任边关县令,与楚国相邻。梁、楚两国的边亭都种瓜,梁人种瓜因善于管理,经常浇水,瓜长得又大又甜;楚人种瓜,不善于管理,又不勤于浇水,因此瓜长得不好。楚人忌妒梁人的瓜美,经常至梁人瓜园中偷瓜。梁人将此事报告给宋就,并主张捉拿偷瓜的楚人。宋就劝阻梁人未去抓捕偷瓜的楚人,并派善于种瓜的梁人天天到楚人瓜园中替楚人浇水,楚人的瓜因此也逐渐好起来。楚王知道了这件事,颇受感动,以重金相酬谢,并主动与梁国交好。从此,梁、楚两国建立起友好的睦邻关系。
陈平门前的辙迹
西汉大臣陈平,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初居家贫困,喜道家之学。秦末农民起义时,投魏王咎任太仆,因进言不从,归项羽,封信武君,为都尉。后投刘邦,任护军中尉。献反间计使项羽去谋士范增,封大将韩信为齐王以笼络人心。汉朝建立,刘邦封其为曲逆侯。刘邦北击匈奴,被困于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用其计得以逃出。惠帝、吕后时任丞相,因吕氏把持朝政,不理事。吕后死,他与周勃合谋铲除诸吕,立文帝,后代周勃为右丞相。少时因家贫,住在穷巷中,以破席为门。同村一张姓富户有一个女儿,先后嫁了五个丈夫都死了,没人再敢娶她。陈平想娶此女为妻。女子的祖父来到陈平家,见门前有很多车辙,说明经常有长者来访。心想,陈平虽然贫寒,将来必能富贵。回来后,便对儿子说:“我想把孙女嫁给陈平。”儿子说:“陈平终日无所事事,乡里人都笑话他没出息,怎么能嫁给他呢?”女子的祖父说:“陈平有许多美德,日后不会长贫的。”于是将这个女子嫁给了陈平,并告诫她说:“不要以为夫家贫穷,就侍奉不恭,要努力克尽妇人之道。”后来,陈平果然立有大功,成为西汉的名臣。
卜式牧羊
西汉大臣卜式,河南(今河南洛阳东)人。少时以田畜为业,历十余年,羊至千余头,置田宅,由此致富。武帝时匈奴屡犯边,他上书朝廷,愿以家财之半捐公助边。武帝授以官职,辞而不受。又以20万钱救济家乡贫民。朝廷闻其慷慨爱施,赏以重金,召拜为中郎,仍布衣为皇家牧羊于山中。武帝诏令其治县,有政绩,赐爵关内侯,官至御史大夫。后因反对盐铁官营,又兼不习文章,贬为太子太傅。他在上林苑中为皇家牧羊时,身着布衣,脚穿草鞋,羊个个长得都很肥壮。武帝在上林苑中见他如此精心牧羊,对他进行夸奖。他说:“不仅牧羊如此,治理百姓也是这样。起居有时,存优去劣,不让不好的害群。”武帝觉得他的话很有见解,便坚持让他去做官治民。
第五伦的私心
东汉大臣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初为乡啬夫,平徭赋,理怨结,颇得人心。后举孝廉,补淮阴国医工长,曾被光武帝刘秀召见,问以政事,授会稽太守,擢升大司农。在职四年,迁蜀郡太守。章帝时,代牟融为司空,主张抑制外戚擅权,以正直廉洁著称。有人问第五伦说:“公也有私心吗?”他回答说:“有。从前有人送我一匹良马,我虽然没有接受,但为朝廷选拔人才时,我心中总是忘不了那个人,当然最终并没有录用。我侄子有病时,夜里我几次去探望,回来后仍能安下心来睡觉;当我儿子有病的时候,我虽然没去看他,但心里总是放不下,彻夜难眠。像这样一些事情,不都可以看出我的私心吗?”
豺狼当道,安问狐狸
东汉大臣张纲,字文纪,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少明经学,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征召高第,始为侍御史。曾上书反对宦官专权。汉安元年(142),顺帝派遣八名大臣巡察州郡,表彰贤良忠勤之士,严惩贪官污吏。规定:贪污2000石以上者送京处置;贪污1600石以下者,八大臣有权就地处置。在这些被派遣的八名大臣中,其他七人皆为名宿耆儒,居高官显位;惟有张纲年少,官次最微。七人皆已去赴任,张纲却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说:“豺狼当道,安问狐狸!”于是奏劾大将军梁冀及其弟河南尹梁不疑罪恶十五事,京师为之震惊。
日蚀有如月之初
东汉大臣黄琼,字世英,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西北)人。魏郡太守黄香之子。初以父任太子舍人,谢病不就。顺帝永建年间,经公卿推荐,任议郎,迁尚书仆射,后任尚书令,迁司空、司徒,转太尉。他对大将军梁冀专擅朝权颇为不满,凡冀举荐之人,不分善恶,一概不用。临死前,上疏力陈外戚、宦官擅权的弊端。他的孙子黄琬,聪明颖悟。黄琼任魏郡太守时,一天发生日蚀,黄琼上报朝廷。因在京师一带见不到日蚀,太后下诏向黄琼询问:“日蚀所蚀多少?”黄琼一时想不出准确的语言来回答太后。他的孙子黄琬年仅七岁,对祖父黄琼说:“何不说日蚀之余,如月之初。”黄琼听后,甚感惊奇,便按照黄琬所说回答了太后。后黄琬累官五宫中郎将、侍中、少府、太仆,封关内侯。
山涛以下,魏舒以上
西晋大臣王济,字武子,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王浑之子。善《易》及《老子》、《庄子》,好清谈。年二十,拜中书郎,累迁侍中。爱马,时称“马癖”。王济的叔父王湛,字处冲。少年时,寡言少语,人以为痴。一次,王济去看王湛,见王湛的床头放有《周易》,与之交谈,王湛侃侃而谈,剖析入微。王济曾对人感叹道:“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晋武帝司马炎问王济:“卿家痴叔近况如何?”王济回答说:“臣叔不痴!”武帝又问:“谁可比之?”王济答:“山涛以下,魏舒以上。”山涛,字巨源,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魏舒,字阳元,西晋大臣,深受司马昭器重,每朝罢,目送之曰:“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武帝时,累官司徒。王济将其叔父王湛比做山涛、魏舒,是一种很高的评价。由此,王湛之名日显,38岁开始入朝做官。
小草与远志
东晋大臣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少康)人。辅佐孝武帝,任尚书仆射。太元八年(383),前秦苻坚倾国而出,统兵87万南下,东晋朝野震恐。谢安则镇静自若,令弟谢石、侄谢玄及桓伊统北府兵八万抵御,取得“淝水之战”的巨大胜利。继而北伐,收复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谢安年少时即有重名,朝廷多次征召而辞之不就,时有“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之语。40岁之后,因其弟谢万兵败被废,为家门计,始出仕。先是任大将军桓温属下的司马,一次有人送桓温药材,其中有一味是远志。桓温问谢安说:“远志又名小草,为何一味药竟有两个名称?”谢安尚未来得及回答,桓温的参军郝隆在一旁抢着说:“此甚容易解释,未出山时就是远志,出山后就是小草。”谢安听后颇有愧色。
王导卖綀
东晋大臣王导,字茂弘,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曾参东海王司马越军事,后依琅邪王司马睿,任安东司马。睿为安东将军,出镇建邺(今江苏南京),他相偕南渡,出谋划策,联合南北士族拥立司马睿为帝,建立东晋政权。他官居宰辅,总揽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东晋初年,国库空竭,惟有数千端綀布,积压库中,卖不出去。后来王导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与朝中的大臣都穿起綀布制作的衣服,许多士人看到朝臣们都穿綀布衣服,竞相模仿,都买綀布做衣裳,一时间綀价暴涨。王导见时机已到,便将国库中的数千端綀布抛出,竟卖到每端一金的好价钱。
量沙惑敌
南朝宋大臣檀道济,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初为刘裕部将,以战功显名。历任武陵内使、中书侍郎、冠军将军等职。义熙十二年(416),刘裕北伐,与王镇恶同为先锋,取许昌、洛阳。文帝时,率军伐魏,官至征南大将、司空。后为刘氏宗室所忌,被杀。北伐时,一次大军抵达历城,因粮草将尽,不得不向南撤退。有一个兵士投降北魏,向魏军讲出了宋军已无粮草等情况。于是魏军追赶过来,形势十分危急。檀道济为了迷惑魏军,夜晚令军士唱筹量沙,将少量的粮米覆盖在沙上。第二天,魏兵追至,见宋军“粮食有余”,便不敢再追赶了,还杀掉了那个投降的宋兵。
其狂不可及
颜延之,南朝宋时临沂人,字延年。少年时,家境贫寒,酷好诗书。诗与谢灵运齐名;世称“颜谢”。《五君咏》和《秋胡行九首》等诗为其代表作。如《秋胡行》中“原隰多悲凉,回飙卷高树。离兽起荒蹊,惊鸟纵横去”等诗句,都写得颇佳,反映了颜诗“清真高逸”的一面。
宋初时,颜延之为太子舍人,历任始安、永嘉二郡太守;孝建中,加金紫光禄大夫。为官廉正,不为财利所惑,但嗜酒如命,不拘细行,狂放不羁。元嘉时,有一次文帝召见他,他正在酒店里痛饮狂歌,醉得无法朝见皇帝。文帝无奈,只好等他酒醒后再召见。还有一次,文帝问他朝廷中各位大臣的才能如何,他回答说:“竣的笔力可以和我相比,恻的文采可以和我相比,的义理可以和我相比,曜的酒量可以和我相比。”当时在场的何尚之问:“谁能比得了你的狂放呢?”颜延之脱口答道:“这一点是谁也比不了的。”所谓“其狂不可及”,即源于此。
不读谢诗觉口臭
南朝梁武帝高祖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善音乐诗赋。未称帝时,曾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防、陆倕同为齐竟陵王萧子良的门客,号称“竟陵八友”,为“永明体”的代表作家。其中,以谢朓诗的成就为最高。梁武帝十分喜爱谢朓的诗,常说:“不读谢诗三日,便觉口臭!”
谢朓,字玄晖,与谢灵运同族,时称小谢。因做过宣城太守,故有“谢宣城”之称。存诗二百余首,风格清新秀丽。长于写景,颇多佳句。如《和徐都曹出新亭渚》中“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游东田》中“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中“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风云有鸟道,江汉限无梁”,《云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中“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等。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甫,都很推崇谢朓的诗。梁武帝的这句话,既说出了他对谢诗的喜爱,又巧妙地反映了谢诗清新冷俊的特色。
吴均不均,何逊不逊
梁武帝诗多有佳作,如《逸民》、《西洲曲》、《河中之水歌》、《东飞伯劳歌》等,其中的佳句有“南风吹我意,吹梦到西洲”、“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谁与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等。但他过于注重声律、讲究辞藻,据说对于双声、叠韵字的运用,即自梁武帝始。有一次,他和群臣各作五字叠韵。梁武帝:“后牖有朽柳”;刘孝绰:“梁王长康强”;沈约:“偏眠船舷边”;庾肩吾:“载碓每碍埭”;徐摛:“臣昨祭禹庙,残六斛熟鹿肉”;何逊用曹阿瞒的故事:“暮苏姑枯卢”。只有吴均,终未能想出五字叠韵的句子。梁武帝说:“吴均不均,何逊不逊。”
吴均因无诗,被责怪为“不均”;何逊因用魏武帝的故事,而被说成是“不逊”。梁武帝身为一国之君,在他如此倡导下,更加助长了那种过于讲究声律和词藻、内容空泛的“齐梁体”诗风。
关西安在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诗人。天监初年柳恽为吴兴刺史,吴均为郡主簿,二人日相赋诗。时人称他们的诗为“吴均体”,多有仿效者。他的代表作有《答柳恽》、《酬别江主簿屯骑》、《春咏》、《山中杂诗》等。吴均的诗,有时用语过重,好作惊人之笔,如他的《剑骑》诗中“何当见天子,画地取关西”等诗句。后来,他做了朝廷的奉朝请,经常与天子梁武帝见面。梁武帝和他开玩笑说:“天子今见,关西安在焉?”吴均无言以对。他的诗中还有“秋风识白水,雁足印黄河”句子,他的诗友沈约曾当面批评他:“‘印黄河’用语太实、太险了。”沈约的《早发定山》诗中有“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句子,吴均不服气地说:“你的‘山樱发欲然’,不是也说得很实、很险吗?”沈约说:“我只是‘欲然’,可你已经‘印’上了!”
梁武帝的玩笑和沈约的批评,都是受着诗应“温柔敦厚”的传统观点的影响。但诗的用语也不宜太实、太险,否则会破坏诗的意境和韵味的。
惟余“竞”、“病”二字
曹景宗,字子震,南朝梁人,屡有战功。天监初年,破魏将杨大眼于淮水,振旅凯旋。梁武帝在华光殿设宴,为他庆贺。席间,武帝与群臣联句吟诗,令右仆射沈约限韵,沈约限定为“敬”韵。因曹景宗素为武将,没有请他赋诗,他颇有不平之意,祈求联句。梁武帝笑着说:“卿人才英拔,技能甚多,何必计较作诗这一件事呢?”当时,曹景宗已有醉意,执意请求赋诗。“敬”韵字不多,这是个险韵,而可用的韵几乎都让大家用上了,惟余“竞”、“病”二字未用。显然,这是两个十分难用的韵脚字。无奈,武帝只好让赋此二字。曹景宗操笔立成:“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
武帝看了这四句诗,欣喜不已。于是晋爵为公,拜侍中中卫将军。
曹景宗这四句诗,真实、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出征将领凯旋而归的心情和状况。霍去病为西汉时名将,六次出征匈奴。这个典故用得既贴切又巧妙,否则,这个“病”字是很难用上的。
陈伯之归梁
丘迟,字希范,南朝梁诗人。他的诗词采丽逸,代表作有《侍宴乐游苑送张徐州应诏》、《旦发渔浦潭》等。《与张伯之书》是用骈体文写成的劝陈伯之归梁的一封信,这是一篇骈文名作,文词清丽,情意缠绵,说理严正,凄恻感人。陈伯之本为南人,因受部下邓缮、朱龙符等的挑唆与欺骗而反梁,兵败奔北魏。魏任其为平南将军。《与陈伯之书》即梁武帝派临川王宏讨伐北魏时,令丘迟写给陈伯之的一封信。当陈伯之读到信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句时,一股乡愁油然而生,于是,复又率众归梁,武帝任其为通直散骑常侍。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实为描写江南春色的千古名句。这个故事,说明了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是强大的。
元帝焚书
南朝梁元帝萧绎,字世诚,小字七符,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第七子,封湘东王,后任荆州刺史,都督荆雍九州诸军事。侯景攻下建康,逼死梁武帝。他依附西魏,消灭宗室萧纶、萧纪势力。继命王僧辩讨平侯景,即帝位于江陵。承圣三年(554),雍州刺史萧詧引西魏军来攻,他战败被杀。元帝好谈玄学,西魏兵已攻至城下,他还在龙光殿上大谈玄学,百官身穿军装听讲。都城被魏军攻下,他集古今图书40万卷付之一炬,并感叹道:“读书万卷,却有今日,文武之道何用!”
魏晋名士的清谈,展现其独立的人格,自有其可爱之处。作为一代君主的梁元帝,当兵临城下之时,还在大讲玄学,必然是清谈误国了。
茶为酪奴
北魏大臣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王导后裔。太和十七年(493),因父兄为南齐武帝所害,遂投奔北魏。佐孝文帝厘定朝典官制,甚受倚重。曾参与南伐萧齐,咨议军事。任豫州刺史、扬州大中正。孝文帝死,遗诏与咸阳王元禧共辅朝政。王肃初到北魏时,不习惯于吃羊肉、喝酪浆,平日里只是食鲫鱼羹,渴则饮茶。后来常与魏高祖会饮,才渐渐习惯于食肉酪粥。高祖问他说:“羊肉与鱼羹相比哪个好?茶与酪浆相比哪个好?”王肃回答说:“羊比如齐鲁大邦,鱼比如邾莒小国。至于茶则更不足道了,只能与酪为奴了。”彭城王对王肃说:“卿不重齐鲁大邦,而爱邾莒小国。卿明日顾我,为卿设邾莒之飧,亦有酪奴。”
行军总管的诗
隋文帝杨坚建国后,为完成统一大业,决意平定南朝陈。为此,精心挑选一个得力的行军总管。经高颖推荐,由贺若弼充任此职。贺若弼,字辅伯,不仅弓马娴熟、作战勇敢,而且有文才谋略,曾献《平陈十策》,颇受文帝称赏。平陈时,他与寿州总管源雄配合作战,写诗赠源雄:“交河骠骑幕,合浦伏波营;勿使麒麟上,无我二人名。”
汉宣帝曾设麒麟阁,列功臣像于阁上。贺若弼以此激励自己和源雄,为国立功。开皇九年,大举伐陈。贺若弼为行军总管,俘获陈后主陈叔宝,灭陈,统一天下。陈后主陈叔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沉迷于声色,这是陈被隋所灭的内因。他曾亲制《玉树后庭花》曲,多为后人引用。
任环妻喝醋
唐朝大臣任环,字玮,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年十九岁,试守灵溪令,迁衡州司马。陈亡,弃官归去。隋仁寿年间任韩城尉,不久罢归。高祖即位,授谷州刺史,迁邗州都督。他的妻子刘氏生性忌妒。太宗赐给任环两个宫女,受刘氏虐待,头发被拔光。太宗听说后,赐刘氏一瓶酒,说是鸩酒,喝了即死,如刘氏表示不再忌妒,便可不喝此酒。刘氏则拜道:“我与任环坎坷半生,互助互爱,如今他做了高官,养了这么多小妾,我还不如早些死了。”说完,举起酒瓶一饮而尽。然而,她并未能死,原来瓶中所装的不是毒酒,而是陈醋。太宗对任环说:“你的夫人连死都不怕,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好将这两个宫女另做安置。
佳鹞闷死怀中
魏征,字玄成,绾陶(今河北绾陶)人。唐朝初年大臣。太宗重其才干,擢任谏议大夫,历官秘书监、侍中等职。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反复以隋亡为鉴戒提醒太宗,强调“君舟也,人(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他要求国君要居安思危,兼听广纳,轻徭薄赋,躬行俭约,务必使人民得到安息。他敢于不断对太宗犯颜直谏,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予极有益的影响。太宗平日酷爱一只佳鹞,一次正在宫中持鹞为戏,见魏征到来,急忙将鹞藏入怀中。魏征已将此看在眼里,故意拖延时间,迟迟不肯离去。待魏征走后,佳鹞竟闷死在太宗怀中。太宗任人惟贤,虚怀纳谏,对魏征十分信任。魏征死后,太宗曾慨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一棋子识人
唐朝大臣吕元膺,字景夫,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策贤良高第,调安邑尉,历官蕲州刺史、同州刺史、御史中丞。后为河中节度使,入拜吏部侍郎,改太子宾客。一次,吕元膺与一位棋友下棋,棋盘一侧堆放着待批阅的文件。元膺落下一子后,便秉笔阅览。棋友以为元膺的注意力不在棋盘,便偷换一子而取胜。元膺已看在眼里,只是没有说破。棋友是元膺的幕宾,第二日元膺便将此人遣去。他人不知何故,棋友亦很不安。棋友临走时,元膺赠以束帛等物。十年后,元膺病重,儿子列于床前。元膺对他们说:“交游处友,应精选。当年我因一棋子而遣走了一位幕宾。偷换一棋子,本是小事,但心迹可畏。我一直没有说过此事,我想还是应该让你们知道。”说完,溘然长逝。
娄师德授智厨人
唐朝大臣娄师德,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人。进士出身。唐朝高宗上元初年,为监察御史。时吐蕃势力东进,威胁关中,乃自请从军,屡有战功,迁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并知营田事。后官累至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圣历二年(699),突厥入寇,转检校并州长史,天兵军大总督。一次他出使至陕,地方官接待他,厨人进肉食。当时武则天时令严禁屠宰,娄师德问厨人:“敕禁屠杀,何为有此肉?”厨人说:“豺咬杀羊。”娄师德便放心地食肉。厨人又为他进鱼。娄师德又问:“敕禁屠杀,何为有此鱼?”厨人说:“豺咬杀鱼。”娄师德大声呵斥道:“智短汉,何不言獭咬杀鱼!”于是,厨人改口说是獭咬杀鱼。娄师德才又放心地吃鱼。
药笼中物
唐朝贤相名臣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以明经举。任大理丞时,断狱以平恕著称。为江南道巡抚大使时,拆毁吴、楚地方淫祠一千七百余所。任豫州刺史时,使六七百家冤狱得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