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诵千古的历史掌故(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传诵千古的历史掌故(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林之满,萧枫等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2-01
书籍编号:30044696
ISBN:978754510067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7122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话说中国:传诵千古的历史掌故(下)
林之满,萧枫 主编
辽海出版社
编写说明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仆后继,绵延百代。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博大精深的启迪心智的教科书。中国历史是独树一帜的东方文明史。承载中华文明的中国历史,在她形成发展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中,从未中断过。她虽然历经坎坷,备尝艰辛,却始终以昂首挺立的不屈姿态,耸立在亚洲的东方。即使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对中华文明一个多世纪的强烈冲击和重重劫难,也没有使曾创造过辉煌的中华文明沉沦,反而更勃发了新的生机。
《话说中国》丛书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挫折、统一与分裂、前进与倒退、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放在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中,逐一展现。
《话说中国》丛书是一幅历史长卷,共分50卷10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第1卷文明开放的天朝大国(上、下册);
第2卷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册);
第3卷分分合合的朝代更替(上、下册);
第4卷改变时局的历史事件(上、下册);
第5卷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上、下册);
第6卷宠辱一身的历代皇后(上、下册);
第7卷治国安邦的历代名臣(上、下册);
第8卷一尘不染的历代廉吏(上、下册);
第9卷尔虞我诈的宫廷政治(上、下册);
第10卷源远流长的远古文明(上、下册);
第11卷稳步发展的社会经济(上、下册);
第12卷日趋活跃的商业贸易(上、下册);
第13卷刀耕火种的古代农业(上、下册);
第14卷穿越时空的天文历法(上、下册);
第15卷独领风骚的古代医学(上、下册);
第16卷独具一格的古代数学(上、下册);
第17卷日新月异的古代物理(上、下册);
第18卷领先世界的古代化学(上、下册);
第19卷独树一帜的中国地理(上、下册);
第20卷震惊世界的科技发明(上、下册);
第21卷光耀世界的科技名家(上、下册);
第22卷惊心动魄的经典战役(上、下册);
第23卷智虑谋深的军事名家(上、下册);
第24卷影响深远的军事思想(上、下册);
第25卷精华荟萃的中国兵书(上、下册);
第26卷严密精深的军事制度(上、下册);
第27卷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上、下册);
第28卷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上、下册);
第29卷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上、下册);
第30卷绝唱天宇的中国诗歌(上、下册);
第31卷脍炙人口的中国词赋(上、下册);
第32卷千古流传的民间文学(上、下册);
第33卷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上、下册);
第34卷绚丽多彩的中国绘画(上、下册);
第35卷凝固不朽的中国雕塑(上、下册);
第36卷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上、下册);
第37卷低徊狂放的中国音乐(上、下册);
第38卷摇曳多姿的中国舞蹈(上、下册);
第39卷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上、下册);
第40卷美轮美奂的中国戏剧(上、下册);
第41卷妙趣横生的艺坛典故(上、下册);
第42卷彪炳史册的古代典籍(上、下册);
第43卷震聋发聩的思想文化(上、下册);
第44卷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上、下册);
第45卷定格历史的史学名著(上、下册);
第46卷百花齐放的古代教育(上、下册);
第47卷风格迥异的古代民族(上、下册);
第48卷遐迩闻名的巨商名贾(上、下册);
第49卷传诵千古的历史掌故(上、下册);
第50卷扑朔迷离的千古奇案(上、下册)。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历史的经验是前人付出巨大的代价才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包蕴着发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现实,理智地面对将来,就应当自觉地回顾历史。现代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感受历史启迪现实的无穷魅力。惟有从历史经验这里感知杂乱纷纭的现实,才能体会历史智慧的美感与简洁感。
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魅力与美感,对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素质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人文素质。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是由他所属的民族几千年文化创造的基因,积淀在他的血液和灵魂中形成的。人文教育以文史哲为主体,对人的素质提高具有特别的价值,而中国历史恰恰正是文史哲三位一体的糅合和载体。只有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才能树立民族自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以他们的不断传承和新的创造,继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共同的血脉上发展起来的13亿中国人和5000万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应有这样的共识,都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
《话说中国》丛书把传统的教育和未来的展望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当代中国人顺应悠久古老的中华文明融注世界发展的现代潮流。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话说中国》丛书编委会
2008年2月
三、情爱掌故(下)
各留不尽之情
有一位孝廉在未及第的时候,落拓不羁,常常来往于妓院娼馆。可是那些妓女倚门看着他,都不理会。只有一个被人称为“椒树”的妓女独自赏识他,说:“这位公子哪里是永远贫贱的呢!”于是常常邀他饮酒作乐,还用自己赚的钱供他读书;到应试的时候,又出钱为他准备行装,并且给他家里人出钱买柴买米。这位孝廉深受感动,握着“椒树”的手发誓说:“我如果能得志的话,一定纳你为妻。”“椒树”谢绝道:“我之所以看重您,是怪姐妹们只认识那些官家子弟,是想让人们知道脂粉绮罗中,也有能识人的慧眼人罢了。至于白头之约,则是我不敢听的。我的性情妖冶浮荡,一定不能做个良家妇女。如果我做了您的妻子,却仍然怀恋风月场的生活,那您怎么能受得了!如果把我幽闭在闺阁里,好像坐在监狱里一样,我又怎么能忍受呢!与其开始欢乐合好、终至分离,哪里如各留不尽之情、作长相思呢?”
后来孝廉当了县令,多次召“椒树”,她都没有去。中年以后,她门前的车马渐稀,也一直没到孝廉的官署去过。也可以说这是个奇女子了。假如淮阴王韩信能了解此意,哪里还会有“鸟尽弓藏”的遗憾呢?
以妓饵父
吴兴的农村有个老翁,家里有很多粮食。他拿出价值千金的蚕丝让儿子到金陵去卖。儿子到了金陵,因为贪恋一个妓女,久久不肯回乡。老翁知道以后,便亲自到金陵妓馆来寻找儿子。妓馆的人说:“你儿子是在这里,只是现在出去游玩了,你稍等一会儿。”老翁一直等到晚上,儿子也没回来。到了第三天,天色将晚,有一个老太婆出来对他说:“你等得很久了,别光坐着苦等啊,何不进去看看花呢?”老翁欣然同意,便随他走了进去。来到中堂,只见湘帘翠幌、青池小山,花木掩映于红色的栏杆之间,座上的香烟袅袅升起,一位年轻美貌的妓女,浓妆艳抹走上前来拜见,并引他来到一处幽静的内房,给他端来了一杯美酒,又款待以美味佳肴。老翁不觉陶然如醉,立即和她寻欢作乐,直到太阳落山时,才从床上爬起来。妓女又为他准备了饮食。这时,他的儿子也到了。父子相见,默然无语。吃罢了饭,儿子请求回家,老翁思谋了好久,才对他说:“你还是先回去吧,我还要在这里收稻谷债,收完了就回去。”就这样,老翁在妓馆逗留了一个多月,直到金钱耗尽,才孑身而归。
杨越渔赋诗
杨翁有个女儿,名叫越渔,不仅容貌秀美,而且会作诗。不过每次写诗都不超过两句,人们感到奇怪,就问她:“你作诗为什么不能终篇呢?”越渔回答说:“因为情思缠绵,写完两句思绪就不宁了。”有个姓谢的书生来求婚,杨翁说:“我的女儿应该嫁给王侯公卿,你怎么行呢?”姓谢的书生说:“常言说:‘少女少郎,相乐不忘;少女老翁,苦乐不同。’哪有少年就做公卿的呢!”杨翁说:“我女儿作诗只写两句,你要能把它续完,又能符合她的心意,我就把女儿嫁给你。”于是杨翁便把女儿的诗拿给姓谢的书生看。这前两句诗是:“珠帘半床月,修竹满林风。”姓谢的书生接着续道:“何事今宵景,无人解与同。”越渔看了姓谢的书生的续诗,不禁感慨地说:“这是上天赐给我的丈夫啊!”这样,两个人便结成了夫妇。
七年以后的一个春天,越渔突然题了两句诗说:“明日易亏轮,好花难恋春。”姓谢的书生听了惊讶地问:“为什么作这种不吉利的诗?”越渔说:“你不要问,尽管续就是了。”姓谢的书生应声续道:“常将花月恨,并作可怜人。”越渔随后说:“逝水难驻,你千万要自己保重。”说罢,便枕着姓谢的书生的膝盖死去了。
皇帝为媒
柳开治理蔡州的时候,有个部下叫钱供奉。钱供奉的父亲奉朝廷之命,到京城去了。有一天,柳开来到钱家,见书房的墙壁上挂着一幅美人的图像,就问:“这画的是谁?”钱供奉回答说:“是我的妹妹,现在已经长大了。”柳开听了,高兴地说:“我丧偶多年,丧期已满,愿意娶她为继室。”钱供奉说:“等我告诉父亲,才敢谈论妹妹的婚事。”柳开说:“凭我的才学,也不会辱没你们钱家。”便强送聘礼,不到十天,就逼钱家成婚。钱供奉不敢拒绝,便上京禀报了父亲。于是钱父上殿面见皇帝,控告柳开强抢民女。仁宗皇帝问他:“你认识柳开吗?”钱父回答说:“不认识。”仁宗皇帝说:“那可是个杰出的人才,你家可以说是得到佳婿了。我为你做媒可以吗?”钱父不敢再说什么,只好拜谢而退。
你莫思量我
南宋哲学家陆象山的弟子谢希孟,年轻的时候俊逸豪放,曾和妓女陆氏狎戏。陆象山多次谴责他,他不听,只是敬谢而已,照旧我行我素。后来,他竟要为那个妓女建造鸳鸯楼。陆象山又严厉地批评了他,他还是不听,竟然说:“我不但要造楼,还要为所造的楼作记。”陆象山喜欢他的文章,就问他:“这楼记你打算怎样写呢?”谢希孟当即就说了开头几句:“自陆逊、陆抗、陆机、陆云死了以后,天地间的英灵之气,不钟情于男子,而钟情于女人。”陆象山听了,知道他在嘲弄自己,只有沉默不语。
有一天,谢希孟又到陆氏那里寻欢作乐,忽然恍然有悟,竟没有告辞就离开了妓馆。陆氏追到江边,又悲伤又留恋,禁不住落下泪来。谢希孟毅然地摘下领巾,在上面写了一首词送给她,词曰:
双桨浪花平,夹岸青山锁。你自归家我自归,说着如何过。我断不思量,你莫思量我。将你从前与我心,付于他人可。
这首词写得勇敢决断,倒真像陆象山的秉性。
红绣鞋
张荩是大户人家的子弟,家中富有,不必为生计操心,轻闲无事,便每日在街头闲逛。一天,他在逛街时,见临街楼上有个少女,长得很漂亮,不禁心生爱意,为此便常到那少女的楼下徘徊,有时还停下来抬头往上看,以挑逗那个少女。那个少女见他常到楼下来观望,开始觉得很奇怪,时间一长,也就明白他的用意了,她心里也钟情于他。
一天晚上,月明星稀,少女正倚窗眺望,张荩又来到了楼下。他用汗巾挽成个同心结投给了少女,少女随之便扔给他一只红绣鞋。两个人情意甚浓,无奈高楼深院,上下悬绝,内外阻隔,没有办法相会。张荩只好怅然而去。第二天张荩到处寻找和少女家熟悉的人,心想有熟悉少女的人便可托他为自己牵线搭桥。他听说卖花粉的陆老太太和少女家有来往,便带着厚礼去贿赂她,向她诉说自己对少女的相思之情,请她帮忙。陆老太太见礼物丰厚,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于是她怀揣那只少女扔给张荩的红绣鞋,就来到了少女家。见到少女,她先是微露其意,少女却面现潮红,矢口否认。随之她便拿出红绣鞋来,并向她讲述张荩是如何思念她。少女一见,已不能隐瞒,便转而求陆老太太想办法,让他们相见。陆老太太说:“其实这事不难。你把布条连结在一起,让它能垂到地面,等张荩来的时候,他一咳嗽,你便打开窗户把布条放下去,他就可以扯着布条爬上来了。”少女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与陆老太太商定,让张荩当天晚上就来。陆老太太见事已办妥,便辞别了少女,到张荩家去报喜。可是不巧张荩外出了,她只好先回家来。刚进家门,便见儿子正操刀要杀猪。见她进来,她儿子便喊她来帮忙,这样一忙活,她袖子里的红绣鞋便掉在地上了。儿子问她:“你揣只红绣鞋干吗?”陆老太太便把事情的始末根由讲给儿子听了。陆老太太的儿子本是个屠夫,性情粗野,对他母亲也不例外,听她母亲一说,就斥责道:“告诉你,可别管那么多闲事!如果事情泄露了,灾祸不小!”陆老太太说:“那可怎么办呢?已经约好了今天晚上见面。”儿子又大声呵斥说:“如果不听我的话,我就把你送到官府,也免得牵连我。”说着,便拿起那只红绣鞋藏了起来。陆老太太见鞋不见了,不知如何是好。恰巧这时张荩又派人来问,陆老太太就更觉得为难了。就让来人告诉张荩,这种事急不得,要慢慢来。张荩相信了陆老太太的话,以为这事没希望了,也就不大上心了。
再说陆老太太的儿子既拿了红绣鞋,又知道了约会的暗号,心中非常高兴,便趁月色来到了少女的楼下,果然见楼上有窗户半开,那少女正临窗凝视,像在等着谁。于是他便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少女果然垂下了布条,他便顺着布条爬了上去。黑暗中,少女以为来的是张荩,就拉着他走进了卧室。他从怀里拿出了绣花鞋还给少女,并且倾诉了相思之情。少女见了绣花鞋,又听了他那情意绵绵的话语,一点儿也没有怀疑,竟和他你恩我爱地度过了甜蜜的一夜。第二天拂晓,便又把他用布条垂下楼去。就这样,两个人亲亲密密地来往了近半年,他们的事终于被父母发觉了。父母大骂女儿,说她败坏门风,要用棍棒惩罚她。少女很害怕,当天夜里,陆家屠夫来的时候,少女便对他说:“我的父母已经知道这事,把我痛骂一顿,以后你千万别再来了。等我父母消消气,我们再想办法见面。”听了少女的话,屠夫口里应允,心里却起了恶念。等少女睡熟以后,他便偷偷地下了楼,到厨房里拿了一把菜刀,把少女的父母都杀死了。然后,他又回到少女的房中睡下,直到黎明,就像平日那样下楼走了。少女却一点也不知道夜里发生的事。
第二天,天已大亮,少女家的大门还死死地关闭着。邻居有事要找她父亲,可是怎么叫门也没人来开。少女听到门外大喊,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赶忙下楼,一看,父母都已死了。她惊恐万分,忙打开大门。邻居们进来,见此情景,就把她抓起来,送到官府,报了案。官吏一拷问,少女就把与人幽会和父母干涉的事招了出来。官吏立刻派人,把张荩抓来。张荩突然被抓,真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极力辩解,说根本不知道自己因何被抓。少女却怒骂他,详细地陈述了事情的经过。官吏下令,严刑拷问,张荩忍受不住,只好招认。因此,他便和少女一起被押进了死牢。张荩对狱卒说:“我的确没有杀人,也没跟少女私通,却要被处斩,真是冤枉。也许是命中注定的吧,可是那少女说得有根有梢,好像真有那么回事。我愿意给你十两金子,希望你能带我到关押她的地方,让我详细问问她。这样,就是我死了,也能瞑目了。”狱卒贪图他那十两金子,就答应了。少女一见张荩,就悲愤地骂道:“你这禽兽不如的东西,我一时迷惑失身于你,有哪点亏待了你,你却杀了我的父母,置我于死地?”张荩说:“开始是事出有因,但那陆老太太说你不同意,我也就绝望了。什么时候登过你家的楼呢?”少女说:“老太婆让我以布条为梯,当夜你就来了,还拿了红绣鞋给我看。此后,你每夜都来,为什么还要抵赖?”张荩说:“一定是奸人得到你的绣鞋来骗你。我要是去了,半年以来,对我的声音形体,难道你还不熟识吗?你现在仔细辨认一下,看看到底像不像?”少女听了张荩的话,踌躇了好长时间,又仔细盯着他看了一会儿,觉得好像有些不对。张荩又追问了一遍,少女说:“声音不大像,形体也胖瘦不同。彼此往来都是在黑暗中,也没细看。只记得他腰部有块隆起的疤痕,像铜钱一样大。看看你的腰部有没有,就能辨出真假了。”张荩忙解开自己的衣带,众人拿过蜡烛照看,一看,腰部皮肤光洁,什么疤痕也没有。由此才知道是奸徒冒名顶替、杀人害命,知情的人都觉得张荩冤枉。
第二天一早,张荩就写了张状纸呈给官吏,详细地陈述了拿鞋给陆老太太的经过。于是官府逮捕了陆老太太。一审讯,她便招出了儿子的话。于是官吏又派人把陆老太太的儿子抓了起来,扒去他的衣服一看,果然在腰间有铜钱大小的疤痕。于是处死了陆屠夫,释放了张荩。
麻城狱
湖北麻城的涂如松娶妻杨氏,结婚之后,两个人关系就很不好。杨氏回娘家常常住得很久也不回来,涂如松很不高兴,但他没有发作,不过闷在心里而已。不久,涂如松的母亲得病,杨氏却又要回娘家,如松的火气便一下子并发出来,把杨氏打了一顿。过后她便逃走了,踪影皆无。于是涂、杨两家便打起了官司。
杨氏的弟弟杨五荣怀疑是涂如松害死了他姐姐,就到九口塘去查问打听。九口塘有个赵当儿,为人狡诈。他听杨五荣来打听,就骗杨五荣说:“我听说,是有这事。”这话是戏弄杨五荣的,可杨五荣却信以为真,当即便拉赵当儿到县里去作证,控告涂如松和他的密友陈文合谋害死了杨氏。可是知县汤应求因为他们的证据不足,就没给定案。赵当儿的父亲听说儿子去作证,也很气愤。他马上到县里去告发儿子,说:“我那个儿子是个无赖,他的话都是胡说八道,望老爷不要听他的胡言乱语而给如松定罪。”汤知县又查出唆使杨五荣诬告的是生员杨同范,而这个人称霸一乡,是个衣冠禽兽,于是便上书请求革除杨同范生员的资格,同时又严密查缉杨氏。
杨氏原来是王祖儿的童养媳,王祖儿死后,她便与祖儿的侄子冯大通奸。嫁给涂如松之后,仍然和冯大旧情不断。这次为躲避涂如松的殴打,她就藏匿在冯大家。杨氏来冯大家已有一个多月,冯大的母亲担心出事,就要去官府揭发。冯大很害怕,就告诉了杨五荣。五荣又去找杨同范商量对策。杨同范本来贪恋杨氏的美貌,就说:“我是生员,就藏在我家,看谁敢来抢!”于是,他们就把杨氏藏在他家的夹壁里,却照旧控告涂如松杀人。
一年以后,一个姓王的乡民把他一个童仆的尸体掩埋在沙滩上,因为埋得太浅,被狗扒出来吃了。地保请知县汤应求去查验。正赶上天降大雨,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汤知县走到半路便回去了。杨同范听到这件事以后,非常高兴。他抚摸着衣襟笑着说:“这东西可以保住了。”随即他找杨五荣密谋,冒认那个尸体是杨氏的尸体。接着,他们又用金钱贿赂官府的验尸人李荣,叫他假报发现的尸体是女尸。可是李荣不答应。两天以后,汤知县去验尸,可是到那儿一看,尸体已经腐烂,已无法辨认,就收殓埋葬了,同时在坟上插了一块木牌,写上了死者的姓名作为标记。当时,杨同范、杨五荣带领他们的狐朋狗友哄闹了现场。
汤知县把这件事上报给总督迈柱,迈柱责令广济县的县令高仁杰重验。高仁杰本是个试用县令,他早就觊觎汤应求的职位,而他所任用的验尸人薛某,又受了杨同范的贿赂,因而竟向上谎报是女尸,并说肋部有伤。这样杨五荣等人就更加肆无忌惮地诬告涂如松杀了妻子,还诬蔑汤应求受贿,审案的文书李献宗舞弄文墨作弊,验尸人李荣妄报不实。总督迈柱相信了他们的话,竟上奏章弹劾汤应求,将案件委托给高仁杰审理。高仁杰严刑拷打涂如松等人,打得他们皮开肉绽,连足踝骨都露了出来,但还是得不到口供。高仁杰十分恼火,就让人把铁链子烤红,强迫他们跪在上面。顿时,肉烟冲起,焦灼有声。即使是汤应求也未能幸免。涂如松等人忍受不住这些酷刑,便被屈打成招了。李荣则死于棍棒之下。因为那具尸体本来就是一具男尸,没有头发,没有脚趾骨,也没有血裙裤,所以高仁杰便逼迫涂如松去找这些东西。涂如松已经被打得头昏眼花,只好胡乱指认搪塞。先是挖开一座坟,里面只有几十片烂木头;再掘开一座墓,连棺木都没有,只有些长胡子、大靴子,不知是什么样男子的墓;最后终于挖到了一个穿了鞋的尸体,官吏很得意,可是再仔细一看,死人的头骨上有根根白发,又吃惊地把它扔掉。麻城无主的坟墓被掘开成百上千,却仍然没有找到。高仁杰又下令对涂如松用刑。如松的母亲许氏哀痛她儿子求死不能,就剪下自己的头发,摘除其中花白的扎成一束。李献宗的妻子又用刀割臂,用血染了一条裤子、一条裙子,并用斧头劈开她已死的儿子的棺材,取出儿子的脚趾骨。把这些东西凑在一起,埋进沙滩,然后领衙役去挖掘。于是果然得到了“证据”,定了案。
湖北黄州代理知府蒋嘉年查出这些“证据”是假的,不肯转报。召来别的县的验尸人重验,都说那脚趾骨是男人的。高仁杰大惊,谎称是有人偷换了尸骨,请求再审。不久,因山洪暴发,尸体都被冲走,不能再验了。总督竟以涂如松杀妻、官吏受贿的罪名,判处他们死刑,奏请皇上批准执行。麻城的老百姓都知道涂如松等人冤枉,大家议论纷纷,义愤填膺。可是因为找不到杨氏,无法申冤。
后来有一天,杨同范邻居有个老太太清晨起来,看见早已死去的李荣血肉模糊地直奔杨同范家。正在惊疑不定的时候,忽然有杨同范家婢女跑来对她说:“我家主母早产,您快去看看吧!”老太太一听,二话没说,就跑进了杨家的大门。因为胎儿脐带绕头,胞衣下不来,必须让几个人摁着产妇的腰才行。这时候,杨同范的妻子又急又怕,忙喊:“三姑,快来救救我!”杨氏听到喊声,就从夹壁里跑了出来。一见老太太,十分后悔,可是要避开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就跪在老太太面前,请她别走漏风声。这时,杨同范也走进屋来,塞给老太太十两银子,并且向她摇手示意,让她不要声张。
老太太回到家里,就对儿子说:“天哪,还真有鬼神显灵!我可不能不让这冤案昭雪。”于是便拿出杨同范给她的银子,让儿子到县衙去控告揭发。县令陈鼎,原本是海宁县的孝廉。他早知这是件冤案,也曾因为自己不能参与审理而烦恼。所以一听到老太太儿子的揭发,马上就去见巡抚吴应菜。吴应菜让他把这件事报告给总督。当时,总督仍然是迈柱。他听了报告,心里很生气,埋怨杨同范等的愚蠢,可是又不便发怒,就让陈鼎先把杨氏拘留起来。陈鼎想:“要拘押杨氏,就得赶快动手,如果稍慢一点,若是泄露出去,他们就要把她藏到别处,或杀她灭口。这样一来,这件冤案便不能昭雪了。”于是,他假称到杨同范家搜查蓄养的娼妓,就带着精干的衙役冲进了杨家。来到杨家,陈鼎下令拆除杨家的夹壁,果然在夹壁里搜出了杨氏。麻城的数万百姓,听说找到了杨氏,无不欢呼雀跃,纷纷涌到公堂。陈鼎命人把涂如松带来,让他辨认妻子。杨氏没有想到丈夫被折磨成这样,焦头烂额,形同鬼魅。她直扑上前,搂着丈夫的脖子大哭道:“是我害了你!是我害了你!”堂下的百姓见此情景,也都泪如雨下。这时,杨同范、杨五荣等无话可说了,只有一个劲儿地叩头请求饶命。这时正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七月二十四日,吴应菜当即把这一情况上奏给皇帝。因为再过十天,皇帝就将按迈柱以前的奏章批准处决涂如松等人了。圣旨下来以后,迈柱不得已,便又奏报这个案子有变化,请求缓期定案。杨同范揣测迈柱还是想维持原判,就引诱唆使杨氏写诉状,谎称“自己本是娼妓,不是涂如松的妻子”。而他自己则自首犯了窝娼罪,甘愿受到惩罚。迈柱见了杨氏的诉状,特别高兴,急忙以此为据上奏给皇上。皇帝见这件案子反复不定,就把吴应菜和迈柱二人调回京城任用,另派户部尚书史贻直任湖广总督。史贻直把这案子委交给两省官员会审,结果和陈鼎报告的情况一样。于是知县汤应求被官复原职,同时依法处决了杨同范和杨五荣等人。
死于阴淫寒疾
朱文正学士享誉天下,他的两个哥哥也因为政绩斐然而闻名于时。大哥叫朱堂,是大荔县丞;二哥叫朱垣,进士出身,曾任济阳府长清县令,办理案件是他的特长。
济阳有个少妇姓周,她和王巧结婚以后一个月,便回娘家探亲。在娘家住了十几天,她就返回了婆家。可是到家的第二天,王巧就死了。公婆以及邻居们都说王巧是吃了少妇煮的粥,腹痛呕吐而死,认为是她毒死了丈夫,于是就把这案子报到县衙。县令朱垣让人把王巧吃的粥和呕吐出来的东西拿给狗吃,可是狗吃了以后并没有死。朱垣又让验尸官验尸,验尸官报告说:“王巧没有被毒死的症状,只是牙齿紧闭撬不开口,生殖器也缩进了腹中。”朱垣听了忙把少妇叫来,对她说:“死者的嘴如果撬不开,你的冤狱案就无法申辩了。如果你能把他的嘴撬开,我就会为你辩白。”少妇哭着跪在丈夫的尸体前,一下子就把他的嘴扒开了。在场的人都十分惊骇。验尸官把一个银匙放入死者的喉咙里验毒,放了一会儿,拿出来给大家看,那银匙依旧是银光闪闪,便异口同声地说:“不是中毒!”于是朱垣就进—步追问少妇王巧死时的症状。开始时,少妇面显羞涩,不肯说;经朱垣多方开导,她才如实地讲了当时的情形。原来,新婚后久别,王巧寂寞难耐,所以当妻子回来后,他就一夜行了三次房事,早晨起来又喝了三碗凉水,接着又吃热粥,粥刚入肚他就死了。朱垣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叹息着对少妇的公婆和邻居们说:“此乃死于阴淫寒疾也,怎么能说王巧之死是妻子毒死的呢?”众人对朱垣拜了两拜,表示谢意,而后便扶着少妇走了。后来,少妇竟为王巧苦守着贞节。
不婿汝子将奈何
朱寿昌在阆州做知州的时候,曾经处理过这样一件棘手的案子:阆州有个富豪叫雍子良。他自恃财多势大,常常横行不法,屡屡杀人,却都能依靠财势而逃脱法网。朱寿昌来阆州做知州时,他又杀了人。杀人后,他竟贿赂了一个村民来替他顶罪。定案以后,朱寿昌觉得其中有诈,便提审了那个囚犯,对他说:“我听说雍子良给了你十万钱,答应娶你的女儿为儿媳,还说要让你儿子做他的女婿,所以你才替他偿命。有这回事吗?”囚犯听了,显得很不安。朱寿昌就进一步开导他说:“你就要被处死了,如果你一死,雍子良让你的女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