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时局的历史事件(上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改变时局的历史事件(上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林之满,萧枫等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2-01
书籍编号:30044719
ISBN:978754510067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4655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编写说明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仆后继,绵延百代。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博大精深的启迪心智的教科书。中国历史是独树一帜的东方文明史。承载中华文明的中国历史,在她形成发展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中,从未中断过。她虽然历经坎坷,备尝艰辛,却始终以昂首挺立的不屈姿态,耸立在亚洲的东方。即使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对中华文明一个多世纪的强烈冲击和重重劫难,也没有使曾创造过辉煌的中华文明沉沦,反而更勃发了新的生机。
《话说中国》丛书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挫折、统一与分裂、前进与倒退、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放在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中,逐一展现。
《话说中国》丛书是一幅历史长卷,共分50卷10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第1卷文明开放的天朝大国(上、下册);
第2卷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册);
第3卷分分合合的朝代更替(上、下册);
第4卷改变时局的历史事件(上、下册);
第5卷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上、下册);
第6卷宠辱一身的历代皇后(上、下册);
第7卷治国安邦的历代名臣(上、下册);
第8卷一尘不染的历代廉吏(上、下册);
第9卷尔虞我诈的宫廷政治(上、下册);
第10卷源远流长的远古文明(上、下册);
第11卷稳步发展的社会经济(上、下册);
第12卷日趋活跃的商业贸易(上、下册);
第13卷刀耕火种的古代农业(上、下册);
第14卷穿越时空的天文历法(上、下册);
第15卷独领风骚的古代医学(上、下册);
第16卷独具一格的古代数学(上、下册);
第17卷日新月异的古代物理(上、下册);
第18卷领先世界的古代化学(上、下册);
第19卷独树一帜的中国地理(上、下册);
第20卷震惊世界的科技发明(上、下册);
第21卷光耀世界的科技名家(上、下册);
第22卷惊心动魄的经典战役(上、下册);
第23卷智虑谋深的军事名家(上、下册);
第24卷影响深远的军事思想(上、下册);
第25卷精华荟萃的中国兵书(上、下册);
第26卷严密精深的军事制度(上、下册);
第27卷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上、下册);
第28卷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上、下册);
第29卷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上、下册);
第30卷绝唱天宇的中国诗歌(上、下册);
第31卷脍炙人口的中国词赋(上、下册);
第32卷千古流传的民间文学(上、下册);
第33卷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上、下册);
第34卷绚丽多彩的中国绘画(上、下册);
第35卷凝固不朽的中国雕塑(上、下册);
第36卷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上、下册);
第37卷低徊狂放的中国音乐(上、下册);
第38卷摇曳多姿的中国舞蹈(上、下册);
第39卷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上、下册);
第40卷美轮美奂的中国戏剧(上、下册);
第41卷妙趣横生的艺坛典故(上、下册);
第42卷彪炳史册的古代典籍(上、下册);
第43卷震聋发聩的思想文化(上、下册);
第44卷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上、下册);
第45卷定格历史的史学名著(上、下册);
第46卷百花齐放的古代教育(上、下册);
第47卷风格迥异的古代民族(上、下册);
第48卷遐迩闻名的巨商名贾(上、下册);
第49卷传诵千古的历史掌故(上、下册);
第50卷扑朔迷离的千古奇案(上、下册)。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历史的经验是前人付出巨大的代价才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包蕴着发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现实,理智地面对将来,就应当自觉地回顾历史。现代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感受历史启迪现实的无穷魅力。惟有从历史经验这里感知杂乱纷纭的现实,才能体会历史智慧的美感与简洁感。
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魅力与美感,对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素质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人文素质。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是由他所属的民族几千年文化创造的基因,积淀在他的血液和灵魂中形成的。人文教育以文史哲为主体,对人的素质提高具有特别的价值,而中国历史恰恰正是文史哲三位一体的糅合和载体。只有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才能树立民族自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以他们的不断传承和新的创造,继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共同的血脉上发展起来的13亿中国人和5000万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应有这样的共识,都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
《话说中国》丛书把传统的教育和未来的展望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当代中国人顺应悠久古老的中华文明融注世界发展的现代潮流。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话说中国》丛书编委会
2008年2月
一、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战争。战国末年,经过多年的兼并战争,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被统一的秦王朝所取代。但是,秦始皇在兼并六国后,没有重视与民休息,稳定社会,恢复经济。还在兼并战争过程中,他就让人图写六国的宫殿建筑式样,在咸阳仿造,数达二三百所,又兴建规模宏大的阿房宫和豪华的骊山陵墓。其他如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南越用兵等,虽对巩固全国统一有积极作用,但因旷日持久地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不仅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而且使广大农民无暇从事生产,社会经济生活遭到严重破坏,造成“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馈,女子纺绩不足于盖形”的局面。与此同时,秦朝统治者还制订了严刑酷法,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罪人、刑徒多至数十万、上百万;而原东方六国的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更为深重。在秦始皇统治的晚年,广大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发生,六国贵族残余势力也乘机进行反秦活动。秦始皇于二十九年(前218)东游,途经博浪沙(今河南中牟西北)时,遭刺客狙击。三十六年(前211),陨石堕于东郡,又有人在石上镌刻“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字样,以进行反秦宣传。
秦始皇病死沙丘后,秦二世胡亥即位。他任用赵高,复作阿房宫,尽征材士五万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又“更为法律”,厉行督责,用法更为刻深,以至“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积于市”,不少秦始皇的旧臣和秦宗室,由于赵高的诬陷被杀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日益尖锐。至二世末年,形成了“群臣谏者以为诽谤,大吏持禄取容,黔首振恐”的社会危机。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征发闾左九百人屯戍渔阳,陈胜、吴广为屯长。陈胜(?~前208)字涉,阳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早年为人佣耕。吴广(?~前208)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贫苦农民。他们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为大雨所陈胜阻,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过期要杀头。陈胜、吴广便利用“鱼腹丹书”、“篝火狐鸣”等计策发动戍卒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陈胜鼓动戍卒说:“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于是自立为将军,以吴广为都尉,用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起义。
起义军迅速攻下蕲县(今安徽宿州南)。陈胜派葛婴率兵东进,同时以主力攻占铚(今安徽宿州西南)、酂(今河南永城西)、苦(今河南鹿邑东)、柘(今河南柘城北)等县。广大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踊跃参加起义队伍。当义军进据陈县(今河南淮阳)时,已拥有步兵数万,骑兵千余,车六七百辆。陈胜召集当地三老豪杰商议大计,魏国名士张耳、陈余劝他立六国之后,以争取旧贵族的支持。陈胜不听,自立为王,国号“张楚”,任命吴广为假王,率军西击荥阳,命武臣、张耳、陈余北攻赵地,邓宗南征九江,周市夺取魏地。
张楚政权的建立,促进了全国范围内反秦斗争的高涨,各地百姓久苦于秦政,纷纷杀秦长吏,响应陈胜。特别是楚国旧境,数千人为聚的不可胜数。骊山刑徒英布与番阳令吴芮联兵数千人起义。东阳少年杀掉县令,推举陈婴为长,队伍迅速发展到两万人。秦嘉、朱鸡石等人起兵包围郯城。当过秦泗水亭长的刘邦在沛县豪吏萧何、曹参等人拥戴下,杀掉沛令,迅速组成一支二三千人的武装。与此同时,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也纷纷起兵反秦。如齐国贵族后裔田儋击杀狄令,自立为齐王,楚国贵族后裔项梁、项羽叔侄也袭杀会稽守殷通。项梁自立为会稽守,以项羽为裨将,很快聚集了一支八千人的子弟兵。其他如原楚国的贵族房君蔡赐,孔丘的八世孙孔鲋等,也投奔张楚政权。
吴广率领起义军围攻荥阳不下,陈胜另派周文为将军西击秦。周文的队伍在进军咸阳途中,不断扩大,到达函谷关时,已有兵车千辆,战士几十万。起义军进抵距咸阳百来里的戏(今陕西临潼东北),秦二世慌忙令少府章邯把修建骊山墓的数十万刑徒和奴隶编成军队迎战。起义军由于缺乏战斗经验,又孤军深入,接连受挫,周文自杀。
随着反秦斗争的开展,起义军内部的弱点和矛盾也逐步暴露。陈胜滋长了骄傲情绪,听信谗言,诛杀故人,与起义群众的关系日益疏远。派往各地的将领也不听陈胜节制,甚至为争权夺利而互相残杀。如武臣到邯郸,自立为赵王,以陈余为大将军,张耳为丞相。陈胜命他率兵入关支援周文,他却抗命而派韩广略取燕地。韩广在燕地旧贵族的怂恿下,也自立为燕王。周市至魏地,立魏国旧贵族宁陵君咎为魏王。围攻荥阳的起义军将领田臧与吴广意见不合,竟假借陈胜之命杀死吴广,结果导致这支起义军的全军覆灭。
章邯解除了起义军对荥阳的包围后,倾全力向陈县猛扑。陈胜亲自督军应战,不幸失利。秦二世二年十二月,陈胜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被叛徒庄贾杀害。陈胜部将吕臣率领苍头军,随即两度收复陈县,并处死庄贾。
陈胜、吴广相继牺牲,使农民起义遭受暂时的挫折,但各地起义军仍继续进行斗争。陈胜部将召平,假借陈胜名义,封项梁为上柱国,命其领兵西向击秦。项梁率军渡过江、淮时,先后与陈陈胜、吴广起义的发端地大泽乡婴以及英布、蒲将军率领的起义军汇合,队伍扩大到六七万人。项梁得到陈胜牺牲的消息后,召集各路义军将领在薛县会商,并接受谋士范增建议,立楚国之后为王,以资号召。随即在民间找得为人牧羊的楚怀王之孙名心的立为王,仍称楚怀王。项梁率领起义军大败秦军于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又派刘邦、项羽攻下城阳(今山东菏泽东)。刘邦、项羽在濮阳、定陶、雍丘(今河南杞县)等地接连打败秦军,斩秦三川守李由。项梁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骄傲轻敌,被章邯偷袭以至牺牲。刘邦、项羽和吕臣引兵退守彭城(今江苏徐州)和砀(今安徽砀山南)。
章邯破项梁军后,又移兵击赵,命王离、涉间率兵包围巨鹿。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师救赵。宋义到达安阳后,宴饮高会,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建议迅速进兵,遭到拒绝,于是杀死宋义,被楚怀王任命为上将军。他随即派遣英布、蒲将军领兵两万先行救赵。随后命全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持三日粮,以示必胜无退的决心。起义军经过九次激战,大败秦军,杀苏角、虏王离。之后,蒲将军和项羽又在漳南和汗水上再破秦军。章邯见大势已去,又怕被赵高陷害,遂率余众投降。
在项羽率师救赵的同时,楚怀王又命刘邦率领所部西行入关,攻打咸阳。当时秦军主力已开赴赵地,西线空虚,刘邦的军队得以顺利进展。他采纳陈恢的建议,实行招降政策,秦朝的地方官吏纷纷归顺。因此,刘邦迅速攻下武关,直趋关中。秦二世三年八月,赵高胁迫胡亥自杀,立子婴为秦王。子婴谋杀赵高,派兵距守峣关。刘邦绕过峣关,大败秦军于蓝田。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的军队进抵灞上,秦王子婴奉皇帝符玺投降,秦朝灭亡。
由陈胜、吴广发动的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朝的黑暗统治,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显示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的伟大力量。陈胜和吴广虽在起义不久即先后牺牲,但秦朝的灭亡是和他们首倡起义的功绩分不开的。
赤眉、绿林起义
赤眉、绿林起义是爆发于新莽末年的农民大起义。西汉后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有的成为地主豪强的佃农,更多的则完全被排挤出生产领域,成为辗转沟壑的流民,甚至沦为奴婢。成帝时,因饥馑而死于道路的贫民数以百万计。哀帝即位后,大司马师丹建议限田限奴婢,丞相孔光和大司空何武等为此拟订了方案,但因遭到权贵的反对而作罢。农民的处境日益恶化,谏大夫鲍宣上书说,由于贪官污吏与豪强大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加上水旱灾害,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成帝时,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等地相继爆发农民和铁官徒起义。哀帝元寿二年(前1),长安附近的人民放火焚烧了武帝的陵邑,火光照见未央宫。
由于封建统治动荡不安,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认为汉祚巳尽,外戚王莽借机篡汉。王莽为缓和社会危机,实行托古改制。内容主要是:恢复古代的井田制度,禁止土地和奴婢买卖,推行五均六筅,改革币制等等。由于这些措施损害了贵族、官僚、地主的利益,激起了社会经济的大混乱,不仅遭到权贵富人们的反对,也给人民增加了新的困难。加以王莽法禁烦苛,滥用刑罚,又对边绿林、赤眉、铜马起义图境各少数族无理用兵,结果民怨沸腾,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天凤二年(15),五原、代郡人民举行暴动,数千人为群,转入旁郡。两年后,临淮人瓜田仪在会稽长洲起义,吕母在海曲起义,杀海曲县宰。各地分散的农民起义,最后酝酿成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新莽末年的农民大起义在三个地区爆发:在今湖北西北有王匡、王凤领导的绿林军,在今山东东部和江苏北部有樊崇等领导的赤眉军;在今河北一带则有大小数十支起义队伍,其中最大一支称为铜马军。
天凤四年,荆州地区连年饥荒,民不聊生。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人王匡、王凤常替人排难解纷,受到饥民拥护,被推举为首领。他们聚集饥民,不时攻击附近乡聚。这支起义军以绿林山为基地,被称为绿林军。地皇二年(21),新莽荆州牧发兵两万人进攻绿林军,绿林军击败莽军,攻拔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转攻云杜(今湖北京山)、安陆(今湖北安陆东南)等地,部众增至数万人。次年,绿林山一带发生疫病,起义军分兵转移,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领,西入南郡,称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凤、马武率领,北上南阳,称新市兵;新市兵进攻随县时,平林人陈牧、廖湛率众响应,又称平林兵。
绿林军起义爆发后,一些与新莽政权有矛盾的西汉宗室和地方豪强也纷纷起兵。宗室刘玄投奔平林义军,为安集掾。南阳大地主刘頫、刘秀兄弟为了恢复刘姓统治,联络附近各县地主豪强、部署宗族、宾客,组成一支七八千人的队伍,称为舂陵军。舂陵军与新市军、平林军联合,准备进攻宛城(今河南南阳),被王莽军打败,乃与向北折回的下江兵合纵。
绿林军起义的第二年,山东琅邪人樊崇在莒县率领百余人起义,得到青、徐等州饥民响应,逄安、徐宣、谢禄、杨音等率部归附,队伍发展到几万人,活动于青州一带。为在作战时与敌军相区别,他们将眉毛染红,故称“赤眉军”,其基本队伍是贫苦农民。他们随处打击地主豪富,没收财物,没有攻城略地的意图。军中没有文书、旌旗、部曲、号令,仅相互约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保持着淳朴的作风和良好的纪律。起义军内地位最高的称“三老”,其次称“从事”,再次称“卒史”,这些都是汉朝地方小吏的称号。战士相互之间则称呼“巨人”。
地皇二年,新莽太师羲仲景尚率兵镇压樊祟领导的起义军,结果全军覆没。次年,王莽再派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率十余万大军前往镇压。他们到处烧杀抢掠,残害百姓,民间因而流传歌谣说:“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赤眉军在成昌(今山东东平东南)大败莽军,追至无盐(今山东东平东),廉丹战死。此后赤眉军活动于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诸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声势日盛。
与此同时,绿林军于公元23年正月重创新莽南阳守将甄阜、梁丘赐所部,随即于清阳击败严尤、陈茂,进围宛城,起义队伍发展到十几万人。南阳地主集团策划立刘頫为皇帝,遭到大多数农民将领的抵制。但起义农民也因受“刘氏复起”图谶的影响,拥立比较懦弱的汉宗室刘玄为帝。同年二月,刘玄在宛城南面清水的沙洲上设坛称帝,恢复汉的国号,建元“更始”。
更始政权建立后,派王风、王常、刘秀等率兵攻占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东北)、鄙县(今河南郾城)等地,又派刘頫率兵进攻宛城。王莽发州郡兵43万,号称百万,由王邑、王寻率领,企图一举消灭绿林军。莽军南出颍川,前锋约十万人进围昆阳。王风、王常率义军八九千人坚守昆阳,以待援兵。刘秀、李轶等轻骑突围,从郾、定陵等地召集一万余义军星夜驰援。进抵昆阳时,刘秀率敢死士3000人从城西突袭王邑、王寻的中军大营,杀王寻。昆阳守军也乘机出击,内外夹攻,莽军大溃,王邑与残部数千人逃归洛阳。
莽军主力被歼后,各地纷纷起兵,诛杀新莽官吏,用汉年号,以待更始诏命。新市、平林诸将看到刘頫、刘秀的声名日盛,劝刘玄除掉了刘頫。绿林军随即兵分两路:一路由王匡率领攻洛阳,一路由申屠建、李松率领攻武关。更始元年(23)九月,绿林军在各种反莽力量的配合下,顺利攻取长安。王莽逃至渐台,被商人杜吴砍死,从而结束了新莽政权的统治。十月,刘玄北都洛阳,次年又移都长安。
更始政权进入长安后,各级官吏中有不少人出身于庸客、商贩或膳夫、奴仆,因此当时流传:“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这虽是对农民政权的诬蔑之词,但也反映了更始政权保留着农民军的某些朴素本色。不久,由于刘玄生活腐化,昼夜宴饮,其亲信赵萌专权恣肆,起义军将领因而离心离德,各谋出路。刘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杀害了申屠建、陈牧、成丹等起义将领。王匡、张印等率众归附赤眉。
当刘玄进据洛阳时,赤眉军正在颍川、濮阳一带活动。樊崇曾前往洛阳联络,但刘玄不愿与赤眉军合作,只许以空头官爵。随后赤眉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樊崇、逄安率领,攻拔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南击宛城;另一路由徐宣、谢禄率领,拔阳翟(今河南禹县),进军梁县(今河南临汝西南)。樊崇等人认为部众东向必散,决定西攻长安。公元24年冬,樊崇、逄安等由武关进发,徐宣、杨禄等由陆浑关进发。次年正月,两路大军会师弘农后,继续攻向长安。进至华阴时,立15岁的西汉宗室刘盆子为帝;随即顺利攻占长安,刘玄投降,不久被绞死。由于关中豪强地主隐匿粮食,组织武装,坚壁顽抗,赤眉军在粮食断绝的情况下,不得不退出长安,进入安定、北地一带。又因隗嚣等地主武装的袭击和大雪阻碍,被迫折回长安,引众东归,因而与刘秀的东汉政权发生了激烈的对抗。
刘秀在刘縯被杀后,受刘玄派遣去安抚黄河以北地区。他得到信都、上谷、渔阳等地的地主官僚集团的支持,消灭了盘踞邯郸称帝的王郎,并镇压和收编了河北地区以铜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壮大了自己的势力。以此,获得了“铜马帝”的称号。公元25年,刘秀称帝于鄗,不久定都洛阳。当赤眉军引兵东归时,刘秀在新安、宜阳屯驻重兵,预先切断了赤眉军的归路。建武三年(27)初,赤眉军被冯异打败,折向东南,又在宜阳陷入重兵包围,最后粮尽力竭,被迫投降刘秀。同年夏,樊崇、逄安再次起义,旋即被镇压。
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全国性农民起义。因起义军头戴黄巾为标帜,史称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土地兼并十分严重,豪强地主势力迅速膨胀。他们“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拥有成千上万的奴婢和徒附。广大农民丧失土地之后,多数沦为豪强地主的依附农民。他们除了交纳高额地租和服徭役外,人身也受地主支配,如充当家兵等,甚至跟随主人迁徙。农民与地主阶级处于尖锐的对立地位。
东汉自和帝以后,皇帝都是幼年即位,由外戚、宦官轮番把持朝政,政治日趋腐朽。灵帝刘宏公然在西园卖官鬻爵。州郡官职有时一月轮换几次,官吏到任后,就聚敛搜括。自安帝以后,朝廷长期对羌族用兵,耗费军饷400多亿,这一沉重负担又全部落到农民头上。加上各种自然灾害,以致出现了“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的严重局面。大批农民四处流亡,饿殍遍野,连京师洛阳也是死者相枕于路。
由于社会危机日益深重,广大农民被迫奋起反抗。从安帝到灵帝的80余年,见于记载的大小农民起义近百次。其中,如安帝时青州张伯路领导的流民起义,波及沿海九郡;顺帝时广陵张婴领导的起义军一万多人,活动于徐、扬一带达十几年之久;桓帝时太山公孙举领导起义军,在青、兖、徐三州作战,给官军以沉重打击。在南方和西北,还出现了汉族和少数族的联合起义。不少描绘翦除董卓历史故事的年画:连环记农民起义的领袖自称“皇帝”、“黑帝”、“无上将军”、“真人”等,或建年号,或置百官,或则利用宗教为组织形式,此伏彼起,日益频繁。当时民间曾流行一首歌谣:“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民不必可轻!”黄巾起义正是在农民斗争蓬勃开展的基础上爆发的。
黄巾起义的领袖张角(?~184),冀州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太平道的首领,自称“大贤良师”。太平道为道教一支,奉黄帝、老子为教祖。张角以传道和治病为名,在农民中宣扬教义,进行秘密活动。十余年间,徒众达十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每方设一渠帅,由他统一指挥。熹平五年(176),司徒杨赐曾上书灵帝,请求诛杀太平道的渠帅,以免酿成后患,可见太平道已引起统治阶级严重注意。以后张角加紧部署起义,广泛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语,鼓舞农民起来推翻东汉王朝的统治;又在各处府署门上用白土涂写“甲子”字样,作为发动起义的信号。太平道大方马元义多次往来京师,物色宦官封胥、徐奉等为内应。中平元年(184,甲子年)初,张角命令马元义调动荆、扬等地徒众数万人向邺集中,约定三月五日各地同时起义。但预定起事前一月,张角弟子唐周上书告密,马元义被捕,惨遭车裂,洛阳百姓和太平道徒被杀的达千余人。灵帝随即下令冀州官府搜捕张角等起义领袖。张角派人飞告各方提前起义。于是三十六方“一时俱起”,众达数十万人。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灵帝慌忙下令州郡修理兵器,加固城防,派何进率左右羽林和五校尉营镇守洛阳,在洛阳附近增置八关都尉。又派遣皇甫嵩、朱儁、卢植等调集各地精兵,进剿黄巾军。并解除党锢,赦免党人,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各地豪强地主也纷纷起兵,配合官军镇压起义,其中著名的有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孙坚、刘备等。
黄巾军人数众多,声势浩大,统治阶级因而诬称之为“蚁贼”。起义初期,黄巾军的主力分散在巨鹿、颍川、南阳等地,他们各自为战,攻城夺邑,焚烧官府,扫荡豪强地主坞堡,取得了很大胜利。张曼成率领的南阳黄巾攻克郡城,杀太守褚贡。波才率领的颍川黄巾打败右中郎将朱儁,并将左中郎将皇甫嵩围困在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汝南黄巾打败太守赵谦。广阳黄巾杀幽州刺史郭勋和太守刘卫。巨鹿附近的农民俘虏了安平王刘续和甘陵王刘忠。张角率领冀州黄巾攻下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北中郎将卢植引兵反扑,未能得逞。灵帝改派东中郎将董卓进攻张角,同样遭到失败。与此同时,在黄巾军的鼓舞下,各地还出现了许多独立的农民武装。他们有的打着黄巾军的旗帜,有的自立名号。如汉中五斗米道首领巴郡人张修领导的起义,被统治阶级诬称为“米贼”。在冀州一带,分散的农民军更是不可胜数。先零羌、湟中义从胡、武陵蛮、板楯蛮等少数族也纷纷起义,同汉族人民共同汇合成反抗封建统治的洪流。
黄巾军在取得一系列胜利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弱点,如起义军各自为战,“苍天乃死”字砖未能协调配合;人数虽多,却缺乏战斗经验,以致使东汉王朝能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各地豪强地主利用宗族关系,组织地主武装与起义农民为敌,也增加了黄巾军的许多困难。东汉王朝为了确保京城洛阳的安全,首先进攻颍川黄巾。波才领导的黄巾军因缺乏作战经验,依草结营,被皇甫嵩乘夜纵火偷袭,曹操、朱儁又协同进攻,使数万起义农民惨遭屠杀。陈国、汝南和东郡的黄巾军也相继失败。之后朱儁领兵进攻南阳黄巾军。双方争夺宛城,战斗十分激烈,黄巾军三次失而复得,给敌人以很大的打击。但由于未能主动出击,丧失许多有利战机,加以首领韩忠动摇,使宛城终于失守。突围的黄巾军向精山(今河南南阳北)转移,被官军追击,大部牺牲。冀州黄巾在张角病死后,由张梁统率固守广宗。当年十月,皇甫嵩率官军偷袭黄巾军营,张梁阵亡。三万多黄巾军惨遭杀害,五万多人壮烈投河而死,张角被剖棺戮尸。张宝也随即兵败于下曲阳而阵亡,十余万黄巾军被杀害。
张角为首的黄巾军主力被镇压之后,黄巾余部和各地的农民武装,仍然坚持斗争。中平五年,黄巾余部郭大等在白波谷(今山西襄汾)聚众起义,攻打太原、河东等郡。同年,青、徐黄巾余部再起;益州马相、赵祗领导农民起义,也自号黄巾,旬月之间,攻破广汉、巴郡、犍为数郡,杀益州刺史郗俭。青州黄巾一度发展到拥众百万,战斗力也很强。他们长期在青、徐、兖、冀四州流动作战,给当地的封建割据势力和豪强地主以沉重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