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经典史说 >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林之满,萧枫等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2-01

书籍编号:30044734

ISBN:978754510067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8546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经典史说

全书内容:

话说中国: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下)


林之满 萧枫 主编


辽海出版社

编写说明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仆后继,绵延百代。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博大精深的启迪心智的教科书。中国历史是独树一帜的东方文明史。承载中华文明的中国历史,在她形成发展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中,从未中断过。她虽然历经坎坷,备尝艰辛,却始终以昂首挺立的不屈姿态,耸立在亚洲的东方。即使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对中华文明一个多世纪的强烈冲击和重重劫难,也没有使曾创造过辉煌的中华文明沉沦,反而更勃发了新的生机。


《话说中国》丛书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挫折、统一与分裂、前进与倒退、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放在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中,逐一展现。


《话说中国》丛书是一幅历史长卷,共分50卷10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第1卷文明开放的天朝大国(上、下册);


第2卷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册);


第3卷分分合合的朝代更替(上、下册);


第4卷改变时局的历史事件(上、下册);


第5卷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上、下册);


第6卷宠辱一身的历代皇后(上、下册);


第7卷治国安邦的历代名臣(上、下册);


第8卷一尘不染的历代廉吏(上、下册);


第9卷尔虞我诈的宫廷政治(上、下册);


第10卷源远流长的远古文明(上、下册);


第11卷稳步发展的社会经济(上、下册);


第12卷日趋活跃的商业贸易(上、下册);


第13卷刀耕火种的古代农业(上、下册);


第14卷穿越时空的天文历法(上、下册);


第15卷独领风骚的古代医学(上、下册);


第16卷独具一格的古代数学(上、下册);


第17卷日新月异的古代物理(上、下册);


第18卷领先世界的古代化学(上、下册);


第19卷独树一帜的中国地理(上、下册);


第20卷震惊世界的科技发明(上、下册);


第21卷光耀世界的科技名家(上、下册);


第22卷惊心动魄的经典战役(上、下册);


第23卷智虑谋深的军事名家(上、下册);


第24卷影响深远的军事思想(上、下册);


第25卷精华荟萃的中国兵书(上、下册);


第26卷严密精深的军事制度(上、下册);


第27卷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上、下册);


第28卷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上、下册);


第29卷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上、下册);


第30卷绝唱天宇的中国诗歌(上、下册);


第31卷脍炙人口的中国词赋(上、下册);


第32卷千古流传的民间文学(上、下册);


第33卷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上、下册);


第34卷绚丽多彩的中国绘画(上、下册);


第35卷凝固不朽的中国雕塑(上、下册);


第36卷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上、下册);


第37卷低徊狂放的中国音乐(上、下册);


第38卷摇曳多姿的中国舞蹈(上、下册);


第39卷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上、下册);


第40卷美轮美奂的中国戏剧(上、下册);


第41卷妙趣横生的艺坛典故(上、下册);


第42卷彪炳史册的古代典籍(上、下册);


第43卷震聋发聩的思想文化(上、下册);


第44卷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上、下册);


第45卷定格历史的史学名著(上、下册);


第46卷百花齐放的古代教育(上、下册);


第47卷风格迥异的古代民族(上、下册);


第48卷遐迩闻名的巨商名贾(上、下册);


第49卷传诵千古的历史掌故(上、下册);


第50卷扑朔迷离的千古奇案(上、下册)。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历史的经验是前人付出巨大的代价才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包蕴着发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现实,理智地面对将来,就应当自觉地回顾历史。现代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感受历史启迪现实的无穷魅力。惟有从历史经验这里感知杂乱纷纭的现实,才能体会历史智慧的美感与简洁感。


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魅力与美感,对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素质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人文素质。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是由他所属的民族几千年文化创造的基因,积淀在他的血液和灵魂中形成的。人文教育以文史哲为主体,对人的素质提高具有特别的价值,而中国历史恰恰正是文史哲三位一体的糅合和载体。只有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才能树立民族自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以他们的不断传承和新的创造,继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共同的血脉上发展起来的13亿中国人和5000万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应有这样的共识,都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


《话说中国》丛书把传统的教育和未来的展望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当代中国人顺应悠久古老的中华文明融注世界发展的现代潮流。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话说中国》丛书编委会


2008年2月

三、外交人士与著作


朱应、康泰


三国时吴国出使南海的官员。吴多江湖,东南又沿海,为适应水战和江海交通贸易,造船较发达。建安郡侯官(今福建福州)是造船中心。选自闽、粤的航海水手经常驾海船北航辽东,南通南海。黄武五年(226),大秦商人秦论从海道经交趾来到建业(即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孙权,谈及大秦风土民俗,到嘉禾年间(232~238)返回本国。约在黄武五年,交州刺史吕岱派中郎将康泰(生卒年不详)和宣化从事朱应(生卒年不详)出使南海诸国,进行外交活动。他们远至林邑(今越南中南部)、扶南诸国,是中国古代有历史记载的、最早航海到东南亚、南亚的旅行家。据说他们经历和传闻的国家有一百几十个,在扶南遇到中天竺的使臣陈宋,“具问天竺土俗”。回国后,朱应写下了《扶南异物志》一卷,记述他出使扶南等国的见闻,《隋书·经籍志》和《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有著录,今已失传。康泰著《吴时外国传》(一作《吴时外国志》或《扶南记》、《扶南传》),已亡佚。《水经注》、《艺文类聚》、《梁书》、《通典》、《太平御览》诸书有所征引,为研究中国和南海诸国早期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献。


法显


(337/342~418/423)东晋求法旅行僧、译经僧。俗姓龚。平阳郡(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后秦初年居长安,幼年出家,二十岁受比丘大戒。当时,汉地佛教已流行,佛经译出虽多,但缺乏完整的戒律。399年(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后秦弘始元年),法显以六十岁左右的高龄,立志西行寻求戒律。他和慧景、道整等从长安出发,沿途会合西行求法的智严等,出敦煌,过今新疆境内的大沙漠,逾葱岭,渡新头河(今印度河),经乌苌(今巴基斯坦印度河上游及斯瓦特河流域)、犍陀卫、竺刹尸罗,至弗楼沙(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北天竺诸国佛徒皆师师口传,不见诸文字,他没有得到律藏典籍,决计远赴中天竺。同来僧有的中途死去,有的折回,这时只剩下道整同行。他们取道醯罗城(今阿富汗贾拉拉巴德附近著名考古遗址Hidda)、那竭国、罗夷国、跋那国、毗荼国到摩头罗国(今印度马土腊)。在中天竺,法显到过僧伽施国、罽饶夷城(即曲女城,今印度卡瑙季)、沙祗国(今印度勒克瑙)、拘萨罗国都城舍卫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境内)、迦维罗卫城(在今尼泊尔西南,为释迦牟尼诞生地)、拘夷那竭国、毗舍离国、巴连弗邑(即华氏城,今印度巴特那)。法显在摩竭提国首都巴连弗邑留居三年,礼拜了王舍城、菩提伽耶(今伽耶)等地的佛迹,同时学习梵语,抄写戒律,得大众部摩诃僧祗律、说一切有部萨婆多众律和方等般泥洹经、杂阿毗昙心等经论梵本。道整留在佛国不归,法显为使律藏能流行汉地,决意东返。他从巴连弗邑经瞻波(今印度巴加尔普尔)到位于恒河口支流的多摩梨帝(在今塔姆鲁克),居住两年,写经画像,而后泛海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法显住该国两年,当看见商人用中国的绢扇供佛,不觉凄然泪下。在获得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等经律后,再附商船横渡印度洋,又在耶婆提国(今爪哇或兼指爪哇、苏门答腊)停留五个月,然后航经南海、东海,历尽艰辛,于东晋义熙八年(412)返抵青州长广郡牢山(山东青岛崂山)南岸。


法显返国次年即赴东晋首都建康,在道场寺与北天竺僧人佛陀跋陀罗合译了带回的摩诃僧祗律、大般泥洹经、杂阿毗昙心论等6部63卷经律。大般泥洹经的译出影响最大,有助于传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义谓不具信心、断了善根的恶人)皆得成佛”的涅槃宗教义。法显后到荆州,卒于辛寺,终年约86岁(一说82岁)。


法显记述他十多年中巡礼三十余国的行程,写成《佛国记》一卷,又名《法显传》、《历游天竺记传》。这是5世纪初亚洲佛教史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友好往来以及中天竺笈多王朝超日王时代的重要史料。19世纪时,法、英等国先后出版了译本,清朝末年丁谦曾作地理考订,国外译著以1936年出版的日本学者足立喜六的《法显传考证》最为翔实。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章巽校注的《法显传校注》是目前流行最好的版本。


宋云


北魏时西行求法者。生卒年不详。敦煌人。为侍应太后的主衣子统。北魏明帝神龟元年(518)十一月,受胡太后之命,与崇立寺沙门惠生(亦作慧生)、法力等出访天竺,礼佛迹,献礼品,求佛经。一行从洛阳出发,入吐谷浑,受后者庇护取道今青海省入西域,经鄯善、左末(今新疆且末)、捍穈(媲摩,Phema)、于阗等地入钵和国(Wakhan,今阿富汗瓦汉山谷),至嚈哒国境。宋云等谒见嚈哒王之后,于神龟二年入乌场国(乌苌或乌仗那,今巴基斯坦印度河上游及斯瓦特河流域)。此后,宋云、惠生在天竺广礼佛迹,访问乾陀罗(犍陀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等地。正光三年(522),携大乘经论170部返回洛阳。《旧唐书·经籍志》地理类、《新唐书·艺文志》地理类均著录有宋云撰《魏国以西十一国事》一卷,当是宋云西行之见闻录,惜此书与《惠生行传》一卷均已亡佚。今赖547年前后成书的《洛阳伽蓝记》引述的宋云《家纪》、惠生《行记》、《道荣传》等得知宋云等人的西行梗概。


裴矩


(547或更前~627)隋及唐初政治家。隋末以经营西域而知名。原名世矩,因避唐太宗讳而去世字。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初仕北齐,齐亡入周,北周末年杨坚执政时被召用。杨坚代周,建立隋朝,矩为近臣,参预平陈之役,继而经略岭南,北抚突厥族启民可汗。又与牛弘等参定隋礼。隋炀帝即位后,矩甚受重用,与苏威、宇文述、裴蕴、虞世基等参掌朝政,并称为“五贵”。


裴矩一生最重要的活动是为炀帝经营西域。当时西域诸国多至河西甘州(今甘肃张掖)与隋互市。大业元年(605)至九年间,他至少四次来往于甘州、凉州(今甘肃武威)、沙州(今甘肃敦煌),大力招徕胡商,并引致西域商队前往长安、洛阳等地,以首都贸易取代边境贸易。裴矩深知炀帝远略野心,尽力收集西域各国山川险易、君长姓族、风土物产等资料,绘画各国王公庶人服饰仪形,纂成《西域图记》三卷,并别造地图,注记各地险要,献于炀帝。炀帝即将经营西域事宜悉以委任给他。矩引致高昌王麴伯雅、伊吾吐屯设等入朝,并积极策划打击西域贸易的竞争者——吐谷浑。大业四年,隋诱使铁勒攻击吐谷浑;五年,炀帝亲征吐谷浑,拓地数千里。稍后,炀帝又派薛世雄进军伊吾,于汉旧城东筑新伊吾。矩同往经略,巩固了隋与高昌的联系。大约由于裴矩建议,炀帝曾派云骑尉李昱出使波斯,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出使罽宾(通指今克什米尔,但隋代一度指漕国,今阿富汗加兹尼;唐代一度指迦毕试,今阿富汗贝格拉姆)、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西南拉杰吉尔)、史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沙赫里夏勃兹)、安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等地。大业十四年,宇文化及杀炀帝,任裴矩为尚书右仆射。化及败,矩转事窦建德。建德败,矩降唐。武德八年以太子詹事兼检校侍中,后又为民部尚书。裴矩八十岁精明不减,历事诸主,均受礼遇,以熟悉故事,常受咨询。贞观元年(627)卒。


所撰《西域图记》记载了四十四国情况,可惜原书已佚。现仅存书序,记述了自敦煌至西海(今地中海)的三条主要路线,是关于中西交通的重要史料。此外,他还著有《开业平陈记》十二卷、《邺都故事》十卷、《高丽风俗》一卷,与虞世南共撰《大唐书仪》十卷,均佚。


玄奘


(600或602~664)唐初佛教高僧,杰出的翻译家和旅行家。俗姓陈,名讳。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南缑氏镇)人。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玄奘13岁出家于洛阳净土寺,法名玄奘。武德元年(618)至成都从道基、宝暹等受学,崭露头角。后又游历荆州(今湖北江陵)、吴会(今苏南、浙东地区)、相州(今河南安阳)等地,讲学、问难,颇有心得。武德末到长安大庄严寺挂褡(游方僧人于所至寺院歇住居留)。他游历各处,接触各派理论,深感其中疑难问题甚多,疑原有译经讹谬,遂发愿亲至印度,广求异本,以为参验。恰逢印度僧人波颇密多罗到长安,向他介绍了那烂陀寺(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县巴腊贡村与旧王舍村之间)戒贤法师的讲学规模和他所讲授的《瑜伽师地论》,更坚定了玄奘赴印度求法的决心。


贞观元年(627,另有贞观二年、三年说),他从长安出发,经凉州(今甘肃武威),违反当时出关禁令,偷越玉门关,孤身穿越沙碛,历尽艰辛,到达高昌,而后取道焉耆。龟兹,越凌山,经粟特(见昭武九姓)诸国境,过铁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兹嘎拉山口),人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国境,而后沿今巴基斯坦北部,过克什米尔,入北印度。他在印度各处游历,到过尼泊尔南部,转而巡礼佛教的六大圣地。贞观四年到达那烂陀寺,拜戒贤为师,学习五年。又向附近的杖林山胜军论师学习。他遍访五印度,沿恒河东经孟加拉,至迦摩缕波(今印度阿萨姆邦的西部),循印度东海岸南行到达达罗毗荼(今印度马德拉斯西南),和僧伽罗(今斯里兰卡)隔海相望。折向西北经摩诃刺陀,瞻仰阿旃陀石窟(在今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西北,瓦哥拉河曲)。最西经历狼揭罗(今巴基斯坦俾路支省东南一带)。他曾进入印度半岛的腹地(今昌巴尔河流域东南地区),又西行沿印度河北上至钵伐多(今克什米尔南部查谟;一说巴基斯坦旁遮普哈拉巴)。贞观十四年重又回到那烂陀寺。戒贤法师命他在寺讲学,他撰述《会宗论》三千颂(今佚),调和分歧,阐明“空”“有”两宗异途同归,声名传播五天竺(古印度的别称,今南亚次大陆)。迦摩缕波国童子王和羯若鞠阉国戒日王(即中国史籍中常见的摩揭陀国王尸罗逸多)在曲女城举行佛学辩证大会,邀请玄奘参加。玄奘在会上为论主,提出《制恶见论》一千八百颂,博得极高荣誉,被称为“大乘天”。次年春,他携带搜集到的佛经657部以及佛像、花果种子等返国,自今巴基斯坦北上,经阿富汗东北,折向东,穿越帕米尔高原南侧的瓦罕山谷,取道天山南路,经于阗、且末,于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回到长安。玄奘取经之行,历时十数年,行程五万里,是中古史上一次艰险而伟大的旅行。由玄奘口授、弟子辩机笔录的《大唐西域记》是玄奘亲见亲闻的旅行记录,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此书记载正确,故为近代学者在中亚、印度等地进行考古发掘的指导书,因此有人将其作用比拟为鲍桑尼乌斯(Pausa-nius)书之于指导雅典考古上的作用。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玄奘历尽艰辛去印度求法唐太宗非常重视玄奘的胜利归来,命令宰相率领朝臣远出迎接,并在洛阳接见玄奘。随后命宰相房玄龄选取、调集硕学高僧,组成规模宏大的译场,协助他翻译佛经。这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一次译经活动。他与后秦的鸠摩罗什、陈朝的真谛和唐中叶的不空齐名,成为四大翻译家之一。译经工作组织严密,有“译主”,就梵本用华语进行翻译。有“笔授”,将译主翻译之义用文字记录下来,又称“缀文”。有“润文”,对所录文字进行润色。有“证梵本”,以译出之文,核对梵本。有“证义”,推敲已译出之经文是否合于佛义。有“校勘”,核对文字。有“正字”,检查书写的文字是否合于规范。玄奘自为译主,笔授、证义者都是名僧。以直译为主而适当采取意译,不损原意而又便于理解。共译出佛经74部(一作75部),1335卷,通过这次译经活动,玄奘培养了一批弟子,著名的如圆测(新罗人)、窥基、慧立、玄应等。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玄奘取经回长安玄奘在佛教理论上属于法相宗,主张“唯识论”,认为“识”(人们内心存在的真理种子)是一切自然事物和心理现象的起源。他是一个主观唯心论者。经过他的宣传,法相宗在初唐成为最显赫的宗派,但为时不久即告衰落,唯在日本、朝鲜等地有所发展,日本的法相宗一直存在到今天。玄奘又介绍了印度的因明学,即逻辑推理的方法。因明学在印度本非佛教徒所创,但后来佛教徒也精研这种逻辑理论,特别是法相宗的大师陈那(印度人)深有成就。玄奘译因明二论,即是介绍陈那之学。它在中国学者中立即引起广泛兴趣,唐初人吕才曾作《因明注解立破义图》,与玄奘进行讨论。


玄奘死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旧唐书》本传作显庆六年,661),葬于长安兴教寺(在今西安市南郊)。生平事迹见慧立、彦惊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由于他的取经活动受人钦佩,使他后来逐渐变为神话中的人物。唐中叶就有关于他的传说,宋代出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明代又有《西游记》,使唐僧在中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义净


(635~713)唐代泛海赴印度的求学僧、译经师。俗姓张,字文明。齐州(今山东济南)人,祖籍范阳(今北京)。幼时出家,遍访名师,专研戒律。他敬慕法显、玄焚业绩,立志西游。咸亨二年(671)37岁时,只身自今广东番禺附波斯船赴印度,四年二月在恒河口之多摩梨帝(今印度西孟加拉邦米德纳浦尔县塔姆鲁克)登岸,此即昔日法显登舟离印返国之处。义净在印度13年,历30余国,其中以在王舍城北的那烂陀寺(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县巴腊贡村与旧王舍村之间)留学时间最久。先后得梵本经、津、论近四百部,合五十万颂。武周垂拱元年(685)离开那烂陀,仍循海路归国,又在南海滞留近十年,于证圣元年(695)到达洛阳。


义净归国后,备受唐廷优礼,武则天赐予三藏之号,安置他在洛阳佛受记寺,使之专心译经。义净先与于阗僧实叉难陀等共译《华严经》,对华严宗的建立有很大贡献。久视元年(700)以后,义净自行翻译,计在东、西两京先后译出佛典56部,230卷,另有未定稿七八十卷。从义净的译作来看,他用力最勤并热心加以传布的是律部。当时帮助他润色文字的有崔堤、卢灿、李峤,韦嗣立、赵彦明、张说、苏颋等文士。先天二年(713)义净卒,葬于洛阳延兴门东之平原,卢灿撰有塔铭。


义净的著述有《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五种。《寄归内法传》四卷记述了室利佛逝(尸利佛逝,或简作佛逝,学者大多认为,唐时其都城为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巨港或占碑)、末罗游(末罗瑜,一般认为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占碑河流域)、羯茶(一般认为即今马来半岛西岸吉打一带)、裸人国(今尼科巴群岛,某些学者认为兼指安达曼群岛等地以及印度本土)等东南亚地区的社会、文化情况,特别是佛教流行的情况。其中有关羯荼、裸人国等地区的记载可与9世纪以来阿拉伯地理文献,如伊本·胡尔达德比赫(Ibn Khurdādhbih)的《道里与诸国志》的记载相互印证。《求法高僧传》二卷记载了约六十名僧人赴印求法的行程。这些僧人多舍陆而泛海,反映了7世纪下半期吐蕃雄据西域、黑衣大食东侵呼罗珊、吐火罗故地而造成的政治形势的变化。《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书是研究7世纪中外交通史的要籍。他翻译的《金光明最胜王经》、《孔雀王经》等对日本奈良、平安时期(8~12世纪)的佛教有重要影响。


杜环


《经行记》作者。唐中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通典》作者杜佑的族子,生平不详。天宝十载(751),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与大食军战于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附近),唐军大败,被俘甚众。杜环从军在营,被俘往亚俱罗(今伊拉克巴格达南库法),后于宝应元年(762)附商船回到广州。著《经行记》,记述其在被俘时期的经历及见闻。


《经行记》原书久佚,唯杜佑于《通典》卷一百九十三《边防典》摘引数段,《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通志》、《文献通考》均有转引。这些残存文字是记述8世纪中叶前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及西亚、中亚各国情况极为珍贵的原始资料。所记有拔汗那国(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撤马尔罕)、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拂菻国、摩瞵国(今地未详)、波斯国(今伊朗)、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附返)、大食、朱禄国(末禄国,今土库曼斯坦马里)、苫国(今叙利亚)等国,包括今中亚及西亚各地。文中记载了唐朝被俘流落在大食国都亚俱罗的工匠有金银匠、画匠、绫绢织工、造纸匠等,反映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西传。其对伊斯兰教的记述至为简要正确。有关大秦法、寻寻法的记载也是重要的宗教史资料。


鉴真


(688~763)唐代赴日传法名僧。日本常称为“过海大师”、“唐大和尚”。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14岁(一说16岁)于扬州大云寺出家。曾巡游长安、洛阳。回扬州后,修崇福寺、奉法寺等大殴,造塔塑像,宣讲律藏。四十余年间,为俗人剃度,传授戒律,先后达四万余人,江淮间尊为授戒大师。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日本的唐招提寺为鉴真大师所建当时,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备,僧人不能按照律仪受戒。733年(日本天平五年),僧人荣叡、普照随遣唐使入唐,邀请高僧去传授戒律。访求十年,决定邀请鉴真。742年(唐天宝元年)鉴真不顾弟子们劝阻,毅然应请,决心东渡。由于地方官阻挠和海上风涛险恶,先后四次都未能成行。第五次漂流到海南岛,荣叡病死,鉴真双目失明,751年(唐天宝十载)又回到扬州。


经过十二年努力,鉴真终于在753年(唐天宝十二载)冬搭乘日本遣唐使团的船东渡,同行弟子中包括尼三人和胡人安如宝、昆仑人军法力、占婆人善所。鉴真所乘船于754年1月17日(日本天平胜宝五年十二月二十)到达萨摩国川边郡秋妻屋浦(今鹿儿岛县川边郡秋目浦),一个多月后(754年3月2日)在盛大隆重的欢迎下进入首都奈良。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当年(日本天平胜宝六年),鉴真在奈良东大寺设立戒坛,日本僧人在称为“三师七证”的十位和尚参加下出家受戒,此为日本正规受戒之始。天皇任命鉴真为大僧都,成为日本律宗始祖。759年(日本天平宝字三年)他建立的唐招提寺开基。鉴真携带不少佛经、佛像、佛具等到日本,虽已双目失明,还鉴真纪念堂能协助校订写本佛经的讹误,用嗅觉鉴定草药。同行弟子有的擅长雕塑、绘画、建筑等,传播了唐朝文化。


763年(日本天平宝字七年、唐广德元年)鉴真圆寂。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弟子为他所塑干漆夹纻像,一千二百余年来,始终受到日本人民的景仰。1980年,日本曾送这座塑像短期来华,成为中日友好关系史上的佳话。


圆仁


(794/793~864)日本入唐求法的天台宗僧人。俗姓王生氏。下野国(今日本枥木县)人。9岁出家,师事广智,15岁师事最澄。838年随遣唐使到中国,847年携带大批经典和佛像、佛具等自登州(今山东蓬莱)乘船归国。在京都比叡山延历寺任第三世天台座主,兼传密教,著《金刚顶经疏》、《苏悉地经略疏》,为日本天台密教奠立了基础,圆寂后,朝廷赐号慈觉大师,为日本大师称号之始。


圆仁留唐近十年,他广泛寻师求法,曾到五台山巡礼,足迹遍及今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诸省,并留居长安近五年。他用汉文写的日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是研究唐代历史的宝贵资料。圆仁的记述涉及唐王朝皇室、宦官和士大夫之间的政治矛盾,他与李德裕、仇士良的会见,社会生活各方面如节日、祭祀、饮食、禁忌等习俗,所经过的地方的人口、出产、物价,水陆交通的路线和驿馆,新罗商人在沿海的活动和新罗人聚居的情况等等。关于唐代南北佛教寺院中的各种仪式等,圆仁更有详细记载。他在唐时适值武宗废佛,关于845年(唐会昌五年)正式下诏废佛之前对佛教徒的种种迫害措施以及朝廷大臣、宦官对废佛的不同态度,不同年龄的僧尼和外国僧人所受的不同待遇等等,在其书中都留下了生动的第一手资料。


莲华生


在吐蕃传播密宗的名僧。藏名贝玛琼涅,原是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印度河上游及其支流斯瓦特河一带)王子,出家为僧,故藏语中也称之为乌苌大德或乌苌大师。8世纪中叶应吐蕃赞普弃松德赞之请入藏传布密宗。藏地本来流行钵教,钵教和赞普提倡的佛教进行着十分激烈的斗争,这一宗教斗争反映着赞普王权与藏地贵族世家的权力之争。赞普先聘请印度瑜伽中观派论师寂护(亦译作静命,Sāntaraksita),入藏弘扬佛法,然而寂护的说教不足以克服钵教势力的抵抗。赞普继又聘请莲华生入藏弘法。在与钵教斗争的过程中,擅长符咒的莲华生显然比寂护更起作用,因而使藏地佛教带上了密宗色彩。他不仅被奉为西藏密宗宁玛派(红派)的祖师,而且也受西藏喇嘛教其他各派的敬奉。


莲华生在西藏佛教史上另一重大事迹是他协助藏地最早的佛教寺院——桑鸢寺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