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世界史 > 历史的惊叹:欧美奇迹(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历史的惊叹:欧美奇迹(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历史的惊叹:欧美奇迹(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历史的惊叹:欧美奇迹(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李剑桥,竭宝峰等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4-01

书籍编号:30045239

ISBN:978780711988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86900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世界史

全书内容:

世界历史百科


历史的惊叹——欧美奇迹(上)


李剑桥 竭宝峰 主编


辽海出版社

编写说明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形式,人类历史的不断积淀,才使人类文明获得了增长。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出现的人物,变成史实,存储在人类的记忆中。通过这些史实,人们在头脑中进行了自己的创造和发挥,把这种储存变成知识的认识,就成了思想和智慧,于是开始了新的行动从而将人类的文明向前推进。


博古通今是中国人的古训,“学点历史”更是有识之士的共识。从世界历史的兴衰演变中体会生存智慧,从风云叱咤的历史人物中感悟人生真谛,小而言之个人,是修身齐家的需要;大而言之国家,是立于不败的前提。处于民族复兴重要时刻的中国,不仅要从自己的历史,更要从世界历史的发展中汲取营养,有鉴未来。


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世界历史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运用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成果,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


世界史是人类社会的进化史,更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这部《世界历史百科》所记录的是自人类诞生以来的人类进化与文明发展的历史。系统地记载了人类在创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并且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进行了详略得当的回顾与总结,为我们继承和发扬人类文明成果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全书共分24卷,48册,具体内容如下:


世界历史百科之一:尼罗河的赠礼


——古埃及(上、下册)


世界历史百科之二:空中花园的故乡


——巴比伦(上、下册)


世界历史百科之三:佛教的发源地


——古印度(上、下册)


世界历史百科之四:海上民族的兴衰


——古希腊(上、下册)


世界历史百科之五:从城邦到帝国


——古罗马(上、下册)


世界历史百科之六:横跨欧亚的帝国


——拜占廷(上、下册)


世界历史百科之七:伊斯兰教的摇篮


——阿拉伯(上、下册)


世界历史百科之八:屡难不死的民族


——希伯莱(上、下册)


世界历史百科之九:消逝的美洲辉煌


——印第安(上、下册)


世界历史百科之十:历史的沉思


——亚非奇迹(上、下册)


世界历史百科之十一:历史的惊叹


——欧美奇迹(上、下册)


世界历史百科之十二:系铃尚无解铃人


——世界之谜(上、下册)


世界历史百科之十三:地球上最完美的花朵


——世界思想史(上、下册)


世界历史百科之十四:人类的继承与改造


——世界教育史(上、下册)


世界历史百科之十五:破解自然的奥秘


——科学大发现(上、下册)


世界历史百科之十六:知识与能力的凯歌


——科技大发明(上、下册)


世界历史百科之十七:沟通心灵的桥梁


——世界文学史(上、下册)


世界历史百科之十八:留存心灵的痕迹


——世界绘画史(上、下册)


世界历史百科之十九:展现凝固的音乐


——世界建筑史(上、下册)


世界历史百科之二十:生活生产的升华


——工艺美术史(上、下册)


世界历史百科之二十一:凝思不朽的丰碑


——世界雕塑史(上、下册)


世界历史百科之二十二:追求流动的旋律


——世界音乐史(上、下册)


世界历史百科之二十三:节奏与构图的探索


——世界舞蹈史(上、下册)


世界历史百科之二十四:舞台上的悲欢离合


——世界戏剧史(上、下册)


本书采用图文对照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以及科技文化方面的突出成就,按照历史演进的顺序,进行了生动、真实、客观、全面的反映。


由于本书规模较大,编写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疏虞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本书编委会


2008年2月

欧洲文明奇迹


奥尔内斯的木结构教堂


北欧木质建筑文化的结晶


北欧文明的建筑文化是建立在木材料基础上的。作为北欧文明的遗产,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木质建筑在斯堪的纳维亚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同时代展开的罗马式石材建筑相比,木质建筑特别适用于艺术装潢。众多的木质宗教人物雕像,由于其简朴的风格,更容易使人感到真切。那个时期,石材建筑的神话作为坚固耐用的原始概念深深扎根于西欧的文明中,木头只被人看作是充当临时性的和应急住处的材料。木结构教堂与宗教性建筑所要求的永久性相比,似乎是矛盾的,但挪威的木结构教堂群却推翻了这一神话。


早在11世纪初期,挪威就已经出现了数百座独特的木结构教堂建筑。这些教堂采用榫头垂直接合厚木板的建造方法,使那种使用大块木料的建筑方式和框架建筑结构相结合。虽然这些早期的教堂已不复存在,但这类教堂结构的基本模式和一些珍贵的遗物在后世的建筑中保存了下来。奥尔内斯的木结构教堂就留有许多类似的痕迹。木雕耶稣受难像质朴而真切。


“斯塔布希尔凯的女王”


在挪威语中木结构教堂被称为“斯塔布希尔凯”。奥尔内斯的木结构教堂,位于挪威中部的松·奥·菲约拉内郡,始建于12世纪,是挪威现存的28座教堂之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座。由于教堂内部圆木柱子像船的桅杆,所以又叫“桅杆教堂”。奥尔内斯的木结构教堂,不仅是挪威最古老的“斯塔布希尔凯”,还因保存完好而被称为“斯塔布希尔凯的女王”。这座木结构教堂由于它结实的木结构和极佳的平衡态势,经受住了数百年的风雨考验,今日风采依然不减,被视作宗教建筑艺术的一大杰作。


外观独特的木结构教堂


奥尔内斯的木结构教堂背靠长满林木的山麓,前有石块垒成的围墙。整座教堂为四方形的三层建筑,全部用木材构成,每层都有陡峭的披檐,上有尖顶,外形很像东方式古庙。奥尔内斯的木结构教堂和一般的圆木建筑教堂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用垂直的柱子和木板支撑,将每根柱子和外壁的厚板分别垂直嵌入底梁和上梁,而不使用一颗钉子或螺丝。这一点又与中国的古代建筑颇为相似。


古老的内部陈设


奥尔内斯木结构教堂的一些组成部分源自于建在原址上的日教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的年份可以推至更远,历史可追溯至公元1050年。


教堂中殿北墙和刻有动物嬉戏图案的大门所用的木料,都是从另一座历史比这座教堂早一百余年的日教堂上拆卸下来的旧料。教堂中殿的西山墙上和后殿的一面山墙上也刻有与大门类似的图像。教堂内部陈设是典型的中世纪风格:一个木质耶稣受难像和两个利莫格斯的彩饰铜蜡台。圣台与布道坛、边座、唱诗班的屏饰,靠背长凳和壁画等都是1700年以前的物品。教堂内的装饰大多以暖色系的百年老松木为材料。布道坛上摆着的耶稣受难的彩色木雕,风格简朴,木质地给神像增添了一些朴实的色彩。


考古学家在这座木结构教堂的底部发现了一些北欧的古文字,上面写着“Arnepreas-twanttohavelnga”说明这座木结构教堂曾是当地权贵的一座私人教堂。


源自造船业的建筑灵感


欧洲北方占优势的造船业给挪威人以灵感,人们创造性地发明了这种框架结构的宗教建筑物。此类教堂的大门和外层的承重木嵌板上都饰以大量精致的木雕。这些用最完美的技术制作出来的宗教建筑艺术品,是与凯尔特日耳曼人那种清晰严谨的装饰艺术传统紧密相联的。


奥尔内斯的木结构教堂当时作为一种新的宗教木结构教堂,创造性的体现了对这种装饰艺术风格的传承和改造。这座风格简朴的教堂,虽然进行过多次重建,却仍不失为在建筑结构上突破旧有模式的一个卓越典范。为了地面结构的坚实美观,一般建筑中夯入地基的柱子,在这座建筑中被笔直的“船桅”所代替。即使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坚实的横向支撑和纵向立柱也能保持整个建筑的牢固性。


布拉格老城


历史上的布拉格


布拉格地处欧洲大陆中心,是捷克的首都,更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城。


布拉格整座城市分布在十座山丘上,伏尔塔瓦河从城市中蜿蜒流过。整座城市分为老城区,新城区,城堡区和小城区四个区。其中,小城区和城堡区在河西岸,老城区和新城区在河东岸。在老城区中,还包括一个独立的犹太区。


自从公元5世纪斯拉夫人到达这片地区,布拉格就开始了它漫长而多舛的历史。公元9世纪的摩拉维亚大公国曾是捷克历史上的繁盛时期。古老的布拉格城堡就是在那个时期建成的。公元950年,奥托大帝将大公国并入神圣罗马帝国版图。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是捷克第二个黄金时代,此后又经过一段时间,布拉格逐渐成为欧洲最大,最重要的都市之一。


“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


公元18世纪,中欧局势稳定,经济复苏,此前一度陷于衰落的布拉格人口开始逐渐增多,日耳曼、西班牙,意大利商人云集于此,这给布拉格的建筑风格和经济文化生活带来很大影响。无数精美的哥特式建筑点缀了这座美丽的城市。现在的布拉格拥有各类古建筑1700多处,故有“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之称。该市最古老的建筑为维舍赫拉德城堡,始建于公元9世纪下半叶。这里还有中欧第一所大学查理大学和融哥特式与巴洛克式建筑艺术为一体的杳理桥,两者分别建于1348年和1357年。


更值得一提的是布拉格所有的广场、街道、居民住宅楼都五颜六色,很少能看见某种单一纯粹的颜色,绝大多数建筑的外部都被涂上一些粉色系列的混合色彩,比如水粉色、黄粉色。


布拉格古城堡


布拉格古城堡始建于公元880年,自第一代奠基人普热米斯尔家族开始修建以来经历了上千年的变迁。经过国内外建筑师和艺术家多次改建、装饰,布拉格古城堡集中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精华,是捷克最吸引人的游览胜地之一。布拉格古城堡过去是皇帝、国王的宫殿,现在是捷克总统为外国元首来访举行欢迎仪式和接受各国大使递交国书的地方。站在古城堡上眺望整个布拉格市,美景尽收眼底。


布拉格古城堡内有三座庭院、几条古老街巷和画廊、花园,以及捷克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圣维斯大教堂。教堂的地下室安放着捷克历代国王的棺椁,并保存着国王的王冠和加冕用的权杖等。据说圣维斯大教堂的塔尖是布拉格城永恒的标志。圣维斯教堂外观雄伟,各处有做工细致的铜塑、铁塑,其中既有反映王室活动的场面,也有体现平民生活的图画,内容十分生动。教堂的东侧是有着砖红色与黄色外墙的圣乔治教堂。这座教堂建于1142年,教堂正面有“S·G”的图案,是布拉格城内保存得最完好的罗马风格建筑物。


查理桥


查理桥始建于1357年,1400年竣工,横跨伏尔塔瓦河。此桥是捷克国王查理四世命令建造的,因此得名“查理桥”。查理桥是捷克现存最大的古桥,也是连接布拉格老城、小城和布拉格城堡的交通要道。桥身长520米,宽10米,有16座桥墩,桥面为砖石所砌。查理桥以罗马天使桥为样板建造,是典型的哥特式建桥艺术与巴洛克雕塑艺术的完美结合,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查理桥的一端入口处耸立着查理四世的全身雕像,两侧是带着巴洛克浮雕的哥特式门楼。桥两侧石栏杆上有30座雕像,充当天主教圣徒和保护神,造型有女神、武士、人面兽身像和兽面人身像等。


老城广场和自鸣钟


布拉格的老城广场是公元11~12世纪中欧贸易最重要的集市之一,也是决定国家历史命运的政治事件发生地。1948年的“二月事件”和1989年的“十一月事件”两次重大政治变革均在此得到集中反映。捷克前总统哥特瓦尔德和现总统哈维尔都曾在此发表演说,宣布政权的更迭。


老城广场的中心是扬·胡斯雕像。扬·胡斯是捷克著名的宗教改革家、伟大的爱国者、布拉格查理大学的首任校长。他改革和简化了捷克语语法,主张高校用捷克语教学,反对日耳曼化、教权专制等腐败现象。由于胡斯的主张与罗马天主教会针锋相对,因而于1415年7月6日在瑞士的康斯坦茨被罗马教皇宗教法庭以触犯教规、散布异端邪说罪处以火刑。扬·胡斯像于1902年至1915年用13年塑造成,于1915年7月6日扬·胡斯被焚500周年纪念日揭幕。


自鸣钟是布拉格老城广场上最具特色的古建筑之一,建于16世纪。钟体由三部分组成,即:雕像、钟盘、年历。每到整点时,象征时光消逝的小鬼塑像首先拉响铃铛并不断点头,而土耳其人塑像则不断摇头,象征始终不愿投降。钟右侧有两个寓意虚度时光的人物塑像不断摇头,象征未享尽人间富贵,不愿离开人世。同时钟上部的12个圣徒塑像在打开的天窗后相继出现。当最后一个圣徒走过并把天窗关上时,天窗上面的金鸡扇动两翼后鸣啼,宣告报时结束。钟的中间部分为钟盘,根据中世纪地球为宇宙中心论制作,标明太阳和月球的运动。钟的最下部分是12个镶有圆框的组画,描写农村四季耕作的情景。年历两侧还装饰着天使塑像和市民塑像。


克里姆林宫


见证历史的城堡


俄语“克里姆林”的意思是“城堡”,在俄罗斯各大城市的“克里姆林”之中,以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最具代表性。它位于莫斯科城市中心,莫斯科河北岸的丘陵上。克里姆林宫不仅是莫斯科的焦点,也是俄罗斯辉煌的历史见证。


关于克里姆林宫的最早的历史记载始自1156年,那时它只是—个刚刚建成的橡木城堡,后来日渐发展为莫斯科城。13世纪,蒙古人占领了俄罗斯,200多年后,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摆脱了蒙古统治者,在莫斯科定都,克里姆林宫也随即成为皇家宫殿。伊凡三世陆续聘请了许多意大利名师,重新扩建了今日克里姆林宫及东北侧城墙外广场——红场的规模。19世纪初,莫斯科在拿破仑大军进攻下成为一座废墟,好在城市并未沦陷,战后统治者除了迅速恢复克里姆林宫的旧有规模外,还在红场上增建了不少讲究色彩装饰的教堂。今天的克里姆林宫由一道全长2235米,厚6米,部分高度约20米的砖红色围墙包围,内部面积达28万平方米。除了4座城门、19座塔楼外,里面还有许多壮观的建筑,包括教堂,皇宫及办公大楼等,规模十分庞大。


俄罗斯风格的代表建筑


克里姆林宫曾经三次重建,现存的城墙和建筑,多半为15世纪伊凡三世时期一步步扩建而成。由于当时希腊正教的重心由君士坦丁堡迁移到莫斯科,在宗教的影响下,这里的教堂及宫殿建筑出现了拜占庭风格的金色圆顶;此外,参与扩建的建筑师均为意大利名匠,他们在原来的中古俄罗斯传统建筑上又融合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样式,使克里姆林宫成为特有的俄罗斯式建筑。15世纪末,意大利名建筑师及俄国工匠开始修建克里姆林宫外的城墙。建筑新墙时,为了不造成防守上的漏洞,每拆除一小部分旧墙,便立刻建起新墙。这项工程共花了十年时间,并在城墙完成之后的200年里,陆续建造了19座高大的尖塔。其中最高的、造型最美的塔是1625年的斯巴斯基塔。它是在原来较低的塔楼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这些塔具有瞭望及警示的作用,中间有炮台、射击孔或秘密通道,形制各不相同,有的是为颂扬圣人而建,有的则是为纪念统治者,其中还有5座兼具城门功能。


广场上的教堂


克里姆林宫中心最古老的教堂广场上,建有圣母升天大教堂、天使大教堂、金色圆顶教堂和圣母领报教堂。几个教堂内部都有精细的镶嵌、壁饰和黄金框架的圣像书,灿烂夺目,令人目不暇给。


有5个顶的白色石头教堂是圣母升天教堂,建于1480年,由意大利建筑师修建。历代大公和沙皇在这里举行加冕礼。教堂的山字形拱门和金色圆塔具有俄罗斯东北部教堂建筑风格。天使大教堂建1509年,是从伊凡一世到彼得大帝历代莫斯科大公和历代沙皇的墓地。广场中惟一的世俗建筑物是多棱宫,它是克里姆林宫中最古老的宫殿之一,于1491年建成。多棱宫的主厅在二楼,约有500平方米,大厅正中有巨柱往上伸出的四棱柱支撑圆顶,圆顶上绘有16世纪末的壁画。


伊凡大帝钟楼、钟王和炮王


伊凡大帝钟楼是克里姆林宫中的最高建筑物,高81米,用白石筑成,建于1505~1608年间。同时它又是一座瞭望塔,可俯瞰周围32平方千米的地方。钟楼原为三层,1600年时增至五层,冠以金顶。从第三层往上逐渐变小,外观呈八面棱体层叠状,每一棱面都有拱形窗,窗口有自鸣钟。楼内悬挂着十几个大小古钟。每当钟声齐鸣时,很远都能听到。


伊凡大帝钟楼旁是著名的“钟王”。它重202吨,高6.14米,直径6.6米。比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重4.5倍。这口钟花了两年时间,于1735年铸成,可是由于大火,钟体下部掉下一块。也有人认为是俄罗斯人对合金比例和金属强度的知识不够完善,使大钟在第一次敲击时碎裂。无论原因是什么,单单是这块碎片就重11.5吨。这口钟上还铸有沙皇阿列克谢和皇后安娜的雕像以及各种神像等。


钟王附近就是炮王——“沙皇伽农炮”,炮王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炮重40吨,炮口直径0.92米,可以容纳一个成年人钻过。炮前堆着四发球形炮弹,每个重2吨。炮架上有精美的浮雕,还刻有沙皇费多尔的浮雕像。由于太重太大,炮王从未发射过一发炮弹。


红场


位于克里姆林宫东北侧城墙外的红场,长约700米,宽30米,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红场”在俄语中的意思是“美丽的广场”。红场并不是红色的,但是在沙皇统治时期,曾是执行极刑的地点,因此烙下血迹斑斑的历史痕迹,现在是莫斯科市民的集会场所。环绕着红场周边有许多俄罗斯重要的历史古迹,其中以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最引人目光。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建于1555年,是为纪念喀山公国和阿斯特拉罕合并于俄罗斯而建造。教堂结构独具一格,由九座教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中间高高隆起的一座较大,周围八座略小,且层次分明,错落相连。九座教堂均为圆顶,最高的顶尖高为47米。


冬宫


冬宫的历史


冬宫是俄罗斯帝国强大和皇权的象征,被公认为圣彼得堡最耀眼的巴洛克建筑。作为皇宫的冬宫,最早于1710年建在涅瓦河边,当时是荷兰风格的两层建筑。1719年根据彼得一世的指令,在距原皇宫不远,今天艾尔米塔日剧院的地方修建了第二座冬宫,其形式明显受北欧建筑的影响。


18世纪中叶,俄罗期建筑史上真正的巴洛克时代到来,以意大利人瓦托洛米奥·拉斯特雷利为杰出代表的建筑师们在彼得堡及其郊外建造了许多经典建筑。除冬宫外,斯莫尔尼修道院、彼得宫的大宫、皇村的叶卡捷林娜宫均是他的大手笔。1716年,拉斯特雷利跟随作为著名雕塑家的父亲,应彼得一世之邀来到刚刚兴建的圣彼得堡,此行他为施展自己的才华找到了绝好的机会。1754年,彼得一世的女儿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女皇聘请拉斯特雷利建造一座新皇宫。然而就在宫殿即将完工之时她撒手西去。次年即1762年,刚刚即位的彼得三世携妻——不久就推翻夫皇的叶卡捷林娜二世——迁入新落成的冬宫。


1762年叶卡捷林娜二世登基不久,拉斯特雷利即被迫提出辞呈,因为这位建筑师的创作风格不合新女皇的口味。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代表尤·费尔腾·让·瓦兰·德拉莫特、阿·里纳尔迪等几位欧洲建筑师对宫殿内部继续进行装饰并对原设计做了一系列改变。18世纪70~80年代,伊·斯塔罗夫、乔治·克瓦连吉又对内部做了改建。此后冬宫内外形貌基本未变,一直保持到现在。


一代建筑典范


冬宫现在是由五座建筑组成的艾尔米塔日博物馆建筑群的核心建筑,它以规模宏大,装饰丰富,气势雄伟成为一代建筑典范。


冬宫整座建筑乍看虽庞然巨大,但表面色彩和丰富的雕塑赋予它非同寻常的雅致:浅墨绿色基调配以砂岩黄;无数的白色壁柱排列得疏密有致,不仅使数百米长的建筑丝毫不显单调,而且极富表现力,窗户上的镀金饰框和房顶柱形栏杆上的雕像、装饰花瓶,则从整体上加强了华丽的效果。冬宫的宫殿呈封闭的长方形,中间形成一个宽大的内院。建筑师从具体情况出发,将每个外墙设计成不同的式样。面向涅瓦河的西北面没有明显的凸缘,从河上看去,仿佛连绵不断的双层柱廊。面向冬宫广场的西南面为正面,中央被华丽的凸轩分割成三个拱门,巧妙地织入了四周景色,与环境自然和谐。


格奥尔吉厅


格奥尔吉厅被称为冬宫的“心脏”,由克瓦连吉设计,是冬宫内最完美的大厅之一。克瓦连吉接手这项工程时,前任设计师拉斯特雷利的设计尚未完全峻工,由于叶卡捷林娜二世认为巴洛克新颖别致的奢华风格已然过时,与启蒙时代的纯理性思想格格不入,于是御座厅被建成严谨的古典主义形式。然而1837年12月的一场大火几乎将厅内装饰化为灰烬,万幸的是,所有造型艺术品、器具和其他珍贵财产都被救了出来,不过,大厅本身未能幸免。当时在位的尼古拉一世下令要全部采用白色大理石重建。产自意大利的卡拉拉大理石赋予重建后的大厅非同寻常的庄严感,塑有常胜将军格奥尔吉形象的大理石浮雕庇护着置于其下方的御座。天花板装饰着镀金图案,由16种颜色珍稀木材镶拼的地板具有同样的花纹,两者上下呼应。


彼得厅


彼得厅又称小御座厅,是为永久纪念俄罗斯帝国的缔造者彼得一世而建的。它由法籍建筑师奥古斯特·蒙费兰于1833年设计,1837年大火后由瓦西里·斯塔索夫依原样重建。厅内带有寓意性构图的《彼得一世与弥涅尔瓦》画像是这里的主要装饰。厅内御座为历史遗宝,木制基座上镶嵌着镀金银的雕花,椅背用银线绣着当时的俄国国徽。


孔雀石客厅


孔雀石客厅是用孔雀石装饰而成的皇家生活用厅,它的艺术价值最为珍贵,这个客厅曾是尼古拉一世的妻子亚历山大·费奥多罗夫娜皇后的会客厅,由阿·布留洛夫设计。厅内八根立柱和同样数量的壁柱以及两个壁炉均由孔雀石制成,并采用了复杂的“俄罗斯马赛克”技术。鲜绿色的孔雀石与天花板和柱冠上华丽的镀金装饰图案交相辉映,产生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效果。1917年11月7日夜,正在这里开会的临时政府的部长们面对攻入冬宫的士兵束手就擒。


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的历史


科隆大教堂位于德国莱茵河畔拥有罗马时代悠久历史的科隆城。科隆市早在公元前50年就已是罗马帝国的重要殖民地,其市名就是由殖民地时的名称演变而来。在阳光明媚的日子,来到这座位于莱茵河中游的历史古城,可感受到浓烈的宗教气息。


科隆大教堂是科隆的骄傲,也是科隆的标志,它同时拥有建筑史上三个之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最大的教堂、世界上最高的教堂、建筑时间最长的教堂。它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教堂的整个格局给人一种浑厚凝重、超尘脱俗的意境,是科隆城内最负盛名的文化遗迹。


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是在873年建的一座教堂遗址上改建的。在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期间,教堂工程一度停工。长达3个世纪的时间里,两台中世纪的起重机高挂于第三层延伸部分高达60米的南尖塔,标志着工程的半途而废。诗人歌德第一次参观大教堂时大失所望。他觉得科隆大教堂像一个“创造到一半、远未完成就凝固了的宇宙”。


19世纪早期,随着浪漫派对中世纪的缅怀和讴歌,从中孕育出续建科隆大教堂的设想;而失落已久的绘在羊皮纸上的另一半大教堂西部正面设计图重见天日,更是给主张完成此项工程的人们莫大的鼓舞。在普鲁士君王威廉四世的推动下,1880年10月12日,这座历时632年之久的建造工程终于得以完工。1880年10月15日,科隆大教堂举行了盛大的竣工典礼。当时,它以其157米高的两个塔楼荣膺世界最高建筑物的美誉,是宗教建筑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科隆大教堂溯源


1164年,德意志帝国皇帝、科隆大主教菜纳德征战意大利米兰时,争得一件珍贵的战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东方三圣王的遗骸。于是,科隆成为继西班牙的圣地亚哥、意大利的罗马和德国的亚琛之后最有名的朝圣地。1238年,法国国王从拜占廷皇帝手中购得耶稣受难时戴的荆冠,于是巴黎成为科隆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为保住圣地的地位,科隆主教团决定修建一座世界上最大、最完美的大教堂,来供奉这份遗骸,建筑风格选取当时新兴的哥特式。


科隆大教堂建筑艺术


科隆大教堂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东西最长144.55米,南北最宽86.25米。主体部分就有135米高,大门两边的两座尖塔高达157米。今天它仍然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教堂的周围还有无数的小尖塔。大教堂全部由磨光的石块建成,整个工程共用去40万吨石材,加工后的构件总重16万吨,并且每个构件都十分精确,但至今专家们也没有找到当时的建筑计算公式。


整座教堂分为五个礼拜堂,中央大礼拜堂穹顶高达43.35米,各堂排有整齐的木制席位,圣职人员的座位有104个。教堂内部装饰也很讲究。玻璃窗上都用彩色玻璃镶嵌出图画,图画上是圣经故事。这些玻璃镶嵌总计有1万平方米。教堂内还有好几幅石刻浮雕,描绘出圣母玛丽亚和耶稣的故事。教堂的钟楼上装有五座响钟,最重的圣彼得钟有24吨。登上钟楼,可眺望莱茵河的美丽风光和整个科隆市容。人们来到已成为著名游览胜地的大教堂,都会不约而同地赞叹这座大教堂内外皆似鬼斧神工之作的雕刻物。教堂里森然罗列的高大石柱,鲜艳缤纷的彩色玻璃,精致的拱廊式屋顶以及凌空升腾的双塔无不让人觉得气势傲然。


稀世藏品


科隆大教堂拥有很多稀世藏品。在众多藏品中,最著名的是重达24吨的大摆钟和一个10世纪的三王龛。大摆钟是世界各地教堂中的“巨无霸”,而三王龛则是由黄金、宝石和珍稀饰品组合而成的“宝中宝”,可说是中世纪金饰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如今,这个精致的三王龛置于大教堂的唱诗班回廊内。料隆大教堂的羊皮设计图纸也是教堂内的宝贵藏品,它是研究12世纪建筑艺术的宝贵资料。教堂内人们还可以欣赏到15世纪早期科隆画派的著名绘画家斯蒂芬·洛赫纳创作的宗教画。


忘忧宫


忘忧宫历史


忘忧宫位于德国首都柏林近郊的波茨坦。这座名为“忘忧”的美丽宫殿,与德国近代战火不断的历史,正好构成极为鲜明的对比。


18世纪末以前,德国既不是帝国,也不是主权统一的国家,而是一个由35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