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世界史 > 历史的惊叹:欧美奇迹(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历史的惊叹:欧美奇迹(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历史的惊叹:欧美奇迹(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历史的惊叹:欧美奇迹(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闻明,彭萍萍等编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学苑音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5-01

书籍编号:30045240

ISBN:978780135697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4300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世界史

全书内容:

世界历史百科


历史的惊叹——欧美奇迹(下)


闻明 彭萍萍 主编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学苑音像出版社

北美洲文明奇迹


魁北克古城


漫话魁北克


魁北克是加拿大古城,魁北克省省会。城市位于圣劳伦斯河与圣查尔斯河汇流处,原为印第安人村落。魁北克一词源于印第安语,意为“河流变狭处”。魁北克市原为印第安人居留地,最初为猎人出售动物毛皮的场所。1680年,法国人在此建立永久居留地,1832年建市,它是法国在北美建立的第一个居民点。现在这里居住的95%的居民为法国人后裔,通行法语。市区风景如画,处处保留着浓厚的法国色彩。尽管今天这座城市已经发展为一个有60万人口的大都市,但市内那块面积1.35平方千米的历史遗迹区却幸运地被完整保存了下来。


魁北克市附近的魁北克要塞是北美大陆上最著名的要塞,历来被认为是加拿大的战略要地,19世纪20年代,当时魁北港是加拿大主要港口,英国军队在海角的山上建立起坚固的军营,并且在上城区周围建起了城墙。19世纪70年代,地方长官杜弗林爵士在一项关于保持城市传统的提案中建议市政府,尽管城墙和要塞已经丧失防御价值也不要拆毁它们,从而确立了魁北克历史遗迹区的地位。


魁北克的建筑


长久以来,魁北克一直被视作是进入新大陆的通道,是每个入侵者首选的攻击目标,它先后被征服过5次。战事频繁的沧桑岁月,并没有将魁北克付之一炬,相反却日积月累下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遗产。古代遗址上的铜炮、城墙、军事堡垒等防御工事和作战兵器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和谐地融入城市建筑群中,流露出一种特有的历史韵味,生动形象地展示出该城的发展过程。当然,这400年积累的遗产中,最精彩与华美的部分是它的建筑艺术。几年前、几十年前、几百年前的建筑,所有古代的、现代的甚至将来的楼宇庭台,所有法国式,英国式纳建筑共存于同一座城市里。当人们还来不及惊叹如此缤纷的变化时,就早已被每个年代、每个国家、每种流派的艺术表现深深吸引住。从华丽的拱顶圆柱、精细的花纹雕饰、宏伟高大的结构、优质不俗的材料,到奢侈夸张的装饰、优美典雅的雕塑……如此广博的艺术魅力包围着到这里来的每一个人、每扇门,每一块砖瓦、每一个角落、每一间房屋(包括走廊、大厅、阳台)。每一幢建筑物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的艺术气派,一如郊外的山水风景,无不令人视野开涸,心灵涤荡……


魁北克城


魁北克城分旧城和新城两部分:旧城全由城墙包围,新城在城墙以外。旧城又分上城区和下城区。上城区位于高坡之上,周围有平均高达35米的古老城墙,是北美独一无二的拥有城墙的城区。下城区是商业区,位于上城东北方。这里的皇家广场,被称为加拿大的“法国文明的摇篮”。皇家广场中心,有1616年建立的哥特式喷泉,喷泉顶端是纪念当年圣方济会传教士漂洋过海远来北美的纪念碑。这一带集中了17~19世纪民用、宗教和军事的古老建筑,其中弗龙特纳克城堡饭店,300余年前是法国的新法兰西总督的官邸,几经破坏,1892年建成目前规模。其陡峭的铜屋顶、塔楼、谯楼和外观庄重的红砖墙,古色古香而又富丽堂皇,高高突出在魁北克城的空中轮廓线之上。广场周围以及从此延伸出去的街道两旁,有许多都是几百年的老屋。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这里被魁北克政府辟为历史文物特区,进行了大量修复与拯救文物的工作。这里地段狭隘,挤满仓库、商店,一些街道,如岬下街和尚普兰街,宽仅2.4米,为北美最狭窄的街道。新城区在上城西南,它代表现代化的魁北克,具有作为省会的一切现代化设备,有会议中心、地下市场以及与其相毗连的23层楼的希尔顿大饭店等豪华建筑。省议会大厦建于1877~1886年间,大厦中心塔,上耸十几米,正面壁龛内安放12座加拿大历史名人青铜塑像。新城区国家战争公园里的魁北克博物馆保存有1759年魁北克城投降英国的“降书”原件。


魁北克还是北美最古老的罗马天主教城市。全市有50座教堂,著名的罗马天主教圣玛丽亚大教堂有1647年原建的围墙。维克图瓦尔教堂内有鲁本斯的名画。建于1639年的于尔絮利纳修道院,是北美最古老的女子学校。附设博物馆中所阵列的圣器,令人追忆昔日修女生活。院内还有1757年死守魁北克的法国主将孟康的墓园。墓园里,1717年开始点燃的长明灯两个世纪都未曾熄灭过。


悬崖宫


悬崖宫漫话


悬崖宫位于美国的梅萨维德国家公园内,这个公园己被视为北美洲印第安人文化遗迹保留地。公园坐落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南部的沙漠和多峡谷的岩石地带,占地201平方千米。1906年这里就己被辟为国家公园,并设立了专门管理机构。“梅萨维德”这个名字是由18世纪西班牙探险家起的,西班牙语意为“绿色台地”。约在2000年前,一个叫作阿纳萨扎伊的印第安部族在此建立了小王国。起初他们在地坑里建造粗犷的房舍,成为这里最早聚居的以务农为生的印第安人。后为躲避其他部族的侵袭,他们开始迁移到峡谷两侧的悬崖峭壁间,开山凿石,垒砌墙壁,构置峭壁石室,在历史上称为“峭壁居民”。


1874年,美国一支地理考察队进入科罗拉多高原的西南角,发现了一个印第安人的城寨遗址。他们草草踏勘一番之后便离开了。不知为什么原因,秘而不宣。1888年冬天,两个牧民赶着牛群来到这里,前面一片悬崖挡住了去路。“查理,瞧那里!”其中一个牧民理查德惊讶地指着前面的悬崖。另一个牧民查理朝那个方向看去,果然不同凡响:房子密布,层层叠叠,最前面是一座巨大的宫殿。他俩随口叫它“悬崖宫”。发现“悬崖宫”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批批冒险家进入遗址挖宝,珍贵文物遭到无可挽回的破坏。1906年,美国国会通过保护悬崖宫遗址的法令,把这片地区严密看管起来。后来人们习惯地称梅萨维德的悬崖宫群为“悬崖村”。因为从规模上说,它不同于现代城市,没有相连的街道,没有集中的作坊和商店,没有统治象征的政权机构,只是一个成簇房屋的聚落。但从另一方面说,在占地210平方千米的悬崖上,集中如此多的村落房舍,有着手工业和物物交换的商业活动;几万人聚集在一起生活,从事农业手工业活动,对付共同的敌人,显然,梅萨维德的悬崖宫建筑群已经初步具备了缄市的形态,是一座由农业聚落向手工业商业聚落过渡的居住地。如果没有废弃,肯定会出现市场、商店、作坊及管理城市的政权机构,发展成为一座宏伟的城市。


悬崖宫群的建筑


这片悬崖宫群尚存比较完整的聚落300多处,每处均有砖墙围护,内有成套的住宅,有公共的庭院和宗教建筑物。其中最大的聚落中心,有一座高楼宫殿,即理查德看到的那座。从遗址留下的房舍可以看出,当时的建筑技艺已经相当精湛。那时印第安人已经知道用砂石做成长方形的砖块,再用水和泥调成糨糊,建造砖石屋子,甚至还出现了圆形的楼房。村落里还有一种圆形有顶的地洞,顶中央有个方形的洞口,架着一个楼梯,供人进出,这是他们用来拜神集会的地方。


考古学家在发掘这些遗址时,还发现了蓄水灌田的水库、驯养火鸡的残迹、白底黑彩的陶器、精美的石器骨器和手工织出的棉布,可见当时的社会文化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要一睹梅萨维德的悬崖宫群的真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四周陡峭险峻的悬崖,崎岖狭窄的山路,深不见底的峡谷,高达2000米的海拔,都阻碍着人们前进的脚步。当人们克服这一切执著地向古老的崖居进发时,心里也许会涌起朝圣的感觉。想象一下,数千年前,一队印第安人正是这样长途跋涉来到这片荒芜之地。为了生存,他们居然在垂直陡峭的岩壁上,建造出一间间的房舍。更令人震惊的是,在如此险峻的地理条件下,他们依然保持民族传统不失,盖起了巍峨的祭祀殿堂。现在亚甲桑那境内的侯琵族,据说是崖居人的后代,他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仍然居住在遗址里。这样的一个地方,有历史在支撑,有灵魂在徜徉,自然有它的精神,谈不上美丽,却让人动容。


峭壁王宫和云杉之屋


悬崖宫群中较集中和较大的印第安人建筑遗迹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峭壁王宫,一处是云杉之屋。前者约建于11世纪,建筑形式像现代的公寓,分几种规格,总计有房间200多个。在峭壁王宫外缘,还盖有许多圆形地下室,供部族内部社交活动或敬神之用。这些建筑物虽然已废弃700多年,但依旧可看出当年的建筑规模与工艺技巧。


历史的惊叹:欧美奇迹(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悬崖宫群建筑附近出土的蛙形装饰


云杉之屋是第二大建筑遗址,约建于12世纪。共有峭壁房舍100多个。房舍周围还有500所古屋,包括用于敬神的太阳庙以及阳台屋、落日屋、方塔屋、雪松屋、回音室等。阳台屋是一栋由25个房间构成的楼房,楼顶房屋建在向外伸出的底楼栋梁上,故称“阳台屋”。楼下有小道通向地穴,每间地穴长约3米、宽2.4米。考古学者曾在地穴中挖出人体骨骼和陶器。各聚落区都有巨大的圆形石砌大建筑,屋内沿着石壁设有石凳,那是曾住在这里的普韦布洛人的宗教圣地,祀典时可供全族人跳舞。


梅萨维德悬崖宫群四周都是悬崖绝壁,天生自然,野兽都难以攀登上去。建筑外壁面凿出的一个个小洞,仅可容手指和脚趾插入。居民仅依靠这些洞洞上下进出城寨。显然,这是为了对付外族和野兽的入侵。由于这些石屋均建在悬崖峭壁上,故参观者若想入室必须攀登一道惊心怵目的长梯或凭借扶梯才能进入。此外在峡谷两侧坡地处还辟有梯田,在谷地建有水塘,在某些废墟上绘有壁画。梅萨维德公园辟有博物馆,馆内收藏有曾居于此的部族的于工艺品,如造型精巧的黑白花纹陶器、鸳鸯杯、连柄杯、水瓮等。


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漫话


举世闻名的自由女神像,屹立在美国最大城市纽约港入口处的自由岛上,是美国东海岸门户的象征。她手持火炬,守望着这座大都会的日日夜夜,似乎整个纽约都匍匐在她的脚下。自由女神像是1886年法国政府赠给美国的礼物,是自由的象征。女神像高46米,连同底座总高约10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纪念性建筑,其全称为“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正式名称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女神双唇紧闭,头戴光芒四射的冠冕,身着罗马式宽松长袍,右手高擎象征自由的12米长的火炬,左手紧握一部象征美国《独立宣言》的书板,上面刻着《宣言》发表的日期“1776年7月4日”字样。脚上残留着被挣断了的锁链,象征暴政统治已被推翻。整尊雕像气宇轩昂,神态刚毅,给人以凛然不可侵犯之感。而具端庄丰盈的体态又似一位古希腊美女,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自由女神像的创作缘由


创作自由女神像这一世界级艺术杰作的是法国美术协会会员.著名雕塑家巴陶第和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史学家、著名的自由主义者拉布莱。后者曾提议,要在1876年美国独立100周年之际,赠送一份与众不同的礼物,以表达法国人民对美国人民的敬意和希望,以及对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法联盟的纪念。这个提议触发了充满激进思想的巴陶第的创作热情。他决定塑造一座象征民主自由的塑像,并立即着手进行图样设计。


对酷爱雕塑艺术且才华横溢的巴陶第来说,做这项工作他是最合适的人了。因为他在17岁时曾亲眼目睹了激动人心的一幕,并在他的内心深处刻下了深深的印记: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了推翻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政变。一天,一群坚定的共和党人在街头筑起了防御工事,与政变者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暮色苍茫时分,一位忠于共和政体的年轻姑娘,手持熊熊燃烧的火炬,跃过障碍物,高呼“前进”的口号向敌人冲去,不幸饮弹,壮烈地倒在血泊之中。当时巴陶第正好在场,这一景象使这位年轻的雕塑家心潮汹涌,久久难以平静。从此,这位高擎火炬的勇敢姑娘就成了雕塑家心中追求自由的象征。更为巧合的是,就在巴陶第怀着巨大的创作冲动进行草图设计时,他邂逅了一位叫让娜的姑娘。让娜长得端庄秀美,仪态娴雅。巴陶第心中不由地一动,如果让面前这位姑娘为自己正在设计的自由女神像做模特儿不是再好不过了吗!令年轻的雕塑家感到由衷欣慰的是,让娜竟高兴地应允了这一要求。在以后的雕塑过程中,他们之间产生了纯洁的爱情,并最终结为一对美满的伴侣。现在的女神像,其形体就是以让娜为原型创作的,而神像的面容则是以艺术家的母亲为原型塑造的。


神像的竖立


1869年,巴陶第完成了自由女神像的草图设计。1874年造像工程开始动工,到1884年完全告竣,前后历时十载。此间,巴陶第在1876年美国举行独立100周年庆典时,曾带去了自由女神像的一部分,即擎着火炬的一只手臂模型。这只手臂模型仅食指就有2.5米长,1米宽,指甲则有25厘米厚。由于它的巨大气势,立即成为美国人人争相欣赏的艺术珍品。不久,美国国会使通过决议,同时确定贝德罗小岛为建立女神像的地点。


1884年7月6日,自由女神像正式赠送给美国。8月5日,自由女神像底座奠基工程开始,基座高约27米,自花岗石混凝土制成。基座下面是打入弗特伍德古堡中心部位6米深处的混凝土巨柱。1885年6月,整个塑像被分成200多块装箱,用拖轮从法国里昂运到了纽约。1886年10月中旬,75名工人爬上高高的脚于架,将30万只铆钉和几百个零件组合一处。28日,美国总统克利夫兰亲自主持了自由女神像的揭幕典礼并发表了讲话。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簇拥在神像基座周围,怀着激动的心情有幸目睹了自由女神像第一次露出她庄严的面容和婀娜的身姿。1916年,威尔逊总统为女神像安装了昼夜不灭的照明系统并主持了竣工仪式。1942年美国政府做出决定,将自由女神像列为美国国家级文物。1956年竖立神像的贝德罗小岛被改称为自由岛。雕塑家巴陶第也因其做出的卓越功绩被授予纽约市荣誉市民称号。


今日女神像


今天来此观光的游人从神像底部乘电梯直达基座顶端,然后沿着女神像内部的171级盘旋式阶梯可以登上顶部的冠冕处。冠冕处可同时容纳40人观览,四周开有25个小铁窗,每个窗口高约1米。通过窗口向外远眺,东边可见有“钢铁巴比伦”之称的高楼大厦林立的曼哈顿岛;南边的纽约湾一望无际,波光船影相映;北边的哈得逊河逶迤伸向远方。塑像的基座是一个大厅,1972年美国联邦政府将其辟为移民博物馆。


一个多世纪以来,耸立在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像,已成为美利坚民族的象征,永远表达着美国人民争取民主、向往自由的崇高理想。雕像基石上镌刻的犹太女诗人拉扎鲁斯十四行诗《新巨人》中的诗句:


送给我你那些,


疲乏了的和贫困的,


挤在一起渴望自由呼吸的大众,


你那熙熙攘攘的岸上遗弃了的,


可怜的人们。


把这些无家可归的


饱受颠沛的人们


一齐交给我。


我站在金门口


高举起自由的灯火!


拉什莫尔国家纪念碑


初识纪念碑


拉什莫尔国家纪念碑石雕头像,由美国著名画家和雕塑家格桑·博格勒姆在公元1927~1941年间创作并初步完成,位于美国南达科他州西南部布莱克山区,高183米的拉川莫尔山的山峰上。


拉什莫尔国家纪念碑,包括了美国历史上四位功勋卓著的总统的头像,他们分别是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弗逊,西奥多·罗斯福和亚伯拉罕·林肯。头像的雕刻采用了高浮雕写实的手法,突嵌在高大的山峰上。每尊头像的高度约为18米,总面积约为20平方米,其中鼻子长度约7米,嘴的宽度为2.6米,眼睛宽1.5米。他们目光前视,仪表庄严,代表着美国政绩的四大象征:创建国家、政治哲学、扩张与保守和解放黑奴。


纪念碑的雕刻过程


1923年,南达科他州的历史学家多恩·鲁滨逊提议在拉什莫尔山的花岗岩上雕刻美国开国元勋的雕像,作为弘扬美国精神的永恒象征,开以此来吸引游客游览美丽的布菜克山区。1924年,鲁滨逊的想法引起了作为雕塑家的格桑·博格勒姆的注意。他启动了这个工程并决定以巨大的总统像雕刻来创建一个“民主圣地”。


博格勒姆在接受工程后,首先制作了一幅1∶10的设计图,通过后,按图塑造出等于真实雕像的十二分之一大小的每个头像的石膏模型,然后用水平棒做垂直测量,定出基准点并在山岩的相对位置上放大标定。工人们以此点为起始,在一只用手摇绞车来控制的吊箱上进行“划线”和“雕刻”。“雕刻”中采用了基点定向爆破,并用钻机和炸药在预定的位置上做逐段碎石处理。到雕像基本完成,共炸下碎石45万余吨。“拉什莫尔山的石刻构图,曾经多次改动,主要原因是山石内层的花岗岩有裂缝或瑕疵。由于在外表很惟发现内层的岩石情况,所以刻到内层时只好改变构图。1930年7月4日,华盛顿像首先完成,接下来在刻杰弗逊像时遇到了很大麻烦,刻像的位置一再改变,直到1936年8月30日才完成。此后,1937年9月17日林肯石雕像完成,1939年7月2日罗斯福石雕像完成。在整个工程中,曾作过九次大的改动,清走石头百万吨以上。四座雕像完成后,博格勒姆又投入到整体处理中,以加强四座雕像间的联系,使这组雕像更加协调。据说创作中,他对罗斯福头像投入了最多的热情,因为他认为罗斯福的眼镜对自己的技艺是一种挑战。不幸的是,1941年3月,作品尚未全部完工,博格勒姆就与世长辞了,剩下的工作只能由他的儿子,同样是雕塑家的林肯·博格勒姆来继续了。遗憾的是,小博格勒姆只完成了纪念碑的头像部分,博格勒姆原来雕刻到人物腰部的设想一直没有能够实现。


近观石碑


这四尊巨人头像与山峰浑然一体,十分壮观,游人来此无不肃然起敬。华盛顿像的头部是圆雕,从衣领部分开始向浮雕过渡,右边的衣领转成浮雕线刻,保留了原来的山形,左边衣领刻成浮雕,肩部和胸部因山形而粗刻,因此整个雕像头部五官形象突出,清晰而集中,只见华盛顿安详地望着远方,口紧闭着,眉宇略锁,显露出严肃而又坚决的表情,仿佛对胜利充满了信心。华盛顿肖像是四个巨人肖像中惟一的胸像,其余三人只雕出了头部形象。在华蛊顿雕像的左边是杰弗逊雕像。杰弗逊是著名的《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雕像突出了他作为美国民族和民主革命先驱者的风采和智慧。他的头发弯曲,前额突出,双眼炯炯有神,头部微仰,嘴角微抿,悠闲中透露出果敢和坚强。罗斯福雕像位于杰弗逊雕像之左,他与林肯的雕像都只刻了脸部,脑后与石山连在一起,颈与胸部均未刻出。罗斯福头像下颌略收,唇上短髭粗而浓,双目深陷,两眉紧锁,面部棱角分明,戴一副秀丽的眼镜,与华盛顿和杰弗逊刚毅的造型形成鲜明的对比。四座雕像的最左边一位是林肯,这位深受美国黑人和下层人民爱戴的伟人向来以言行一致著称,雕像突出了他严肃、认真的性格特征。这组巨型雕像既突出了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又巧妙地组合在一个统一的构图之中。如果按照年代排列,罗斯福应该排在林肯之后,但设计者出于艺术上的考虑,把罗斯福放在林肯的右边,使它与两旁的雕像形成了更为鲜明的对比。四座雕像的面部虽然不朝向一个焦点,但是他们都看着远方,而且排列在相同的高度,左边三座雕像颈项以下的横线都是连贯的,隐去了三人的胸肩,彼此融为一体,有机地统一起来,加强了雕像间形与神的联系。


奥尔梅克巨像


漫话奥尔梅克文化


中美洲神秘莫测的奥尔梅克文化兴盛于约公元前800~600年,也称为拉本塔文化,主要分布于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奥尔梅克文化中最大的成就体现在石雕像和石刻艺术上。他们的这类作品水平很高,一般体积都很大,构思奇特,比例也相当匀称。


关于奥尔梅克石像的发现过程还得上溯到19世纪。1862年,荷西·梅尔加前往一处制糖庄园参观,该庄园坐落于墨西哥南部特雷斯萨波特斯地区的图斯特拉山。他在庄园内,看到一尊当地工人几年前所发现的玄武岩雕刻人头。梅尔加受过教育,对旧世界古代文明,以及他自己祖国的文明都深感兴趣。他立刻察觉那件雕刻是一件极为稀有的物品,即现在所知的特雷斯萨波特斯巨头石像1号。


继这一座雕像在特雷斯萨波特斯地区附近被发现后又发现了另外的16座。它们大多出现在较大的海湾沿岸地区,或者靠近这些地区的地方——明确地说,就是拉本塔地区(四座)、圣洛伦索(十座)、特雷斯萨波特斯(两座)。后来陆续发现的奥尔梅克巨建筑大约有300座。到目前为止,最显著的一类是巨大的独立式人头雕像。它们是奥尔梅克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类作品。通过研究这些雕像,人们逐渐认识到古代中美洲最杰出的雕刻家称号应当属于奥尔梅克人。


奥尔梅克独特的文化约在公元前繁荣了整个墨西哥湾海岸。奥尔梅克人建立了规模空前的土房和石头建筑。奥尔梅克石匠技艺高超,作品丰富,有无数的雕刻作品。小的有玉石雕像,大的有玄武岩头像、石柱和御座。奥尔梅克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即使最小的雕刻也能给人以异常坚固结实的感觉。在当时中美洲地区,奥尔梅克的小石头和陶瓷雕刻品随处可见。在其他地区,人们也在仿制奥尔梅克的作品。这些雕刻作品的普遍性,及其所带有的各种象征意义,是第一个泛中美洲文化形成的一个显著标记。


巨石头像的修建与搬运


考古学家对圣洛伦索区的巨像建造及搬运过程进行了研究。奥尔梅克人没有带轮车辆、拖车牲畜和滑车设备,舍靠人力搬运东西。石像的材料采自离圣洛伦索60千米的塞罗辛特佩克,甚至采自更远的约100千米的拉芬塔。在塞罗辛特佩克,人们找到了很多的石头像。这些石头极有可能先是被拖到附近的河边,然后用筏子往下游运送,或沿河拖运,以缩短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例如,水路运输,会把它们带到离圣洛伦索山顶2500米远的一个地方。在那里,它们被沿着一条临时修好的道路,拖上前往南部山脊的斜坡,最后到达离地面垂直距离超过50米的圣洛伦索山的顶部。


考古学家曾做过用25~50人移动奥尔梅克巨石的试验,但长途的搬运则需要几百人的劳动。在最潮湿的季节,当河水的水平面较高,而且地面得到自然润滑的时候,搬运石头最有可能。现在还不清楚,到底这些石头是雕刻完成后才运送的,还是不加工就直接运送的。但水运中丢失石头的危险,性较高,用后面一种方法运送的可能性较大。奥尔梅克的小型石雕上描绘有这样一幅图:看起来没有经过精加工的方石上,紧紧绑着几圈绳索,几个人坐在石头上晒太阳。这幅图可能表明了运送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


在所有的工序中,最费时费力的是雕刻玄武岩石。奥尔梅克人没有金属工具,也缺乏用于雕刻比玄武岩石更硬的石制工具。因此,大部分的工作是通过敲击和打磨完成的。奥尔梅克人把巨石重新加工之后,再制作较小的石头工具,如那些用于准备食物的磨石。一些重新加工过的御座石就被雕成巨石头像。御座石实际上是奥尔梅克最大最早的石头建筑,比许多石头像要早得多。御座石中最大的一块,被称为圣洛伦索第14号巨石,高1.8米,长3.98米,宽1.52米,经过切割之后,很容易雕成一个石头像。


巨石头像的象征意义


每一尊雕像都遵循统一的套路:一个年近中年的男性,一张丰满且令人生畏的脸,一个宽又平的鼻子,丰满的嘴唇,似于紧蹙的双眼带有内眦的皱纹。每一座头像,都紧紧戴着一顶盔甲似的帽子,帽带系在下巴上。其中几顶还有耳塞,这是古代中美洲地位显赫的标志。也有人认为,这是古代一种神圣的球赛的安全帽,在这种球赛中,失败的一方会被砍下头颅,这个头像可能与这种竞赛的祭祀有关,或者就是一种向死者表示致敬的纪念物。似乎全部雕像都没有上漆。虽然它们大体上风格相近,但在整体形状和具体的面部特征上,尤其是在头饰的细节上,都迥然不同。虽然这些差异可能反映了石料的不同特点、各地肖像的不同风格和特定工匠的不同技艺,但许多考古学家确信,这些头像实际上都是肖像雕刻。


从前面看头像,都呈典型的圆形。但是实际上,它们从前面到后面大体是平的,而且后面部分通常没有完成。大部分巨石头像高度从约1.47米到2.85米,最高的达3.4米。大部分巨石头像,重达8~13吨,但最重的几乎有50吨。这些头像现在被陈列在奥尔梅克中心。


许多奥尔梅克石像上刻有类似象形文字的符号,但还未被破译。不过,通过这些雕像表现的内容、背景,以及后来有着更为详尽历史记录的中美洲人的传说,可以判断它们的用途及其意义。一位石像发掘者马修·斯特林认为,这些巨大的石头头像,是一些显赫人物的肖像。另一种推断是,它们代表了勇士或球手。不过,多数人认为,它们是首领或统治者的雕像。每座头像帽子上独特的装饰,包括兽皮、缨、羽毛、爪子、绳子和镜子,都可以表明这座头像是一个统治者,或者是某个王室的成员。在后来发现的中美洲的一个部落统治者的雕像十分引人注目,名为“不朽的玛雅”。它的文化根源可以追溯到奥尔梅克时期。这一发现为奥尔梅克石头像是首领或统治者雕像的说法增加了有力的证据。


拉本塔的一些奥尔梅克建筑被发现时,似乎还在它们原来的位置上,没有被移动过:巨石头像、御座石和石柱,都建于拉本塔的宗教性建筑区内,或者皇宫内,或者附近的公共区域内。其他的显然被移动过,可能是因为被重新利用过,或者是因为腐蚀,或者是因滑动而移位。奥尔梅克人似乎有意把这些雕像群按一定的位置摆放成一定的场景,以纪念或重现一些历史事件或神话传说。大部分巨石头像属于这些场景的一部分。这些或许是代表首领或皇帝的雕像,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许多考古学家和碑铭研究家认为,奥尔梅克雕像建筑可能是另外一种文化传统的代表物。这种文化传统综合并传达了萨满教的主题。巨石头像代表生灵万物活力的源泉。


奥尔梅克人种之争


和其他中美洲人一样,奥尔梅克人也把身体的各部分看作是宇宙的各个组成部分。他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头像的细节和润饰上,而头部可能象征了中心,被认为是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