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划世界的100次会议(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谋划世界的100次会议(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戈丹,千舒等编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学苑音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12-01
书籍编号:30045331
ISBN:978780135700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08323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世界历史回眸经典文库
谋划世界的100次会议(上)
戈丹 千舒 主编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学苑音像出版社
前言
人类的历史,犹如一串华美的项链,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事件连接而成的。那一个个辉煌的瞬间,便是历史链条中璀灿的宝石与珍珠,它熠熠生辉,警示着后人。
人类的历史,更像一部恢弘的巨著,是由无数千姿百态的人物呕心谱就的。那一段段精彩的篇章,便是历史天书中闪光的风云与浪花,它浩瀚如烟,启迪着我们。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充分展现了人类杰出的智慧,创造了难以计数的灿烂文明,为今天的我们遗留下了博大精深的精粹学说、文化典籍、伟大发明;遗留下了对世界历史发展所做出的开创性的成就和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遗留下了福泽后人的宝贵遗产与物质财富。即使到了科技飞速发展、信息化高度集中的今天,我们仍然叹服前人的贡献,仍然感恩祖先的施惠,仍然震惊先哲的警示。
往事越千年。虽然几经沧海桑田,但不变的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是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人类沿着历史的足迹再创辉煌的奋斗。当无数充满致命诱惑的新浪潮涌来时,人们更需要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正确抉择;当现代文明在疯狂地毁灭人类生存的家园时,我们更需要一种对人类历史的责任。于温故中知新,在汲古中鉴今,理应成为现代青年理性地认识历史、冷静地思考未来的当然选择。
本书对世界上下数千年重大历史事件做了全景式的扫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政治经济的改良与变革,进步与保守的争斗与冲突,新旧体制的毁灭与诞生,理论学说的创立发展,科学发明的艰难突破等等。几乎涉及到影响世界文明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宗教、经济等各个领域的所有重大事件。本书对世界历史的真实过程做了纵深的透视,对人类文明的伟大成就做了全面的阐述,它从浩瀚的历史文库中,撷取精华、汇聚经典、分门别类地对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分析介绍,向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们打开了一扇历史的窗口,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在历史的天空中遨游、畅想、于探幽寻秘中启迪智慧,启发思考,启示未来。
本书文字简洁,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叙述生动,既富有知识性,又具有趣味性,是一部精彩纷呈、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的缩影。全书一扫传统历史读物的陈旧与沉闷,让读者在阅读中享受知识的乐趣,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真实。同时,其全新的视角和独特的剖析,也给读者以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与想像空间。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21世纪的人类文明将会开出更加灿烂多彩的思想之花,结出更加丰富的文化科学硕果。明天的世界将是崭新的,未来的历史将更加辉煌。当代青年,正处在一个渴望求知、极具探索和勇敢追求的伟大时代。我们应当沿着历史凝结的历程,沿着前人留下的辉煌轨迹,从历史的精彩篇章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获得真理,走向成功的圣殿;以从历史中所启迪的智慧,创造卓越的人生,创造人类历史的崭新未来。
1.盐铁会议
——载入中国史册的经济大会
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六年),大将军霍光以昭帝名义,命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60余人,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政策讨论会。这次会议,是要“总论政治得失”,就汉武帝时期的各项政策,特别是以盐铁专卖政策为主,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辩论。这便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盐铁会议”。
汉武帝在位时期,重用大理财家桑弘羊,实行盐铁专卖,收回铸钱大权,设立“平准”、“均输”制度,加上“算缗”,“告缗”办法,使朝廷增加了巨大收入,削弱和打击了大工商业主和封国诸侯的经济势力,加强了中央政权的经济基础。汉武帝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内削诸侯王,北击匈奴,西通西域,大大巩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的。但同时也因负担过重,以致造成“天下虚耗,百姓流离”,不断爆发小规模起义,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汉武帝一方面进行镇压,一方面决定在基本方针不变的前提之下,适当调整一些政策。
公元前89年,桑弘羊等上书汉武帝,要求在今新疆轮台一带,实行军事屯田,“以威西国”。汉武帝深知力所不及,为此下了一道“轮台诏令”,不同意再加重百姓口赋,拒绝在轮台再兴办屯田,并明确表示:“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同时,他又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个政策调整工作,对巩固前一时期加强统一集权的成果,很有必要。但汉武帝来不及全面贯彻“轮台诏令”的方针,便在公元前87年死去。临死前,以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并确定以他为首,与上官桀、桑弘羊等一起,共同辅佐即将继位、年仅8岁的汉昭帝。
霍光主持朝政时,“无所改作”,坚持汉武帝加强集权的各项主要政策,同时能够“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注意贯彻汉武帝“轮台诏令”的精神。公元前81年,朝廷下令,征求地方贤良文人对“民间疾苦”的意见,一致回答:“愿罢盐、铁、酒榷”,桑弘羊不同意。因此,霍光便组织了“盐铁会议”。
会上,霍光没有出面,由丞相田千秋主持会议。桑弘羊是代表朝廷答辩的主要发言人。从各地请来的贤良、文人,则利用这次机会,对汉武帝的各项政策进行了论辩,主要矛头指向桑弘羊,纷纷要求有所更改。于是,会上以贤良、文人为一方,桑弘羊为另一方,展开了激烈地辩论。他们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
第一,要不要继续实行盐铁专卖、统一铸钱、榷酤、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贤良、文人认为政府垄断这些事业,是“与民争利”,主张加以废止。桑弘羊坚决反对这种意见,他说:“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打击分裂势力),禁淫侈,绝兼并之路也”。桑弘羊指出,汉初不禁私利,吴王刘濞铸铁煮盐,结果力量一大,就造起反来。另外,大规模抗击匈奴的战争,“车甲之贵,克获之赏,以亿万计,皆赡大司农”。事实说明,实行盐铁专卖,对于加强中央集权,抵抗匈奴贵族的侵扰,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司马迁对此曾说过“民不宜赋,而国用饶”,加以肯定。汉武帝时,“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的桑弘羊,为此立功。所以,在会上,桑弘羊坚持继续执行盐铁专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积极意义的。
贤良、文人反对盐铁专卖,把它说得一无是处,不合历史实际,但却反映了封建官僚制度控制下的盐铁专卖,存在不少问题。有些官吏管理不善,假公济私,所造铁器质量低劣,“割草不痛”,价钱又贵,农民不愿用,出现了“木耕手耨”的现象。制出的盐也有苦味,人民只好淡食。桑弘羊也承认这些事实,致使“民烦苦之”。
第二,对匈奴和战问题。匈奴贵族长期扰边,汉武帝发动大规模反击战争,这在当时还是必要的。不过,连年征战,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史书记载,武帝晚年,“海内虚耗,户口减半”,“东方盗贼滋起”,封建统治呈现不稳。贤良、文人以此为口实,全面否定抗匈斗争。他们认为,早就不应该轻启战端,只要用仁义加以感化,匈奴贵族自然就不来骚扰,“以仁义导之,则北乘无寇虏之忧”。会议上,他们主张“罢关梁,除障塞”,撤除边防要塞,“偃兵休士,厚币结和”,说这样自能安定和平。这些议论,不切实际,非常迂腐可笑。桑弘羊摆出汉朝与匈奴关系的历史,说明匈奴贵族贪婪好战,即使“重质厚赂”,照样“暴害滋甚”。所以,他认为对于匈奴贵族“可以武折,而不可以德怀”,仁义感化不可能收效。
第三,实行“法治”,还是实行“德治”。桑弘羊坚持汉武帝长期实行的“法治”政策。他认为,“令严而民(谨)慎,法设而奸禁”,实行严刑峻法,则“民不逾矩”,才能巩固封建统治。
来自地方的贤良、文人,直接感受农民反抗的威胁,指出,“疲马不畏鞭,疲民不畏刑法”,单靠酷刑镇压,“不可久也”,汉朝政权有可能步秦后尘,迅速垮台。贤良、文人主张实行“德治”,是要求汉朝廷变换统治手法,加强对人民的思想统治,先“礼”后“法”,“礼用敬明,不从者,然后等之以刑。”
儒法之争,是指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过程中,儒法两个学派之间的斗争,有它的特定含义。尔后,随着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发展,产生儒法斗争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变化,儒法逐渐走上了合流。盐铁会议正是在儒法日趋合流的历史条件下召开的。
盐铁会议是汉朝政府讨论国策的一次会议。会议留下了记录。宣帝时的桓宽利用这些记录材料,写成了几万字的《盐铁论》一书。《盐铁论》写得好,保存了当时辩论双方代表人物的原来风貌,为后人提供了西汉盐铁专卖和盐铁会议的重要情况。
2.特兰托会议
——天主教会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会
1545—1563年罗马教皇在帝国城市特兰托(当时属提洛尔伯爵区,今属意大利)召开的宗教会议,目的是反对宗教改革,维护天主教会统治。
自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后,独立的新教组织纷纷建立,沉重打击了腐朽的天主教会。当时,召开宗教会议改革教会的呼声很高,甚至在天主教会内部也有人认为只要教会实行改革,宗教改革运动会自行消灭。教皇保罗三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也支持召开宗教会议,但各有打算。皇帝强调改革教会,以削弱教皇。教皇一心维护天主教会垄断地位,不愿多讲改革,害怕口子一开难以收拾。一位红衣主教说得很清楚,必须先审定教义,与宗教改革划清界限,作为实行改革的准绳。1544年11月克雷皮和约的签订,使意大利战争告一段落。在战争中赢得胜利的查理五世,与教皇商定召开宗教会议。大家同意开会了,可对会议地点争论不休。教皇不愿去德国,皇帝不愿去意大利,法国人对德国和意大利都不感兴趣,最后定在特兰托,因为这是一个意大利人为主的帝国城市。
1545年12月13日,会议正式开幕。这次会议持续18年之久,先后经历5个教皇。特兰托会议分三阶段。第一阶段先在特兰托开会(1 545年12月13日至1547年3月11日,第1~8次会议),后改在博洛尼亚(1547年4月21日至6月2日,第9~10次会议),主要讨论圣经、原罪和称义问题。与会代表多是意大利主教,形成意大利人左右会议局面。皇帝的支持者,特兰托主教马德鲁佐发言强调改革教会,建议邀路德派代表与会陈述意见,遭拒绝。不久,施马卡尔登战争爆发,米尔堡一仗(1547年4月)皇帝大胜,萨克森选侯被俘。皇帝的胜利引起教皇的担心,他以特兰托有瘟疫(确有代表患病)为借口,要求南迁博洛尼亚开会。皇帝联合西班牙抵制,结果以38票赞成和14票反对,决定南迁。结果,只有部分代表去博洛尼亚,特兰托会议陷于分裂。
1549年10月,新教皇朱利亚三世上台,征得皇帝、法王同意,重开特兰托会议,是为会议的第二阶段(1551年5月1日至1552年4月28日,第11~16次会议),主要讨论圣礼问题。会议进行期间,一度倒向皇帝的萨克森公爵莫里斯,暗中与法王亨利二世签订尚贝条约(1552年1月),共同反对查理五世皇帝。奠里斯带兵北上,差一点活捉查理五世。在这种情况下,会议难以继续进行。
1555年8月,查理五世委托腓迪南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路德教在神圣罗马帝国范围内取得合法地位,实际上使特兰托会议决议成为废纸。长于外交和法学的新教皇庇护四世,为稳住阵脚,联合皇帝腓迪南、法王法兰西斯二世和西班牙王腓力普,决定重开特兰托会议,是为会议第三阶段(1562年1月18日至1563年2月3日,第17~25次会议)。有人认为,第三阶段会议不是特兰托会议的简单继续,而是一次新宗教大会。皇帝和法王建议采纳新教的一些仪式,邀请新教徒与会,均被教皇拒绝。
天主教会称特兰托会议为第19次会议,在教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会议往往是教皇亲临主持,或由耶稣会头子操纵,笼罩着狂热的天主教精神。会议不断发布决议和教令,重申天主教的一切原则,谴责一切与此不符的言行。1564年11月,庇护四世根据特兰托会议决议发布信仰纲要,即《特兰托会议信纲》,天主教会认为,它是继《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和《亚大纳西信经》之后最重要的文献,信徒必须服从。
特兰托会议针对新教提出的唯信称义和圣经是信仰的根据做出决议,包括新旧约和外典(即圣经外传,指未收入圣经的属于公元前后的历史、传奇和启示)在内的圣经和口传教义,具有同等权威,因为它们由基督亲口或由圣灵传授。有人质问口传教义包括哪些内容和经什么人口传,均被多数票否决。决议重申天主教传统的因信称义(广义的因信称义,必经各级神职人员和圣礼才能称义),攻击唯信称义或靠自由意志称义是虚伪的武断。会议认为,圣经的解释权只属于天主教会,任何人无权擅自解释圣经,并规定武甘大本拉丁文圣经为标准本,又称“圣经通俗译本”或“拉丁通俗译本”,供讲道、演讲和辩论使用。
决议认为七礼是耶稣创立的,一个不能多一个不能少,谴责仅凭信仰称义(不经圣礼)和众信徒皆教士说,继续坚持变体论(酒饼经祝圣后成为耶稣的体血)、弥撒、圣像、圣物、炼狱说,甚至坚持赎罪券是正确的(只求有节度,不滥用)。
特兰托会议的决议在天主教内部也未被完全接受。威尼斯、西西里、那不勒斯、弗兰德尔、葡萄牙、西班牙,甚至德国的天主教诸侯,都有保留。德皇表示可在自己领地内执行,但不能在帝国贯彻。波兰国王接受决议,但议会以特兰托会议没有波兰代表为借口予以拒绝。法国不满决议中不利于王权和高卢教会的内容,拒绝以国王的名义公布。完全接受决议的只有瑞士天主教州一家,可见教皇和天主教会已经威信扫地到何等地步。
尽管罗马教廷召开特兰托会议和采取其他反动措施,也阻挡不住宗教改革的滚滚洪流。在西欧和北欧许多国家,先后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经过反复斗争,资本主义制度终于在西欧确立起来,揭开人类历史上新的一页。
3.三级会议
——法国完成制宪议会制
1774年5月10日,路易十五已到弥留之际,他的孙子王储路易·卡佩焦灼地在祖父宫门外踱步,不停祷告,希望国王龙体康复。他这一举动并不是出于孝心,而是害怕在20岁时过早登基。这是一个思想迟钝,行动笨拙,意志薄弱的王储,他只爱修锁和养犬,对政治毫不关心。然而事与愿违,很快“国王万岁”的呼声传来,路易继位,称路易十六。
秉性难改的路易十六很快有了“锁匠国王”之称,他不理朝政,国事便先由首相莫尔泊伯爵左右,继为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谋划。玛丽·安托瓦内特是奥国皇帝约瑟夫二世的妹妹,为人傲慢轻浮,嗜好赌博,挥霍浪费,被称作“赤字夫人”。
面对祖父遗留下来的困难局面,又遇到粮荒,路易十六一直尝试改革,但波旁王朝面临的最大问题——财政危机还是越来越严重了。从1774年到1789年路易十六统治的15年内,法国国债增加了三倍,每年偿付利息就要花去国家收入的半数以上。虽然,这期间的几任财政总监都曾想法进行财政改革,企图增加国家收入,减少浪费,挽救危机,但都因特权等级和王室的反对而失败。
财政危机的同时,法国又爆发了空前的商业危机。由于大批英国物美价廉货物的输入,法国的棉织品、皮革、制帽等传统工业减产,许多手工工场倒闭,大批工人失业。
尽管国家已濒临破产境地,路易十六及王后仍然挥金如土,买城堡、还赌债……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忍无可忍,各省纷纷起义暴动。法国大地上正酝酿着革命的暴风雨。
路易十六已走投无路了,他决定召开已多年没有开过的三个等级的会议,即“三级会议”来摆脱政治困境,特别是财政危机,以延续走向末路的波旁王朝的统治。
三级会议始于1602年。自1614年停开到1789年,已有175个年头。会议由教士、贵族和市民三个等级的代表组成,每一等级只有一个投票权,投票结果总是有利于特权等级。然而时过境迁,第三等级已羽翼丰满。资产阶级印发各种小册子呼吁书,广泛宣传自己的主张。出身贵族的修道院长西哀耶斯也认清时事,竟然出了一本《第三等级是什么》的小册子为他们扩大影响。从此街谈巷议中的话题便多引自书中了——“第三等级是什么?是一切。”“没有第三等级,将一事无成。没有特权等级,事事将变得更好。”“贵族就是国家的累赘。”“国民之中无处安置贵族等级。”……这些思想深入人心,使第三等级群众更加觉悟,他们团结一致,要求增加参加会议的名额,改变按等级投票的方式。
1789年5月初,三级会议准备就绪。选举产生的代表名额共1139名:教士代表291名,其中高级教士代表约占1/3;贵族代表270名;第三等级代表578名,其中律师约占一半,还包括因被本阶级排斥而由第三等级选出的2名教士和12名贵族,如西哀耶斯和米拉。第三等级代表人数众多,生气勃勃。
为了获得金融界的信任和支持,有人建议三级会议在巴黎召开,国王坚持要在凡尔赛,“因为便于打猎。”国王隆重地在办公室接见教士和贵族的代表,而第三等级代表则要分批到他的卧室去觐见;还规定教士、贵族代表穿华丽的服饰,分坐在国王宝座的两侧,而第三等级代表则穿黑色制服坐在大厅的后面。这些都引起第三等级代表的不满。
1789年5月5日,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开幕。路易十六致辞,强调财政困难,要各位设法充实国库。财政总监内克尔在长达三小时的报告中,竭力掩饰国库亏空严重的事实,闭口不谈改革。第三等级的代表感到极大的失望和愤怒。第二天,掌玺大臣宣布,国王希望三个等级讨论,然后按惯例投那三票。这就更引起了第三等级强烈反对。他们提出应三个等级合厅开会,以人数表决。双方为此僵持了一个多月。
全国人民密切注视着三级会议的进展。巴黎居民成群结队地来到凡尔赛,支持第三等级代表的斗争。人民的鼓舞给第三等级的代表增添了勇气,他们于6月17日毅然宣布单独组成代表全国人民的国民议会,并宣告,如果王朝要解散议会,全国就停止缴纳一切捐税。这个决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一等级代表开始分化,低级教士的代表两天后加入国民议会。19日晚,国王以整修内部为借口封闭会议厅。20日,国民议会代表不能进入会议厅,就转到附近的网球场集合,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网球场宣誓”,站立着开会的代表满怀神圣的责任感举臂盟誓:在没有制定出法兰西宪法之前议会决不解散。
23日,路易十六召开御前会议,宣布撤销国民议会的一切决议。他威胁说:“你们的任何草案,任何决议,倘不经我特予批准,即不能有法律效力。”第三等级的代表愤怒异常,拒不服从。米拉波大声抗议说:“我们是受命于人民才来到这里的,除非刀剑相加,我们绝不离席!”在第三等级的坚持斗争下,会议继续进行,决定维持国民议会的所有决议,并宣布议员有人身不受侵犯的权利。
随后几天,许多特权等级中的教士、贵族越来越多地投到国民议会方面,国王最后不得不同意三个等级代表共同议事。第三等级代表的斗争大获全胜,决心以此为契机,完成制定宪法的任务。于是,1789年7月9日,国民议会改为制宪议会。他们试图在制定宪法的基础上,建立资产阶级的国家制度,大革命的号角要吹响了。
4.北美大陆会议
——美利坚合众国正式诞生
1776年7月4日,整个北美大陆殖民地人民奔走相告,沉浸在无比激动的欢庆之中。第二届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独立宣言》,并向全世界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正式脱离英国而独立,美利坚合众国正式诞生了。会议所在地费城更是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教堂钟声齐鸣,民兵列队鸣枪致贺,人们走上街头击掌、拥抱相庆,有人将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画像当众焚烧掉。
《独立宣言》表达了几百万北美人民的心声,因而受到了他们的关注和欢迎。《宣言》能够发表是与一个伟大的名字——杰弗逊联系在一起的。
1743年4月13日,杰弗逊出生于弗吉尼亚的一个种植园主家庭。1760年他进入威廉—玛丽学院,学习法律、政治、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大学毕业后,他成为律师。
18世纪70年代,英国对北美殖民地进一步实行高压政策,从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加紧控制,使殖民地与英国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以武装斗争争取民族独立成为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共同呼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杰弗逊开始步入政治舞台,1769年,他当选为弗吉尼亚地方议会议员。他在议会中的第一个提案,就是奴隶主自愿解放奴隶的实施办法。1773年,杰弗逊同帕特里克、亨利等人成立了通讯委员会,与其它殖民地密切联系,广泛交换政见和互通消息,对反英群众运动起了促进作用。
杰弗逊深信英国哲学家洛克的“天赋权利说”和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说”。他认为被压迫人民具有天赋的自由与平等的权利。1774年,杰弗逊发表了著名的《英属美洲权利综论》一文,揭露英国国王在殖民地实行的种种高压政策,否认他们的殖民权利。他在此发展了“主权在民”的学说,提出政府的一切权力是人民给的,人民有权进行革命,以反对暴君的原则。这篇文章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英国殖民政府十分被动,杰弗逊因此被英国列入了“黑名单”。
1774年秋,除佐治亚州外的12个殖民地的55名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一届大陆会议,通过了《关于殖民地权利和怨恨陈情书》,同时向英王呈递了和平请愿书。此后,北美各殖民地相继成立了州政权。1775年4月,来克星顿的民兵打响了北美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同年5月,杰弗逊经过长途跋涉来到费城,作为弗吉尼亚代表参加第二届大陆会议。此时,大陆会议已成为领导独立战争的“临时政府”。会议通过了对英《必须采用武力宣言》,委任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并指定杰弗逊、富兰克林等五人起草北美独立的宣言。经过商定,宣言起草委员会决定将这项重要工作交给擅长写作、年仅33岁的杰弗逊。
从1776年6月11日到28日,杰弗逊集中精力把自己关在下榻的二层楼上,字斟句酌,写出了《独立宣言》初稿,并提交大陆会议通过。经过两天半逐字逐句的讨论和修改,《独立宣言》最后于1776年7月4日通过。
《独立宣言》首先列举了英王的种种暴行,向全世界庄严宣称:“这些联合起来的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的一切政治联系,亦应从此完全废止。”从而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独立宣言》以气势磅礴的笔调,概述英法思想家提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所依据的政治理论和革命原则,向全世界宣告:人人是生而平等的,每个人都有生存、自由和谋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民建立了政府,它们的权力是由于被统治者的同意产生出来的;当任何形式的政体妨碍了这种目的时,人民有权力去改变它或废除它;人民有权力建立新政府,但它必须建立在最能保证人民的安全和幸福的原则上。
《独立宣言》不仅是美国宣告独立的正式文件,也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人民要求民主主权的宣言书。它为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胜利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保障,有力地推动了各阶层人民积极投身于革命运动。马克思高度评价了这篇洋溢着革命热情的宣言,称它是“第一个人权宣言”。杰弗逊在《宣言》中扬弃了洛克“追求财产”的字句,突出了“追求幸福”,说明他的思想更富于民主性,它是杰弗逊思想成熟的标志。
北美殖民地人民在《独立宣言》的旗帜下,团结起来,最终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美国独立后,杰弗逊成为政治舞台上的活跃人物。1779年至1781年,杰弗逊任弗吉尼亚州州长。1783年,他到费城联邦议会工作,起草了《1784年土地法令》。1789年4月美国联邦政府成立,9月华盛顿总统任命他为国务卿。
任职期间,杰弗逊目睹上层社会的争权夺利,以及他们反对共和制、民主制的倾向,他深为忧虑;对劳动人民受欺压和生活困苦他深表同情,憧憬着建立一个以农民为主的理想的民主共和国。他极力主张各州应拥有较大的权力,限制国会与总统权力,反对汉密尔顿领导的联邦党强化联邦政府的主张,倡导民主政治。自此,美国资产阶级内部开始形成民主共和党和联邦党两大政治派别,杰弗逊成为民主共和党领袖。
1800年,民主共和党在大选中战胜了联邦党,杰弗逊当选为美国第3任总统,并于1804年连任总统。在他担任总统期间,白宫每天早晨都对外开放,来访者可以自由出入。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永远不脱离人民,保持民主作风。他在8年任职总统期间,扩大资产阶级民主,废除了上届亚当斯政府颁布的反民主法令;颁布新土地法,把国家出卖土地的最低数字从640英亩降到160英亩;禁止奴隶贸易;取消选举任职的财产资格限制;精简政府机构,缩减财政开支,偿还国债等。1803年,他从拿破仑手中购买了路易斯安那地区,使美国领土几乎增加了一倍。
1808年,杰弗逊效法华盛顿两届总统任期期满后自动引退的先例,退出总统竞选。回到家乡,他把自己的余生,全部献给了美国的教育事业。他亲手制订了大、中、小三级教育制度,确立了美国国民教育的规范,并主持建立了弗吉尼亚大学。
1826年7月4日杰弗逊逝世,终年83岁。这天恰好是《独立宣言》发表50周年纪念日。人们发现他生前为自己写的墓碑铭文:“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令的作者和弗吉尼亚大学之父。”表达了他自己的一生事业和追求所在。杰弗逊一生追求自由和民主,痛恨封建君主,同情人民革命。因此,在美国人民的心目中,杰弗逊是与华盛顿和林肯齐名的三大伟人之一。
5.维也纳会议
——一次彻底的大国分赃会议
19世纪初,在拿破仑统治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