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世界史 > 巴比伦与希伯莱历史纵横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巴比伦与希伯莱历史纵横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巴比伦与希伯莱历史纵横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巴比伦与希伯莱历史纵横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箫枫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9-01

书籍编号:30045351

ISBN:978780711988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14354

版次:2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世界史

全书内容:


巴比伦与希伯莱历史纵横谈


萧枫


辽海出版社






前言


在人类缓缓的历史进程中,人类辉煌的往昔,是祖先智慧的创造,更是永垂不朽的传奇。追寻世界历史,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同时也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高度关注。


大约在2300万年前到1800万年前,在热带雨林地区和广阔的草原上,就有一种古老的灵长类动物,即森林古猿活跃在那里,它们是人类最早的祖先。其中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直立行走,迈出了从猿转变到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为了生存,猿进行了劳动,劳动促进猿的体质发生改变,促使意识的产生和语言的出现。终于我们的祖先摆脱了动物界,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人。


伴随着人的出现,社会呈现雏形。夹杂着火的利用、工具的改进、绘图、雕刻、丧葬、艺术、建筑、文字等先后出现,文明之光洒满大地。翘然回首,从石斧、骨器到勾践的青铜宝剑,回想中世纪骑士们的铮铮铁甲,体味硝烟迷漫的火枪战场,人类历史简直是沧桑万年……


历史对于我们整个人类,就像记忆对于我们每个人一样,它说明我们现在做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这样做,以及我们过去是怎样做的。因此谁要想了解世界,就必须知道它的历史。


历史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都注重用自己的历史教育和鼓励广大人民,因为历史具有无穷的智慧与魅力,这是世界各民族得以凝聚并生生不息的命脉。灿烂的世界历史文明教育着我们每一位读者,能够使我们更加珍惜历史,并不断创造光辉的未来。


为了让广大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世界历史的光辉灿烂,感受世界各民族历史发展的博大精深,我们特地编辑了这本融故事与图片为一体的读物。本书把世界历史从单纯的帝王将相、改朝换代的框架中释放出来,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涵盖历史、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重新演绎了世界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文化,能够给我们广大读者尽可能丰富的知识看点。


本套书主要包括古埃及与阿拉伯历史、巴比伦与希伯莱历史、古希腊与古罗马历史、古印度与拜占廷历史、世界科技与发现历史、世界思想与教育历史、世界文学与戏剧历史、世界音乐与舞蹈历史、世界建筑与雕塑历史、世界美术与绘画历史等内容。


本套书希望通过一些通俗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片,对世界历史做一个概述。它只讲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人物和对关键阶段的描述,而且选择了一种通俗的简明形式。本书可以作为历史专著的补充读物,你可以用非常休闲的方式去阅读它,我们相信在历史人文的浪漫风景中,你不会感到乏味。


本套书用生动的文字和丰富的插图,再现了世界历史进程的恢弘画卷,堪称一部贯通整个世界历史的简明百科全书,串联起全部人类发展的瑰宝,并以其光辉不朽的价值与流传恒久的魅力,成就一部好读又好看的世界历史通俗读物,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不仅是广大读者学习世界历史知识的最佳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第一 巴比伦历史纵横谈
一、 文明的孕育与演进
文明的孕育
在历史上,文明的发祥总是和河流密切相关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就像两条生命之藤,蜿蜒在荒凉和干旱的沙漠地区,孕育了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美索不米亚\"文明,也就是人们习惯上所说的\"巴比伦文明\"。巴比伦文明是距今6000年到公元前500年两河流域一系列城市文明的总称,它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是世界文明的摇篮。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岸,风格类似或迥异的城市如繁星点点,点缀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苏美尔人和后来各支闪族入侵者像走马灯一般依次扮演着创造文明的主角,共同奏响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辉煌的乐章。

与滚滚黄沙交相辉映的古文明遗址
1.\"天堂\"美索不达米亚
古希腊语的\"美索\",是\"中间\"或者\"两者之间\"的意思,\"不达米亚\"表示\"河\",\"美索不达米亚\"在古希腊语中就是\"两河之间的地方\"。这两条河就是著名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它们发源于小亚细亚东部(土耳其境内)的亚美尼亚高原,缓慢地经过南部平原,在离入海口约190公里处汇合,注入波斯湾。两河带来的巨量泥沙在下游不断淤积,形成了辽阔的大平原,把一片干旱贫瘠的地区变成了西亚惟一的沃土肥田。古希腊人称这里为\"美索不达米亚\",中国人习惯上称\"两河流域\",也有的西方地理学家称之为\"巴比伦尼亚\"。
在古代犹太人和希腊人的笔下,美索不达米亚是一个人人向往的天堂,《圣经》中的伊甸园传说就在这里。在《圣经》里,据说上帝在第一天创造了世界。那是一块无边无际而荒凉的大地,浩瀚的海洋一片黑暗,只有神灵在水面运行。于是,上帝创造了光,把光明与黑暗分开,并把光明称为\"昼\",黑暗称为\"夜\"。第二天,上帝创造了穹窿,把水分开在穹窿的上下方,他把穹窿称为\"天空\"。第三天,上帝把水集中到一个地方,使大地露出水面。他把大地称为\"地\",把汇集在一起的水称为\"海\"。这一天,他还创造各种植物,有的生长谷物,有的结满果实。第四天,上帝创造了太阳、月亮和星星。他下令太阳统治白昼,月亮统治黑夜,确定日期、节气和宗教节日。第五天,上帝创造了各种水生动物和鸟类。他祝愿所有动物多多繁殖,充满海洋与天空。第六天,上帝又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类。他要人类统治鱼类、鸟类和所有动物,祝福人类生养众多,遍布大地,治理大地,并允诺要给人类和各种动物创造充足的食物。第七天,上帝结束创造世界的工作后便休息了。于是,他便把第七天定为安息日。

上帝说:\"你们要生养众多,充满大地。\"
上帝用粘土创造的第一个人,据说是亚当。亚当在希伯来语中就是人或男人的意思。上帝把气吹进泥人亚当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性的活人。
然后,上帝又在东方的伊甸建立了一座花园,它就是伊甸园,也叫乐园、天园或天堂,上帝便把亚当安置在这里。花园中长满各种各样令人赏心悦目的树木,树上的果实香甜可口,四季不绝。伊甸这个地方有一条大河灌溉着花园,大河流过伊甸之后,分成了四条支流:第一条是比逊河,环绕着哈腓拉地,那里有成色最好的黄金、稀有的香料和珍贵的红玛瑙;第二条是基训河,环绕着古实地;第三条是希底结河,流经亚述的东边;第四条是伯拉河。
这就是《圣经》中所描绘的美丽的美索不达米亚。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数千年来在中东地区始终焕发着令人无法抗拒的神秘魅力,它是古老文明的发源地。这一地区,从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年,先后兴起了苏美尔人、巴比伦人、亚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以及其他民族,形成了各种文化的大融合。这里是古代人类文化的大熔炉,数千年来不断地把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加以融汇、熔炼,然后传播到欧、亚、非洲的遥远地域。由于难以将融合已久的文明详细区分,于是学者干脆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来概称这里复杂的文明。这其中以巴比伦人的成就最显赫,因此,两河流域的文明又被称为巴比伦文明。
流转的岁月用漫天的黄沙掩埋了这一文明存在过的所有证据,寻找了几十个世纪的人们不能找到任何蛛丝马迹,因此人们只能慨叹该文明已经随风而逝。但是随着最近两个世纪考古工作的巨大进展,古老的城垣重见天日,死去的文明又奇迹般地复活了。历史在这里打了一个盹。
2.寻找伊甸园

北京大学的智慧之树一塞万提斯之树智慧树。是伊甸园中两棵神奇的树木之一,传说亚当和夏娃偷吃智慧树上的禁果之后,被罚离开伊甸园,人类文明由此开始,但智慧树到底是什么树,谁也不知道。
几千年来,人们总想解开伊甸园之谜,寻找它的确切位置。伊甸(Eden)是古苏美尔语\"平原\"或\"草原\"的意思,在汉译《圣经》中,希底结河就是英译《圣经》的底格里斯河,伯拉河就是幼发拉底河。这就暗示着伊甸园可能就在古代苏美尔文明的中心,即两河流域冲积平原。但是,要确定伊甸园相当于今天的何地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圣经》中提到的比逊河、基训河、哈腓拉地和古实地,直到现在还难以确定它们的相应位置。有学者认为,伊甸园就在古拉伽什王国境内,因为那里确实有一块土地称为古伊甸(Gueden)。
古伊甸地区是一块有河渠灌溉的水草丰美之地。拉伽什为了这片领土,和宿敌温玛混战了200多年。可惜的是拉伽什除了北有底格里斯河、南有幼发拉底河之外,却找不到相当于哈腓拉地、古实地的地方和比逊河、基训河了。而且,伊甸并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它在古代许多文献中都出现过。不过,我们把它确定在苏美尔文明的中心,两河流域河网交错的地区,应当是不会错的。\"谁不说俺家乡好\",苏美尔人也是这样,他们也把自己的家乡称为乐园或天堂,而把其他地方视为蛮荒之地,根本不屑一顾。
文明的创造者
1.苏美尔人疑案
考古发掘已经证明,两河流域文明的最早创立者是苏美尔人。他们首创了文字体系、宗教和法律,建立了发达的农业和商业经济,把美索不达米亚带入了文明时代。无可置疑,苏美尔人奠定了两河流域文明的基础,塑造了两河流域独具特色的风格。

一块刻满楔形文字的泥版插在同样刻满楔形文字的泥封中,文字记录了一桩关于分割财产的案件。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乌尔、埃利都、拉伽什、乌鲁克等城邦国家,创造了最早的城市文明。他们建立了城市国家,设立了神庙,发明了楔形文字,创作了奇异的神话和瑰丽的史诗,发明了计算重量和长度的方法,发明了太阴历,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车和船,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建筑,他们的制造的工艺品直到现在还散发着流光异彩……美国学者S·N·克莱默在他著名的著作《历史从苏美尔开始》中,一口气列举了苏美尔民族在世界历史上首创的27个\"第一\",这27个\"第一\"是这样的:

造型古朴可爱的狮身青铜像从千年的废墟中被挖出,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古老民族所创造的文明高度。
(1)最早的学校。
(2)最早的献媚事例。
(3)最早的少年犯罪事例。
(4)最早的\"神经战\"。
(5)最早的两院制议会。
(6)最早的史学家。
(7)最早的减税事件。
(8)最早的\"摩西\"法典。
(9)最早的判例。
(10)最早的药典。
(11)最早的农历。
(12)最早的遮荫树栽植实验。
(13)最早的宇宙演化论和宇宙论。
(14)最早的伦理标准。
(15)最早的\"约伯\"。
(16)最早的格言和谚语。
(17)最早的动物寓言。
(18)最早的文学论争。
(19)最早的类似《圣经》中的事件。
(20)最早的\"挪亚\"。
(21)最早的复活故事。
(22)最早的\"圣乔治\"。
(23)最早的文学移植。
(24)人类最早的英雄时代。
(25)最早的情歌。
(26)最早的图书馆目录。
(27)人类最早的黄金时代。
克莱默教授用了最现代的语汇来表达苏美尔人创造的文明。在阅读他的著作后,我们会感到这并非是毫无根据的溢美之词。那么,苏美尔文化究竟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苏美尔民族的存在,起初只不过是学术上的假设。发现这些更古老的民族的存在,是考占学史上最灿烂的成果之一。

拉加什王古地亚雕像,为恩斯特·沙尔采发现,现藏于巴黎卢浮宫。正是这尊雕像使考古学家发现了苏美尔人的踪迹。
19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恩斯特·沙尔采在两河流域首次发现了假定存在的苏美尔人的遗迹。当时的一些石雕残片被证实制作于公元前4000年~前3000年之间,是一种比埃及文化更古老的文化。后来,史密斯破译的《吉尔伽美什》史诗提供了一个更古老文化存在的佐证,那个逃过了洪水之劫的家族的后人,可能就是苏美尔人。
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索不达米亚的考古进入了一个高潮,最令人振奋的成果就是对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美尔诸城遗址的成功挖掘。其中,英国考古学家列奥纳德·伍利在1922年~1934年间的考古发掘,向世人真正揭开了苏美尔文化之谜,证实了一个比埃及文明更为古老的文明的存在。
伍利在苏美尔古城遗址最有价值的发现,当数找到了乌尔王陵。他在上百座小墓中发现了16座属于乌尔的\"王陵\",王陵中豪华的随葬品和众多的殉人令世界震惊。伍利还在舒伯·亚德女王墓中找到了许多冥器,其中有金制器皿和两只船只的模型,一只是铜的,另一只是银的,每只都有0.6米长。最有价值的是舒伯·亚德女王的头饰,在一套假发上有三个用天青石和玛瑙做成的花环,最下面的那个花环挂着金环,中间一个挂有金的榉树叶,最上面那个饰有直立的金柳叶和金花;一个点缀着金花和天青石的五齿梳插在假发中间。螺旋形的金丝装饰着佩戴者的鬓角,女王的耳垂上悬着沉重的半月形金耳环。后来,伍利夫人根据一个同时代妇女的头盖骨塑造了女王的头颅,戴上该头饰在大英博物馆展出,引起了世界性轰动。

乌尔王陵出土的银制船模

已经破译成功的苏美尔王表
最后,伍利通过对乌尔遗址冲积层的考证,在查阅苏美尔诸王的世系表以及研究以往美索不达米亚考古成就的基础上,作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文明的最早创造者;他们的土地曾被大洪水淹没过,而这也正是《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所描述的史实。伍利说:\"《圣经》中的大洪水,诺亚方舟的故事在我的出土物中得到了证实,我可以肯定,诺亚的后代就是当时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
伍利对人类文化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在他作出如此重大发现之前,人们对那个时代的了解仅限于神话与传奇,正是由于他的工作,证实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的存在。
人们不禁惊叹,在那么遥远的过去,苏美尔人何以创造如此卓越的文明呢?
苏美尔城市是现在所知道的人类文明史中,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城市之一,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突然出现于中东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的下游地区,即现在的伊拉克南部。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一致认为,苏美尔城市不仅是以后古代东方文明的发源地,更为确切地说,它是现代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巴比伦石狮用整块近乎于黑色的火成岩雕刻而成,刀法雄浑有力,虽然已局部残缺,但依然气势雄壮。
谈到苏美尔文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楔形文字的发明。苏美尔人不仅发明了文字,还发明了农耕技术、建筑技术、灌溉技术、几何学、法律、天文学、算学等各种科学以及都市国家的民主管理方法等,这些创始全可归于苏美尔人。然而,就历史时间而言,苏美尔人这些知识是在极短的时间里突然创造出来的,这一事实更使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目瞪口呆,感到不可思议。
苏美尔文明的起源众说纷纭,说法不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哪一种更接近历史的真相呢?这有待于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的进一步考察与研究。
2.文明的过渡:三个文化期
约公元前4300年,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进入晚期铜石并用时代,开始了氏族社会解体和向文明过渡的过程。在考古学上,这是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期、乌鲁克文化期和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

苏美尔人的雕刻上刻画了拱形的芦苇草住宅。
埃利都·欧贝德时期(约前4300~前3500),苏美尔人已经掌握了初步的人工灌溉技术,能够利用两河的定期泛滥,从事灌溉农业生产。畜牧业和渔猎活动在经济生活中仍起重要作用。劳动工具大部分为石器和骨器,但已开始出现铜器,如渔叉,等等。苏美尔人还掌握了简单的制陶技术。居民的住房为用泥土和芦苇筑成的小屋。在埃利都遗址,还发现一些建筑在高大台基上的泥砖神庙,如遗址第8层的一座神庙,面积约252平方米。泥砖神庙与芦苇小屋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氏族社会内部的分化。在埃利都遗址的墓地,出土了一座男性雕像,左手执一根泥制棍棒。这座男像代表了氏族部落的军事首领,其手中的棍棒则是后世主权和权标的起源。这说明,苏美尔人已进入军事民主制阶段。
乌鲁克时期(约前3500~前3100),人工灌溉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铜器大量出现,陶器制作普遍使用陶轮。社会分化更为加剧。乌鲁克遗址出土了一座石膏瓶,其上面的浮雕清楚地表现出两个对立的阶级,一方是奉献产品的裸体群众,另一方是祭司或氏族贵族。神庙规模越来越大,如乌鲁克遗址的\"镶锥宫\",其庭院的墙壁用红、白、黑三色的镶嵌锥体加以修饰,庭院的北端有两个阶梯通往建筑在高大台基上的柱厅,柱厅的圆柱直径为2.62米,这座结构复杂的大神庙显然是为氏族贵族服务的。人们的居住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人口增加,社会分工复杂和阶级分化,一些居民迁往较大的村落,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合为城市或小镇。例如,乌鲁克城是由埃安那、乌鲁克和库拉布三个居民中心聚集而成的。据一种估计,约公元前3200年,两河流域南部有农村112个,小镇10个,小城1个。这种由农村到城市的发展过程,表明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组织开始让位于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农村公社。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文字。在出土的一块约公元前3500年的石板上面,刻有图画符号和线形符号,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文字。至乌鲁克文化末期,大约有2000个文字符号,并运用于经济方面。这些事实表明,苏美尔人已经迈入了文明的门槛。
捷姆迷连特·那色时期(约前3100~前2800),文字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苏美尔语的楔形文字。因此,这一时期也称为\"原始文字时期\",文字运用更加广泛。在经济文书中,男奴称尼塔库尔,意为外邦的男人;女奴称姆鲁斯·库尔,意为外邦的女人,这说明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还有几类人在经济文书中也经常提到,例如,恩(最高祭司、统治者)、恩·萨尔(最高女祭司)、格尔·萨布(商人首领)、图格·迪(首席法官)、帕·苏尔(指挥官)等。显而易见,这些人是高居于平民之上的氏族贵族或官吏。在两河流域南部,这时期已经形成了数十个的奴隶制城邦,主要有埃利都、乌尔、乌鲁克、拉伽什、乌玛、苏鲁帕克、尼普尔、基什、西帕尔等。
3.苏美尔早王朝
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之后,两河流域南部进入苏美尔早王朝时期(约前2800~前2371)。
苏美尔各邦之间为争夺土地、奴隶和霸权展开了长期战争。早王朝后期,战争愈演愈烈,基什、乌鲁克等邦都曾先后称霸。基什王麦西里姆(约前27世纪末叶)为霸主时,曾调停拉伽什与乌玛之间的边界冲突。后来,拉伽什强大起来。拉伽什王乌尔南什(约前26世纪中叶)的铭文中说:\"地尔姆(即波斯湾的巴林)的船从外国带给他作为贡物的木材。\"这说明他已经控制了波斯湾以外的地区。乌尔南什之孙安纳吐姆在位时,征服了许多城邦,他的头衔为\"纳姆·卢伽尔\",即苏美尔诸邦之霸主。至早王朝末期,南部两河流域形成了两大军事同盟,南方同盟(拉伽什除外)以乌尔和乌鲁克为霸主,北方同盟以基什为霸主。两大军事同盟的形成标志着独立的小邦开始向地域性的统一王国过渡,反映了南部两河流域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在城邦争霸战争过程中,城邦内部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长期的战争使大批公民破产失地,人口也急剧流失。据估计,拉伽什王恩铁美那在位时,拉伽什只有3600名公民。同时王权在战争中不断扩大,国王和以祭司为代表的贵族之间的矛盾也很尖锐。在拉伽什城邦,乌尔南竹王朝末王恩南纳社门执政仅四年,就被高级祭司恩涅塔尔吉(约前24世纪上半叶)推翻。但是,恩涅塔尔吉和其子卢伽尔安达(约前2384~前2378年)上台后,显然背叛了祭司贵族的利益,而成为专横的君主。据《乌鲁卡基那改革铭文》记载:卢伽尔安达侵吞神庙财产;向高级祭司征收贡税;加强对神庙劳动者的监督和剥削;广大平民也遭受官员的横征暴敛。卢伽尔安达的暴行加剧了拉伽什城邦内部的社会矛盾。
在这种形势下,贵族出身的乌鲁卡基那(约前2378~前2371)推翻了卢伽尔安达,上台执政。乌鲁卡基那执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内容是废除卢伽尔安达时期的\"弊政\"。乌鲁卡基那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缓和城邦内部的矛盾,以加强城邦政权对奴隶实行专政的职能。他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平民的措施,但大多是以不触动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为前提的。例如,他禁止贵族用贱价强买平民的房屋、牲畜等,实际还是容许兼并,平民最根本的土地问题并没得到解决。另一方面,乌鲁卡基那废除向祭司征收的重税,制定给予祭司的口粮和开支的新定额,特别是把神庙地产归还神庙,从而增强了祭司贵族的力量,削弱了王权。这就说明,改革具有向以祭司为首的贵族妥协并维护其利益的一面。当然,乌鲁卡基那采取的某些措施如减轻平民负担、兴修水利等,对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
乌鲁卡基那执政仅八年,乌玛王卢伽尔扎吉西就率军入侵拉伽什,残酷地洗劫了这座城市。乌鲁卡基那的改革彻底失败。卢伽尔扎吉西又战胜了其他一些城邦,大有统一苏美尔之势。但是就在他的统治时期(约前2371~前2347年),北方的阿卡德兴起,击败卢伽尔扎吉西,统一了南部两河流域。
4.历史舞台上的闪族
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史中,阿卡德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曾统一了两河流域,开创了闪米特人成为两河流域主导民族的历史。

闪族的开国之君、阿卡德王国的创立者萨尔贡一世。从这尊青铜像来看,他神情威严、气质高贵。
公元前30世纪初,一个操闪米特语的沙漠游牧部落来到了两河流域的北部,他们在阿卡德建立了国家,这些人后来便被称为\"阿卡德人\"。阿卡德人身材高大,皮肤黝黑,脸长鼻钩,蓄有黑色胡须,而且十分骁勇善战。公元前2371年左右,阿卡德人在萨尔贡一世(前2371~前2316年在位)的领导下进入苏美尔人的乌鲁克王国,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萨尔贡帝国。他们的到来,结束了苏美尔人在历史舞台活动的历史,使闪米特人从此成为两河流域的主导民族,继续创造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历史。
闪族的开国之君、阿卡德王国的创立者萨尔贡一世是闪米特民族史上第一位杰出的领袖,也是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关于萨尔贡的身世,还有一个曲折动人的传说呢。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4世纪,幼发拉底河畔的基什。有一天,基什王宫的挑水夫在河边挑水时发现河中漂着一个涂了沥青的芦苇筐,筐内装着一个被遗弃的男婴。挑水夫可怜这个男孩,把他从箩筐里抱起,收养了他。而谁能想到这个曾经被抛弃、随时可能葬身水底的婴儿将成为被我们所铭记的伟大国王——萨尔贡呢。传说他本来出生于幼发拉底河畔的阿吉利那尼城,母亲是一位高级祭司,然而父亲却不知是谁。由于当时王国规定不许女祭司怀孕生子,因此萨尔贡的母亲偷偷生下他之后,只得把他放在苇筐中,送入幼发拉底河,任其漂流,祈求得到上天的救助。
萨尔贡在挑水夫家里平静地长大,在养父的推荐下做了王室的园丁。后来萨尔贡得到国王乌尔萨巴巴的赏识,成为国王的近臣,职位是持杯者。持杯者是当时的高级官员,负责国王日常的起居饮食和宫廷大事的处理。有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在爱神伊南娜的帮助下,取代了国王乌尔萨巴巴,登上了国王的宝座。第二天,萨尔贡便把昨夜的梦详细地向乌尔萨巴巴描述了一遍。乌尔萨巴巴对此惶惶不安,他害怕这是神给萨尔贡的启示,他不甘心就这样把王位让给一个不相干的人,不愿意就此放弃国家的最高权力。
为了消除顾虑,保住自己的宝座,乌尔萨巴巴想方设法地要把萨尔贡除掉。据说在爱神伊南娜的帮助下,萨尔贡几次将临头的灾难一一化解。最后,种种伎俩均不奏效的国王乌尔萨巴巴设了一个借刀杀人的圈套。他振萨尔贡给乌鲁克国王卢加尔扎吉西送一封信,而信的内容却恰恰是暗示卢加尔扎吉西见信后马上将信使杀掉。在伊南娜的佑护下,大难不死的萨尔贡再次逃脱暗害。后来,乌尔萨巴巴在一场战役中向卢加尔扎吉西投降。国王的卖国行径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全国人民群起而攻之。萨尔贡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会,在人民的支持下推翻了国王,最终登上基什国王的宝座。

阿卡德王国的士兵
萨尔贡上台之后,立刻开始了东征西讨的戎马生涯。在北方,征服了两河流域北部的苏巴尔图,还进军到小亚细亚的陶鲁斯山区及地中海东岸地带;在南方,降伏乌尔,征伐拉伽什,几乎将苏美尔城市毁于一旦;在东方,远征埃兰,掠取苏撒等城市。
经过数年的南征北战,萨尔贡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阿卡德王国,并自称\"天下四方之王\"。从此,各邦混战不休、民不聊生的局面宣告结束,天下统一。
在随萨尔贡四处征战和建立国家的过程中,阿卡德游牧部落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昔日居无定所的游牧民逐渐放弃了原来的生活方式,择地定居下来。他们丢弃了帐篷,建起了砖房,开始从事农耕和商业活动。他们从苏美尔人那里学习并发展了楔形文字,采用了苏美尔日历、度量衡、数字系统和行政管理的方法。于是,阿卡德人渐渐淡忘了昔日沙漠的游牧生涯,淡忘了马背上的武艺,渐渐为拥有先进文化的被征服者所同化,在文化上最终被被征服者所征服。阿卡德人也逐渐与苏美尔人融为一体。
结果,阿卡德人在安逸的城市化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征战的锐气,国家也开始衰落,公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