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世界史 > 古埃及与阿拉伯历史纵横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古埃及与阿拉伯历史纵横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古埃及与阿拉伯历史纵横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古埃及与阿拉伯历史纵横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箫枫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9-01

书籍编号:30045352

ISBN:978780711988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54696

版次:2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世界史

全书内容:


古埃及与阿拉伯历史纵横谈


萧枫


辽海出版社






前言


在人类缓缓的历史进程中,人类辉煌的往昔,是祖先智慧的创造,更是永垂不朽的传奇。追寻世界历史,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同时也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高度关注。


大约在2300万年前到1800万年前,在热带雨林地区和广阔的草原上,就有一种古老的灵长类动物,即森林古猿活跃在那里,它们是人类最早的祖先。其中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直立行走,迈出了从猿转变到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为了生存,猿进行了劳动,劳动促进猿的体质发生改变,促使意识的产生和语言的出现。终于我们的祖先摆脱了动物界,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人。


伴随着人的出现,社会呈现雏形。夹杂着火的利用、工具的改进、绘图、雕刻、丧葬、艺术、建筑、文字等先后出现,文明之光洒满大地。翘然回首,从石斧、骨器到勾践的青铜宝剑,回想中世纪骑士们的铮铮铁甲,体味硝烟迷漫的火枪战场,人类历史简直是沧桑万年……


历史对于我们整个人类,就像记忆对于我们每个人一样,它说明我们现在做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这样做,以及我们过去是怎样做的。因此谁要想了解世界,就必须知道它的历史。


历史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都注重用自己的历史教育和鼓励广大人民,因为历史具有无穷的智慧与魅力,这是世界各民族得以凝聚并生生不息的命脉。灿烂的世界历史文明教育着我们每一位读者,能够使我们更加珍惜历史,并不断创造光辉的未来。


为了让广大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世界历史的光辉灿烂,感受世界各民族历史发展的博大精深,我们特地编辑了这本融故事与图片为一体的读物。本书把世界历史从单纯的帝王将相、改朝换代的框架中释放出来,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涵盖历史、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重新演绎了世界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文化,能够给我们广大读者尽可能丰富的知识看点。


本套书主要包括古埃及与阿拉伯历史、巴比伦与希伯莱历史、古希腊与古罗马历史、古印度与拜占廷历史、世界科技与发现历史、世界思想与教育历史、世界文学与戏剧历史、世界音乐与舞蹈历史、世界建筑与雕塑历史、世界美术与绘画历史等内容。


本套书希望通过一些通俗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片,对世界历史做一个概述。它只讲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人物和对关键阶段的描述,而且选择了一种通俗的简明形式。本书可以作为历史专著的补充读物,你可以用非常休闲的方式去阅读它,我们相信在历史人文的浪漫风景中,你不会感到乏味。


本套书用生动的文字和丰富的插图,再现了世界历史进程的恢弘画卷,堪称一部贯通整个世界历史的简明百科全书,串联起全部人类发展的瑰宝,并以其光辉不朽的价值与流传恒久的魅力,成就一部好读又好看的世界历史通俗读物,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不仅是广大读者学习世界历史知识的最佳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第一 古埃及历史纵横谈
一、 文明的起源
尼罗河
人类的古文明无不与水相伴而生,从无例外。
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和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代文化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当然,尼罗河流域也离不开这个法则。
有古文明的地方一定有水,但并不能说有水的地方一定就有古文明。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很多地处雨量充沛、河流湖泊较多的民族往往对人类文明贡献平平。而古埃及人凭借着尼罗河微薄的馈赠却创造了至今让人类叹为观止的文明财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也许最难得到的才是最容易被珍惜的吧。
埃及很少下雨,今天如此,几千年前也是这样。如果不是世界长度第一、水量第二的尼罗河从埃及境内流过。不要说文明,今天埃及的土地上恐怕还会是个人烟稀少的地方。
尼罗河有两个源头,一个叫白尼罗河,另一个叫青尼罗河。白尼罗河的源头在海拔2600米的热带中非山区,青尼罗河的源头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埃塞俄比亚高地。这两条河流在苏丹平原汇合以后才形成我们熟知的尼罗河。
这条发源于赤道以南、非洲东部高原上的大河流向与我们的母亲河稍稍有些不同。它由南向北奔腾而过,经过6700公里的长途跋涉以后流入地中海,这也正应了我们\"水流千遭归大海\"的古语。
尼罗河在埃及境内的长度为1530公里,不到整个河流长度的1/4。两岸是3~16公里不等的河谷。到达开罗后分成两条支流,这两条支流夹着的地方就是24000平方公里的尼罗河三角洲。
每年的六月,红鹤飞临的时候尼罗河水开始泛滥,到11月份才逐渐退去。洪水把非洲高原上的沃土留在河岸两侧及三角洲地带,积淀成大量的淤泥。7000年前的古埃及人就用这种天然的肥料改良着自己贫瘠的土地,利用自己掌握的自然规律来从事农业生产。
埃及人最崇拜的阿蒙神就曾有这样的箴言:大水灌溉的地方就是埃及。由此可见古埃及人和现在一样是世代生活在尼罗河两岸和三角洲地区的。
翻翻埃及的版图将发现如此有趣的一件事:只占全国面积4%的这条绿色长廊养活的竟然是全埃及99%的人口。另外那1%的人口,是生活在沙漠里的绿洲旁。想想说变脸就变脸的沙暴,也真为他们赖以生存的那一汪泉水而担忧。
从尼罗河三角洲形成那天开始,埃及便被开罗分成南北两部分。南部的叫上埃及,北部的叫下埃及。这个分法也和我们的习惯正好相反。从大约5千多年前开始,他们就有了各自的国君。为了争夺这点有限的资源一直刀兵相见,最终北部的下埃及俯首称臣。埃及得以统一为早期王朝,文明从此产生发展起来。
哈比神
在很久以前,人类的祖先有一些在当时看来无法解释的现象,对此他们认为是神的旨意。在一个时期我们把这叫做迷信,从某种程度上看却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
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体系,有一些是独创的,有一些是从其他民族借鉴来的。但不管怎么说,那些神都具有超越自然的力量,并庇佑着本民族的人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对埃及如此重要的一条河流,古埃及人对它有独特的情感,自然不肯让它闲置。
最早被封为河神的是奥西里斯(Osiris),在古埃及的传说中,他是丰饶之神,同时他还是文明的赐与者。这倒符合古埃及人对尼罗河的定位。不过后来他在一次外出时,被他恶毒的兄弟谋害身亡。就连尸体都剁碎了扔到全国各地,多亏了他精通法术的老婆伊西斯(Isis),用法术找到他的尸体残块,让他死而复生,并帮助他做了冥界之王。死后能得到这个类似阎王爷的职位不能不说奥西里斯是塞翁失马因祸得福了,真羡慕他有这么一个神通广大的老婆。

根据神话传说,奥西里斯是地神盖伯的儿子,曾经是埃及国王,在奥西里斯的治理下,埃及国泰民安,繁荣昌盛。
鉴于尼罗河神位置的重要性,而原河神奥西里斯又升迁做了冥王,我们还是把这个职位委任给后期提得较多的哈比神(Hapi),由他来专职管理尼罗河。
哈比神也是古埃及最古老的神祗之一。甚至曾经有学者证实哈比神单词的词根\"hep\"很可能就是尼罗河的古称谓。不管是还是不是,我们还是沿袭传统把它叫作\"尼罗河\"。
把河流比喻成\"母亲的乳汁\"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但古埃及的哈比神却是个长着胡子的大老爷们,这略微缺乏一点美感和浪漫色彩。不过古埃及人也一定想到了乳汁的比喻,因为所有庙宇中的雕像上哈比神都长了两只丰硕的乳房。这看起来有点滑稽,不过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他丰满的胸部象征的是哺育土地的能力。
在埃及众多的古雕塑作品中以哈比神是题材有很多,而且不尽相同。上下埃及分立的时候上埃及的哈比神头戴莲花,而下埃及的哈比神头戴的是纸莎草。在诸多金字塔文或者纸莎草文献中也可以看出称谓的不同,上埃及的哈比神全称叫\"Hap-reset\",他的妻子Uatchet是一只兀鹰。而下埃及全称则叫\"hap-meht\",他的妻子Uatchet则被说成是一条眼镜蛇。上下埃及统一以后对哈比神的说法也统一起来,所以后期的雕塑中莲花和纸莎草会同时出现在他的身上。
传说中的这位哈比神是一位风流成性的\"神仙\"。他经常背着自己的妻子与水之深渊的女神努恩(Nun)幽会,并有一个私生子拉神。天知道这位如水的女神看中了这个半男半女的家伙什么地方。
好在古埃及人是善解人意的,只要能有足够的河水来灌溉土地,他们甚至愿意每年再额外为这位好色的河神娶一位漂亮的偏房。
河神的婚礼
每年的六月,尼罗河水开始变绿。这就是将要泛滥的前征兆。
每到八月份,河水漫过堤坝把大片的良田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洪水要持续到十一月份才逐渐退去。周而复始,年年如此。
饱受干旱之苦的古埃及人并不把这种泛滥视为灾难,相反他们还要载歌载舞地庆祝尼罗河的泛滥。可见\"水深\"和\"火热\"并不是一种可以相提并论的概念。

古埃及人所制作的手镯。
每年的六月第十二夜是埃及传统的\"落泪夜\"。那天晚上无论男女老幼都要换上节日的盛装,依次到河边哈比神的木雕像前颔首施礼。主持仪式的祭司高声颂读着祈祷词。然后人们围火歌舞,吹吹打打地欢庆将要到来的洪水。
据说尼罗河的泛滥和前河神奥西里斯有很大的关系:奥西里斯遇难身亡以后,他的老婆伊西斯悲痛欲绝,泪水持续不断地洒落到尼罗河里致使河水暴涨。人们为了让女神节哀顺便,开始敲锣打鼓,唱歌跳舞。女神果真如大家期待的那般破涕为笑。因为女神的眼泪有神奇的功效,所以河水所到之处,无不五谷丰登。这也算是\"落泪节\"的由来吧。
这个传说本身就是自相矛盾:明明是盼水,却又阻止女神流泪。就算能以凡事有度来暂时塞责,女神的悲喜转换也快得让人有些接受不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女神经历的丧夫之痛,如何是一群蚁民敲锣打鼓所能化解得了的呢?女神明明知道自己有法术让老公起死回生,却不抓紧时间找回丈夫七零八乱的肢体,以免那些碎肉会落入虎狼之口,而是坐在河边抹眼泪,难逃做作的嫌疑。

这种银制的手镜用起来非常方便,手柄上的人头像被刻意夸张,生动有趣。
无论传说是否经得起推敲,我们都能看得出来故事里并没有河神哈比什么事。最多在你的一亩三分地上,给你施个礼就是了。也不知道从哪个王朝开始,居然流行起给哈比神娶亲的仪式,而且是从部落中推选出来的真正的美女!传说流传到这里浪漫中就有点血腥味了。
其实不仅古埃及,很多民族都有拿活人做祭品的经历,而且牺牲品大多是纯洁美丽的少女。我们的历史中西门豹治邺就有给河伯娶亲的故事。可惜西门豹没有生在古埃及,所以这个陋俗一直延续到希吉莱(伊斯兰历)第20年,穆斯林的大军征服了埃及,这种带有血腥气息的仪式才算结束。
那年六月,当地哥普特族的族长向穆斯林的新任总督艾尔萨来请愿,说哈比神是庇佑他们丰收吉祥的神祗,而他们的传统是每年为这位河神娶一位漂亮的妻子。
艾尔萨总督不是一个少见多怪的人,更何况穆斯林民族实行的也是一夫多妻制。不过艾尔萨总督还是对把一个纯洁美丽的少女扔到河里去感到不可理解。所以他当即就拒绝了族长的请求。由此一个延续了多年的传统陋习到此终于废止了。由此看得出艾尔萨总督也是一个懂得怜香惜玉的男人呢。
机缘巧合的是当年恰巧遇到干旱,期待中的洪水并没有如期而至,所以百姓开始怨声载道起来。后来艾尔萨总督也有些坐不住了,他给穆罕默德的女婿欧麦尔写了一封信,详细汇报了他对这件事情的处理。
欧麦尔亲自回信说:我认为你做得对。伊斯兰必须反对一切愚昧的习俗。随信附有一份给河神的声明,请将它投入尼罗河中。声明是这样写的:
\"真主的仆人欧麦尔致尼罗河神,
如果你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流淌,
你想歇就歇吧。
如果你是为万能的真主而流,
那么,
我们祈求真主的恩赐,
你就老老实实地让河水再次奔流吧。\"
艾尔萨总督遵从了欧麦尔的指示,把信件投入到尼罗河中。更巧的是第二天河水开始上涨。从此以后,部落中漂亮的姑娘们不用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了。埃及的少男少女们又开始他们\"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幸福生活了。
随着伊斯兰人的占领,阿蒙神老迈退休,哈比神渐渐接受了他的新上司——真主大人的领导。至于每年一个的老婆,上司不让娶,就不娶吧,更何况习俗沿袭了这么久,哈比神早就妻妾成群了,也就不在乎多一个少一个了。倒是质朴的埃及人觉得亏欠了他们的河神,所以每年一度的\"落泪节\"上,他们把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三世雕成美女,敬献给尼罗河神,希望他们能永结秦晋之好。

舞蹈的女子,画面有一种稳定的对称美。
这个习俗直到今天还在流行,如果你去埃及,或许还能赶上参观这个仪式呢。
哈比的水罐
有关尼罗河的泛滥除了伊西斯的落泪说,在古埃及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这个说法和哈比就有直接的关系了。
在这个传说中,哈比有一个无底的水罐,每年到六月份的时候,他就把水罐倾斜,这样罐里的水就会源源不断地流进尼罗河。这样一个宝贝罐子,几乎顶上观世音菩萨的净瓶了。不过哈比每次倾倒他的罐子时,倾斜的角度却并不相同。同是一个罐子,倾斜角度不同,流出来的水当然也不是一样多的。所以古埃及守着尼罗河也一样会有旱涝灾害。
如果尼罗河的水多了,久不退去自然错过农时;或者退水后重新涨上来,播下去的种子就只能被水淹没。而水少了,离河岸远一些的田地得不到良好的灌溉,收成自然也要打一定的折扣。所以古埃及人希望他们的河神最好每年都把流量掌握到不多不少的程度。
凡事确实有度。那么尼罗河水涨到什么程度才正好合适呢?古埃及人并不难为他们的河神,而且为了便于河神随时参考,他们选择了河神身边的参照物来作标准,这个参照物就是河神的儿子们。

人形化妆匙
传说河神有4个儿子,他的4个儿子加起来差不多是27英尺。尼罗河的平均水位在27英尺的时候,既不会发生旱灾也不会发生洪灾。27英尺合差不多8米多高,看来哈比的每个儿子身高也都在2米以上的。

像衣领一样的项圈,华丽而精致。
可不要小看了这个27英尺,这可是防灾减灾的重要依据。这就有点像我们的天气预报中说的,降雨量比往年偏多的时候,要做好防洪准备;降雨量少于往年,要提前准备抗旱保苗一样。看来古埃及人很早以前就有防灾减灾的意识了,这一点倒真得感谢哈比的儿子们,因为他们长得不高不矮,恰好合适。
尼罗河颂
勤劳的古埃及农民在这片土地上获得了良好的收成。他们已经意识到尼罗河对他们的生存是致关重要的,连公元前5世纪到过埃及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都说埃及人获得的膏腴之地,乃是\"尼罗河的赠礼\"。古埃及人把尼罗河视若神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按时举行隆重的祭礼,并不忘奉献自己由衷的颂诗。
这是我们从墓志铭文和纸莎草文献中摘录出来的有关尼罗河的颂诗。
你来到这片土地,
平静地到来,给埃及以生机。
你送走黑夜迎来白昼,
我们感谢你给我们的指引。
你种植拉神开垦的花园,
你给行走者以生命。
你永不停息地灌溉着土地,
沿着你从天国走来的旅程。
你是食品的珍藏者,赐给我们谷物的人。
给每一个人带来光明。
尼罗河的洪水啊,我已为你备好了祭品,
磨刀走向公牛,
举行盛宴欢迎你。
如果家禽不足以称你的心,
我们就捉住旷野中的走兽,
架上纯洁的火,
并献给所有的神。
大水到来,欢乐也随之而来。
所有的心都开始高兴,
他以泛滥滋润着大地,
快乐征服了人们。
润泽了这里,又在别的地方建立,
无人与他一起工作,
食品来了,他无需神祗的参与,
他使人们欢欣,
他在黑暗中散布光明,
在他放牧的牧场上,
以他的威力使一切诞生。
以他的水给母腹中的婴儿生命。
人们换好衣服,种植他的花园。
他关心自己的仆人,
为他们建立黄昏和正午。
照耀,照耀!尼罗河,照耀着!
用你的牛群哺育着生命,
用你的牧场哺育着公牛。
照耀着,尼罗河,你的光荣!
古埃及的农业
眼看着春华秋实,寒暑交替。古埃及人明白了\"春种一粒籽,秋收万颗粟\"的客观规律。
其实上天对古埃及的恩赐并不厚重。浩渺的沙漠中丝毫不含有机质和土壤水,根本就不具备种庄稼的条件。
不知道聪明的古埃及人有没有尝试过在沙漠里播种。

这幅壁画发现于底比斯的一座坟墓里,画面用大色块和粗线条表现景物,体现了当时普通埃及人民丰裕富足的生活。
这个问题看似可笑,不过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嘲笑古代埃及人——人类掌握的所有自然规律都是在这种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中总结出来的。
尼罗河的洪水过后,留下的淤泥一定是杂草长得最茂盛的地方。古埃及人明白以后开始感谢哈比神。所以,他们认定哈比神一定也是掌管粮食和鱼的主神。
尼罗河的泛滥仅仅给古埃及人提供了发展生产的客观条件,剩下的事情还要由勤劳智慧的古埃及人亲自去做。
其实古埃及人从洪水还没有完全退去就已经开始忙碌了。他们在被洪水淹没的土地上筑起一道道的土坡,从而把一片汪洋分成一个个的蓄水池。洪水退却,池水干涸,肥沃的淤泥均匀地留在田里。古埃及人便是那儿播下了他们希望的种子。

农耕图,第十九王朝。
不知道有没有学者考证过古埃及人筑起来的那道土坡是不是最早的田垄。
古埃及人最先培育的农作物是稻谷,而后是大麦、小麦、亚麻、豆子,他们甚至还学会了种植葡萄。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对人类文明贡献大小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有了充足的口粮,埃及从此结束了狩猎和采摘的原始部落生活,在一个地方长期定居才成为可能。也正是有了长期定居的先决条件,才具备了文明发芽的肥沃土壤。
仅仅懂得利用尼罗河的泛滥来种植庄稼还不足以显示古埃及人的聪明。他们开始有目的地修建一些土石工程来达到灌溉的目的。比如沙都夫(Shaduf),沙都夫更像是一架放大的天平,一头悬挂的是桶,另一头则是维持平衡的石块,通过枢轴的调节达到汲水的目的。沙都夫比抽水机是要差一些,但比一担一担地挑水,效率却是成倍提高的。
在国家建立起来以后,兴修的水利工程也成了最重要的公共设施之一。如今开罗附近还保留着当初的工程遗迹,当然它的实用价值已经被考古价值完全取代了。
有了充足的口粮,古埃及人的圈里多了牛、羊、猪、鸭、鹅,这是一幅多么让人羡慕的田园风景画啊。
但是,任何时候劳作都是辛苦的,耕田的古埃及农人打起了圈里牛的主意:这家伙身高体健一定有劲,赶出去耕个田、拉个车什么的不知道能行不能行。要驾驭这么一个庞然大物还真不是那么容易,不过古埃及人还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成功。一幅公元前2700年的壁画上就记录着两个农民用牛耕田的真实画面。画面上的公牛虽然依旧长着两只尖利的犄角,不过神情非常恭顺,两个扶犁的农人昂首挺胸,满脸的自豪说明了一切问题。

农耕雕像,刻画反映了古埃及人进行农耕生产的一个场景。
古埃及人的生产画面美则美矣,不过要称得上\"完美\",毕竟还差这么一点点:埃及没有铁矿。资源的匮乏制约了古埃及人冶炼技术的发展,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古埃及人耕田用的还是木犁石犁,好在尼罗河边的土地是松软的,而沙漠边缘耐旱的树木材质又是非常坚硬的,如此,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一些缺陷。
不过,客观地说,古埃及人对青铜器的冶炼技术掌握得倒不算晚。大约公元前16世纪,青铜冶炼业在古埃及推广应用起来了。有了青铜器的帮助,古埃及的农业发展更为迅猛。有的地方农作物开始一年两熟甚至三熟。
其实即便在今天,埃及的长绒棉依然占据了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其他地方的棉绒纤维超过31.8毫米就算优质品种了,而埃及长绒棉的纤维长度在33.4~40毫米之间!不仅细长,而且光泽鲜亮,染色效果好。我们不能不说,尼罗河冲击而来的淤泥多少有一点神奇色彩了。
纸莎草
纸莎草是埃及的一种特色植物,在很多壁画或者雕像建筑中经常可以见到。哈比神的头上就常装饰这种饰物,著名的卡纳克神殿的石柱顶端也雕刻着盛开的纸莎草花。由此可见,纸莎草在埃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这幅著名的莎草纸画中,太阳神放射出花朵般的光芒。
纸莎草是尼罗河沼泽地里一种类似芦苇的水生植物,多年生绿色草本,扦插茎体即可繁殖。茎的中心有白色的叶髓,叶子呈三角形,茎端为细长的针叶,四散开来,有点像蒲公英,最高可长到十英尺。
正是这种随处可见的植物,给古埃及人提供了意想不到的便利。
首先纸莎草的嫩芽可以食用,据说味道还不错,很像嫩竹笋。这在庄稼收成不好的时候,完全可以代替一部分口粮;庄稼丰收的年份则完全可以把它晒干后做燃料。如今非洲很多地方仍在烧这种东西。
除了吃和烧,古埃及人还试着用它编织席子,它丰富的纤维被晒干以后变得坚韧耐磨。这种特性被做成鞋子以后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十八王朝的法老王图坦卡蒙的随葬品中就有一双纸莎草编制的鞋子,而且脚踝处还有一个精巧的皮扣带呢。
不知道是不是纸莎草细密的席子给古埃及人的启示,这种植物居然被聪明的古埃及人做成了小船(skiffs),而且还真的做得滴水不漏。古埃及的渔民终于可以驾着它在尼罗河里劈波斩浪了。
一种草本的植物能造成船,看来古埃及人还是在这方面下了一番工夫的。至于制作的工艺现代人已不得而知。
不过在1970年,一个叫海伊达的古人类学家根据一个公元前2300年前的草船模型成功建造了他的仿古纸莎草船:底格里斯号。海伊达驾驶着这艘船从红海出发,越过印度洋,进入波斯湾,最后差点成功穿越了大西洋。所以有此类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和他取得联系。顺便告诉你一下,1970年的时候他还是挪威的一个大学教师,现在也许早该退休了吧。
用纸莎草而不是用木头去造船确实很让人拍案叫绝,不过这还不是最绝的。最绝的是古埃及人用它成功制造了可供书写的纸。这就是古埃及著名的纸莎草纸,又叫法老纸。
古埃及人用这种纸书写了人类第一部史书。后面我们将用一节专门介绍造纸的全部工艺流程。我们可以借此比较一下这和蔡伦的造纸术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这种毫不起眼的植物,在古埃及确实发挥了最伟大的功能。时光流逝到公元2000年,现代人又发现了栽培着纸莎草的沼泽地有治理污染的神奇功效。当然环境污染是现代人的创新。那时候的古埃及发展的肯定是绿色农业,古埃及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神奇功效也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艾伊眼里的世界
阿里斯老爷的陵墓修建完工的时候,艾伊被叫到了老爷面前。艾伊低垂着头,不敢言语,等着阿里斯老爷把手上的那碗大麦啤酒喝完。
阿里斯老爷清一清嗓子:\"艾伊,去,把我的土地、牛羊、奴仆及所有的,画到我安睡的地方,让我的一切永远陪伴着我。\"

一个几乎赤裸的女仆正在侍奉身着华丽服饰的贵妇们用餐。人物对比鲜明,有很强的写实意味。

一个背水人的脊背被过重的负担压弯了,这种超负荷的劳动是多数埃及下层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艾伊还是不说话,默默地跟着管家去拿颜料。
阿里斯老爷的陵寝在村庄西面的一块高坡上——那是太阳落下去的地方。陵寝很大,所有的墓壁上都还是一片空白。艾伊挑一块黑色的颜料开始画老爷肥沃的土地。然后他画的是弯腰扶犁的自己——他希望自己能永远为老爷耕种这块土地。前面他画的是圈里最温顺的那头牛。艾伊手中的鞭子打到了它的身上,它腿上的肌肉紧绷了起来。
他的妻子莎雅跟在后面在点种。再往后是五岁的儿子牵着山羊在驱赶偷吃种子的鸟雀。儿子另外一只手里拿着一把五月花,他可不是在贪玩,他还肩负着除草的任务呢。
艾伊拿起一块黄色的颜料——老爷的谷子熟了。而他自己的手中则多了一把木制的弯把镰刀,刀口镶嵌着燧石的刃口。莎雅把割下来的谷穗装入大桶里准备运到打谷场。而小儿子则在捡拾落到地上的谷穗,以做到颗粒归仓。
不远处,几个农奴在赶着驴运送着这些收割下来的谷穗。他们把这些谷穗倒到打谷场上,赶着母牛和驴子踩踏以使谷粒和谷壳分离。一些女工手里拿着长长的叉子把稻草挑出来,而另外一些女工则端着芦苇和棕榈叶编织的筛子清除着稍大一些的穗梗和杂草。
扬谷者的木铲甩得高高的,谷粒飞出去,谷壳被风吹走。剩下的事情就该交给书吏来过磅了。该画阿里斯老爷了,他比其他的农奴和管家要大二三倍,笑眯眯地听着掌管仓库的官员在汇报:哪一些会被留做种子,哪一些用来抵交税赋,哪一些做农奴的口粮,哪一些又被做成面包和啤酒。
墓壁上还有一块地方是空着的,就画老爷的菜地吧,豌豆,扁豆,洋葱,莴苴,黄瓜……
另外一间墓室的墓壁上艾伊也打算好了,他将要画枣树、无花果、葡萄和石榴。树下面可以画牛、羊、猪、鹅了。当然艾伊还要画狩猎、捕鱼和祭祀的场面。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这些墓室里的壁画就是古埃及农业的真实写照。
世界上最早的花园文化
我们不能不提到古埃及的花园文化。
不管是种植蔬菜,种植水果,还是用大麦酿造啤酒,都不能让我们如此惊叹。因为所有这一切都是围绕着自身的繁衍而进行的。
凡是活着的动物都会吃,主动地开拓食物资源,不过是人类智商高于其他动物的表现罢了。即便是古埃及人最初的养蜂造蜜,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低级的感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