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中国史 > 皇宫留谜(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皇宫留谜(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皇宫留谜(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皇宫留谜(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闻明,张林等编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学苑音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5-01

书籍编号:30046003

ISBN:978780135702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858000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全书内容:

中国历史百科


皇宫留谜(下)


闻明 张林 编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学苑音像出版社

编写说明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赴后继,绵延百代。


中华文明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伟人巨匠,英雄豪杰。


鲁讯先生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可谓博大精深,流光溢彩,每个中华儿女无不为拥有这份丰厚而珍贵的文明遗产感到无比自豪。中华文明是我们民族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结晶,是我们灵魂的生发与归依,是我们内在生命的本源。它滋养了我们的心灵,激发着我们的创造力,并孕育着我们民族的未来。传承中华文明即是在延续我们民族的灵魂。在21世纪的今天,新一代的中国人更需要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中汲取营养,提高人文素质,树立文化自信。《中国历史百科》的编辑出版的意义即在于此。


《中国历史百科》在吸收国内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华文明悠久历史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融为一体,直观的介绍历史发展进程,全书以2000多幅珍贵图片,配以300多万字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了中国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


全书共分为24卷(48册),具体内容如下:


中国历史百科之一:文明历程(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二:王朝世系(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三:赫赫天朝(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四:大事录要(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五:皇权典制(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六:官称衙署(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七:皇权刑律(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八:千年重农(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九:考选科举(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国门内外(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一:自足经济(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二:百家沉浮(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三:青史垂名(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四;皇宫留谜(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五:疑案寻踪(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六:状元全录(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七:阉宦兴衰(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八:优伶春秋(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九:典籍源流(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二十:刑具淫威(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二十一:史籍精华(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二十二:史海温故(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二十三:逸趣名人(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二十四:谈闲说怪(上、下册)


因本书规模较大,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中国历史百科》编委会


2008年2月

宋元帝王之谜


赵匡胤黄袍加身之谜


周世宗柴荣临死前,因猜忌而罢免禁军主帅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军职,命赵匡胤接任,使他掌握了后周最重要的军权。世宗死后,幼子柴宗训即位,因年仅七岁,主少国疑,政局不稳。


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一,镇、定二州传报北汉与契丹联兵南侵,宰相范质、王溥决定派赵匡胤率军前往抵御。军队方始调动,京城开封即盛传“策点检为天子”的舆论,惟独内廷晏然不知。正月初三,大军出发,天黑前到达开封东北40里的陈桥驿。当晚,赵匡胤酒醉就寝,其弟赵匡义和赵普等组织策动兵变。忠于赵匡胤的禁军将领纷纷议论,说当今皇帝年幼,将士即使出死力破敌,又有谁知道。不如立点检为天子,再北征也不迟。这些话,使将士中的兵变情绪渐渐高涨起来。赵普见事已成熟,要求诸将严禁士兵剽掠百姓,以安定都城人心,保证“兴王易姓”顺利进行。次日凌晨,众将士手执兵器,来到赵匡胤的寝所,齐声喊道:“诸将无主,愿立太尉为皇帝。”并把象征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罗拜高呼万岁。这就是众多史书号称的“陈桥兵变”。


赵匡胤一待黄袍加身,立即率大军回师开封。他当众宣布:回京师后,不得惊犯后周幼帝、太后,不得侵凌后周公卿大臣。兵变队伍进城后,秋毫无犯,市井平静。后周宰相、大臣闻变失色,个个手足无措。侍卫亲军马步军副指挥使韩通欲召集兵士抵抗,为兵变士兵杀死。宰相范质、王溥被抓到赵匡胤面前后,见势不妙,只能相继跪拜,口呼万岁。


就这样,赵匡胤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正式登上皇位,改封后周幼帝为郑王,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


长期以来,对陈桥兵变中的许多环节,后人提出了众多疑问。司马光《涑水记闻》说赵匡胤北征前,“京师喧言,出师之日,将策点检为天子”,当时城中富户一看时局要乱,慌忙带了全家往外州跑,只是宫中不知道要发生兵变。如此,未兵变前早有人看出要发生兵变换朝代了。有学者指出,宋人笔记记载说,赵匡胤早年曾到高辛庙占卜,“自小校以上至节度使,一一掷之,皆不应”。于是自言自语说:“过此则为天子乎?”一掷即中。不论这事的真假,这则在宋朝广泛流行的轶闻,正反映了赵匡胤一直有着当皇帝的野心。《宋史·杜太后传》谈到杜太后得知其子黄袍加身后,说:“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还说:“吾儿生平奇异,人皆言当极贵,又何忧也。”哪有儿子发动兵变当上了皇帝,母亲仍与人谈笑自若的?北方战事,为什么黄袍加身后,不费一刀一枪,立即就太平了?镇、定二州的军情难道不是配合赵匡胤兵变而谎称的?


民国初年,蔡东藩撰写《宋史演义》时,也产生了许多怀疑。他认为陈桥兵变是赵匡胤一手策划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史家但言非宋祖意。吾谓是皆为宋祖所欺耳。”他也提出契丹和北汉的扰边为何不见踪影了?点检作天子的谣言,是从哪里来的?兵变的部队中,哪里来的黄袍?赵匡胤称帝后,为什么首先奖赏策划兵变的功臣?他一针见血地说:“足见宋祖之处心积虑,固已有年”,“第借北征事瞒人耳目而已。”这样的怀疑,在现在通行的一些著作中都能见到,一般都认为兵变是赵匡胤自己一手策划的,契丹入侵是谎报。


近年来,又有一些历史学家对这件疑案进一步探索,发现了更多的疑点。李裕民认为赵匡胤夺取政权是动足了一番脑筋的。当周世宗去世时,赵匡胤刚为殿前都点检,虽有政变的实力,但反对势力甚强,侍承亲军司都指挥使李重进是周太宗的外甥,副都指挥使韩通有勇寡谋,誓死效忠周室。潞州节度使李筠养兵三万,步军都指挥使袁彦是与赵匡胤为敌的一员虎将。恭帝即位一个月后,赵匡胤开始作政变准备。不久,他设法将袁彦调任为陕西节度使,李重进调任为淮南节度使,任命自己的密友高怀德、张令铎为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控制了首都军队的主要位置。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一,镇、定二州来报契丹人寇,朝廷命赵匡胤率兵出征,此时大权在握,可以发动兵变了,但没有发动,原因是他对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吃不准,万一不同意兵变,事情就会变复杂。正月二日,赵匡胤命慕容延钊率前军出发,自己为了不让人怀疑,宣布将于次日出发。四日发生陈桥兵变,然后回城登殿做了皇帝,这时慕容延钊仍不知情,继续一心一意向北进发。赵匡胤发动政变,其实是早就有预谋的。


美国学者刘子健认为陈桥兵变时赵匡胤在睡觉,醒来已是黄袍加身,那是宋代史料对他的美化,在黄袍上再加上了一件道德化合法化的外衣。关于兵变的主谋,清代学者认为是宋太宗和赵普,也有人认为是宋太祖,但从史料来看,太祖是主角,可是他不便自己活动。太宗是皇亲国戚,到处联络,也不怕受人怀疑,他是主要的执行者。至于赵普,与军队的关系较浅,居于次要地位。


顾吉辰认为赵匡胤典掌禁兵后,在他幕下组成了以他弟弟光义、赵普、李处耘等人为核心的智囊团,同时又聚集了一批知兵善战、老于兵事的领兵武将。在推翻后周政权的过程中,赵匡胤制造了许多政治谣言。如赵匡胤出发征契丹的那一天,号称知天文的军校苗训,“见日下复有一日”,就说“此天命也”,意谓赵匡胤当皇帝是上天授命的。周世宗之前攻打契丹时,无意中发现木牌一块,上面写着“检点做”三个大字,这无疑也是赵匡胤故意弄出来的。大军临出发北征时,赵匡胤制造京城内策立新天子的谣言,还通过道学家之口,散布“赵点检作官家”的言论。契丹入侵,也是当时伪造出来的。后周末年的这场政治谣言,直接导致了赵宋王朝的顺利建立。至于许多宋人笔记上谈到的赵匡胤是真龙天子,是命中注定的言论,是后周这场谣言的继续和延伸,为赵氏篡权制造合法合理的理论。


当然,也有一部人认为陈桥兵变是无疑可谈的,应以史书记载为准。他们认为镇、定二州的军情不是谎报,在《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书中全部可以找到。二州的节度使郭崇和孙行友不是赵氏集团的人,在宋初被解甲归田,他们怎么会编造假情报?契丹趁后周主少国乱之际起兵入寇,完全是有可能的。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认为五代时期的皇帝,常由军士拥立,相沿以为故事,下凌上替,祸乱相寻,这样的例子可以找出很多。


陈桥兵变导致的黄袍加身,是赵压胤等人预谋的,还是偶然发生的,看来依然是个历史之谜。许多人对这个问题仍十分感兴趣,将会不断地争论下去。


宋太祖习武之谜


人们总认为,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往往是武勇过人的,能亲自跃上战马执锐挽强、摧坚陷阵,如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事实也的确如此。但如要问在这些开国皇帝中,谁真的是武艺高强,有过人之处的,恐怕没有人会想到竟然是宋太祖赵匡胤。武打小说、电影电视中描写的一些明清帝王精通武术的故事,其实不足为据,至于一些以帝王命名的拳种套路,更是依托附会,戏说而已。


赵匡胤是河北涿州人,出身将官世家,武艺高强,胆识过人。他二十多岁时投靠郭威。郭威篡夺后汉政权时,他是积极的拥护者。后周建立后,他被迅速提拔起来,官至忠武军节度使。此后,他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破北汉军,攻南唐,屡立奇功,升任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的最高统帅。周世宗去世,他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得政权。在他的一步步走向帝位的过程中,他的武功起了很大的作用,使他能团结一大批文臣武将,最后实现自己的目标。


赵匡胤的武功主要在拳、棍二个方面。赵匡胤的拳后代称为太祖拳,在明代的一些武术兵书中有详细介绍。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卷14《拳经捷要篇》中说:“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化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从这段话中看出,宋太祖最擅长的长拳有三十二种套路,此外他也精通六步拳等其它三种拳法。戚继光的枪法老师唐顺之说宋太祖的长拳套路中特别善于用腿,当时称为赵家拳,由于实战中很有效果,后代人认为是“神拳”。


宋太祖的长拳具体拳势有哪些,其实到明代已大多失传,但在戚继光《拳经》中谈到的“探马势”肯定是太祖长拳的一势,而且很有可能是代表性的招势。《拳经》说:“探马传自太祖,诸势可降可变。进攻退闪弱生强,接短拳之至善。”这种拳势可能是在进攻过程中的防守招式,是应接对方短拳的最有效一招。唐顺之说“凡打法行着多从探马起”,即开打时首先用探马势,因为这是一个有着多种变化的招势。戚继光又说:“挪更拳法探马均,打人一着命尽。”探马势和其它拳势相结合,就能一拳致人于死地,毫无疑问它是长拳中的精华。一直到明代,有很多人仍在传习太祖长拳,尤其是山东人情有独钟,江南学武艺的人也很感兴趣。


宋太祖还擅长棍术,相传有“一条杆棒打天下”的说法。明代小说《水浒传》第一回中说太祖“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水浒传》的许多说法来自于南宋时人们的记录,应该是有所依据的。如宋人蔡僚《铁围山丛谈》曾谈到太祖没有发迹时,常手握一杆纯铁棒,功夫很深。铁棒很重,而宋太祖膂力过人,时间一长,棒上还有手指痕迹。蔡僚是北宋末年蔡京的孙子,小时能有机会出入皇宫,还亲自看到过这杆铁棒,他的讲法肯定是比较真实的。明人《飞龙传》是专讲宋太祖发迹的长篇章回小说,它的前身是宋人话本《飞龙记》,里面也讲到宋太祖善于用棍,打遍天下豪杰无敌手。


宋太祖的铁棍挥舞起来很有讲究,明代人称为“腾蛇棒”,认为是棍棒中的第一等。从这个名字中可以看出,宋太祖舞铁棍的速度极快,外行人看起来像飞动的蛇一样扭过来扭过去。清代人说太祖棍法有三十六路,是棒法的开山祖,虽有言过其实的嫌疑,但宋太祖精于铁棍,并且发展出了一定的套路应是可以肯定的。


宋太祖不但自己精于武艺,骁勇敢战,而且还将拳棍武术传习给手底下的士兵。宋朝人编的《宋朝事实类苑》说宋太祖训练部队有独到的方法,他将武术灌输给将士们,使士兵以比试武艺和角力斗殴获胜为荣,武艺高超的给予奖励。他身边聚集着数十位武林高手,个个身体健康强壮,每人同时能对付好几个人,上下山坡像飞马一样快。这数十位高手都是他亲自挑选的,平时他们与宋太祖相互切磋技艺,一起练功。宋太祖的拳棍可能就是通过这批人流传到世间,越传越广。以宋太祖命名的拳、棍明清以来时有所见,在今天的河北、山东和东北的一些地区,仍有自成门派的太祖拳或以太祖命名的拳法,相传民间的九龙棍、蟠龙棍等都与宋太祖有关,一些武术门派在举行活动以前常会祭祀艺祖赵匡胤。


虽然我们今天还不知道宋太祖拳棍的具体套路,但不能否认宋太祖是历代皇帝中精通武艺的第一人。


宋太祖赵匡胤离世之谜


宋太祖赵匡胤上台后,大刀阔斧,整顿军队,调整了行政机构,集中了财权,从而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同时,他先后平定了南方的一些割据政权。正当他雄心勃勃,大展宏图之际,做了十七年皇帝的赵匡胤却于开宝九年(976)十月二十日晚上突然离世,年仅五十岁。对于他的死,《宋史》等官方的记载十分简单,不讲是什么原因。数十年后,民间的笔记小说开始谈及宋太祖之死。由于谈起这件事的笔记小说极为庞杂,不久就越描述越玄乎了。


北宋僧人文莹的《湘山野录》是最早谈起的一本书。书中说:十月二十日这天晚上,天刚暗,星斗明灿,宋太祖满心喜欢。不一会天气突然起了变化,阴霾四起,雪雹骤降。宋太祖命人打开端门,将自己的弟弟开封府晋王赵光义召来。赵光义来后,太祖让他进了寝宫,两人酌酒对饮,太监、侍婢全部退下。只见烛影下的赵光义不时地在桌子旁站起来,好像一副不胜酒力的样子。二人喝完酒,已是半夜三更,殿前的积雪已积到数寸。赵匡胤拿了斧头刺雪,回过头来还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之后太祖脱了衣服睡觉了,不一会鼻息如雷霆。当晚赵光义留宿在宫殿内。将近五更时,在宫殿周围的人一点也没有听到什么声音,太祖已经驾崩了。当天赵光义在灵柩前即位。宣读遗诏结束,近臣瞻仰宋太祖遗容,只见“玉色温莹,如出汤沐”。


很多人认为这条资料不是空穴来风,虽不能说字字准确,但也大致可信,所以习惯上将太祖死的过程称之为“烛影斧声”。


另外,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也记录了宋太祖死时的一些情景,没有说宋太宗是杀宋太祖的凶手,却讲到了太宗是怎样篡位的:太祖刚死时,孝章宋皇后让内侍都知王继隆召太祖子秦王德芳。王继隆知道宋太祖一直有想法要传位给晋王,所以不到德芳的家里,而亲自一人直接来到晋王家里。刚近晋王府,见医官贾德玄坐在门口,问他为什么来,德玄说:“昨夜二更时,有人到门口来叫我,说是晋王召。到门口一看,却不见人影。我恐晋王有病,所以就赶来了。”王继隆觉得很怪,就告诉他太祖已死。叫开门,两人一块见到了晋王。听到宋太祖死的消息,晋王大吃一惊,犹豫再三,不敢前去,说:“让我和家人商量一下。”跑进内屋后久久不出来。继隆催促他说:“时间太久了皇位要为他人抢走的。”于是与晋王雪地里步行至宫门。三人来到寝殿,宋皇后听说继隆回来了,问,德芳来了没有,王继隆回答说:“晋王至矣。”宋后见到晋王,愕然不知所措,连忙改口称“官家”,还说:“我们母子的性命,全部托给官家了。”


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是研究宋代历史的一本重要著作,综合了上述这些书而录人,使得“烛影斧声”这个千古之谜更广泛地流传开来。


历代很多人认为宋太祖死得太突然了,而且与这些故事的主角宋太宗赵光义有关。宋太祖之死,是宋太宗下毒手的结果。不过宋太宗是怎样下毒手的,却有各种不同讲法。


有人认为是赵光义在酒中下了毒。《默记》卷上记载,宋太宗曾以牵机药赐死李煜。《烬余录》说,孟昶和钱也是被宋太宗毒死的。酒中下毒是太宗的惯用手法,宋太宗与医官程德玄的关系十分特别,可能是德玄用医术帮助了宋太宗登上皇位。


有人根据《烬余录》甲编的记载,认为宋太宗调戏花蕊夫人而被宋太祖发现,一时性起杀了太祖。该书说:宋太宗平日里在太祖面前多次称赞花蕊夫人费氏很有才能。几个月后,蜀主孟昶死。太祖很想看看费氏长得怎样,就马上召费氏入宫。由于费氏十分敏慧,宋太祖十分欢喜她,把她留在身边长达十年之久。这天晚上,太祖因病卧床。到了半夜,太宗就叫他,见太祖不应,就乘机调戏费氏。太祖醒过来看到后,用玉斧砍赵光义,于是两人扭打起来。等到皇后和太子来时,太祖已经奄奄一息了。赵光义砍伤太祖,感到十分羞愧,慌慌张张地回到自己的府第。第二天早上,宋太祖崩。有关专家认为,太宗戏妃直接导致了“烛影斧声”的发生。宋太宗好色,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他曾经强抢过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霸占了李煜的后妃小周后,还掠夺北汉嫔妃。


有学者认为调戏花蕊是偶然事件,太宗要杀死太祖的真实原因是二人之间权力分配不均。赵匡胤只知道防范大臣,却放松了对弟弟的防范,致使他权力坐大,超过了皇族集团内部任何人,因此自然地引起赵光义早日登上龙位的欲望。二人在军事、迁都方面主张都不一样,矛盾激化的结果使赵光义最后决定干脆一不做二不休。


一般人认为是宋太宗杀了宋太祖,但也有不同的意见,认为宋太祖并非死于暗杀,他的死与太宗无关。明清时期已经有许多人提出了“斧声烛影”的事不可信,在抗日战争时期逝世的宋史专家张荫麟撰文,也说太祖不是死于暗杀。另有人认为宋太宗杀宋太祖事实上不太可能,《湘山野录》是一部笔记,出现已是数十年之后,最多只能说宋初有这样的传闻。


日本有个学者叫荒木敏一,他认为赵匡胤很爱喝酒,可能是得了高血压脑溢血之类的急病,抢救不及,才一命呜呼的。这个观点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认为宋太祖的确是喜欢饮酒,但事实上他早在建隆二年(961)就对近臣说:“沈湎于酒,何以为人?朕或因宴会至醉,经宿未尝不悔也。”他对饮酒早已有所节制,所以不可能死于饮酒过度。


另有学者发现赵宋宗室有家族病,主要是由躁狂忧郁症引起的暴亡、早亡、精神病,这些病都会遗传。赵氏家族第一代赵匡胤五人,善终者只有太宗一人,其余不是早亡就是暴卒。第二代太祖四子中,忧死和早亡各占一半,宋太宗九子,得尽天年的只有一人。赵氏一、二代共二十八人,其中夭死四人,一个年龄不详,余二十三人平均年龄只有四十一岁,比宋代上流社会平均六十二岁小得多。在《湘山野录》等书中,作者毫无暗示太祖死得不明不白,到是后人在疑神疑鬼。而且当时夜宴在皇宫内进行,太祖召太宗进宫,太宗根本无法预作准备。宴会间左右不曾离人,太祖入睡时也无异状,又有侍寝守护,说是太宗谋害简直不可思议。赵匡胤的死因是遗传性家族病,是由于躁狂忧郁症愈后,又患了脑动脉破裂症,即通常说的脑溢血。史书中记载赵匡胤死前的许多情形,都是脑溢血的典型症状。


赵太祖死于非命,这是许多人都能够接受的,但到底是病死还是被杀死,目前仍然没有确凿无疑的证据可以使大家都加以信服。但就太宗在此后心安理得地登上帝位不是让给太祖长子德昭,及此后将具有资格可能承袭皇位的皇族全部借故翦除来看,太祖之死应该与太宗有关。《湘山野录》上的记载多少有点吞吞吐吐,说明了早在宋代就有人开始疑神疑鬼了。自明代程敏政的《宋纪受终考》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研究此事的文章层出不穷,认为这一事件纯属篡弑性质,似已作为定论。至于案情的某些细节,却因年代久远,证人证物早已灰飞烟灭,根本不可能再作出确切的判断,仍可称之为千古之谜。


宋仁宗生母之谜


看过京戏《狸猫换太子》的人都熟悉这样的一个情节:开封府尹包拯有一天外出巡察,行至途中,忽然一阵狂风将他的帽子吹落。包拯抬头一看,天气爽朗,为什么怪风突起?心想这风来得如此蹊跷,必有原因,就跟着帽子滚动的方向往前走。帽子被吹向了一座破窑,包拯紧追不舍。窑中住着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妇人,衣衫褴缕破旧,面黄肌瘦,但包拯从妇人的眼光中发现她并不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很有大家贵妇风范。老妇人一看来的就是人称“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双眼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一声“包卿”,把思想准备不足的包拯叫懵了,因为哪有老百姓这样叫当官的?


包拯仔细问过,才知这老妇人很有来历,原来她就是当今天子宋仁宗的亲生母亲,也就是真宗皇帝的宸妃。由于当年她生下小皇子后,遭人陷害,不但将孩子抱走,还说是生下了一个怪胎妖孽,连自己的命也要保不住。多亏宫女们冒死相救,才逃出深宫,隐姓埋名一直到今天。一个当今皇上的母亲,却从没享受过皇太后的一丝待遇,实在是可怜极了。包拯开始以为老妇人在说糊话,但当老妇人拿出当年真宗皇帝留给她的玉佩时,才知老妇并没有瞎讲。于是命人将她带回开封,并想办法让她与仁宗见面,最后二人相认,当年陷害她的恶人受到了惩罚。


这个故事虽然是文学作品,虚构的比重很大,结局相当完满,但这个故事的总体构架却有许多是依据了历史真实。历史上的宋仁宗,早年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亲生母亲其实是另有其人。那么,仁宗的生母是谁?这又是一个历史之谜吗?


仁宗自小长大到被真宗立为太子,一直以为章献刘皇后是自己的母亲。从天禧四年(1020)开始,真宗疾病缠身,国家政务都在内宫裁决,这其中的许多奏章实际上是刘皇后代批的。宰相寇准见此情形,与一些大臣秘密商议请皇太子监国,其谋很快漏泄,寇准因此罢相。乾兴元年(1022),真宗死,仁宗即位,根据真宗遗诏,尊刘皇后为皇太后。因仁宗年幼,军国重事一般都要由皇太后决断处分。从此,仁宗与皇太后每五日一到承明殿上朝,仁宗在左,太后在右,垂帘听政。


明道二年(1033),皇太后病逝,是年六十五岁。同年仁宗亲政。


说句实话,皇太后对仁宗的确关爱有加。听政后,她时常命近臣名儒为仁宗讲习经史,想尽一切办法培养他的政治能力。一些谄谀小人一再力劝皇太后仿武则天故事,皇太后朗声说:“我不想做这种对不起祖宗的事情。”宋朝的政权也就这样一直在赵氏的手中。因此当太后死后,仁宗十分伤心,悲号痛哭,茶饭不香。这时,有人看不下去了,就悄悄地劝他说:“此非帝母,帝自有母。”只见仁宗突然止哭,目瞪口呆。


仁宗的生母据《宋史》记载,姓李,最初既不是皇后,也不是妃子,而是宋真宗刘德妃的侍女。她生得端庄,言语不多。刘德妃在郭皇后逝世后,被立为皇后,但一直没有儿子,于是刘皇后将自己的李姓侍女推荐给真宗,没有多少时间李氏就怀孕了。生下仁宗后,李氏进为才人,后来又进为婉仪。地位的升高对李婉仪来说并不算是好事,因为她失去了对儿子的所有权,还在襁褓中的仁宗被刘皇后抱走了,让杨淑妃具体负责小孩子的养育,而李婉仪从此不能再接近孩子。仁宗被立为太子,接着又继位成为天子,刘太后大权在握,李婉仪只能在后宫默默地与先朝众嫔御一起,遥祝自己儿子生活幸福,却不敢向任何人表露出一丝自己才是皇太后的意思,只能把对儿子的思念强忍在心里。蒙在鼓里的仁宗一直以为自己是刘太后生的,亲切地称呼她为大,称自小把自己抚养大的杨淑妃为小。直到刘太后死,仁宗与她的感情一直很融洽。


明道元年(1032),李婉仪病重,刘太后考虑到自己也即将走完人生,所以宣布李婉仪进位宸妃。不久宸妃病逝,享年仅四十六岁。起初刘太后准备用一般宫人的礼仪置办丧事,但宰相吕夷简提醒她应该从厚。因为二人交谈时仁宗也在场,刘太后十分担心,生怕仁宗会发现其中的秘密,遂将吕宰相叫到自己的帘下,轻声地与他商量。太后怒道:“一个宫女死了,你提出要厚葬,是否想离间我们母子俩的关系?”吕夷简不慌不忙地回答:“太后如果考虑到刘氏后代的因素,丧事就应该从厚。”吕夷简的话提醒了刘太后:是啊,万一日后仁宗得知自己的身世,想想丧礼如此草草了事,活着没有沾到儿子的光,死了也没有得到礼遇,一定会怨恨自己的,一生气,说不定会迁怒我们刘家,于是马上令人以一品之礼葬宸妃。吕夷简是个政治经验极为丰富的宰相,又密令经办人员以皇后规格置办服饰,用水银宝棺。他对不能理解此事的经办人员说:“不要日后说我没有提醒过你们。”


如今刘太后刚死,当有人对仁宗说亲生母亲另有其人,仁宗一下子如何接受得了?仁宗听到自己的身世如此复杂,生母生活如此痛苦,不由得埋头恸哭,身体极为虚弱,连续几天不视朝。之后又下哀痛之诏自责,尊宸妃为皇太后,谥章懿。他亲自来到殡葬之处祭告,表达哀思。想想自己母亲仅四十六岁就故世了,外面又传言是被刘太后害死的,仁宗内心一横就派兵包围了刘氏府第。仁宗看着众人将坟墓打开,运到奉先寺,开启棺材,只见宸妃面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制,并没有鸩杀的痕迹,仁宗才知传言并不准确;于是下令撤去刘府围兵,在章献刘太后灵前焚香泣告,从此更加崇敬刘太后。


知道自己母亲后,仁宗一心想弥补生身之恩,遂对李氏家族十分关心,赐赉很厚。他多次擢升太后之弟李用和的官职,还将福康公主下嫁给李用和的儿子李玮,他想用这种方式来补偿对母亲的愧疚。


仁宗终于知道了自已是谁的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