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经典史说 > 史籍精华(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史籍精华(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史籍精华(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史籍精华(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闻明,张林等编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学苑音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5-01

书籍编号:30046031

ISBN:978780135702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8126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经典史说

全书内容:

中国历史百科


史籍精华(下)


闻明 张林 主编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学苑音像出版社

编写说明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赴后继,绵延百代。


中华文明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伟人巨匠,英雄豪杰。


鲁讯先生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可谓博大精深,流光溢彩,每个中华儿女无不为拥有这份丰厚而珍贵的文明遗产感到无比自豪。中华文明是我们民族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结晶,是我们灵魂的生发与归依,是我们内在生命的本源。它滋养了我们的心灵,激发着我们的创造力,并孕育着我们民族的未来。传承中华文明即是在延续我们民族的灵魂。在21世纪的今天,新一代的中国人更需要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中汲取营养,提高人文素质,树立文化自信。《中国历史百科》的编辑出版的意义即在于此。


《中国历史百科》在吸收国内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华文明悠久历史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融为一体,直观的介绍历史发展进程,全书以2000多幅珍贵图片,配以300多万字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了中国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


全书共分为24卷(48册),具体内容如下:


中国历史百科之一:文明历程(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二:王朝世系(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三:赫赫天朝(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四:大事录要(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五:皇权典制(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六:官称衙署(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七:皇权刑律(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八:千年重农(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九:考选科举(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国门内外(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一:自足经济(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二:百家沉浮(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三:青史垂名(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四;皇宫留谜(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五:疑案寻踪(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六:状元全录(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七:阉宦兴衰(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八:优伶春秋(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九:典籍源流(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二十:刑具淫威(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二十一:史籍精华(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二十二:史海温故(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二十三:逸趣名人(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二十四:谈闲说怪(上、下册)


因本书规模较大,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中国历史百科》编委会


2008年2月

宋辽金元史学典籍


《辽史》


记录辽朝史事的纪传体史书。元脱脱等奉敕修。全书一百一十六卷,包括纪三十卷、志三十一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记载辽代(907~1125)和建国以前的契丹及西辽的历史。末一卷是《国语解》,凡官制、宫卫、部族等以契丹语为称号者,多参考史文,略加注释;也解释了部分非契丹语的名物制度。”


辽朝沿承中原文化传统,曾编修《起居注》《日历》《实录》和《国史》,最后由宰相耶律俨(燕京李氏,赐姓耶律氏)集成一代《实录》。金朝两次纂修《辽史》,都以这部《实录》作底本。第一次由耶律固、萧永祺编修,金皇统八年(1148)完成,未刊行,元修《辽史》时已佚;第二次由耶律履、党怀英等编修,泰和七年(1207)由陈大任完成,后人称之为陈大任《辽史》,也没有颁行。元代在中统二年(1261)、世祖至元元年(1264)先后拟议修辽、金两史。灭亡南宋之后,又议修辽、金、宋三史,均因义例正统等问题争论未定,长期拖延。直到元末顺帝至正三年(1343)始由脱脱任纂修三史都总裁,决定辽、金、宋“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由廉惠山海牙、王沂、徐昺、陈绎曾四人分撰《辽史》,则以耶律俨《实录》、陈大任《辽史》为基础,兼采《资治通鉴》《契丹国志》及前朝各史《契丹传》等参订编排而成。辽朝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历年甚长(共296年),但《辽史》记录简略,篇幅很不相称。往往同一事实,分见于纪、志、表、传;且因史料来源相同,故所记仅只互有详略,而重复甚多。前人讥《辽史》编纂为“纵横舞剑”,即指此类而言。此外,《辽史》中的错讹、疏略及各纪、志、传相互牴牾之处也不少,史笔不够规范,不少人有名无姓,甚至仅载“皇太妃”之类称号,而无姓名。由于辽代的记载流传不多,《辽史》以外,有关的资料极少,因此它成为辽代的惟一史书,更加珍贵。《辽史·营卫志》在二十四史中是独有的篇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牧社会的差别。契丹宫帐的四时移动;冬夏捺钵(会议处理政务),春水(捕鹅、钩鱼),秋山(哨鹿),属于草原游牧生活传统,与中原农耕社会不同。《百官志》分列北面官(契丹草原旧有的官职)、南面官(中原传统的官职),也属于纪实的做法。


元人修《辽史》是在一年(至正三年四月~四年三月)内仓促完成。发凡起例,欧阳玄是实际负责人。但在修史过程中却多草率从事。苏天爵所提的一些建设性意见,也未能正视与采纳。甚至对同时修成的宋、辽、金三史,也没有互相进行参考补充。如王称《东都事略》记载,辽太宗耶律德光建国号大辽,辽圣宗耶律隆绪即位,改大辽为大契丹国,道宗咸雍二年(1066)复改国号大辽。出土碑志,并与《东都事略》相合。而对于更改国号一事,《辽史》却没有记载,可见修辽史的人对史局里已有的资料也未曾充分利用,造成不应有的疏漏、混乱和错误。《辽史》修成后,至正五年与《金史》同时在江浙、江西二行省刻板印行。现在通行的百衲本《辽史》虽系元刊本,恐非初刻,其中讹错亦多。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校刊本,取百衲本为底本,并吸取殿本等其他版本和前人成果,进行校注,是目前比较好的版本。


清厉鹗《辽史拾遗》二十四卷,摘录《辽史》原文为纲,参考他书条列于下,凡有异同,则分析考订,缀以按语,引用群书至三百余种,足备参考。杨复吉又以厉鹗未曾见到的《旧五代史》和《契丹国志》等征引未臻周备的资料作《辽史拾遗补》五卷,都是研究辽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契丹国志》


南宋人所著关于辽朝的纪传体史书。二十七卷。旧题叶隆礼撰。隆礼号渔林,嘉兴人,生卒年不详。淳祐七年(1247)进士,由建康府通判,历官秘书丞,奉诏撰次辽事为该书。今书前附《进契丹国志表》,末署“淳熙七年(1180)三月秘书丞臣叶隆礼上表”。显误。论者谓淳熙应为淳祐之讹。然当年及第,即奉诏修书,且于三月以前撰成上进,亦不可信。又有谓淳熙为咸淳之误,咸淳七年(1271)于理较近。该书为南宋人奉敕编次,所取皆南朝所存有关北朝的资料,与元人所编《辽史》主要根据辽朝《实录》有所不同,虽不免传闻失实之辞,亦存直书不隐之论,足资参考。纪传之外,卷首附《契丹国初兴本末》《契丹国九主年谱》,末附《蕃将除授职名》《汉宫除授职名》。又收录部分档案材料:石晋降表二、澶渊誓书二、关南誓书三(契丹致宋书、宋朝回契丹书、契丹回宋誓书)、议割地界书二,另有南、北朝馈献礼物单及宋朝劳契丹人使物件。对州县及四京本末,周邻的少数民族风俗制度,岁时仪制,都有所记载,并附有宋人人辽行程录。它是宋朝所存有关契丹的材料的总汇。旧有承恩堂本、扫叶山房本及国学文库诸版本,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贾敬颜、林荣贵的校点本,系以元刻本为底本与其他版本参校的较好版本。


《宋史》


记载宋代史事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共四百九十六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世家二百五十五卷,是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三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到五年十月,历时仅两年半,即修成《宋史》。《宋史》由丞相脱脱挂名任都总裁,帖睦尔达世、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李好文、王沂和杨宗瑞等七人任总裁,史官有斡玉伦徒、泰不华、杜秉彝、宋褧、王思诚、干文传、汪泽民、张瑾、麦文贵、贡师道、李齐、余阙、刘闻、贾鲁、冯福可、赵中、陈祖仁、王仪、余贞、谭慥、张翥、吴当和危素等二十三人,绝大多数为汉族文人。《宋史》即是由总裁与史官三十人集体编撰,而总裁的作用尤为重要,如欧阳玄、张起岩、李好文等,都颇有名望。


宋朝的官修史书,如编年体的日历、实录,纪传体的国史之类,极为繁富。宋孝宗赵昚在位时的日历,长达两千卷。到南宋晚期,尽管国势衰落,却仍修撰有宋理宗赵昀日历四百七十二册,实录初稿一百九十册,宋度宗赵禥时政记七十八册,宋恭帝德祐事迹日记四十五册。南宋灭亡后,元朝将宋的各种史籍文书五千多册,运至大都国史院,成为元人纂修《宋史》的资料依据。


《宋史》为研究辽、宋、金代历史的基本史籍之一。在现存的宋代重要史料中,惟有《宋史》贯通北宋与南宋,保存了三百二十年间的大量历史记录,很多史实都是其他书中所不载的。特别是《宋史》的天文、五行、律历、地理、河渠、礼、乐、仪卫、舆服、选举、职官、食货、兵、刑和艺文十五志,记录了一代天文历法、典章制度、社会经济、行政沿革、图书目录等等,虽间失芜杂,为后代治史者所訾议,然其叙述之详,为二十四史中所仅见。《宋史》列传有忠义传,在儒林传外,又有道学传,也反映了宋代的一些历史特点。


《宋史》的缺点也很明显:其一,由于成书十分仓促,元朝史官对极为丰富的宋史资料,并未认真加工、整理与修订,而是采用省力的办法,径自将比较简略的宋朝各代纪传体国史、《文献通考》等,拼凑成书。《宋史》芜杂粗糙,错讹与疏略极多,其本纪、志、列传之间,各列传之间往往互相抵牾。《宋史》的很多错误与混乱,其实是对宋朝官史沿讹袭谬的结果。其二,元人掌握的南宋各种官史资料,其实比北宋更加丰富。但因宋宁宗赵扩以前的中兴四朝国史较略,而自宋理宗以后,宋人来不及编纂国史,元朝史官又未对南宋的日历、实录之类认真搜采与整理,故《宋史》的记述反而详于北宋,略于南宋。其三,元人修史时,对宋朝官史中有关宋元战争的记录,也多所删削,隐讳不少蒙古军失利的史实。如《杜杲传》中删削了蒙古军在安丰军与庐州战败的记录。抗元名将王坚在《宋史》中无传。其四,《宋史》否定王安石变法、尊崇道学,将变法派吕惠卿、曾布、章惇等人列入奸臣传,南宋权臣韩侂胄也列入奸臣传,而权奸史弥远祸国殃民,却未列入奸臣传,这也反映了元朝史官的史识低下。


《宋史》的主要版本有:至正六年杭州路刻印的至正本;明成化十六年(1480)的成化本;明嘉靖南京国子监本(南监本);明万历北京国子监本(北监本);清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本(殿本);清光绪元年(1875)浙江书局本(局本);193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百衲本。百衲本是用至正本和成化本配补影印而成,又同殿本作了对校、修补并改正某些错字,是一个较好的版本。1977年中华书局出版《宋史》标点校勘本,是以百衲本为工作本,同时吸收叶渭清《元椠宋史校记》和张元济《宋史校勘记》稿本的成果,参校了殿本和局本,是目前较好的版本。但中华书局校点本中亦有不少错误,故百衲本仍不可废。


《资治通鉴》


中国古代史学巨著。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另有《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通鉴》自《周纪》迄《五代纪》,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


史籍精华(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资治通鉴》手稿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进士。学识渊博,尤精于史。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编年史。初成《通志》八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赵曙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赵顼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熙宁三年(1070),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不久又退居西京洛阳。历任闲职,以书局自随,专志修史。元丰七年(1084)书成,历时十九年。


史籍精华(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司马光像


《通鉴》虽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实际上是一部集体编写的著作。协修者有刘恕、刘敛、范祖禹三人。刘攽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


《通鉴》的编写分作三步:第一步把收集的史料,标明事目,按照时间顺序加以排列,力求完备,叫做丛目。第二步把丛目中的史料进行考辨,择其记述详尽者,重新编写,叫做长编。这两步工作都由协修人员担任,抄录则另有书吏。第三步由司马光就长编所载,考其同异,删其繁冗,修改润色,写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光。


《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于唐五代史事,甄采书籍最多,史传文集之外,还有实录、谱牒、家传、行状、小说等各种史料。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最高。


史籍精华(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资治通鉴》内页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但书中在叙述历代统治阶级活动的同时,也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史家绝笔。


《通鉴》于叙事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九十七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一百一十八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


《通鉴》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


《通鉴》成书后,元丰八年,范祖禹、司马康、黄庭坚、张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1086)校定完毕,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今元祐本已不可见。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有余姚重刻本,亦多残缺。


《通鉴纪事本末》


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一百四十二卷。作者南宋袁枢(1131~1205),字机仲,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袁枢精研《资治通鉴》,苦其浩博,难以寻究史事终始,于是根据《通鉴》旧文,区别门目,以类纂辑。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


史籍精华(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目录


起自《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征淮南》,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概括为二百三十九篇。另有六十六事,附于各篇之后,总计大小三百零五题。去取剪裁,颇为精密。但内容皆属政治、军事,经济方面很少。宋以前史书只有编年、纪传两体,各有短长。编年体以年为经,“或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纪传体以人为主,“或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袁枢于两体外,创立纪事本末一体。这种体裁因事命篇,不拘常格,与现代史书的体裁颇为接近,是对历史编纂学的一个重要贡献。该书成于淳熙元年(1174),三年,初刻于严州郡学。明末,张溥于袁书各篇之后加入自己的评论。流行版本有中华书局本。


《续资治通鉴长编》


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


原本九百八十卷,今存五百二十卷。作者李焘(1115~1184),字仁甫,四川眉州丹棱人,累迁州县官、实录院检讨官、修撰等。李焘仿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体例,断自宋太祖赵匡胤建隆,迄于宋钦宗赵桓靖康,记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事,定名《续资治通鉴长编》。焘于正史、实录、政书之外,凡家录、野记,广征博采,校其同异,订其疑误,考证详慎,多有依据。作者本着“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的原则,凡记载不同者,则两存其说,时附己见,以注文标出,与《通鉴考异》相类。搜集材料时,“作木厨十枚,每厨作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月日先后次第之,井然有序”。该书自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至淳熙四年(1177),分四次上进。淳熙十年,重编定为九百八十卷,并上《举要》六十八卷,《修换事总目》十卷,《总目》五卷,总计一千零六十三卷,前后历时四十年。


近代治宋史者对该书史料价值评价甚高,《长编》记述详赡,史料丰富,为研究辽、宋、西夏等史的基本史籍之一。九百八十卷本,久已亡佚,今本系清编《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厘为五百二十卷,其中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至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三月,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七月至绍圣四年(1097)三月,元符三年(1100)二月至十二月以及宋徽宗、宋钦宗两朝记事。1979年,中华书局开始分册出版《续资治通鉴长编》点校本,是以流行的清光绪浙江书局刻本为底本,用辽宁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藏本和文津阁本对校,改正了不少错讹。


《东都事略》


纪传体北宋史。南宋孝宗时王称(以前曾长期误作“王偁”)撰。因为北宋建都开封(今属河南),称东京,故书名《东都事略》。全书一百三十卷,起自宋太祖赵匡胤,终于宋钦宗赵桓,计帝纪十二卷,为各代帝王在位时的大事记;世家五卷,记叙后妃和宗室;列传一百零五卷,载各种人物共六百九十七人事迹;附录八卷,列举辽、金、夏、西蕃、交阯的情况,没有表和志。


王称的父亲王尝曾在南宋绍兴年间做过实录修撰官,王称继承父业,根据国史、实录,还采用了野史的资料,写成该书。虽然它的内容颇显单薄,但是叙事简明扼要,有些内容为《宋史》所无,或可纠正《宋史》的失误,可与《宋史》互相补充,为研究宋史不可缺少的资料。清乾隆刊本是该书较好的版本。


《庆元条法事类》


宋宁宗赵扩时的法令汇编。八十卷。宋朝不断编纂各种法令汇编与类编。宋孝宗赵奋时,又开始编集《淳熙条法事类》,此后陆续修订。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谢深甫等编集《庆元条法事类》成书,翌年,正式颁行。宋初《重详定刑统》基本照抄唐律,很多令文已不适用于宋代社会。宋时法令汇编惟有《庆元条法事类》残本传世,缺卷一,卷二,卷十八至二十七,卷三十三至三十五,卷三十八至四十六,卷五十三至七十二,共计四十四卷,又卷三亦为残卷。今存残本有职制、选举、文书、榷禁、财用、库务、赋役、农桑、道释、公吏、刑狱、当赎、服制、蛮夷、畜产和杂门,共十六门,各门之下又分若干类。尽管残本不足原书之半,仍保存了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刑法、服饰等各方面的法令,为研究宋史,特别是中国法制史的珍贵资料。不少令文,例如宋代形势户的法定含意等,仅见于该书。还须指出,《庆元条法事类》所载法令,未必都是通行或适用于当时的。例如该书卷四十八《赋役门·预买绢》所载北宋民间向官府预请和买本钱的种种规定,尽管早在南宋初已全部废弃,而谢深甫等编集《庆元条法事类》时,却仍不予删削。该书较好的版本是燕京大学图书馆藏版刊本。


《宋会要辑稿》


宋代官修本朝《会要》,后人称《宋会要》。《宋会要辑稿》,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宋会要》原稿,未经彻底整理。宋朝前期由崇文院三馆官员编纂本朝史事,后期于秘书省设立会要所,专修本期《会要》。两宋修成的会要计有《庆历国朝会要》(宋绶等纂)、《元丰增修五朝会要》(李德刍等纂)、《政和重修会要》(曾肇等纂)、《乾道续四朝会要》(汪大猷删定)、《乾道中兴会要》(陈骙编类)、《淳熙会要》(赵雄等奏进)、《嘉泰孝宗会要》(邵文炳汇次)、《庆元光宗会要》(京镗等奏进)、《嘉泰宁宗会要》(陈自强等奏进)、《经进总类会要》(张从祖类辑)和《经进续总类会要》亦即《十三朝会要》(李心传修)等十一种。此外,《宋史》的《理宗纪》和《礼志》,计有四次进呈《会要》的记载,但史文不详,诸家书目皆不著录,详细情况难以查考。这十一种《会要》,内容虽往往相互交错,总的时间是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至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对二百六十五年史事,作了分门别类的记述。人元之后,《宋会要》已有所散佚,至明修《永乐大典》时,所收已非原书之旧。


明初保留下来的《宋会要》,佚于明朝中期。明正统六年(1441),杨士奇所编《文渊阁书目》,著录《宋会要》二百零三册,下注“缺”字。万历三十三年(1605),孙能传、张萱重编的《内阁藏书目录》,已无《宋会要》之名,知此时业已散佚。此后叶盛编《菉竹堂书目》所载《宋会要》,焦竑《国史经籍志》所载五种宋代所修本朝《会要》,都是抄录旧目,并非实有其书。


清嘉庆十四年(1809),徐松在全唐文馆任职,利用职务上的方便,将《宋会要》随同全唐文签注,交书吏誊写,所以影印的原稿,在篇首或版心多有“全唐文”三字。这时《永乐大典》已残缺两千卷。此后徐松对稿本曾进行过校订和排比,由于篇幅大,问题多,限于人力,未能完成即去世。清光绪十三至十五年(1887~1889),张之洞创置的广雅书局,委缪荃孙、屠寄接续整理,共录出清稿一百一十册,这就是“广雅清稿”。1915年,稿本归嘉业堂,并由刘富曾等再行整理,誉出清本,这就是《清本宋会要》。刘氏在整理过程中,对徐辑原稿,有所删并和丢失。1931~1936年,北平图书馆委叶渭清研究,发现《清本》分类隶事颇多失检、移改原稿、杂引他书不注所本等问题,在陈垣为首的编印委员会主持下,将从《清本》中查到的原稿丢失文字补人,由上海大东书局影印发行,名《宋会要辑稿》,约有八百万字。


该书保存了大量《宋史》及其他史书所不载的宋代史料,其记述往往具有较为原始而详细的特点,便于查核元修《宋史》各志的纰缪和疏略,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又如食货类“限田杂录”,“造水硙”,“修理堰、闸、渠、斗门、堤岸”,“各路产物买银价”,“量衡”,“诸郡进贡”,“船,战船附”,“民产杂录”,“置市”诸门,皆为《宋志》所不载。《宋会要辑稿》为研究辽、宋、金史的基本史籍之一,共三百六十六卷,其中有十卷分上、下卷,实有三百七十六卷。按《玉海》所载《庆历国朝会要》类目,分六十七类:帝系十一卷、后妃四卷、乐八卷、礼六十二卷(卷二十分上、下)、舆服六卷、仪制十三卷、瑞异三卷、运历二卷、崇儒七卷、职官七十九卷(卷三十六、四十一、四十三、四十八分上、下)、选举三十四卷、食货七十卷(卷六十一、六十三、六十八、七十分上、下)、刑法八卷(卷二分上、下)、兵二十九卷、方域二十一卷、蕃夷七卷、道释二卷。类下分门。各门篇首有简短的序言加以概括,然后按年、月、日顺序,摘取有关诏令、奏章,不仅眉目清晰,便于检阅,且能将各种典章制度,没有形成制度的政事处理故事,以及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利弊和不同意见,较完整地反映出来。


《宋会要辑稿》较之原书已大有残缺,除现存篇幅多不完整外,也有整门残缺的部分。如职官一之四十七页注:“详载枢密院门”,但《宋会要辑稿》中并无此门。《永乐大典》采人《宋会要》时,还附人了一些从南宋晚期到明朝初年的著作,以《宋史》、《文献通考》、《玉海》最多,或作正文,或为附注。在礼、乐、蕃夷诸类中,有个别几门出现了宁宗以后的文字。其中礼五十四“改元诏”门还记载了赵昺改元“祥兴”的事情,这当然不会出自宋人所修本朝《会要》。


《三朝北盟会编》


宋代史学名著。二百五十卷。作者徐梦莘(1126~1207),江西清江人。二十九岁举进士,一生大部分时间居家著述,至绍熙五年(1194)六十九岁时才撰成《三朝北盟会编》一书。“三朝”,指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三朝。该书汇集了三朝有关宋金和战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标出事目,加以编排,故称为“北盟会编”。宋金和战是北宋末南宋年间头等大事,宋人据亲身经历或所闻所见记录成书者,不下数百家。但“各说异同,事有疑信”。因此,徐梦莘将各家所记,以及这一时期的诏敕、制诰、书疏、奏议、传记、行实、碑志、文集、杂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并蓄,对记述的异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书成之后,庆元二年(1196)实录院取进,作为编修《高宗实录》的参考。其所引用的资料也因史馆缺少,录进了一百多种。为此,宋廷特除徐梦莘为直秘阁。此后,徐梦莘又继续编纂了《北盟集补》五十卷,但早已失传。由于徐梦莘痛感“靖康之祸”,靖康史事也就成为该书的一个重点。该书自政和七年(1117)宋遣使与金订“海上之盟”开始,至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完颜亮被杀,次年宋金恢复和议止,共书四十五年事。靖康为时不过一年半,却占丁七十五卷,几乎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而且叙事亦极细致。作者通过大量事实和细致的叙述,以揭示自“海上之盟”到“靖康之祸”的原委终始。《三朝北盟会编》征引的文献材料达二百多种,而且所引用的全录原文,因此保存了文献材料的原貌。这种引用方法,在过去编年史著作中是不多见的。该书征引的史料,有许多后来散失,赖该书得以保存,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方便。此外,有些史册,诸如《建炎通问录》《顺昌破贼录》《靖康小雅》《伪齐录》等,多与《会编》所载文字相同,当系从该书辑录出来的。《三朝北盟会编》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