阉宦兴衰(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阉宦兴衰(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闻明,张林等编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学苑音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5-01
书籍编号:30046051
ISBN:978780135702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65605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逸闻野史
阉宦兴衰(下)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
宦官制度与日常生活(下)
出任军职
宦官出任军职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出任监军;二是直接出任军职,这在唐、宋、明诸朝表现得都很突出。唐代宦官多有充任监军使、观容军使及典掌左右神策军、南衙十六卫禁军者。监军使是唐代宦官所担任的最重要的军事使职,其目的是用来监视率军出征的将帅。至唐朝后期,天下诸道凡有兵马处莫不设监军。观军容使的设置始于唐肃宗时期的权阉鱼朝恩,后来渐渐普遍,但其名分职权均高于监军使,以至于唐朝后期竟以\"军容\"作为对权阉的尊称。
神策军的设立始于天宝年间,原为戍边部队,与宦官无甚关系。唐肃宗时,以宦官鱼朝恩监神策军。鱼朝恩被杀后,宦官不再典领其军。唐德宗建中年间,奉命讨伐叛军的泾源节度使在出征途中,突然反戈进攻长安,史称\"泾源兵变\"。唐德宗面对兵临城下的局面,慌忙召集禁军御敌,但禁军平日缺乏训练,早巳奔逃一空,德宗无奈之下也只得弃城逃跑。兵变镇压后,唐德宗回到京城,罢除了原先的禁军将领,由宦官窦文场、霍仙鸣分别统领左、右神策军,并对神策军进一步扩充与完善,使之成为保卫京城的主要武装力量。由此而至唐末,宦官典领左右神策军遂成定制。左、右神策军中尉与把持中枢机要政务的两枢密使,时人并称为\"四贵\"。
唐代还有南衙十六卫的设置。唐承隋制,设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合称\"十六卫\"。十六卫尽管兵权并不甚重,但因其官品较高,遂成为宦官极力争取的对象及常见的升转之阶。余华青在其所著《中国宦官制度史》中,曾列举两唐书《宦官传》中所载宦官出任十六卫军职的资料,计有鱼弘志、吐突承璀、刘贞亮、俱文珍、骆奉先、仇世良、孙荣义、马存亮、宋守义、杨复恭、田令孜、高力士、程元振、鱼朝恩、杨志廉、杨思助等出任过十六卫军职。
宋代宦官实际担任军职的情形也很多见,尤其是北宋时期,宦官广泛地参预各类军事活动,多有实任军事者。宦官秦翰历任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多次参加军事行动,先后担任过多种军职。宦官王崇贵也曾先后出任过监军、都监、钤辖、都钤辖等军职。宋朝君主对率军在外的武将猜忌甚深,宦官则可使其相对放心,因而宋代宦官还多有直接出任主帅的。北宋前期镇压李顺起义时,宦官王继恩官拜剑南两川招安使,镇压方腊起义时,宦官童贯官任江浙淮南宣抚制置使,俩人都身居全军统帅之位。
宋代军官腰牌
明代宦官出任军职者除了镇守、守备之外,还有提督京营和出任监军两种形式。所谓京营,即负责守卫京城的军队,此系明代征伐用兵时的主力部队。据《明史·兵志》载,宦官提督京营,始于明成祖永乐年间。当时创置京军三大营,即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其中五军营设提督内臣一人,武臣二人;三千营设提督内臣二人,武臣二人;神机营设提督内臣二人,武臣二人。当时这三大营互不统属,至天顺年间,宦官曹吉祥以司礼监总督三大营。由此,京军遂专掌于宦官之手。至崇祯年间,京营有派驻的提督太监、坐营太监和监太监,分别督责军中事务,甚至连京营的检阅也由司礼监派员负责。
自永乐年间开始,明朝对出征军队派遣监军,其名目有监军、观军、巡视、监视、劳军、监饷等,其位高者可加\"总监\"之名,甚至可以加授\"总督军务\"的头衔。除监督出征军队外,宦官直接率军出征者也大有人在。据史载,永乐年间,\"中官郑和等率兵二万七千余人,遍历西洋诸国。复遣中官山寿帅师出云州。\"此即为明代宦官直接统兵的开始。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这些担任内外朝官职以及出任军职、使职的宦官,大多有官位、有秩品、有俸禄、有冠服甚至有爵位、有食邑,并享有娶妻成家、养子传爵、购置田产、休沐归省等诸项权利,其身份地位已与普通官员没有明显差别。进而言之,唐、明两朝的少数上层宦官之所以能够达到了气焰熏天、势侔人主的程度,正是通过出任宫廷杂务之外的这些官职来实现的。他们借助于君主的宠信,侵夺朝臣之权,参预军国大政,进而把持朝政。在其势力猖獗之时,朝中的各部大臣见了内廷宦官亦须卑躬屈膝,毕恭毕敬,明朝官员见了权阉魏忠贤,竟有\"长跪叩头,呼九千九百岁爷爷者。\"
明代乌纱帽
宦官的升迁与奖赏
从本质意义上看,宦官首先是君主的家奴,但随着历史的演化,他们又逐渐有了官职甚至爵位,进而成为国家官吏队伍中的一员。有官职就会有相应的升迁,奴才做得好就该有相应的奖赏。然而宦官这种集官员与奴才于一身的特殊身份,确实又使其与朝臣外官正常的仕进升迁有了许多不同之处。
首先,国家官员的升迁是以考核制度相联系的,而宦官的升迁完全取决于君主本人的爱憎与喜好。中国古代对官员的考核制度总体上讲是非常严格的,在正常情况下,官员的升迁与黜降都必须以能力、品行、政绩等各方面的考核结果为依据。宦官作为内廷近侍,其日常表现外臣无从得知,而正常的考核条目对他们也明显不适用,所以他们尽管可以看作是官员的一部分,但很难成为官员考核的对象,其升迁自然也无须以考核结果为依据。就历朝的实际看,所谓的\"久宿卫\"、\"特见亲爱\"、\"颇见亲佞\"都可成为宦官升迁的重要依据,而且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到明、清时期主管官员考核与升迁的吏部尚书,对内廷宦官的升迁与黜降都无权染指,全凭君主一人的好恶爱憎而定。
清朝官员顶子
其次,宦官的升迁不必循阶而进,蒙受君主宠信后的\"不次超升\"往往成为其主要方式。清代太监进宫后,一般先要在各司处当小徒弟,并要认一个主事的小太监为师。如果差当得好,便可由小徒弟、小伙计、小太监、回事的逐步到首领、掌案直至总管太监。这大致是宫中太监正常的晋升序列。但事实上,真正按此序列一步步从地狱爬到天堂的恐怕没几个,因而宫中太监的绝大部分尽管小心翼翼、勤勉辛苦,却也免不了潦倒一生。相反有的太监入宫不久便交到好运,得到多次晋升。清末权阉小德张十五岁入宫,十六岁时进了宫中南府戏班。他知道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喜欢听戏,便刻苦练功,终于得到了慈禧的赏识,不几年就爬上了御前太监首领兼南府戏班总提调的高位。
小德张的经历,其实也涉及到了问题的另一方面,即宫中太监的升迁并非仅限于职位、品秩的提升,或者更确切地说,从宫中的杂役迁转内廷、侍候皇上才是最关键的,它体现出宦官在内廷中身份地位的改变和君主对其亲信度的提升。明代宫中十二监,司礼监最接近皇上,地位也最高,其掌印太监与都知监、直殿监的掌印太监不啻天壤,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即使是其他各监的掌印太监见了也须跪拜,如同见了上司一般。其中关键在于,宫中宦官的升迁既然随君主的好恶而定,那么接近君主进而求得其信任与赏识,就成了升迁的必要前提。
宫中宦官受到君主宠爱或建立功劳固然可以升迁,但历朝对宦官的品秩都有限制。明朝建立之初,宦官品秩极低,后来不断擢升,但仍规定宦官的最高品秩一般不得超过四品。清乾隆年间也明确规定:宫内太监官职以四品为定,永不加至三品以上。至于晚清时期或历史上其他一些特殊时期,个别深受君主宠幸的阉宦被加授三品甚至更高的官品,则属于特例。这同时也就意味着君主对宦官职位的升迁是有限度的,而必须辅助以其他的奖赏形式。概而言之,受君主宠幸的阉宦除了升迁之外,还有如下几种奖赏方式:
清代官员补子
赐金银财物。这是对蒙受恩宠的太监最为常见的奖赏方式。唐敬宗年少即位,性喜游乐,陪侍的宦官不时会得到赏赐,或财物、或宅第、或珍玩,一任兴之所至。明朝嘉靖皇帝由藩王入继大统,宦官谷大用迎立有功,特赐金币若干。正统年间,宦官阮安督造三大殿有功,赐金五十两、银一百两,另有彩缎八表里。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中的银作局负责制造宫中所用的金银器饰,其中该局所制金银豆、金银叶,重皆不足一钱,样式却很是精美,专供皇帝高兴时抛赏下人之用。
加禄米或致仕全俸。宦官的官职升迁历朝有规定限制,君主为避免朝臣议论,便通过对立功宦官增俸加禄或致仕全俸的办法加以变通。明代成化年间的御马监太监汪直先因功加禄米二十四石,又因在建州和威宁为朝廷立功而分别加禄米三十六石与四十八石,复以黑石崖之功而一次增禄米三百石。如此前后累计已高达四百八十石。按明代洪武年间所立定制,朝廷正一品官员月俸米八十七石,最低的九品官仅月俸五石而已。汪直的俸禄已达当朝一品的五倍多,更高出九品官近百倍。皇上恩加禄米,在明代一般以十二石为一级,但对一次升赏几级没有明确的限定。这就使得越加越多,数级不足,增以十数级,再增以数十级。至明末天启年间,竟一次增禄百级,高达一千二百石之巨。历代宦官大致上都有休沐致仕的制度,达到一定品级者可享受半俸,皇上特别加恩可给全俸。见于历史记载的如唐文宗时的宦官梁守谦、魏弘简致仕后即获全俸殊恩。
赐名、赐号或赐印记。内廷宦官大多出身贫寒之家,识文解字者寥寥无几,他们的名字往往听之不雅。历史上还有许多王朝,故意为入宫的宦官起上带有侮辱性的名字,以让其明白自己的身份地位,并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唐肃宗时的权阉李辅国就先后被皇上赐名\"护国\"、\"辅国\",并终以\"李辅国\"之名传世。李辅国后来因拥立唐代宗\"有功\",特赐号\"尚父\",威权一时。明代宦官多有被赐印记者,或为银章,或为牙章,或为石章,均有文记。据史载,明宣宗曾赐御用监太监王瑾银记四枚,文曰:忠肝义胆、金貂贵客、忠诚自励、心迹双清。明宪宗赐司礼监太监谭昌牙记二枚,文曰:忠诚不怠、谦亨忠敬。明世宗赐司礼监太监张佐银记四枚,文曰:集谋补德、端忠诚慎、辅忠、励忠。
为其父母授官或加赠官号。古代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说,朝廷官员达到相当的官职,父母会享受加赠官号的恩赐。宦官从身份上说也是有官职的朝廷官员,其父母也理所当然应被加赠一定的官号。唐玄宗时期的著名宦官高力士,父得赠\"广州大都督\"、母得赠\"越国夫人\";横行于唐代宗时期的权阉程元振,父得赠\"司空\"、母得赠\"赵国夫人\"。明朝正德年间,御马监太监丘聚、魏彬和司设监太监马永成等宦官已故的父亲都被追赠锦衣卫指挥使。值得特别提及的是,在宦官势力膨胀的时代,得势宦官的父亲还可能直接被授予实职。如正德年间御马监太监谷大用的父亲谷奉和御用监太监张永的父亲张友,都被授予锦衣卫指挥使。这也是明代宦官之父直接授官的开始。
恩荫妻子或族中弟侄。宦官是丧失了生殖能力的阉人,本不可能娶妻生子。但宦官也是人,也想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与感情的慰藉,而且由于上层宦官的地位尊崇、有财有势,因而历史上阉宦非但娶妻不稀奇,即使是娶高门大户之闺秀也不罕见,收养子以求老有所寄更是相当普遍。唐朝肃宗皇帝曾亲自为宠宦李辅国指婚,明朝宣宗皇帝曾将两名宫女指配给宦官王瑾。曾历仕唐朝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诸朝的大宦官仇世良娶的是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子宾客兼御史大夫、赠户部尚书胡承恩之女。嫁给宦官的女子在某些方面当然会有所损失,但这种损失会在另外的方面得到更大的补偿,否则肯定不会有人心甘情愿地嫁给不能行夫妇之道的宦官。这种补偿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宦官之妻本身荣崇而富贵,一生吃用不愁。这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能一生温饱不愁,其实是不容易的。二是权阉之妻可能得到皇上的册封。如仇世良的妻子胡氏,因为出自名门望族,仇世良又执掌权柄,累封至\"鲁国夫人\"。三是宦官之妻的家族可能因与权阉联姻的裙带关系而飞黄腾达。如高力士娶作吏京城的吕玄晤之女为妻,吕玄晤很快就被擢升为少卿,并出任刺史。
古代钱币
历朝宦官大致上也多有收养嗣子的,出于同样的道理,这些人也会在许多方面得到补偿。唐德宗时曾颁诏敕,规定五品以上的宦官许收养子一人。这实际上是对当时早已存在的宦官养子现象的一种肯定。然而唐代宦官所收养子往往不止一人,收养数子、数十子乃至数百子的大有人在。仇世良有养子五人,杨复光有养子数十人,杨复恭则有养子数百人。仇世良的五个养子,除了第五子因年幼而未及出仕外,其他四子皆承恩入仕。长子仇从广,任宣徽使、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省内给事、赐紫金鱼袋;次子仇亢宗任光禄大夫检校散骑常侍、持节曹州诸军事守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国、南安县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从仇亢宗的职务看,显然并不是阉人。唐代宗时的权阉鱼朝恩为了替养子争官位,曾面奏皇上,乞赐紫衣。代宗还没有来得及答话,鱼朝恩已经命人取过只有四品以上官员方有资格穿的紫色官袍,径自让儿子穿在身上。代宗心里虽然不高兴,却也无可奈何,只得强笑着解嘲道:\"这孩子穿这件紫衣,正合身,正合身!\"
因宦官立功或受宠而使家中侄弟拜受官、册封爵位的现象历史上也很多见。明朝成化年间,皇上因御马监太监叶达有功而赐其宝钞币帛,叶达拒而不受,并乞求皇上升其兄长为锦衣卫千户。兵部官员当即回奏,称无例可循,不可如此。但皇上最终还是将叶达的兄长升任指挥佥事。明代正德十年,皇上一次下旨使司礼监太监萧敬及温祥等十二名宦官各荫弟侄锦衣卫世袭正千户。正德十四年,皇上以宦官御用监太监张永等十三人营建乾清宫有功,令其恩荫弟侄各一人为锦衣卫正千户;内官监太监刘祥等十一人同时得到恩荫弟侄一人为锦衣卫世袭副千户的赏赐。
赐谥或追赠官号。受到宠幸的宦官死后,也可以如同高级文武官员一样享受赠官、赐谥的殊荣。唐玄宗宠幸的宦官高力士死后追赠扬州大都督,并特恩陪葬唐玄宗之泰陵;唐肃宗宠幸的李辅国虽然得赠太傅,但一则因为他相貌奇丑,二则因为他生前过于专横,唐代宗特赐恶谥曰\"丑\",聊解胸中恶气。古代历朝为了表彰功臣,多在凌烟阁为其画像,以期流芳后世。据《大唐重修内侍省之碑》载,唐朝内侍省也有类似的建筑,宦官中的功臣展示其中,\"继武帐之恩华,耀麟台之仪表\",以为后世表率。
宦官的管束与惩罚
君主驭下讲究的是恩威并施,升迁与奖赏强调的是\"恩\"的方面,管束与惩罚强调的则是\"威\"的方面。
古代历朝都有对内廷宦官的管束与惩罚制度。就管束的角度看,自秦汉而至明清,历朝都有对内廷宦官的管束措施或条例,并较为明确地限定宦官的职权范围。唐代之前,宦官尚没有独立的管理机构,对宦官的管理多由相应的机构完成。汉代司隶校尉\"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其督察范围之广,几乎达到\"无所不纠\"的程度,倘若任此职者公正严明,常常会使宦官畏惧不已。明朝洪武初年,朱元璋严令内廷宦官不许干预政事;不许与外官相交结;不许私置产业。与此同时,朱元璋还陆续制定了许多内侍必须遵守的具体行为规范,如不得在宫城内相骂,违者笞五十;不得在宫城内斗殴,违者杖七十;不得怀恶逆之心,否则凌迟处死,如此等等。:
清朝自立国之初就奉行了裁抑内宦的方针,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限制宦官干预政事的\"祖制\"\"家法\"。顺治年间,曾将禁止宦官干政的谕敕刊刻满汉文字告示天下,并在宫中铸立了载有上述谕敕的铁牌。此后的历朝帝王一方面遵循先帝\"家法\";另一方面则不断地颁布管束宦官的诏谕,从而为后世提供新的\"祖制\"。清朝乾隆年间,弘历秉承先皇圣训,命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人主持纂修《国朝官史》,较为系统地汇辑了清代裁抑宦官的有关圣训与则例,现以针对各处首领太监和一般太监而提出的《各处首领太监处分则例》为例稍加说明。
《各处首领太监处分则例》共十六条,分三个等级对犯禁太监加以处分。
头等处分三条:在禁地角口斗殴者;在禁地白日饮酒酗醉者;在禁地相聚赌博者。以上犯者系首领则罚月银六个月,系太监则重责六十板。
次等处分八条:不谨慎火烛失误者;不谨慎坐更贪睡失误者;不恪守法度,喧哗无礼者; 收贮本处一切陈设官物,有不谨慎典守,以致失误损伤者;收贮本处一切钱粮官物,有不谨慎典守,以致遗失缺少者;有将内外事情妄行传宣者;首领太监不服总管管辖者;钦奉谕旨传宣事件如不应干预主人探听传播者。以上犯者系首领则罚月银四个月,系太监则重责四十大板。
清宫藏钟表
三等处分五条:失误关防者;看守本管地方,如有擅至不应至之处者;告假逾期、迟误复班者;承值一应祭祀供献器物,如不敬谨将事者; 宫殿监因公事传集各处首领、太监等,有无故不至,以致失误公事者。以上犯者系首领则罚银二个月,系太监则重责二十板,唯\"失误关防者\",系首领罚银三个月,系太监重责三十板。
\"则例\"还同时规定,受处分的太监皆须各自记档,若屡犯而仍不知守法改悔者,由宫殿监具牌请旨,交内务府治罪。这也反映出清代的太监凡过失稍轻者,由宫殿监按条例治罪;凡过失较重或屡教不改者,则送交内务府治罪。内务府有关宦官的治罪条例多如牛毛,大凡内廷宦官赌博、逃跑、自伤自尽、私藏兵器、偷窃财物、偷钓宫苑鱼虾、吸食鸦片、外出听戏饮酒、酗酒不法、逾期不归、擅留外人在宫中居住、不服约束、借词告病、托辞不愿当差、恃众滋事、当差失误以及干预政事等等行为,均有相应的治罪条例。
历朝对犯法或犯禁宦官的处罚都比较严厉,就责罚方式而论,主要有如下几种:
处死。宦官犯罪情节严重者通常会被处以死刑,其中又以死刑的执行方式不同而分为鸠杀、杖毙、斩首、凌迟等。远则秦汉时的樊丰、王甫、管霸等人被下狱处死,近则明代权阉刘瑾被斩首及魏忠贤畏罪自缢后被枭首示众,可谓史不绝书。清代管束内宦最严,曾严令禁止太监吸食鸦片烟,如太监有宫内吸食者拟斩监候;如有在外围、陵寝、王公私宅吸食者拟绞监候。
由于宫廷之中历来争斗不断,有的太监便会成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不仅自己稀里糊涂地被处死,甚至还会株连家人。东汉末年,宦官张让擅权,矫诏杀大将军何进。何进的部将吴匡与袁绍兄弟率军攻入宫中,大肆诛杀宦官,无论老幼,凡不长胡须者一概杀死,数达2000余人。明英宗复辟后,将景帝所用的亲信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尽皆诛杀,连坐者甚众。
地狱图
籍家。籍家,即所谓抄没家产,往往是与处死、入狱逮问或削职贬斥等处罚联系在一起的。宦官作为残余之身,性喜贪财,而其中的许多人也确实搜刮了不少民脂民膏。汉朝时期的内廷财务由少府主管,但随着宦官势力的增大,少府渐渐被宦官取而代之,东汉灵帝所聚敛的钱财而交由宦官保管者即达到数千万之巨。唐代设立市舶使s、营田使、内作使、内庄宅使等使职,而且多由宦官兼领,实际上是由宦官垄断了内廷财务。在这种情形之下,一旦宦官被论罪,当然要同时抄没家产,因为皇帝的财务就是由宦官负责的,那么宦官所聚敛的大批钱财可能就是皇帝的钱。据史载,一些宦官被籍没家产时,确实是富得惊人。唐朝权阉仇世良死后,被武宗下诏削爵籍家,其家产用30多辆车子,运了1个月都没运完。明朝权阉王振被抄家时,光金银即有60余库,另有玉盘百余个、高达六七尺的珊瑚20余株,其他珍玩无数;刘瑾被籍家时,朝廷所得金1200多万两,银2亿5千9百88万余两,其他多得无法计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刘瑾竟然私刻玉玺1枚;出入宫廷所用牙牌500余面,以及皇帝所穿的蟒袍玉带多件。
革职、降职或谪斥。宦官身处宫廷争斗之要冲,极易失势遭遣或牵连治罪,因而历史上多有宦官因细故而\"斥遣还乡里\",或入狱监禁后\"释为民\",或削降官职后令其闲住,或由较高官职降为奉御乃至小太监的记载。被革职或降职的宦官通常便无权再进入内廷。如历经唐肃宗、唐代宗两朝的大权阉李辅国在被免去中书令一职后,想进中书省递表谢恩,竟被守门的小太监挡在了门外,称:\"尚书罢相,不合复入此门。\"继李辅国而起的权阉程元振后来也被削夺一切官爵,先放归老家,又被流放溱州,永不许还京。
明代被革职或降职的宦官通常会被勒令离开内廷、谪贬异地。据《万历野获编·补遗》载:内廷宦官犯罪较轻者可降为奉御,或归私宅闲住,或谪发南京居住,或发往凤阳祖陵司香,但官品犹在。犯罪较重降为\"小火\"者,发谪南京孝陵司香,则无官品。更重者则降充净军,发去南京孝陵卫种菜。再重者则\"夹四夹,拶四拶,打一百,发南海子常川打更,则示意杀之,十无一存者矣。\"清代宫廷中犯有过失的太监还有改派差使的处罚。通常的情形是从宫中调出,遣发至外围当差,或改派其他下贱差使。对于那些谪贬期满返宫的太监,大多数情况下也只能分拨至外围当差。
罚减钱粮。这是古代责罚宦官较为常见的办法,尤其是清代更是常用。据《国朝宫史》所载处分则例,当时罚减钱粮的期限可分为二个月、三个月、四个月、半年、一年、二年等不同等级,最长的可达到六年。
枷号禁闭。清代宫廷中有枷号禁闭的处罚,期限从一个月直至二年不等,严重者可至终身枷号。枷号的地点通常是在内务府慎刑司,也可以在发遣之地。在大多数情况下,罚减钱粮、枷号禁闭以及责打、发遣等处罚都是同时并用的。如宫中太监私自留外人在宫中过夜,该太监先枷号三个月,期满后再重责四十大板,六年内减食五钱银两。另如太监偷钓宫内园庭中的鱼虾者,一经发现,不分首从均枷号一个月,期满后重责四十大板,然后发往吴甸铡草三年,期满释回后永远不得挑选为首领太监。如若再犯,枷号两月,然后发配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到配后先重责六十大板,十年方准释回。
杖笞。这是内廷中最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处罚方法,可分为笞责、杖责与板责。明洪武年间制定的宦官管束条例规定:宦官在宫城内相骂,其先发而理屈者,笞五十;不服管束而抵骂者,杖六十;内使骂奉御者,杖六十;骂门官监官者,杖七十。宦官在宫城内斗殴,先斗而理屈者,杖七个;不服管束而殴打者,杖八十;殴打奉御者,杖八十;殴打门官监官者,杖一百。杖刑的刑具为长五尺、圆五分的实心青竹;板刑为长五尺、宽五分的青毛竹板。宫内行刑皆有规则,须先将受刑者按伏在地,臀部突起,然后一人按头,二人按手,二人按腿,一人掌刑,另有一人在旁边喊数。受刑的太监须一面挨打,一面高声喊\"饶恕奴才吧,下次不敢啦!\"否则便有顽抗不法的罪名,进而加倍责事丁,一直打到喊出求饶声为止。行刑还有殿上与处所之分。在殿上行刑,有主子在旁边监刑,刑监便不能徇情,否则就要反坐;而在其他处所行刑,刑监就可以卖人情,打得轻一些。但无论是在殿上还是在其他处所,刑毕都须由刑监架着受刑太监到主子那里,向主子叩头谢恩。
以上所述责罚方式,大致是历朝有关则例规定的处罚方法。实际上,历朝君主都视宦官为卑贱的奴仆,甚至根本就不把他们当人看待,因而法外酷刑便不可免,种种非人的虐待也毫不稀奇。据晚清太监回忆,慈禧太后曾强逼一位老太监当众吞食自己的粪便,致使该老太监屈辱、羞愤而死。另据晚清宫女的回忆,宫中太监最怕的事情便是自己侍候的主子闹肚子。因为皇宫中没有厕所,主子如厕时,太监须跪顶便盆而进,然后跪顶出来,迅即到宫外将便盆洗净备用。一旦主子闹肚子,侍候的太监即使是健步如飞也难免迟误,累得要死且不说,稍有耽误便免不了一顿好打。慈禧有一次闹肚子,大便奇臭无比,旁边侍候的小太监下意识地耸了耸鼻子,恰巧被慈禧瞧见,当即被责打50个大嘴巴。清代内务府慎刑司还有\"气毙\"之刑,即用七层白棉纸沾水后,将受刑太监的口鼻耳封住,然后再用杖刑责打,瞬时就可置人于死地。至于太监稍有疏失而被罚自己掌嘴,或被主子随手拿起旁边的物件打一顿,那更是不值一提的家常便饭。晚清太监对此解释说:宫里的女主子大多都是寡妇,日子过得无聊,对待下边的人便喜怒无常,常常因为小事责打太监,尤其是她们心烦的时候,太监便成了她们泄气的对象了。
宦官的休沐、退役与遣返
古代官员一般都享有法定的休假日,宫内宦官作为官员的一部分自然也不能例外,所谓\"其疾病休谒洗沐,皆以法令从事。\"汉代的这种休假日大致上每五日休假一天,称为\"休沐\"。平时入值禁中的中朝官,须到了休沐日方可出宫回家。秦汉时代的宦官能够娶妻并领养继子,自然会有私宅。《后汉书·蔡伦传》记载,宦官蔡伦每到休沐之日,通常都闭门谢客。《酌中志》也记载明末宦官王进德\"清整雅洁,门无俗客。每休沐之暇,即阁户焚香,弹琴读书,宛然有儒者风\"。
清代的太监管束较严,一般不允许擅出宫门,尽管可以告假,但须首领太监限定时刻,逾期不归,按律治罪。告假的事由有二:一是生病。宫内宦官生病,经查验明白无误后,可休假调养,病愈后照旧当差。若病势较轻,一般在本处休养;病势沉重者可出宫调养。若突患急症或带有传染性的疾病,须知照管理门禁之人,随时送出宫去。朝廷同时规定,宦官病至一个月以上,即须递折核减钱粮。二是亲族的婚丧主事。清朝规定,宫内太监遇有祖父母或父母出丧等事者,可以告假十二天或十六天;遇有弟兄叔侄婚娶主事,可以告假三天。逾期不归者,须严加责处。在休假期间,太监不得在外闲游、不得听戏、不得赌博,而且内务府大臣须派官役暗中侦伺,俟其期满,再将官役撤回。由此可以看出,清朝对内廷宦官的管束确实是比较严的。
古代官员还有致仕制度,一般来说,年龄达到60岁可以提出致仕,体弱多病者也可以提前致仕。在正常情况下,宦官也可以如同朝中普通官员一样退休,而且文武官员致仕时所能得到的种种待遇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