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中国史 > 疑案寻踪(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疑案寻踪(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疑案寻踪(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疑案寻踪(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李剑桥,竭宝峰等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3-01

书籍编号:30046056

ISBN:978780711940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2266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全书内容:

中国历史百科


疑案寻踪(下)


李剑桥 竭宝峰 主编


辽海出版社

编写说明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赴后继,绵延百代。


中华文明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伟人巨匠,英雄豪杰。


鲁讯先生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可谓博大精深,流光溢彩,每个中华儿女无不为拥有这份丰厚而珍贵的文明遗产感到无比自豪。中华文明是我们民族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结晶,是我们灵魂的生发与归依,是我们内在生命的本源。它滋养了我们的心灵,激发着我们的创造力,并孕育着我们民族的未来。传承中华文明即是在延续我们民族的灵魂。在21世纪的今天,新一代的中国人更需要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中汲取营养,提高人文素质,树立文化自信。《中国历史百科》的编辑出版的意义即在于此。


《中国历史百科》在吸收国内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华文明悠久历史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融为一体,直观的介绍历史发展进程,全书以2000多幅珍贵图片,配以300多万字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了中国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


全书共分为24卷(48册),具体内容如下:


中国历史百科之一:文明历程(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二:王朝世系(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三:赫赫天朝(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四:大事录要(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五:皇权典制(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六:官称衙署(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七:皇权刑律(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八:千年重农(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九:考选科举(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国门内外(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一:自足经济(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二:百家沉浮(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三:青史垂名(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四;皇宫留谜(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五:疑案寻踪(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六:状元全录(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七:阉宦兴衰(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八:优伶春秋(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九:典籍源流(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二十:刑具淫威(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二十一:史籍精华(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二十二:史海温故(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二十三:逸趣名人(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二十四:谈闲说怪(上、下册)


因本书规模较大,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中国历史百科》编委会


2008年2月目录

千古冤案


屈原之冤


提起屈原,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他的名字和民间节日端午节联系在一起。正是由于屈原是农历五月初五投入汩罗江,于是这一天便成了人们纪念这位伟人的日子。这一天,滔滔湘江,浩浩洞庭,千帆竞渡,百舸争流,万众呼唤:


“魂兮,归来,三闾大夫——”


“魂兮,归来,三闾大夫——”


生不逢时


屈原,湖北省秭归县人,楚威王元年(前339),出生在楚国一个破落了的旧贵族家庭。他的家族曾是楚国的贵族,其祖先与楚王同姓,因此他与楚正是同一始祖的子孙,这个始祖就是古代传说中的高阳颛顼氏。相传,颛顼兴起于高阳地方,他有一支叫做季连的六代孙开始姓芊,楚国就是他的后代。周文王时,季连的后裔鬻熊的曾孙熊绎因祖上有功,被封在楚,住丹阳(今湖北省秭归县)。这就是楚国建国的开始,而熊绎便是楚国的第一代国君。可见,楚国本应该姓芊,到鬻熊以后姓熊。屈原与楚王同姓,则也应姓芊或熊,到春秋初年,屈原的祖先、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受封于屈地为卿,才把“屈”作为氏的称号,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姓氏逐渐不分,屈原祖先的氏号“屈”便被作为他家的本姓而流传下来。


因为屈原家族是楚国的王族,所以他的许多先人都曾担任过楚国的重要官职,发挥过重要作用。如屈重、屈完、屈建等。据史书记载,他们或是善于辞令的外交家,或是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军,曾给屈氏家族带来过极大的荣誉。但到战国时期,屈氏家庭开始衰落下来,在政治上虽仍能够保持贵族身份,但经济上已经十分贫寒了。


屈原诞生的年代,正值我国历史上的战国社会末期。伴随着屈原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是席卷整个中国大地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战乱。当时,由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从而推动和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日益要求参与变革和掌握国家政权。而腐朽的奴隶主贵族势力仍顽固地维护反动落后的政治统治。这种实质性的斗争具体表现为:七个强大的诸侯国家——齐、楚、燕、赵、韩、魏、秦,都积极任用革新派人物,在本国实行变法,富国强兵。同时互相进行激烈的拼杀征战,企图以自己为主统一中国。


七国之中位于西方的秦国,原来经济、文化都很落后,但由于在秦孝公时重用了卫国人公孙鞅(因仕秦有功,封于商地,号商鞅)实行变法,并取得了较为彻底的胜利,所以到战国中期竟后来居上,一跃而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秦强大之后,立即对其他六国展开强大的攻伐,给山东六国(因六国均位于秦以东的崤山之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当时的山东六国中,最有可能与秦抗衡的便是——楚国。楚国是战国七雄中地域最大的国家。它的国界北至中原,与韩、魏、齐等国为邻,西至黔中(湖南沅陵)、坐郡(四川巫山),与巴蜀和秦为邻,南到苍梧(湖南九嶷山),东达海滨。楚国的建国和开发虽不及北方黄河流域历史久远,但由于南方江汉流域富庶的自然条件和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经济、文化发展很快,到春秋中期,楚国政治、军事上都已达到鼎盛时期,当时的国君楚庄王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成为中原又一霸主,成为史称的“春秋五霸”之一。战国时期,楚国国力更加强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


但到战国中后期,楚国的政治、军事状况和实力却日益腐朽和衰落。这是由于楚国的奴隶主贵族腐朽势力十分顽固和强大,他们在楚王周围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集团,千方百计阻止和破坏一切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改革措施。战国初期,楚悼王曾任用卫国人吴起为丞相,制定了一整套抑制奴隶主贵族势力、富国强兵的变法措施。一度使楚“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但是,由于楚国旧贵族势力的处处对抗,使吴起的政治主张难以彻底贯彻实行。支持变法的楚悼王在世时,楚的贵族旧势力就企图杀害吴起,等楚悼王一死,甚至尸骨未寒,吴起便立即被杀,他制定的新法也随之废除,这种倒行逆施的结果,使得楚国实力逐渐衰落,到楚怀王即位时,楚国表面上虽然还很强大,但实际上军事实力和政治声望都已远远落后于秦国。楚怀王也清楚地看到了这种局势,曾哀叹道:“寡人自料以楚当秦,不见胜也;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


面对当时这种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局势,楚国和山东六国中的其他五国都十分清楚地感到秦的威胁。同时也产生了联合抗秦的要求。从公元前334年开始,山东六国相继接受了洛阳策士苏秦关于联合抗秦的主张,委他挂六国相印,由南到北组成一条纵线抗击秦国,这就是历史上的“合纵”政策。在“合纵”过程中,楚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一度居“长”的地位。与此同时,秦国也在公元前328年,用魏国人张仪为丞相,采取分化瓦解,远交近攻的策略对六国进行各个击破,史称“连横”。“合纵”和“连横”两种势力斗争的结果,也就决定着秦和山东六国生死存亡的命运。


屈原就是在这种战乱而复杂的年代中成长起来的。高贵的家族出身使他从小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超群的才华和非凡的抱负。他比一般的楚国人更关心楚国的命运和前途。


第一次被放逐


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去世,次年由其子熊槐即位,是为楚怀王。楚怀王统治时期,还是很有一番作为的,对内发布限制旧贵族的法令,对外出兵打败魏国。年轻的屈原看到楚怀王有变法图强的要求,便于怀王十年(前319),怀着崇高的理想和一腔爱国热忱,从家乡秭归来到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开始,屈原担任文学侍臣。他利用在工作上的便利,以自己渊博的知识,明于治乱的本领和善于辞令的特长,和楚怀王高谈阔论。从远古怎样开头,到天地怎样形成,从吴起变法的失败,到商鞅变法成功,从秦楚两国的对比,说到变法的必要,终于赢得了楚怀王的信任。怀王十一年,屈原由文学侍臣被擢升为左徒。左徒在当时的楚国是一个很重要的官职,地位仅次于今尹(宰相),能参与商讨国家大事,负责发布命令,接待各国使节,处理外交事务。这一年,屈原才二十二岁,他踌躇满志,决心像伊尹、吕望辅佐商场、周文王那样去辅佐怀王,解决当时楚国在内政外交上面临的问题。


楚国当时在外交上没有确定的策略。楚怀王缺乏政治远见,自恃武力强大,不时攻打周围邻国,结果使自己陷于孤立。屈原明白楚国的有利条件,但他也正视秦强于楚的客观事实。他向怀王分析了形势后,提出楚国在外交上必须采取合纵政策,最重要的是联齐抗秦。楚怀王听了屈原对各国形势的分析,觉得很有道理,决定在外交上实行联齐抗秦的政策,即派屈原出使齐国,谈判两国联盟的事宜。当时齐国的国君是齐宣王,由于齐国以前不断受到楚国的进攻,他开始时对楚怀王要求与齐联盟表示怀疑。但在屈原的说服下,终于同意签订盟约。之后,楚齐等山东六国在楚都郢开会,结成合纵联盟,并推举楚怀王为“纵约长”,联合攻秦。联军虽在军事上没有什么结果,但也给秦国以很大威胁,使其不敢再轻视楚国。


随着楚国地位的提高,楚怀王感到屈原主张的外交政策取得了成功,因此对他更加信任和器重。于是决定采纳屈原的建议,修明法度,在内政方面实行改革,并任命屈原秘密着手起草一部《宪令》,待将来公布实行。


正如任何革新和进步都无一例外地会遭到保守势力的阻挠和反对一样,屈原的政治措施也很快成为楚王周围盘根错节的奴隶主贵族势力诋毁和攻击的目标。


首先向屈原发难的是上官大夫靳尚。他和怀王少子子兰都是楚怀王的亲信近臣,他们互相勾结利用,形成怀王身边的一个腐朽反动集团。看到怀王重用屈原,他们心中自然不满。一次,屈原接受怀王的命令,草拟了一份新的政策法令,稿子还没有写定,心怀叵测的靳尚就要强行抢来按自己的意思改动。屈原为保守国家机密,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坚决不把草稿交出去。这样就惹怒了靳尚,他便到怀王面前去告屈原的状,并煞有介事地说:“现在外面的人都在私下议论大王让屈原起草《宪令》的事!这件事除了屈原以外,还有谁会泄露出去呢?他还对别人说在楚国除了他,别人是订不出来的。连大王您也干不了……”一向妄自尊大、自以为是的楚怀王听了靳尚的谗言,不仅认为屈原泄露了国家秘密,更使他恼怒的是,屈原连他这个大王也不放在眼里。回宫后,又听宠姬郑袖添油加醋地说了屈原的一些坏话,不禁对屈原厌恶起来。正当屈原废寝忘食地伏案起草《宪令》,立志报效国家的时候,突然传来了楚怀王的命令,免除了他的左徒官职,降为三闾大夫。


三闾大夫是楚国特设的一种官职,主要掌管屈、昭、景三姓的宗族事务,主持教化,没有什么实权。楚怀王把屈原降为三闾大夫,实际上是将他从高级领导集团中赶了出来。事后,屈原一次次地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的忠贞,但奏章根本到不了怀王手里。


当时的七国形势,秦虽然已十分强大,但也一直害怕山东六国的联合抗击,特别担心地域最大的楚国和财力最雄厚的齐国的联合。为了破坏这种联合,楚怀王十六年,秦派“连横”的代表人物张仪到楚国游说。张仪用重金买通了靳尚等人,并诱骗楚怀王说:“秦国最憎恨的是齐国。楚国如果能断绝与齐因的联合,秦国愿把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作为礼物送给楚国。你们如同意这样做,则既削弱了齐国,又和好了秦国,同时还使自己增加了土地,这样一举三得的好事,大王何乐而不为呢?”贪图小利的怀王果然听信了张仪的话,答应断绝与齐国联合的要求,还马上拜张仪为相国,连着几天摆起庆贺的酒宴,乐不可支地宣布:“我们要收回商於地方了。”


屈原此时正出使齐国,得知消息后,赶回楚国,极力阻止,但为时已晚。屈原埋怨头脑简单的楚怀王,痛恨里通外国的靳尚之流,更担心楚国的前途。看到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留在郢都已无益,屈原便回到秭归,处理王族中的事务,并密切关注着楚国事态的发展。


楚怀王断绝了与齐国的结好联盟后,派人到秦国去接受六百里封地。当楚国的受地使者来到秦国时,张仪却谎称酒后摔伤,不能见客,闭门三个月不露面。楚使没有办法,只好回去报告了怀王。怀王不但不醒悟,反而猜想是秦国认为他和齐国的关系断绝的不坚决。于是又派人到齐国,当着齐王的面将齐辱骂了一番,齐王又气又恼,竟转而与秦国结好。这样,张仪破坏楚齐联盟的目的已达到,便将六百里的许诺变为六里。楚怀王这时才发觉自己上了秦国的当,一怒之下,发兵讨伐秦国。公元前312年春,楚与秦在丹阳交战,结果楚军大败,将士死伤八万人,许多将领被俘,还损失了汉中一带六百里的土地,怀王损兵折将,更加恼羞成怒,倾全国兵力第二次伐秦,两军在蓝田大战,楚又遭到惨重的失败。这时,韩、魏也乘机出兵袭击楚的后方,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怀王只得忍气退兵。


受了秦的愚弄欺骗,又接连吃了两次败仗,楚怀王稍微清醒了一些,他后悔不该对齐那样背信弃义,孤立了自己。于是便把一直主张联齐的屈原召回,派他前往齐国去寻求谅解,以图再度联合。屈原毫不计较个人的恩怨,于怀王十八年,受命第三次出使齐国。


正当屈原前往齐国作再度联齐的说服工作时,秦国又在窥测时机,玩弄新的权术了。他们派人到楚国求和,还发誓愿将刚夺到手的原楚汉中一带六百里土地分一半给楚。怀王怀恨未消,说:“我只要张仪的脑袋,不要什么土地。”胸有成竹,对楚内部情况了如指掌的张仪也果真自愿赴楚。靠着用重金买通的上官大夫靳尚和楚王宠姬郑袖的帮助,他不但毫毛未损,反而与楚达成了“叛纵约而与秦合亲、约婚姻”的协议,然后凯旋而归。


张仪刚走,屈原风尘仆仆地从齐国回来了,他听到了张仪来楚的经过,又气又急,力劝怀王说:“为什么不杀掉他呢?”但是当怀王再次后悔,派人去追赶时,张仪早已跑掉了,就这样,楚国再次失信于齐国而投入秦国的怀抱,屈原联齐的成果轻易被葬送了。不久,重用张仪的秦惠王死了,张仪逃到魏国,很快也死在那里。这之后,齐又曾写信给楚国,争取怀王联合抗秦,而楚也一度与齐、韩联合。但是,当秦昭王即位后,又开始拉拢楚国。刚愎自用、反复无常的楚怀王也就再度听从秦的摆布,于公元前304年与秦正式联盟,并作了秦国的女婿。


屈原竭力地反对怀王亲秦背齐,一再苦谏。靳尚、子兰恐怕屈原破坏了他们背齐亲秦的政策,也不断地在怀王面前诋毁屈原,并威胁怀王说:“秦最恨亲齐的屈原,现在秦楚已结盟,可屈原还在攻击秦国,万一秦国怪罪下来,那楚国不就要大祸临头了吗?以臣等之见,应该将屈原论罪,以示守信于秦。”


昏庸的怀王听信了靳尚、子兰的谗言,便于怀王二十五年,将屈原治罪,定为流刑,驱出郢都,放逐到汉北(汉水上游,今湖北郧、襄一带)。汉北是楚国的边陲,紧靠已被秦夺去的土地。来到这里,屈原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他的不朽的诗篇——《离骚》,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感情和为理想而英勇献身的精神。


第二次被放逐


在屈原第一次被放逐期间,秦曾几次发兵伐楚,使楚遭到很大的损失。怀王又感到了秦的凶狠,有心与齐重修旧好。于是,他派太子熊横作人质住到齐国,又下令召回了被放逐汉北的屈原,准备通过屈原的游说调解恢复楚齐联盟。这样,怀王三十年,放逐了五年之久的屈原重回郢都。


就在这一年,秦军在攻陷了楚的八座城池,军事上占了对楚的绝对优势之后,派人送书信给怀王,要求与怀王在武关(今陕西商县东)会面结盟。面对这封吉凶莫测的来信,怀王感到左右为难,前往武关吧,又怕再次上当,不去吧,又担心惹恼了秦国。这时,屈原极力劝阻怀王不要前往,他说:“秦乃虎狼之国,毫无信义,楚国已多次被秦所骗,大王千万不可自投罗网!”靳尚则说:“不然,楚不能敌秦,因而屡次兵败将死,国土日削。现在秦欲与楚复好,如果拒绝了他,秦王必震怒,定会增兵伐楚。以臣之见,大王切不可得罪于秦。”怀王犹豫不决,就问少子子兰。子兰娶秦女为妻,以为婚姻可恃,力劝怀,力赴会,他说“秦楚之女,互相嫁娶,亲莫于此。秦以兵相加,还要求和,今欢然相会,怎可不去?上官大夫所言极是,大王不可不听。”


怀王昏聩,心本惧秦,又被子兰、靳尚二人撺掇不过,遂答应秦王赴会,在一帮亲秦派官员的簇拥下去了武关。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怀王刚入关,就被秦软禁。秦以割取楚巫、黔等郡的条件相要挟,怀王不肯。怀王悲愤交加,哀叹道:“悔不听屈原之言,至有今日。靳尚、子兰误我!”最后怀王被秦长期扣留,最后落了个客死秦邦为天下笑的下场。


楚怀王的死,是屈原政治生命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怀王在世时,屈原就同旧贵族集团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在这个斗争中,双方都是以争取怀王的支持为主要手段,而怀王在早年的确还有一点改革楚国政治、富国强兵的念头,所以屈原虽屡次被疏远,但他在内政外交方面的一些主张还能够被怀王接受,他本人还不时受到重用。


公元前298年,楚怀王的儿子熊横即位,是为顷襄王。他即位之初,就彻底地跪在了秦的脚下,忍辱投降,对内更是荒淫腐朽。人民对屈原的敬仰,引起了他的嫉恨,就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即公元前296年,再次将屈原逐出郢都,流放江南。


抱恨归汩罗


屈原从郢都出发,沿长江北岸东行,在起初的三年中,他还抱有朝廷将他召回的幻想。后见无望,才向南渡过大江和洞庭湖,辗转进入湘西地区。这里是荒僻之地,到处是深山野谷。林中阴深昏暗,不见天日;四处猿猴嘶叫,令人毛骨耸然。在这极其恶劣的环境里,屈原与世隔绝,跋山涉水,遍尝了漂泊困顿的苦楚,产生过各种各样复杂的想法。但不管环境多么险恶,十几年的漫长岁月过去了,他对祖国的复兴的信念一直没有泯灭。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下郢都,楚王东迁陈城(今河南淮阳)的消息传来,处于孤寂凄苦境地中的屈原受到了致命的一击。国都是国家的象征,国都沦陷,意味着亡国在即。屈原为复兴楚国奋斗了一生,至此,他的追求和希望完全破灭了。


长年的放逐生活和希望理想的破灭,屈原已被折磨得面色憔悴,形同枯槁。他经常在湘水旁徘徊独吟,以发泄心中的忧怨。一次,有位渔翁在江边遇到他,惊奇地问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屈原愤然地说:“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所以我被放逐了。”渔翁又问道:“世人皆浊,何不搅其烂泥汤扬其污水?世人皆醉,何不食其酒糟而啜其余汤?为什么要表现得那样清高,而使自己招致放逐呢?”屈原却摇头说:“我听说,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那正是为了不让干净的身体遭受脏物的玷污,我宁可跳进江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又怎么能使自身的皓皓之白,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夏历三四月间,屈原来到长沙附近,他再也不想流浪下去了,决定以身殉国。五月初五日,六十二岁的屈原自沉于汩罗江。在这里,他内心虽然悲怆和痛苦,但为坚持崇高的理想而死,他的胸怀又是坦荡的。所以在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留给人世的最后诗篇《怀沙》中,就不再过多地流露出忧思愁苦、悲怆凄切的感情,而是分析黑暗的社会现实,清醒地总结了自己坎坷的一生。


伍子胥之冤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原名伍员,子胥是他的字。他帮助吴国强大起来,整军经武,不久就攻破楚国,使吴国成为霸主。后来,吴王夫差在如何对待越国等问题上受到欺蒙,伍子胥屡谏不听。最后,伍子胥竟被赐剑自尽,被称为千古奇冤。


伍子胥奔吴


伍子胥的生年不详。因为他曾受封于申(今河南南阳市北),所以历史上又称他为申胥。


伍子胥的父亲名叫伍奢,哥哥名叫伍尚。伍奢很受楚平王的信任,做了楚平王太子的太傅。当时楚平王的手下有个叫费无忌的人,被任命做了太子建的少傅。费无忌很妒忌伍奢备受平王和太子的宠信,便想讨好平王,并千方百计离间平王和伍奢的关系。


有一天,费无忌对平王说:“太子年龄已经不小了,该给他娶妻了。”平王听了他的话,便为太子从秦国娶妻,并派费无忌前往迎亲。可是费无忌迎亲回来后却对平王说:“秦女是个绝色女子,王不如自娶之,再另为太子聘娶个女子就是了。”平王被他说动了心,便自己娶了秦女。费无忌便因此而讨得了平王的欢心。


过了不久,费无忌又对平王说:“城父(楚邑,在今河南宝丰县东)是我国的北方重镇,对城父的城墙应该大加修固,并派太子亲自去镇守,这样既可以和北方交通,又可以收南方之利,这就得到天下了。”平王听信了他的话,便把太子建派到城父去了。


过了一年,即到了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费无忌向平王诬陷太子和伍奢说:“太子因为君王娶了他的妻,对王很不满。现在他和伍奢打算领着方城(楚国在北方所修的长城)外的人背叛。他们自以为占据方城,就如同一个诸侯国一样,又有齐、晋两国辅助他们,他们必将危害楚国,应及早着手解决。”平王听信了费无忌的话,便把伍奢召来质问。伍奢回答说:“君王有了一次过错(指娶太子的妻)就已经够严重了,为什么还要听信诬陷之辞!”平王听了大怒,便把伍奢囚禁起来,并派方城司马奋扬前去杀太子建。奋扬知道太子是被诬陷的,便暗中把太子放跑了。太子建逃奔到了宋国。


费无忌又对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很有才能,如果不除掉,恐怕将会成为楚国的后患。可以让伍奢以父命召他的两个儿子,他的两个儿子就一定会来。”于是平王使人对伍奢说:“你能把你的两个儿子召来,就饶你活命,否则就将处死!”伍奢说:“老大伍尚心地仁慈,听到我的召唤将会到来。老二伍员性情刚毅,能成大事,他看到来了不会有好结果,是一定不会来的。”楚王不信他的话,便派人以伍奢的名义去召他的两个儿子。


平王派出的使者找到伍尚和伍员后,便对他们说:“你们跟我回去,便可以放了你们的父亲。否则,你们的父亲就难逃活命了。”听了使者的话,伍尚打算跟使者回去。伍员说:“楚王召我兄弟,并不是真想给父亲以生路,而是怕不能斩草除根,留下后患,因此以父命诈召我二人。我二人一回去,必定与父俱死无疑,对挽救父亲的生命不起任何作用。所以我们如果回去,就正中他们的圈套,以后就没有人能为父亲报仇了。现在我们不如逃奔到别国去,将来好借别国的力量报仇,切不可走共同灭亡之路!”伍尚说:“我知道,就是回去了也不能保全父命。但只恨他们以保全父命的名义召我,我不听召,就是不孝。将来一旦父亲被害,仇也不可不报。所以我决定回去与父同死,你可以留下来,将来好为父报仇。现在你赶快逃走吧!让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尽孝道。”于是伍尚跟使者回去了。伍奢见伍员没有来,感叹道:“楚国的君臣恐怕将要吃不成安稳饭了!”楚王果然把伍奢和伍尚一起杀害了。


因为太子建逃奔到宋国,所以伍员也逃到了宋国。但因正赶上宋国内乱,伍员和太子建又从宋国逃到郑国。郑国本来待他们二人很好,可是由于太子建受到了晋国的唆使利诱,答应给晋国做内应,帮助晋国夺取郑国。郑国恼火了,一怒之下,便把太子建抓起来杀了。伍员恐慌了,便带着太子建的儿子胜连夜逃出了郑国。


伍子胥决定逃往吴国。当他到达吴、楚交界的昭关(在今安徽含山县北)时,看到楚国的士兵盘查甚严,关门口还挂着伍子胥的画像,过往行人都要与画像对照一番,确认不是伍子胥以后才放行。伍子胥报仇心切,当时又没有其他退路,所以陷入了极度的忧愤之中。他在旅舍一夜不能入睡,一头黑发居然在一夜之间全变成白色。于是,后人便流传着一句俗语:“伍子胥过昭关,须发皆白。”这一来,伍子胥就成了一个白发老翁,守关士兵都辨认不出来他了。于是顺利地过了昭关,进入吴国。


拥立阖闾


伍子胥来到吴国,为了不被人认出,以躲避楚国的追杀,便披发装疯,涂面赤脚,沿街乞讨。街市上的人见了,没有人能认出他是谁。只有一个善于相面的人见了他以后,惊讶道:“经我相面的人多了,还不曾见过像这个人的相貌!这大概是个外国的士臣吧!”于是相者便把这情况报告给了吴王僚。吴王僚便命相者带此人来见。吴王僚的庶兄公子光听说这一消息,暗自高兴,心想:“我听说楚王杀了忠臣伍奢,他的儿子伍子胥既有勇,又有智,一定是他因想报父仇而来到了吴国。”因此便想暗中结交他。


再说相者到街上找到了伍子胥,便带他去见吴王僚。吴王僚见伍子胥体形伟壮,身高一丈,腰粗十围,气度确实不凡。同伍子胥一连谈了三天,滔滔不绝,而且语无重复。吴王僚不禁赞叹道:“真是一位贤人啊!”从此便让他参与谋划军国大事。伍子胥见过吴王僚之后,公子光便把他接回府中,与他促膝而谈,向他倾吐肺腑,两人便结成了知心朋友。


周敬王二年(前518),吴楚两国边境上的两家女子因采桑叶发生争执,继而两家互相攻杀,接着边境上的两县又互相攻杀。吴王听到消息大怒,便派公子光率兵伐楚,攻取了楚国的居巢(今安徽六安县东北)、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东)两邑。于是伍子胥乘机向吴王僚建议说:“楚国完全可以攻破,希望大王再遣公子光伐楚。”公子光却对吴王说:“伍子胥因为父兄被楚王杀害,想报私仇,才劝王伐楚。其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