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中国史 > 典籍源流(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典籍源流(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典籍源流(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典籍源流(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闻明,张林等编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学苑音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5-01

书籍编号:30046082

ISBN:978780135702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6599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全书内容:

中国历史百科


典籍源流(下)


闻明 张林 主编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学苑音像出版社

编写说明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赴后继,绵延百代。


中华文明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伟人巨匠,英雄豪杰。


鲁讯先生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可谓博大精深,流光溢彩,每个中华儿女无不为拥有这份丰厚而珍贵的文明遗产感到无比自豪。中华文明是我们民族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结晶,是我们灵魂的生发与归依,是我们内在生命的本源。它滋养了我们的心灵,激发着我们的创造力,并孕育着我们民族的未来。传承中华文明即是在延续我们民族的灵魂。在21世纪的今天,新一代的中国人更需要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中汲取营养,提高人文素质,树立文化自信。《中国历史百科》的编辑出版的意义即在于此。


《中国历史百科》在吸收国内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华文明悠久历史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融为一体,直观的介绍历史发展进程,全书以2000多幅珍贵图片,配以300多万字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了中国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


全书共分为24卷(48册),具体内容如下:


中国历史百科之一:文明历程(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二:王朝世系(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三:赫赫天朝(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四:大事录要(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五:皇权典制(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六:官称衙署(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七:皇权刑律(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八:千年重农(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九:考选科举(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国门内外(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一:自足经济(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二:百家沉浮(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三:青史垂名(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四;皇宫留谜(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五:疑案寻踪(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六:状元全录(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七:阉宦兴衰(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八:优伶春秋(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十九:典籍源流(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二十:刑具淫威(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二十一:史籍精华(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二十二:史海温故(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二十三:逸趣名人(上、下册)


中国历史百科之二十四:谈闲说怪(上、下册)


因本书规模较大,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中国历史百科》编委会


2008年2月

史学传统与史学典籍


编年体史籍首开风气


中国史籍最早的编纂形式是按年月编排史事的编年体。按时间顺序记载史实,是编写历史最基本的手段。


孔子编次的《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史学著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籍。《春秋》一书是孔子在春秋末期依据鲁国国史——《鲁春秋》,兼采列国史料,以鲁国12位君主世系为序整理编纂而成的,所以它不单纯是鲁国一国的历史,而是把春秋一代天下大势的演变做了全面记载。《春秋》“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编撰方法,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规模。它通过人物、地点、时间、事件等要素有机结合的记述,反映了历史的发展过程。《春秋》是一部带有鲜明政治色彩的史书,具体表现在孔子用“春秋笔法”来贯彻他的思想主张,讲究“属辞比事”,字里行间渗透“微言大义”,蕴含褒贬意图。这种写史方法影响了后来两千年的史家,也反映了史籍由低级向高级渐进发展需要有一个过程。


继《春秋》之后出现的编年体史著是流传于战国中后期的《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本是一部独立的史籍,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左氏春秋》;在汉代尊经的情况下,它和《公羊传》、《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三传”。今存《左传》是西晋杜预按《春秋》经文重新编排过的,因此是一部按鲁君十二王的次序记载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悼公十四年(前454)春秋历史的史籍。《左传》无论在编撰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是编年体史籍不断完善的一次飞跃。从编撰方法上看,《春秋》记事非常简略,《左传》在叙述历史活动时则有概述、有详述,对主要历史事件必交待其前因后果,给人以完整清晰的印象;在叙述事件的同时,还重视记述人物的言行,反映生动的历史情状。可以说,《左传》已突破了此前史书分别记言、记事的格局,做到了“言事相兼,烦省合理”。从内容上看,《左传》的取材比《春秋》更为广博,其记载范围也不仅限于政治、军事、外交活动,而是涉及到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许多方面。《左传》还创造了“君子曰”等史评形式,表述作者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看法,这种“史论”的方式为后代许多史著所继承。


早期编年史,还有《竹书纪年》。其记述自夏、商、周三代至战国魏襄王二十年(前299)的历史,突出记载魏国的史事。《竹书纪年》是西晋人在汲郡发掘魏王墓所得的古书,流传至宋亡佚。今本《竹书纪年》已非原书,但清代有学者对古本《竹书纪年》作了辑校。


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问世以后,纪传体史籍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史家对编年与纪传两种史体孰优孰劣,仍一直存在争议。这期间,也有一些史家以自己的著述努力完善和恢复编年史的地位,其中值得一提的有东汉荀悦所作的《汉纪》。


东汉末,献帝以纪传体《汉书》文繁难省,让荀悦依《左传》体例改写《汉书》,略举其要。荀悦经三年而成《汉纪》30卷,18万字,仅为《汉书》五分之一,“辞约事详”,于是大行于世,以致“历代褒之,有逾本传”。《汉纪》在编纂学上对编年体作了改进和完善,采用类叙、追叙、补叙的方式使记事相对集中,并顺便将与之有关的政事、人物、典制、少数族等内容加以介绍,扩大了容量,克服了编年体流水记事的缺陷,增强了可读性。《汉纪》作为典型的编年体断代史,又一次激起史家对编年史的兴趣,于是魏晋南北朝期间又先后有一批编年体史籍问世,如东晋袁宏的《后汉纪》,孙盛的《晋阳秋》,干宝的《晋纪》;梁朝裴子野的《宋略》,北魏崔鸿的《十六国春秋》等。直至唐初官修八部前朝史,纪传体史书体裁得到充分发展,编年史才退居次要地位。


但是编年史这种古老的史体并没有由此消寂,而是在宋代由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简称《通鉴》)达到自《左传》以后的又一个发展高峰。《通鉴》全书294卷(含《通鉴目录》、《通鉴考异》为354卷),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 (959)的历史。它网罗宏富,体大思精,是我国一部成熟完备的编年体通史,可与纪传体通史《史记》相媲美,因此后人将两书的作者司马迁和司马光并称“史学二司马”。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迁叟,北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仁宗时中进士甲科,任职于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编撰《通鉴》的目的有二:一是为皇帝便览资治;二是为重振编年史的优长,成一家之书。他认为“春秋之后,迄今千余年,《史记》至《五代史》1500卷,诸生历年不能竟其篇第,毕世不能举其大略”(《资治通鉴表》),因此“常欲删取其要,为编年一书”(《通鉴外纪自序》)。由此可见他改造纪传体、重建编年史的立意。《通鉴》的编撰始于仁宗嘉枯年间,司马光首先编了一部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大事年表,名为《历年图》,分五卷;接着又写成《通志》八卷,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止秦二世三年。英宗对此很重视,便于治平三年(1066)命司马光自选馆阁英才,共修《历代君臣事迹》。此后神宗又将书名定为《资治通鉴》。协助司马光修史的史学家有刘分攵、刘恕、范祖禹等人,他们将编写的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编写丛目,即按年月日顺序标出事目,再选出史料附注于事目之下;第二步是组织长编,即依丛目撰写正文,这实际是全书的草稿;第三步是笔削定稿,这一步由主编司马光负责进行考辨异同,删繁就简,统一体制,最后成书。《通鉴》编修长达十九年,其组织方法在史书编纂学上堪称集体合作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典范。


《通鉴》保存了丰富的史料,它的材料来源除纪传体正史外,还有杂史、谱牒、文集、碑状等不下330种。它取材严谨,考证精详,建立了优良的考史方法。《通鉴》融会多种史体,发展了编年体裁。它以正史的本纪为经,列传为纬,析志之大端入相对之年,又充分运用迫叙、插叙和附叙、带叙等方法交待人物或事件之本末,以系年为主,兼取诸体之长,从而使编年史臻于完善。它在历史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作者独运匠心,将千古史事,“叙之井井”,尤其赤壁、淝水等大战的场面描写,虽为记史而独成名篇佳作。


《通鉴》的成就,体现在作者所撰与本书相关的姊妹篇中。这类著作有《稽古录》20卷,《资治通鉴目录》30卷,《资治通鉴考异》30卷,《通鉴举要历》80卷。《资治通鉴考异》原与《通鉴》别行,宋末元初胡三省作《资治通鉴音注》,将“考异”散人所考之文下,但今仍有单行本。《通鉴举要历》则已亡佚。


《通鉴》的划时代意义,在于整整影响了编年史后期的全部发展。《通鉴》的问世,重新掀起撰写编年史的高潮。尤其在南宋,出现了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熊克《九朝通略》与《中兴小历》、徐度《国纪》、陈均《宋九朝编年备要》、蔡幼学《宋朝编年政要》、李埴《皇宋十朝纲要》及宋元间无名氏所作的《宋季三朝政要》等一大批当代编年史书。其中以李焘、李心传、徐梦莘三家较为突出。《通鉴》的问世,还引发了编年史变体——纲目体史书的出现。纲目体史书创始于南宋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后续著作有明代商辂的《资治通鉴纲目续编》、南轩的《资治通鉴纲目前编》、清代康熙的《御批通鉴纲目》、乾隆的《御批通鉴辑览》。《通鉴》对后世最重要的影响,是治史者群起效法,补作续作,形 成了“通鉴学”。例如刘恕的《通鉴外纪》十卷、《目录》五卷,元初金履祥的《通鉴前编》18卷,都是补周威烈王二十二年以前史事。续后者,则数量较多,如宋代有刘时举的《续宋编年资治通鉴》15卷;明代有王宗沐《宋元资治通鉴》六十四卷、薛应旃《宋元资治通鉴》157卷;清代有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184卷及毕沅的《续资治通鉴》227卷。清代还有夏燮的《明通鉴》90卷,则是因《通鉴》义例而续记明史。


纪传体史籍的“正史”地位


纪传体史书以人物为记载中心,是继编年体而兴的史书体裁。编年体史籍虽然有脉络清楚、时间明确的优点,但每一时间单位则不可能容纳太多的内容;纪传体正是克服了编年史这种缺陷,以多种史书结构囊括了各方面史事。这种综合布局的史书体裁覆盖面广,历史内容丰富,很符合封建帝王的“大一统”思想,所以得到提倡,被视为“正史”,在各类史籍中处于主导地位。


纪传体是由西汉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编撰《史记》所创造的。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他38岁时继承父志,开始撰著《史记》,凡十七八载,加之删削改订,历时约20年。《史记》原称《太史公》,又称《太史公书》《太史公记》,三国以后才有此名。


《史记》一书,共130篇,526500字。以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史记》庞大的结构,宏富的内容,适应了汉代大一统的繁荣气象。它对汉以前历史文化的整理和记载,符合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回顾、总结历史文化的需求。司马迁曾将《史记》的编撰宗旨概括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究天人之际”,是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之间的关系;“通古今之变”,目的在于“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总结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成一家之言”,则是司马迁根据自己的历史观认识,在史实基础上,总结反映当时逐步形成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和理想人格。


《史记》在史学上的主要成就,首先是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编撰体例。纪传体的一些体例,虽然在《史记》之前有些史书已经有过,但是司马迁不仅有所独创,而且最早将这些不同的体例有意识地组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一杰出的创造前无古人,后传百世,为纪传体史书在史籍中的权威地位打下了基础。其次,《史记》是一部信史。在写作中,司马迁除了搜求大量古史经传、诸子杂著,还周游各地,亲身考察,“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对于丰富的材料,又作一番排比考订;对不能审定的史实,就“疑者传疑”或“疑者阙焉”,而不虚构滥加。所以班固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史记》载史有详近略远的原则,全书贯通300年,而重点则在汉代,全书130篇,专记汉史的有62篇,兼记秦汉的有11篇。不仅篇章比例如此,在写通贯的史事时,也把重点放在汉代。这种详近略远的记史原则,更利于现实的参考借鉴,成为史学的优良传统之一。《史记》的魅力,还在于以动人的文采传神。举凡大如攻城掠地、金戈铁马的战斗场面,小如一颦一笑、举杯投箸的细微动作,都能给以生动的描写,再现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


《史记》问世以后,纪传体史籍得到了连续不断的发展,首先是东汉班固,他继承《史记》的体例,进一步完成了纪传体的正统化和规范化。《汉书》100卷,专记汉代历史,纪传体由《史记》的通史变为《汉书》的断代史,由于断代史具有起迄断限分明、兴衰过程清晰的优点, 所以成为后世纪传史遵循的成法,自《汉书》以后,断代史成为纪传体史籍的主流,并获得正史的地位。“正史”之名,首见于《隋书·经籍志》,其“正史类”小序曰:“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纪传体史籍被定为“正史”,说明统治者利用纪传史来宣传正统史观的明确指向,因此自唐代开始,官修断代纪传史成为改朝换代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历代继作,前后相续,形成了一套系列纪传史丛书——“二十四史”。它包括由《史记》至《明史》等24部纪传体史籍,凡3294卷,约四千万字。“二十四史”是清朝乾隆皇帝“钦定”作为正史刊行的。所以《四库总目》说:“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令法典,莫敢私增,所由稗官野记异也。”“二十四史”的地位被提高到类如经书,被认为是记载古代历史最权威的史著。


“二十四史”的形成,有其历史过程。最初人们把《史记》、《汉书》和《东观汉纪》称为“三史”,三国时的孙权就劝导他的将军吕蒙要读“三史”。刘宋范哗的《后汉书》问世后,人们又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西晋陈寿的《三国志》称为“四史”。这四部史书都是私人修撰,没有官修史书的某些弊病,再加上历久成书,千锤百炼,无论是史笔还是文采,都堪称一流,在“二十四史”中水平最高。“四史”之后,唐代有“十史”的说法,宋代有“十三史”的说法,而尤以南宋文天祥回答元丞相的那句话:“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更为著名。“十七史”即“前四史”加上唐代房玄龄的《晋书》、梁代沈约的《宋书》、梁萧子显的《南齐书》、唐姚思廉的《梁书》和《陈书》、北齐魏收的《魏书》、唐李百药的《北齐书》、唐令狐德蔡《周书》、唐李延寿《南史》和《北史》、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到了明代,国子监在“十七史”的基础上再加元代脱脱主编的《宋史》、《金史》、《辽史》和宋濂主编的《元史》,刊刻为“二十一史”,世称“监本”。清代张廷玉主编的《明史》完成后,乾隆皇帝语命刊行“二十二史”;不久,又令将后晋刘晌《旧唐书》补入,形成“二十三史”;修《四库全书》时,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宋代薛居正的《旧五代史》,乾隆又诏令将它刊人正史,于是形成了“二十四史”。


除“二十四史”外,还有两部重要的纪传体史书。一是清末学者柯劭所作的《新元史》,曾被北洋军阀政府总统徐世昌定为正史。另一部是民国初由赵尔巽、柯劭志等人编修,专记清代历史的《清史稿》。


“二十四史”的体例虽然各有变化,但是基本一致的。人物记载是纪传体的中心,由于“本纪”和“列传”是其不可缺少的内容,所以才称之为纪传体。“二十四史”都有“本纪”和“列传”,其中记载帝王事迹的“本纪”被看作是纪传体史书的骨架,位于其他内容之首,成为全书的纲领。刘知在《史通·本纪》中解释“本纪”体例时说:“纪之为体,犹《春秋》之经,系日月以成岁时,书君上以显国统。”“本纪”是按编年体的形式记载的,叙述的虽以各朝帝王的言行政迹为中心,但系以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的大事,所以犹如一部简明的编年史。自司马迁《史记》创立“本纪”这一体例后,各史相沿不变,但不同之处在于谁应该人本纪,则帝王的正统问题。在《史记》中,项羽没有当过一统天下的皇帝,不过是号为西楚霸王的一方诸侯而已。但司马迁为了肯定他灭秦的功绩,将他列入“本纪”。《晋书》为开国皇帝司马炎之前的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立纪,为史家所讥;《魏书》别立《序纪》,追记道武帝先祖,则为《金史》所仿。每当列国分立相争之后,本纪中以何方为正统就是一个大问题,往往争议不休。元初修宋、辽、金三史,就因为正统问题争论了十几年,迟迟不能开修,最后决定“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争议才算罢休。总之,对于“本纪”记载对象的安排,可以看出作者的历史观倾向。


“世家”一体是用来记载诸侯历史的。司马迁立世家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点。在秦以前,诸侯割据,专制一方,他们既与天子有别,又不同于一般大臣,所以必须立“世家”以示区别。实际上,世家“编次之体,与本纪不殊”(《史通·世家》)。它可说是诸侯的本纪。《史记》立世家以记诸侯,但实际撰写中又有新意,如以孔子学术贡献之大,尊为世家,皆有独到之处。班固《汉书》取消世家,尽人“列传”,为后代史家所仿效。但有些史书也承袭《史记》立世家的作法,或稍作变异,如《晋书》立“载记”以记十六国史,类如世家;《新五代史》以“世家”记十国历史,《辽史》以“外纪”记西夏、高丽的历史,也可看作是世家的变体。


“二十四史”中的“书”或“志”是记载典章制度的,《史记》称“书”,《汉书》称“志”,以后各史皆称“志”,只有《新五代史》称“考”。“二十四史”中《三国志》、《南史》、《北史》无“志”。梁、陈、齐、周、隋五史合“志”,归于《隋书》之中,这是避免重复的好办法。“书”“志”所记的内容非常广泛,具体地说,“礼志”或“礼仪志”记国家典礼仪式;“乐志”记音乐和乐器;“历志”或“律历志”记历法;“天文志”记天文星相;“郊祀志”或“祭祀志”、“封禅书”记祭祀天地、祖宗之事;“河渠志”或“沟洫志”记水利工程、江河变迁;“食货志”或“平准书”记农业、工商业制度和政策的沿革变化;“刑法志”记法律制度;“五行志”记自然灾害,其中有不少天人感应的内容,也有一些自然科学史料;“地理志”记物产、地理沿革与行政区划;“艺文志”或“经籍志”记本朝和历代图书;“百官志”或“职官志”记官吏品秩和职权范围;“舆服志”记皇帝、王公大臣的车马服饰制度;“符瑞志”或“祥瑞志”记灾异和祥瑞与人事的关系;“选举志”记学校、科举制度,以及官吏的选拔、考核和管理;“兵志”或“兵卫志”记军事制度。此外,《魏书》还有“释老志”记佛、道二教。这许多志书的名目,《二十四史》中并不是每史都具备的,有多有少,有的即付阙如,其中最多的是《宋史》,有十五志;最少的是《新五代史》,只有“司天考”和“职方考”。


“列传”,主要是指人物传记。它在“二十四史”各史中占有较大的篇幅,“列传”在《汉书》以后各史皆称“传”。“传”的类型分几种:一是“专传”,即一人一篇传记,用来叙记一些较重要的人物,如公卿将帅或大奸大恶者;二是“合传”,二人或数人合一篇传,《史记》的合传较多,如《老子韩非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三是“类传”,把同一类人物合记在一篇传记中,多者可达百数十人,各史常有的《循吏传》、《酷吏传》、《儒林传》、《孝义传》等即是;四是“附传”,即一篇以一个人的传为主,在后附载同一家族或事迹相近的人物传记,一般主传内容多,附传内容少。


“表”的作用在于省简文字,便于检寻。“二十四史”中有九部史书有表,其中《史记》十表,《汉书》八表,《新唐书》三表,《新五代史》有一份年谱,《宋史》二表,《辽史》八表,《金史》二表,《元史》六表,《明史》五表。这些表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以人为主,表列世系,如《史记》的“三代世系表”、《汉书》的“诸侯王表”;二是以国家和部族为主,表列重要事件的,如《史记》的“六国年表”、《辽史》的“部族表”;三是表列制度沿革变化的,如《汉书》的“百官公卿表”、《新唐书》的“藩镇表”。


纪传体史书除本纪、列传、世家、书志、表五种主要体例外,“论赞”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内容,自司马迁在《史记》中以“太史公曰”引发史评后,“二十四史”中大都有这类评论。或曰“赞”、或曰“评”、或曰“论”。以论赞为名义的史评,大都附在本纪和列传篇末,世家和书志也有一些,它们与所在的篇章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史文中的论赞,不仅以使读者加深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而且也是研究作者史观、史法的重要材料,因此值得重视。


“二十四史”中各史的版本很多,宋以前的抄本今已不存。“十七史”有南宋刊本。明代南、北监分别刊刻“二十一史”,明代毛晋也有私刻的汲古阁本“二十一史”。清代有武英殿“二十四史”刻本。民国 时期有百衲本“二十四史”。本世纪七十年代由中华书局出齐的“二十四史”标点铅印本,是最完备、最精善、最实用的版本。中华书局同时也将《清史稿》标点出版。


纪传体史籍虽然不少,但以“二十四史”和《新元史》、《清史稿》最为重要,价值最大。


纪事本未体史籍兼采二体之长


纪事本末体是继编年、纪传体之后出现的第三大史书体裁。它以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为起端,是一种以记事为主,每事一篇,独立标题,自具首尾的编纂形式。因为它专记一事,始末了然,故称之为“纪事本末”。


在纪事本末出现以前,编年、纪传二体己流传了很长时间,这两种史书体裁虽各有优点,但也有不足之处。唐代史学家刘知在评论二体优点后又指出其各自的缺陷,如编年体对人物“不得彰其名氏,显其言行”;而纪传体则将相同的一事“分在各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史通·二体》)。又有人认为阅读编年、纪传史书不容易看到完整的历史事件记载,编年是“年不一事”,纪传是“事不一人”,“欲求一事之本末,原始而要终,则编年者患其前后隔越,纪传者患其彼此错陈”。袁枢创造的纪事本末体,正是以记事为特长,解决了编年体将一事分载数年而纪传体则在本纪、列传、书志中反复叙述一事的缺陷。


袁枢(1131~1205),字机仲,南宋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县)人。他于孝宗隆兴元年(1163)试礼部词赋第一,出任温州判官,后为太学录,因与宰相不合,在乾道九年(1173)出为严州教授,《通鉴纪事本末》就是在这个时期编写的。此后他又历任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做过工部、吏部郎官和常德、江陵知府等。《宋史·袁枢传》说:“枢常喜读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袁枢的本意原来是想通过精简《通鉴》帮助读者解决阅读这部浩博史书的困难,但却因此创造了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史体。


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将294卷的《通鉴》,剪裁改编为42卷;将《通鉴》所记1362年的历史总括为239个题目(另附相关事件六十六项),每题一事,每事一篇,详记始末,使“根干枝叶绳绳相生,不待反复它卷而了然在目中”。全书将秦以前历史分立为“三家分晋”“秦并六国““豪杰亡秦”三目;两汉分立为“高帝灭楚”至“袁绍讨公孙”四十三目;三国魏晋分立为“曹氏篡汉”至“魏灭仇池”六十二目;南北朝分立为“刘裕篡晋”至“隋灭陈”四十三目。隋唐分立为“隋易太子”至“朱温取缁青”六十五目。五代分立为“朱温篡唐”至“世宗征淮南”二十三目。《通鉴》全书约五百万字,袁枢书仅200万字左右,其选录材料不及《通鉴》一半,但其书行世以后,却从未有人指责它遗漏了《通鉴》什么重要史实。可见袁枢选录剪裁具有敏锐和严密的眼光,其因类排纂、组织零碎史料为一完整事件的才能更是不可埋没。清代学者章学诚称誉袁枢的创造是“化臭腐为神奇”,他赞扬纪事本末的体例是“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文史通义·书教下》)。从实际效果来看,纪事本末体以简练的文字,克服了编年、纪传的弱点,将各个历史事件的全貌集中反映出来,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章氏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自袁枢创造纪事本末体裁以后,续作的纪事本末体史籍接踵而来,这些续作继承、发展了纪事本末的体例,其进程大致可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仍属“抄撮它书”的旧法,但取材的范围有所扩大。在宋代,继续从编年体史书改编成书的有杨仲良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150卷,此书全取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