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战争智谋故事(上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历代战争智谋故事(上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舒乡著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学苑音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4-01
书籍编号:30046120
ISBN:978780135708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25800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经典史说
中国历史智谋故事总集
历代战争智谋故事(上册)
舒乡 主编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学苑音像出版社
前言
古老而恢弘的华夏神州,是世界所公认的创造谋略和盛产智谋的故乡。
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既是一部智谋故事的传奇史,又是一部智谋人物的活动史。翻开浩瀚如烟、博大精深的史籍,我们犹如置身于巨大而辉煌的舞台上,与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黎民百姓直面交流,这边是“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那边是“血淋淋败者成寇胜者王”。每一次王朝的更替,总有谋略在其中屡建奇功,让人敬佩折服;而每一次时代的变迁,又总有智慧在其中大放异彩,让人叹为观止。当天下大乱、群雄纷争时,总会出现明君慧帝顺天承运,问鼎皇位;而当社会动荡、内外生变时,又总会出现智士谋臣应运而生,力挽狂澜。
走进这一幕幕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大剧中,无数鲜为人知、包容着正邪智谋在内的内幕奇闻,令我们触目惊心,发人深省:我们看到了励精图治、勤政德民的帝王御谋,也看到了文韬武略、安邦定国的重臣权谋;看到了继往开来、德高望重的贤臣运谋,也看到了权倾朝野、为害忠良的奸臣弄谋;看到了命运坎坷、前途凶险的皇子图谋,也看到了专宠一身、遗恨千古的后妃变谋;看到了投机钻营、富甲天下的名商财谋,也看到了金戈铁马、出奇致胜的名将战谋,等等。所有出场的历史风云人物,个个凭着超人的智慧和卓绝的谋略,演出了一幕幕精彩绝伦的历史大片,绘制了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历史长卷。这些凝聚着深邃而精湛智谋的故事,成为了人们至今仍津津乐道的历史绝唱,也成为了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启迪着现代人类的智慧思考,也激发着炎黄子孙再铸辉煌的勇气豪情与信心。
历史告诉人们:人类的智谋是不分种族、不论出身的,但运用智谋的人,却要受到社会阶级的限制与历史环境的制约。丰富的知识与过人的智慧,只有与良好的思想修养和政治素质结合,才能做出顺应历史发展规律、顺乎万民大众心意的正义之事,也才能名垂青史,万古传颂。否则,便只能助纣为虐,残害忠良,谋取私利,遗臭万年。
本书内容宠大,史料丰富,情节入胜,叙述传神,引领着读者沿着中华祖先留下的历史足迹畅游浏览,使人在阅读欣赏中,感悟前人的智慧与神奇,引发今天的思考与遐想,从而充分领略中国历史文化的奇妙与伟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重视历史的借鉴与警示。因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割裂历史的传承就是倒退。21世纪的中国人,需要学习和了解包容着无数智慧和经验教训的中国历史。本书的目的即是为了满足读者探寻中国历史奥秘的兴趣和愿望,是为了使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断地被后人发扬光大。
“继往”是为了“开来”,学习历史是为了未来,让我们继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共同创造未来的辉煌。
一、破敌战:出奇制胜,以弱击强
1.以静制动,以弱胜强的不朽典范——春秋初期长勺之战中的军事谋略
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初,急于争当霸主的齐桓公,率军攻鲁,企图将其置于自己控制之下。春秋初期,鲁和齐一样,都是东方的军事大国,总兵力高达战车千乘,士兵三万。但由于四个多月前,刚刚在乾时被齐军打得大败,连姬同本人所乘的戎路(指挥战车)也被齐军掳去,军力损失甚大,所以这时在力量对比上处于劣势。曹刿当时并未任官,听到动员备战的消息后,准备进见姬同,陈述己见。乡邻亲友都认为没有必要,劝他说:国家大事,自有“食肉”的大夫们为君谋划,你不在职,何必参与进去!曹刿认为掌权的大夫们知识浅陋,缺乏远见,难当重任,所以仍然求见了姬同。他首先问姬同决定与齐交战的根据条件?姬同以“衣食不敢自专,必以分人;祭神不敢欺骗,必以诚心”回答。曹刿认为这些无法使全体民众受益的小恩小惠,不可能激起民众为君死战的热情,不谎报祭祀礼品数字的小诚小信,也难以感动上帝降福赐予力量。姬同又提出:自己对诉讼之类的事,虽无明察秋毫的能力,但总是根据具体情况,尽心慎重地处理,使其尽可能公平合理。曹刿说:国君心有臣民,肯尽心治理国务,即使才智不高,民众也会支持,肯于为君力战。这样就有条件与齐决战了。他请求跟随鲁军一起出战。姬同让曹刿与自己同车出发,迎战齐军于长勺(山东莱芜吐丝口镇东杓山)。
有关长勺之战的战斗经过,文献记载极为简略。《左传》记载仅20字:“公(指鲁庄公姬同)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为了能较为清楚地知道这次战斗的具体过程,首先应了解当时的作战方式。春秋初期,较西周时已有所发展。战车的战斗队形,已不是单一横队,有了一定纵深,成为由若干小方阵组成的大方阵;隶属步兵(徒卒)也不是单纯地随在车后,有了各种队形;在接敌运动时,也不再是“不过六步、七步,乃止齐焉”(七尺一步),每次推进的距离,有所加大;在向敌冲击时,也不再是“虽交兵致刃,徒不驱,车不驰”;速度有所增快;战胜之后,也不再是“逐奔(追击)不远”。有了战场外追击。但由于兵器的改进不大,士兵的成分未变,所以基本上仍是以密集的战车方队,实施集体格斗决定胜败。整个战场都在主帅视野之内,整个战斗过程,都在主帅直接控制之下;使用音响及目视信号指挥作战;依赖严格、残酷的纪律约束军队;军队机动性差,进攻速度缓慢,要在选定好的地形上,由作战双方约定时间,同时相对推进,同用进攻手段交战。交战的具体过程,大致如下:交战之日凌晨前,双方各自在预定集结地点树立大旗,各部人马均于凌晨到达。天明时倒旗列阵。旗倒后方至者斩首。列阵完毕后,士兵皆坐(双膝着地,臀部坐于足上),军官立于本单位前。主帅“誓师”,杀牲示众,颁布作战纪律。然后由主帅亲自击鼙(指挥鼓)发令,开始作接敌运动。所有“鼓人”,均按主帅命令,齐击鼓车信号大鼓三通(据说每通333下),军官“作旗”(立起旗帜),士兵起立,两司马“振铎”(摇动木把大铜铃),于是“车、徒皆行”,全部人马在有节奏的鼓、镯(小铜钟)等军乐声中向前推进。进至一段距离之后,依主帅信号,两司马“纟鹿铎”(执木把下端,以指按铃而摇,声闷哑),人马停止,军官“弊旗”(放倒旗帜),士兵坐下。稍事观察敌情及调整后,再第二次击鼓三通,重复全部动作。所不同的,是“车骤徒驱”,前进速度较第一次加快。当推进至接近敌军弓箭射程距离附近时,再次停止,接敌运动结束,全军做冲锋准备。第三次击鼓三通后,“车驰徒走(奔跑)”,在鼓人“戒鼓(急促不断地重槌击鼓)助威下,一面射箭一面向敌冲锋,俟双方战车交错后,车上甲士互以矛、戟等长兵器进行刺杀。一旦某一方队形被冲乱,失去指挥,败局既定。败方退走时,胜方通常要调整队形后才实施追击。
根据春秋初期的作战方式,再来看《左传》所记的长勺之战,战斗过程和曹刿所起的作用,就比较清楚了。当齐、鲁两军列阵完毕后,姬同即按照一般作战惯例,准备击鼓下令,指挥鲁军前进接敌,为曹刿劝止。齐军两次击鼓前进,鲁军都采取守势,坚坐于原地不动。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后开始向鲁军冲锋时,曹刿认为时机已到,才请姬同击鼓下令,向齐军发起反击。经过短时间的交锋,齐军大败退走。
齐军开始后退时,姬同就准备下令追击,曹刿认为不可轻率,下车认真观察了齐军后退的战车车轮痕迹,再登车站在车前的扶手横木上,望了齐军的旗帜,根据齐军“辙乱”、“旗靡”的情况,判断齐军确是真败无诈,才请姬同下令实施战场外的追击,将齐军赶出国境。
鲁军虽然获得了胜利,但身为统帅、担任作战指挥的姬同,并没有理解曹刿的作战指导,他问曹刿为何采用这种战术?曹刿解释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又解释慎重追击的原因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这一番话,不仅说明曹刿懂得战争规律,而且懂得战争指导规律,从而也证明曹刿对取得这次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持冷兵器进行集团格斗的时代,决定战斗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人,是人的勇气和力气。军事将领们通过临战之前的誓师——思想动员和规定纪律,一般说刚刚开始进攻时的士气是比较旺盛的,以取得心理上的优势。但事物都是相对的,当条件变化时,事物本身也将随之变化。齐军第一次击鼓前进时,体力既好,勇气也高。但当他们在行进中突然发现鲁军原地未动时,这种既未见过、也不理解的做法,势必引起惊讶和疑虑。第二次击鼓前进,仍不见鲁军前进,疑虑心情愈益加重。而且因鲁军不动,齐军前进的距离就出乎意料地增加了一倍。这对乘坐战车的军官来说,可能影响不大,但对执矛持盾、承担着几十斤装备的车下甲士和徒兵来说,就相当吃力了,勇气和力气将有所下降。至第三次击鼓发起冲锋前进时,体力损耗已极大,生理的疲乏影响心理的平衡,勇气也就更为下降。这时的鲁军,因养精蓄锐、以逸待劳,体力、勇气都仍处于高峰状态,和齐军相比,当然是“彼竭我盈”了。因而,曹刿“敌疲我打”的方针,是鲁军获得长勺之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2.吴楚争夺江淮的精彩一幕——春秋中期鸡父之战中的军事谋略
鸡父之战,爆发于战国时期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夏,它是吴、楚两国为争霸江淮流域而在楚地鸡父(今河南固始东南)进行的一次重要会战。在这场会战中,吴军实施正确的作战指导,巧妙选择作战地点和时间,运用示形动敌、伏击突袭等战法,出奇制胜,大破楚军,从而逐渐夺取了吴楚战争的主动权。
公元前546年宋国向戌倡导诸侯弭兵会盟后,中原诸侯列国之间出现了相对和平的局面。当时,晋、楚、齐、秦四个强国,都因国势趋于衰弱,国内矛盾激化,而被迫放慢了对外扩张、争霸活动的步伐。与此同时,偏处于东南部的吴国和越国则先后兴盛起来,开始加入大国争霸的行列,由此,战争的重心也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淮河流域,从中原诸侯国转移到了楚、吴、越诸国。吴国是一个新兴的国家,辖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和浙江、安徽的一部。自吴王寿梦(前586年—前561年)起,经济逐渐发展,国势开始强盛。为了进入中原,吴将楚国作为第一个战略打击的目标,自吴王寿梦至僚60余年间,两国战争频繁,互有胜负,但总的趋势是楚国日遭削弱,吴国兵锋咄咄逼人,渐占上风。鸡父之战就是吴楚长年争战中的重要一战。
公元前519年,吴王僚率公子光等,兴兵进攻楚国控制下的淮河流域战略要地州来(今安徽凤台)。楚平王闻讯后,即下令楚、顿、胡、沈、蔡、陈、许七国联军前往救援。吴军统帅部见楚联军力量强盛,来势凶猛,遂迅速撤去对州来的包围,将部队移驻于钟离地区,暂避敌锋,伺机行动。
然而,就在这时,进军途中的楚军发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变故,这就是带病出征的楚令尹子暇因病体沉重,死于军中。楚军失去主帅,士气顿时沮丧低落,被迫回师鸡父。拟稍事休整后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吴公子光听说楚军统帅身亡,楚联军不战而退,认定这正是吴军把握战机,击破敌人的良机,便向吴王僚建议率军尾随,捕捉机会。他认为,随从楚国的诸侯虽多,但均是些小国,而且都系为楚国所胁迫而来。况且这些小国也有各自的弱点,它们同楚国之间不是一条心,这一点可以乘机加以利用。至于楚军内部,主帅病死,士气低落,政令不一,貌似强大,实则虚弱。公子光的分析入情合理,吴王僚欣然采纳,并针对敌情做出具体周密的作战计划:迅速向楚联军逼近,定于在到达鸡父战场后的次日即发起攻击,利用当天“晦日”的特殊天候条件,乘敌不备,以奇袭取胜。在兵力部署上,先以一部兵力攻击胡、沈、陈的军队,战而胜之;然后打乱其他诸侯国军,再集中兵力攻击楚军本身。吴军还决定在作战中采取先示敌以“去备薄威”,后以“敦阵整族猛攻之”的灵活战法。
一切就绪后,吴军遂于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7月29日那天突然出现在鸡父战场。此举完全出乎楚军意料,仓促之中,楚军让胡、沈、陈、顿、蔡、许六国军队列为前阵,以掩护楚军。吴王以自己所帅的中军,公子光所帅的右军,掩余所帅的左军等主力预作埋伏,而以不习战阵的3000囚徒为诱兵攻打胡、沈、陈诸军。双方接战不久,未受过军事训练的吴刑徒乌合之众即散乱退却。胡、沈、陈军见状遂贸然追击,捕捉战俘,纷纷进入了吴军主力的预定伏击圈中。这时,吴三军当机立断,从三面突然出击,很快战胜了胡、沈、陈三国军队。尔后又纵所俘的三国士卒逃回本阵,动摇军心,使其阵势不稳。这时吴军遂乘胜擂鼓呐喊冲杀向前,直扑许、蔡、顿三国之师。三国之师的阵势本已动摇,又见吴军蜂拥而来,哪里还有作战的勇气,于是纷纷不战而溃,乱作一团。楚军未及列阵,即被许、蔡等诸侯军之退却所扰乱,已无回天之力,迅速陷于溃败。至此,吴军终于大获全胜,并乘胜攻占了州来。
鸡父之战,乃是吴军实行正确作战指导的必然结果。从兵力对比来说,当时吴军处于以寡敌众的困难地位;从作战态势来说,吴军也处于“后据战地而趋战”的不利位置,但是吴军最后却打了胜仗。其原因在于吴军统帅准确地判明和掌握了敌军的情况和动态,巧妙利用了对方的弱点,灵活地运用了示形动敌、诱敌冒进、设伏痛击、乘胜猛攻等一系列正确战法,从而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战役目的。
鸡父之战是对楚国的一次沉重打击。战后不久,庸碌无能的囊瓦担任了令尹要职。从此楚军很少主动出击吴军,而基本采取消极防御的措施,在吴楚战争格局中逐渐趋于被动。
3.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略决战——三国时代官渡之战中的军事谋略
在现今河南中牟县东北五里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村庄,叫官渡桥村。这里就是1700年前,袁绍和曹操官渡之战的古战场遗址。现在官渡桥村的附近,据传还留有当年曹操存放粮草的“草场”和袁绍驻兵的“袁绍岗”。
(1)曹操官渡设局
汉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凭借着巨大的经济、军事优势,调集了十万大军,一万匹战马,准备进攻许都(就是今河南许昌,东汉临时的都城,也是曹操的大本营),企图一举消灭曹操。这消息传到许都,曹操的部将个个都很恐慌。曹操针对这一情况,把将领和谋士们召集起来,向他们分析当时的形势说:“袁绍这个人,野心很大但智谋短浅,表面凌厉而胆量很小,对人猜忌刻薄但缺乏威信,士兵众多但有时指挥不当,将领骄傲且政令不一,土地虽然广大,粮食虽然丰富,恰好是给咱们送来的礼物。”谋士郭嘉、荀彧完全赞同曹操的意见。在此之前,郭嘉对袁绍也作过类似的分析。将领们听了曹操这番话,于是胆子壮了,勇气和信心也增加了。
接着,曹操部队根据以上的分析,进行了周密的军事部署,决定先把周围的割据势力各个击破,以防这些割据势力同袁绍联合起来,使自己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地位。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二月,曹操首先派曹仁等攻下黄河北岸的战略要地射犬(今河南省沁阳县东北),切断了袁军沿河西进的道路。八月,又派臧霸率兵进入青州,阻止袁绍从东面的进攻企图。正当曹操布置对袁绍作战的时候,原来投靠曹操的刘备占据了下邳(今江苏省邳县东),和袁绍遥相呼应,虎视着曹操。曹操亲自率兵东进,迅速地攻下了下邳,并擒获了刘备的大将关羽。
把周围这些敌对势力扫除和击败之后,曹操便亲自统率主力部队,屯驻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准备迎击袁绍。
(2)白马、延津交战
在曹操出兵进攻刘备的时候,许都空虚。消息传到河北,袁绍的谋士田丰认为,这正是攻下曹操大本营的好机会,应该发兵去袭击许都。曹操的部下早已提醒过曹操,要提防袁绍乘虚进袭。曹操认为袁绍优柔寡断,遇事迟疑,必定不会当机立断。果然不出曹操所料,袁绍竟借口小儿子有病,没有接受田丰的建议。田丰气得用手杖戳着地面说:“可惜呀可惜!这样难得的机会,竟拿小孩患病做理由而失掉了!”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刘备战败来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投靠袁绍,袁绍才召集众将讨论如何进攻许都。田丰认为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再去进攻许已是不利。他劝阻袁绍说:“曹操既然已经打败刘备,许都就不再是空虚的了;况且曹操很会用兵,机智灵活,变化莫测;曹军人数虽少,却不可轻视。今后不如作持久的打算。您占据山河险固的广大地方,又拥有四州的众多人口,应当利用这个有利形势,对外结交英雄豪杰,对内治理农事,充实军事。然后选派精兵,乘虚袭扰曹操的两侧,展开流动作战,使曹军左右奔跑,疲于奔命;使那里的百姓得不到安宁,怨恨曹操。这样一来,用不上两年时间,我们就可以不战而胜。如果不这样办,而急于同曹操决战,万一失败,后悔可就迟了!”田丰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可是光有野心、没有谋略的袁绍不但一点儿也听不进去,反而对田丰起了反感之心。田丰不管这些,还是再三地陈明利害,向袁绍提出忠告,这一下子可惹恼了袁绍。袁绍在盛怒之下,竟给田丰加上一个“扰乱军心”的罪名,下令把他囚禁起来。后来官渡一战,袁绍果然大败而还,他因为怕别人嘲笑,干脆把田丰杀死了。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2月,袁绍把十万大军集结在黄河北岸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东北),准备渡河南进,直捣许都;并首先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北)。四月,曹操从官渡率兵北上,去解救袁绍对白马的围困。他采纳随军谋土荀攸声东击西的作战方案,引兵先到延津(今河南省延津县北),假装要渡河去袭击袁绍的后方,使袁绍分兵应战;然后再以轻骑部队回袭白马,攻其不备。袁绍不知是计,果然派出一部分军队赶往延津去迎战。曹操立即率领轻骑兵,以张辽、关羽为先锋,向白马挺进。曹军来到离白马十余里的地方,颜良才发觉,慌忙上马应战。关羽出其不意地袭人袁军阵中,手起刀落,斩了颜良。主帅被杀,袁军立刻大乱,有的被杀,有的被俘,有的逃跑,一下子就完蛋了。战斗结束以后,曹操下令白马城中的居民全部迁出,随着军队沿黄河向官渡撤退。
袁绍听说曹操从白马退出,便亲自率领大军渡河追击,恨不得一口把曹军吞掉。谋士沮授劝阻他说:“战争胜负的变化,不能不仔细考虑。现在最好还是驻军在延津,分出一部分兵力去进攻官渡。如果能攻下,留驻延津的大军再继续前进,也不算晚,如果大军盲目南进,万一失利,就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但是袁绍拒绝了沮授的正确建议,命令主力部队渡河追击。沮授料到袁绍一定要失败,在大军渡河的时候,他不禁叹息说:“黄河呀黄河!我们还能再渡河回来吗?”于是藉口有病,递上辞呈。袁绍不允许,反而把他指挥的部队抽出一部分给郭圆指挥。
袁绍的先头部队迅速地向延津迫近。曹操命令士兵在延津南面山坡上扎好营寨,派望哨侦察袁军动静。望哨发现袁军,立刻向曹操报告说:“袁绍派了五六百骑兵赶来了。”过了一会,又报告说:“袁军骑兵又有增加,步兵多得数不过来。”曹操部下的将领们都认为敌军众多,恐怕难以抵挡,主张退守营垒。曹操一面命令不用再来报告,一面却让自己所有的骑兵都卸下马鞍,放马吃草,辎重车辆都停在袁军将要经过的路上。将领们觉得挺奇怪,只有谋士荀攸领会曹操的用意,对大家说:“这样正是为了引诱敌人来上钩,怎么能后退呢?”不久,袁绍的将领文丑等人率领五六千人马,先后来到延津。曹军将领们感到情况紧急,催请曹操下令上马应战。曹操非常沉着,对他们说:“还不到时候呢。”又过了片刻,袁军后续部队大部分赶到,他们看到曹军把军用物资抛在路上,便争先恐后地去抢夺,乱成一片。曹操立刻指挥全部骑兵一齐上马冲杀,把袁军杀得大败,斩了袁绍的大将文丑,并俘虏了文丑的全部人马。
延津获胜以后,曹操把部队从容地撤回到利于防守的官渡,以诱敌深入,准备决战。
(3)官渡前方的攻防战
经过白马、延津之战,袁、曹双方进入了暂时相持的阶段。袁绍虽然在这两次战斗中连遭不利,但是仍然保持着优势。从人力上讲,袁绍军队将近十万,曹操最多不过三四万。从后方的给养力量上讲,曹操占领的衮、豫二州,是汉朝末年以来破坏得最严重的一个地区,还不如袁绍占领的河北地区那样富饶。曹操虽然在进入许都的同一年,就开始屯田积谷,毕竟还只有四五年光景,军用粮饷,远远不如袁绍充足。然而,曹操是历史上一个眼光远大和才能出众的政治家,为了笼络人心,他采取了一些比较开明的政治措施。例如:他曾把阳安郡(故城在今河南省确山县东北)内所征收的绵绢,完全发还给百姓。又如:他下令部队行军,不许马踏青苗,违者处死。有一次他自己的马踏坏了麦田,还命令部属按照规定议罪,结果自己拔出佩剑,把头发割下一绺,掷在地上,来表示对自己过失的惩罚。曹操的这类作法客观上有利于军心,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他能够得到士兵的支持,为在军事上战胜敌人创造了有利条件。
袁绍在战争初期受到了严重挫折,但是他并没有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还是仗着在军队数量、装备和物资储备上的优势,坚持要同曹操决一死战。经过一段休整以后,到了这一年的七月,袁绍又把大军集结到官渡北面的阳武,准备继续发动进攻。这时候,沮授再一次向他分析战争的形势说:“我方军队虽然人数多,却比不上曹军勇敢善战;曹军的弱点是军粮少、物资储备没有我方充足。曹军利于急战,我军利于慢打。因此,我军应当用持久战来消耗曹军的力量,以便最后战胜曹军。”袁绍不听这些劝告,仍然一意孤行。他命令主力部队开到官渡前线,依托沙堆建立营寨,从东到西有几十里长线。曹军也分别扎下营盘,和袁军相对抗9月,曹操向袁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没有能够取胜。他便改变策略,深沟高垒,固守阵地,等待有利时机,再向袁军进攻。袁绍作战心切,他看到曹军缩回营中不敢出来,就命令士兵在曹营外面堆起很多土山,在土山上砌起高高的壁楼,让士兵们在壁楼上向曹军营垒放箭。号令一下,袁军壁楼上万箭齐发,箭像雨点般向曹军射来;曹营士兵只得用盾牌遮住身体,人心慌恐。针对袁军这种做法,曹操叫工匠连夜赶造一批发石车。分布在营墙内,正对着袁军的土山。等袁军弓箭手一射箭,曹营内一齐拽动发石车,连珠般发射石块,往上乱打。袁军的壁楼被击破,弓箭手也死伤了不少。发石车发射石块的时候声音如雷,人们管这种车叫“霹雳车”。袁绍见用壁楼进攻没有成功,便命人暗凿地道,直通曹营。曹操就叫士兵们在营墙内挖掘长沟,进行防御。袁军把地道挖到沟边,果然无法进入,反而白费了许多力气。这样,双方在官渡相持了大约三个月。
曹操方面军队人数少,军粮又很困难,战争如果旷日持久地僵持下去,只能对曹军不利。面对这种情况,曹操本人曾一度动摇过,打算退守许都。曹操的谋士荀攸为他分析战争的前途,认为这次战争是打败袁绍的好机会。他劝曹操要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后胜利。曹操接受了荀攸的意见,坚定了和袁绍周旋到底的决心。他一面命令部队继续固守官渡,一面密切注视敌人的动态,寻找有利时机,进行最后决战。
(4)粮草被烧袁绍惨败
在两军相持阶段,能否不断地补给军粮,会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败。一天,曹军的探子侦察到,有几千辆袁军的粮车,正往官渡这边押运过来。押运官韩猛是个有勇无谋的人,打起仗来轻敌少备。荀攸听到这一情况,便建议曹操派兵去劫夺袁绍的粮车。曹操派部将徐晃和史涣率兵前往,在半路上打跑了韩猛,烧掉了他押送的全部粮车和军用物资。到了十月,袁绍又派人从河北运来一万多车军粮,囤积在大营以北四十里的故市、鸟巢(都在今河南省延津县境内),还特派大将淳于琼带领一万人驻在那里保护。由于上次粮车被烧,沮授这次特别提醒袁绍,要他另派一员战将率领一部分军队驻防在淳于琼的外侧,以防曹军偷袭。袁绍却没有采纳这个建议。
袁绍的另一个谋士许攸,认为曹操兵少,主力部队已经集中在官渡,后方必定空虚;他建议袁绍派出一支轻骑兵,星夜去偷袭许都。袁绍主观武断,顾虑多端,仍不采纳许攸的意见,反而说:“不必了,我一定可以在这里捉住曹操!”许攸看到袁绍如此骄傲轻敌,最后必然要败给曹操,因此,思想发生了动摇。恰在此时,住在邺城的许攸家族有人犯了法,被留守业城的审配拘留起来。许攸在气愤之下,就暗地里背弃袁绍,投靠曹操去了。
曹操和许攸本来是老相识,现在听说许攸前来投奔,高兴得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就跑出去迎接。曹操拍手说:“子远(许攸字子远)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许攸坐下来,开口就问曹操:“袁绍军队很盛,您打算怎样对付他?目前还有多少军粮?”曹操说:“还可以支持一年。”许攸知道这是假话,就说:“没有这么多吧,请再说说!”曹操又说:“可以支持半年。”许攸知道曹操说的还是假话,便点穿他说:“您不想打败袁绍吗?为什么不说实话呢?”曹操知道瞒不过许攸,便满脸堆笑地对许攸说:“刚才是同你开个玩笑。其实军粮只够维持一个月,你看该怎么办呢?”许攸见曹操说了实话,便把袁绍在乌巢囤积军粮的情况完全告诉了曹操,并且建议曹操派出轻骑前往偷袭,把袁绍的粮草和辎重全部烧掉,不出三天,就可以打败袁绍。
许攸献的计策,让曹操喜出望外。这天夜里,星光满天,曹操留下曹洪、荀攸防守官渡大营,自己率领步兵和骑兵五千人,打着袁军旗号,每人手里拿着一把干柴,口里衔着枚,把所有的马嘴都绑起来,从小路奔向乌巢。枚是一根像筷子似的小木棍儿,古代夜间行军或偷袭敌营,往往让行军的人每人口中衔枚一个,以免说话或出声,被敌人发觉。枚的两头还有绳子拴在脖子上。曹军一路上多次遇到袁军盘问,都假称是袁绍派到乌巢去增援的,就这样,顺利地通过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