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中国史 > 案件与刑律历史纵横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案件与刑律历史纵横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案件与刑律历史纵横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案件与刑律历史纵横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萧枫著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9-01

书籍编号:30046128

ISBN:978780711940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28000

版次:2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全书内容:

coverPage

Prebook

Book

前言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历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赴后继,绵延百代。中国历史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伟人巨匠和英雄豪杰。


鲁讯先生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历史可谓博大精深,流光溢彩,每个中华儿女无不为拥有这份丰厚而珍贵的历史遗产感到无比自豪。中华历史是我们民族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结晶,是我们灵魂的生发与归依,是我们内在生命的本源。它滋养了我们的心灵,激发着我们的创造力,并孕育着我们民族的未来。传承中华历史即是在延续我们民族的灵魂。在21世纪的今天,新一代的中国人更需要从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汲取营养,提高人文素质,树立文化自信。


历史泛指世间所有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一般专指我们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演变情形。简单地说,就是对我们人类社会过去事实的记载。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在记载历史或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却往往随着人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和完善,甚至也有歪曲和捏造的成分。特别是近年来受电影、电视戏说历史的影响,许多真实的历史失去了本来的面目,这就给我们广大读者造成了许多错觉或误解,以为历史就是电影、电视演的那样,让我们难以正确地把握历史的脉搏,除了具有娱乐的特点,就没有了历史的功用了。


当一个民族或者我们一个人,能够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力量、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反省时,那就具有强大的进步力量和智慧了。我们广大读者非常幸运,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丰富宝藏,显示了我们民族文明智慧的无穷魅力,这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无比自豪。


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站在世界历史的潮头,独领时代的风骚。因此,我们学习民族的历史,同时也要放眼世界,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看到我们民族的价值和不足,以找到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诚如伟人所说,不了解自己历史的民族是一个失败的民族。历史有助于我们树立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有助于我们建立民族的责任感。


因此,我们在参考了大量权威性历史著作的基础上,将中国悠久历史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融为一体,直观的介绍历史发展进程,全书以丰富的珍贵图片,配以深沉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等领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不仅是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历史知识的最佳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第一 案件历史


一、千古疑案


秦始皇的模样


案件与刑律历史纵横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嬴政像


秦始皇(前259~前210),即嬴政,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王朝的建立者。秦庄襄王子。因出生于赵都邯郸,又名赵政(一说秦与赵同祖)。公元前247年5月,其父病卒,十三岁的嬴政即位为秦王,由相国吕不韦和太后宠信的宦官佫专擅国政。公元前238年,行冠礼,始亲政,旋即镇压佫叛乱。次年免吕不韦职,任用李斯为相,分派王翦等将军继续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十年时间,消灭割据称雄的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并确定了以“三公九卿”为主体的中央政权组织,自为“始皇帝”。又下决心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拆毁战国时各国边邻地区的防御工事,并修建了驰道、直道和在今滇黔一带的“五尺道”,加强了全国的陆路交通。同时,他还派兵北击匈奴贵族,南定百越诸地,又筑长城,开灵渠,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和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措施。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焚烧了秦纪以外的列国史籍和民间收藏的儒家经典及诸子百家著作,坑死以古非今的方士四百多名。秦始皇为人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严刑峻法,赋役繁重,加以连年用兵,广大人民不堪其苦,致使秦帝国二世而亡,并没有实现他想传之万世的美好打算。


秦始皇作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自古以来人们对其褒贬不一。褒者,誉其为千古一帝;贬者,斥他是少有的暴君。然而不论怎样看他,秦始皇首创大一统封建帝国的伟大历史功绩,是任何人都无法抹煞的。他的雄才大略和荡涤天下的能力,也是任谁都难以否认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大诗人李白的这一名句,勾勒出了秦始皇扬威奋武、扫荡天地四方的高大形象。“一箭射大鲛,裂岸鸣惊弦”、“东岳留胜迹,西华挽强弓”,有名的和无名的诗人,写了不少涉及这位始皇帝的诗句,从中似见他的威猛高大,气势更是凛凛不凡。在一些文艺作品中,有的还把他描绘成英武无比的军事统帅。有一部电影,甚至把秦始皇装扮成了驰骋疆场的战将,纵马扬刀,亲手将对手砍落在马下。绘画作品中的秦始皇同样腰粗体胖,高人一头,而且英姿勃勃,不可一世。总之,人们心目中的秦始皇不仅本领天下无敌,相貌也一定俊伟不凡。


不错,从史料记载来看,这位始皇帝性情暴烈,刚愎自用,“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遗憾的是他不是搴旗斩将的统帅,没有带过一次兵。更让人失望的是秦始皇相貌丑陋,身形猥琐,甚至带点残疾,根本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种样子。


关于秦始皇的形貌,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明确记载:“(尉)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


这样看来,秦始皇的长相真是无法让人恭维:“蜂准”,说白了就是马鞍鼻,鼻梁明显凹陷;“长目”是眼球向外突出,即民间所说的“鼓鼓眼”;“挚鸟膺”,是医学上所说的鸡胸,系典型的软骨病症状;“豺声”,则表明这位始皇帝生有严重的气管炎,久咳不愈而致使嗓音沙哑难听。秦始皇的这些相貌特征表明,他是典型的软骨病患者,身体发育不够正常,因而胸廓、鼻梁的形状出现了扭曲。胸、鼻的畸形,又造成了气管炎或支气管炎的经常发作,有时还会发一阵“羊痫风”。由此可以推断,这位扫六合、平天下的一代伟人,不仅谈不上相貌堂堂,而且不像个正常人的样子,他还被多种疾病纠缠,使其脾气暴躁,性情乖戾,待人“少恩而虎狼心”。


秦始皇果真是这副尊容吗?不少人明确表示了怀疑态度。


首先,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载,尽管是权威史料,然而也只是传达了尉缭之语,属于第二手材料。尉缭的话是否可信,同样说不大准。他是战国末年魏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名缭,不知其姓,因官居国尉,故称尉缭。秦王政十年(前237)进入秦宫,帮助策划统一六国的大计,提出了用金钱收买别国豪臣,打乱其原来部署的重要意见,被嬴政采纳。可是时间不长,他就同嬴政闹翻,慌忙偷偷逃逸,从此不知所终。尉缭是个游士,不懂得医学,对于人体的观察和判断都不见得准确。而且尉缭与嬴政关系紧张,从最后一句来看,明显具有咒骂、诋毁和贬损的味道,难保不会有歪曲或夸张成分。而且,尉缭的这番话是在什么场合下讲的,这一材料是怎么来的,司马迁都没有写明。所以,尉缭对于秦始皇相貌的描绘,不可轻易相信。同时还要看到,秦始皇身处风云变幻难测的战国时代,短短一生屡遭刺杀,他的行踪比较诡秘,见他面的人甚少,他的病更是朝廷的高级机密,就是司马迁先生也可能被蒙在鼓里,尉缭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


其次,从秦始皇的实际活动看,他的身体一定不错,根本不像有软骨病、患气管炎的老病号。比如,从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至三十七年(前210),十年之内五次出巡,赴陇西、攀峄山、登东岳、上琅邪、临碣石,路途坎坷,行程万里。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和医疗条件,就是贵为皇帝,被人侍候得十分周到,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恐怕也难支撑下来。又如,秦始皇三十七年,东游“至之罘(今山东烟台市),见巨鱼,射杀一鱼。”(引见《史记·秦始皇本纪》)。既为巨鱼,并且亲自射杀,说明秦始皇能拉大弓,有着很强的臂力和很高的射箭技术。倘若他的身体真如尉缭所说,怎会有这样的壮举?再从“图穷匕首见”的史实来看,秦始皇也决非一个软骨病人。秦王政二十年(前227)燕太子丹密派壮土荆轲刺杀嬴政,当匕首从督亢地图中露出时,荆轲的左手已紧紧抓住嬴政的衣袖,右手中的匕首随即刺来。嬴政大惊,赶忙躲闪,居然把衣袖给挣断了。他想拔剑自卫,可是来不及了,只得绕着柱子与荆轲周旋。结果,这位刺客不仅没能刺杀嬴政,反被他拿剑砍断了左腿,又重创其身八处,荆轲很快丧命(事见《战国策·燕策三》)。这件事也说明秦始皇的身体不错,假如他形销骨立,或者举止失措,恐怕难以挣断衣袖,也不可能与刺客周旋,早已成了刀下之鬼。


再次,从秦始皇的工作情况看,他的身体不会很差。《史记》记载,秦始皇勇于任事,敢于负责,大事小事都是他说了才算。尤其是统一六国后,百废待举,万事俱兴,不知有多少重大决策要他决定。仅阅批文件一项,工作量就大得惊人。据《史记正义》载:秦始皇当政时期,“言表笺奏请,秤取一石,日夜有程期,不满不休息”。当时没有纸张,文件全写在竹木简上,秦始皇要看完一石文件才休息。秦时一石为120斤,日以继夜要看完这么多的文件,没有一个强壮的身体是不行的。秦始皇不仅身体很好,而且精力过人,在办公之余还亲自检查社会治安工作。三十一年十二月一天夜里,他与4名武士化装成老百姓在咸阳巡行,突然间冲出几个要抢劫的暴徒,秦始皇率武士们反击,刺杀了这几个家伙。可见他身强力壮,武功也可能不错。毋庸讳言,这位始皇帝怕死也是出了名的。他接受卢生的建议,为使自己的居处无人知晓,下令在咸阳附近二百里的范围内,在已建成的二百七十座宫殿间添造复道和甬道,命令各宫殿设帷帐,置钟鼓,住妃嫱。他在众多的宫殿中穿梭往来,夜不虚度,若是身体不好,能应付得了吗?


此外,从陕西临潼出土的秦兵马俑来看,它们的主人也不会矮小瘦弱。以一号俑坑为例,六千件陶人、陶马威风凛凛,雄伟壮观,武士俑个个体形高大,肌肉丰满,英姿勃发,雄伟劲健,身高均在一米八左右,有的高达两米,俱为典型的“关中大汉”。以此推断它们的主人,该是八九不离十的样子。


从以上种种情况来看,秦始皇的形貌应是威猛高大,英武潇洒,并且他还身怀武功,精力过人,处变不惊,能应付各种复杂局面,能承担繁重工作量。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就曾推论嬴政的形貌相当漂亮。也有的学者认为,秦始皇出生在秦地,他的母亲赵氏是出了名的美人,按照子肖其母的生育规律,嬴政的长相不会很差。而且他的生活条件不错,肯定不会营养不良,因而他应是高大魁梧、相貌堂堂的西北大汉。至少他应是常人模样,而决非是发育不良、长相寒碜、身形难看的多病之人。


秦始皇的长相果真这样乐观吗?有的专家学者不同意这种推断,他们也提出了一些理由:


第一,《史记》对嬴政长相的记载大致不错,尽管司马迁所记不是第一手材料,但毕竟是史书中明确记载秦始皇形貌的文字,除此尚无不同或截然相反的记载。司马迁是个善于描写人物形象的高手,《史记》中所写的人物具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鲜明的三大特点,其中写得比较成功、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有近百个。有些尤重外貌和神情的描绘,使得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如写汉高祖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李广“为人长,猿臂”;蔡泽“易鼻、巨肩、咇颜、膝挛”等等。使用文字不多,却是面目活现,形象生动,且各有特征。像秦始皇这种重量级人物,司马迁当会认真对待,不会仅凭道听途说即轻易落墨,因此认定司马迁所写的秦始皇形貌是可信的。


第二,秦始皇性情暴戾,易发脾气,这正是他多病缠身,心境不好的结果。他幼年时随同父母在赵国为人质,为了逃避追杀,东藏西躲,寄人篱下,食居不安,很可能因营养不良而导致软骨病症。又因为鼻部和脊椎骨弯曲变形而呼吸不畅,故讲起话来如同“豺声”,一旦发起“羊痫风”,更是把人吓死。再从秦始皇喜欢侏儒来看,他的身形也难说高大威猛。比如,他在统一六国之后,曾打算扩建苑囿,西起雍、陈仓(今陕西凤翔、宝鸡一带),东至承谷关(今河南灵宝蒌北),面积广阔,东西千里,一旦实施这个计划,耗费资财可想而知。周围大臣惧于秦始皇的虎威,谁也不敢谏止,惟有其好友侏儒优旃敢于说话。他开玩笑说:“您的这个计划太好了,这么大的苑囿,多放凶禽猛兽,就没有人在此出没,若有强盗从东方来犯,让麋鹿出动就把他们全顶跑了!”秦始皇听罢大笑不止,立即打消了这个荒唐主意。据记载,他身边的侏儒不止优旃一人,他们均与这位爱发火的皇帝相处得很好,这也说明,秦始皇因为自己身材不高,长相不佳,特意弄来一批侏儒以做陪衬,如果他是一个身心很健康的人,断不会和这些人结为挚友。


第三,秦始皇五次出巡,并不能证明他的身体有多好,因为他有豪华的车坐,有骏马可骑,跋山涉水不费气力。而且所到之处,刊石立碑,自我张扬,正是以此掩饰他的形秽。再从他逃脱荆轲追杀来看,他连自己的佩剑都拔不出来,可见其武功如何。如果不是御医把药袋砸向荆轲,恐怕他难逃活命。再说,逃生是人的本能,即使身体再弱,也决不会引颈就戮。另从御医随时携带药袋来看,秦始皇很可能是长期病号,否则不会把这玩意儿拿上朝堂。至于他每天要看一石竹木简书文件,这也不奇,必定有人给他搬运,甚至会读给他听。这些与秦始皇的形貌没有必然联系,因而不必给他加上英武潇洒、高大奇伟之类的溢美之词。


至于那些秦兵马俑,众所周知是以写实的手法,用高人、大马组成的大军阵,来反映当年秦军统一六国的磅礴气势。这些陶俑的形象当然要健壮端庄、高大威猛,不能因为秦始皇其貌不扬,身材难看,这些陶俑也要照着他的模样去做,也不能由陶俑的模样去推断他们统帅的尊容。这种机械的类比不仅毫无根据,也很不严肃,甚至有些滑稽可笑。


总起来看,还是要相信《史记》对于秦始皇形貌描绘的,不能以习惯的思维定势去想象。司马迁先生也说过“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成大事业者未必一定威武英俊,而坏蛋恶人也非就是鼠目獐头。从历史上看,有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身材就很矮小,而且长相也不漂亮。如传说中的大舜,身高不及常人,皮肤又黑又粗。又如春秋时齐国大政治家晏婴、孔子门生子羔、汉代丞相蔡义、文学家王粲、晋代大学者山涛等,身材都很矮小,有的近于侏儒,照样做出了非凡业绩。不仅文臣学者有此实例,鏖战沙场的将军也有矮人。如春秋时鲁国大将臧纥、汉代将军严延年、三国时魏国名将乐进等,个头远远不及常人,长相也很丑陋。然而他们上阵搏杀,个个武功非凡,常把高大雄壮的对手打得落花流水。可见阎立本身材、长相与一个人的业绩没有必然联系。更何况秦始皇贵为天子,一呼百应,手底下又笼络了一大帮杰出人才,谁敢说他做不出惊天动地的业绩?


秦始皇的形貌不佳,其名声也不好听,很多人把他归于暴君之列,提起他来几乎没有什么好感,一些画家甚至不愿意为其造像。比如,唐代有名的肖像画家阎立本绘有《历代帝王图》,画了从西汉到隋朝共十三个帝王的“真容”,其中有开国皇帝,也有亡国之君,却惟独没有首先打出皇帝旗号的秦始皇,可见对他怀有很深的成见。据说阎立本的写实本领很高,其肖像画无不生动传神,即使这样,恐怕他也很难画出秦始皇的真实尊容。因为那时没有照片参考,也无录像资料,仅凭司马迁的几句描写怎能准确画出几百年前的秦始皇来?所以,就算阎大画家雅量无限,真能为这位始皇帝造像,恐怕十之八九非其本人。


那么,现在看到的秦始皇画像是怎么来的?为何把他画得如此威武英俊?有关专家学者推断,《历代帝王图》中的开国之君,都被画得威武刚颜、相貌堂堂,后人揣度秦始皇应该也是这个样子,很可能以晋武帝司马炎的画像为蓝本,把他也画成方脸广额、高鼻美目、方嘴美髯、大耳垂肩的富贵模样。这样,大家都容易接受,相反,如果照司马迁写的秦始皇形象去画,没准儿还真有人要提抗议哩!


秦始皇到底长得什么模样,很难一时说清说准,这给文艺工作者塑造其形象带来一个难题。解开这个难题很有必要,至少可在这方面提供一个比较准确的版本,不要再对这位千古一帝戏说、乱说,更不要随心所欲地去瞎说、胡说。


曹操为何不当皇帝


曹操,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除去这些很普通的名字外,他还有个不普通的名字——魏武帝,或者叫做“武皇帝”。其实,曹操终其一生,鞍不离马,甲不解身,东荡西除,南征北伐,挟天子以令诸侯,费了很大气力统一中国北部,虽有皇帝之实,却无皇帝之名。汉延康元年(220)正月,曹操病死洛阳,葬于高陵(今河北临漳西南),终年六十六岁。当年十月,他的儿子曹丕废汉自立,在洛阳即皇帝位,改元黄初,国号曰“魏”。十一月,曹丕追尊其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至此,曹操才算有了皇帝正式名称,他的这个伟大遗愿在曹丕手里完成,是名副其实的儿子创造老子。


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陈寿在《三国志·武帝纪》中评价其为“抑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他到另一个世界去做皇帝,是其高明之处,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众所周知,曹操在镇压黄巾军起义中起家,建立了以“青州兵”为精锐的曹家队伍,他在占据兖州(今山东兖州市)期间,一些大臣拥献帝逃至洛阳,这里的宫室也已化为废墟,百官依壁而居,几天吃不上一顿饱饭。就在汉献帝和大臣们走投无路之际,曹操做了一个自以为聪明的决定,建安元年(196)九月,将献帝接到许昌,自为大将军,封武平(今河南鹿邑西北)侯。自此政归曹氏,皇帝仅守位而已。建安十三年正月,曹操任丞相;建安十八年五月自为魏公,加九锡;建安二十一年四月晋号为魏王,其位置在诸王之上。曹操儿子曹丕为王太子,女儿称公主,王都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设有相国、御史大夫、尚书令、侍中之类的官职,在形式上和皇帝没有太大区别。魏王在名义上仍比汉献帝要低一等,而实际上皇帝只是曹操手中的傀儡,谁也不拿他当回事了。


曹操大权在握,皇帝之位伸手可及,然而曹操操纵汉献帝24年(建安元年至延康元年),玩弄其于股掌之上,直到临死之前,也没有把小他二十六岁的汉献帝废掉。尽管曹操已全面完成了曹魏王朝的准备工作,可是他还是没有当上皇帝。许多人对此迷惑不解,甚至将其归为曹操的最大“奸谋”,其实这正是他的精明过人之处。因为曹操权衡利弊,他还不能当这个皇帝。


为了避免成为众矢之的


曹操是个政治家、军事家,很善于从全局、从战略上考虑问题。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出现了一批不可小瞧的实力派人物,如袁绍、袁术、吕布、张绣、孙权、刘备等,个个不甘雌伏,总想以求一逞。而自己所拥有的实力尚不足以荡平群雄,除尽异己。特别是在讨伐董卓的战斗中,曹操感到汉室还有一定号召力,像孙坚等人,“知有讨贼而不知有他”。在后来同刘备的接触中,知道此人表面上高喊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而实际上却是天下第一号“皇帝迷”。还有实力雄厚的袁氏集团,也在虎视眈眈看着自己。而所有人的目光聚焦点,是皇帝的位置。自己一旦称帝,各路诸侯就得像当年讨伐董卓一样再讨伐自己,他坚决不做董卓第二。相反,要千方百计剪除这些对立势力。在曹操看来,汉献帝尽管是个孩子皇帝,但却是最好的政治工具,挟天子以令诸侯,要比自己称帝讨伐更加名正言顺,更得天应人。另外,曹操也清楚地知道,即使能用武力逐个消灭地方割据势力,可是他无法使整个士族阶层服帖。尽管他果断地杀掉了这个阶层的一些头面人物,如孔融、崔琰等,但不可能除掉整个士族阶层。再看看本营垒的知识分子,最拥护自己的莫如荀勦、荀攸叔侄,可连称魏王他们都激烈反对,怎么再好意思自称皇帝?而充分利用汉献帝这块招牌,就可以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一步步发展壮大自己。就是到了统一中国北方之后,曹操还是没有代汉自立。比如,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孙权袭杀关羽之后,为了引祸于人,主动给曹操写信,对其歌功颂德,劝他登基称帝,自己甘愿称臣。曹操让群僚传观了这封信,然后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引见《魏略》)。一眼识破了孙权的阴谋,仍然只行皇帝之实,不挂皇帝之名,堪称是聪明的算计。


为了避免重蹈他人覆辙


皇帝为万民之主,富有四海,掌管着天下最高权力,觊觎其位者大有人在。当年的董卓也是大权在握,废少帝,立献帝,犯了帝位不可轻易谋取的大忌,遭到诸侯讨伐,死无葬身之地,教训极为惨痛。再就是那个袁术,志大才疏,不自量力,竟也想代汉自立,要过一把做皇帝的瘾。但是他错误估计了天下形势,也没有弄清自己有多大本事,结果使得兄弟反目,众叛亲离,皇帝没有做成,还搭上全部家底和自己性命。


袁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字公路,是大军阀袁绍的从弟。他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大官僚家庭,祖上四代都有人任太尉、司徒、司空职务,掌握全国最高军事、政务、监察执法大权,官高势大,门生故吏遍及天下,不要说家族势力曹操望尘莫及,就是手里掌握的军队也让曹操畏惧三分。董卓专权时,袁术逃奔南阳(今属河南),据有其地,不听招呼,受到曹操和袁绍的联合攻击,袁术遂率余众割据扬州(今长江下游与淮河下游间)。兴平二年(195)冬,汉献帝被郭汜等人追杀,百官士卒死亡者不可胜数,袁术以为代汉自立的时机成熟,遂召集属下说:“今刘氏衰微,海内鼎沸。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于诸君意如何?”(引见《三国志·魏志·袁术传》)。大家见他想当皇帝,不敢回答这种问话,只有主簿阎象当场劝阻,袁术置之不理。建安元年(196)七月,袁术迫不及待称帝,听说孙坚得了传国玉玺,遂逮捕孙妻夺了这一宝贝。不久又听了术士张炯的胡说八道,说他命中注定要做皇帝。袁术自以为一切准备停当,便在建安二年正月称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自称仲家,置公卿百官,郊祀天地,有滋有味地当起了皇帝。袁术的倒行逆施引起众人反对,他的儿女亲家吕布毁婚以示抗议,接着二人兵戎相见,袁术被吕布打败。这年五月,袁术又向阳夏(今河南太康)的陈王刘宠借粮,遭到拒绝。九月,曹操率军击败袁术。袁术投奔他的部下雷薄、陈兰,也被拒之门外。他要把帝号归于袁绍,袁绍不肯接受。走投无路的袁术众叛亲离,呕血斗余而死。袁术死后,妻子归了庐江太守刘勋,女儿被孙权纳入后宫,一个势力强大的军阀,因为利令智昏,擅自称帝,结果弄得家破人亡,声名狼藉。曹操亲眼看到袁术的失败过程,再联想到董卓暴尸于市、被燃火焚烧的情景,当能深刻领会这些前车之鉴,不会重复董卓及袁术的老路。所以尽管他大权在握,重兵在手,废献帝易如反掌,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当皇帝。


为了避免慕虚名而处实祸


据《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记述,建安十五年春,曹操在铜雀台大宴文武官员。当时,尽管赤壁兵败,可是曹操仍然牢牢控制着整个北方,形势仍可乐观。王郎、钟繇、王粲等一批文官借机进献诗章,大力称颂曹操“功德巍巍,合当受命”,公开劝他登基为帝。曹操看了这些拍马屁的文字,笑了笑说:“诸公佳作,过誉甚矣!”接着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年轻时的志向和微不足道的期望。在这段表露心迹的话里,他一方面向大家说明自己毫无野心,只想专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死后只图个“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足矣。想不到现在身为丞相,人臣之贵已极,还会有什么期望?在曹操看来,“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不仅曹操至死不称帝,在他活着的时候,刘备、孙权也不敢称帝。说明曹操在坚持统一,反对分裂方面,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另一方面,曹操也明确指出,现在有人“妄相忖度,疑孤有异心,此大谬也”。同时,曹操也毫不含糊地表示,如果要他回到所封的武平侯之国安享富贵,这实在不行,恐怕一解兵权,就会被人所害。若是自己败了,则国家就会倾危,所以决不能只慕虚名而处实祸。


《三国演义》为小说家言,文中所述不可尽信。比如,据《三国志》曹操本传记载,铜雀台修建于建安十五年冬,而不是这年春天。铜雀台是曹操为小老婆建造的高级别墅,至少这一年铜雀台没有举行过此类国宴。不过,罗贯中记述的曹操这些话并非凭空捏造,其来源为《魏武故事》,有些话则直接抄自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较为真实地道出了曹操的心声。分析他对百官说的这些话,不仅看出了曹操在权势巅峰之时的清醒与明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热衷权力、看重实利的心理。当时,确实有些人认为曹操蓄有异志,诸葛亮和周瑜等人就公开骂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在曹操属下中,也有人劝他交出兵权,回到自己的封国养老,以此“杜天下人之口”。曹操当然不会受他们操纵,因为他很清楚,自己如果只图这种虚名,一旦失去了兵权,说不定哪天仇人就会杀上门来,他和子孙都要遭殃。而现在,自己大权在握,一言九鼎,连皇帝都可以随意操纵,功名富贵,样样皆备,没有的只是那顶名誉上的皇冠,同样没有必要图此虚名。因为他已经完成了儿子要做皇帝的全部准备工作,儿子做了皇帝,自己也会被追认为皇帝。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果然在他算计之中,曹操把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发挥到了极至,所以他不会急于做皇帝。


为了难以割舍的汉室情结


曹操被人骂为“汉贼”,但谁也不能否定他是汉室臣子。细看曹操一生作为,在他身上可以看到贯穿始终的汉室情结。曹操的祖父曹腾、父亲曹嵩、他自己及儿子曹丕等,四世累受汉室皇恩,曹操讲究实际,不会无视这个事实。这是曹操终究没有篡汉自立的思想基础。从曹操一生的主要行动来看,同样可以看到这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