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政治(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宫廷政治(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邢春如,李穆南,竭宝峰,刘心莲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9-01
书籍编号:30046310
ISBN:978780711990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678000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中国文化知识大观园(政治历史卷)
宫廷政治(上)
邢春如 李穆南 竭宝峰 刘心莲 主编
辽海出版社
编写说明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中国人的文化是崇尚和平的文化,奉行中庸的理想人格。在多种文化相汇时,善于融合,不偏颇、不怨尤,尚调和、主平衡,使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文化如百川之海,浩淼无垠。
《中国文化知识大观园》叙述中国从史前到现在的国土开辟、民族形成、社会进化、经济文化发展、政治演变的不平凡的历程。
为了全面展现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本书用了近1200万字、4卷136分册的洋洋篇幅来记述。
一、政治历史卷:分为历代帝王、王朝更替、历代名臣、权臣末路、宫廷政治、后宫政治、政治事件、千古奇案、历史典籍、中外关系、历代律令、历代官制、历代宦官、历代状元、历史掌故、历史之谜等32分册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二、文学艺术卷:分为神话传说、历代诗歌、历代词赋、历代小说、历代散文、文学名著、文学名家、民间文学、书法与篆刻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戏曲艺术、民间艺术、工艺美术、艺坛典故等36分册来展现中国文学形式的丰富多彩与辉煌成就,描绘古代绚烂多彩的艺术殿堂。
三、科技军事卷:分为古代生物与医学、古代数学与物理学、古代天文历法、古代地理与农学、古代化学、古代发明与发现、历代科技、科学名家、军事统帅、兵书通览、著名战役、军事思想、军事制度、军事谋略、军事工程、军事间谍等32分册来展示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巨大成就,演绎古代军事文化的发展和军事斗争的残酷。
四、社会民俗卷:分为商业贸易、社会经济、农业制度、古代教育、古代民族史、思想文化、千秋教化、典章制度、传统节日、婚育习俗、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信仰文化、诞辰与丧葬习俗、民居民俗、游艺文化、中华武术、风水与巫术等36分册来解读古代社会生活的形成、演变与发展过程,表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为了摒弃传统历史教科书条条框框式的说教,增加直观性、可读性、趣味性,本丛书分门别类采用辞条的形式,并辅之以大量丰富、精美的插图,以立体的方式再现中国文化的宏伟历史画卷。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悉心指正。
本 书 编 委 会
一、秦汉宫廷政治
嬴政称帝
秦朝以前,中国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那时候,全国各地同时存在着许多诸侯国。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秦、齐、燕、楚、韩、赵、魏等,号称“战国七雄”。秦王朝就是秦国的最后一个国王嬴政建立的。
嬴政生于公元前259年。他即位的时候,只有13岁,还是一个小孩儿,秦国的朝政大权完全掌握在他母亲赵太后和丞相吕不韦的手里。吕不韦不仅在朝廷上专权,而且还和赵太后勾勾搭搭的,名声很不好。嬴政一天一天地长大了,自然对吕不韦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怨恨。他暗暗下了决心,到自己亲自执掌朝政的时候,一定除掉吕不韦,把秦国的朝政大权夺回来。
公元前238年,嬴政已经22岁了。按照当时的有关规定,他在这一年的春天里,到旧都雍城(在今陕西凤翔南)举行了加冕典礼。从此,他就算正式做了国王,可以亲自处理政务了。这对吕不韦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知道,嬴政是一个精明强干的国王,并不甘心做傀儡。从前,嬴政年龄小,不管什么事情,都可以由自己做决定;如今,嬴政亲自掌握了朝政大权,可就由不得自己了。他想来想去,总觉得已经陷入了绝境,难以再继续保持以往的地位和权势了。于是,吕不韦便怂恿一个叫做嫪毐的宦官发动武装叛乱,让他除掉嬴政,再另立一个公子做国王。
嬴政得到情报,马上出兵反击。双方的军队在国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大战了一场。结果,国王的军队打败了叛军,缪毐和他的死党吓得仓皇出逃。嬴政立即向全国发布了一道命令:“生擒缪毐者,赏钱100万,杀死缪毐者,赏钱五十万!”没过几天的功夫,嫪毐和他的20多个死党,就被逮住押解到咸阳来了。嬴政下令“车裂”了嫪毐,灭了他的宗族。同时,还杀了他那二十多个死党,把他们的人头悬挂在大街上示众。
事后,嬴政派人进行调查,发现吕不韦跟嫪毐的叛乱有牵连。本来,嬴政想杀掉吕不韦,但觉得他过去对秦国还有一些功劳,就只罢免了他的相职,打发他回自己的封地洛阳去。可是,吕不韦并不想就此退出政治舞台。他到了洛阳,不断派人去拉拢六国的诸侯,企图借助外国的力量东山再起。嬴政听说各国的使者和宾客不断到洛阳去和吕不韦打交道,恐怕他再闹什么乱子,马上下了一道命令,强迫他带着家小迁到蜀郡(今四川成都)去居住。吕不韦眼看着自己大势已去,即便是到了蜀郡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便喝了一杯毒酒,自杀了。
在嬴政除掉嫪毐、吕不韦的时候,秦国已经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最进步的国家。秦国统治的地方,占据了西半部的大半个中国,包括现在的陕西、宁夏、甘肃、四川和湖北北部、河南西部、山西南部等广大地区。象韩、魏两国,实际上已经处于秦国的三面包围之中。嬴政决心凭借秦国的有利条件,消灭东方六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从公元前230年开始,嬴政调集千军万马,向东方六国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首先,他派内史腾率领一支军队灭了韩国,俘虏了韩王安。公元前228年,又派老将王翦率领三路大军会攻赵国的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俘虏了赵王迁。公元前227年,再命王翦的儿子王贲率领军队占领了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俘虏了魏王假。公元前223年,复令王翦灭楚,俘虏了楚王负刍。公元前222年,又令王贲灭燕,俘虏了燕王喜。公元前221年,王贲又挥师南下,攻破齐国的都城临淄,俘虏了齐王建。就这样,嬴政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终于兼并了韩、赵、魏、楚、燕、齐等东方六国,结束了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这就是秦王朝。
嬴政统一了天下,马上提出了更改名号的事。所谓名号,就是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早先,不论是夏、商、周三代的“天子”.还是战国后期的诸侯,一般都称做“王”,如夏桀王、商纣王、周武王、齐威王、魏惠王、赵武灵王等等。秦国的最后几代国君,亦概莫例外。如今,赢政统一了全国,总觉得自己干出了一番空前绝后的大事业,因而在称谓上就应该同原来的国王有所区别。于是,他便召集文武百官上朝,对他们说:“寡人如今翦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也应该更换一个名号了。若不更换名号,同原先六国的诸侯没有区别,这怎么能显示成功、传之后世啊?请众大臣议论一下,寡人应该取一个什么名号才好啊?”
王绾、冯劫、李斯等大臣听说赢政要更改名号,先召集博士(秦汉宫名,掌管图籍,通晓古今史事,充当皇帝的顾问)商议了一番,然后便一块儿提议说:“从前五帝在位的时候,地方不过一千里,各地的诸侯,有的都不来上朝,作为天子也难统辖。如今陛下兴义兵,除暴乱,平定了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这真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即便是五帝也比不上陛下的功德。臣下跟众博士商议:‘古时候的三皇,有天皇、地皇、人皇,其中人皇最为尊贵’。陛下要是想更换名号的话,请改称‘人皇’好了。另外,凡是陛下作的批示可以称作‘制’,命令可以称作‘诏’,陛下的自称可以称作‘朕’。臣等不揣冒昧,谨请陛下裁择而行。”
赢政听了,不由得心中大喜,但转念一想,又觉得“人皇”虽说是贵称,但毕竟是因袭旧名,也并不怎么稀奇;我既然功德无量,远远超过了三皇五帝,为什么不将三皇、五帝中的“皇”、“帝”二字合成名号,岂不比单称“人皇”更美呢?于是,他便对众大臣说:“可以去掉‘人’字,留下‘皇’字,再采用‘五帝’中的‘帝’字,把‘皇’字和‘帝’字合起来,就称作‘皇帝’好了。其他各项,可以按照众大臣说的办。”他还说:“朕是第一个皇帝,就称作‘始皇帝’。今后,朕的子孙做皇帝,可以按照世数排下去,叫做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一直到千世万世,传之无穷。”从此,嬴政就取消了国王的称号,改称为始皇帝,人们都叫他秦始皇。
在更改名号的同时,秦始皇还确定了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权的组织形式。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主要有廷尉、治粟内史、郎中令、少府等等。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太尉掌管全国的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纠察百官和掌管国家的重要文书;廷尉掌管司法;治粟内史掌管财政;郎中令负责保卫皇帝的安全和传达皇帝的命令;少府掌管皇帝和整个皇室的财务。这些官员,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全部由皇帝任命,一律不能世袭。这样,皇帝也就成了文武百官的总头目,一手独揽了全国的最高统治权。
但是,对于实行什么样的地方行政制度,朝臣之间却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有的人说,应该继续实行分封制;有的人说,应该实行新兴的郡县制。秦始皇一时拿不定主意,便专门召集宫廷会议,让大臣们讨论这件事。
丞相王绾是保守派,主张实行分封制。他说:“依我看,还是实行分封制好。如今天下刚刚平定下来,原先齐国、楚国、燕国的许多地方,离都城太远,若不分封诸侯,恐怕很难镇压住那里的老百姓。要是分封几个皇子到那里去做诸侯,事情就好办多了。”廷尉李斯不同意王绾的看法,他说:“依臣下之见,实行分封制不如实行郡县制好。周朝初年,周天子曾经分封了一大批子弟、功臣做诸侯,指望依靠他们来辅助王室,统治天下。可到后来,各国诸侯彼此之间视若仇敌,互相残杀,即便是周天子也禁止不住。如今统一了天下,正应该普遍设立郡县。对于那些皇子和功臣,多赏赐一些钱财也就可以了。如果再分封他们做诸侯,将来恐怕就不容易控制啦!”秦始皇仔细一琢磨,感到还是李斯说得有道理,不由得点了点头,说:“从前天下为什么苦战不休,就是因为分封诸侯的缘故。如今天下刚刚平定下来,再分封诸侯,就会重新引起战乱。到那个时候,再想天下安定,可就不容易了。所以,李廷尉的意见是对的。”大臣们见秦始皇也主张实行郡县制,也就不再发表什么意见了。
于是,秦始皇便委派李斯等人制定规划,把全国划分为36个郡。每郡设郡守一人,负责全郡的政务。另外,还设有郡尉和郡监,辅助郡守,分管全郡的军事、治安和司法工作。一郡之内,又划分为若干个县。大县设县令,小县设县长,负责全县的政务。另外还设有县尉和县丞,辅助县令或县长分管全县的军事和司法工作。一县之内,又划分若干个乡。乡官设三老,掌管一乡的事务。另外,还设有亭长,负责乡村的治安。从郡守到亭长,全部由中央政府或上一级政府任免,也不能世袭。
针对原先各国各地区之间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存在的种种差异,秦始皇还采取了许多统一措施。第一,是统一文字,规定以一种叫做小篆的文字作为标准,通行全国。第二,是统一货币,规定全国只能使用两种货币,一种以黄金作为上币,以镒为单位,重20两;另一种以铜钱作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第三,是规定统一的度量衡制度,要求全国实行同一的尺寸、斤两、斗升等等,并且还颁发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另外,秦始皇还下令拆除了战国时代遍布各地的堡垒和关塞,统一了“车轨”,兴修了驰道。原先,各国的车辆有大有小,道路也有宽有窄。秦始皇规定,车轨一律为6尺,驰道一律宽50步。路旁,每隔3丈种1棵青松。这样的驰道有两条,一条由咸阳往东,直达燕齐地区,另一条由咸阳往南,直达吴楚地区。后来,又兴修了直道、新道和五尺道,分别由咸阳通向北方、西南和岭南等广大边远地区。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全国各地的经济联系和文化往来,也就大大地密切和便利了。
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还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打败了匈奴,收复了战国末期被匈奴侵占的河套地区。与此同时,又调集大军征服了百越(我国古代南方的少数民族),在那里增设了桂林(今广西桂平西南)、南海 (今广东广州)、象郡(今广西崇左境内)三个郡。为了加强北方的防御,秦始皇还下令从全国各地征调了几十万民工,让蒙恬指挥着修筑了一道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今辽宁辽阳)的长达五千多里的长城,号称万里长城。修筑长城,虽然耗费了无数的钱财,加重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负担,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起到了阻挡匈奴人南侵的作用。万里长城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是古代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和高度智慧的结晶。一直到今天,万里长城仍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文明的象征。
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制度,以及修筑万里长城和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巩固和加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是秦始皇的巨大历史贡献。
秦始皇之死
在“焚书坑儒”的同时,秦始皇还为自己生前死后的享乐而大兴土木,修建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和宏大的骊山墓。
本来,早在秦始皇即位以前,咸阳就已经布满了豪华壮丽的宫殿。秦始皇兼并六国的时候,又仿照六国宫殿的式样,在咸阳周围兴建了许多更好的宫殿。当时,他还命令把从六国抢来的成千上万的美女安排在这些宫殿里,供自己寻欢作乐。
可是,秦始皇并不因此而满足。焚书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12年,他又决定在渭河南岸的上林苑中再建造一座更加宏大壮丽的朝宫。这座朝宫的前殿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50丈,上面能够坐1万人,下面可以树立五丈高的大旗。因为这座宫殿离咸阳很近,所以人们就叫它“阿房宫”。“阿”,就是近的意思。本来,秦始皇打算在全部工程完成以后,给这座宫殿起一个美名,但不久他就得病死了,也没有来得及给它取名。这样,“阿房宫”就变成这座宫殿的定名了。
在这座朝宫的后面,秦始皇还兴建了一大批宫殿,称为后宫。后宫的规模也十分庞大,据说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座宫殿连着一座宫殿,就像蜂窝一样的稠密。每一座宫殿,都具有不同的特点。甚至在同一天之中,各座宫殿里的冷暖也不一样。这样的宫殿一共兴建了七百多座,即便是秦始皇一天换一个地方住,到他临死也不可能住遍所有的宫殿。
如果说秦始皇建造阿房宫是为了自己生前享乐的话,那么,修建骊山墓可就完全是为了他死后的享乐了。
秦始皇找不到长生不老的仙药,知道自己总有一天要死去。但是,他幻想在死后继续享受人间的富贵荣华,所以就派人在骊山北麓为自己修建了一座巨大的坟墓。墓坑挖到深深的泉水之下,里面修建了各式各样的宫殿,装进了无数的奇珍异宝。同时,还用明珠做成日月星辰,用水银制成江河湖海,用来象征天文地理。为了防备盗墓,墓道里还装置了许多弓弩。只要有人进入墓道,这些弓弩就会自动地放出利箭,把人射死。陵墓的封土高达五十多丈,沿陵根走一圈约有五里路。因为这座巨大的坟墓修建在骊山北麓,所以就叫做骊山墓。
在骊山墓的周围,还筑有内城和外城。内城为方形,周长2500多米,在东西北三面建置城门。外城为长方形,在东面建置城门。当时,秦始皇还派人专门烧制了成千上万的兵马俑,组成一排排严整雄伟的方阵,埋在外城东门外的北侧。武士俑身穿铠甲,手执各种各样制作精良的武器。陶马四匹一组,后拖战车一辆。人马相间,显得非常整齐威武。秦始皇把这些兵马俑埋在骊山墓的附近,一来为的是象征自己征战南北,统一六国的功绩,二来也为的是在死后让它们替自己保卫陵园。
为了兴建阿房宫和骊山墓,秦始皇从全国各地共征发了70多万民工,耗费了无数的钱财物资,因而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到公元前211年,在东郡(今河南濮阳一带)就发生了一起咒骂秦始皇的严重事件。那一年,有颗陨石落到了东郡。有人因为痛恨秦始皇,就在上面偷偷地刻了七个字:“始皇帝死而地分”。这件事传到京城,可把秦始皇气坏了。他马上指派御史大夫到东郡去,追查是谁在陨石上刻的字。御史大夫在那里追查了许多天,始终没有查到一点线索。秦始皇非常生气,索性下令把陨石附近的老百姓全都抓起来杀了。
秦始皇本来就迷信,自从发生了这件事,就更加疑神疑鬼的,整天价坐卧不安。后来,他找来一个算卦先生,给自己算了一卦。算卦先生对他说:“陛下这一年犯了灾星,很不吉利,只有搬家或者到外边去巡游才能消灾免祸。”秦始皇听了算卦先生的话,就决定到东方去巡游。秦始皇大规模的巡游一共有五次,这一次是最后一次。陪同他一块儿去的,有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还有他平时特别宠爱的小儿子胡亥。
公元前210年初,秦始皇巡游的车骑浩浩荡荡地开出咸阳,通过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首先到达长江北岸的南郡(今湖北江陵)。然后,又从南郡改乘大船,沿着长江东下,到江浙一带去巡游。不久,他们渡过钱塘江,来到东南海边上的会稽山(今浙江嵊县西北)。秦始皇登上山顶,在那里举行了祭祀大禹的仪式。接着又下令在大海里乘船北上,打算再一次到琅琊(今山东胶南县南)去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
原来,早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曾经来过琅琊。当时,有个叫徐福的方士对他说:在琅琊东面的大海里有三座神山,叫做蓬莱、方丈、瀛洲。许多神仙就住在那三座神山上,在那里炼制仙药。谁能吃上他们的一粒仙药,就可以长生不老。秦始皇信以为真,就让徐福带着几千名童男童女,乘坐着大船到大海里去寻找神山和仙药。徐福知道这是不可能办得到的事,就带着从秦始皇那儿骗取的大量钱财,从大海上远远地逃走了。在这次巡游的路上,秦始皇仍然惦记着这件事,所以又决定到琅琊去碰碰运气。
当秦始皇再次来到琅琊的时候,徐福恰巧正在那儿住着。他花了秦始皇那么多的钱,也没有找到那三座神山和长生不死之药,心里非常害怕,只好主动地去求见秦始皇。他蒙骗秦始皇说:“那一年,我们为陛下到大海里去讨仙药,眼看着到了三神山,可就是有许多大鲛鱼在那儿兴风作浪,阻挡着我们的大船不让通过。如果陛下多派一些弓箭手,跟我们一块儿去,把那些大鲛鱼都射死,就能够登上三神山,找到长生不老的仙药了。”这完全是骗人的谎话。可是,秦始皇鬼迷心窍,竟对徐福的谎话深信不疑。他马上配备了几百名弓箭手,亲自乘船到大海里去寻找大鲛鱼,要同它们见个高低。秦始皇带人从琅琊出发,一直航行到芝罘(今山东烟台半岛)附近的海面上,的确碰到了几条大鱼,朝它们猛射了一阵箭雨。秦始皇指挥着船队在大海里逛来逛去,仍然找不到三神山。由于长途跋涉,劳累过度,他感到实在支持不住了,只好下令从芝罘登陆,踏上返回咸阳的道路。
这一年六月,秦始皇率领众人来到平原津(今山东平原西南),忽然得了重病。随行的医官想尽办法为他调治,就是不见好转。李斯等人真是又着急又担心:要是皇帝在半道上突然死了,后事可怎么料理呢?皇位又应该由谁来继承呢?这些事本来应该及时向秦始皇请示,可秦始皇平时最忌讳说自己死的事,大臣们谁也不敢去找他。
七月里,到了沙丘(今河北广宗北),秦始皇就病倒了。他料想自己凶多吉少,不由得想起了远在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的大儿子扶苏。他觉得,还是应该由扶苏来继承皇位。于是,秦始皇便召来李斯、赵高,有气无力地对他们两个说:“快给公子扶苏下诏书,要他把兵权交给蒙恬,马上动身回咸阳。寡人万一好不了,就由扶苏主办丧事,继承皇位。”李斯马上遵照秦始皇的旨意,给扶苏起草了一份诏书。秦始皇挣扎着看了看,吩咐他们盖上玺印,尽快给扶苏送去。赵高等人刚把诏书封好,秦始皇就闭上了眼睛,结束了他既大有作为又残酷暴虐的一生。
秦始皇一死,李斯害怕引起天下大乱,急忙召集赵高、胡亥和留在秦始皇身边的几个宦官,同他们商议如何料理后事。当时,决定把秦始皇的遗体放在一辆能够通风遮阴的“辒辌车”中,对外面的人暂时保密。每天的饭菜,照常由那几个宦官按时送去;百官奏事,也由他们几个负责在中间转达批示。经过这一番精密的布置,李斯才稍微松了一口气。他一面吩咐赵高尽快派人把秦始皇的遗诏给扶苏送去,一面催促车队加紧赶路,好早日返回咸阳为秦始皇发丧。
但是,赵高却不想让扶苏做皇帝。原来,赵高是一个宦官,只是因为善于察颜观色,才讨得秦始皇的欢喜,当了中车府令。扶苏为人正派,根本瞧不起赵高这号人,见了他总是不爱搭理。因此,赵高就千方百计地跟公子胡亥拉关系,一味地怂恿他为非作歹。胡亥也是一个昏庸的家伙,同赵高正好臭味相投。这么一来,他们两个就勾搭在一起,成了一伙。所以,秦始皇一死,赵高就想趁机杀了扶苏,立胡亥做皇帝。
于是,赵高就背着李斯,把秦始皇的遗诏藏起来,悄悄地去见胡亥,对他说:“先帝临终的时候,只给公子扶苏立了诏书。扶苏一到咸阳,马上就是新皇帝了。而公子却什么也得不到,这该如何是好啊?”胡亥说:“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我听说,最了解臣下的莫如君主,最了解儿子的莫如父亲。先帝既然这么安排,有什么可说的呢?”赵高又露出一副十分狡诈的样子,劝告胡亥说:“不然。如今天下的权力,就掌握在公子、丞相和我的手里。只要咱们想个办法,还愁公子你继承不了皇位吗?在这个时候,公子千万要拿定主意啊!”胡亥有点儿害怕,又说:“废兄立弟,恐怕会遭到天下人的反对。何况现在还没有给先帝发丧,丞相能同意吗?”赵高诡秘地冷笑道:“这件事由我来办,请公子放心好了。”胡亥也不是不想当皇帝,就不再说什么了。
赵高又去找李斯,对他说:“先帝临终前立诏书的事,别人都不知道。如今诏书和玺印都藏在公子胡亥那儿,到底由谁来继位,全凭我们两个的一句话,丞相你看应该怎么办好啊?”李斯听了这话,大吃一惊,不由得板起面孔训斥道:“由谁来继位,先帝临终前已经做了安排。你怎么能说出这种罪孽的话来?这难道是做臣下的应该议论的事吗?”赵高不但不害怕,反而陪着笑脸质问李斯说:“请问丞相,你的才能比得上蒙恬吗?你的功劳比得上蒙恬吗?你同扶苏的交情比得上蒙恬吗?”李斯不知道这话暗藏着什么意思,随声回答说:“我哪儿能跟蒙将军比?不过,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赵高见李斯人了圈套,就接着说:“要是扶苏做了皇帝,必然要拜蒙恬做丞相。到那个时候,丞相你只好让位回老家了。这不是明摆着的事情吗?我在宫里供事二十多年,知道公子胡亥为人厚道,先帝所有的公子,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如果丞相立公子胡亥做皇帝,他必然要报答丞相的恩情,那么,丞相这一辈子就不愁保不住自己的地位了。”这时候,李斯仍然不肯答应。他说:“我本来只不过是上蔡(今河南上蔡)的一个普通老百姓,只是依靠先帝提拔才做了丞相,子孙也都做了大官。事到如今,我怎么能做出对不起先帝的事来呢?”赵高一听,不由得翻了脸,威胁李斯说:“如今先帝的诏书和玺印全掌握在公子胡亥手里,丞相要是不同意这么办,一定要惹下大祸的。丞相这么大年纪了,难道就不替自己的子孙着想吗?否则的话,到那个时候,恐怕再后悔就来不及了!”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权势,不由得叹了一口气,无可奈何地答应了。
于是,赵高就拉着灰溜溜的李斯去见胡亥。他们三个一商量,就伪造了一份秦始皇的诏书,决定立胡亥做太子,由他来继位。同时,还以秦始皇的名义给扶苏写了一封信,信上说:“朕巡游天下,祷祠名山大川以延长寿命。可是,扶苏和蒙恬率领几十万大军屯守边疆,不但不好好地为国家效劳,反而数次上书诽谤朕的作为。扶苏为子不孝,特赐剑令其自杀;蒙恬为臣不忠,也责令自杀。所率军队,可转交将军王离指挥。”这封信写好以后,赵高就盖上秦始皇的玺印,马上交给一个心腹去给扶苏和蒙恬送去。他们做贼心虚,不敢直接回咸阳,就向北绕了一个大弯,好拖延一些时间,等待扶苏、蒙恬那儿的消息。那时候,正是大热天,秦始皇的尸体已经开始腐烂发臭了。为了保住“辒辌车”的秘密,李斯、赵高就派人在沿途购买了大量的鲍鱼,放在秦始皇所有的乘舆里面。这么一来,整个车队前后都是鱼腥味儿,人们也就闻不到“辒辌车”里死尸的臭味了。
不久,赵高派去的使者到了上郡,把那封假信交给扶苏和蒙恬。扶苏看了看,不由得痛哭了一场,拔出宝剑就要自杀。蒙恬一把拉住扶苏,劝告他说:“皇帝交给我三十万军队驻守边疆,委派公子来监督。公子身肩国家的重任,哪能随随便便地自杀呢?今日仅仅来了这么一个使者,公子就自杀,谁敢相信这真是皇帝的命令呢?我看,不如派人去向皇帝请示一下,如果确实是真的,再死也不晚。”扶苏摇了摇头,流着眼泪说:“父亲叫儿子死,儿子就得服从,用不着向他老人家请示了。”说完,他就抹脖子自杀了。蒙恬不肯这么胡里糊涂地自杀,就先让使者把自己关押在阳周 (今陕西安定北)的监狱里,等候处理。
胡亥、赵高、李斯听说扶苏已经自杀了,这才命令车队日夜兼程,迅速地回到咸阳。他们马上公布了秦始皇死亡的消息,由胡亥主持为他发丧出殡。事后,胡亥便即位做了皇帝,号称秦二世皇帝。这样,赵高和胡亥的阴谋终于成功了。
汉高祖兔死狗烹
汉高祖迁都的时候,楚王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也给带到长安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楚霸王项羽手下有个叫钟离昧的将军,跟韩信是好朋友。自从项羽死后,他一直躲藏在韩信那儿。汉高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