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经典史说 > 历史掌故(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历史掌故(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历史掌故(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历史掌故(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邢春如,李穆南,竭宝峰,刘心莲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9-01

书籍编号:30046328

ISBN:978780711990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678000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经典史说

全书内容:

历史掌故(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编写说明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中国人的文化是崇尚和平的文化,奉行中庸的理想人格。在多种文化相汇时,善于融合,不偏颇、不怨尤,尚调和、主平衡,使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文化如百川之海,浩淼无垠。


《中国文化知识大观园》叙述中国从史前到现在的国土开辟、民族形成、社会进化、经济文化发展、政治演变的不平凡的历程。


为了全面展现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本书用了近1200万字、4卷136分册的洋洋篇幅来记述。


一、政治历史卷:分为历代帝王、王朝更替、历代名臣、权臣末路、宫廷政治、后宫政治、政治事件、千古奇案、历史典籍、中外关系、历代律令、历代官制、历代宦官、历代状元、历史掌故、历史之谜等32分册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二、文学艺术卷:分为神话传说、历代诗歌、历代词赋、历代小说、历代散文、文学名著、文学名家、民间文学、书法与篆刻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戏曲艺术、民间艺术、工艺美术、艺坛典故等36分册来展现中国文学形式的丰富多彩与辉煌成就,描绘古代绚烂多彩的艺术殿堂。


三、科技军事卷:分为古代生物与医学、古代数学与物理学、古代天文历法、古代地理与农学、古代化学、古代发明与发现、历代科技、科学名家、军事统帅、兵书通览、著名战役、军事思想、军事制度、军事谋略、军事工程、军事间谍等32分册来展示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巨大成就,演绎古代军事文化的发展和军事斗争的残酷。


四、社会民俗卷:分为商业贸易、社会经济、农业制度、古代教育、古代民族史、思想文化、千秋教化、典章制度、传统节日、婚育习俗、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信仰文化、诞辰与丧葬习俗、民居民俗、游艺文化、中华武术、风水与巫术等36分册来解读古代社会生活的形成、演变与发展过程,表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为了摒弃传统历史教科书条条框框式的说教,增加直观性、可读性、趣味性,本丛书分门别类采用辞条的形式,并辅之以大量丰富、精美的插图,以立体的方式再现中国文化的宏伟历史画卷。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悉心指正。


本书编委会

一、政坛掌故


师旷论“墨墨”


春秋晋国主乐太师师旷,字子野,自幼失明,善辨音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政治思想也很敏锐。他说,国君若养民如子,民就会爱之如父母。提出了天生民而立之君、民是社稷的主体的观点。一次,师旷陪晋平公闲坐,晋平公很同情地说:“你生来就没有眼睛,一切都墨墨漆黑呀!”师旷说:“天下有五大墨墨,而我与它们都没有关系。”晋平公问他天下的五大墨墨是什么?师旷回答说:“群臣行贿,百姓蒙冤,无处投诉,一墨墨也;忠臣不用,用臣不忠,二墨墨也;奸臣欺诈,国库空虚,闭塞贤路,三墨墨也;国贫民困,上下不和,而好用兵,四墨墨也;法令不行,吏民不正,五墨墨也。臣乃小墨墨,对国家有什么害处?”


贫贱者骄人


战国时魏国贤人田子方,名无择,以字行。曾就学于子贡,魏文侯以友待之。与贤者段干木齐名。魏文侯曾说:“自从我与田子方结为好友,君臣之间日益亲善,天下百姓更加信服于我,这都是我与田子方交友的好处呀!”田子方性情高傲,鄙视权贵。一次,他与魏太子击在路上相遇,太子击下车拜见,十分恭谦,田子方则不还礼。太子击很生气地说:“是富贵者骄人,还是贫贱者骄人?”田子方回答说:“贫贱者骄人,富贵者不敢骄人。国君如果骄人则失其国;大夫如果骄人则失其家;只有贫贱者骄人,才不怕失去什么。如果言语不能被采用,行为不合人家心意,那么穿上鞋子便可以离去,不管走到哪里只不过都是贫贱者罢了!”


窃瓜灌水


战国时梁国大夫宋就,任边关县令,与楚国相邻。梁、楚两国的边亭都种瓜,梁人种瓜因善于管理,经常浇水,瓜长得又大又甜;楚人种瓜,不善于管理,又不勤于浇水,因此瓜长得不好。楚人忌妒梁人的瓜美,经常至梁人瓜园中偷瓜。梁人将此事报告给宋就,并主张捉拿偷瓜的楚人。宋就劝阻梁人未去抓捕偷瓜的楚人,并派善于种瓜的梁人天天到楚人瓜园中替楚人浇水,楚人的瓜因此也逐渐好起来。楚王知道了这件事,颇受感动,以重金相酬谢,并主动与梁国交好。从此,梁、楚两国建立起友好的睦邻关系。


吕后与商山四皓


秦朝末年,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都已80多岁,德高望重,隐于商山,时称“商山四皓”。汉高祖刘邦已立吕后所生的刘盈为太子,后因宠幸戚夫人,欲改立戚夫人所生的赵王如意为太子。吕后用张良的计谋,以重金聘请商山四皓陪伴太子。刘邦见这四位老者须眉皆白,衣冠甚伟,经询问始知为商山四皓。刘邦以为有此四人辅佐,可见太子羽翼已丰,于是便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从此,吕后怀恨在心。高祖死后,戚夫人被吕后断其手足,熏耳剜眼,以哑药饮,弃之于厕所,称为“人彘”,其子如意亦被毒死。


陈平门前的辙迹


西汉大臣陈平,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初居家贫困,喜道家之学。秦末农民起义时,投魏王咎任太仆,因进言不从,归项羽,封信武君,为都尉。后投刘邦,任护军中尉。献反间计使项羽去谋士范增,封大将韩信为齐王以笼络人心。汉朝建立,刘邦封其为曲逆侯。刘邦北击匈奴,被困于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用其计得以逃出。惠帝、吕后时任丞相,因吕氏把持朝政,不理事。吕后死,他与周勃合谋铲除诸吕,立文帝,后代周勃为右丞相。少时因家贫,住在穷巷中,以破席为门。同村一张姓富户有一个女儿,先后嫁了五个丈夫都死了,没人再敢娶她。陈平想娶此女为妻。女子的祖父来到陈平家,见门前有很多车辙,说明经常有长者来访。心想,陈平虽然贫寒,将来必能富贵。回来后,便对儿子说:“我想把孙女嫁给陈平。”儿子说:“陈平终日无所事事,乡里人都笑话他没出息,怎么能嫁给他呢?”女子的祖父说:“陈平有许多美德,日后不会长贫的。”于是将这个女子嫁给了陈平,并告诫她说:“不要以为夫家贫穷,就侍奉不恭,要努力克尽妇人之道。”后来,陈平果然立有大功,成为西汉的名臣。


以军法行酒令


西汉宗室刘章,齐悼惠王子,娶吕禄女为妻。入宿卫,吕后封为朱虚侯。吕后死后,他与周勃、陈平诛诸吕。孝文帝时立为城阳王。诸吕擅权时,一次酒宴上,吕后令他为酒吏,主持酒令。他请求说:“酒令如军令,我是将门之后,请让我以军法行酒令。”吕后答应了他的请求。刘章行酒令前,先赋一首《耕田歌》:“深耕灌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正当此时,吕氏中有一人喝醉了,按酒令应该他唱,他却避席而逃。刘章追上前去,挥剑斩之,举座大惊。但吕后曾答应刘章以军法行酒令,故亦无可奈何。从此,诸吕都惧怕刘章。


不问人问牛


西汉大臣丙吉,字少卿,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初学律令,为鲁狱吏,积功劳迁为廷尉右监。巫蛊之祸时,受武帝诏治狱,力救皇曾孙(宣帝)得生。后迁大将霍光长史,奏议迎立宣帝。任御史大夫,封博阳侯,代魏相为宰相。为政宽大,好礼让。一次外出,遇见一群人相斗,死伤颇多,丙吉见后没有过问。又前行,遇见人赶着牛,牛吐舌喘气,丙吉则派人上前询问。人们颇为不解,说他不关心人而关心牛。丙吉则说:“民斗相残杀,京兆尹职当禁止防备;如今方春未热,恐怕是以暑致牛喘。时气失节,关系一年的农事,身为宰相,理应忧虑,因而问之。”


孝子与忠臣


西汉时王阳为益州刺史,一次外出办事,当车行至邛崃九折坂时,道路崎岖险峻,时有野兽出没。王阳说:“肌体发肤是父母留下的,不加爱惜,即为不孝。怎么能走这样危险的道路呢?”于是驱车而返。后来,王尊接任益州刺史,也是外出办事,行至邛崃九折坂时,问驾车人说:“这不是王阳所畏惧的那段险路吗?”驾车人告诉他说:“对,这里便是有名的九折坂。”王尊说:“为朝廷办事,怎能怕路途艰险呢!”于是,命驾车人驱车快走。因此,世人嘲讽王阳为“孝子”,赞颂王尊为忠臣。


三世为郎


西汉人颜驷,文帝时即为郎官,历经文、景、武帝三朝,仍为郎官,终不得升迁,老于郎署。一次武帝乘车经过郎署,见颜驷眉发皆白,便问他道:“你为什么这么老了,还只是一个郎官?”颜驷回答说:“臣自从文帝时即为郎官,文帝好文而臣好武;至景帝时,景帝好美而臣貌丑;陛下即位,好少而臣已老。因此三世不遇,老于郎署。”武帝听了他的话,颇有感触,便擢升他为会稽都尉。


卜式牧羊


西汉大臣卜式,河南(今河南洛阳东)人。少时以田畜为业,历十余年,羊至千余头,置田宅,由此致富。武帝时匈奴屡犯边,他上书朝廷,愿以家财之半捐公助边。武帝授以官职,辞而不受。又以20万钱救济家乡贫民。朝廷闻其慷慨爱施,赏以重金,召拜为中郎,仍布衣为皇家牧羊于山中。武帝诏令其治县,有政绩,赐爵关内侯,官至御史大夫。后因反对盐铁官营,又兼不习文章,贬为太子太傅。他在上林苑中为皇家牧羊时,身着布衣,脚穿草鞋,羊个个长得都很肥壮。武帝在上林苑中见他如此精心牧羊,对他进行夸奖。他说:“不仅牧羊如此,治理百姓也是这样。起居有时,存优去劣,不让不好的害群。”武帝觉得他的话很有见解,便坚持让他去做官治民。


第五伦的私心


东汉大臣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初为乡啬夫,平徭赋,理怨结,颇得人心。后举孝廉,补淮阴国医工长,曾被光武帝刘秀召见,问以政事,授会稽太守,擢升大司农。在职四年,迁蜀郡太守。章帝时,代牟融为司空,主张抑制外戚擅权,以正直廉洁著称。有人问第五伦说:“公也有私心吗?”他回答说:“有。从前有人送我一匹良马,我虽然没有接受,但为朝廷选拔人才时,我心中总是忘不了那个人,当然最终并没有录用。我侄子有病时,夜里我几次去探望,回来后仍能安下心来睡觉;当我儿子有病的时候,我虽然没去看他,但心里总是放不下,彻夜难眠。像这样一些事情,不都可以看出我的私心吗?”


豺狼当道,安问狐狸


东汉大臣张纲,字文纪,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少明经学,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征召高第,始为侍御史。曾上书反对宦官专权。汉安元年(142),顺帝派遣八名大臣巡察州郡,表彰贤良忠勤之士,严惩贪官污吏。规定:贪污2000石以上者送京处置;贪污1600石以下者,八大臣有权就地处置。在这些被派遣的八名大臣中,其他七人皆为名宿耆儒,居高官显位;惟有张纲年少,官次最微。七人皆已去赴任,张纲却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说:“豺狼当道,安问狐狸!”于是奏劾大将军梁冀及其弟河南尹梁不疑罪恶十五事,京师为之震惊。


日蚀有如月之初


东汉大臣黄琼,字世英,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西北)人。魏郡太守黄香之子。初以父任太子舍人,谢病不就。顺帝永建年间,经公卿推荐,任议郎,迁尚书仆射,后任尚书令,迁司空、司徒,转太尉。他对大将军梁冀专擅朝权颇为不满,凡冀举荐之人,不分善恶,一概不用。临死前,上疏力陈外戚、宦官擅权的弊端。他的孙子黄琬,聪明颖悟。黄琼任魏郡太守时,一天发生日蚀,黄琼上报朝廷。因在京师一带见不到日蚀,太后下诏向黄琼询问:“日蚀所蚀多少?”黄琼一时想不出准确的语言来回答太后。他的孙子黄琬年仅七岁,对祖父黄琼说:“何不说日蚀之余,如月之初。”黄琼听后,甚感惊奇,便按照黄琬所说回答了太后。后黄琬累官五宫中郎将、侍中、少府、太仆,封关内侯。


汉明帝杖打嵩


东汉大臣藥嵩,河内(今河南泌阳)人。天性朴忠,曾为郎官,独自在署中值夜,家贫无衾枕,常食糟糠。明帝一次入郎署,见藥嵩如此清贫,予以褒奖,赐朝夕飧,并给帷被皂袍及侍史二人。历官南阳太守。明帝心胸狭窄,好发人隐私。一次,明帝因事恼怒藥嵩,竟至以杖击打。蘖嵩躲到了床底下。明帝大怒,呼喊藥嵩出来。藥嵩说:“天子穆穆,诸侯皇皇;未闻人君,自起撞郎。”明帝听了他的话,忍不住笑了,消了气,饶恕了他。


崔烈买官


东汉大臣崔烈,涿郡安平(山东益都西北)人。经学世家,冀州名士。历任郡守、九卿。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灵帝中平二年(185),朝廷开鸿都门,公开标价出卖官爵。崔烈的母亲输钱五百万为其买得司徒官职,位至三公。崔烈问他的儿子崔钧:“我如今已位至三公,不知外面都有些什么议论?”其子崔钧说:“人们都在议论你,嫌你身上有股铜臭味。”崔烈恼羞成怒,举起手杖便向儿子打去,崔钧只好从家中跑出去。


一钱太守


东汉大臣刘宠,字祖荣,牟平(今山东牟平)人。以明经举孝廉,任会稽太守。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治,深得民心。被征为将作大匠。临行时,山阴县有五六位老人,各赠以百钱来为刘宠送行。老人们称赞他说:“自从你来做会稽太守,犬不夜吠,民不见吏;如今你要走了,特来相送。”刘宠被老人们的深情厚谊所感动,收受每位老人一钱。从此,人们称他为“一钱太守”。后刘宠官至司徒、太尉。


郁林石


东汉末年学者陆绩,字公纪,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博学多识,星历算数无不涉览。孙权征以为奏曹掾,常以直道见惮。后出为郁林太守,加偏将军。为郁林太守时,为官清廉,任满还乡时,行装极为简便,因船载太轻无法越海,便装上一些石头,以求船体平稳。唐朝诗人陆龟蒙是陆绩的后裔,陆龟蒙家乡门前尚有一块巨石,即当年陆绩返乡时船载回来的。因此石来自郁林,人称“郁林石”,以此赞颂陆绩的清廉。


送葬学驴叫


东汉末年文学家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西邹县西南)人。“建安七子”之一。幼随家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称其“有异才”。十七岁时,诏任黄门侍郎,辞不就。避难至荆州,依刘表。后归曹操,任丞相掾,赐爵关内侯,迁军谋祭酒。魏国建立后,任侍中。他博学多识,颇有文名。刘勰称其为“七子之冠冕”。建安二十一年(216),从征吴,途中病卒。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死时,魏文帝曹丕前来参加他的葬礼。曹丕对王粲的诸位友好说:“王粲喜欢听驴叫,大家都学一声驴叫,来为他送葬吧!”于是,每个人都学一声驴叫。


傅粉何郎


三国魏玄学家何晏,字平叔,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何进孙。母尹氏,为曹操夫人。何晏自幼为曹操收养,以才秀知名,好庄老,倡玄言。正始初年,曹爽辅政,任为散骑常侍,迁侍中尚书。与夏侯玄等均以清谈著名,士大夫效之,遂成一时风气。后遭司马懿所杀。何晏面皮白嫩,人称“傅粉何郎”。魏明帝曹叡,怀疑他真的面上搽了粉,有意地试他,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给何晏吃热汤饼。何晏直吃得大汗淋漓,撩起衣襟擦汗,脸上更加光洁白净。


该加此刑


三国时吴国皇帝孙皓,字元宗,一名彭祖,孙权之孙。在位期间,专横残暴,奢侈荒淫,大失民心。天纪四年(280),晋武帝伐吴,王潜水师一路先到建业,孙皓归降称臣。当他拜见晋武帝时,西晋大臣贾充在侧,他问孙皓说:“你凿人眼目,剥人面皮,此等何刑?”曹魏时贾充任大将军、司马、廷尉,曾指使成济杀魏帝曹髦。因此,孙皓回答说:“人臣弑君,奸佞不忠,该加此刑!”贾充听了孙皓的话,羞愧得无地自容。


王为灭吴首功


西晋将领王濬,字士治,弘农湖(今河南灵宝西)人。西晋初年,任巴郡太守、益州刺史。晋武帝将伐吴,朝中多异议,他与杜预、张华力主必伐。大造舟舰,训练水军,积极准备。吴军以铁锁横截大江,王濬则以火炬烧断铁锁,戎兵八万,方舟百里,浮江东下,相继克丹阳、夏口、武昌,直取建康(今江苏南京),接受吴主孙皓投降,为灭吴首功。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旛出石头……”对此作了生动形象的描写。当时,王濬的战船东进的第二天,征虏将军王浑才率军渡江,但他却表奏晋武帝,说王濬不受节制、争先行动,以此与王濬争头功,为时人所讥笑。


山涛以下,魏舒以上


西晋大臣王济,字武子,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王浑之子。善《易》及《老子》、《庄子》,好清谈。年二十,拜中书郎,累迁侍中。爱马,时称“马癖”。王济的叔父王湛,字处冲。少年时,寡言少语,人以为痴。一次,王济去看王湛,见王湛的床头放有《周易》,与之交谈,王湛侃侃而谈,剖析入微。王济曾对人感叹道:“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晋武帝司马炎问王济:“卿家痴叔近况如何?”王济回答说:“臣叔不痴!”武帝又问:“谁可比之?”王济答:“山涛以下,魏舒以上。”山涛,字巨源,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魏舒,字阳元,西晋大臣,深受司马昭器重,每朝罢,目送之曰:“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武帝时,累官司徒。王济将其叔父王湛比做山涛、魏舒,是一种很高的评价。由此,王湛之名日显,38岁开始入朝做官。


小草与远志


东晋大臣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少康)人。辅佐孝武帝,任尚书仆射。太元八年(383),前秦苻坚倾国而出,统兵87万南下,东晋朝野震恐。谢安则镇静自若,令弟谢石、侄谢玄及桓伊统北府兵八万抵御,取得“淝水之战”的巨大胜利。继而北伐,收复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谢安年少时即有重名,朝廷多次征召而辞之不就,时有“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之语。40岁之后,因其弟谢万兵败被废,为家门计,始出仕。先是任大将军桓温属下的司马,一次有人送桓温药材,其中有一味是远志。桓温问谢安说:“远志又名小草,为何一味药竟有两个名称?”谢安尚未来得及回答,桓温的参军郝隆在一旁抢着说:“此甚容易解释,未出山时就是远志,出山后就是小草。”谢安听后颇有愧色。


王导卖


东晋大臣王导,字茂弘,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曾参东海王司马越军事,后依琅邪王司马睿,任安东司马。睿为安东将军,出镇建邺(今江苏南京),他相偕南渡,出谋划策,联合南北士族拥立司马睿为帝,建立东晋政权。他官居宰辅,总揽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东晋初年,国库空竭,惟有数千端布,积压库中,卖不出去。后来王导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与朝中的大臣都穿起布制作的衣服,许多士人看到朝臣们都穿布衣服,竞相模仿,都买布做衣裳,一时间价暴涨。王导见时机已到,便将国库中的数千端布抛出,竟卖到每端一金的好价钱。


廉泉让水


南朝宋大臣范柏年,陕西人。当地有一条河,名曰让水,一名逊水,在今陕西勉县西南,源出廉水。一次,范柏年奉命进京谒见宋明帝刘彧,明帝谈到广州石门的贪泉,便问范柏年:“卿州复有此水否?”柏年回答说:“梁州惟有文川武乡、廉泉让水。”明帝又问:“卿宅何处?”柏年回答:“臣所居廉让之间。”范柏年说居位于廉让之间,意谓自己有清廉谦让的美德。范柏年很为明帝赏识,授梁州刺史。


量沙迷惑敌军


南朝宋大臣檀道济,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初为刘裕部将,以战功显名。历任武陵内使、中书侍郎、冠军将军等职。义熙十二年(416),刘裕北伐,与王镇恶同为先锋,取许昌、洛阳。文帝时,率军伐魏,官至征南大将、司空。后为刘氏宗室所忌,被杀。北伐时,一次大军抵达历城,因粮草将尽,不得不向南撤退。有一个兵士投降北魏,向魏军讲出了宋军已无粮草等情况。于是魏军追赶过来,形势十分危急。檀道济为了迷惑魏军,夜晚令军士唱筹量沙,将少量的粮米覆盖在沙上。第二天,魏兵追至,见宋军“粮食有余”,便不敢再追赶了,还杀掉了那个投降的宋兵。


其狂不可及


颜延之,南朝宋时临沂人,字延年。少年时,家境贫寒,酷好诗书。诗与谢灵运齐名;世称“颜谢”。《五君咏》和《秋胡行九首》等诗为其代表作。如《秋胡行》中“原隰多悲凉,回飙卷高树。离兽起荒蹊,惊鸟纵横去”等诗句,都写得颇佳,反映了颜诗“清真高逸”的一面。


宋初时,颜延之为太子舍人,历任始安、永嘉二郡太守;孝建中,加金紫光禄大夫。为官廉正,不为财利所惑,但嗜酒如命,不拘细行,狂放不羁。元嘉时,有一次文帝召见他,他正在酒店里痛饮狂歌,醉得无法朝见皇帝。文帝无奈,只好等他酒醒后再召见。还有一次,文帝问他朝廷中各位大臣的才能如何,他回答说:“竣的笔力可以和我相比,恻的文采可以和我相比,的义理可以和我相比,曜的酒量可以和我相比。”当时在场的何尚之问:“谁能比得了你的狂放呢?”颜延之脱口答道:“这一点是谁也比不了的。”所谓“其狂不可及”,即源于此。


王饮鸩


南朝宋大臣王彧,字景文。好言理,少与陈郡谢庄齐名。孝武时迁司徒左长史。明帝即位,官至尚书右仆射。明帝担心其门族强盛,恐其日后有贰心,当帝病危时,赐王彧鸩酒。敕令送达的时候,王彧正在与人对弈,看罢敕令,面不改色,仍从容对弈,直至一局棋终,收子入盒之后,才平缓地对棋友说:“明帝给我送来鸩酒,赐我死。”并出示敕令给客人们看,然后举起鸩酒说:“这杯酒我就不再相让给各位了!”说完一饮而尽。死后追谥懿侯。


受贿赈灾


何敬叔,南朝齐剡(今浙江嵊县)人。任长城令,廉洁清正,从不接受馈赠。打算行贿的人,皆苦于找不到门路。有一年遇到灾荒,庄户人家收成大减,都在为交不上地租而发愁。端午节到了,何敬叔突然府门大开,接受赠礼。消息传开,行贿者听说他只收粮米,不收财物,便担挑车运地赶来。一连数日,共计得米二千八百余石,全部代替贫苦农户交了地租。此后再有人送礼,他仍是坚拒不收。


不读谢诗觉口臭


南朝梁武帝高祖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善音乐诗赋。未称帝时,曾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防、陆倕同为齐竟陵王萧子良的门客,号称“竟陵八友”,为“永明体”的代表作家。其中,以谢朓诗的成就为最高。梁武帝十分喜爱谢朓的诗,常说:“不读谢诗三日,便觉口臭!”


谢朓,字玄晖,与谢灵运同族,时称小谢。因做过宣城太守,故有“谢宣城”之称。存诗二百余首,风格清新秀丽。长于写景,颇多佳句。如《和徐都曹出新亭渚》中“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游东田》中“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中“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风云有鸟道,江汉限无梁”,《云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中“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等。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甫,都很推崇谢朓的诗。梁武帝的这句话,既说出了他对谢诗的喜爱,又巧妙地反映了谢诗清新冷俊的特色。


吴均不均,何逊不逊


梁武帝诗多有佳作,如《逸民》、《西洲曲》、《河中之水歌》、《东飞伯劳歌》等,其中的佳句有“南风吹我意,吹梦到西洲”、“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谁与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等。但他过于注重声律、讲究辞藻,据说对于双声、叠韵字的运用,即自梁武帝始。有一次,他和群臣各作五字叠韵。梁武帝:“后牖有朽柳”;刘孝绰:“梁王长康强”;沈约:“偏眠船舷边”;庾肩吾:“载碓每碍埭”;徐摛:“臣昨祭禹庙,残六斛熟鹿肉”;何逊用曹阿瞒的故事:“暮苏姑枯卢”。只有吴均,终未能想出五字叠韵的句子。梁武帝说:“吴均不均,何逊不逊。”


吴均因无诗,被责怪为“不均”;何逊因用魏武帝的故事,而被说成是“不逊”。梁武帝身为一国之君,在他如此倡导下,更加助长了那种过于讲究声律和词藻、内容空泛的“齐梁体”诗风。


关西安在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诗人。天监初年柳恽为吴兴刺史,吴均为郡主簿,二人日相赋诗。时人称他们的诗为“吴均体”,多有仿效者。他的代表作有《答柳恽》、《酬别江主簿屯骑》、《春咏》、《山中杂诗》等。吴均的诗,有时用语过重,好作惊人之笔,如他的《剑骑》诗中“何当见天子,画地取关西”等诗句。后来,他做了朝廷的奉朝请,经常与天子梁武帝见面。梁武帝和他开玩笑说:“天子今见,关西安在焉?”吴均无言以对。他的诗中还有“秋风识白水,雁足印黄河”句子,他的诗友沈约曾当面批评他:“‘印黄河’用语太实、太险了。”沈约的《早发定山》诗中有“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句子,吴均不服气地说:“你的‘山樱发欲然’,不是也说得很实、很险吗?”沈约说:“我只是‘欲然’,可你已经‘印’上了!”


梁武帝的玩笑和沈约的批评,都是受着诗应“温柔敦厚”的传统观点的影响。但诗的用语也不宜太实、太险,否则会破坏诗的意境和韵味的。


惟余“竞”、“病”二字


曹景宗,字子震,南朝梁人,屡有战功。天监初年,破魏将杨大眼于淮水,振旅凯旋。梁武帝在华光殿设宴,为他庆贺。席间,武帝与群臣联句吟诗,令右仆射沈约限韵,沈约限定为“敬”韵。因曹景宗素为武将,没有请他赋诗,他颇有不平之意,祈求联句。梁武帝笑着说:“卿人才英拔,技能甚多,何必计较作诗这一件事呢?”当时,曹景宗已有醉意,执意请求赋诗。“敬”韵字不多,这是个险韵,而可用的韵几乎都让大家用上了,惟余“竞”、“病”二字未用。显然,这是两个十分难用的韵脚字。无奈,武帝只好让赋此二字。曹景宗操笔立成:“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


武帝看了这四句诗,欣喜不已。于是晋爵为公,拜侍中中卫将军。


曹景宗这四句诗,真实、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出征将领凯旋而归的心情和状况。霍去病为西汉时名将,六次出征匈奴。这个典故用得既贴切又巧妙,否则,这个“病”字是很难用上的。


陈伯之归梁


丘迟,字希范,南朝梁诗人。他的诗词采丽逸,代表作有《侍宴乐游苑送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