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关系(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中外关系(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邢春如,李穆南,竭宝峰,刘心莲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9-01
书籍编号:30046340
ISBN:978780711990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678000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世界史
中国文化知识大观园(政治历史卷)
中外关系(上)
邢春如 李穆南 竭宝峰 刘心莲 主编
辽海出版社
编写说明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中国人的文化是崇尚和平的文化,奉行中庸的理想人格。在多种文化相汇时,善于融合,不偏颇、不怨尤,尚调和、主平衡,使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文化如百川之海,浩淼无垠。
《中国文化知识大观园》叙述中国从史前到现在的国土开辟、民族形成、社会进化、经济文化发展、政治演变的不平凡的历程。
为了全面展现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本书用了近1200万字、4卷136分册的洋洋篇幅来记述。
一、政治历史卷:分为历代帝王、王朝更替、历代名臣、权臣末路、宫廷政治、后宫政治、政治事件、千古奇案、历史典籍、中外关系、历代律令、历代官制、历代宦官、历代状元、历史掌故、历史之谜等32分册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二、文学艺术卷:分为神话传说、历代诗歌、历代词赋、历代小说、历代散文、文学名著、文学名家、民间文学、书法与篆刻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戏曲艺术、民间艺术、工艺美术、艺坛典故等36分册来展现中国文学形式的丰富多彩与辉煌成就,描绘古代绚烂多彩的艺术殿堂。
三、科技军事卷:分为古代生物与医学、古代数学与物理学、古代天文历法、古代地理与农学、古代化学、古代发明与发现、历代科技、科学名家、军事统帅、兵书通览、著名战役、军事思想、军事制度、军事谋略、军事工程、军事间谍等32分册来展示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巨大成就,演绎古代军事文化的发展和军事斗争的残酷。
四、社会民俗卷:分为商业贸易、社会经济、农业制度、古代教育、古代民族史、思想文化、千秋教化、典章制度、传统节日、婚育习俗、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信仰文化、诞辰与丧葬习俗、民居民俗、游艺文化、中华武术、风水与巫术等36分册来解读古代社会生活的形成、演变与发展过程,表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为了摒弃传统历史教科书条条框框式的说教,增加直观性、可读性、趣味性,本丛书分门别类采用辞条的形式,并辅之以大量丰富、精美的插图,以立体的方式再现中国文化的宏伟历史画卷。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悉心指正。
本书编委会
一、世界各国
大宛
古代中亚国名,位于帕米尔西麓,锡尔河上、中游,当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原始居民似以塞种(Sacas)为主。古希腊时代,亚历山大东征,于锡尔河畔之俱战提(Khojend,今塔吉克斯坦境内)兴建“极东亚历山大城”(Alexandria-Eschate),塞琉古王朝时改建为安条克城(Antiochea),似均未东向深入大宛境内。但在大夏最盛时,尤其在欧提德姆斯(Euthydemus)北征时,则占有了该地,并按希腊方式在各村镇修坞堡。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于公元前129~前128年间抵达帕米尔以西,首先到达大宛。据他归国后说,当时大宛大小属邑有七十多个,人口有几十万,是一个农牧业兴盛的国家,产稻、麦、葡萄、苜蓿,尤以出汗血马著称。大宛西北邻康居,西南邻大月氏、大夏,东北临乌孙,东行经帕米尔的特洛克(Terek)山口可达疏勒,在当时东西交通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大宛久闻汉朝富饶,欲通不得,见汉使来到,深表欢迎。
汉武帝听说大宛出产好马,于太初元年(前104)命使臣携带金帛去换取,由于双方意见冲突,换马不成,使臣也被杀害。武帝怒,命将军李广利率兵往讨。初征不利,至大宛东境郁成(今奥希)即战败。武帝命发兵运粮再西讨,于太初四年攻克其首都,杀大宛王毋寡,另立国王,从此大宛服属汉朝。大宛首都贵山城,或以为位于锡尔河上游支流上的卡散,或以为是俱战提;贰师城可能是今乌勒塔白。学界对此两地的今地名问题,尚有分歧意见。大宛国直至魏、晋时仍在故地。
康居
古代中亚的游牧民族,游牧范围大致在今哈萨克斯坦南部及锡尔河中下游。汉时,地处大宛西北,大月氏(即月氏)之北,乌孙以西,奄蔡之东,丁令、坚昆以南。公元前2世纪时,控弦八九万人;前1世纪末,人口已达60万,胜兵12万,在中亚形成一个大部落联盟。他们的中心驻地为卑阗城,约当今塔什干或奇姆肯特等地。康居也和一般草原游牧民一样,随季节的变化而迁移牧地,冬季南下栖息于锡尔河一带“乐越匿地”,夏季北上至“蕃内”,两地相距数千里。
张骞通西域以前,汉朝已传闻遥远的西方有康居人。张骞从西域归国后说,康居在中亚虽然部众不少,但仍然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
汉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出兵伐大宛时,康居曾有意援助大宛,未逞。宣帝神爵四年(前58)始,匈奴内乱,五单于纷争。至五凤二年(前56),呼屠吾斯自立为郅支单于,与其弟呼韩邪单于对立。呼韩邪南迁归汉,郅支则率部众向西北迁徙,先设王庭于坚昆(柯尔克孜草原),后应康居王之请,西南移至康居领域内,在都赖水(但逻斯河,Talas)上兴建了郅支城(今中亚江布尔),扩张势力。元帝建昭三年(前36),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率兵西越帕米尔进击郅支,杀郅支单于于郅支城,稳定了西域形势,但康居对汉仍长期采取敌对态度。
公元前后,康居强盛,曾威胁其南邻大月氏。1世纪中叶,贵霜统一大月氏。国势转盛,康居则渐趋衰败。至3世纪时似仍游牧于锡尔河中游,其后益弱,势力远不如两汉时代。
月氏
古代游牧部族。亦称“月支”“大月氏”(“大”字乃汉人所加)。《史记·大宛列传》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指原居今兰州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带,大约远在战国初期,月氏便在该地过着游牧生活。古代记载中的“禺氏”、“和氏”等,可能都是“月氏”的同音字或一声之转。欧洲学者亦在西方古文献中搜求相当于月氏的记录,如以为月氏即斯脱拉波(Strabo)《地志》中的Asiani(或Asii)、托勒密《地理书》中的Casia等,但皆无确证。
秦及汉初,月氏势力强大,与蒙古东部的东胡从两方面胁迫游牧于内蒙古中部的匈奴,匈奴曾送质子于月氏。秦末,匈奴质子自月氏逃回,杀父自立为冒顿单于,约在公元前205~前202年间举兵攻月氏,月氏败。可能从这时起,月氏便开始弃河西地区而向西迁徙。公元前177或前176年,冒顿单于再次击败月氏。据冒顿单于在公元前174年致汉文帝刘恒书中说:“故罚右贤王,使至西方求月氏击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力强,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26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月氏这次败后,更西迁到准噶尔盆地。至老上单于时(前174~前161),匈奴又破月氏,月氏乃更向西迁移到伊犁河流域。当月氏离弃河西时,有一小部分越祁连山,“保南山羌,号小月氏”。这部分月氏人日后长期留住该地,与青海羌人逐渐融合。
伊犁河流域原久为塞种所居住。《汉书·张骞传》载:“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塞种即古伊朗碑铭及希腊古文献中所载Sacae(Sakas)。月氏既击走塞种,塞种便向西南迁徙,跨过锡尔河,到达河中地区的索格底亚那(Sogdiana)地方。
原已移住在天山北麓并服属匈奴的乌孙,在其王昆莫的统领下,“西攻破大月氏”,迫使大月氏和塞种一样离弃伊犁地区向西南迁徙,而乌孙便从此占领了他们的地方。这次迁徙的年代约在公元前139~前129年间。有一部分未能西徙的,便和少数塞人一样,仍留住原地,服属于乌孙,所以《汉书》说乌孙国内“有塞种、大月氏种云”。
大月氏向西南迁徙的道路大约和塞种一样,过大宛西,越锡尔河到达河中地区,“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妫水即今阿姆河,古希腊语称Oxus,伊朗语为Wakhsu,“妫水”即其译音。不久,他们越过妫水南下,“西击大夏而臣之”,并以大夏的巴克特拉(Bactra,即监氏城或蓝氏城,今阿富汗Balkh北部之Bala-Hisar)为都城,使大夏成了属国。此事发生在张骞到达西域之前。张骞于公元前129或前128年到达大月氏时,大月氏已占有匝拉夫善(Zaraf-shan,唐代称那密水)和妫水一带,“控弦者可一二十万”,“地肥饶”、“志安乐”,俨然已成为中亚一大强国。
至公元前1世纪,大月氏分为五翕侯(Yabghu):休密翕侯,都和墨城;双靡翕侯,都双靡城;贵霜翕侯,都护澡城;顿翕侯,都薄茅城;高附翕侯,都高附城。有些学者曾努力考订这五翕侯所都之地,除高附似为今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外,其余皆无法确证。我们只知道公元1世纪中叶,贵霜翕侯吞并了其他四翕侯,统一了大月氏,国势渐强。从此西方历史上便称之为贵霜王国,但中国古文献中却仍其旧名,称大月氏。因此,有的学者称之为贵霜——月氏。然而,五翕侯与大月氏族属是否完全相同,学界还有争论。以斯脱拉波《地志》为主的希腊古文献记载灭亡大夏的主要是吐火罗人;因此西方文献自4世纪始称贵霜治下的大夏故地为吐火罗。与此同时,自东晋时起,中国亦称该地为兜法罗、吐呼罗、都货逻等,皆吐火罗一词的不同译音。
大月氏的族属问题,百余年来学界异说纷纭,有藏族说、突厥族说、利族说、印欧族说、伊朗族说等。但晚近同意月氏应属于伊朗塞种说的学者较多。他们可能是印欧民族的一个分支,在较古的时代到达河西走廊和新疆东境的。
奄蔡
古代游牧部落。一作阖苏,东汉三国时又称阿兰。希腊、罗马文献称Aorsoi、Alanorsi,奄蔡、阿兰即其音译。奄蔡首见于《史记·大宛列传》。西汉时游牧于康居西北,即咸海、里海北部草原,东汉时属康居。嗣后,因北匈奴西迁,阿兰亦逐渐西徙,部分去欧洲,停于伏尔加河与顿河之间,部分则滞留在高加索以北。公元4世纪中叶,Huns(一说即西徙之部分北匈奴)越顿河,侵吞了阿兰,杀其王。5世纪中叶,Huns王阿提拉(Attila)率阿兰人西征,直抵法兰西中部奥尔良。在此以前,部分阿兰人在5世纪初先已西南行,停住于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后与该地西哥特人融合。
安息
古代中东的地名和国名,首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作为地名,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今伊朗的呼罗珊地区。作为国名,指公元前247~公元224年的帕提亚(Parthia)帝国。帕提亚原为古波斯阿契门尼德王朝、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帝国治下的一个郡。该郡居民主要是巴塔哇人(Parthava,此族名见于约公元前520年大流士一世的Bihistūn摩崖碑)。公元前250~前248或前247年,郡中一部落酋长阿赛西(Arsaces)兄弟起义,宣告独立。波斯史家多称安息的创建者为Arsak,汉人遂因其王名称其国为安息。安息的早期都城希腊名为Hecatompylos,义为“百门之城”;《汉书》中称为番兜,《后汉书》称为和椟。一说番兜即Parthia或Parthava之音译,和椟系番兜之音讹。
安息至密司立对提一世(MithradatesI,前171~前138或前137)时期,才大大强盛起来。他即位后几年间,击败东邻大夏和西边塞琉古治下的叙利亚,在中东建立了东自大夏、身毒,西至两河流域,北自里海,南至波斯湾的大帝国。他和他的继承者弗拉特二世(FraatesⅡ前138或前137~前128或前127)统治时期是安息最繁荣强盛时期。汉使张骞于公元前129或前128年到达大月氏(即月氏)、大夏时,正当弗拉特二世末年。张骞虽未亲到安息,但听到了一些安息的情况。
张骞归国后不久,可能由于大月氏南下的压力,中亚好几支塞人(Sakas)主要是萨卡拉瓦克人(Sacaraucae)、马萨革泰人(Massagetae)和帕喜人(Parsii)等部南下侵入安息北部,从木鹿(Merv),经赫拉特(Herat),直到锡斯坦(Seistan)。
经几年的骚乱,直至密司立对提二世(MithradatesⅢ,前124~前87)继位后,安息才派贵族苏林(Suren)率大军赴东部镇压入侵的塞人,费时十年始得东部平静。于是,相当多的一部分塞人从阿拉科西亚(Arachosia)东徙,越过苏莱曼山进入南亚次大陆。公元前120~前80年间,一支塞人南下占据了西海岸,直到卡提阿瓦(Kattiawar),建立了几个塞种小国,西方记载称之为“天竺——塞种”(Indo-Scythia)。另一支自公元前80年始,沿印度河北上,拓地经旁遮普直抵喀布尔河流域,进入宾。
密司立对提二世死后,安息渐衰。这时;西方有新兴的罗马势力,东方有已吞并了大夏的大月氏及其后继者贵霜王朝,在两强压力下,安息处境日益困难。公元1~2世纪,它和罗马为争夺亚美尼亚和两河流域进行了长期战争,在人力、物力方面都蒙受重大损失。它后期的都城斯宾(Ktesiphon),曾三次遭到罗马军队的洗劫,宫殿多被烧毁。自公元前2世纪中叶以来商业就十分兴盛的中东贸易中心斯罗城(Seleuceia)也在公元164年完全被破坏。其末代君主阿尔塔邦五世(ArtabanusV,213~227),终于在新兴的波斯萨珊王朝阿尔达希尔一世(ArdashirI)连年攻击下,兵败被杀,国亡。
安息帝国在中东存在470余年,它由很多小地区、小部落组成,很不稳定,不是一个政治上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但因它在地理上居欧亚贸易要道,而在经济上得以繁荣。古代“丝绸之路”和几条重要支路都要穿过安息。若从帕米尔以西取道索格底亚那,西南行经号为“小安息”的重要商业城市木鹿、旧都和椟、阿蛮(Acbatana,今伊朗哈马丹)、冬宫斯宾,即达斯罗。斯罗是中东贸易枢纽,据说有60万人口。自斯罗沿底格里斯河南下可达于罗(Uruk)和条支(Antiochea,即CharaxSpasinu),西行可达安条克、帕尔米拉(Palmyra)、大马士革,乃至犁(埃及亚历山大城)。若另从皮山启程,越悬度,经宾、乌弋山离,再经喀尔马尼亚、波斯,也到达波斯湾头的条支。若走更北的道路,即自天山以北经乌孙、大宛以西河中地区,亦须通过安息的东方门户木鹿。若走海路,自南亚次大陆西岸诸港西航,经波斯湾至条支的海路,则比渡阿拉伯海、红海至大秦的海路要近得多。安息从处于垄断东西贸易路线的中继地位而获得的利益,是它得以繁荣的重要原因。
乌弋山离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伊朗高原东部的一个地区或半独立国家。安息在密司立对提一世(MithradatesI,前171~前138或137)时在中东建立了东自大夏、身毒,西至两河流域,北至里海,南抵波斯湾的大帝国。但由于大月氏(即月氏)西迁,中亚的塞人(Sakas)各部受到很大的打击,大约在公元前128或127年纷纷南下闯入安息境内,直到德兰癸亚那(Drangiana)和阿拉科西亚(Arachosia)二郡之地,占据了锡斯坦。密司立对提二世(前124~前87)即位后,决心大力整顿东方,便派贵族苏林(Suren)率领大军到东边镇压入侵的塞人,经过十年的战争,塞人降服,安息表面上恢复了统一。从此侵入的塞人和土著安息人便在东方这两郡境内杂居,逐渐融合。自公元1世纪以后,印度的记载称他们为“塞种—安息”(SakaPahlava)。
苏林在东方的胜利使他在德兰癸亚那和阿拉科西亚两郡建立了军事独裁政权。安息帝国实际上分成了两个地区,西部仍在阿塞西(Arsaces)王朝统治之下,东部则在苏林家族统治之下,仅名义上属于安息,实际上完全独立,其政治中心即在锡斯坦。《汉书》把苏林家族统治下的、安息人与塞人杂居的东部地区称为乌弋山离国。乌弋山离国是其首都Alexandria-Prophthasia前一字之音译;此国名亦称“排特”,是后一字之音译。公元1世纪乌弋山离国被新兴的贵霜帝国吞并。
大夏
中亚古地名和国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古希腊人称为巴克特里亚(Bactria,Bactriana),主要指阿姆河(古希腊称Oxus)以南,兴都库什山(古希腊称Paropamisus)以北地区。原始居民为伊朗人。在古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及塞琉古帝国时代,大夏都是其所属的一个郡。在希腊人统治时期,有很多希腊军人和殖民者留居此郡,他们在各处兴建坞堡,进行屯田。公元前255年,郡守狄奥多塔斯(Diodotus)向塞琉古王朝宣告独立,他割据的土地除本郡外,可能还包括阿姆河以北的索格底亚那(Sogdiana,汉称粟弋、粟特)和阿拉科西亚郡(Arachosia)的一部分。它以监市城(亦作蓝氏城,古波斯称为Zariaspa,即今阿富汗巴里黑Balkh)为都城,此城是古代中亚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区宽大,人口众多,日后阿拉伯人称之为“众城之母”(Ummvalbilad)。
大夏在欧提德姆斯(Euthydemus,前230或前225~前189)和德米特里(Demetrius,前189~前160)父子在位时期,向四方扩展疆土。北面曾一度到达费尔干纳(汉代称“大宛”);西向占有玛尔吉亚那(Margiana)及阿里亚(Aria)郡;南面囊括阿拉科西亚、德兰癸亚那(Drangiana)等郡,并跨过兴都库什山侵入帕拉帕米萨德(Parapamisadae)和南亚次大陆西北部,一时形成了庞大的希腊—大夏王国。德米特里及其将军弥南德(Menander)的南侵,曾深入到印度中部和恒河下游,此为大夏极盛时期。
公元前167年,欧克拉提德(Eucratides)受塞琉古王安条克四世(AntiochusⅣ,前175~前164)之命,率军西来,攻占了伊朗高原东部各郡和大夏,又越过兴都库什山占领帕拉帕米萨德,篡夺了大夏王位。公元前159或前158年,欧克拉提德死,其子黑黎欧克里(Heliocles)继位,国内纷乱,大部分领土复为安息所得,只剩下大夏本郡和索格底亚那南半部。此时,大月氏(见月氏)人从东北迁入中亚,先占有河中地区,迫使该地塞人南迁入安息及大夏。不久,约公元前140~前130年之间,大月氏又渡过阿姆河,征服了大夏。大月氏先以大夏为臣属,张骞于前128年左右抵此时,还说月氏“臣畜大夏”;可能就在张骞归国后不久,大月氏便跨过阿姆河灭亡了大夏,占领了它的全部国土。西方的记载称此后的大月氏为吐火罗人,他们所居住的地区便逐渐通称为吐火罗,但中国却长期仍称之为大月氏。大夏王及其破落王室后裔的残余势力,则退居到喀布尔河流域和南亚次大陆各地,分成为几个小国,维持着希腊殖民者最后一点力量。
贵霜
中亚古代民族名和王朝名。原名似作Kusa.Kusi,今贵霜一名似来自此字的形容词Kusana。贵霜人曾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6世纪活动于今阿富汗、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地区。贵霜王朝则开创于公元前1世纪后半叶。
公元前2世纪后半叶,从中国迁走的大月氏(即月氏)移居中亚的粟特地区和在今阿富汗北部的古大夏国之地,分置五翕侯,其一为贵霜翕侯,领地据说在今瓦汉山谷西部。公元前1世纪后半叶,贵霜翕侯丘就却(KujulaKadphisēs)兼并其他四翕侯,建立贵霜王朝,继大月氏而统治兴都库什山以北地区;并与统治着宾国(今阿富汗喀布尔河流域)的希腊王阴末赴(Hermaueus)结盟,进入兴都库什山以南地区,击破并据有高附(Kabul)、安息(此指阿富汗南部的安息人之地)等地;接着,又灭宾国,统治了整个喀布尔河流域。其子阎膏珍(Wim-aKadphisēs)更进入天竺(即身毒)。以后,Kadphisēs王统似乎被另一王统所取代,后者经历Huviska,Vasiska而传至迦腻色伽(Kaniska)。迦腻色伽在位期间,贵霜王朝臻于极盛,与中国、罗马、安息并列为当时世界的四大强国。贵霜王朝在传播大乘佛教,发展犍陀罗艺术,沟通东西文化等方面是很有贡献的。
关于贵霜王朝的崛起及其取高附、灭宾、攻天竺的历史过程,因与一系列民族的迁徙有密切关系而存在着许多疑难问题。首先,包括贵霜翕侯在内的五翕侯是否与大月氏同属一个民族的问题,在学界即异说甚多,迄无定论。许多学者认为大月氏与贵霜并不同系,但也有人坚持贵霜等于大月氏的观点。后者最有力的证据之一即贵霜王波调(Vasudeva)曾被曹魏明帝赠予“亲魏大月氏王”的称号,如果他是大夏或吐火罗出身,就不会甘心接受早已灭亡的大月氏的称号。其次,关于迦腻色伽的在位年代问题,学界争论近一个世纪之久,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原因在于《后汉书》只揭示了上面提及的丘就却、阎膏珍两位贵霜王的名字,后续王统只能借助于碑文及钱币进行考订,所以不能确断迦腻色伽即位的所谓“新纪元”相当于公元何年。在多种异说中,近年哥舒曼提出的公元后144年说,因立论比较充分而获得学界较多的支持。
宾
古代中东东北部的一个国名。西汉时期的宾在今兴都库什山以南阿富汗境内喀尔布河流域。古希腊人称该河为Kophen,宾即其音译。首府循鲜,即古加毕试(Kapisa)城,原为希腊亚历山大大王所筑,称为“高加索之亚历山大城”,位于兴都库什山南麓,扼守着巴克特里亚(大夏)通往喀布尔、克什米尔和印度的大道的咽喉,是古代中东及印度西北的交通和战略要地。希腊—大夏王德米特里南征时占领宾,以阿拉科西亚和锡斯坦两郡并封第四子阿伽托克勒斯(Agathocles,前185~前167)为副王,以循鲜为首都。公元前167年,塞琉古王朝安条克四世之婿、将军欧克拉提德(Eucratides)东征,袭杀德米特里家族主要成员,夺取了大夏和宾。公元前141年,安息王密司立对提一世(MithradatesI,前171~前138)第二次东征大夏,夺取了宾和犍陀罗(Gandhara),但欧克拉提德的后裔安提埃耳基达斯(Antialtidas,前140~前90)旋于公元前138年收复了突和犍罗,在今印巴边境建立了希腊人的王朝。公元前124~前114年间,入侵伊朗东部的塞种受安息王密司立对提二世部属苏林东征的压力,沿赫尔曼德河(Helmand)而上进入宾,逐走希腊人,建立了塞种王朝。
公元前115年,张骞西使乌孙,派副使至宾,汉与宾始有往来。汉与宾交通的道路是从位于“西域南道”上的皮山西南行,经乌托和印度河上游吉尔吉特(Gilgit)一带的悬度,到达宾,路途虽险,但距离较近。从此再西南行,便达乌弋山离。这条道路当时称“宾乌弋山离道”。《汉书·西域传》宾国条中之塞王乌头劳,即斯巴莱尼斯之封号“国王之弟”的希腊语音译。斯巴莱尼斯于昭、宣帝时(前86~前49)曾数次剽杀汉使,但汉廷隐忍不发,仍与维持友好关系。斯巴莱尼斯死,子斯巴拉革达玛斯继立,遣使朝汉,元帝(前48~前33)派文忠护送其使至循鲜,后斯巴拉革达玛斯又欲害文忠,“忠觉之,乃与容屈王子阴末赴(即希腊王赫尔毛攸斯,前50~前30)共合谋,攻宾、杀其王,立阴末赴为宾王”。文忠与阴末赴的交往是汉王朝与希腊遗嗣往来的最早记录。文忠之后,赵德使宾,其副以下七十余人复被阴末赴所杀,后阴末赴遣使上书谢罪,元帝宽宥之。公元前30年阴末赴死,子继位,仍朝汉,但约于前20年被塞种所灭。
塞王斯巴莱尼塞斯·阿泽斯一世、阿泽里塞斯·阿泽斯二世一家数代依次统治宾,约于公元15年亡于安息人岗多法勒斯(Gondopharnes,公元15~46)。公元45~50年间,阴末赴的亲属贵霜翕侯丘就却(KujulaKadphisēs,公元20~75)击败安息,夺取宾,宾遂成为贵霜帝国的领土,从此不再是独立国了。
身毒
印度河流域古国名。始见于《史记》,为中国对印度的最早译名,原文为梵语Sindhu,古波斯语讹为Hindhu,古希腊语更转为Indus。其后中国古文献中亦作申毒、辛头、信度、身度、天竺、贤豆、印度等,皆同音异译。其领域有时亦包括印度河以东的南亚次大陆地区。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28年左右到达帕米尔以西的大夏,听说在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身毒国,并在大夏看到从身毒国贩运来的邛竹杖和蜀布。张骞认为大夏在汉西南,而身毒在大夏东南,则身毒应距中国蜀郡不远。汉武帝听信此言,从蜀郡四道出使,企图从中国的西南部地区经身毒通大夏,但因当地少数民族的阻拦没有成功。据《后汉书·西域传》所载,中国在2世纪时对身毒的地理、物产、宗教、政治情况已有初步了解;且知当时身毒许多地区皆属“月氏”,即早期贵霜帝国(即贵霜)。这是由于东汉时佛教已传入中国的缘故。
大秦
汉代西域古地名、国名。《后汉书》说,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西域都护班超遣甘英西使大秦。甘英到了波斯湾口的条支,误信安息西界船人言,说“海水广大”,航路难行,故未向西进。安帝永宁元年(120)掸国王遣使来献幻人(魔术师),自言海西人,“海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