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古都史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七大古都史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编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4-01
书籍编号:30056503
ISBN:978750008059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33333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版权信息
书名:七大古都史话
作者:《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
出版日期:2009-04-01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ISBN:9787500080596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引言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国,要想真正认识它的现在,预知它的未来,我们就要好好研究它的历史,了解它的文化。如果要真正领略中华文明的深刻内涵和巨大魅力,古都无疑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古都作为一个时代和地域的中心城市,凝聚着那个时代与地域的鲜明特征,从生产到文化,从风俗到文化交流,从饮食到建筑风格,这一切都会在古都的遗迹中得到体现。
作为最能反映中国古代社会变迁和历史发展的7座古都,安阳、南京、洛阳、西安、开封、杭州和北京,它们见证了奴隶社会的蒙昧,经历了社会制度的变迁,走过了封建社会的繁华时期,承受了中华民族的近代屈辱,并且已经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发展之中。这些古都里现存的历史建筑、流传的历史故事、独特的历史风俗都是人们了解中华文明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章节。
一、古都安阳
1.古往今来安阳史
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处于山西、河北、河南3省的交会处,西边是太行山,北边临着漳河,东南与华北平原接壤。安阳地区是中国有史可考的建立城邦较早的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商代早期,安阳叫做“相”“殷”。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安阳小屯一带),建都时间达273年,安阳也因此成为中国的七大古都之一。
●安阳殷墟鸟瞰图
公元前16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建立。刚刚建立的商王朝政局不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多次出现衰败的局面,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商朝的第二十位统治者盘庚决定迁都到北蒙(今安阳地区),并改名为“殷”。这一地区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极其适宜农业的发展;自盘庚迁都到此后,商朝以后的继承者一直都在这里定都,直到商朝灭亡,历时200多年。因此,商朝也叫“殷商”。从这一名称我们也可以看出殷在商朝的重要地位。
商朝在这里定都后,政局渐渐稳定下来,经济开始繁荣,生产开始迅速发展,中国的奴隶社会也进入了繁荣时期。商朝人在这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业绩,国家机构进一步完善,以青铜冶铸为代表的手工业和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传说商朝人善于经营农业,从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可以看出当时的农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作物品种也十分丰富,人们已经掌握了一系列的耕作技术,粮食产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出现剩余,这从甲骨文关于商朝酿酒的记载中便可以得知。农业发展的同时人们开始畜养牲畜。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也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早期的商业贸易开始出现。当时还有了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记载,是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记录;科技文化也取得了巨大进步。这一时期殷一直是商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商朝的最后一位国王纣十分凶残暴虐,生活奢侈,不理政事,社会矛盾急剧恶化。同时,西部的周开始强大起来,双方在殷附近展开了一场激战,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这场战役以商的失败而告终,商朝随之灭亡,繁华的殷都也毁于战火,变成废墟。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安阳地区才开始重新繁荣起来,这一时期,黄河流域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安阳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地位十分重要,在这里兴起了两座十分重要的城市--邺城和安阳。春秋时期齐桓公为了抵御外族的入侵,在占据了殷都旧地之后便在这里修筑了邺城。晋国强大以后把安阳地区从魏国手中夺去,“安阳”的名称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秦朝建立以后,在安阳置县,隶属于邯郸郡,汉代废除安阳县,将安阳划入汤阴县。
曹魏时期,曹操定都邺。邺成了北方的实际统治中心,安阳地区又重新繁荣起来。曹操在这里定都的原因是:这里人口众多,粮食充足,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处于北方的中心,地位重要。
●曹操像
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也都曾在这里建都,历时近半个世纪。由于当时佛教盛行,佛教思想迅速发展,佛教建筑兴盛,直到今天还保留了众多佛教遗址。
西晋初年,重新设置了安阳县,属于魏郡。隋朝时将安阳地区的殷和邺合并,后来又把邺县改为安阳县。在唐朝初期,安阳地区的地位也十分重要,这里曾设置都督府。
宋代以后,安阳的地位开始日趋衰落。
2.殷墟遗物现辉煌
商朝灭亡后,殷都被焚毁,一直被弃用,渐渐地变成了一座废墟,这就是所说的殷墟。在历代的史书中也有大量的记载,但殷墟的具体位置人们并不清楚,历史上曾经成为难解之谜,直到19世纪末期甲骨文的发现,人们才重新找到了殷墟。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等在龙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并确定了甲骨文的真正出土地--安阳小屯,最终确定安阳小屯一带便是殷墟的具体所在地。
已经发掘的殷墟大体上分为宫殿区、居住区、手工业作坊区和墓葬区等。通过对这些不同功能区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对研究商代的社会生活、人文风气以及社会生产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位于洹水南岸的小屯和花园庄一带是宫殿区,为殷墟的中心区,这一带地势较高,地形平坦开阔,两面临河。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对这里进行了多次发掘,发现建筑遗址50多处,窖穴近300个,其范围达到了35000多平方米。这里的基址布局整齐,错落有序,自南向北依次排列,两两对称。在洹水转弯处的基址共有15座,但规模较小。在这一区域南边的基址规模较大,有相对豪华的墓葬,葬坑中的陪葬品有人、兽、车、马等,还有一些密集分布的小葬坑,可以推断出这一带是商朝的宗庙。第三处基址在宗庙的西南部,在这里发现了火烧过的黑土和羊骨灰,可以断定这里是商代的祭坛。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科院在这里又发现了一个大型的宫殿基址群,使宫殿宗庙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中心区以西约200米的地方,还发现了可以用来排泄洪水用的人工防御性设施。这些设施规模庞大,南北长约1100米,东西长约650米,并且恰好环绕在宫殿宗庙区的西、南两侧,与东、北两面的洹水构成一个外环整体。
殷墟的墓葬区分为洹水北岸的殷王陵和洹水南北两岸的贵族平民墓葬区。殷王陵位于洹水北岸的高地上,这里地势平坦,易于排水。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掘出大墓10座,未完成的大墓1座,祭祀坑和小墓1000多座。后来又发掘出了一些大墓和祭祀坑,对研究商代的墓葬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殷墟遗址墓葬分布图
规模宏大的殷王陵造型不一,但布局却十分规范整齐。这些墓葬尽管大多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盗掘,但仍然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石器、绿松石饰等精美的殉葬品,由此可以看出当年下葬时陪葬物品的丰富。
在1004号墓出土的巨大精美的牛方鼎和鹿方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这两个巨鼎造型庞大,上面刻的图案细致精美,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墓中还出土了100多个铜头盔,近400把铜戈,300多个铜矛头,这些武器装备的出土,有力地说明了安阳曾是商代的军事中心。
殷墟王陵是目前中国所知道的最早的王陵,对研究商代各方面的情况和古代王陵的建造有重要的作用。
●商代青铜器司母戊方鼎
殷墟贵族平民墓葬分布广泛,有单纯的墓葬区,也有的分布于居住点的外围。有些贵族墓葬规模很大,陪葬品也极为精美丰富,比较出名的就是妇好墓。
妇好墓在1976年被发掘,妇好是商王的妻子,地位显赫,所以在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玉器就有700多件,还有精心雕刻的玉人、龙、凤等,显示了商代晚期极高的雕琢艺术。
●商代玉龙
除了青铜艺术品外,从殷墟中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农具,有铲、锄、刀等,这一方面说明商代手工业的发达,另一方面说明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程度。
3.古塔古寺添秀色
安阳除了殷墟以外还有许多的名胜古迹,著名的有修定寺塔、灵泉寺、石窟及文锋塔等。
修定寺塔 中国古代佛教建筑位于安阳市区西北35千米处的清凉山南麓,俗称“唐塔”。最早建于南北朝时,在唐代时重修。修定寺塔的建造艺术极其罕见,塔身呈正方形,远看就像一顶坐北朝南的方桥,全塔的塔身全部是华丽壮观的砖浮雕。因为塔身表面遍涂一层橘红色,所以又称“红塔”(现红色大部分已脱落)。塔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全塔镶嵌着高浮雕砖,仅塔身四壁就用模制的菱形、矩形、三角形、五边形以及直线和曲线组合的各种型制的雕砖3775块、图案76种,装饰面积达300多平方米。在塔的北边1千米的清凉山,还有“金水池”、“鸡鸣犬叫石”、“元宝石”等名胜可供游人观赏。
●修定寺塔
灵泉寺及石窟 灵泉寺及石窟群位于安阳市区西南的宝山山谷之中。灵泉寺原名叫做宝山寺,始建于东魏,隋朝时才改名为灵泉寺。灵泉寺遗址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天王殿、玉皇阁、大佛殿、菩萨殿、千手千眼佛殿等。寺中还有唐代九级方石塔一对,高6米,造型优美,塔身雕刻的各种人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反映出唐代高超的雕绘艺术。
在万佛沟内,现存2座石窟,塔(殿宇)龛245个,佛、僧雕像数百尊,高僧铭记100多篇。在寺东和寺西分别是大留圣窟和大住圣窟,以两窟为中心,从东到西有1000余米,浅龛造像密布山崖,刻于南北朝至北宋时期,历时600多年。寺院东西两山共有石窟247座,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石刻艺术史、佛教史的珍贵文物。
到北宋时期,由于战乱和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灵泉寺逐渐荒芜起来,后来在一场战乱后,灵泉寺基本被毁灭。近年来,当地政府把灵泉寺作为整个森林公园人文景点和佛教圣地经典来开发,这座千年古刹再度放出异彩。
文峰塔 文峰塔位于安阳市古城的西北角,原名叫做天宁寺塔。文峰塔修造于五代后周时期,虽经历了多次的天灾与人祸,至今依然屹立,巍峨壮观。
文峰塔的建筑,富有独特的风格,具有上大下小的特点,呈伞状,这种建筑风格在中国古塔中是很少见的。塔坐落在一个高达2米的砖砌台基上。文峰塔为八角塔,8个角上都有巨龙环绕的盘龙柱,上面加有铁链枷锁,非常壮观。8根龙柱之间,有8幅砖浮雕佛教故事图像:正南面的是三身佛像;西南角是释迦佛说法像;西面为悉达多太子诞生图像;西北角一幅是释迦佛雪山苦行修定像;北面为观音菩萨与善财龙女像;东北角是佛为天人说法像;东面一幅为释迦佛涅槃像;东南角是波斯慝王及王后侍佛闻法像。这些浮雕造型生动,神情逼真,姿态自然,栩栩如生,可以称得上艺术珍品。八角的檐头上都系有铜铃。塔身底层的4个正面是精致的园券门,券门上有砖,并雕刻有精美的二龙戏珠图。四门中除了南门外其他3座门都是装饰用的。塔均为砖木结构,以砖砌为主,塔的最下层立于莲花座之上。塔的8个面壁上分别装饰有直棂窗、园券门和佛画故事砖雕,刻工细致,形象逼真,造型动人。
●文峰塔
4.风土民情古来事
安阳地处中原地区,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的节日礼仪和风俗习惯,还可以品尝安阳本地的特色传统美食。
安阳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这里的传统美食种类很多,而且风味独特,令人回味无穷。在这些传统美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老庙牛肉、楚旺扒糕、芝麻糖等。
老庙牛肉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自明朝末期创始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享有“豫北之花,中华一绝”的美名。相传滑县老爷庙附近的一户人家以宰牛、加工牛肉为生,他家的牛肉深受附近居民的喜爱,到了清朝中期,当地的村民开始家家宰牛煮制牛肉,制作工艺也不断提高。现在的老庙牛肉用15种佐料和陈年老汤,以木炭煮制而成,其独特的风味使它成为国家级的地方名吃。
作为已经有160多年历史的楚旺扒糕,一直是楚旺的传统佳品。楚旺扒糕始于道光年间,用荞麦面蒸煮做成,在食用时先用小刀切成菱形的小块,再用芥末、香油、蒜汁、陈醋等调制。楚旺扒糕营养价值丰富,老少皆宜,不仅可以调节胃口,振作精神,夏季食用还可以消暑。来到安阳,一定不能错过楚旺扒糕。
除了传统的名吃,安阳还有一些独特的风俗传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充分反映了当地的风俗习惯。
在安阳,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有用芝麻糖供奉“灶君爷”的传统。相传宋朝宰相吕蒙正小时候家境贫寒,和母亲相依为命,寄居在一座寺庙内。寺内的长老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能够做一手好小吃--用黄米、小麦、芝麻为原料制成香甜酥脆的芝麻糖。吕蒙正由于聪明好学,深得长老的喜爱,所以不仅教他读书识字,还经常给他芝麻糖吃。到了农历腊月二十三,中国传统的“祭灶”的日子,因为他家没什么可以拿出来供奉的东西,于是吕蒙正便把长老给他的芝麻糖拿了出来,供到灶君爷的面前。灶君爷见到芝麻糖便大吃起来,不小心粘住了嘴,说不出话来了,当天上的大帝问他情况时,他只能一个劲地点头,大帝以为他在夸奖吕蒙正的品德,于是便让吕蒙正考上了状元。尽管这只是个传说,但当地的居民每到腊月二十三还是效仿吕蒙正,用芝麻糖来供奉灶君爷,来祈求好运和福气。
除此之外,安阳的传统风俗还有“坐跑车”,迎春和打春,祭孔等。
二、古都北京
1.历史名城帝王都
北京坐落于华北平原的北部,它的西北是燕山、太行山脉,东南是广阔的平原。作为东北平原与蒙古高地、热河山地与松辽平原的交通要道,北京自古就有“承万世帝王之都”的评价。
北京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约70万年前,北京西南的周口店地区,已经有猿人在这里活动,他们就是举世闻名的“北京人”。“北京人”处于原始社会的早期,凭借木棒和石器制造的简单工具从事狩猎和采集。约五六千年之前,北京地区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了以农牧业为主的定居生活。
商朝时,北京地区在政治关系上不受商朝的管辖,但却受到以青铜器为主要特征的商朝文化的强烈影响。
周王朝采用分封诸侯的办法来扩大直接的统治区域,在这一时期,北京地区以封国的形式被纳入了周王朝的政治体系。
北京地区属于蓟国和燕国,相传燕国是召公的封地,蓟国是尧的后代的封地,燕国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县境内。蓟国的都城就是蓟城,大致在今广安门附近。关于蓟城这个名字的由来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名著《水经注》中有比较可信的解释,在蓟城的西北角有一个突出地面的小山冈,叫做蓟丘,蓟丘渐渐成为蓟城一个显著的地理标志,于是这座城市就叫做蓟城了。中国历史上鲁国的曲阜、齐国的营丘也都是这样的来历。
●《水经注》
后来燕国吞并了蓟国,并且将都城迁到了蓟城,燕国就成了北京地区唯一的诸侯国,蓟城成了北京地区的中心城市。
随着燕国的不断发展壮大,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直到公元前226年,秦国大将王翦攻破蓟城,燕国灭亡。秦统一全国后,在燕国的领土上设置了六个郡,其中广阳郡的治所就在蓟城。蓟城位于秦朝版图的东北部,是通往东北地区的重要门户。在汉族中央王朝和东北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两汉时期,铁制工具开始广泛应用,蓟城的经济也有了显著的发展,统治者还在渔阳(今北京密云县内)设置了铁官,管理这一带的铁器生产。东汉时有位叫做张堪的渔阳太守,还曾发动人们开垦水田,引水种植水稻。
三国时期为了解决农业用水,在蓟城附近修建了戾陵遏和车箱渠。戾陵遏是利用永定河的水源建造的拦水坝,车箱渠是一条引水渠,这是北京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水利工程。
隋唐时期,蓟城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唐朝时改涿郡为幽州,治所仍在蓟城,因此蓟城又叫做幽州城。隋朝时,蓟城是兵马粮饷的集结地。唐太宗发动对高丽的战争时,曾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在幽州城誓师,被迫撤退时,唐太宗在幽州城东南角修建了一座悼念阵亡将士的庙宇,命名为悯忠祠,后来经过多次重修,改名为法源寺,至今仍然是北京市区重要的寺庙之一。
755年,安禄山在幽州起兵,攻打到洛阳和长安,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幽州城同样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936年,东北地区的契丹族占据了幽州城,改国号为辽,并在这里修建了陪都,因为这个陪都位于辽国管辖的区域的南部,所以称作南京,又叫燕京,历史上又称辽南京。但辽政权的存在对北宋王朝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北宋统治者曾多次派军队攻打辽国,希望收复燕云十六州,却是屡战屡败。后来北宋与辽签订了和约,形成了长时间的南北对峙局面。直到在辽国后方崛起的女真族统一后,与宋朝政权联合攻打辽国。1023年金军首先攻取了辽南京,经过反复交涉,在索取了大量的财物之后,金军才将一座空城还给了宋朝。北宋将南京改名为燕山府。但不到两年时间,金军又卷土重来,重新占领了燕山府,并且长驱直入,攻占了汴梁,北宋灭亡。金朝的统治者把远在松花江上的会宁迁到燕山府,并改称中都,这时,北京城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中心的历史才真正开始。
●金中都平面示意图
●金中都城墙遗址(北京广安门外)
13世纪,蒙古族在金朝的北方渐渐强大起来,1215年南下攻占金朝中都,随后又灭掉金朝。但蒙古人攻占中都以后并没有对其加以利用,直到20多年后,蒙古首领忽必烈才决定在这里重建新都,名为大都。忽必烈放弃了中都旧城,在旧城的东北郊营建新的都城。新都城从莲花水系转移到了高粱水系,这样就为城市提供了较为充沛的水源,有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建成后的元大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宫殿富丽堂皇,商业繁华,交通便利。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旅行游记中曾用朴实生动的语言叙述了700多年前北京城的美丽与壮观。
●元大都城平面复原图
●元大都和义门翁城城门遗址
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除了将其改名为北平之外,明军还对这座城市进行了一番改造,在旧的北城墙以内又修建了一座新的城墙,墙上设置了安定门、德胜门,这就形成了明代北京城的北界。
●德胜门箭楼
明朝初年,朱元璋封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镇守北平,称为燕王。朱元璋死后,朱棣夺取了政权,称为明成祖。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东北的控制,他决定将首都从南京迁到北平,然后改北平为北京。也正是从这时起,北京这一名称才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并沿用至今。
明朝北京城的营建前后延续了15年,凝结了人们的智慧和血汗,当时大批的工匠和建筑家都被迫投入到宫殿的修建中来,动用了上百万的人力。明朝时期对北京城改建的重点工程在紫禁城和皇城的修建上,紫禁城的城墙外移,扩大了紫禁城的空间,同时拉开了与皇城的距离,在紫禁城内连续修建了几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在营建宫城的同时还对大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天坛、日坛、月坛等也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
●明京师图
●北京天坛祁年殿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攻占北京城,明朝灭亡。清军随即入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一时期的北京基本保持了明朝时的布局,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北京也日益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流的中心,城市居民民族成分繁多,市内还出现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建筑。另外清代的园林建筑也十分辉煌,著名的畅春园、圆明园、颐和园等都是这一时期建造的。
2.传统文化荟萃地
北京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还是传统文化的会聚地。这里有独具特色的京剧艺术,有以“全聚德”为代表的饮食文化,有以“同仁堂”为代表的中药文化,等等。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是在全国流行的重要剧种之一。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原来在南方演出的四个徽调班社,相继来到京城演出,后来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昆曲、秦腔和一些民间戏曲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逐渐演变发展成了今天的京剧。京剧自产生以来,曾有过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黄)、大戏、平剧、京戏等许多名称。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重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而且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也比较严格,大体上可以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各个行当都有相对应的角色,角色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京剧在2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有上千个传统剧目,比较著名的曲目有《将相和》、《群英会》、《空城计》、《贵妃醉酒》、《拾玉镯》、《打渔杀家》等。另外,独具特色的京剧脸谱,也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为表现手段的图案艺术了。
●梅氏缀玉轩世藏的戏曲脸谱
●清沈宫圃绘《群英会》
“全聚德”是中华著名老字号,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已经有140多年的历史了,凭借其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和餐饮品牌享誉海内外。
前门全聚德烤鸭店,是“全聚德”的起源店,有“天下第一楼”的美称。当年,位于老北京前门的“全聚德”聘请名厨,将宫廷御膳“挂炉烤鸭”这一佳肴引入民间。“全聚德”烤鸭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外形美观,颜色鲜艳,鲜香味美”的特点。另外,它的传统风味菜“全鸭席”、“鸭珍系列”及百余种特色菜也都深受人们的欢迎。
同仁堂创办于清朝康熙年间。他的创办人乐尊育几代人都以行医卖药为业,他立志提高中药的质量,治病救人,于是就在前门外开办了一家制药作坊,这就是最初的“同仁堂”。
同仁堂前边是店,后边是作坊,自制自卖。同仁堂一向注重药材的质量,有些药品制作虽然繁琐,但不省去任何一道工序;有些药材很贵,亦不减少应有的药量。因此,在社会上享有很高声誉。在清朝时同仁堂专门为清宫御药房提供中药,连皇帝、后妃吃的药也是同仁堂制作的。另外,同仁堂还经常向穷人施舍棉衣、发放药品,获得了社会的赞誉。
景泰蓝又叫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美术工艺品,起源于元朝时的北京,在中国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因为其釉料颜色以孔雀蓝和宝石蓝为主,所以称为景泰蓝。最初的景泰蓝大多是仿古的青铜器皿,现存最早的景泰蓝是元代的产品。景泰蓝的制作运用了青铜工艺和瓷器工艺,同时又引进了传统的绘画、雕刻技术。景泰蓝品种繁多,造型优美,色彩逼真,风格多样,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品。
●景泰蓝工艺品(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玉壶春瓶)
景泰蓝产品既可以供收藏欣赏,又可以作为日常使用,大到大厅屏风和板凳桌椅,小到筷子、耳环、烟具等,既是人们喜欢的居室装饰工艺品,也是赠送国际友人、亲朋好友的民族旅游文化艺术品。
3.灿若星辰多古迹
北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人文景观,大量的历史古迹,来到北京,就像来到了一个中国历史文化的大博物馆,需要你用足够的时间去领略它的魅力。
故宫 故宫以前称为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古代皇帝处理政事的场所,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是皇帝的生活区。所有的宫殿建筑都是木制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并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此外,皇家祭祀用的坛庙也很有特色,如太庙、社稷坛等。1988年,这组辉煌的建筑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故宫
长城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全长6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海拔1000多米,地势险峻,依山而建,是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杰出代表。
颐和园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北郊。占地面积达293公顷,主要由宫廷区、万寿山和昆明湖三个景区组成。园中的建筑布局巧妙,从万寿山的山顶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面对着碧波荡漾的昆明湖。
●颐和园的万寿山、昆明湖
颐和园中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清朝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和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后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三座大型四合院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
潭柘寺 潭柘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山,是北京现存最早的佛寺。潭柘寺始建于晋代。寺前的上下塔院里有金、元、明、清各代塔群数十座,是历代有名的方丈及禅师的墓地,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大师的墓塔也在这里。三圣殿东侧有一株名叫帝王树的银杏树,高30多米,树干粗达六七米,相传种植于辽代,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另外,殿西侧还有一棵树枝干丛生,传说每出生一个帝王,这棵树就增生出一株枝干,所以就叫作配王树。寺内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殿堂依山势而建,形成阶梯状,层层升高,错落有序。
●潭柘寺内银杏树(帝王树)
在宗教建筑风格各异的北京,除了建筑最早的潭柘寺,还有作为历代北方佛教圣地的云山寺,辽代建筑的天宁寺,具有异域风格的真觉寺等。
另外,清代的王府邸、明十三陵,以及为数众多的名人故居都是重温历史的好地方。
胡同作为北京特有的古老城市小巷,最早形成于元朝,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多达上千条的胡同分布在紫禁城的周围,排列有序,秩序井然。当时北京的普通老百姓就居住在这些纵横交错的胡同中,也形成了北京特有的市井文化。
北京人居住的四合院就分布在胡同中,四合院是一种由东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对称形式围在一起的封闭式建筑。普通百姓的四合院建造比较简单,以木制结构为主,但布局却十分严谨,四合院内的房间都按照辈分进行排列。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传统的名吃中,除北京烤鸭,还有众多的特色食品,例如酸梅汤、炸酱面和柿子。酸梅汤最早是为皇帝制作的解暑的饮料,后来传到民间,深受百姓的喜爱。炸酱面是用半肥瘦猪肉丁加葱、姜、蒜等在油锅炸炒,加黄稀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