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中国史 > 冷眼读史:中国历史的天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冷眼读史:中国历史的天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冷眼读史:中国历史的天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冷眼读史:中国历史的天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亦非著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1-01

书籍编号:30057231

ISBN:978780600983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09388

版次:2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全书内容:

冷眼读史


中国历史的天窗


亦非


京华出版社

韩信是谋反死的吗


韩信如果地下有知,看到司马先生这样写,可能倒也心安,因为真的被砍死了,一切也都坦然了,什么功名利禄,什么光宗耀祖,随他去吧,杀人者给于被杀者总要定个罪名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韩信是淮阴人,就是现在江苏省淮安市。他年少时父母双亡,家道贫寒,经常东一口西一口的在邻居家混饭吃,时间长了,邻居们都有些厌烦,慢慢的就不再接济他,韩信自己无田无地,又没有过活的本事,只好跑到当地的一个亭长家里继续蹭饭,这位亭长和韩信原本有些交情,又见他可怜,于是在开始的时候还是尽心竭力的招待他,可是几个月一过,亭长吝啬的妻子首先对韩信受不了了,于是便有意把每天吃饭的时间提前,结果等韩信踏着饭点来到时候已经没饭可吃了。韩信是个聪明人,看到这种情形,马上意识到亭长夫妇的想法,所以以后就不再去亭长家中讨食了。


为了生活下去,韩信又到当地的淮水钓鱼,但是水平有限,鱼儿常年不上钩,搞的韩信常常只能拿着钓竿饿肚子,这时,有一位靠洗衣为生的老太太看韩信实在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菜分给他吃,一连几十天,每天如此,韩信于是深受感动,向这个老太太表示:“我一定要重重报答您”。可是老太太却严肃地告诉他说:“你是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谁还希望你报答我!”这些话让韩信深感惭愧,于是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来。


由于生长在秦朝末年,正是兵戈四起的年代,为了能够更好的施展自己的抱负,韩信在读书的同时也练些武艺,以期望将来可以以此从军拜将。虽然韩信武艺比较平常,可是出于练武的习惯,所以韩信在上街时也常常身配宝剑,没想到这也引起淮阴城内一个少年的反感。这个少年平常就很瞧不惯韩信带剑出行这种做派,于是找了个机会在闹市里拦住韩信,当着众人的面对韩信说:“你要是有胆量,就拔剑刺我;如果是懦夫,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旁边的人都知道这是故意找茬羞辱韩信,于是都停下来看韩信会怎么办。结果韩信还真给这个小伙面子,在考虑了一会后,就一言不发从那人的裤裆下钻过去了。当时在场的人于是哄然大笑,纷纷认为韩信是胆小怕死、没有勇气的人。


公元前209年,韩信投身项梁抗秦的楚军。在项梁战死后,又跟随后来成为西楚霸王的项羽,但未受项羽重用,只是充当一名执戟卫士。韩信曾多次向项羽献策,但均不被采纳,这使得韩信非常郁闷,感觉可能在项羽手下不会有出头之日,于是就在项羽分封诸侯之后,投奔了汉王刘邦。


韩信刚到汉军之时,由于没什么名气,只当了一名小官,后来还和一些同僚一起犯了法,被押赴刑场斩首,监斩官是刘邦的心腹大将夏侯婴,当与韩信一起犯罪的十三个人相继被斩之后,韩信恰巧发现夏侯婴在注意他,于是马上大声的对他喊道:“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夏侯婴听到韩信的喊声很惊讶,又看韩信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就私自把他放了,随后又同韩信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在谈话之后,夏侯婴马上认为韩信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就迅速向刘邦推荐了他。可惜刘邦并不这么认为,只是碍于老朋友夏侯婴的面子,就随便封韩信当了个治粟都尉,就是个管粮食的官职。


韩信在当上治粟都尉之后,由于隶属关系,经常要和替刘邦掌管后勤的相国萧何打交道,在经过几次交谈后,萧何非常惊异韩信的才华,就再度向刘邦推荐了韩信,不过这次刘邦还是没有起用韩信,仍然坚持让韩信继续当那个不咸不淡的治粟都尉。韩信见屡次有人推荐,刘邦仍然不肯重用,非常灰心,认为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决意离汉营而去,在逃到寒溪时,因溪水大涨,耽搁了一会,结果被闻讯飞马赶来的丞相萧何追上,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随后,追回韩信的萧何再次向刘邦推荐了韩信,并表示,如果还想东归争天下的话,就必须用韩信,而且得重用,要拜为大将统率全军才行。刘邦听到这番话后确实半信半疑,但是想想萧相国忠心耿耿,劳苦功高,而且素有伯乐之称,所以就答应萧何的请求,并命人搭筑高台,择吉日举行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统率全军。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后,对韩信的军事才能仍然抱有相当的怀疑,于是他向韩信问计,韩信倒是很爽快,他首先反问刘邦:“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刘邦沉默良久,表示“不如也”。其实这是废话,项羽武艺高强、力能举鼎,基本属于打遍天下无敌手一类的人物,巨鹿破章邯一战,更是勇冠三军、威震天下。而刘邦不过亭长出身,估计武艺充其量也就跟个猎户相仿,跟项羽自是没法相比,鸿门宴上,更是被项羽逼得走投无路,落得个脱席潜逃,差点把命都丢了。


看到刘邦能够欣然承认自己和项羽的差距,韩信这才为刘邦指出项羽的不足,树立汉王的信心,并提出了著名的《汉中策》。《史记》记载了这一对话过程,当时韩信就对刘邦侃侃而谈:“项王喑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韩信的话很中肯,特别是他明确指出了当时项羽放弃关中建都彭城这一重大战略错误,同时告诫刘邦,章邯等三位降将镇守关中,实不足虑,相反这正是汉军北进关中,建立霸业的良机。


刘邦在听取韩信的这一番话后,茅塞顿开,大喜过望,于是马上让韩信组织人马收复三秦。韩信也真没让刘邦失望,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开始在楚汉战场上迅速崭露头角。“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韩大将军仗打的漂亮,在陈仓、壤乡接连重创章邯的秦军。不过章邯毕竟是一代名将,他迅速退守自己的都城废丘,并派儿子章平伙同塞王司马欣的援军在漆地进行了果断的反击,差点击溃进攻的汉军曹参所部,幸亏韩信派遣的援军周勃及时赶到,稳定了战局并击败了章平,随后,韩信乘胜追击,在包围废丘的同时,指挥汉军攻克了栎阳、咸阳、上郡,击杀章平,迫降了司马欣和董翳,顺利地平定了关中大部分地区。


由于当时项羽所率的楚军主力远在山东和齐国的田横激战,而且项羽对刘邦和韩信的实力严重估计不足,没能及时从齐地抽身,致使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摆在了刘邦的面前,就是项羽的大本营彭城防卫空虚。


刘邦抓住了这一有利战机,留下了韩信继续围困废丘的章邯军,自己则在公元前205年3月率汉军主力东出函谷关,接连迫降西魏王魏豹和殷王司马卬,随后拜魏豹为大将,率诸侯联军56万,在4月南渡黄河,一举袭占了项羽的都城彭城。


但是战场就是瞬息万变的,任何一方的疏忽大意都会遭至灾难性的后果,项羽就是这样丢了彭城,而刘邦在胜利后也犯了同一个错误。


刘邦占领了彭城后,自以为大功告成,于是跑到项羽的宫殿内开始大肆享乐,天天歌舞相伴,酒宴不断。而此时项羽则忧心如焚,他迅速做出了一个大胆但是非常正确的决策,以3万精骑奔袭汉军。这3万部队是楚军的绝对主力,全是骑兵,可以说是精锐中的精锐,战斗力极强。随后的彭城之战是一场绝对经典的闪电战,项羽率领着3万大军自鲁南向彭城奔袭,先在瑕丘把樊哙打的一败涂地,随后又乘夜对萧邑的汉军发动突然袭击,并乘胜追杀至彭城,与仓皇应战的汉军刘邦主力展开决战,结果楚军以一当十,勇猛异常,大败汉军主力,斩杀汉军10余万人,成功夺回彭城。随后楚军乘胜追击,充分发挥骑兵速度快,冲击力强的优点,在宿县彻底歼灭重新集结的汉军残部,又斩杀汉军10余万。如果不是后来天降大风,飞沙走石,导致楚军一度视线不清,恐怕后来的大汉天子刘邦在宿县就被干掉了。


刘邦借着大风,带着10多个骑兵从宿县战场狼狈逃窜,不过楚军的追击还没有完,刘邦还得跑,就这样一路狂奔到了荥阳,总算遇上韩信的援军,这才稳住了阵脚,不过刘邦的岳父以及老婆吕后都被项羽抓去了。韩信统率的援军的出现非常重要,正是由于他率部击败了追击的楚军,守住了荥阳,稳定了汉军的战线,否则估计项羽就已经直取关中了。


在成功的解救了刘邦后,韩信又统兵继续围攻章邯死守的废丘,这个章邯,还真是对守城很有心得,区区一个废丘城,他在韩信面前守了10个月,难怪当年他在定陶的守卫战中能够击杀项羽的叔父项梁。不过废丘毕竟是孤城一座,6月,刘邦、韩信派樊哙掘开了渭水,灌开了废丘城,顽强抵抗的章邯见大势已去,自刎而亡。至此,韩信指挥的关中战役全面结束,汉军稳定了关中地区,并控制了战略要地荥阳,同项羽的楚军在荥阳、成皋地区展开了拉锯战。


自从刘邦得到增援后,他亲率汉军主力,在张良、陈平、夏侯婴、周勃、樊哙的辅佐下和项羽在荥阳、成皋地区展开反复的争夺战。仗一打就是两年半,期间刘邦基本采取守势,被项羽打得毫无脾气,中间有一次还差点被项羽生擒。不过刘邦倒是韧劲十足,屡败屡战,将楚军主力牢牢地拖在了这一地区,随后又在张良、陈平的建议下,派遣谋士开始在项羽阵营中四处煽风点火,极尽挑拨离间之能事,先是说服九江王英布叛楚归汉,让楚军跟英布激战了7个月,随后又离间了项羽和谋士范增以及大将钟离眛的关系,导致楚军内部大量的非作战消耗。而项羽由于勇武过人、自视太高,加上在正面战场百战百胜,所以对自己内部的人员分化没能有效察觉,导致楚军主力在平叛和与汉军作战之间来回奔走,被迫陷于缠斗。


不过如果仗要是这么打下去,项羽虽说不能迅速击溃汉军,但是估计也会牢牢占据战略主动,大获全胜是迟早的事情。因为在正面作战中,这位西楚霸王和他的精锐骑兵无人能敌,所到之处,汉军将领基本都是采用闭门死守的策略,而且就这样,还经常守不住,让项羽打得稀里哗啦的。


不过韩信此时在北方的作战完全改变了这一态势,他在这一段时间几乎席卷了整个黄河以北,魏、代、赵、燕、齐等项羽阵营的附属诸侯国被他全盘拿下,捎带手还把赶来增援的楚军精锐龙且所部20万人也全歼在潍水河畔。这位得志青年在经过平定三秦的崭露头角之后正式开始大展身手,接连不断率部打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而且还治军有方,增兵有术,自己的部队非但没什么消耗,相反越打越多,从开始的三万来人居然发展到后来的几十万众。


韩信的这一辉煌历程是从公元前205年8月开始的,当时,曾经负责指挥汉军攻取彭城的西魏王魏豹因对刘邦不满,叛汉降楚,并且对前来劝说的汉谋士郦食其表示:“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魏豹的反叛使正在荥阳同项羽作战的汉军主力侧翼遭受重大威胁,为挽回局面,保证主力作战安全,刘邦拜韩信为左丞相,统率曹参、灌婴和汉军3万人攻击魏豹。


韩信接受命令后,审时度势,声东击西,先是在黄河西岸的临晋渡口调集大批船只,准备佯渡,诱使魏豹率西魏军主力屯兵于蒲坂,防止汉军渡河。随后韩信亲率汉军主力秘密移至夏阳,用木头和陶瓮扎成木筏,突然渡过黄河,随后奔袭西魏战略要地安邑,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夏县。魏豹得知安邑遭到汉军主力攻击的消息后,大惊失色,迅速和部将柏直、项它率西魏军主力自蒲坂回救安邑,结果在安邑西南被韩信指挥以逸待劳的汉军伏击,西魏军遭到惨败,魏豹率领残部东走曲阳、东垣,又被随后赶至的汉军追上,兵败被擒。至此,韩信仅率3万多汉军迅捷、轻松地平定了河东地区,解除了荥阳汉军主力的侧翼威胁。


韩信在消灭了魏豹的西魏军后,并没有就此收手,而是利用平定河东的大好形势,向刘邦提出“请兵三万人,愿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粮道”的战略规划。这是非常有远见的一个作战规划,而且事后证明,也是十分成功的一个战略规划,正是由于韩信成功地完成了这一作战规划,使得楚汉战争的全部进程从根本上得以改变,刘邦集团转弱为强,由守转攻,重新夺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公元前205年9月,韩信在得到刘邦许可后,率领常山王张耳以及曹参、灌婴等将领,引军5万向代王陈余和赵王赵歇发动进攻。韩信先是率部在邬地击败了代军一部,随后又攻克了阏与城,俘获了代国丞相夏说,平定了代地。在经过破魏灭代的作战后,韩信的部众增长很快,而且作战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此时,刘邦注意到了这一情况,为了缓解荥阳汉军连败带来的兵员不足,他派使臣从韩信部队抽调了大批精锐,补充荥阳前线。


韩信在被刘邦抽调兵力之后,并没有借口兵力不足停止对北方诸侯国的攻击,他继续率领剩余的数万兵力,仍然用张耳、曹参、灌婴等为副将,出兵河北,准备经过井陉口进攻赵国。


此时,担任代王而且兼任赵国宰相的陈余为了阻止韩信的进攻,集结了近20万的大军屯驻于井陉口,他的谋士李左车向他提了一个建议:“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粮,士有饥色,樵苏後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後。原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後,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於戏下。原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建议,如果陈余采用了这个建议,坚守井陉,由李左车率领精骑斩断汉军的粮道,恐怕韩信的确很难取胜,因为韩信统领的汉军在人数乃至质量上都逊色于赵军,而且粮草也少,作战时间不能持久。身为汉军统帅的韩信也想到了这一点,他也确实害怕赵军采取这样的战术,所以率领汉军迟迟不肯前进,生怕被赵军抄了后路,这和前几次破魏灭代,迅猛奔袭的打法简直是天壤之别。


可惜陈余书生意气,很有当年宋襄公只讲仁义,胡乱指挥的风采,居然表示“义兵不用诈谋奇计”,真是不知道他对孙武留下的“兵者,诡道也”是如何理解的。陈余还告诉李左车:“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後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意思是他比韩信人多,直接打群架优势明显,而且这样痛快,也不被其他山头的老大轻视,笑他没胆。


韩信倒是不怕被人笑话,他原本就钻过泼皮的裤裆,面皮已经磨炼出来了。本来嘛,打仗这种生死攸关的事情,当然是什么招都得使,你要对敌人讲仁义,就等死算了。当韩信派人打听到陈余不用李左车的计策后,大喜过望,迅速进兵井陉口,同时马上派部将率轻骑两千,每人打一面红旗,从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附近埋伏,随后主力部队背水结阵,邀击赵军。


陈余这个书呆子对韩信的背水阵感到难以理解,他的部将也都讥笑韩信不会用兵,于是在汉军先锋向赵军大营逼近时,倾巢而出,想一战歼灭汉军。韩信看到诱敌的目的已经达到,就佯装战败,率领先头部队往河边跑,退入背水阵中,沿途还把物资仍的到处都是。赵军士卒看到这些物资后,纷纷哄抢,导致阵形混乱,等当赵军掩杀到背水阵前时,韩信统率汉军突然发动反攻,双方在河边以主力展开决战,此时汉军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拼死力战,赵军力不能支,开始向大营方向退却,不想韩信派遣的伏兵已经袭占了赵军大营,还把红旗插的到处都是。看到大营丢失的赵军士卒士气全无,纷纷传言赵王已经被汉军捉住,并开始溃逃,而此时汉军乘赵军指挥混乱,士卒四方奔走之际,前后夹攻,大败赵军,一战就把赵军主力歼灭大半。随后韩信乘胜追击,在河北高邑附近再度击败赵国残余部队,并斩杀赵相陈余,俘虏了赵王歇。


韩信的背水一战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历来为后世所推崇,韩信是这样解释为什么看起来违背兵法的背水结阵却能取胜的原因的:“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意思就是我军兵少,战斗力不强,只能把士卒放入绝境,激发他们求生的本能,奋勇作战,做到置之死地而后生。


韩信在平定赵国之后,马上派人寻找曾向陈余献计的李左车,并叮嘱部属,谁也不许杀害他,能够活捉到李左车的,赏千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个李先生到底没跑了,被人抓来献给韩信。韩信对广武君李左车倒是非常客气,不但不杀他,还把他像自己老师一样侍奉,同时,他还虚心向先生请教攻打燕国的策略。但是李左车表示:“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就是说自己是战败之人,怎么敢给韩将军指点呢?韩信赶忙说:“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於虞而智於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就是说如果陈余听了先生的话,我韩信早就被先生所擒,这次确实是虚心向先生请教破燕的策略。李左车听后很受感动,说出了自己对攻燕的看法:“今将军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阏与,一举而下井陉,不终朝破赵二十万众,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农夫莫不辍耕释耒,褕衣甘食,倾耳以待命者。若此,将军之所长也。然而众劳卒罢,其实难用。今将军欲举倦弊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恐久力不能拔,情见势屈,旷日粮竭,而弱燕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强也。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若此者,将军所短也。臣愚,窃以为亦过矣。故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兵,北首燕路,而後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於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使言者东告齐,齐必从风而服,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後实者,此之谓也。”


韩信听完李左车的分析,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就按李先生的指点,并没有挥军攻打燕国,而是派遣使者带着书信去燕国劝降,同时,他指挥汉军在赵国境内抓紧训练,招募士卒,摆出马上就要率军攻燕的架势。李左车的这个计策非常有效,燕王看到这种情况,果然感到非常害怕,同时自忖无法与汉军争胜,所以就向韩信请降,加入了刘邦的阵营。


燕赵的平定使楚军侧翼门户大开,项羽对此颇有顾忌,马上派遣部将率领部分部队对赵国进行骚扰,意图减少汉军侧翼的威胁,同时在荥阳主战场上加紧对刘邦的直接进攻,期望能在主战线上迅速打开突破口。


项羽的进攻成效非常显著,刘邦在荥阳和成皋地区接连遭受惨败,又像彭城之败一样被打的落荒而逃。不过这次刘邦倒是没有向西逃窜,而是和部将夏侯婴一起带着少数残兵北渡黄河,进至修武,也就是韩信、张耳的营地附近,随后又趁着天黑,直闯韩信大营,在韩信还没睡醒之前就夺了他的兵符印信,解除了韩信和张耳对赵国地域的汉军指挥权。


这是一起非常严重的事件,由此也可以看出刘邦对这位已经屡建奇功、名震天下的韩大将军的忌惮,刘邦在自身遭受惨败的时候,并不急于稳定汉军防线,而是直接采取这种方式直接袭夺韩信的兵权,可见当时刘邦已经对韩信动了杀机,只不过时机尚不成熟,天下未定,韩信还有利用的价值,刘邦还需要让他继续为自己服务。


可惜韩信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因为他属于那种有恩必报的人,这点从他后来对当年接济他的漂母的寻找和封赏可以清楚的看出。韩信对刘邦的知遇之恩始终念念不忘,所以在被刘邦夺取兵权之后,韩信更多的是从自身检讨,接受了刘邦对他没有及时南进攻击项羽的批评。当然,刘邦在对韩信的使用上还是很有手腕的的,属于打一棍子再给点糖吃,他夺取兵权之后及时安慰了韩信,接着又拜韩信做相国,统领原来他所管辖的部分汉军继续攻打齐国。


韩信在被刘邦分兵之后,曾经发展壮大到10多万人的部属又只剩下5万多人,而他这回的对手齐王田广则兵多地广,主力部队多达20万人,韩信不得不再次面对以弱攻强、后无给养的局面。


齐王田广在得知汉军将要攻齐的消息后,把齐军主力统一部署在山东历城一带,由相国田横进行指挥,准备伺机同汉军决战。


就在韩信指挥汉军东进平原津的时候,突然接到探报,说刘邦已经派郦食其说服了齐王降汉,韩信于是命令部队就地驻扎,准备回撤,这时谋士蒯彻向他进言,表示“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这翻话激起了韩信的争胜的念头,决定继续进兵。在韩信不顾郦生继续攻齐这一问题上,《史记》只做了上述记载,可能有所片面,因为韩信作为每战必胜的卓越统帅,很有可能看到齐军因为降汉而疏于戒备的情况,这是千载难逢的一战成功的有利战机,况且齐国不同于燕国,齐国幅员辽阔,国富民强,而且与项羽的楚国接壤,一旦有所反复,汉军从北翼包围项羽的计划就难以实现,当然从后来韩信邀功请封齐王的情况看,韩信灭齐应该还有建功立业,裂土封王的个人功利目的。


韩信利用齐军疏于戒备的有利战机,挥军突袭了历城,一下歼灭了齐军主力,使得齐王丧失了同汉军抗衡的根本,随后韩信又指挥大军直取齐国都城临淄。齐王田广见势不妙,马上煮死了前来劝降的郦食其,随后率领残兵向高密撤退,同时派人向项羽求救,希望楚军能帮助齐国解此燃眉之急。


项羽在接到齐王的求救书信后,对韩信席卷北方,从侧翼包围楚军的策略同样感到十分惊恐,因此派出了刚刚率军击败英布的大将龙且,率领周兰、项冠等指挥20万楚军救齐。这是楚军当时除了项羽亲自指挥的成皋地区部队之外的最大的一支机动力量,是楚军的绝对主力之一,并且龙且所部跟随项羽多年,能征惯战,久经沙场,在对汉军作战时屡立战功,是项羽所倚重的嫡系部队,由此可见当时项羽对韩信这个执戟侍卫出身的大将的重视。


龙且在接受命令后,行动迅速,很快就抢在韩信之前和齐王田广在高密会师,当然,这也是楚军骑兵机动力量强的优势所在。随后龙且马上统领齐楚联军反攻临淄,在潍水地区遇上了正准备阻击的韩信,于是,决定楚汉战争走向的一场关键性战役就此展开了。


韩信不愧为一位千古名将,他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指挥汉军不仅在数量上和楚军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而且在兵员素质上,同样存在极大的差距。当时,韩信率领的汉军虽然在破齐之后有所增长,但是也没有超过10万人,而且有一半左右是新招募的士兵,而龙且统领的齐楚联军多达25万人,而且能征惯战,士气高涨。韩信于是就利用楚军倚仗人多急于决战的心态,秘密派遣部队趁着黑夜带着大量沙袋赶往潍水上游去堵塞水流,同时在天亮后利用潍水水位降低的时机,渡过潍水,向楚军进攻。龙且看到汉军来攻,马上率军出击,双方在潍水东岸展开激战。韩信看到诱敌目的已经达到,马上组织部队撤退,并且这回也不在河边反击了,而是直接涉水逃回了西岸。龙且见到汉军不堪一击,大喜过望,对部属表示“韩信胆怯了”,同时指挥大军涉水渡河,继续向撤至潍水西岸的汉军追击。


当韩信看到龙且指挥的楚军有少部分已经渡过潍水的时候,就命令埋伏在潍水上游的部队掘开阻水的沙袋,结果湍急的河水顺流而下,水位暴涨,楚军转眼间被潍水分割在东西两岸。随后韩信率领主力汉军转身杀回,利用人数上的优势对少部分渡过河的楚军发动了围攻,结果楚军统帅龙且被汉军曹参所部当场杀死,副将周兰则被灌婴生擒活捉。被河水阻隔的楚军东岸主力看到西岸楚军被全部歼灭后,士气全无,整个部队开始溃散,这时,韩信则统率获胜的汉军强渡潍水,随后掩杀逃窜的楚军。


经过潍水一战,龙且的20万精锐部队遭到全歼,剩余的齐国残余部队再也无力阻止韩信的进攻,很快,齐国的剩余城池被汉军接连占领,齐王田广也在城阳地区被活捉,只有齐国宰相田横带领少数部队逃到梁国地区。至此,齐地全部被韩信指挥的汉军平定,对楚军主力项羽部队的北部包围完全形成。


韩信在潍水作战胜利后,决定向刘邦邀功,希望能受封齐王,为此他寻找了一个理由,“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韩信对王位的渴盼应是他人生的理想之一,也是他认为对自己成就的一种肯定,是多年努力所应得到的硕果。平心而论,就韩信所建立的功业来看,封一个齐王真不算什么,因为他一个人几乎为刘邦打下了半壁多江山。不过刘邦可不这么看,他内心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将领充满着恐惧,因为韩信几乎是无敌的,像这样的人一旦反叛自己,那他刘邦想必以后就寝食难安了。同时,刘邦认为韩信请功的时候也不对,因为现在他正被项羽在成皋打的焦头烂额,韩信非但没有主动前来帮助自己,反而邀功称王,简直是在仗着有兵,威胁领导。因此刘邦在看到韩信的来信后,勃然大怒,表示:“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