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中国史 > 寿阳县郭村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寿阳县郭村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寿阳县郭村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寿阳县郭村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山西省寿阳县松塔镇郭村志编撰委员会编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7-01

书籍编号:30085820

ISBN:978720205572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29396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全书内容:

寿阳县郭村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凡例


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事求事、略古详今为原则,记述郭村的历史和现状。


二,本志记事力求贯通古今,上溯不限,下限至2008年底。个别事物以史料记载为依据。


三,记事体裁,分记、纪、传、表、图、录等,以志为主,层次结构采用章、节、目。卷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缀丛录。


四,本志纪年,统一用公元纪年,各种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皇帝纪年用汉字。


五,计量单位,一般采用国家颁布的法定计量单位,土地面积用亩。


六,人物生不立传,以本籍为主,在外工作人员影响较大的人物分简介和名录,历任支书、村长予以简介,对本籍受乡以上机关表彰的先进个人不另列表。


七,统计数字来源于县统计局、计生局、气象局、卫生局、镇政府和村委上报的数据。


八,本志资料来源于《寿阳县志》、《寿阳年鉴》、县乡档案及有关单位和群众口碑。

序一


有幸得知郭村编写村志,这是松塔镇的第一部村志,为全松塔各村撰写村史开了一个好头,我非常高兴。


来松塔工作,下乡的第一个村就是郭村。郭村是寿阳路南较大村庄之一,这里是一个千亩大平地,松塔称郭村坪。这个村建村历史悠久,村民勤劳善良,纯朴敦厚,崇尚文化,重视教育。这里曾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村民配合部队浴血奋战,杨三福、杨兴邦曾在平定西县顺华区公所万人大会上被授予“杀敌英雄”,郭村被评为抗战模范村,郭村村民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牺牲和贡献。


解放后,郭村由平定县划归寿阳县管辖,郭村村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土地改革、互助组、合作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郭村更加繁盛。他们发挥本地的优势,种植结构进行了调整,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欣欣向荣。村民存款额在松塔全镇首屈一指,率先在松塔镇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郭村地势平坦,但缺水严重,在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他们吃苦耐劳、真抓实干、不辞劳苦跑县城,向科学要点子,群策群力出主意、想办法,最终解决了饮水困难问题。这是郭村人民期盼已久的大事。


郭村党支部和郭村村委会为了总结历史,惠及子孙,将郭村的历史沧桑,编写成《郭村志》。本志记载郭村人民改造自然、开拓进取、立足现在、开创未来,对开展光荣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郭村志》全体编写人员共同努力,经过收集大量的口碑、文字、图片资料,并进行了分析、研究、考证,经专家的指导,现已成定稿,值得庆贺。


全书有力地,实事求是地,反映了郭村的变化,使“没有共产党就没有郭村的今天”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跃然纸上。而且写出了一条由穷变富的必由之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书中所记述的资料仅限于一村之历史与现状,但是,它可以说是史志资料领域的开拓与延伸。既可详史志之所略,亦可补史志之所缺,并能正传闻之所误,为史志资料工作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愿郭村以志为鉴,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向小康村迈进。


谨以此为序。


中共寿阳县松塔镇党委书记 李雪


寿阳县松塔镇人民政府镇长 李有明


2009年8月

序二


郭村,处于寿阳县城南30公里,是南乡较大的村庄之一。宋朝后期,郭村被定为都村,距今已有924年的历史。由于缺水,限制了郭村的发展。村民为糊一张口,养活一家人,日夜辛劳,常年奔忙,依然缺衣少食。日军侵略中国后,郭村也遭到烧杀掠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郭村人民打败了日军侵略者和阎军土匪。郭村被授予抗日模范村,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从此,人民翻身作了主人,生活有了保障。


解放后,党支部、村委会带领村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想方设法,多渠道地解决郭村吃水难的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祖国大地,郭村人民把握机遇,开拓进取,与时俱进,转变观念,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模式走向科学种田的路子,粮食大幅度增产,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由1983年全村农业总产值54.9万元,到2000年为300万元。村民又由过去的种植方法向农业机械化迈进,小四轮、大型拖拉机、农用车布及全村,差不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户都有了农机,并配有一定数量的播种机、旋耕机。春天下种除一小部分沟地外,基本实现了机播。秋天拉庄稼大多数是机械运输。农业机械化程度在寿阳的村庄来说,是比较高的。截至2008年农业机械近130台,最多的一户就有3台,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生产的发展,提高了村民的收入,粮食达到350万公斤。村民“家家有存款,户户有余粮”,室内有家用电器,出门有摩托车、汽车,已成为郭村的现实写照。如果不将郭村由穷变富的历史进程如实记载下来,就将愧对郭村当今的父老乡亲,就将有负郭村后辈儿孙,也就辜负了中国共产党的恩情。本着这一想法,我们将村里的历史和现状,编印成书,名《郭村志》。这是郭村文化建设中的一项系统工程,是人民了解郭村的重要窗口,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备的乡土教材。人们将从中了解郭村过去的苦难,体念祖辈创业的艰辛,认识郭村的盛世是几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果,以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我们将进一步励精图治,奋发向上,全方位推进郭村早日达小康,为创造郭村光辉的未来,作出贡献。


本着郭村今天必须有“志”的宗旨,在此记下来作为序。


中共郭村支部委员会书记 杨田顺


松塔镇郭村村民委员会主任 巩富生


2009年8月

概述


古村风貌


郭村位于山西省寿阳县城南30公里,松塔镇西北,居潇河中上游。与景尚乡圪垛村、禹家寨村、南下州村、寺塘、炮牛坡和松塔镇的黄村、寺庄村、裴村、孟家垴、松塔村为界,全村共有366户1066人。


郭村在寿阳路南是一个较大的村庄,加上高吉(角角)自然村共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耕种土地6700亩,人均7亩。


寿阳县郭村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约在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郭村被定为都村就有了记载。善良、忠厚、老实,勤劳、俭朴、精耕、细作、艰苦、奋斗的郭村人在这块黄土地上逐渐发展壮大。郭村是一块上千亩以上的平坦土地,人称郭村坪,但四面是沟,进村必需爬坡。


郭村,人杰地灵,是一个文明古村,村民以种地为主,干旱、缺水限制了郭村的发展,文化的发达相对给郭村带来了进步。清代举人杨攀桂为郭村文人先驱,现代郭村出了一批又一批人民教师。商人杨泮藻影响了许多供销系统的经营者。老革命家杨芝发南下工作,为国家做出了一定贡献。企业家杨存元走出郭村在深圳开拓创新。


党的富民政策解放了郭村人民的思想,为郭村人民发展经济提供了条件,农业机械化改变了郭村人民传统的耕作方式,同时解放了生产力,并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粮食产量,使郭村人民走上了富裕道路。


抗战胜利


寿阳县郭村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郭村原属平定县管辖,平定(西县)政府驻在长安村,经常派人到郭村指导工作。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略者多次到郭村烧杀、掠抢,杀害群众30多人,郭村人民涌动了埋葬侵略者的战火硝烟,党将优秀干部韩光派到郭村担任名誉教员开展工作。八路军派42团团长刘自双(现已离休)带领部队在郭村驻守,为民兵配备了老套筒、板子枪、卷把子手枪、地雷、手榴弹等武器。民兵组织严密,活动积极,参战勇敢,他们参加破袭队和八路军一起参战,破坏敌人的铁路、公路,割电线,锯电线杆,打击日军侵略者,并积极配合决死纵队武装驱散了白枪会。1944年西庄湾伏击战胜利,活捉了日军铃木川三郎及他的两个儿子,经过郭村送往松塔转移到后方。


共产党员杨章炳与人民团结一致,抵抗日军侵略者。由于作战有功,杨三福、杨兴邦在顺华区公所万人大会上被授予“杀敌英雄”,郭村被评为抗战模范村。


在解放战争中,郭村民兵积极配合解放军,多次支前参战。为了防止蒋阎军袭击,民兵除了站岗放哨外,每晚要在村四周埋设地雷,清早再起出,在狮脑山和草帽山战斗中,民兵和八路军趴在同一个战壕里作战,儿童团员除站岗放哨外,还要五人组成一个担架队抢救伤员。


1947年7月,郭村人民积极配合,大力支援太行二师38团、39团、42团赴景尚参加战斗的整编和准备,消灭了在景尚、贾豹村的阎军。1948年解放太原时郭村人民有的和解放军一起参战,有的搬运弹药,有的抬担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发展生产


寿阳县郭村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解放前郭村的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几家大户手中。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少量的土地,无地的人多以扛长工、打短工和租种地来维持生活,不论年景好坏,每年打下的粮食都得先交租米。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丈量了土地,确定了地权,没收了地主富农的土地、财产、耕畜、农具等,分给了贫雇农,打破了几千年来的土地占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劳动有其得。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起早贪黑,精耕细作,当年就取得了较好收成。从组织变工组、互助组,成立初级合作社,转为高级生产合作社,直至加入人民公社。


郭村是发展的村庄。各个时期里在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郭村人民战天斗地,治理水土流失,群策群力,出主意想办法解决缺水问题。为解决水土流失,在坪地上挖了近30多个窑堰,既解决了排水问题,又保证了土质,还在坪上修建水库。组建缝纫社、幼儿园,解放了妇女,使她们参加了生产,为建设家园起到了半边天作用。


学大寨时期,郭村是先进村,集体建了百头猪场、百亩果园,进行了新农村的建设,多次改造东海桥,畅通了郭村出进道路。在县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郭村吃上了自来水,通电后,家家户户用上了电灯。电力解放了生产力,电视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农业生产经营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粮食逐年增产,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有了提高。


共同富裕


寿阳县郭村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了生产承包责任制,劳动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收到了很好效果,极大地推动了粮食大幅度增产。1982年冬天郭村实行了分田到户,责任到人,并签订了30年不变的承包合同。农户有了播种品种、耕种方法、苗稀苗稠等一系列耕作自主权。粮食产量由解放前的25万公斤增加到了2008年的350万公斤。农民旧房进行了改造,有的修起了新房,人均收入由1980年的432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4150元。村民消费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落实。


科技兴农


寿阳县郭村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进入20世纪以后,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进一步落实,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了调整,农业机械进入家庭,科学种田提高了粮食产量。投资10万元,从寺塘将松塔在浮化山的集中供水引回郭村;硬化了寺塘至郭村道路6.5公里;由县开发办投资重修了池塘;由县开发办投资在道路上修集雨旱井20个;拓宽硬化了郭村至九榆公路的道路2.5公里;发展沼气22户;用河沙石铺垫角角自然村的道路;建成庭院旱井140个;种植仁用杏、核桃树1200亩。闭路电视的安装、网络电话的开通,科技经济信息的传送,教育事业的发展,农业耕作方式的改进,农业机械化的投资,都为郭村跨越式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奔向小康


寿阳县郭村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郭村的今天,领导班子团结,群众士气高涨,种植结构合理,公路四通八达,吃水基本解决,信息网络开通,学校实现了远程教育,初步普及了农业机械,科技促进了农业,文化带动了发展。


2008年,郭村粮食产量达到350万公斤,总收入达到70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500万元。家家有存款,户户有节余,出门有车辆,生活奔小康。全体村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和谐奉献,为创建富丽的新郭村而努力奋斗。


大事记


郭村何时建村无法确切考证,有确切记载的是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郭村被定为都村,由此往后记载,经过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至2008年。前后经过924年,时间跨度大,详记也很难,特别是清朝以前的记事,只能作为参考。


寿阳县郭村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北宋时期


元丰八年(1085年)


郭村被定为都村。


元朝时期


太祖十一年(1216年)郝姓始祖郝从榆次小东门迁居郭村。宋姓始祖迁居郭村。


大德元年(1297年)


兵部侍郎郝钧寿阵亡后葬于郭村。


明朝时期


洪武年间(1368~1398年)


杨姓始祖杨恕、杨伏成携家人迁居郭村。


万历廿三年(1595年)


诸贞观前殿“三义祠”落成。


崇祯七年(1634年)


诸真观后殿“真武殿”落成。


清朝时期


康熙十三年(1674年)


重新修缮诸贞观。


道光十一年(1832年)


重修诸真观后观东廊房。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重修诸贞观子孙殿、圣母殿、藏山大王殿以及山门。


同治元年(1862年)


夏转筋霍乱流行,死人近百,至秋方止。


光绪三年(1877年)


天遭大旱,只有二成收成,第二年饿死人无数。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杨攀桂中举,是年科举与恩科合并,与史同,是当时平西县唯一的举人。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诸真观修吕祖、财神庙。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八年(1919年)


杨攀桂在山西政治实察所任职。


民国十三年(1924年)


白喉病流行,死小孩几十个。


民国十四年(1925年)


杨金祥(当时20岁)在南沟地里劳动时,发现半崖的土窑洞里露出了瓷片,他便上去挖,结果挖出一个口有2尺2寸,底座只有1尺,高有3尺,腰又粗的一个棕颜色的瓷坛。经众人的帮助,才勉强运回家埋在窑洞的旮旯里,现在尚存于张非忠家中,瓷坛的价值至今还未考证。


民国二十年(1931年)


郭村首富杨泮藻死亡。


民国廿二年(1933年)


韩光在郭村任小学教师。


民国廿六年(1937年)


郭村发展了第一批中共党员,他们是杨章炳、杨富梅、疤旦小。郭村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支部书记由疤旦小担任。


民国廿六年(1937年)


农历十月初一(11.3),日军第一次来郭村,杀死5人。


民国廿七年(1938年)


郭村发展了第二批中共党员。6月,决死纵队武装驱散白枪会,郭村死亡6人。


民国廿九年(1940年)


郭村民兵支援百团大战,杨立政牺牲。杨三福、杨兴邦在顺华区公所万人大会上被授予“杀敌英雄”奖。


民国三十年(1941年)


郭村被迫成立了“维持会”。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


颁布了新婚姻法,杨桂梅第一个退婚。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


土改斗争开始。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


7月,景尚战斗,八路军死伤残重。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土改运动结束。平(西)县武工队长刘自双带领队员在郭村驻守。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


八路军三十九团在郭村驻守。八路军四十二团在郭村驻守。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


为保护井沟树林,经群众决议在井沟立碑警示。


1950年


郭村由平定县管辖划归寿阳县管辖。农民领到了土地房产证。


1951年


响应抗美援朝郭村杨明玉等参军。


1952年


成立变工队、互助组。


1953年


实行统购统销。杨同邦参加山西省劳动模范会。(畜牧劳模)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郭村为287户842人。


1954年


成立初级社。阴雨40天,郭村塌窑无数。


1955年


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成立。


1956年


农业生产高级合作社成立。全村大牲畜集中在几个饲养院喂养。扫盲运动在郭村展开。


1957年


安装了有线广播。


1958年


松塔完小搬到郭村。郭村成立国办普通初级中学,招收两个班。除四害、讲卫生。成立人民公社,郭村高级社转为前进生产合作社。大搞钢铁,深翻土地,实行食堂化。松塔供销社在南楼院建立糖厂、缸坊(做酒)。成立缝纫组。成立公共食堂。试验沼气成功。


1959年


寿阳事件,挖粮集资。初级中学校,招收一个班。


1960年


初级中学校,招收一个班。杨存元考入太原工学院,是郭村的第一个大学生。


1961年


公共食堂解散。初级中学校,招收一个班。


1962年


撤销初级中学,学生到西洛中学就读。


1963年


郭村管理区改称郭村生产大队。


1964年


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郭村为300户921人。


1965年


成立郭村农业中学。文化室参加寿阳县文艺汇演,获得第一名。11月,山西省省长王谦在县委书记王德滋的陪同下来郭村视察。


1966年


成立文革委员会、红卫兵组织。


1967年


成立郭村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开始排练样板戏。撤销农业中学。拆除赵家围的塔。拆除碑楼坟的砖碑楼。


1968年


郭村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赴附近生产队义务演出。


1969年


实行了大队核算。


1970年


开始创办卫生所。


1971年


县工作组在村开展整建党运动。


1972年


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


1973年


在西沟用柴油机带三连泵抽水,郭村开始有了自来水。


1974年


县打井队在郭村打深井。


修郭村至松塔道路的东海桥。


农业学大寨总产翻一番。


7月,杨来锁、杨双富等组织了郭村农民篮球代表队到县城参加比赛,并获得好成绩。


1975年


县打井队在郭村打深井。


进行新农村建设。


修郭村至松塔道路的东海桥。


11月6日,由国家投资安装75千伏安变压器一台,郭村村民用上了电灯。


1976年


2月,郭村文艺宣传队代表松塔公社参加县文艺汇演。


县打井队在郭村打深井。


种植苹果园、核桃园。


1977年


2月,郭村文艺宣传队代表松塔公社参加县文艺汇演。


1978年


史玉斌购买了一辆日本100摩托车,是郭村第一个购买摩托车的。杨春梅考入山西财经学院,是郭村的第一个女大学生。


1979年


郭村大队购买了一台20英寸进口彩色电视机,是郭村的第一台彩电。


1980年


土地承包。


1981年


分田到户,责任到人。


1982年


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郭村为315户1104人。8月,集体投资架设590米10千伏线路,安装3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为角角送了电。村民杨成忠在大围修建新房挖基础时,发现一处古墓。


1983年


郭村生产大队改称郭村村民委员会。


集体财产下放。


1984年


杨增太购买解放牌汽车1辆,是郭村第一个经营货物运输的。


1985年


3月,由县水利局投资,村民投工,在村西建成人畜吃水工程一处,解决了郭村吃水难的问题。


4月4日,安装3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开始向村里送水。


1986年


郭村第一次通公共汽车。11月14日,郭村学校发生火灾,受害者14人,烧死9人,重伤5人。


1987年


种植果树200株。


1988年


学校修操场推土时,发现陶俑和瓷孩儿枕。


1989年


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1990年


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郭村为330户1087人。


1991年


村委会从太谷县购回山鸡2000只,是郭村有史以来第一次养山鸡。村民杨爱成修水泥现浇房五间,是郭村第一个修现浇房的。


1992年


李拽全等人种草100亩,是郭村有史以来第一次在耕田里种草。


1993年


李拽全等人种药材(甘草)40亩,是郭村有史以来第一次种药材的。


1994年


李拽全、庞二小、杨田顺、杨爱成等10户安装了电话,是郭村第一批安装电话的。


1995年


安装有线电视、电话。


1996年


村委会搬迁到新修排房内。


李拽全经营公共汽车,是郭村第一个购买公共汽车的。


1997年


郭村代表松塔镇参加寿阳县体育运动会并取得优异成绩。


1998年


冬,成立以巩富生为组长的领导组,筹备第二年元宵节文艺大汇演的准备工作。


1999年


2月3日,村委组织元宵节活动,这次活动是近年来郭村较大的、较全面的、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文艺活动。


农电改造更换为100千伏安变压器。


2000年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郭村为342户1075人。7月,全国第五届村民换届选举,郭村第一次举行海选,杨三云当选为村民委员会主任。


2001年


集体购回播种机一台,郭村有了第一台播种机。


2002年


全国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11月,郭村进行选举,巩富生当选为村民委员会主任。


2003年


更换村中和入户的水管道。


投资6万元接通了电视光缆。


新建村委办公室五间。


2004年


硬化了村中主要街道。


2005年


投资10万元,从寺塘将松塔在浮化山的集中供水引回郭村。全国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7月,郭村进行选举,巩富生当选为村民委员会主任。


2006年


硬化寺塘至郭村道路6公里。中国移动公司寿阳分公司在郭村建起了高50米铁塔,开通了郭村通讯网络。


2007年


拆诸真观对面戏台。由县开发办投资重修池塘。由县水利局投资在道路上修集雨旱井20个。拓宽郭村至九榆公路的道路2.5公里。修建11个沼气坑,1个沼气坑带两户,共有22户受益。用河沙石铺垫角角自然村的道路。发展庭院旱井140个。发展仁用杏、核桃树1200亩。杨田顺购买了微型计算机,是郭村第一个购买微型计算机的。


2008年


初春,寿阳县农业局为郭村播种500亩地膜覆盖,每亩投资60元,共投资30000元。4月,修建5个沼气坑,政府为每户补助2000元。


6月,党支部、村委会决定编写郭村村志。


6月11日,原抗日政府39团团长刘自双,回郭村看望与他共同战斗过的父老乡亲。


6月28日,由李俊平、李慎平等提议投资2万元,村党支部、村委会主办并补贴2万元维修菩萨庙。


7月,由县教育局、松塔镇政府决定在郭村北头开工修建郭村学校。


8月,中国网通公司寿阳分公司为郭村架设了光缆,并建起了通讯机房,增加了电话线路,而且开通了微机上网项目。


10月13日,菩萨庙开光,寿阳县晋剧团在郭村唱戏一天。


10月31日,学校搬迁到北头新校址。


11月,中共寿阳县委、寿阳县人民政府为郭村1100村民每人发放价值300元的煤炭票,共计330000元,解决了村民冬季取暖困难的实际问题。


11月,寿阳县农业局在郭村成立了“松塔镇郭村新型农民书屋”,并赠送书柜一个,图书400余册。


11月,寿阳县农业局在郭村成立了“松塔镇郭村新型农民培训学校”。


11月,中国联通公司寿阳分公司在郭村建起了高52米铁塔,开通了郭村的通讯网络。


11月,寿阳县农机局派5部打杆机为郭村打玉米杆6000亩。


12月21日,全国第八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巩富生当选为村民委员会主任。

第一章 建置 环境
郭村建村历史悠久,约在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郭村被定为都村。1950年以前归平定县所属,1950年以后划归寿阳县所属。一直为松塔镇管辖,下设一个自然村高吉(俗称角角)。
郭村为一块坪地,俗称郭村坪,进村必需爬坡,下完坡便出了村,地势高,无霜期短,无矿藏,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改革开放以来种植业结构实行了调整,小型农业机械进入家庭,提高了经济效益,村民过上了富裕生活。

第一节 位置 气候
位置
郭村位于山西省寿阳县松塔镇西北,居潇河中上游,地理座标北纬37.43°,东经113.15°。西、北与景尚乡圪垛、禹家寨、南下州、寺塘相邻,东和黄村相邻,东南面与寺庄、裴村接壤,南面和孟家垴、松塔村接壤,全村共有366户1066人。
郭村地势虽平,但吃水很困难,居住人口不稳定,家族、姓氏没有形成集中。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为了兴邦安国决定洪洞移民。民众为了不忘本,便将脚小甲分成两半,凡脚小甲是两半的,都是洪洞移出来的人。杨姓始祖杨恕、杨伏成来到郭村认为是块风水宝地,便在这里定居。由于杨姓勤劳俭朴、精耕细作,逐渐发展壮大。
郭村的东、西、南、北都有道路,距县城30公里,距阳泉市约60公里,距省城100公里,距九榆公路不到2公里,交通较为便利,但仍为寿阳较偏僻的村庄。
面 积
郭村东从黄村起,西至圪垛,宽约4公里,北从寺塘起,南至松塔长约5公里,约20平方公里。平均每人占18761.7平方米。耕地为6025亩。荒山荒坡面积约5000余亩。
温度气候郭村海拔达1300米,按寿阳气候的划分,郭村为第三区(温区)。
郭村地处寿阳南面,地形高,较松塔镇的河湾地要偏冷一些,早春的到来要比河湾迟到10天左右,晚秋要提前10天左右。一年四季春秋短暂不明显,夏季凉爽无炎热,毛巾被、电风扇、空调、蚊帐、凉席等夏凉用品无用武之地。冬季长而寒冷,无霜期短。年平均温度(1957~2008年)为摄氏7度左右,1月份最冷为摄氏-26.7度,7月份最热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