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宫廷史速读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世界宫廷史速读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方世华,李天云等编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4-01
书籍编号:30087416
ISBN:978753856426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9683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世界史
历史速读书吧
世界宫廷史速读
方世华 李天云 主编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前言
在人类缓缓的历史进程中,人类辉煌的往昔,是祖先智慧的创造,更是永垂不朽的传奇。追寻世界历史,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同时也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高度关注。
大约在2300万年前到1800万年前,在热带雨林地区和广阔的草原上,就有一种古老的灵长类动物,即森林古猿活跃在那里,它们是人类最早的祖先。其中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直立行走,迈出了从猿转变到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为了生存,猿进行了劳动,劳动促进猿的体质发生改变,促使意识的产生和语言的出现。终于我们的祖先摆脱了动物界,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人。
伴随着人的出现,社会呈现雏形。夹杂着火的利用、工具的改进、绘图、雕刻、丧葬、艺术、建筑、文字等先后出现,文明之光洒满大地。翘然回首,从石斧、骨器到勾践的青铜宝剑,回想中世纪骑士们的铮铮铁甲,体味硝烟迷漫的火枪战场,人类历史简直是沧桑万年……
历史对于我们整个人类,就像记忆对于我们每个人一样,它说明我们现在做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这样做,以及我们过去是怎样做的。因此谁要想了解世界,就必须知道它的历史。
历史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都注重用自己的历史教育和鼓励广大人民,因为历史具有无穷的智慧与魅力,这是世界各民族得以凝聚并生生不息的命脉。灿烂的世界历史文明教育着我们每一位读者,能够使我们更加珍惜历史,并不断创造光辉的未来。
为了让广大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世界历史的光辉灿烂,感受世界各民族历史发展的博大精深,我们特地编辑了这本世界历史速读读物。本书把世界历史从单纯的帝王将相、改朝换代的框架中释放出来,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涵盖历史、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重新演绎了世界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文化,能够给我们广大读者尽可能丰富的知识看点。
本套书将世界悠久历史进行提炼,横向分割,纵向发展,纵横交错,全面而系统地阐述相应领域的历史发展进程,内容涵盖世界宫廷历、政治历、军事历、科技历、文化历等领域。本套书希望通过一些通俗的语言对世界历史做一个概述。它只讲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人物和对关键阶段的描述,而且选择了一种通俗的简明形式。本书可以作为历史专著的补充读物,你可以用非常休闲的方式去阅读它,我们相信在历史人文的浪漫风景中,你不会感到乏味。
本套书用生动的文字再现了世界历史进程的恢弘画卷,堪称一部贯通整个世界历史的简明百科全书,串联起全部人类发展的瑰宝,并以其光辉不朽的价值与流传恒久的魅力,成就一部好读又好看的世界历史通俗读物,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不仅是广大读者学习世界历史知识的最佳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一、世界古代宫庭史
王位之争与埃及崛起
公元前1525年,埃及国王图特摩斯一世即位。他在位期间,埃及军事力量非常强大,图特摩斯一世远征努比亚、叙利亚,直到幼发拉底河。他是第一个埋在“国王谷”中的法老。
埃及有个规矩,国王实行内婚制,婚姻大事由王族成员内部解决。若无王子,则继位的族人国王,必须同合法继承人之一先王的女儿结为夫妻。图特摩斯一世并非先王阿门霍太普的儿子,只是具有王族血统。因先王无子,他被王族和僧侣拥为国王,并与公主阿美斯结婚。婚后多年,公主只生了一个女儿,取名哈特合普苏。
哈特合普苏聪明伶俐,十几岁时就能帮助父王批阅文件。图特摩斯一世特别欣赏女儿的才干,他对妃子们为他生的几个儿子不太满意。为了使王位平稳交接,不致发生动乱,图特摩斯一世决定立长子为太子,娶胞姐哈特合普苏为妻。古埃及宫廷对此婚姻并无非议。
公元前1512年图特摩斯一世去世,埋到了“国王谷”。图特摩斯二世即位后,并不热衷于治理国家,却整日声色犬马。朝政全由哈特舍普苏主持,她实际上成了古埃及史上第一位女王。不久,哈特舍普苏身边就聚集了一群效忠于他的大臣,她的权力越来越大。公元前1504年,图特摩斯二世归天,依照他的旨意,继承人是在阿蒙神庙中做小僧侣的王子图特摩斯三世。哈特舍普苏必须交出政权。
哈特舍普苏面对眼前的形势,只好遵照旨意行事,但她并不甘心交出权力。她让女儿涅菲鲁与10岁的图特摩斯三世结为夫妻。在心腹大臣的拥护下,埃及开始了哈特舍普苏与图特摩斯三世的共治时期。从此,凡是国王颁发的诏令,要署两人的姓名。而实权,尤其是人权、财权、军权都操纵在哈特舍普苏的手中。图特摩斯三世成了傀儡。
图特摩斯三世14岁时,在名师调教下,文武兼备,开始在公开场合表现个人的意向,似乎总想让人知道他才是埃及真正的国王。哈特舍普苏哪里肯让权,于是便产生了除掉国王的念头。可她深知,埃及自古以来从没有女人登基称帝的先例。再者图特摩斯三世在阿蒙神庙中长大,深得僧侣宠爱。古人笃信宗教,如果全国最大的阿蒙神庙的僧侣同她作对,煽动百姓,她的地位必然受到威胁。她思前想后,终于有了主意。她立即召见阿蒙神庙祭司出身的宰相维吉尔普森涅,让他传播一道阿蒙一拉神的神谕:“哈特舍普苏是埃及的神圣统治者。”
宫廷里的大臣,多是哈特舍普苏的心腹,自然对她独揽朝政大力支持。图特摩斯三世是个聪明人,知道大势已去,不如隐退积聚实力,然后再等待时机收回大权。于是他退位修行,由哈特舍普苏治理国家。这样,哈特舍普苏如愿以偿了。
哈特舍普苏确实非同一般,她在处理一些大事时比男人还要果断。她胸怀开阔,有过人的气魄。在她统治期间,埃及被治理得很好。平时,她经常身穿男子的长袍,下巴挂着一把法老们都有的假胡须。在百姓和大臣的心目中,她和男性法老没有什么两样。哈特舍普苏的统治,为横跨亚非两大洲的埃及帝国准备了物质基础。
自从图特摩斯三世被逼退位后,哈特舍普苏也很谨慎。为了防备图特摩斯三世,她特意在神庙内安插了眼线。图特摩斯三世早已发现女王对她不放心,平日里勤于骑射而极少抛头露面。他一直装作无意功名的样子,女王渐渐放松对他的警惕了。后来,图特摩斯三世向女王要求到军队里去锻炼时,哈特舍普苏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图特摩斯三世到军队后,和士卒一样操练,他从不过问政治,不接近女人,受到将领们的赞赏。哈特舍普苏听到这些反映后,也非常满意。后来,埃及要组建远征努比亚的军队,女王提议任命图特摩斯三世为全军统帅。图特摩斯三世知道这是女王对她的考验。他在远征中尽心尽力,不久便凯旋班师了。他献给女王许多从异邦带来的珍宝,还交出了兵权。这样,女王对他彻底放心了。
公元前1482年,臣服埃及的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在西部强国米坦尼的怂恿和支持下脱离了埃及。以叙利亚卡叠什为首的反埃军事联盟将埃及驻军和收取贡赋的官员赶回埃及,并有进军尼罗河之势。埃及局势立即紧张起来。哈特舍普苏闻讯大怒,立刻调兵遣将,准备发兵征讨。
正当与外敌的战争一触即发之时,哈特舍普苏突然去世。图特摩斯三世执掌了政权,恢复年号为图特摩斯三世在位第22年。紧接着,哈特舍普苏在全国各地的画像被捣毁。她在各地纪念碑和寺庙墙上的浮雕也全部毁掉了。
图特摩斯三世在哈特舍普苏的基础上,继续扩充埃及的实力。他在位期间,先后进行了16次对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远征、占领美吉多,深入奥伦特河流域,并西侵利比亚和南伐努比亚,将领土扩至尼罗河第四瀑布,建立了横跨西亚、北非的大帝国。邻近的巴比伦、亚述、米坦尼等国纷纷向埃及表示臣服。埃及首都底比斯城一时成了地中海的文明中心之一。
固执的埃赫那吞
图特摩斯三世建立的埃及帝国,到阿蒙霍特普三世晚年,开始衰落。阿蒙霍特普于公元前1417年即位,在位期间保持对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领属关系,与巴比伦和米尼丹缔结盟约。他极其崇信阿蒙神,为此修建了宏伟的阿蒙神庙及号称“门农巨像”的两座雕像。然而,他的儿子阿蒙霍特普四世却不信奉阿蒙神。
晚年的阿蒙霍特普三世决定引退,他在公元前1380年将王位交给了王后泰伊所生的幼子阿蒙霍特普四世。阿蒙霍特普四世自小博闻强记,勤学好问,性格果断,认准的事,决不动摇。即位前,他就耳闻目睹僧侣们专横跋扈,连法老都不看在眼里。那时,他就有过整治他们的念头了。
阿蒙霍特普即位后,对朝中弊政很看不惯。尤其对阿蒙神庙中一些僧侣的言行更是深恶痛绝。他组织了一套新班子为自己出谋划策,从人事上进行调整,以保证自己的意旨能贯彻执行。他从下层书吏中提拔了一些资历浅但有能力的新官吏,使他们成为自己政权的支柱。
麻伊出自于地方小奴隶主家庭,起初只充当王室的下级官吏。平日里,他小心谨慎,唯命是从。他发现新法老有抛弃阿蒙神,崇尚阿吞神的意向,就认真地写了一首歌颂阿吞神的诗。为此,他深得法老和笃信阿吞神的王后的赞赏,麻伊很快提升到政权中枢的位置。为了打击阿蒙神庙的僧侣势力,加强王权,阿蒙霍特普四世采取了激烈的宗教措施,不只将他偏爱的地方神阿吞神抬出来,取代阿蒙神为全国最高神,而且还废除了一些形形色色的地方崇拜,命令全体臣民一律供奉全国最高神,而且还废除了一切形形色色的地方崇拜,命令全体臣民一律供奉新神。为此,他将自己的名字改成埃赫那吞,意即阿吞的光辉。
阿蒙霍特普四世要借清除阿蒙神庙僧侣贵族之机,让人们在思想上独尊国王,因为国王是太阳神之子。人们哪里知道其中的原因呢?好多人以为要大难临头了。于是富人忙着藏匿私人财产,迁到乡间避祸。僧侣们慌张失措,企图阻止埃赫那吞的改革。他们不断散布谣言,信徒们无不愤慨万分,表示要与那颠狂的叛教者势不两立。
宫廷内也不安宁了。僧侣们的活动甚至搞到退位的阿蒙霍特普三世和母后泰伊身上。老法老夫妇俩趁儿子请安之际,耐心地劝导埃赫那吞放弃宗教改革。埃赫那吞却坚持自己的主意,并告诉父母已想好了对策:“可将首都迁往中部,一则避开阿蒙神庙僧侣的纠缠,二则便于管理上下埃及和亚洲行省。至于百姓一时不解,那只是时间问题,他们迟早会习惯新神阿吞的。”老法老夫妇对儿子的主张只好默默认了。
埃赫那吞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心。他很快发布敕令说:“关闭全国各地阿吞神的神庙,将僧侣赶出庙门,还俗为民。在全国各城市必须建起至少一座阿吞神庙。禁止僧侣参政。首都迁往底比斯以北三百公里的希尔摩,取名埃赫塔吞。”埃赫那吞在位的第六年,动员数十万劳力营建的新都埃赫塔吞落成了。新都包括宏伟的王宫,高官显贵的住宅,可与底比斯阿蒙神庙媲美的阿吞神庙,部队营房、手工业作坊和商人居住区。埃赫那吞率领文武百官浩浩荡荡地迁往新都,他认为这样僧侣就不会干涉朝政,全埃及人会跟他一样崇奉阿吞神了。
除宗教改革外,埃赫那吞还对文艺特别关注。他对颂歌和雕刻艺术情有独钟,他指令宫廷雕刻师雕出他生活的“写真”,捕捉他的一举一动。埃赫那吞携王后和子女乘着华贵的马车赴神庙早祭的一瞬间被捕捉下来,制成了浮雕。埃赫那吞最喜爱的是一尊王后涅菲尔的彩绘头像。王后的头微向上仰,高耸的金边青蓝花带王冠稍稍倾斜,而用玻璃制作的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却恰到好处地平视着,显出王后无与伦比的高贵。埃赫那吞热爱雕刻和壁画,竟到了痴迷的地步。他把一切政事交给麻伊,军事交给赫伦希克。
与埃赫那吞热衷于艺术有些不合谐的是,埃及帝国的危机却在不断加深。由于埃赫那吞疏于治政,国家统治日益松弛了。这时,底比斯的僧侣暗地里又集结起来,举行了向阿蒙神的献祭运动。百姓受租税和劳役的双重负担,多有不满。亚洲和努比亚地区被征服的居民频频骚动,巴勒斯坦人在北方新兴的强国赫梯的支持下掀起了暴动,耶路撒冷忠于埃及的王公的告急信纷纷送到新都。
新王国危机四伏,埃赫那吞仍然脱离现实,继续生活在自己的理想境界之中。他依然每日上午带着王后和子女去神庙祷告献祭,下午便在宫廷享受天伦之乐。一些正直的大臣们认为国王不能这样继续下去,国家需要埃赫那吞亲自管理,才能和平安定。便联名上书泰伊太后,请求他为帝国的利益劝说埃赫那吞改弦易辙,与阿蒙神僧侣和解,恢复国内的稳定。泰伊最了解自己的儿子,他认准的路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她来到首都埃赫塔吞后,并不急于诉说此行的目的。
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事,埃赫那吞在和母亲去阿吞庙祭祀的路上,遭遇了刺杀,所幸都没有受伤。泰伊借此事劝阻儿子,归还阿蒙僧侣的寺院财产,但好话说尽,埃赫那吞依然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为这件事,王后涅菲尔离开他搬到别处去了。泰伊知道再住下去也无济于事了,于是叮嘱儿子好自为之,太后带着无限伤感,惆怅地离开了新都。
一意孤行的埃赫那吞依然那么坚定。他派人通知驻守孟斐斯的军队统帅赫伦希布,将全国各地任何可能发生的骚乱扼杀于萌芽状态之中,继续严禁对任何非阿吞教的崇拜。公元前1362年,这位意志刚强、性格固执的法老去世。他在临死之前,想见见涅菲尔皇后的愿望都没有实现。
埃赫那吞死后,他的女婿图坦卡蒙即位,由旧臣麻伊摄政。在阿蒙祭司的旧贵族压力下,终止了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后来阿蒙神的僧侣重新掌握朝政,小王朝很快灭亡了。
埃赫那吞的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阿蒙祭司和世袭贵族势力,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
神奇古都底比斯
自从法国学者商博良在1822年完全释读了罗塞达碑文,开启了古埃及神秘大门,人们对古埃及的了解越来越深切。
宗教在古埃及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最初是图腾崇拜,一些动物或植物成为他们的崇拜对象。后来随着定居农业的发展,他们逐步发展到对宗教的崇拜。在古埃及,神奇古都底比斯就是一座以宗教闻名的都市。
在公元前14世纪中叶的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尼罗河中游曾经雄踞着一座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都城。这就是被古希腊大诗人荷马称为“百门之都”的底比斯。
底比斯是一座充满神奇色彩的古城,它的兴衰是整个古埃及兴衰的一个缩影。从公元前2134年左右,埃及第十一王朝法老孟苏好代布兴建底比斯为都城,直到公元前27年,底比斯被一场大地震彻底摧毁时止,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底比斯在古埃及发展史上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
底比斯不仅是埃及法老们生前的都城,也是法老们死后的冥府。底比斯横跨尼罗河两岸,位于现今埃及首都开罗南面700多公里处,底比斯的右岸,也叫东岸,是当时古埃及的宗教、政治中心。底比斯的左岸,也叫西岸,是法老们死后的安息之地。
底比斯在埃及古王国时期,是一个并不出名也不很大的商道中心。通往西奈半岛和彭特的水路,通往努比亚的陆路,都要经过底比斯。底比斯的兴盛是跟阿蒙神联系在一起的。法老孟苏好代布把首都定在底比斯后,又将阿蒙神奉为“诸神之王”,成了全埃及最高的神,从此开始在底比斯为阿蒙神大兴土木。底比斯在古埃及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就这样被奠定了下来。
到了公元前2000年左右,虽然第十二王朝的开创者门内姆哈特一世曾把首都从底比斯迁到孟斐斯附近的李斯特,但在底比斯仍然为阿蒙神继续兴建纪念性建造物。
从公元前1790年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中王国遭到了外族希克索斯人的入侵。希克索斯人征服了大半个埃及,最后定都阿瓦利斯,建立了第十五王朝和第十六王朝。底比斯经历了第一次衰落。
在埃及人阿赫摩斯一世的率领下,公元前1580年左右攻占了阿瓦利斯城,把希克索斯人赶出了埃及,开创了古埃及新王国时代。
新王国时期的法老们再次选定底比斯作为埃及的宗教、政治中心。他们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掠取了大量财富和战俘,并把底比斯建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显赫宏伟的都城。他们在东底比斯为阿蒙神和他们自己建起了一座座壮观的神庙和宫殿。
完成于拉美西斯二世的底比斯阿蒙神庙主殿,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有134根圆柱,中间最高的12根大圆柱高达21米,每根柱顶上可以容纳100来人,规模真是大极了。为世界所罕见。另外,像路克索尔寺院,拉美西斯二世宫殿、阿蒙诺斐斯三世寺院等等,也都十分庄严宏伟。与此同时,他们又在西底比斯修建了一系列工程浩大的陵墓,其中尤以著名的拉美西斯二世墓和图坦卡蒙墓更为豪华。
拉伽什恩喜
今天伊拉克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地方。它东起札格罗斯山,西北依叙利亚草原,西南连阿拉伯沙漠,两河给这里造就了肥沃的土壤,使这里成为古代西亚最富庶的地方。苏美尔人是这里最早的居民。
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建立了十几个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如乌玛、乌尔、乌鲁克、埃莉都、尼普尔、基什、拉伽什等。统治这些国家的国王名称也不一样,有的邦称恩喜,有的邦叫卢伽尔。这些小国之间为了掠夺财物和奴隶,长年发生战争。由能征善战的勇士安那吐姆为恩喜的拉伽什占了上风,拉伽什逐渐强大起来。
安那吐姆逝去一百多年后,公元前2384年拉伽什恩喜传到卢伽尔安达手里。这时的拉伽什面积达二千平方公里,人口约十五万。城市已发展为两个,王权逐渐加强。从原始公社传下来的土地公有制日益崩溃,以恩喜为首的官僚贵族们放开手脚以公谋私,他们的私有土地逐渐增多,神庙的公地也受到了神庙上层和恩喜的支配。
为了聚敛更多的钱财,卢伽尔安达要求农民、手工业者、牧人、僧侣都要向国家缴纳比原来多得多的实物和白银。他的亲兵则由僧侣们提供食物,此令一下,全国立刻骚乱起来。秋后,百姓们和恩喜的收税官员吵得不可开交。僧侣们也牢骚满腹,暗地里与百姓串通,鼓动百姓闹事。那时还没有职业军队,卢伽尔安达害怕了,他又发布了一道命令,提高僧侣的葬俗。按苏美尔人的葬俗,死了人再穷也要请僧侣做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尊敬。过去酬劳费视死者家里的情况而定。按规定,做一次葬仪需付七大杯酒,一件衣服,一只正在长角的羊羔和大量面包、谷物。这样沉重的负担,一时间拉伽什百姓怨声载道,一些愤怒的青年到处串连,准备在大祭宁吉尔苏神那天举行暴动。
拉伽什城内的贵族感到不妙,他们不满卢伽尔安达的贪婪,也惧怕贫民造反,更不愿拉伽什霸权丧失,威胁自己的利益。他们认为应该迅速稳定国内秩序,恢复恩喜的权威,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让卢伽尔安达下台,推举在贵族和百姓中颇有威信的乌鲁卡吉纳为恩喜。
乌鲁卡吉纳出身名门,与卢伽尔安达是亲戚。他为人正派,仗义疏财,对卢伽尔安达所作所为早就不满,曾劝说过他。卢伽尔安达仍然我行我素,将国家推到危难边缘。乌鲁卡吉纳见大家拥戴,也不推辞,派人分头通知国民,在一天清晨于宁吉尔苏神庙前接受了恩喜这一职务。在民众的压力下,卢伽尔安达完全接受人民的选择,搬出王宫,移居郊外庄园。那年为公元前2378年。
乌鲁卡吉纳接管恩喜权力后,果然不负重望,改革的措施一项接一项地公布了。社会上一部分人的要求得到满足。他首先召回卢伽尔安达派往各地的税收官员。这些人在地方上不受欢迎,这一举措使百姓和税官们都皆大欢喜。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再收取税款了,只是降低而已。乌鲁卡吉纳富有一定的政治经验,深知没有税收,国家机器就无法运转。对于激怒一时的殡葬费,他也着手加以解决,降低一半,基本上恢复到涨价前的收费标准。
由于前任恩喜带头以权谋私,侵吞公产,下面一些官员也效仿着贪赃枉法,巧取豪夺。例如:渔民若没有伺候好管船的官吏,便有被没收船只的危险;农牧民要获得剪羊毛的许可,就需事先向管理人员行贿;管粮食的人可随便到平民的果园里摘果子,挖树苗;当官的买平民的房子、牲畜,可以不给现金。乌鲁卡吉纳明令禁止这些违法行为。卢伽尔安达霸占的土地全部收回,交还给神庙。产权的管理由僧侣负责。
乌鲁卡吉纳的几项政策一经颁布执行,除了卢伽尔安达等一些贪官污吏外,国民都非常满意。于是,拉伽什的社会危机得到缓解,民众都说乌鲁卡吉纳是能人。乌鲁卡吉纳也可抽出时间解决一些棘手的遗留问题了。
此时的苏美尔人虽然进入了私有制社会,但有些习惯却依然停留在原始社会。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各地常常发生这样的事:如果有人自己辛辛苦苦地挖了口鱼塘,干活时没人帮忙,待鱼养大了的时候,同村的人都来了。他们认为应该利益均沾,塘主拦都拦不住。卢伽尔安达当政时,公民之间的纠纷层出不穷。公民们告到他面前,他能推就推,本来他的心思也没放在这上面,他自己也在想方设法占别人的便宜。
乌鲁卡吉纳上台后,开始将这些事放在心上。只是开始时事情太多,有时顾不过来,于是白吃白喝的事依然存在。因而斗殴的事也时有发生。一日,有人将塘主的牙齿打掉了,塘主找到王宫来。乌鲁卡吉纳处理了这起捞鱼的事件后,财产私有制得到了确认,无人再敢借旧习欺侮勤劳致富的人了。
一天,乌鲁卡吉纳正和贵族会议的成员研究开掘运河、兴修内城的事,传事官报告宫外有一对夫妻吵闹,找恩喜公断。原来是一对夫妇,最近女人在同村又看中了另一个男子。她丈夫知道后,便扯着她找恩喜理论,并请求允许他休妻。
苏美尔人曾实行一妻多夫制,一个女人通常可以嫁两个丈夫。虽然后来实行一夫一妻制,但一妻嫁二夫仍然是社会所允许的现象。男子如果提出离婚,要由公职人员批准。若经恩喜裁判,则要收五舍克勒银子的手续费,合四十二克银子;若经下级官员裁判,则交一舍克勒银子。当时,这样的价格一般人是承受不了的,所以离婚休妻对穷人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
二三天后,乌鲁卡纳吉在王宫门前公布法令说:废止从前一个女人可嫁两个丈夫的习惯,取消对男子休妻征收费用。若再有一女嫁两夫的现象,这女子便属大逆不道,应乱石砸死。此外,婚姻要由父亲首肯。专偶制和婚姻方面的父权制从此在拉伽什牢固地建立起来了。
乌鲁卡吉纳在国内施行了一系列改革:废除寺庙的纳税义务,罢除监督和税吏,减轻宗教费用,公布法律,禁止欺骗、偷盗、抢劫和债务奴役,保护孤儿、寡妇。他还开凿了两条河渠,一条流入宁娜城,一条流入吉尔苏。他的改革措施对拉伽什的发展起了有利的影响。当时,自由民男子的人数增加了十倍,多达三万六千人。乌鲁卡吉纳的改革说明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旧的习惯和势力总是不绝如缕,必须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才能根除。乌鲁卡吉纳堪称拉伽什恩喜中最出色的一位。
萨尔贡一世
两河流域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居民是苏美尔人。他们定居地区正好在两河流域南端,人称苏美尔地区。以后又从阿拉伯半岛或北非经巴勒斯坦和叙利亚迁入了一支操塞姆语的人,称阿卡德人,挨着苏美尔人定居在两河流域的中南部。这方土地也就因此被称作阿卡德。阿卡德地区加上苏美尔地区构成两河流域南半部——巴比伦尼亚。阿卡德人与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有亲缘关系,长相与南方的邻居苏美尔人很不相同。他们身材匀称,脸型狭长,中间凸起,鹰钩状的高鼻,像座高耸的分水岭隔开两只深陷的眼睛。男子通常长着卷曲的络腮胡须。
当苏美尔人步入文明社会时,阿卡德人还是一盘散沙,分成氏族、部落,刚开始农耕和定居生活,被苏美尔人称为蛮族。但随着先进文化的传播,阿卡德人也逐渐实现了部落统一,建起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国家,如基什、欧庇斯等等。那时,这些国家羽翼未丰,只能在苏美尔人互相争斗中充当微不足道的角色,哪边硬随哪边。公元前二十四世纪,巴比伦尼亚城邦混战不休,阿卡德应运而生了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萨尔贡一世,以他个人的魅力和能力,短短几年将阿卡德迅速团结起来,组成了一支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打击力量。古来能在政治上成气候的人,有时不是学富五车的书生,也不是祖宗功德荫庇下的贵胄子弟,而是那些粗衣粝食、文化浅,甚至目不识丁的豪杰。因为在历史转折的大乱关头,需要的不是优柔寡断,而是说干就干;不是怯懦躲闪,而是大智大勇;不是没完没了的旁征博引的理性思维,而是近乎感性的原始意志。而出身卑微、生平坎坷、教养欠缺,却又有突出才智的平民百姓常因不怕死的精神而在历史危机关头崭露头角,在群雄竞争中独占鳌头,完成震古烁今的伟业。萨尔贡一世就是这种人。
萨尔贡出生时就没有父亲,是个私生子。母亲是个女奴。小萨尔贡一出生,母亲就用一个芦苇编结的篮子将他装进去,用松香糊住篮口,扔到幼发拉底河的河滩上。次日清晨,一个叫阿奇的贵族家的花匠到河边打水,在清晨的静谧中听到了婴儿的阵阵哭声。他就把婴儿抱回家,起名叫萨尔贡。阿奇家也不宽裕,他也有几个孩子,常为几口人的衣食发愁。小萨尔贡一顿饥一顿饱地长大了。
为了孩子将来能养家糊口,阿奇将萨尔贡调教成一名出色的园丁,然后找门路把他介绍到基什国王乌尔扎巴的宫里充当园艺工兼厨工。他精明能干,把宫廷院内的花木伺弄得枝繁叶茂,饭菜也做得香甜可口,引起国王的注意,于是提升他当了一名贴身侍从。萨尔贡进宫干的都是伺候国王的工作,渐渐学会了含蓄不露、谨言慎行、察言观色、随机应变的本领,颇得国王的喜欢。
后来萨尔贡萌生了野心,便越发小心谨慎,一双眼睛总是充满敏感的目光寻找一切机会表现自己。有时,恩喜遇到棘手问题,他就献上一计,颇合国王心意。不久,他便成了国王言听计从的近臣,并掌管起宫廷卫队了。
基什在乌玛和拉伽什的争霸中采取中立态度,没想到乌玛恩喜卢伽尔萨吉打败拉伽什后又雄心勃勃地要统一苏美尔,让基什俯首称臣。乌尔扎巴无奈,率领人马与乌玛打了起来。结果一败涂地,士兵解体,只剩下萨尔贡领导的国王卫队了。萨尔贡趁基什城内空虚,指挥手下亲兵,突然发动军事政变,自称基什—阿卡德之王。
萨尔贡出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