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下五千年大全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世界上下五千年大全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岁月变迁几多流转,斗转星移几许改变。
作者:秋实著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1-01
书籍编号:30097299
ISBN:978780220956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10474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世界上下五千年(大全集)
秋实 著
中国画报出版社
前言
岁月变迁几多流转,斗转星移几许改变。
几千年来,人类历史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过程。人类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兴盛与衰败,辉煌与没落,和风丽日与腥风血雨,多少事如烟而逝,多少事留传百代,多少人悄然而去,多少人浮沉史海……这一切汇成了浩瀚的历史长河,铸成了灿烂的现代文明。
从巍然矗立的埃及金字塔到丛林掩盖的玛雅文明,从万佛朝宗的释迦牟尼到纵横捭阖的阿育王,从铭记历史的楔形文字到人人念诵的《天方夜谭》,从莱克星顿的第一声枪响到扭转局势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从莱特兄弟第一次试飞成功到现今飞机成为人类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历史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走过的每一步都是那么艰辛,经历的每一阶段都让人回味无穷。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掌握关于过去的一门学问,更不是只为个人获得展示儒雅、炫耀渊博的一种资本,了解昨天,更重要的是为了把握今天,创造明天。
研读世界历史,不仅可以丰富历史知识,还可以让人从世界历史的兴衰演变中体会生存智慧,感悟人生真谛。正如梁启超所言:“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为了能纵横驰骋于今日的世界,愿您熟知世界的昨天。
本书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以简洁明快的文字描述了一个个形象各异、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并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力求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得到启发,汲取经验,沉淀智慧。
古代卷
失踪的国家
相传,在深深的大西洋底,有一个沉没的国家,据说那就是大西国。
最早记载大西国的人是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他在著作《克里齐》里说,大西国原来是全世界的文明中心。这个国家比利比亚和小亚细亚加在一起还要大,它的势力一直延伸到埃及和第勒尼安海。
后来,大西国对埃及、希腊和地中海沿岸所有其他民族都发动过战争。一次大西国对雅典发动了战争,雅典人进行了殊死的抵抗,将大西国的军队击退。不久,一场大地震使大西国沉没于波涛之中。
大西国的创始人是波塞冬。波塞冬娶了当时一位美丽的姑娘克莱托为妻。她为波塞冬生了10个儿子。波塞冬把大西国分成10个部分交给他的10个儿子分别掌管。他们就是大西国最初的10名摄政王。波塞冬的长子阿特拉斯是大西国王位的继承者。最初的10名摄政王曾相约,彼此决不互动干戈,一方有难,各方支援。
大西国的海岸绵长、高山秀丽、平原辽阔。大西国天然资源丰富,农作物一年可收获两次。人民大多依靠种地、开采金银等贵金属和驯养野兽为生。在城市和乡野,到处是鲜花,大西国的许多人便靠提炼香精制作香水生活。
在大西国的城市中,人口稠密,热闹非常。城中遍布花园,到处是用红、白、黑三种颜色大理石盖起来的寺庙、圆形剧场、斗兽场、公共浴池等高大的建筑物。码头上船来船往,许多国家的商人都同大西国进行贸易。
随着大西国越来越强盛,大西国的国王也变得野心勃勃。在贪得无厌的野心驱使下,他们决心要发动更大的战争,征服全世界。然而一场强烈的地震和随之而来的洪水,使整个大西国在一天一夜之间便无影无踪了。
大西国沉没的时间,根据柏拉图在另外一本书中所记载的说法推算,大约是11150年前。
柏拉图曾多次说,大西国的情况是历代口头流传下来的,绝非是他自己的虚构。据说柏拉图为此还亲自去埃及请教当时有声望的僧侣。
柏拉图的教师苏格拉底在谈到大西国时也曾说过:“好就好在它是事实,这要比虚构的故事强得多。”
如果柏拉图所说的确有其事,那么早在12000年前,人类就已经创造了文明。
但这个大西国它在哪里呢?千百年来人们对此一直怀有极大的兴趣。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大西洋西部的百慕大海域,以及在巴哈马群岛、佛罗里达半岛等附近海底,都接连发现过轰动全世界的奇迹。
1968年的某一天,巴哈马群岛的比米尼岛附近的大西洋洋面上一片平静,海水像透亮的玻璃,一望到底。几名潜水员坐小船返回比米尼岛途中,有人突然惊叫了起来:“海底有条大路!”几个潜水员不约而同地向下看去,果然是一条用巨石铺设的大路躺在海底。这是一条用长方形和多边形的平面石头砌成的大道,石头的大小和厚度不一,但排列整齐,轮廓鲜明。这条路是不是大西国的驿道呢?
20世纪70年代初,一群科学研究人员来到了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附近。他们从800米深的海底里取出了岩石,经过科学鉴定,这个地方在12000年前,确实是一片陆地。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导出来的结论,竟然同柏拉图的描述如此惊人的一致!这里是不是大西国沉没的地方呢?
1974年,前苏联的一只海洋考察船在大西洋下拍摄了8张照片——共同构成了一座宏大的古代人工建筑!这是不是大西国人建造的呢?
1979年,美国和法国的一些科学家使用十分先进的仪器,在百慕大“魔鬼三角”海底发现了金字塔!塔底边长约300米,高约200米,塔尖离洋面仅100米,比埃及的金字塔大得多。塔下部有两个巨大的洞穴,海水以惊人的速度从洞底流过。
这大金字塔是不是大西国人修筑的呢?大西国军队曾征服过埃及,是不是大西国人将金字塔文明带到了埃及?美洲的金字塔,是来源于埃及,还是来源于大西国?
1985年,两位挪威水手在“魔鬼三角”海区之下发现了一座古城。在他俩拍摄的照片上,有平原、纵横的大路和街道、圆顶房屋、角斗场、寺院、河床……他俩说:“绝对不要怀疑,我们发现的是大西国!和柏拉图描绘的一模一样!”这是真的吗?
遗撼的是,百慕大的“海底金字塔”是用仪器在海面上探测到的,迄今还没有一位科学家能确定它究竟是不是一座真正的人工建筑物,因为它也可能就是一座角锥状的水下山峰。
苏联人拍下来的海底古建筑遗址照片,目前也没有人可以证实它就是大西国的遗址。
比米尼岛大西洋底下的石路,据说后来有科学家曾经潜入洋底,在“石路”上采回标本进行过化验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石路”距今还不到10000年。如果这条路是大西国人修造的话,它至少不应该少于10000年。至于那两个挪威水手的照片,至今也无法验证。
唯一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在大西洋底确实有一块沉下的陆地。
所以,如果大西洋上确实存在过大西国,大西国确实像传说那样,沉没在大西洋底,那么,在大西洋底就一定能找到大西国的遗迹。
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个考古学家宣布说,他已经在大西洋底发现了大西国的遗迹。所以直到今天,大西国依然是一个不解之谜。
人工取火的痕迹
生存于170万年前的中国云南的元谋人已知道用火。在发现元谋人化石的地层中,发现了很多炭屑,小者如芝麻,大者如黄豆,含炭层厚达3米左右。几乎与元谋人生存年代相同的山西省芮城县西侯度文化遗址,发现了更明显的用火痕迹。这里出土的一批不同颜色的动物肋骨、角和牙齿等,经过化验证明,是被火烧过的兽骨。在英国克拉克旧石器文化遗址曾发现用火加工过的火矛,可能是猎取大动物的有力武器。人类最早使用的大概是天然火,后来才发展到人工取火。有的学者认为,约50万年前,人类已掌握了生火技能。恩格斯指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火的使用,使人变生食为熟食,缩短了食物的消化过程,有利于人类体质的发展,同时又可供御寒取暖、照明、驱赶野兽。因此,人工取火的发明,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终于使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
人类开始穿衣防寒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开始穿衣防寒。在这一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用骨头或燧石做所的带孔骨针和尖锥,说明当时缝衣服的劳动已相当普遍。人类最早所穿的衣服是兽皮,开始是将整块兽皮披在身上,后来才学会切割、鞣制、缝合,以便更加保暖、轻便。用植物纤维织布裁衣,是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才出现的。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我国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妇女的主要随葬品之一是纺轮,说明织布、做衣已专门由妇女从事。最初人们所穿的衣服,制作十分简单。据中国史书记载,古代日本列岛上的居民,把一块大布开个洞,从头上套下去作为衣服。后来才逐渐讲究美观、合体。西伯利亚布立奇出土的猛犸牙雕成的人像,全身均为凹槽,象征紧贴身的衣服,头上的凹坑则表明戴着帽子。
氏族公社开始形成
原始社会至旧石器时代晚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们比较持久地结合,并且要求各集团之间保持一定的联系。已逐渐定居的人们又为维持这种联系提供了条件。同时,人类在实践中已意识到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对人类体质的危害,于是排斥集团内部的通婚也成为必要了。这时不但禁止了不同辈份间的性交关系,并且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也被禁止。恩格斯指出,这一过程“是逐渐实现的,大概先从排除同胞的(即母方的)兄弟和姐妹之间的性关系开始,……最后甚至禁止旁系兄弟和姐妹之间的结婚。”到一切兄弟与姐妹间、甚至母方最远的旁系亲族间婚姻关系被禁止的时候,就组成了一个坚固确定的母系血族集团,氏族便产生了。在氏族制度下,其成员已不可能在氏族内部找到通婚的对象,必须和另一个氏族的成员通婚,这就是族外婚制,两个互通的婚姻的氏族构成早期的部落。在这种婚姻形态下,人们知其母,不知其父,氏族的世系只能按母系来计算,所以称为母系氏族或母权制氏族。这是最早的氏族公社,在这样的氏族公社里,男女地位平等,妇女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这一方面是团为世系按母方确定,另一方面是由于妇女在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人口的增殖,一个氏族又分成两半,成为两个氏族,于是原先的氏族便成为胞族。
原始陶器
原始人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发明了陶器。最初的陶器是把泥土抹在树条编成的或木制的容器上,这些容器偶尔落入火中,木质成分被烧毁,剩下经火烧过的成型黏土器皿就是陶器的雏形。陶器的发明,大体是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制陶方法为手制法,人们或者用编织的器皿作模子,用泥涂在模子里面或外面,待半干后取出或把模子烧掉;或者在一块黏土上压出一个深窝,然后用手捏匀,再用火烧;或者把黏土揉成扁圆形的长条,作成一个个圆形泥圈,再将泥圈一个个叠起,内外抹平,制成坯子,再用火烧;或者把黏土揉成长条,然后盘旋向上,一直绕到口沿,经内外挤压,坯里垫以石球或陶模,外面用木板拍打,成坯后烧制。到新石器时代末期和金石并用时代,轮制陶器才大量出现。最原始的陶器很粗糙,后来在陶坯烧炼前对表面加以修饰,有的陶器表面磨得很光滑,有的加花纹、施彩绘。开始,人们可能是将晒干的陶坯堆放在平地上用火烧制,后来才逐渐学会建起土窑烧陶。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约距今1万年前,人类历史进入新石器时代。这一时代生产工具的主要特征,是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和陶器的制造。在制作新石器时,人们首先将石料打制成一定的形状,然后在砺石上撒上带水的砂,进行磨光处理,制造出准确适用、刃口锋利的石刀、石锛、石镞等工具。在新石器时代末期,人们还发明了在磨光石器上钻孔的技术。制陶术的发明也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原始的制陶法很多,如将一团黏土压进去一块,再捏成圆形的器皿。还有的把黏土编成长条,再做成容器。总之,都是先用手制成陶坯,然后再用火烧。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也随着采集和狩猎的发展而产生了。
原始畜牧业形成
长期的狩猎生活使原始社会的人们逐渐认识到某些动物的生活习性,于是进行人工驯养。早在中石器时代,人类已开始驯养绵羊和狗,而至新石器时代,动物的驯养、繁殖才更加普遍,出现了原始的畜牧业。早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伊朗高原已开始饲养山羊,与此同时,亚洲、欧洲的部分地区也在驯养牛。在距今7000年前,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已饲养猪。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中亚、小亚细亚的山区和阿拉伯、非洲的沙漠草原上,人们驯养了马和骆驼。南美洲印第安人单独饲养了骆马和羊驼。公元前2000多年,亚洲已把鸡驯养为家禽,后来又驯养了鹅、鸭、鸽等。
原始农业形成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发展而来的。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经过反复观察,逐渐认识了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规律,从而进行人工栽培。于是,原始农业便产生了。据现有资料证明,最先出现农业的地区是西亚、东亚和美洲。距今8000年左右,西亚便开始栽培大麦、小麦,而距今7000年长江中下游已种植水稻。与此同时,中美洲墨西哥地区开始种植玉米、南瓜和胡椒等。在原始时代,荆棘遍地,树木丛生,人们要先放火烧荒,然后在烧过的土地上松土播种。当时的农具十分简单,起初用来挖土的仅有掘杖(一端削尖的木棒),后来出现木锄(一端有杈的木棒)。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农耕实践,才制造出复合工具。这种用锄头耕种的农业称为锄耕农业,以后形成的农业社会在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对偶婚和对偶家庭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前后,随着母系氏族公社全盛阶段的到来,人类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近亲婚姻对后代体质的危险,加之氏族组织不断分衍,亲属禁婚的规则日益复杂,两个氏族之间的男女群婚已很困难。于是,族外群婚便逐渐被族外对偶婚所代替。对偶婚的最初形式是一个男子在许多妻中有一个主妻,一个女子在许多丈夫中有一个主夫。配偶双方仍住在自己的氏族里,婚姻关系通常采取丈夫拜访妻子的形式,即所谓“望门居”。后来又发展为对偶家庭,丈夫迁至妻方的氏族居住,即所谓“从妇居”。当时一个氏族分为若干母系大家庭,一个母系大家庭包括若干对偶家庭。对偶双方的结合还很脆弱,每个对偶家庭的经济并不独立。
原始天文知识的积累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逐渐积累了一些天文知识。早期的人们在采集、狞猎活动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经过对太阳的长期观察,认识了昼夜更替的规律,从而形成了“日”的概念。农耕、畜牧产生后,人们掌握了月亮圆缺的规律,有了“月”的概念。农业的播种、耕耘、收割,牲畜的饲养、配种、繁殖需掌握气象变化,因而产生了“季”和“年”的概念。古代宕昌羌人“候草木荣落,纪其岁时”(《魏书》卷101《宕昌传》)。从事狩猎的火地人把一年分为“鸟产卵”、“孵出雏”、“骆马交尾”等若干季节。由于天文知识的积累,产生了原始的历法——以物候定农时的自然历。我国云南的傈僳族把一年分为10个季节月,即花开月(3月)、鸟叫月(4月)、烧火山月(5月)、饥饿月(6月)、采集月(7、8月)、收获月(9、10月)、过年月(1月)、盖房月(2月)。从观察物候渐渐发展为观测天象,约在原始社会末期便产生了最简单的天文观测。古代墨西哥的玛雅人已经会用两条交叉的棍子观察规定的点,他们能准确地计算出太阳年,知道月球和行星的运转周期,并创制出日历,以365天为一年,20天为一个月,13天为一周。相传我古代的尧帝“乃命羲和,钦若吴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于是将一年分为366日,以闰月定四时。又命令农、牧、手工业生产方面的百工,按季节变化从事生产(《尚书•尧典》)。显然已有人专门从事天象观测,从而制定了古代历法。
父系氏族公社形成
原始社会末期,在出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条件下,男子从事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妇女的家务劳动成为无足轻重的附属品,从而男子在经济生活乃至公共事务中取代了妇女的主导地位。于是,原来以母系为中心的母系氏族公社变为以父系为中心的父系氏族公社。在父系氏族公社,按父方血统计算世系、继承财产,婚姻关系由对偶婚转变为一夫一妻制。一个父系氏族包括若干父家长大家族,每个父家长制大家族往往包括三四代男系亲属,构成父系氏族社会的基本社会经济细胞。耕地已分配给各大家族使用,只有森林、牧场、池塘等仍为氏族共同使用。父权制氏族还保留氏族民主制的性质,但氏族议事会由各族长组成,氏族全体会议由全体成年男子参加,氏族首领由男子担任。
文字产生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弥补记忆力的不足或表达一定概念,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外出狩猎时,把一根木棍斜插在雪中,使人们知道他的去向。如果木棍十分倾斜,就表示他到附近一个牧群去了。公元前6世纪,波斯王大流士一世远征黑海草原的西徐亚人时,西徐亚人遣使送给他一份奇特的礼物:1只鸟、1只鼠、1只蛙、5支箭。这是一份措辞严厉的“最后通牒”,意思是说,波斯人啊,如果你们不能像鸟那样飞走,或不能像鼠那样钻入土中,也不能像蛙一样跳入水里,就死在这些箭上吧。在中国、埃及、墨西哥、秘鲁等地,曾盛行过结绳记事的办法。人们用绳子打起各种各样的结,记忆各种事情。例如墨西哥的惠乔尔人每年要步行近500千米去采集一种无刺仙人掌,这期间留在家里的人与外出者各有一条绳子,并且每天打结。这样双方都会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应到达什么地方和进行什么样的活动。但是结绳还不是真正的文字,离开记忆者,别人就无法理解结绳的意义。比结绳记事进一步的是图画文字,是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表达思想的手段。常见的有人、鸟、箭、树及各种动物形象。在图画文字的基础上产生了象形文字,它以物体的形象代表一定意义的文字,有一定的读音,已是真正的文字。
原始宗教观念
在原始社会,人们对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变更、变幻无常的天气、汹涌咆哮的洪水、地动山摇的地震以及生老病死等等都无法理解,似乎自然界到处都有威力无穷、不可捉摸的精灵。于是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等都成为崇拜的对象。对自己的身体构造、思维活动,原始人也无法正确认识。尤其对梦幻的不理解,产生了灵魂观念,认为灵魂与肉体分离而独立游荡。如果它暂时离开肉体,就产生梦中的种种景象,如果永远离开肉体就是死亡降临,灵魂开始活动在另一个世界。因此,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人们就将工具和兽骨葬在死者身旁,供其灵魂使用。旧石器时代晚期,又产生图腾崇拜(“图腾”一词源于印第安语,意为“他的族类”)观念,认为一定氏族的一切成员来自一定的动物或植物,因此对其加以崇拜。祖先崇拜在原始社会也很盛行,相信其祖先的灵魂会在另一个世界保护自己。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崇拜女祖先,随着父系氏族公社的确立和父系家长制大家族的产生,人们便逐渐根据人间的家族创造出天界的神族。古代希腊人崇拜的住在奥林匹斯山上,以宙斯为首的神族,不过是人间父家长制大家族歪曲的、虚幻的投影。随着国家的产生,原始的宗教观念便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发展为具有系统教义、教规和祭司集团的宗教。现在流行于世上的有著名的印度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
人类开始进入阶级社会
原始社会末期,大体在野蛮时代中期的高级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使剥削他人剩余劳动成为可能。同时,生产的发展增加了氏族成员的劳动量,生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吸收新的劳力以减轻自己的劳动并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也成为需要。于是,战争俘虏不再杀掉,而是把他们变为奴隶。最初奴隶在生产上仅起辅助作用,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战俘的增加,奴隶便被成批地赶到田间和工场去劳动。剩余产品的积累引起社会分化,某些家族占有大量奴隶和牲畜,而另一些家族则陷于贫困的境地。于是,在部落内部又出现贵族和平民。至此,人类第一次划分为阶级——奴隶主和奴隶、贵族和平民,原始的氏族社会趋于瓦解。由于历史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进入阶级社会的时间有早有迟。一般认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尼罗河下游和两河流域最先进入阶级社会。在爱琴海地区和印度河流域,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到公元前2000年代前期已进入阶级社会。公元前2000年代前期,中国也步入阶级社会。而希腊、罗马的阶级社会则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代上半期。
埋在“死人之丘”下的城市
在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县南部,滚滚流淌的印度河右岸,有一座半圆形的佛塔废墟。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时代修建的。这里是信德沙漠的边缘,白日狂风沙尘呼叫,夜晚寒风习习。尽收眼底的只有一望无际的信德沙漠。多少年来,这里一片荒芜,满目凄凉,一直被当地人称为“死人之丘”。
1922年,几名印度勘察队员偶然来到这里,在佛塔的废墟里,找到了几块刻着动物图形和令人费解的文字的石制印章。
在过去的60年里,几个考古工作队相继来到这里进行了发掘和整理。终于发现这里是一座重要的古代城市的废墟。这一考古发现,向世人证明了印度河文明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一样古老而灿烂。
这座标志着“印度河文明”的古城,就是举世闻名的摩亨佐•达罗。
摩亨佐•达罗与在旁遮普的哈拉巴一起,被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称为“哈拉巴文化”。摩亨佐•达罗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750年青铜器时代的一座世界名城。这个城市的居民叫“达罗毗荼人”,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并用棉花织布的民族之一。他们创造了结构独特的文字,还发明了相当精密的度量衡方法,建立了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而且广泛地和其他各文明民族进行着贸易往来。
但是,摩亨佐•达罗城是怎样衰落直至葬身黄沙之下?摩亨佐•达罗人是在什么时候遗弃这座城市的呢?他们后来又到哪里去了呢?
世界各国的许多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人种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一直试图通过发掘出来的古城遗址和大批石制印章、陶器、青铜器皿等文物,揭开古城的秘密。几十年过去了,古城的真实面貌已经渐渐显露出来。
这座古城最早是一些小小的村庄。后来,各个村庄逐渐扩大,渐渐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城市。摩亨佐•达罗城有高大的城墙和宽阔的街道,居民大约有数万人。城里的街道十分地整齐,房屋排列得井井有条。
摩亨佐•达罗城里街道大部分是东西向和南北向的直路,成平行排列,或直角相交。主要街道宽达10米,下面有排水道,用拱形砖砌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排水系统。
古城里的建筑物都用火砖砌成。在这里,人们能看到5000年前留下来的高达7.5米的断垣残墙。住宅大小不等。小住宅只有两间房,大住宅里有大厅和许多间房屋。凡是多房间的住宅,都有几间面向中央庭院,另有一扇侧门通向小巷。在这些住房中间,最突出的是一幢包括许多间大厅和一个储存库的建筑物。它可能就是当时摩亨佐•达罗城的国王或首领居住的地方。
另外,还有不少两层楼房屋,下层是厨房、洗澡间,上层是卧室。这些显然是属于有钱有势人家的住宅。不过,迄今还没有发现,或者还无法证明,哪一座建筑是宫殿或神庙。古城里发现过一些带有很多装饰品的小型裸体人像。据推测,这也许就是一种吉祥的象征物。
古城里的大多数住宅都有水井和整洁的浴室,而且有一条修得很好的排水沟,把废水引入公共排水渠中。大小住宅多半都在外墙里面装有专用的垃圾滑运道。居民们可以把废物倒进滑运道,滑到屋外街边小沟。小沟又连接下水道系统。这样复杂的污物和污水处理系统,不仅在上古时代是无与伦比的,就是当今世界上的许多城镇也望尘莫及。
古城的居民特别爱清洁。城里最突出的一个建筑物就是一个大澡堂。澡堂里的大浴池呈长方形,长40米,宽约20米。浴池南北两端有阶梯,有一条一人高的排水沟可以随时把废水排出浴池。澡堂和一个房间里有一口椭圆形水井,大概是给浴池供水的。浴池底部和四周的砖块都用石膏灰浆砌合,外面涂上一层沥青,然后再砌一层砖块,以防漏水。浴池北面有一连串小浴室。每个浴室里有一个放置水罐的高平台,看来是作热水浴之用的。此外,还有作为其他用途的一些房间。这座大澡堂是摩亨佐•达罗人高度重视清洁卫生的标志,也是首次见于历史的一种现象。
在摩亨佐•达罗古城遗址里发现的大量石制印章、不仅是一种雕刻技艺精湛的工艺品,更是人类古文明最珍贵的文献资料。因为,在这些印章上刻有牛、鱼和树木的图形文字,很像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遗憾的是,这些“天书”至今还没有被人们识读。曾经有一位捷克斯洛伐克学者说,他已读通了125个这种文字,并认为摩亨佐•达罗文字已由图画文字演进到了带有表音性质的文字。
古城摩亨佐•达罗遗址的发现证明:包括现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古印度也和埃及、巴比伦、中国一样,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史学家认为,昔日摩亨佐•达罗郊外,也是郁郁葱葱,长满着茂盛的草木。和尼罗河一样宽阔古老的印度河,不仅灌溉着这里的千里沃野,也孕育了人间的文明。只是到了后来,由于过度的放牧和种植,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得植被稀疏,表土裸露,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其水分迅速蒸发,然后随风吹蚀,最后终于使这里沦为一片沙洲。可见,环境的保护是多么的重要。
但是,摩亨佐•达罗人后来究竟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摩亨佐•达罗古城和“印度河文明”究竟是怎样消失的呢?谜底可能还深藏在神秘的“死人之丘”底下。可是,由于岁月的消磨,洪水的冲刷和盐碱的腐蚀,解开这些历史悬案的希望就像眼前的摩亨佐•达罗遗址日见颓败一样,变得越来越渺茫了。
雅利安人的部落大战
雅利安人侵入南亚次大陆以后,随着战争掠夺和社会分化,各部落之间也展开了争夺财富或政治优势的战争。《梨俱吠陀》中所描写的十王之战就是一次大战。战争是在普鲁、雅都、图尔跋萨、安努和德鲁呼等10个部落的联邦与强大的婆罗多国王修达斯之间进行的,结果联盟失败。在《摩诃婆罗多》史诗中描述了约公元前9世纪婆罗多族内部的一次大战。战争虽然主要是在婆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