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来谁著史:两汉时期的生存法则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三千年来谁著史:两汉时期的生存法则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冷成金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2-07-01
书籍编号:30104239
ISBN:978755020363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44682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三千年来谁著史
两汉时期的生存法则
冷成金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英雄、书生与乱世(代前言)
清代的赵翼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其实,赵翼的话只说对了一半,“江山代有才人出”固然不错,但李白、杜甫的诗却至今流传万口,代代吟诵不绝。
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那些经过历史的淘汰而永不过时的东西。智慧的经典也是一样,那些小谋、阴谋、邪谋、诈谋往往都随着历史的更替而烟消云散了,而那些大谋、阳谋、正谋、仁谋却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保存了下来,并深深地影响着民族的发展与民族的性格。
两汉时期(本书所讲述的年代也包括三国、两晋时期,为叙述方便,统称两汉时期)是中国智慧极为重要的发展阶段。先秦时期,中国文化处于发端阶段,中国的智慧也刚刚定型,中国谋略文化的特点也才初步形成。时至汉代,尤其是到了汉武帝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国土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扩展和强化,中华民族从此得以完全确立,中国的智慧也在这一时期完全确立了自己的形态。
可以说,两汉时期的智慧事典为后世提供了可供效仿的范例,是虽经万口流传而又永不过时的智慧经典。
纵观两汉时期智慧的特点,主要应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英雄与时势的关系,一是书生与政治的关系。应该说,这两个问题是中国智慧的根本问题,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其他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什么样的人才算英雄?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如对于汉高祖刘邦,不论在当时还是以后,一般人都认为他是西汉的开国帝王,对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然而,距汉高祖不远的大史学家司马迁却“不以成败论英雄”,毫不客气地将刘邦描绘成了一个流氓,而将他的对手项羽描绘成了一位失败的英雄,在此,评判英雄的标准出现了重大分歧。其实,这里是两个不同的评判标准,一个是一般的现实评判标准,一个是文化理想的评判标准。应该说,这两个标准都有自己的合理之处,只是看我们需要哪一方面罢了。
书生与政治的关系历来是一个争论不清的问题。孔子是至圣先贤,但他一生仕途艰难,很难称道他有卓著的政绩。西汉与东汉之间的王莽新朝,大概也是因为王莽的“书生气”而短命的。两汉期间,真正的书生也大多难以建立政治功业,如董仲舒,虽然他的学说当时就被官方采用,但他一生却仕途蹭蹬,潦倒而死。原来,书生只能站在现实的前面摇旗呐喊,为现实指点前进的方向,若让他们进行实际操作,恐怕难以成功。
其实,书生本来是不应该参与实际的政治操作的,但在传统社会里参与政治的很多都是书生。这就使书生的文化理想往往与政治的现实原则产生矛盾,如何处理好这一矛盾,就成了治乱成败的关键。搞书生政治,政治就会混乱;而以政治压制书生,政治则最终会失败。二者之间必须取得一种微妙的平衡,否则,就难以出现所谓的治世。
有万夫不当之勇者并不一定是英雄,一怒而使流血遍地的人也不一定是英雄,英雄是那些善于辨识时事、顺应时事乃至创造时事的人;什么是书生?能博闻强识、吟经诵圣的人并不一定是书生,能摇唇鼓舌、下笔千言的人也不一定是书生,书生是那些心有存主、胸怀远大而又洞察世事的人。这两种人,是人生的两种状态,在他们的身上浸透了传统智慧的精华,这两种人,在两汉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酣畅淋漓。即使两千年后的今天,如果能够探得其奥秘,仍会使我们感到惊心动魄!
人言乱世出英雄,却不言乱世出书生。其实,书生与英雄是乱世中的孪生姊妹。没有英雄,书生便不得展示自己的才能,而没有书生,英雄恐怕也难以建立功业。若能将英雄与书生合为一体,将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作为中国智慧发展的最为重要的阶段,两汉时期的智慧故事最为丰富、曲折、精警和动人,对于这一宝贵的精神资源,我们应当深思而慎取之。
第一编 英雄与时势
人言『时势造英雄』,却不谈时势乃英雄所造。真正的英雄,并不仅仅限于顺势而为,更重要的是他们敢于身先天下,见人所未见,为人所未为。都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其实仅仅善识『时务』最多不过是庸杰,真正的俊杰要善于领导『时务』、创造『时务』。
将兵为帅,将将为王
【引言】
将才、帅才、王霸之才,是三种性质不同的才。何谓将才?将才可以率领战士冲锋陷阵,进则能胜,退则有序,谋则有道;何谓帅才?帅才可以统御众将,指挥群雄,胸怀全局,深谋远虑,国家有难则可独当一面;所谓王霸之才,可以通观时事,洞察未来,既善于与世推移,又独具只眼,还要刚毅坚韧而又知人善任。
【事典】
据说刘邦出生时有异相。刘邦的母亲有事外出,路过一个大泽,觉得乏力,就坐在泽边休息,不觉中竟迷迷糊糊地睡去,就在似睡未睡之际,蓦然看见一个金甲神人从天而降,即时就惊晕过去,不知神人干了些什么。刘邦的父亲见妻子久不归来,担心有事,便出去寻找。刚走到大泽附近,见半空中有云雾罩住,隐约露出鳞甲,似有蛟龙往来,等云开雾散,见泽边躺着一个妇人,正是自己的妻子。问起刚才的事,她竟茫然不知。从此,刘邦的母亲便怀了身孕,后来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刘邦。
刘邦生有异禀,长颈高鼻,左边大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刘邦的父亲知道他不同一般,就取名为邦。但等刘邦长大以后,却不喜和父亲、哥哥们一起务农,整日游手好闲,父亲多次劝戒,总是不改。后来刘邦的哥哥娶了妻子,嫂子就嫌他好吃懒做,坐耗家产,不免口出怨言。刘邦的父亲知道以后,干脆把长子一家分出另过,刘邦仍随父母居住。刘邦长到弱冠之年,仍是不改旧性,父亲就斥责他说:“你真是个无赖,你要向你哥哥学一学,他分家不久,就置了一些地产,你什么时候才能买地置房!”刘邦不仅不觉悟,还经常带着一伙狐朋狗友到哥哥家吃饭。嫂子被吃急了,就厉声斥责,刘邦也不以为意。一次,他又带朋友去吃,嫂子一急,计上心来,连忙跑入厨房,用勺子猛劲儿刮锅,弄出了震天的响声,刘邦一听,知道饭已吃完,自叹来迟,只好请朋友回去。没想到自己到厨房一看,锅灶上正热气蒸腾。刘邦这才知长嫂使诈,他长叹一声,转身而去,从此不再回来。
楚、汉相争之时,刘邦曾经兵败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自己只身逃走,两个孩子也被冲散。刘邦逃了几天,遇见部将夏侯婴,才算稍稍心安,其后又在逃难人群中发现了自己的一子一女,也觉得安慰。但不久楚将季布率兵追来,刘邦慌忙逃走。楚兵越追越紧,刘邦嫌车重太慢,竟将自己的两个年幼子女推下车去。夏侯婴看见,急忙把两个孩子放回车中,如此反复了三次。刘邦说:“我如此危机,难道还要收管两个孩子,自丧性命吗?”夏侯婴反驳说:“这是大王的亲骨肉,怎么能舍弃呢!”刘邦竟然发怒,拔剑就砍夏侯婴,夏侯婴闪过,这才不敢把孩子放回车中,只好挟在腋下,骑马跟刘邦一起逃走。
楚、汉两军对峙的时候,项羽曾把刘邦的父亲拿到军中,想以此来要挟刘邦。
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推到阵前说:“你如果不撤兵,我就把你的你父亲烹煮了。”刘邦竟然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们俩曾经结拜为兄弟,我爸爸就是你爸爸,你爸爸就是我爸爸,你若把你爸爸煮了来吃,请把肉汤分一杯给我喝(分我一杯羹)。”项羽见这一招治不住刘邦,最后只得把刘邦的父亲放了。
刘邦最后坐拥天下,建立了汉朝,在一次群臣毕集的庆功会上,刘邦居然当着群臣的面腆着脸向父亲问道:“爸爸您看,我和哥哥相比,谁的产业更多呢?”刘邦的父亲见他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气得“哼”了一声,转身走入殿内。
刘邦就是这样一个流氓无赖,不过,刘邦却有一个别人无法比拟的长处,就是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善于团结将领,善于隐忍,善于使用人才。
在汉朝开国不久,刘邦和韩信等群臣曾经议论过各位将领的才能。刘邦问韩信说:“你看我能不能统率百万大军呢?”韩信说:“不能。”刘邦又问:“那能否统率十万大军呢?”韩信说:“不能。”刘邦生气地问道:“依你说,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能带一万就不错了!”刘邦反问道:“那么,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毫不客气地回答说:“至于我嘛,带得越多越好(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刘邦既不解又气愤地问:“那为什么我做皇帝,你只能做将军呢?”韩信又回答说:“陛下虽不善将兵,却善将将。”
的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刘邦不如张良;输粮草、保供给,治国安民,刘邦又不如萧何;亲临前线,挥兵杀敌,刘邦又不如韩信。但刘邦的长处就是能把这些人聚拢起来,让他们发挥各自的能力和长处,为自己服务。
刘邦确实是一个善于“将将”的人。韩信明知刘邦是这样一个人,却也逃不出刘邦的手掌。且看刘邦是如何“将”韩信的。
项羽失败后,其部将钟离昧、季布只得四处逃亡。刘邦称帝后,立即诏令全国通缉,悬赏捉拿。举国搜捕,钟离昧走投无路,因与韩信同乡,一直友善,便往投韩信。韩信顾念旧情,就收留了他,将他藏在楚王府中。后来,此事不知被谁密报了刘邦。刘邦闻后,大惊。他一直在提防韩信,恐其为乱,现韩信又收留钟离昧,是否有反心?于是,他颁下诏书,命韩信把钟离昧送入都城。韩信接到诏书,不忍将钟离昧献出,托言钟离昧并未在此,请使者回报了刘邦。刘邦接到回报,内心仍存疑惑,于是派人暗中探察。韩信初到他的封地时,常带着兵马出入,车马喧嚣,声势显赫。来人看到这些,密报了刘邦,说韩信兵马甚多,恐有反意。
刘邦立即召集众将领,商讨对付韩信的办法。诸人都主张讨伐,向刘邦进言道:“韩信造反,请陛下发兵征讨。”刘邦听后,没有讲话。后来陈平来见,刘邦便向他请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陈平对韩信是否确有反意还在怀疑,但对刘邦所问又不能不答,就说:“诸将态度如何?”刘邦说:“都劝我发兵征讨。”陈平说:“陛下怎知韩信要造反?”刘邦说:“有人密书奏报。”陈平接着问道:“除上书人外,还有没有人知道韩信要反?”刘邦道:“尚无人知道。”陈平又问:“韩信可知道有人上书?”刘邦又说不知。陈平问:“陛下现有士卒,能否胜过韩信的楚兵?”刘邦摇首道:“不能。”陈平又说:“陛下用兵之将,有谁能比得上韩信?”刘邦连说“没有”。陈平听后,说道:“今兵不如楚精,将又不如韩信,如发兵征讨,促成战事,恐怕韩信不反也要反了。”刘邦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说:“这该怎么办呢?”陈平沉思片刻,说:“臣有一计,请陛下考虑。古代天子巡狩,必定大会诸侯。我听说南方有云梦泽,是游览的胜地。陛下伪称出游云梦,遍召诸侯,会集陈地。陈与楚西境相接。楚王韩信闻陛下无事出游,一定前来拜见,乘他拜见之时,伏下甲兵将他拿下,这不是唾手可得吗?”刘邦同意了他的计策,当即遣使四出,说要出游云梦,召各诸侯会集陈地。
韩信得命,当然要怀疑,他曾被刘邦两次夺去了兵权,他深知刘邦性格多疑,为此格外小心。这次刘邦突然游览云梦,如果不去迎驾,就有失君臣之礼;如去迎驾,又恐出意外。属将见他迟疑不决,有人进言道:“大王并无过失,不过就是收留了钟离昧,违犯了君命,不如斩了钟离昧,献于陛下,陛下一定会十分高兴,如此一来,您还怕什么呢?”韩信觉得有理,便找到钟离昧,话中露出了为难的意思。钟离昧说:“汉所以不敢攻楚,是恐我与你联合造反,同心抗汉。如果把我擒献给刘邦,那么,我今日死,明日你就必亡。”说完后,见韩信毫无反应,便起座骂道:“你不是个成大事的君子,我不该往投你处!”说完,拔剑自刎而死。
韩信见钟离昧已死,便命人割下他的头,前往陈地面谒刘邦。刘邦派出使臣,不等回报,便从洛阳起身直达陈地。韩信在陈已等候了数日,见刘邦到来,当即呈上钟离昧的首级。忽听刘邦厉声说道:“给我拿下韩信!”话音刚落,从车队中涌出许多武士,将韩信反绑起来。韩信并不惊讶,说:“果如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道:“有人告你谋反,所以擒你。”说着,令人将韩信放置后车,也不再游什么云梦,传令诸侯,不必来会,当即返回洛阳去了。刘邦返回洛阳,因思韩信功多过少,而且说他谋反,也缺少实据,便把他从狱中放出,由楚王降为淮阴侯。
在楚、汉相争之时,韩信帮助项羽,则项羽可以统一天下;韩信帮助刘邦,则刘邦可以统一天下;如果韩信背叛刘邦,自树一帜,则可与项羽、刘邦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且当时的具体情况为韩信提供了多次可以自立的机会,也有很多人极力劝告韩信自立为王,但他没有把握住。西汉建立以后,他被封为王,而韩信多少又觉得委屈,“心怀怨望”。因此刘邦为了防患于未然,先削了他的爵位,解除了他的大部分权力,使之困居在都城,不久,刘邦的妻子吕雉又与萧何密谋,把韩信诳入朝堂,诬以谋反的罪名,伏兵将他当场杀死。
【评议】
毫无疑问,韩信是将才、帅才,但不是王霸之才,刘邦善于“将将”,是王霸之才。刘邦之“将”韩信,在术不在其德。在传统社会,以术治国治民者往往取得某些成功,以德治国治民者,有时却并不能获得成功。谁说只有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流氓无赖亦能得天下!流氓无赖何以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说到此处,真会使读书人发出一声长叹!
女人如何成帝王
【引言】
说来也怪,中国人似乎人人生来就能成为权谋家甚至政治家,一个出身低微并无特殊之处的女人,当了皇后之后,也能智谋百出,凌驾群臣,把一个个出生入死、斩敌百万的将军视若无物,玩弄于股掌之中,终于成为实际上的皇帝,甚至在某些方面还颇得后人的好评。这不能不令我们感叹!这个人就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结发妻子吕雉。
【事典】
据说,刘邦与吕雉之间,有一段奇异的姻缘。
还在刘邦做泗水亭长的时候,他的朋友萧何前来闲谈,无意间谈起了单父县中来了一位姓吕的绅士,是为避仇前来投靠县令的。县令为了顾全友情,下令凡县吏都应出资相贺。刘邦随口答应道:“贵客辱临,应当重贺。”萧何以为他在开玩笑,也未在意。
谁知到了贺会的日子,刘邦竟然长驱直入。这时萧何早已在前厅站立,替吕公收受贺礼,他见刘邦来了,故意高喊道:“贺礼不满千钱的,坐在堂下。”刘邦一听,拿出自己的名片,上面写上贺钱满万,递了进去。吕公见刘邦贺资独厚,慌忙迎了出来,请他上座。吕公素善相术,见刘邦龟背斗胸、日角龙股,更是礼敬有加。萧何知道刘邦没带钱来,就在一边嘲笑他说:“刘家小子恐怕专好大言欺人,没什么贺礼。”吕公明明已听到却并未改变对刘邦的态度。等到开了筵席,吕公竟把刘邦让入上座,刘邦也不多管,只是自顾豪饮。等到筵席散了,吕公举目示意,要刘邦留下。刘邦虽无一钱,却也并不慌张,哪知吕公问道:“我平素遇到的相貌奇异的人,没有一个赶得上您,不知您娶了妇人没有?”刘邦说尚未娶妻。吕公十分坦诚地说:“我有个小女儿,希望能配给您做妻子,请不要嫌弃。”刘邦一听,真是喜从天降,当即跪下磕头行礼。
后来吕公的夫人责备吕公说:“你经常说我们的女儿有贵相,多少大户人家求亲你都不许,却偏偏配给刘邦这么一个穷极无聊的人。”吕公说:“刘邦生就贵相,日后必君临人上。”就这样,吕雉与刘邦结为夫妻。
刘邦斩蛇起义以后,吕雉及两个幼子均被捕入狱中,多亏萧何及狱吏解救,才被释放,后来吕雉带着子女在芒砀山中找到了刘邦,一直跟随在刘邦的身边。
在楚、汉相争时,刘邦兵败彭城,自己只身逃走,他的父亲及吕雉被掳往项羽军中,后来被项羽放还。吕雉与刘邦本是结发夫妻,又是患难夫妻,刘邦做了皇帝之后,吕雉即为皇后,立吕雉之子刘盈为太子,但吕雉和太子的地位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原来,在楚、汉相争之时,刘邦曾在彭城被项羽打败,只身一人落荒而逃,逃到一处人家,乞饭借宿,这家主人听说他是汉王,就把女儿许配给他,这就是戚夫人。后来刘邦打败了项羽,就把戚夫人接来,逐渐疏远了吕后,专宠于戚夫人。
戚姬既年轻又长得十分漂亮,善于舞蹈,还能弹会唱,粗通文墨,又会体贴奉迎,以致刘邦溺爱成癖。戚姬既得专宠,为了自己的未来,便五次三番地乞求刘邦立她生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刘邦开始不同意,戚姬就时常哭泣哀求。刘邦不免动心,尤其太子刘盈生性软弱,刘邦素来不喜,而如意却聪慧刚毅,刘邦觉得很像自己,十分爱惜。刘邦也想趁早废了刘盈,立如意为太子,这样既可保住汉祚,又能安慰爱妃。吕后早已察觉到这一点,日夜心惊胆战,但刘邦全部身心都在戚姬身上,自己无由接近,只能空自焦急。
正巧如意已满十岁,按惯例应当改封,如意也应当到封地去。戚姬听到这一消息,大惊失措,因为如意一旦到了封地,就很难见到皇上,更不用说日夕侍候在皇上身边了,这样就会疏远感情,再也无法讨得皇上的欢心了。戚姬见到刘邦,跪在地上痛哭不已。刘邦窥破了戚姬的心意,说:“你莫非是为了如意改封就国的事吗?我本想立如意为太子,只是废长立幼,废嫡立庶,总觉得名不正、言不顺,等等再说吧。”戚姬更加哭泣哀求,刘邦不禁动摇,最后决定第二天跟群臣商议改立太子的事。
第二天早朝,群臣毕集,刘邦提出废立太子事宜,大臣们都觉惊惧,都说太子册立数年,并无过失,无端废立,恐怕会引起混乱。刘邦不听,催命词臣草诏。就在这时,御史大夫周昌大喝“不可”。周昌口吃,越是情急,就越是说不出,憋了半天,才说:“臣口不能言,但期期知不可行。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周昌连续说出了两个“期期”,刘邦忍不住笑了,满朝群臣也笑出声来。刘邦这一笑反解了刚才的怒气,就此不再催写诏书,罢朝而去。
周昌走到东厢门外,见吕后正站在那里等候,正要上去行礼,不料吕后却突然向他跪倒,周昌不知所以,也慌忙跪倒,吕后连忙把他扶起来说:“今日若非您据理力争,太子恐怕已被废了,我感念您保全了太子,所以才行此大礼。”周昌忙说:“为公不为私,皇后不必多礼。”
其实,这一方面表达了吕后对周昌的感激,另一方面也是吕后故作姿态,让群臣知道太子轻易废除不得。但吕雉深深地知道,刘邦只是一时罢议,到了一定时候,他又会重新提出废立太子的事。她自己想不出保全太子的办法,便拉拢张良,让张良替她出谋划策。张良说:“如果让一些贤能而又卓有名望的人辅佐太子,皇上就会觉得太子既贤明又得人心,即使要废,也要慎重考虑。如果这样,或许能保全太子。”吕后连忙又问哪里有这样的人,张良说:“听说陕西的商山一带有四位年老的隐士,称为‘商山四皓’,皇上曾多次聘请征召,都被拒绝了,如果能请得他们前来,或许有用。”于是,吕雉就派人千方百计地请来了“商山四皓”。
刘邦在平定了英布等人的叛乱以后,鞍马劳顿,再加征战中所受的箭伤复发,病势沉重。戚姬日夜侍候在旁,暗想万一高祖驾崩,自己母子绝无生路,便婉转哀求刘邦设法保全其母子的性命。刘邦想来想去,并无其他方法,只有重提废立太子一事。
张良为太子少傅,听说了这事,立刻去拜见刘邦。张良说了许多道理,刘邦居然不理。张良自跟从刘邦以来,刘邦对他几乎是言听计从,唯独这次例外,张良知道难以劝谏,便在家里装病。太子太傅叔孙通听说了,进宫直言抗谏说:“从前晋献公宠爱骊姬,废去太子,晋国乱了二十年;秦始皇不早立扶苏,致使秦国灭亡,这是您亲眼所见。吕后与陛下是患难夫妻,只生太子一人,且太子仁孝,天下共知,为什么要无端废弃呢?如果您不听,我便以死相谏。”说着就要拔剑自刎,刘邦连忙止住说:“我本是说说而已,并未当真。”
不久,刘邦特召太子宴饮,实际上想考察虚实。“商山四皓”听说了,也跟太子一起进宫。刘邦见太子身后坐着四位须眉似雪、道貌岸然的老者,十分惊异地问是什么人。四位老者一一自叙姓名。刘邦非常惊愕地说:“我访聘你们已有好几年,你们总是不来,现在难道是跟我的儿子交游吗?”“四皓”齐声回答说:“陛下轻贱士人,随便辱骂,我们忍受不了污辱,才不来见您。现在听说太子仁厚爱士,天下士人都伸长了脖子盼望太子,愿为太子效死。我们几个人特意远道而来,是想敬奉辅佐太子。”刘邦听了,叹息不已。等太子和“四皓”离开时,刘邦急忙把戚姬叫来,指点着“四皓”的背影说:“不是我不愿立如意为太子,实在是太子羽翼已成,已不能废弃了。”戚姬听后,知道再无希望,当即悲凄欲绝。刘邦也不免伤感,为戚姬作“鸿鹄高飞”词,高声吟唱,音调凄楚。
应该说,张良用“商山四皓”为太子提高威望的这一招,并非张良的独创,早在《战国策》中就有记载了。当时,苏代为燕国游说齐国,在没有见到齐威王之前,先对淳于髡说:“有一个要卖骏马的人,一连三天,每天早上都牵着马站在市场的头上,但没有人知道这是一匹骏马,所以无人问津。他去见伯乐说:‘我有匹骏马想卖掉它,接连三天早晨我都来到市场上,却没人来问价。希望您能够绕着我的马细看一番,在离开以后,再回过头来看看我的马,请允许我献给您一早晨的费用,不知是否可以?’伯乐答应了,于是就绕着马细看一番,离开后又回过头来看了一下。这样一来,这匹马当天早晨就长了十倍的价钱。如今我想把‘骏马’送给齐王看看,可是我找不到替我前后周旋的人。先生有意做我的伯乐吗?请让我献上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此作为您饲马的费用。”淳于髡说:“我愿意听从您的命令。”于是入宫劝说齐王接见并重用苏代。结果齐王非常喜欢苏代,苏代也因而受到了信任和重用。这虽是纵横家编造的一个故事,但在政治上却屡试不爽。自此以后,刘邦就再也没有动过更换太子的念头。
刘邦死后,刘盈即位,是为惠帝,吕雉操纵了大权。她不仅加紧排斥刘氏势力,更是首先把以往恨之入骨的眼中钉戚姬打入冷宫。吕雉令人剃光了戚姬满头乌发,又用铁箍子束住她的头颈,再扒下她的宫装,换上赭红色的粗布村装,赶入永巷内圈禁起来,让她整天舂米劳作。
戚姬从未舂过米,感到满腹的悲愤,且哭且舂。不久,她慢慢地编出了一首“舂歌”,在舂米时边舂边唱:
子为王,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
吕雉知道后,大怒如狂,愤然骂道:“贱奴尚敢依靠儿子吗?”公元前194年,吕雉让人毒杀了赵隐王如意。
吕雉既杀死了戚姬的儿子,就更加惨无人道地迫害戚姬。先把她的手指和脚趾斩掉,再割去乳房,又剜掉双眼,并熏聋耳朵,饮以哑药,然后放入厕所。吕雉给戚姬取了个名字叫“人彘”。过了几天,吕雉竟叫惠帝前来观看,惠帝问那是什么,有人告诉他那就是戚姬。第二天,戚姬就死了。
惠帝见到戚姬的遭遇后,回到宫中大哭不已,生病一年,不能起床。后来托人传话给吕雉说:“把戚姬治成那个样子,不是人能干出的事。我作为您的儿子,到底还是不能治理天下。”从此,汉惠帝纵酒淫乐,不理朝政,消极颓废,于公元前188年忧郁而死。
人说女人的嫉妒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武器,但像吕雉对戚姬这样的嫉妒和“复仇”恐怕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是典型的“中国风格”。也许,中国的女人具有特殊的禀赋吧,她们的权谋总与残忍相连。吕雉不仅对待同性对手如此残忍,对待异性也毫不手软。
汉朝初年,天下始定,但人心仍未统一,特别是某些重兵在握的将领,总想窥伺时机,以图天下,因此,刘邦格外小心。他在出征叛将陈豨的时候,宫廷之内委于吕雉,宫廷之外委于萧何,他才放心离去。吕雉实在是个有心人,为日后能独揽大权,她决不放过任何一个树立权威、培植势力的机会。
刘邦怀疑韩信谋反,把他降封留在长安。恰在这时,韩信的舍人栾说派他的弟弟前来送信,报称韩信与陈豨通谋,以前已有密约,这次约定乘夜间不备,打开囚牢,放出囚犯,袭击皇太子,与陈豨遥相呼应。吕雉得书后忙与萧何商量,密谋商定诛除韩信。吕雉派遣一心腹军士,潜出长安,绕到北方,再复入长安,谎称是刘邦派来,报告已平定陈豨叛乱的消息。群臣不知有诈,都来朝中称贺。吕雉的本意是将韩信诳到宫中,但韩信称病未来拜贺,萧何就被迫走一趟。他来到韩信的家里,韩信只得出见,萧何说韩信的病无关紧要,韩信无奈,只得跟着萧何来到朝廷之上,尚未拜贺,即被拿下。韩信知道不好,急呼萧何,望他救助,谁知萧何早已躲开。武士把韩信带到吕雉面前,吕雉拿出栾说送来的书信作为谋反的“证据”,韩信当然不服。吕雉说:“现奉皇上诏命,陈豨已就擒,供出由你主使,你的舍人也有书信来告,证据确凿。”韩信还想申辩,吕雉怕夜长梦多,立命推出斩首。就这样,一员功勋卓著的开国大将不明不白地死在吕雉的刀下。
萧何追回韩信,使为大将;又设计拘逮,使之殒命,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何以如此?皆因彼一时,此一时也。彼时刘邦急需人才,此时刘邦要兔死狗烹,吕雉又要压服人心,所以,为将为鬼都是出于当时的需要。萧何之为人,也无太多的正直可言,无非是一个足智多谋、谨慎小心、善于趋时避祸的权谋之士罢了。
吕雉杀了韩信,还嫌不够,又借故杀了梁王彭越。刘邦讨伐陈豨的时候,曾到梁地征兵,当时恰值梁王彭越生病,未能前去,刘邦大怒,怀疑彭越谋反。这时恰好梁太仆报称彭越谋反,刘邦就把他抓了起来。经过调查审讯,弄清了彭越虽镇压叛乱不积极,却并未有谋反的事实,就把他贬为庶人,押在洛阳宫中。后又把他迁至蜀地居住。彭越西行至郑,正碰上从长安到洛阳的吕雉,彭越竟自投杀星,向吕雉哭诉自己无罪,并请居故地昌邑。吕雉满口答应替他说情,把他带至洛阳。暗中教人诬告彭越谋反,将彭越杀于洛阳城外,并把他的三族一起抓来,斩草除根。
吕雉杀了这两位王侯功臣,确实震惊了朝中大臣,令人刮目相看,也拉拢了部分势力。也许,她杀死这些开国大将,还有一个远期目的,那就是为她将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