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世界史 > 胡玉堂世界史文集:西欧古代中世纪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胡玉堂世界史文集:西欧古代中世纪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胡玉堂世界史文集:西欧古代中世纪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胡玉堂世界史文集:西欧古代中世纪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胡玉堂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2-01

书籍编号:30114491

ISBN:978730809373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55000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世界史

全书内容:

胡玉堂世界史文集:西欧古代中世纪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作者简介


胡玉堂(1918—1988),浙江慈溪人。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文学院史地系,同年考取浙江大学研究院史地学部研究生,1944年7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受聘为浙江大学史地系史地研究室编辑、讲师,从事西洋上古史、中古史的教学和研究。1949年8月任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校长,1954年2月奉调浙江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1962年任杭州大学历史系副主任,1983年晋升教授。历任历史系副主任、主任,浙江省历史学会秘书长、副会长、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浙江省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


胡玉堂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先后为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西欧史学史、社会发展史、马克思恩格斯著作评论、西欧中世纪史、基督教史、法国古代中世纪史、世界中世纪史专题研究、西方史学名著选读等课程。1979年开始招收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硕士研究生,先后培养了10名硕士研究生。


img2



胡玉堂在杭州大学上课


img3


胡玉堂对希腊史、罗马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法国古代中世纪史均有研究,早年曾出版过《西洋史简编》、《中国史简编》等专著。他与人合著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还参与编写《世界史大事汇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世界史手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等有影响的工具书。晚年专攻基督教史,他对基督教的研究有独到见解,是国内首先承认耶稣是历史人物的非基督教界史学家,其论文《历史上的耶稣》(《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1期)曾产生过较大影响,被香港杂志《鼎》全文转载,并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挑战”。胡玉堂治学态度严谨,有深湛的理论修养,能够不囿于旧说而提出新的见解,有理有据,自成一家,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


前 言


毛昭晰,1929年生。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执教讲坛60年,严谨治学、笔耕不辍、学术研究成果斐然。


主要著作有《世界上古史纲》(合著)、《世界上古史》(合著)、《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合著)、《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特约编辑)等,此外还发表了《羽人和海上之路》、《江南文化和古代日本》等数十篇论文。参加翻译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被学术界列为30种中文史学名著之一。


胡玉堂先生是我的老师。1946年我在浙江大学史地系二年级学习时,曾经选修过他开设的西洋通史课。当时先生是史地系最年轻的讲师,他讲的课,条理清晰,内容丰富,深受学生的欢迎。


1949年夏,胡先生被调到著名的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校长,至1954年初重返杭州任教。当时正值院系调整之后不久,浙江大学文学院及理学院的一部分与之江大学文理学院等校合并成浙江师范学院(即后来的杭州大学),史地系也分成历史与地理两系,胡先生返校后在历史系教书,讲授世界古代史及世界近代史等课程。我那时已留校任教,和他在同一教研室工作。从1954年至1988年,我与胡先生共事三十余年,还曾和他合写一本书。胡先生待人热情诚恳,我在工作与学习中遇到困难,总是能得到他的指导和帮助,回想起来,这实在是我一生之幸运。


胡先生是优秀的教师,也是严谨踏实的学者,他对世界史的许多问题,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一方面是因为他有很高的外语水平,能够像读中文那样阅读英文的史学著作,掌握丰富的史料与学术动态;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得以在繁纷的历史现象中高屋建瓴,理清脉络,揭示问题的本质。他对世界历史的研究,总是能抓住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进行分析,给人以很大的启发。例如人类从原始社会转入阶级社会之时,存在着一个过渡时期,史学家们称之为军事民主制时期,国家就是从军事民主制发展而来的。胡先生根据恺撒的《高卢战纪》记载的材料和蒙森、奈罗等许多史学家的著述,分析了恺撒征服前高卢人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认为在恺撒征服前,高卢人的社会制度已经比荷马时代的军事民主制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当时军事民主制的形迹虽然依稀可见,但已衰落,而作为文明里程碑的国家虽未真正形成,却已具有雏形。据此,胡先生认为古代高卢在军事民主制和国家形成之间,曾经存在过一个“雏形国家时期”。在《恺撒征服前高卢的社会结构和雏形国家》这篇论文中,他用具体的史料论证了雏形国家的特征,这就是它的不稳定性与过渡性。胡先生批判了某些历史学家的观点,这些学者认为是罗马人的征服把高卢引入了文明社会,他认为:“恺撒对于高卢的侵略,干扰以至打断了高卢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如果高卢不被罗马征服,那么它自己也即将跨入“文明时代”。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恺撒征服前的高卢人社会都没有作过具体分析,所以胡先生的这篇论文对研究西欧古代史的人来说显得特别重要。


对社会形态更替问题的重视,还体现在他写的《西欧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在这篇论文里,胡先生大胆地对西欧历史上是否存在过奴隶革命提出了疑问。他认为“把奴隶起义说成奴隶革命,实际上是混淆了阶级斗争和革命的概念”,他认为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它不仅意味着旧制度的灭亡,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新制度取代旧制度,而西欧奴隶社会中的奴隶阶级并不是一个体现新生产方式的阶级,奴隶起义不能使新的封建制度取代旧的奴隶制度,所以在西欧的历史上有奴隶起义,但没有奴隶革命,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上也不存在奴隶革命。胡先生在这篇论文中批评了社会上流行的所谓“奴隶革命”的说法,这种坚持独立思考,不看风使舷的学术风骨,令人十分钦佩。


胡先生对西欧封建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也作了深入的研究,他写的《西欧封建社会应分为领主制和地主制两个阶段》以及《中世纪西欧的政权、教权和封建制度》等文章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读了不仅使人增长知识,还可从中学习到研究历史的方法。


胡先生在晚年对基督教史的研究下了很深的功夫,他的论文《历史上的耶稣》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香港《鼎》杂志曾全文转载。在这篇论文里,他根据古代许多史料进行分析,认为耶稣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并且提出福音书中有两个耶稣的形象,一个宣扬对统治者压迫者卑躬屈膝、妥协顺从,强调爱敌人;另一个则主张通过暴力斗争,推翻统治者与压迫者来促使“天国”的实现。胡先生从公元1世纪前半期巴勒斯坦的历史条件、人民运动和教派活动的史料进行考察,认为第二个耶稣的形象是真实的耶稣。耶稣是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涌现出来的代表人物,是饱受压迫的犹太下层劳苦大众的领袖。这一论证有很强的说服力。在这篇论文中,胡先生对“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作了十分精辟的解释,他认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的斗争不得不和宗教发生密切的关系,这不是个人的意志可以改变的。所以应该透过宗教的外衣,对这种斗争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古代的巴勒斯坦,与犹太教无关的政治斗争是不存在的,不能因为耶稣及其信徒是犹太教的一个教派而否定其人民运动的性质,抹杀其在历史上的作用与意义。这样的论证使人很受教益。有些研究基督教史的外国学者则认为胡先生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基督教史学家的挑战,可见这篇文章的分量。


作为学者,胡先生的研究十分精专,而作为教师,他又是多能的。就我所知,先生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过的课程有世界古代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西欧史学史、基督教史、法国史、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选读、西方史学名著选读等。一个人开设这么多的课程,真是令人惊叹,更不用说他讲课时开阔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了。


最近,胡先生的长子胡大林先生和他的几个妹妹要为父亲出一本文集,请浙江大学的严建强先生主编。胡先生的研究生陈钦庄和庞易民协助搜集资料,内容包括胡先生写的论文及一部分讲稿。大林要我作序。我是胡先生的老学生,为恩师的文集写序是义不容辞的,惜我耄耄之年,思路迟钝,文笔拙劣,勉力为之,写了这样一篇不像样的文字,实在愧对恩师。


毛昭晰 


2011.10.16


著 述
ZHUSHU


法国古代中世纪史


绪 论



一、法国的地理环境


法国,古称高卢,中世纪初期为法兰克王国。法兰克加洛林王朝查理大帝所建立的查理帝国,以法国为主要活动舞台。法兰西这一名称,始于10世纪。今日的法国领土小于高卢或查理帝国,但仍是次于苏联的欧洲大国。(1)


法国位于欧洲大陆西部。南邻地中海,西南以比利牛斯山和西班牙为界,东南以阿尔卑斯山与意大利接壤;东部,它以汝拉山与瑞士为邻,以莱茵河与德国交界。这些海洋山川的疆界使法国自成一体。法国作为统一国家出现于历史,较欧洲大多数国家为早,与此有关。但在法国的北部和东北部,缺少自然疆界,历史上,这一带战争较多,领土变化较大。古代罗马高卢曾以莱茵河中下游为边界。野心勃勃的路易十四,以莱茵河为法国“自然疆界”的借口,发动多年劳民伤财的战争,却没有达到目的。现在的北方邻国比利时和卢森堡,都同法国有密切的历史联系。


从地理位置看,法国可谓是西欧的中心。但是,法国各地的气候差异颇大,北部的气候接近北欧,东部、东南山地,属山地性,而法国大部分土地是海洋性气候。法国处于北纬42°至51°之间,相当于中国东北诸省的纬度,但来自大西洋的温和海风和来自地中海的暖热湿润的气流,使法国气候相当于中国华北至华南一带。法国农产丰富,北部为大小麦产地,南部盛产葡萄,广植橄榄,自古以来,以出产葡萄酒、橄榄油著名。


法国山川,也如它的气候和位置,使它成为世界上得天独厚的国家之一。


比利牛斯山是雄峙于法国西南的自然疆界,在南部则横亘着法国的最大高原——中央高原。构成高原的主要山脉是奥弗涅和塞文。它是古代高卢人民反对恺撒侵略,以及中世纪农民起义的重要根据地。


在东部法国,自南向北延伸着两个平行的山脉系统:塞文山脉和阿登山脉系统,阿尔卑斯山脉、汝拉山脉和孚日山脉系统。在这两个山脉系统之间,就是罗纳河和索恩河流域。罗纳河长812公里,灌溉面积在10万平方公里以上。在罗纳河口以西的地中海沿岸,称为朗格多克;以东沿海,称普罗旺斯,著名的海港马赛、军港土伦等都在这里。里昂,位于罗纳河和索恩河合流处,它是古代罗马高卢的统治中心,现代法国的第二大城市。


法国有不少山地和高原,有的森林茂密,有的遍植果木,有的风物秀丽峻险,使它的山区经济自具特色。但法国大部分居民,依靠的是河流哺育。法国全国可通航运的河道,全长6900公里以上。此外,河道改辟为运河的,长及320多公里。历代法国人民陆续开运河,长达3200公里以上。在加龙河和地中海之间,穿过高原,开凿南运河,沟通大西洋和地中海。在塞纳河、马恩河和索恩河之间,在索恩河和卢瓦尔之间,各有运河。几条大河流域,彼此通行无阻。法国内河航运,在欧洲除苏联外,占第一位。内河交通的畅达,促进法国经济发展,加强人民的交流和团结。


法国西南的主要河流是加龙河。它全长575公里,灌溉面积57000多平方公里。它同多尔多涅河交汇后,称纪龙德河。纪龙德河流域,实际上是加龙河下游的三角洲。位于加龙河和纪龙德河交汇处,距离出海口24公里的波尔多,是法国重要商港之一,西南地区的最大城市。


卢瓦尔河是法国最长的河流,全长1020公里以上,灌溉121000平方公里土地,支流密布中部法国,是法国的主要动脉,从中游到出海口,就有奥尔良、图尔、翁热、南特等古今著名的城市。


塞纳河长约780公里,流域面积近78700平方公里。它从出海口勒阿弗尔穿过诺曼弟首府鲁昂到中游的巴黎,和马恩河相汇横贯法国北部。它的支流和运河,通达北部边境各地。它的上游和马恩河流域,是香槟地区,中世纪著名的国际集市。首都巴黎是历史上的名城,当今欧洲的第一大城市。(2)


除苏联外,法国是欧洲的最大国家,也是最富庶的国家之一,耕地面积也首屈一指。但人口却少于联邦德国、意大利和英国。(3)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98人,少于西欧其他大国,仅为其北邻比利时的30%。人口增殖的缓慢,是法国关注的问题之一。



二、社会历史分期


在历史上,法国的活动和海洋有关。在欧洲大陆上,也举足轻重。地中海是古代文化的摇篮,又是中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熔炉,这就使法国成为古代和中世纪的交点,东方和西方的连接点。随着殖民扩张的开展,面对大西洋的法国的活动,遍及全球;另一方面,法国为古罗马帝国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代德国和意大利的雏形,为查理帝国分裂的产物;它同邻邦英国、西班牙,关系密切,尤其在中世纪,王室、封建主之间的联姻,封建纠纷复杂;英法战争,法、西王室之间的战争,都是欧洲历史的重大事件。在近代,法国为欧洲以至世界的重要资本主义国家之一;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发挥了令人瞩目的作用和影响。两次世界大战,法国皆为主角。一位法国史的专家说,在世界事件的十字路口,法国无疑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4)


法国经历了原始公社、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阶段。它的每个发展阶段,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有典型性,也有特殊性。


原始人类在法国的出现,距今50万年。它是欧洲最古老的文化发源地。许多有典型性的人类远古文化遗物,都在法国出土。


公元前1世纪中罗马征服高卢,是其奴隶社会的起点。奴隶社会的高卢,是罗马帝国的几个行省。尽管高卢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比之当时罗马帝国疆域以外,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欧洲广大地区,它是比较先进的。作为罗马帝国的组成部分,我们既要从罗马帝国的整体中了解它,又得了解它的地区性特征。大致讲,从公元前1世纪中至公元2世纪末,罗马高卢社会经济显著发展,政治基本稳定。2世纪末至5世纪中叶,经济衰退,社会矛盾尖锐,政治斗争和内战频繁,人民起义风起云涌,各支蛮族不断入侵。西罗马奴隶制帝国的灭亡和日耳曼诸国的建立,标志着奴隶社会的终结和封建社会的开始。


封建时代,我们也称中世纪,(5)在法国延续1300多年。从政治上看,这一阶段的前500年,它在法兰克王国的墨洛温和加洛林王朝统治下,有的著作称它为法兰克时代。10世纪晚期起,法兰西王国的名称代替了法兰克王国。


从社会经济的发展看,法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封建领主制时期(公元5世纪中至15世纪末)和封建地主制时期(公元15世纪末至18世纪末)。


西方著作上所说的封建制度,实际上是指封建领主制。由此,有些著作把15世纪晚期作为西欧封建社会的下限。西欧封建领主制以12、13世纪为全盛期,14、15世纪走向下坡。也因此,有人认为14、15世纪是西欧封建制度开始衰落的时期。其实,衰落的只是封建领主制,而当它开始衰落时,封建地主制正在逐步代替它。


从15世纪晚期起,封建地主制已在法国占统治地位,同时,资本主义也在法国封建社会内部萌芽。地主制代替领主制,是封建制度本身的发展,不能说它是封建制度的衰落和瓦解。封建制度的衰落或解体,意味着落后的封建关系已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从而经济衰退,社会动荡;它也意味着,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尖锐,从而出现政治腐化、政局混乱、文化发展停滞等现象。公元2世纪末以后的西罗马奴隶社会,曾有这样的经历。15世纪晚期以后的法国,虽然出现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斗争,有内战也有对外战争,但是,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继续发展。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亨利四世在位时期,法国不仅恢复了胡格诺战争的创伤,而且手工业、农业迅速发展。它不是法国封建制度衰落过程中的偶然性的复兴,而是封建社会上升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路易十四在位的大部分岁月,法国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显著增长,政权稳定,国势强盛,文化兴盛,以至伏尔泰称“路易十四时代”为“接近尽善尽美之境的时代”(6)。法国封建制度的解体和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解体,是路易十四统治晚年至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近一个世纪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法国衰败的封建制度及其腐朽的封建政权,同日趋强大的资本主义关系和各种反封建力量之间,展开了不可克服的矛盾和斗争。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粉碎了腐朽的封建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扫清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推动了欧洲范围内的反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法国大革命是一场最彻底、影响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法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大革命后的几十年里,法国经历了帝制与共和、复辟与反复辟的曲折斗争,而近代两大对抗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则以其最鲜明的形式一再表现出来。1830年的七月革命、1848年的二月革命,在欧洲有广泛的影响。震惊欧洲的巴黎六月起义,“这是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第一次伟大战斗”(7),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恩格斯在《雾月十八日》第三版序言里说:“法国是这样一个国家,在那里历史上的阶级斗争,比起其他国家来每一次都达到更加彻底的结局。在法国,阶级斗争借以进行、阶级斗争的结果借以表现出来的变换不已的政治形式,表现得最为鲜明。法国在中世纪是封建制度的中心,从文艺复兴时代起是统一的等级君主制的典型国家,它在大革命时期粉碎了封建制度,建立纯粹的资产阶级统治,这种统治所具有的典型性是欧洲任何其他国家所没有的。而奋起向上的无产阶级反对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斗争在这里也以其他各国所没有的尖锐形式表现出来。”(8)


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是法国无产阶级的创举,是“19世纪最伟大的无产阶级运动最伟大的典范”(9)。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它宣告了世界范围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终结,开始了过渡到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历史进程。


20世纪初,法国最终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阶段,法国这个高利贷帝国主义,具有明显的寄生性和腐朽性,它对内加强政治上的反动,对外扩大殖民掠夺。争夺霸权是帝国主义政治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帝国主义列强的争霸,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是协约国的主要国家,它的经济、政治、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俄国二月革命,特别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法国人民的反抗运动蓬勃展开,人民的革命斗争是帝国主义历史时代的主要内容。列宁把1914年作为1789年以来的历史时代第三个时期开始的标志,并认为“这是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动荡和由帝国主义引起的动荡时代”。(10)始于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成为法国现代历史的开端。


自1914年到现在,法国经受了两次世界大战,蒙受过1940年亡国的灭顶之灾。但是,不甘心做亡国奴的法国人民,面对希特勒德国的占领和维希政权的压迫,同仇敌忾,救亡图存,展开声势浩大的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终于以自己的英勇斗争,配合盟国的军事行动,打垮了法西斯德国,赢得了民族的解放。战后的法国,是第二世界的重要国家。她在恢复和发展经济、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加强欧洲国家的安全和联合、发展中法两国的友谊和交往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的努力。当代法国是法国现代史册上的重要一页,应该受到我们的重视和研究。


【注释】


(1)法国领土面积为551208平方公里,为英国面积(244108平方公里)或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面积(248210平方公里)的一倍以上。


(2)巴黎人口为9863600人(1980年),莫斯科8301000人(1982年),伦敦7170000人(1979年)。


(3)法国1980年人口为53963000人。


(4)台维斯:《法国史》,剑桥河畔出版社1919年英文版,第2页。


(5)在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中世纪”概念,原指自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5世纪这一时期。在本书中,我们沿用国内流行的提法;中世纪,相当于封建社会的历史。


(6)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吴模信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7页。伏尔泰的颂赞,是有夸大的,但是,把当时法国说成是衰落、瓦解中的封建社会,也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5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1—602页。


(9)《列宁全集》第13卷,第454页。


(10)《列宁全集》第21卷,第127页。


第一章 史前时期


史前时期,是人类的未成年期,那是漫长的岁月。


非洲的考古发掘告诉我们,人类已经有了300万年以上的历史。在法国的土地上,原始文化最早的遗迹,即人类最初出现的信号,距今约有50万年。公元前1世纪中期罗马征服高卢,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和阶级社会的开始。


史前时期包括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部分铁器时代。石器时代,分旧石器、中石器和新石器等时代。每个时代,有不同的发展阶段,考古学称它为一种文化或文化期。文化期是按照典型性遗物的化石出土地点命名的。世界史上旧石器、中石器的文化期,很多取名于法国地名。可见,法国原始文化遗迹丰富,历史渊源深远。



一、石器时代



1.旧石器早期和中期


距今50万年前人类祖先活动的遗迹,最先在巴黎附近的城镇舍利发现;接着,在法国北部索姆河口的阿布维利发现和舍利同时的文化,考古学上称为阿布维利文化或舍利文化。旧石器早期后一阶段的遗物,在法国北部亚眠附近的圣·阿修尔出土,称为阿修尔文化。它的活动时间,晚于阿布维利文化约30万年。(1)早期旧石期的典型工具,是扁桃形手斧。这是一种经过两面敲击制成的粗陋的石器。它既是敲、砸、切、劈的工具,也是一种投掷的武器。比之阿布维利人,阿修尔人的石斧较平整,斧口较直而锐,斧形较小。阿修尔文化遗址分布较广,遗址中有相当数量巨兽的骨骸,可见狩猎的发展。


早期旧石器人是猿人。阿布维利人,相当于周口店中国猿人。可是,在旧石器早期的法国,没有发现猿人化石。阿布维利遗址,未见用火的痕迹。但这并不说明当时人们不能用火。在阿修尔文化的岩洞中,已经发现燃烧的灰烬。人类在什么时候才能生火,考古学家未有确切的证据,但也不能排除猿人生火的可能性。


具有典型性的旧石器中期的文化,是穆斯特文化。它以法国西南维泽河岸的穆斯特洞穴命名。穆斯特文化期的时间,约为公元前90000年至35000年。(2)穆斯特人的体质结构,属古人或早期智人或尼安德特人(尼人)。(3)法国西南和北部,不仅有尼人的文化遗迹,也多处发现尼人化石。


穆斯特人用敲打、琢削法从石核上取下石片和碎石,又进一步加工成为尖状器和刮削器。尖状器是穿孔、钻穴的工具,也作为装在木棍上的矛头或标枪头,是相当精良的投掷武器。半月形的、扁平的刮削器作切刀和刮削兽皮。此外,还出现了制造工具的新原料——骨,用来制造细小的、锐利的工具。石斧数量较小,加工也较粗糙。看来,这种早期万能工具已被专门化的工具所代替了。


采集植物果实和根,捕捉小动物,是原始人经常的、主要的食物来源,而狩猎、捕鱼在人们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狩猎,一靠工具,二靠人们集体的力量。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是依靠他们的群居生活的。穆斯特文化遗址中发现大量巨大动物的骨骸,正是人们集体围猎的收获。从穆斯特文化开始,在露天,在洞穴,火的证据已到处可见。火的普遍使用,使人们能取暖、照明、抵御野兽和烹食煮鱼。原始人类的生活和进步,同火不能分离。



2.旧石器晚期


旧石器晚期,有三种文化标志它发展的三个阶段:奥瑞纳(始于公元前约30000年)、索鲁特(始于公元前约19000年)和拉·马德林(自公元前约15000年至前10000年左右)。(4)法国旧石器晚期文化,从它开始时起,是克鲁马农人创造的,称为新人或智人(亦称晚期智人)。克鲁马农人,以1868年在法国西南多尔多纳克鲁马农山洞发现的人体化石而得名。在体质上,他们与现代人差异较小,因此,也称为现代人。现代人的化石,分布世界各地。现代世界人种,尽管由于长期居住条件不同,各地居民都有外表上的差别,但他们都起源于现代人。


旧石器晚期的石器,在加工上,经过压制修整,比以前有显著进步。这些石器,主要是比较小的燧石石片,式样多而专门化。除石器外,还有兽骨、禽骨、象牙、鹿角和硬木制作的工具和武器。沉重的石斧有少量被保存下来,多数工具和武器则是刀、矛、切削刮削器和穿刺器。从石、骨器的形状可见,它们很多是安装木柄的复合工具或武器。复合器具已颇流行。骨针的大量发现,说明人们普遍以皮革缝制衣服。对于沿河、沿海活动的人们,捕鱼是生活的重要来源。渔叉和渔钩的发现,标志渔业的发展。标枪的改进和大批兽骨化石的积累更显示人们已以相当规模的集体行动从事围猎。在索鲁特文化遗址中,发现近万件马骨。野马在当时曾广泛分布于西欧原野。(5)


在晚期旧石器两万年左右的时间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有很大的变化。所有各地的克鲁马农人还不可能都过终生定居的生活,但由于狩猎、捕鱼等技术的进步,在生活资料方面,得到相当可靠的保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