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中国史 > 历史非常档案:揭秘历史背后的那些事儿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历史非常档案:揭秘历史背后的那些事儿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历史非常档案:揭秘历史背后的那些事儿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历史非常档案:揭秘历史背后的那些事儿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李昊轩著

出版社:北京竹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09-10-01

书籍编号:30118604

ISBN:978751130056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99571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全书内容:

历史非常档案


揭秘历史背后的那些事儿


李昊轩 著





中国华侨出版社


【序言】


“历史是一种以事实为训的哲学”。历史在发展,人们在不断地改造世界的同时,人类的认知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阅读历史,我们常常会读出几分含混、几分闪烁,也许这正是史家们的难言之隐。而那几分含混和几分闪烁中,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历史真像和历史疑问呢?有哪些史事被误读了呢?


《历史非常档案:揭秘历史背后的那些事儿》就是着眼于这类历史事件的一本书。本书收录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最有研究价值和最被广泛关注的历史事件,内容涉及野史传奇、帝王身世、战争悬案、宫廷政变、神秘宝藏、历史奇案等。作者从文献资料、考古发现、民间传说、学术论证、最新观点等多种角度,全面详细地探讨悬案的来龙去脉,科学严谨地分析其成因,深入解读历史,力争给读者提供有关悬案最权威、最丰富、最全面的信息,用现代眼光揭开历史悬案。阅读此书,您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而且还可以汲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以历史为借鉴,据此推未来。


书中的历史秘闻或轶事对于特定历史的研究者来说,并不陌生。比如,为秦始皇所梦想追求的“不死仙药”竟然是野生猕猴桃、黄河花园口大决堤的策划竟然是德国人、在洋玩意儿众多的年代大清子民唯钟情于鸦片的原因、独得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最终没有称后、秦始皇或许并不是兵马俑的真正主人等等。


本书主要以人物为线索,向读者描绘出一副丰富生动的古代人物长卷,这些已经远离我们的生活,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古人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婚姻,他们异于常人的癖好,都通过本书生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用黑色的眼睛,去发现彩色的历史;用轻松的方式,去讲述严肃的话题。本书以大众为阅读对象,所辑录的文章正说历史,注重通俗化与可读性,拒绝枯燥。将知识性、考证性、故事性、趣味性作为遴选文章的取向。阅读此书,跟随着作者的调查、考证和探索,透过那些历史事件知情者、亲历者的回忆,您犹如穿越时光隧道,走进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度,新奇、惊异,获得新知的刺激感不断产生,您好像感触到了历史那曾经跳动的脉搏和呼吸……


本书不同于一般的历史书籍,虽内容都是边角史料,但足以颠覆你的历史观。许多内容乍看似曾相识,但自己阅读又有意外收获。可“看”、可“用”、可“藏”,雅俗共赏,既可作为大众了解世界历史的普及读本,又可以作为大中学生的课外书籍,还可以成为专业人士进行教学研究的参考。


本书中的精彩故事,扇面般展开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形象地描画出中国历史进程的轮廓。此外,本文动感现代的文笔、别出心裁的结构、突破陈规的解读和枝繁叶茂的细节,更增加了阅读的魅力。


这是一本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大众历史文化读物。本书通过发掘历史碎片,正解历史故事,解密历史档案,再现历史现场,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作品以通俗但饶有趣味的语言讲述了很多教科书中见不到的东西,让人耳目一新,或许得到一些有趣的启示。总之,作为一本历史普及读物,无论对中国历史知识的普及还是弘扬爱国主义,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编者


2009.09.01


壹 非常秘密


秦始皇的“不死药”竟是野生猕猴桃 \\ 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竟因一个弥天大谎 \\ 赵高三年搞垮大秦帝国的内幕 \\ 祸国殃民:荒唐皇帝汉灵帝如何亡国 \\ 忽必烈东征日本为何失败 \\ 明教与明朝是什么关系?大明国号之谜 \\ 史上和绅死得最谈定 \\ 缘何咸丰在位时慈禧斗不过慈安\\ 李鸿章挨一枪换得白银1亿两 \\ 袁世凯为称帝在新华门修厕所 \\黄河花园口大决堤原是德国人策划的 \\ 沉重打击中国领先地位的七次历史事件


秦始皇的“不死药”竟是野生猕猴桃


徐福渡海为秦始皇寻找不死药的传说,由来已久。日本方面有研究说,不死药名叫“千岁”,就出产在地处濑户内海的祝岛,更令人惊讶的是,今天它正在进行人工种植。


在中国和日本流传着一个同样的故事,那就是徐福为秦始皇求不死药而东渡的传奇。


徐福,在中国古籍中,是一个头脑聪明、胆大心细的骗子,因为当过“方士”,大概还是个早期化学家。秦始皇完成了他一统天下和建造长城的伟业,便开始憧憬不老不死的神奇。于是,徐福在公元前219年来到秦王的宫廷,声称《山海经》上面记载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就在东方海中。他愿意为秦王去那里取来不死之药。第一次东渡徐福并没有带回长生之药。他告诉始皇,东方的确有神药,但是神仙要三千童男童女,各种人间礼物,同时,海上航行有鲸鱼拦路,他要强弓劲弩射退大鱼。秦始皇全盘答应条件,助他再次东渡。结果,徐福一去不复返,在东方“平原广泽之地”自立为王,再也不回来复命了。根据考证,徐福并非传说人物。1982年,更考证出他的故乡正是今天江苏省连云港郊外的徐阜村。


看到这里,不禁令人生疑,秦始皇何许人也?荆轲那样的职业刺客都死在他的手里,怎么会上徐福的大当?除非……除非他能让秦始皇相信东方真的有仙山,仙山上真的有不死药?


传说中的仙岛,倒并不全是虚妄,仙没有,岛是有的。按照日本的记载,徐福所说的就是日本的本州岛、四国、九州岛三岛。日本的文字史料中,对徐福的记载含糊不清。这也不能责怪日本人,因为徐福登陆的时代,日本还没有可靠的文字记载呢!但是按照部分日本史学界人士的观点,徐福,就是日本古代著名君主——神武天皇,他登陆日本的地点,便在日本的关西平原。“神武东征”横扫日本的传说就是基于徐福登陆日本,南征北战的事迹。


日本人的思维比较独特,因此他们在考证徐福问题的时候,想法也一样富有个性。他们通过分析古代墓葬遗骨证明,徐福东渡时期,日本关西近畿地区的居民平均身高骤然升高了5厘米,由此推断,这很可能是徐福和他的部属登陆后造成的局部人种改良。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日本科学家发现日本人的基因里,有1%来自中国云南地区,而日语训读发音(土语发音)也和云南纳西族的语音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是怎么回事呢?从徐福东渡,或许可以找到答案。根据中国方面的史籍记载,徐福要求的三千童男童女,秦始皇也没法一下子凑齐,这个时候,秦军刚巧征服了西南夷,于是秦始皇就下令这些被征服的部族提供所需要的童男童女。西南夷,就是现代云南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因此,如果这些西南夷的后代借徐福东渡融入日本人种,带给日本人1%的云南基因便有据可循了。


在日本,有徐福传说的地方至少有20处,北到富士山所在的静冈,南到九州岛的熊野、鹿儿岛以及关西地区,它们都涉及两个主题:蓬莱和不死药。


秦始皇从来不是一个愚蠢的人,若徐福全靠造谣生事,怎能骗得了这位精明过人的千古一帝?那可是统一六国的一代枭雄啊!就算是求药心切,徐福第一次的失败,难道不会引起他的怀疑?而徐福也很奇怪,如果他从来没有到过日本,他怎么知道一直往东航行就可以到达日本?而且依靠几千人加强弓劲弩的高技术兵器就可以征服这个国家?他显然对日本有一定的了解。


假如日本真的一直是传说中的仙药产地,而且徐福善于花言巧语鼓吹一番,骗取秦始皇信任,再得到所需要的人员和装备,就比较符合逻辑了。否则,在生土上种花,要想让秦始皇拿出血本来,只怕更大的可能是忽悠掉自己的脑袋。


问题在于,古代日本真的有“不死药”存在吗?幸运的是,人们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日本“徐福会”理事重村定夫先生的一篇文章,他认为,这种神奇的不死药,不但存在,而且就出产在他的故乡祝岛,更令人惊讶的是,今天它依然留下了孑遗。


祝岛,地处濑户内海,在九州岛、本州岛、四国三岛环绕之间,人烟稀少。自古以来就流传,在它的深谷腹地有一种神奇的植物果实,俗名“窠窠”,日本古书中名为“千岁”,大小如核桃,汁浓,味甘。据说食用可保千年不死,即使闻一闻也可以增寿3年3个月。


19世纪末,日本植物学家牧野富太郎曾经慕名前往,经过艰苦工作,采到了“千岁”的标本,并欣喜若狂地给友人写信:“这是我最弥足珍贵的发现,它的价值无法形容。”在祝岛民间,还有用这种植物的枝条制作手杖的习惯,称为蓬莱杖。


如果“千岁”的传说曾经在当年传入中土,徐福家住东海之滨,听到它应该不是很奇怪的事情。这样的传说,加以附会,通过其他途径传入秦始皇耳朵里并非不可能,那么此时徐福就会极有说服力了。甚至,祝岛的人至今相信徐福曾经光顾过他们的岛屿,因为在海湾的岩石上,留有一副石刻的棋盘,当地人讲,就是徐福所留。


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提出一个假说,那就是当年徐福为秦始皇寻找的不死药,很可能就是出产在祝岛的神奇之果——“千岁”——它还有个中国名字,叫“野生猕猴桃”。


鉴于秦始皇的老家,陕西秦岭一带就是野生猕猴桃的产地之一,这东西只怕皇上经常用它来开胃,……难怪徐福找到了“长生不死药”,也不敢归国了。


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竟因一个弥天大谎


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它盘踞在重峦叠嶂之间,蜿蜒在沙漠之上,气势磅礴,坚固雄伟,被视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曾有权威人士做过统计,修筑长城所用的砖石,如果用来修建一道厚1米、高5米的长墙,这道长墙足以环绕地球一周;而如果用来铺筑宽5米、厚35厘米的马路,则可以环绕地球三周以上。但今天的人们在感叹其浩大伟岸的同时,不知还有多少人能够体味出其背后的辛酸。修筑长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平民百姓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两千多年前修筑长城的起因听起来颇为荒唐。


“亡秦者胡也”,万里长城因一句谎言而修。


一提到万里长城,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秦始皇。尽管秦始皇不是历史上修筑长城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但在人们的印象里,长城与秦始皇有着不解的渊源,提到长城就不能不说秦始皇。


秦始皇是一个有着强烈危机感和忧患感的帝王。当上皇帝之后,他并没有因一统天下的成就而陶醉,相反却一直忧心忡忡。大秦帝国是在暴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农民起义从未间断。如何谋求大秦帝国的长治久安,是他的心愿也是他的心病,这件事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他。


大秦帝国在将新政推向全国的过程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为了获得民众对大秦帝国的认可,安定天下民心,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大业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开始不断地巡幸天下。他巡游的地点先是选择在秦国境内,试行一年之后,逐步推广到秦国以外的领地。始皇二十八年,他从咸阳出发,经齐地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到达海边,又转经江苏、湖南、浙江、湖北返回咸阳,其行程几乎遍及整个中国。即便是在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他的旅程仍然漫长得令人生畏。


巡幸天下使得秦始皇的思想意识受到很大冲击,思维方式也受到很大影响。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处于西部边陲,论武力它可以雄霸天下,但若论发达程度,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与齐国等中原核心地带相比都有着不小的差距。巡幸之旅虽然辛苦却也令秦始皇大开眼界,一种流行于齐地的方术吸引了他,使他对求仙问道以及寻求长生不老之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方术带有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这可能有助于排解他身心的巨大压力。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位名为卢生的方士逐渐成为秦始皇的宠臣,他就是那位编造谎言引动秦始皇修建长城的主角。卢生原本燕人,虽然仅为一个方士,但对秦始皇的施政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说到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历史学家都绕不开两件事,一是修长城,二是坑儒,这两桩事的始作俑者都是卢生。


按理说,当时正值壮年的秦始皇不应该对生死问题有那么紧迫的危机感,但长生不老似乎与长治久安有着天然的关系。为了寻求不死药,秦始皇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财力物力,求仙、封禅无所不用其极,最为典型的是派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到东海求仙,规模之大史无前例,但却一去杳无音信。


秦始皇寄予厚望的方术之道没有收到任何效果,他所面临的现实威胁反而越来越大。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他在东巡的过程中遇刺,虽然幸免于难,但受到的打击非同小可。不过两年,他在咸阳微服巡行,又一次受到袭击。这一次的打击更甚前次,当年遇刺尚在秦地之外,这一次危险发生在首都咸阳。连京城的安全也成了问题,他内心的无奈与恐慌可想而知。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他急于想找出威胁秦帝国的准确原因和有关自身安危的确切答案。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他派卢生去求仙人指点未来的发展方向。卢生此去没有任何收获,回来后,他对秦始皇大肆歌功颂德,吹拍溜须,言辞间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对人们的阿谀奉承,秦始皇已听了很多年。他需要的不是这些,他强烈渴望的是对巩固政权真正有益的东西。于是他再派卢生入海寻求仙人指点,总是无功而返的方士这次带回了一本《录图书》,这本谶书上记录着一个惊天秘密:“亡秦者胡也”。


一直渴望对手的秦始皇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打击的目标,他内心的焦躁与不安便要迅速释放。卢生一句搪塞责任的话引发了中国一场空前的战略大震荡。秦始皇立刻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征匈奴,把匈奴逐出河套赶到阴山以北。秦始皇仍然不放心,为了防患于未然,又不惜血本,征用七十万劳工,历时多年,起临洮(今甘肃岷县)止辽东,绵延万里大规模修筑长城,以绝胡人亡秦之患。


胡人究竟有什么样的威胁,使得秦始皇如此兴师动众?


卢生所传“亡秦者胡也”中的“胡”为何人?他们对秦帝国的威胁究竟何在?秦始皇为何要下此血本豪赌明天?


秦时指的胡人,就是以后的匈奴。追溯历史渊源,匈奴原本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就秦国而言,其早期的建国史堪称一部与胡人的斗争史,中间既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秦昭襄王时,胡人威胁到秦国的北部边境,秦国出于东进的考虑,对胡人采取了筑城防守的策略。


战国中后期,胡人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他们飘忽不定的作战方式令中原国家头疼不已。赵武灵王以胡服骑射革新武装,在与胡人的斗争中大获全胜。


秦始皇统一全国时,匈奴人逐渐由一盘散沙汇合成一个较为统一的国家,实力又有所增强。匈奴首领称为“撑犁孤涂单于”,“撑犁孤涂”是天子的意思,“单于”是广大的意思,中原人习惯上将他们简称为单于。


当时双方边境相对稳定,秦军与匈奴间没有大规模的冲突。这一方面是因为秦军善战,匈奴人不敢轻易挑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匈奴所处的形势险恶,他们西临大月氏,东接东胡,南面强秦,三面都有强敌存在,匈奴不敢轻举妄动。


按照当时的情势判断,如果秦帝国不主动挑起事端,匈奴是绝不敢轻易南下的。秦始皇是个有雄略的帝王,他早有征伐匈奴之心。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也就是秦国刚刚完成统一,秦始皇就有意趁热打铁,一举收服匈奴。


他在庙堂之上召集群臣廷议此事,受到丞相李斯的强烈反对。李斯认为与匈奴交战有弊而无利,他分析双方的情势之后,给出了不可攻击匈奴的几条理由:


第一,匈奴居无定所,很难将其制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城池居住,也没有财富需要保护,根本不怕攻击。


第二,攻击匈奴,大秦将处于两难境地。如果派轻骑兵速战速决,粮草供应问题很难解决;而如果派辎重大兵压境,则部队的机动灵活程度受损,很可能追击不上匈奴。


第三,即便取胜匈奴,结果也是无利可图。匈奴地处蛮荒,经济文化非常落后,对秦国的发展壮大没有多少效益。另一方面,俘获的匈奴民众也不好驾驭,弄不好还是安全隐患。但若将他们杀掉,那更不是天下苍生和陛下所愿意看到的事。


李斯得出的结论是,劳师远征匈奴只会消耗朝廷的力量而没有实际收益,不利于秦国的长远发展。


应该说李斯的分析相当有见地,日后形势的发展也与他的分析有许多吻合之处。李斯是秦始皇最为倚重的大臣,他的观点在秦始皇那里有相当分量。再加上中原刚刚统一,百废待兴,稳定中原局势显然比贸然进攻北方更为妥当,秦始皇只好将北击匈奴的打算搁置下来。


一晃6年过去了,中原的稳定并没有如期望中的那样取得很大的进展,秦始皇感受的威胁反而越来越大。这种威胁常常是莫名的,因为不知秦国的未来如何,因为无处发泄内心的恐慌,秦始皇非常焦躁不安。


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当燕人卢生向他献上“亡秦者胡也”的图谶时,秦始皇的情绪为之一振,他觉得大展身手的时机到了,消除大秦帝国隐患的时机来了。在他看来,如果不立即北击匈奴,秦帝国很可能会亡于日益壮大的胡人之手。他委派能征善战的大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精兵强将向匈奴发起了强悍的冲击,一举收复了河南与榆中地区,第二年又收复高阙,直抵阴山及河套地区。匈奴受到沉重打击,他们不仅抵不过蒙恬的攻击,还担心东西两翼受到袭击,最后干脆逃往大漠北方去了。


秦军对匈奴此战,表面上看应该是大获全胜,但正如李斯当年所指出的那样,胡人居无定所,没有不能放弃的地盘,他们随时可以迁移,秦军的胜利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可言,反而为自身平添了不少麻烦。


匈奴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战法令秦军非常头疼,为了防止他们的侵扰,秦始皇决定修筑长城。一马平川的地方适合匈奴人骑射行动,修筑城池限制他们的特长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


修城御敌并不是秦始皇的首创,早在公元前7世纪前后,各诸侯为了抵御对方的进攻,就开始在自己的领地上修筑高大的城墙,这些城墙被称之为长城。公元前4世纪前后,燕、赵、秦等国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也相继修建长城。


修筑长城御敌是古已有之的办法,并不是什么创举,但却被秦始皇发挥到极致,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秦代以后,没有修过长城的朝代寥寥无几。


秦始皇不仅把赵、秦、燕、韩等国的旧有长城连成一线,又增筑扩充了许多部分,形成了长达12000华里的万里长城。秦始皇不仅筑长城,还修建了直道。他的想法是,长城可以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保证秦不为“胡”所灭。而直道的修成,可以使秦国的骑兵在三天三夜之内直抵阴山,给“胡人”以致命一击。


在今天看来,长城是一项了不起的奇迹,但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秦代,修筑长城对黎民苍生来说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秦始皇修筑长城为秦帝国的最终灭亡埋下了祸根。


长城功过万古评说,秦究竟因何而亡?


秦始皇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转入封建社会的第一位皇帝,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而他所倾力打造的长城也是争议不断。关于长城的功过,或褒或贬,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孙中山先生对万里长城评价很高,他在《建国方略》中指出,秦始皇这个人虽然不怎么样,但修筑长城的功劳堪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如果没有长城捍卫中原,中国可能等不到宋、明,在楚汉时代就已亡于北狄了,更谈不上汉唐时代的兴盛。他继而把汉民族同化蒙古、满族的功劳也归到了长城名下,因为长城的存在使得中华民族的同化力得以壮大巩固,才能够“虽一亡于蒙古,而蒙古为我所同化;再亡于满洲,而满洲亦为我所同化”。


孙中山先生虽然对长城青睐有加,但一些有见地的史学家对此却并不苟同。他们敏锐地指出,秦帝国看似解决了北患,但战场上的胜利只是暂时的,秦始皇终其一生,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匈奴问题,游牧民族虽然一时被震慑却绝对没有屈服,“灭秦者胡”是他内心挥之不去的痛。长城的防御作用也非常有限,汉唐之所以兴盛不是因为长城,而是其开放的文化与国力的强大。大明是修建长城最下工夫的朝代,然而终免不了被外族所灭的命运。


长城从来就没能挡住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明朝兵部尚书刘焘对此的感受非常深切。他说修建长城是自古以来没有办法的办法,修长城抵御外患是一个怪圈,几乎达到了恶性循环的程度。修长城下的工夫越大,人们对外敌入侵的担心就越强烈,国家的钱财耗费也就越多,部队的战斗力反而更弱。国家没有哪一年不为修长城耗费巨资,但长城的功效与价值却并不能体现出来。长城成了消极防御的代名词,因为防线过于漫长,僵化消极的城墙很难抵得住敌人的突然来袭,其弱点显而易见。


清朝入关以后,决定不再修筑长城。康熙时,边防总兵蔡元向朝廷报告说长城有许多部分倒塌,要求进行补修。康熙很不以为然,他说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历代经常修缮,但从来都没有因此而免除边患。明末清太祖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不在修城而在修民。他指出:“民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


秦始皇死后,其子胡亥设计害死了长子扶苏夺得帝位,称为二世皇帝。二世胡亥继位,横征暴敛,变本加厉,终于引发农民起义。大秦帝国最终亡在二世胡亥手中,这使得人们又想起了那句“亡秦者胡也”的预言。汉朝大儒郑玄曾对“亡秦者胡”加过注解,称这里的“胡”指的不是“胡人”而是“胡亥”。这种事后诸葛般的解释,我们权且一笑听之。但笑过之后不免疑惑,大秦帝国究竟因何而亡?是谁灭亡了大秦帝国?


赵高三年搞垮大秦帝国的内幕


秦始皇病重,不能处理祭山川之事。于是,他派出了内政大臣蒙毅代替自己来行使此事。直到他死,蒙毅也没有回来。这是为什么呢?蒙毅本是大将蒙恬的弟弟,蒙恬为将军主攻伐,蒙毅为上卿主内政,位在李斯之上。秦始皇巡游,蒙毅始终跟随。可就在最后一次,他居然被秦始皇外派。这只是个偶然事件,但却使赵高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假设,如果蒙毅不走,接受遗诏的肯定是赵高、李斯与蒙毅。且不说蒙毅的政治觉悟,赵高想要谋害他的哥哥蒙恬,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答应的。


据此看来,秦始皇的遗诏本可以明示天下,而今天,我们只能假想这种光明了。假设蒙毅不离开秦始皇,假设扶苏不死,假设蒙恬不放兵权,秦帝国的历史必将改写。


但是,这道第一个皇帝的第一份遗诏居然走进了黑暗,随之而来的是帝国的黑暗,并以雷霆之势冲向灭亡。


赵高登上秦帝国的舞台后,先是哄骗胡亥脱离朝政,疏远朝臣。他对胡亥说:“天子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不能常见人面。群臣不能见到您的面,是为神秘,天子就是神秘的代名词,所以称为‘朕’。”


胡亥就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赵高独揽了朝中大权,朝臣怨声载道,然而无论如何都见不到神秘的胡亥。


接着,他又怂恿胡亥肆意纵乐,把秦始皇时的严刑苛法更推进一步。于是,法令诛罚日益严酷,群臣人人自危,文官想要逃跑,武将想要造反。


最后,他将秦室的宗亲全部剪除,他对胡亥说,“沙丘之谋,诸公子和大臣都很怀疑,而诸公子都是您的兄长,大臣们又都是先帝时的臣子,您刚刚坐江山,还没有稳当,我很担心他们会搞鬼。”


胡亥惊讶,赵高立即让他安心:“全交由我处置。”


于是,赵高将秦始皇的12个公子和10个公主全部处死,秦始皇辛苦撒下的种子还没有长成大树,就被赵高一一砍断。想必秦始皇在地下肯定是咬牙切齿、怒目圆睁的。


在各地农民起义烽火连天时,帝国最伟大的将军纷纷被赵高弄死,蒙恬、章邯等,这些本可以暂时挽救帝国的优秀军人都死在了赵高与胡亥的手里。由此,秦朝的中枢系统被破坏殆尽,等待秦朝的只有灭亡。


为了验证自己的努力,赵高玩起了指鹿为马的把戏,对其中敢指鹿为鹿的大臣一一打击,于是,群臣都对他恐惧不已,到了这种地步,胡亥也只能身不由己了。


秦始皇经营30多年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统一的江山,还有足以维持一个帝国的文臣武将,而赵高只用了3年时间就将这一切破坏掉。一个没有了臣子的帝国,已经不能称为帝国,支撑帝国的柱子早被赵高抽走了。


秦始皇死后才1年,帝国就烽火连天了。一方面是这些被压迫了很久的百姓武装从外部攻击这个帝国;另一方面赵高从内部挖掘这个帝国的地基,二者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赵高在帝国的内部,不容易被清除;可百姓在外部,却能有效地预防他们“犯上”。秦始皇死后,帝国虽然危机四伏,但当时的情势也并非完全不可挽救。每一新任皇帝都会给百姓带来希望,新主继位,有着良好的政治的客观条件,只要统治政策略作调整,省刑轻徭,社会危机就会大大减缓。


让人可惜的是,我们那位二世皇帝胡亥像是很怕自己的皇位传给三世一样,他选择了肆意纵乐,在赵高的操纵下,他领着帝国迅速地走向深渊。


秦朝是一个特别让人感到奇怪的朝代。历来略有历史知识的人都对它的迅速强盛与迅速衰败震惊不已。就像是一只从森林里冲出来的威风凛凛的老虎,人们还没来得及欣赏它的雄伟风姿,老虎就突然倒地死掉了。事实上,秦朝的灭亡并非是短时间的事。这样一个大帝国即使有胡亥那样的人来折腾,凭借惯性,它也能走得更远。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后,一直激战了两年,秦帝国才宣告灭亡。


有人说,它的灭亡是因为仁义不施;也有人说是因为它的军队的主力在南方,北方的造反大军才能屡屡得胜;还有人说,它的灭亡只不过是因为赵高和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


帝国未来的光明与黑暗只在一线间,可它是如何走向黑暗的?


关键是什么?


无疑,秦始皇是中华民族的伟人,至少是帝制时代的伟大人物之一。


第一,他结束了战乱纷争的历史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集权的大一统帝国。第二,秦王朝的政治体制,实际上奠定了两千年来中国封建政治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留下的遗嘱并没有错,秦帝国以法立国,以法治国,走到他要死的那步时,已经举步维艰。秦始皇在最后的时刻,或许悟透了这一点。即使他没有悟透这一点,他把江山传给扶苏,无论在当时还是后来,都是无可指摘的。秦朝疆域关键就在,这道遗诏能否顺利地实现他的想法和价值。


他当时肯定没有想到赵高会篡改遗诏,而赵高之所以敢篡改遗诏,贪欲之心是一个因素,最重要的原因是秦始皇对扶苏的态度。尤为关键的是,赵高太了解秦始皇与扶苏的一切。


对赵高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