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中国史 > 99%的人都不知道的历史常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99%的人都不知道的历史常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99%的人都不知道的历史常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99%的人都不知道的历史常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章学城著

出版社:北京紫云文心图书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2-08-01

书籍编号:30122182

ISBN:978751042890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51282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全书内容:

99%的人都不知道的历史常识


历史绝不八卦,历史绝没有半点绯闻!


章学城 著


新世界出版社

前言 大忙人看这里——刚出炉的历史常识大补药


也许你是一名保险推销员,络绎不绝的客户让你应接不暇;也许你是一名律师,千奇百怪的官司让你头疼不已;也许你是一名记者,每时每刻的报道让你分身乏术;也许你是上市公司的高管,东奔西走让你身心疲惫……不管怎样,在这样一个高效运转的社会中,你有一个让自己无奈的头衔——大忙人。


作为大忙人的你,是否经常感到自己对历史知识知之甚少呢?当《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军队打着“蜀”字大旗与魏军对垒的时候,你是否觉得不妥呢?当《汉武大帝》中频繁出现“贵妃”这个词的时候,你是否会有疑问呢?当《康熙王朝》中佟妃称董鄂妃为“汉女”的时候,你是否听出了漏洞?当《神探狄仁杰》中契丹人与唐军在“贺兰山”鏖战的时候,你是否看出了错误呢?说千道万,不怪导演犯错,都是历史常识没有普及惹的祸。


二十几岁,简单的历史常识要懂一些,如果不懂,可能会无法在师长、领导面前侃侃而谈;三十几岁,一般的历史常识要懂一些,如果不懂,可能无法在客户、同僚面前从容应答;四十几岁,复杂的历史常识要懂一些,如果不懂,可能无法在下属、子女面前授之以理;五十几岁,深奥的历史常识要懂一些,如果不懂,可能无法在老友、旧识面前畅谈古今。历史常识——一个平时被大家所忽略的东西,真到用时,“大忙人”们方恨少矣。


曾记否,某些偶像派明星在回答历史常识的提问时,答案让人啼笑皆非,那不仅仅是娱乐大众,也是偶像们文化素养的体现。曾记否,有些著名企业家在做客专访时,对最基本的历史常识一无所知,那不仅仅是个人学识的漏洞,也是某些企业家内涵的真实写照。曾记否,有些政府官员在发表演讲时,字里行间不时犯一些低级的历史常识错误,那不仅仅是官员历史水平的体现,也是某些公务人员知识文化的现状。如何才能避免这些让人尴尬的局面呢?现在开始,补一点历史常识吧!


历史常识中最贴近生活的无非是“饮食起居”,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你了解其中多少历史呢?饮料、食品,古来有之,中国更是美食大国,千百年来积淀下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一部无限耐读的书,其中小到米饭、馒头,大到满汉全席,无所不包,无所不纳。就以日常生活为例,早晨起来时常为人们所食用的油条,究竟所源何处?大街小巷上可以买到的臭豆腐又是何人所为?中秋佳节赏月时手中的月饼有何典故?这些食品背后的故事,还要你自己从书中寻找。


居者,房屋、城市也。天天行走在马路之上,居住在高楼之中,你可知道你现在所居的城市在三百年前是什么样的?你可知道秦朝的人是怎么绿化城市的?你可知道唐朝的人是如何排泄污水的?这些历史常识看似无用,可真到需要你脱口而出时,你才不知所措,是否晚矣?


现代人非常注重健康,讲究养生,医疗条件也发达了,理论上现代人的寿命延长至古代人的两倍左右。在古代,人们难道就不锻炼身体了吗?古人生了病怎么办,难道是空坐等死吗?当然不是。足球源于中国,马球源于中国,这些体育运动的背后,有着我国先民精彩纷呈的故事。五禽戏、捉迷藏皆自古有之,可见古人并不迂腐,反而经常掀起保健、娱乐热潮。反观当代伪科学、假养生的出现,让我们这些自诩现代文明的人情何以堪?


汉字流传数千年,生生不息,一般人固然都会书写,可是问其典故缘由,又有几个人能对答如流?仓颉造字虽然造福万民,可是自己却因过度劳累而死;李斯统一秦朝文字虽然功在千秋,可是自己却因谗言而不得善终;宋朝秦桧虽然创造了至今仍广泛应用的宋体字,可是秦桧本人却不失为一个很“成功”的反面人物。这些人与字的故事,展现给你的不仅仅是文字的魅力,更是一种古典人文的魅力,自诩受过高等教育的“读书人”如果不知道这些典故,岂不贻笑大方?


民生民计是我们时常关注的话题,无论是于公还是于私,这个话题每时每刻都在围绕着我们。所谓民生民计,最根本的还是经济,现在经济高速发展,可是古代经济也有其独到之处。从铜钱到纸币的转化,从下品职业到豪门大家的转身,这些变化浸透了古人的血与泪。万里长城,起于砖土,没有古代经济的发展,何来现代经济的腾飞?所以说,了解古代经济的发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在经济的内涵。若是让你穿越回古代,你可否知道铜钱如何花销?可否知道货物怎么交易?可否知道银两存于何处?如若能有所了解,岂不是一件妙事?


相信很多人对古代军事非常感兴趣,也许不少人是冷兵器收藏者,那么古代军事中有哪些事件能让你为之赞叹呢?人类缘何而战?史上有记录的第一次战争是哪场战役?又是谁撰写了让老外都大加追捧的兵家圣典?也许你对这些都略知一二,可是深究起来,其中的细节则不一定清楚明了。在你印象中,吕布、项羽、岳飞是否就是古代最勇猛的将军了呢?历史上那些“非主流”猛将你又知道多少?冉闵独闯14万大军而取上将首级可是吕布所能比拟?刘战甲全重600多斤而在战场上横冲直撞,试问项羽一定比他力气更大吗?典韦连战吕布、张辽、高顺三将,三国之中,恐怕无人出其右,若不是典君陨落得太早,恐怕也无关张赵马黄之威名了吧。如果你是一个古代军事迷,这其中的历史常识你就不得不了解一下了。


很多人对古代的典章制度一知半解,我们仅凭这一知半解,也能在电视剧或者电影中找出很多历史错误。从古代官场到宫廷规矩,从政治游戏到后宫争宠,这其中的门道可谓多不胜数。在我们一般人看来,当官的丢了官印就是死罪,可是古人偏偏不着急,这究竟是为何?我们总认为作为朝廷京官日子一定过得很舒坦,哪里有人知道,京官都想外调,只因为一纸筹集经费的官文。总之,话里话外话官场,有理有据有制度,古代的典章制度纷繁复杂,真可称得上蔚为大观了。


历史留给我们无数宝藏,只是平时工作太忙,无暇开采,本书为你画出了一幅清晰的藏宝图,让你在百忙之中轻松找到那些尘封已久的珍宝。无论是丰富个人学识,还是应付业务需要,这都是一个补充历史常识的绝佳机会。


闲话莫说,开卷有益。

第一章 以食为天——古色古香的玉盘珍肴


1.从伏羲和烧烤说起


(古代的BBQ)


现如今,BBQ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的代名词。BBQ是barbecue的缩写,即“烧烤大会”的意思。走在路上,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烧烤,如韩国料理、BBQ烤肉店等等。平时约上两三好友,围桌而坐,几瓶冰凉的啤酒,边喝边聊,边吃边烤。上班时的不快便会被火炭烘烤得无影无踪!烧烤时散发出的诱人四溢的清香,再加上肉在铁板上发出的“咝咝”声,无不让“好吃者”垂涎欲滴。


烧烤这种烹饪方法在世界上已经流传很久了。古时并不像现代这样用锅、用灶,而是直接放到火上烧制出美味的佳肴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自从人们掌握用火的方法之后,烧烤就一直伴随着人们的饮食。在我国,烧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伏羲时代。


说到北京的饮食,那就不能不提“北京烤鸭”。稳坐北京饮食龙头老大的“北京烤鸭”其实是起始于明朝的南京城。嘉靖年间,北京出现了第一家专业的烤鸭店,其名为“金陵老便宜坊”。同治三年,现如今的全聚德烤鸭店正式诞生了。同时代的鸿宾楼和翠华楼的鸭子也都不错,皮脆里嫩,油而不腻。


新疆羊肉串可算得上是地地道道的烧烤。在北京,早在蒙古人入主中原的时候,便把具有浓厚草原气息的“烤肉”带到了北京。而清康熙年间,北京的街头就已经出现了推着烧烤车的小贩。到了咸丰时,北京人熟知的烤肉店——“烧肉宛”,在宣武门大街正式营业。同治时,北京什刹海出现了专卖烤肉的食摊,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烤肉季”。


蒙古烤肉以羊肉为主。而取肉的部位一般都是肉质鲜嫩,特别是肥瘦相当的“上脑”“大小三岔”“瓜条”等处,这样烤出来的肉才会不膻不腻。


韩国的烤肉则以“萨拉伯尔”为代表。在韩式烧烤中,一直以牛肉为上品,先用料酒、酱油、红糖、蒜泥等调味品腌制,在烤熟后拿薄荷叶包住,再配上多种韩式特制的泡菜,那种特有的香味,吸引着为美味而来的顾客。


现如今,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烧烤店,烧烤种类和方式也层出不穷,例如在肉类烧烤中,有烤羊肉、烤牛肉、烤鸡肉等,仅烤鸡肉就有鸡肉串、烤鸡翅、烤鸡腿、烤鸡心等,甚至连鸡皮都能烤。


每一种烧烤都蕴含着各地的饮食习惯和文化。我国的烧烤虽然不能算是一种舶来品,但其中蕴含的时尚因素却是由异国带来的。随着韩国烤肉陆续进入中国市场,逐渐地改变着我国烧烤文化,使得我国带有粗犷性的烧烤披上了典雅的外衣。这更让崇尚优雅的白领们对其爱不释手。


2.“吃豆腐”趣话


(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豆腐是人们平时经常食用的物美价廉的食品。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营养价值非常高,从古至今,它一直为国人所喜爱。


相传,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已经发明了用大豆制作豆腐的方法。经一些史学家的考证和揣测,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利用大豆制作豆腐的方法。北宋大诗人苏轼曾作有“煮豆为乳脂为酥”等关于豆腐的诗句。


人们为什么不直接食用大豆,而是把大豆制作成豆腐呢?


我们都知道,维持我们生命的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体内各种细胞的基本材料和新陈代谢,都离不开蛋白质。


食物中的鱼、肉、蛋等动物性蛋白质属于完全蛋白质,是营养丰富的食品。在植物性食品中,大部分含蛋白质较高,但其并不是完全蛋白质。唯独大豆,不但蛋白质含量特别高,而且还是完全蛋白质。大豆中的蛋白质含量几乎是鱼、肉所含蛋白质的两倍,所以,大豆在民间又有“素牛肉”之称。


大豆中所含的蛋白质虽然量多质优,但是不足之处在于较难被人体消化吸收,只有把大豆加工为豆腐或其他豆制品时,大豆中所含的蛋白质才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古人无意间触碰了我们现代人的科学成果,发明了制作豆腐的方法,使之成为一种大众食品,促进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古人研究出的制作豆腐的方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加工植物蛋白质的重大突破,是我国饮食界的一项重大发明。


古人探索制作豆腐的方法其实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人们首先要把大豆用水浸胀后,磨成豆浆,之后把豆浆放到锅中煮熟。但是豆浆并不能马上成为块状的豆腐,人们还必须往豆浆中加入适量的盐卤或石膏。这样,豆浆就会慢慢地凝结成豆腐花或豆腐脑,最后用布兜着放在木架上,把豆腐花中的水滤去一部分,这样,既新鲜美味,又营养丰富的豆腐就做成了。


通过这样复杂的工序,“素牛肉”中所含的蛋白质被“撕得粉碎”,从而更易于人体吸收了。


古人将豆浆制作成豆腐的过程,从化学上讲,其实就是将胶体溶液变成胶冻溶液的过程。这种技术在如今的很多方面都有所应用。例如,在橡胶工业中,工人从橡胶树上采下白色胶汁,也就是橡胶的胶体溶液,然后在这种胶汁中加入适量的醋酸,胶乳就会慢慢地凝聚成胶片,最后送到加工厂制作出各种橡胶制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在一千多年前所发明的制作豆腐的方法,与现代工业中所运用的技术已经十分相似。


3.番茄的滋味


(古代从异国传入的“异”味)


据说秘鲁和墨西哥是番茄的老家,以前人们认为番茄只是一种生长在森林里的野生有毒的果子,常把它称为“狼桃”。当地有个古老的传说,森林中的狼桃有巨毒,如果有人吃了狼桃的话,那么这个人就会全身起疙瘩长瘤子。尽管它成熟时鲜红欲滴,在绿叶的衬托下,十分诱人。但正如娇艳优美的蘑菇有剧毒一样,人们对它敬而远之,没有人敢去当“傻瓜”吃上一口,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观赏植物。


据记载,当时有位来自英国俄罗达拉里的公爵去南美洲游历,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了番茄,第一眼就被它光鲜亮丽的颜色深深吸引,于是公爵就把这个光艳照人的番茄带回了英国,作为稀世珍品献给了他的情人伊丽莎白女王,用来表示他对爱情的忠贞。自此,番茄便被套上了“爱情果”的美名。人们常常把番茄种在自己的庄园里,作为象征爱情的礼品赠送给爱人。就这样,过了一代又一代,番茄仍然只是作为一种观赏品留存于世。


番茄是在明朝时期传入中国的。很长时间内仍是作为一种观赏性植物存在。据《群芳谱》中记载:“番柿,一名六月柿,茎如蒿,高四五尺,叶如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株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来自西番,故名。”


直到十八世纪初,才有了第一位敢于冒险吃番茄的人。相传,法国有一位画家看到番茄如此诱人,便萌生了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念头,要尝尝它到底是什么滋味。他鼓足了勇气,为了后人的“口福”,一咬牙,一跺脚,毅然冒着生命危险吃了一个,觉得甜甜的、酸酸的,他禁不住又多吃了几个,然后,整理好衣服,躺到床上,等待死神的降临。


一天过去了,他还睁着眼睛对着天花板发愣。怎么?自己吃了像毒蘑菇一样艳丽鲜红的“苦果”居然没死!他咂巴咂巴嘴,回想起番茄那酸中带甜的味道,真是好极了,于是他兴高采烈地把“番茄无毒可以吃”的消息告诉了自己的亲朋好友,大家被他吃“苦果”的行为惊呆了。不久,番茄无毒的新闻便震动了整个西方,并迅速传遍了全世界。


从此,人们知道了番茄的实用价值。享受到了这位“敢为天下先”的勇士冒死给人们带来的口福。于是人们便纷纷把它从花园里挪到了自家的菜园。


后来,意大利厨师把西红柿做成了一道色艳、味美的菜肴。客人吃后赞不绝口,番茄终于登上了历史的餐桌。自此,番茄赢得了人们的好评,被誉为金苹果、红宝石、爱情果。而到了清朝末年,番茄才被中国人应用到饮食调味的行列。


目前,已经被科学家证实,西红柿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C,并且含有叶酸、钾等营养成分,特别是它含有的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茄红素,要远远大于西瓜、柚、杏等水果。近些年,根据美国《全国癌症研究所杂志》的报道,美国医学专家研究表明,多吃番茄可以有效起到防癌的作用,甚至对胃癌、结肠癌等也有作用。


4.皇帝如何请客吃饭?


(古代国宴的排场)


同事之间请客吃饭叫什么?家常便饭。领导呢?饭局。国家领导呢?国宴。那么古代皇帝请客吃饭该叫什么呢?


帝王请吃饭应当是恩,说帝王请客未免有些大不敬,但是如果改成“赐吃”“赏饭”,又有些不恰当。那么皇帝是如何宴请百官吃饭,这场饭局又当如何称之呢?明代的官方解释是把这种饭局称为“大宴仪”。


既然皇帝宴请百官是一种国家礼仪,那么规矩当然是不能不定的,按明朝时的制度,分为大宴、中宴、常宴和小宴。一般只有像立春、元宵、端午、重阳、腊八这样的节日或者在宗庙或宫殿建成之际才有机会举行“大宴仪”。那些大宴仪以下规格的,都是在“凡祀圜丘、方泽、祈谷、东宫讲读”时举行。


早在大明王朝建国之初,朱元璋、朱棣就在奉天殿举行过“大宴仪”,赏赐百官共同进膳。当然,皇帝要是突然想要“行礼”时,只需要找个借口就可以了,如《明史》中记载宣德五年冬,“久未雪,十二月大雪,帝示群臣《喜雪》诗,复赐赏雪宴。群臣进和章,帝择其寓警戒者录之,而为之序”。


大宴仪的准备工作由当时的尚宝寺负责,首先在殿的正中央放好龙椅,铺好黄麾,并设有二十四人在旁服侍。在殿内设有九个小型“乐队”和舞女,殿外还准备有歌舞杂技等艺人,供皇帝等大臣们赏乐。尚宝寺命负责膳食的光禄寺在龙椅的西面设酒亭,在龙椅的东面设膳亭,并在酒亭和膳亭的东西两侧各设珍馐美味亭,御宴则放到龙椅前的东西两方。皇太子的座位在龙椅的东侧,呈面向西方,而那些诸王大臣们则依次由南而北东西相向而坐。群臣中,四品以上殿内招待,而五品及以下则在殿外招待。


在开宴的时候,由仪礼司请皇帝先坐上御座。当皇帝一走出来,乐队便开始奏乐,等到皇帝就坐,奏乐停止,随后鞭炮鸣响,皇太子、亲王贵族等依次上殿,接着便是四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分为东西两队,进入殿中,五品以下的只能站到殿外。百官行完大礼之后,光禄寺官员持酒而入,这时乐队再次响起,等到光禄寺官员走到皇帝面前时,乐队就停止奏乐,光禄寺官员便打开酒壶为皇帝斟满,首先向皇帝敬酒。


在敬皇帝第一轮酒的时候,乐队开始奏《炎精之曲》,当音乐响起的时候,文武百官都跪下来,以敬皇帝,待皇帝饮完杯中酒后,音乐方可停止,众百官还要俯首,再行谢拜之礼,然后就可以各就各位了。


第二轮敬酒的时候,乐队开始奏《皇风之曲》,音乐一起,光禄寺官员上前为皇帝斟满酒,文武百官由那些“皇家服务生”斟酒。等到皇帝举杯喝完后,群臣才可以饮杯中之酒,这时乐队才可以停止奏乐。


接下来进汤,光禄寺官员走到殿外,乐队开始奏乐,这时群臣起立,由光禄寺官员向皇帝进汤,给皇帝上完汤,群臣方能入座,然后再由“服务生”为百官上汤。接下来是赞馔,即皇帝举起酒杯,慰问百官,百官则先后举起酒杯以示感恩。


此后就是歌舞欣赏的节目了,第一项一般是歌舞《平定天下之舞》,按如今的说法相当于劲舞一类的表演。第二项是由乐队奏《眷皇明之曲》,由舞伎跳《安抚四夷之舞》。第三项是奏《天道传之曲》,舞伎跳《车书会同之舞》;之后依次奏《振皇纲之曲》《金陵之曲》《长扬之曲》《芳醴之曲》,跳《百戏承应舞》《八蛮献宝舞》《采莲队子舞》《鱼跃于渊舞》,最后,再由乐师演奏《驾六龙之曲》。在每演完一项节目之后,都如同初轮一样,照葫芦画瓢地敬酒谢酒一番。


在九轮之后,光禄寺官员清理御桌上的糕点、酒盏,而其他皇亲大臣的酒盏则由“宫廷服务生”清理。估计到这个时候,所有人都会被折腾得饥肠辘辘,胃口打开,接下来终于到了群臣们盼望已久的进大膳的环节了,乐队奏乐,群臣起立,再谢过皇恩之后,“宫廷服务生”便依次开始上菜。


好在给群臣们吃的都是祖国四方的珍品,那些鲜果和鲜食都是通过当时的快递从全国各地由水、陆两路加急送来的,到达京城后再经御膳房的名厨精心烹制,可算是绝世佳品了。


这样,“国宴”享受完毕,乐师也停止了演奏。在撤膳的时候,还会有一支舞蹈演出,舞伎所跳的是《百花队舞》。在轻歌曼舞之中,国宴的“战场”被打扫干净了。《百花队舞》结束后,群臣起立向皇帝行大礼谢恩,仪礼司则向皇帝禀报大宴仪结束,请圣驾回宫。群臣恭送皇帝回宫后,大宴仪正式结束。


这顿“设山楼排场,穷极奢丽”的大宴仪下来,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可谓是难以估算。上不及宋,下不赶清的明代皇帝请客尚且如此,由此可见,古时皇帝请客吃饭的排场有多么大了。


5.为什么长寿的偏偏是“面”?


(长寿面的由来)


过生日的时候,按中国的传统,亲朋好友总会让“寿星”吃上一碗面条,这碗面条还有个很响亮的名字——长寿面。长寿面真的可以使人长寿吗?长寿面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


据说长寿面是从我国西汉时期的辞赋家东方朔开始的,并且长寿面与东方朔还有过两次戏剧性的接触。


戏剧性接触一:相传,西汉时期有“滑稽之雄”之称的东方朔,听说当时的博士董仲舒到如皋拜贾大夫庙后,称如皋为长寿之乡,于是出于好奇,他就来到了如皋。果然,东方朔到了如皋后,看见了这里的长寿老人很多,并且还有许多五世同堂的家庭。正在信步闲游时,看到一户人家正在为百岁老人贺寿。东方朔驻足观看,办寿宴家中的主人见他是个长袍大袖的老夫子,便请他上坐,且端上了两碗面条:一碗是鸡汤面,另一碗是拌了一百粒虾米的面条。在端上这两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后,主人请东方朔解释其中的含义。聪明的东方朔当然不会被难倒,便说道,鸡汤面是滋补之物,百粒虾米是对老人的祝福。


戏剧性接触二:相传汉武帝迷信鬼神又相信相术,一天汉武帝与众大臣闲谈,谈到人的寿命长短时,汉武帝说:“《相书》上讲,人的人中长,寿命就长,若人中1寸长,就可以活到100岁。”坐在汉武帝身边的大臣东方朔听后哈哈大笑,众大臣莫名其妙,都怪他对皇帝无礼。汉武帝问他笑什么,东方朔解释说:“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人活100岁,人中1寸长,彭祖活了800岁,他的人中就长8寸,那他的脸该有多长啊!”众人闻之也大笑,随即明白靠脸长是不可能长寿的。东方朔趁机献言:脸即面,那“脸长即面长”。汉武帝闻之大悦。于是人们就借用长长的面条来祝福长寿,长寿面的说法也开始广为流传。


面条代表着“长寿”的传说渐渐深入人心,随之也产生了很多关于面的习俗。俗语说“人生有三面”,即“洗三面”“长寿面”“接三面”。每当新生儿降生后的第三天,家人就会办洗三仪式,亲朋好友吃洗三面,意为祝愿新生儿“长命百岁”;在过生日的时候,人们都会给“老寿星”吃“长寿面”,也称之为“挑寿”,其中蕴含着“福寿绵长”的美好愿望;人死后的第三天初祭之日,称之为“接三”,主家用“接三面”来招待来宾以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绵绵不断。


6.哥吃的不是月饼是文化!


(小月饼上的大文化)


月饼自古就象征着团圆和美好,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关于月饼由来的传说很多,但是在所有的传说中,月饼都是用来庆祝胜利的食品。


据说,远在唐高祖李渊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大获全胜,于八月十五回朝。当时的一些吐鲁番商贾为了向大唐表示庆贺,便做饼以供之。高祖李渊接过商贾所供的胡饼,笑着指着空中的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便命人把这些胡饼分给群臣共同品尝起来。


从此之后,月饼的制作流传开业,其制作也越来越精细考究。


史上关于月饼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宋代秦再思所著的《洛中记闻》,其中记述唐僖宗李俨在中秋节吃月饼时,感到口味极其鲜美。僖宗赏月时,听闻新科进士正在曲江设宴庆贺,便令御膳房用红色的绫缎包裹好月饼前去赏赐给新科进士们。


宋代的月饼是菱花形的,所以便有了“荷叶”“金花”“芙蓉”等精致典雅的称呼,与此同时,在月饼制作的方法上更是精进了不少。苏轼曾有诗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酥就是油酥,饴就是糖,由酥和饴制作出来的月饼,其香脆可口的味道可想而知。自宋以后,在月饼制作的时候,不但在口感上香甜酥脆,更是在月饼的饼面上别出心裁地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图案。


圆形的月饼如同十五的月亮一样,象征着家庭的团圆,人们经常用它来当作节日的食品、祭祀的祭品或亲朋的互送礼品。从某种角度上说,这是我国汉民族的一种共同民族亲情的心理反映。


关于月饼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在北宋时期,中秋节人们都以爬高、登楼先睹明月为快,然后再举行一种祭拜月亮的仪式,其中的贡品就有月饼。根据《燕京岁时记·月饼》中所说:贡桌上的月饼随处可见,其中大的有一尺来长,并且饼面上画有月宫蟾蜍的图案,祭祀完毕,人们共同而食的场面,这也就是中秋时节吃月饼的习俗。


相传,元朝初年,忽必烈怕汉族的民众反抗,于是便下令每十家住户,派一名官兵进行监视,且十家里,只允许用一把菜刀。在这种高压政策下,人民忍无可忍,便想到了在八月十五互送月饼的时候,在月饼中放个蜡丸,并且在蜡丸中包好一张写有“反蒙复国”等誓言的小纸条。这种月饼在古时的温州一带被称为“三锦”,按照当地方言的发音,就是“杀紧”。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在月饼外贴上一张纸的由来。到了元代末年,刘伯温更是利用月饼组织了一场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的残暴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更加流行了。


中国历代很注重农业,中秋节正逢五谷丰登的农收季节,农户家中常食用“芋魁”,就是我们中秋时节所吃的番薯、芋头。这两种食物因其体型硕大而圆润,常被人们比为丰收与圆满之意。而如今我们在走亲访友的时候互赠月饼,同样也具有象征圆满、团圆之意。


随着社会的发展,月饼逐渐走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寻常百姓中秋节的必备品。月饼发展到今天,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其中更是有京式、津式、苏式、广式、潮式等五大种类。深受广大消费者所喜爱的水果月饼,是在海南等地近些年兴起的。


总而言之,中秋这场团圆的聚会,吃着月饼赏月的习俗由来已久,并且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7.菜上有山水,盘里有诗歌


(古代诗歌里的名菜)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是我国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自古我国的文人雅士就对酒有着一种割舍不断的刻骨柔情,留下了许多让后人津津乐道的诗句。同时,对于下酒的美味佳肴,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些值得称道的名诗佳句。如《诗篇·土豆歌》中赞美土豆风味的诗句:“油炸肉炖皆可口,也喜素食也喜荤。”宋代苏东坡称赞豆豉口感香美、独特的诗句:“谁能斗酒博西凉,但爱斋厨法豉香。”这些诗所要表达的对象、内容不尽相同,但都表现了人们对这些珍馔的喜爱。中国的菜影响了诗,诗更使中国的菜插上了翱翔的翅膀。菜与诗的互相影响,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然而,诗歌对菜肴不仅仅停留在概括性的描述上,更在于对其全方位的描绘上。


赞扬菜的“色”。饭菜讲究色、香、味俱全,而色是第一要求。在这里所说的“色”专指食物的“品相”或“卖相”。好的卖相可以引起人们的食欲,孔子在《论语·乡党》中就曾提到过“色恶不食”的饮食标准,这就是要求菜肴的颜色要纯正、好看,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和欣赏要求。


明朝时的名菜“水母脍”,即今天的“冷拌海蛰”,它呈现出的晶莹剔透,让诗人谢宗可大为称赞:“海气冻凝红玉脆,天风寒洁紫云腥。”揭示了“水母脍”在色泽上的特点,宋代林龙发所描绘名菜“拨霞供”的“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就将热气腾腾的浓汤比作波涛汹涌的“晴江雪”,把粉红色鲜美的兔肉比喻为“晴朗晚霞”的余辉,这样更具动态的美感,同时蕴含着“色”的神韵。


歌咏菜的“香”。一道菜四溢飘香可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