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中国史 > 图说上下五千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说上下五千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图说上下五千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图说上下五千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潜堂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2-12-01

书籍编号:30123920

ISBN:978755021128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73741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全书内容:

图说上下五千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


大众的需求,尤其是精神需求,在现代这个信息发达、文化多元的时代,越来越挑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并且按照这个标准去选择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文化食粮。尽管每个人的需求千差万别,但是仔细研究,依然可以找到共性的东西——经典和品位。经典是被大众公认的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品位反映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自我形象,影响和指导着个人行为的方方面面。两者的结合,正是一切精神文化产品满足大众需求的精神旨归。


“图说天下·典藏中国”这个套系就是按照经典和品位的标准来打造的一套大众文化读物。先来说说经典,在这个套系中,所遴选的都是大众公认的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读物:《易经》、《论语》、《道德经》、《庄子》、《诗经》、《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史记》、《资治通鉴》……反映着中华民族思想、个性、文化、历史发展的历程,也是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精神支柱。


再说“品位”,这套“图说天下·典藏中国”系列,对“品位”的塑造,不仅从传统的注释、翻译和解读去体现,而且将其精神内涵和由之演绎出来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即和流传于世的书法、绘画、雕塑、瓷玉杂玩等艺术品相结合,因为这些东西的精神实质就是从经典中获得的,是对经典的精神内涵的艺术化。加上现代的设计理念、印刷工艺,对经典进行“图解”和“图说”,营造一种开放性的阅读视野,满足大众高品位的阅读需求。


图说上下五千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说天下·典藏中国”作为一套全新的关于中国文化的出版物,带给读者的享受应该是快乐的,应该是可以满足典藏需要、满足精神需求的大众读物。

黄帝战蚩尤


● 传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而蚩尤是当时一个野蛮部族的首领。黄帝为了黎民的安危,率领部族在涿鹿与蚩尤展开了战斗,最终击溃了蚩尤,取得了胜利。此后,黄帝逐渐统一了中原地区。


 


“黄帝”和“皇帝”不是一回事儿。“皇帝”是一种称号,从秦始皇开始,中国各个朝代的最高统治者都叫皇帝。而“黄帝”是一个具体的人,据传说和古书记载,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君主,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相传黄帝姓公孙,也有人说他姓姬,名叫轩辕。他天性聪慧,小小年纪就懂得许多道理;长大以后,他热心为群众办事,被大家推举为部族首领。黄帝做了部族首领,领导人们改变了游猎生活,教大家修盖房屋,驯养家畜,种植五谷,在黄河流域定居下来。


那时候,中国的土地上还有许多其他部族。在黄河流域的西北方有一个部族,首领是姓姜的炎帝。炎帝部族看到黄河中游一带土地肥沃,就逐渐向东南迁徙。他们来到黄河中游,与那里的九黎部族发生了冲突。两个部落斗争的结果是炎帝部族被打败了。炎帝只好带着他的族人,逃到黄帝部族居住的地盘上来,又和黄帝部族发生了冲突。最后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族合并,由黄帝担任炎黄部族首领,炎帝担任副首领。这个炎黄部族就是中华民族的雏形。


炎黄二族合并以后,炎帝要求黄帝帮他洗雪当初被九黎部族战败的耻辱。恰巧这时候九黎部族也在向东南迁徙,威胁炎黄部族的安全。九黎部族的首领蚩尤战胜过炎帝,因而趾高气扬,根本没有把炎黄部族放在眼里。


据说蚩尤也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各个人头兽身,铜头铁额,有八条胳膊,九个脚趾,脸上还有各种颜色的花纹,能吃沙和石子。根据这些描写,我们可以推测,蚩尤大概是一个野蛮部族的首领,他的九黎部族比起炎黄部族来要落后得多。为了抵抗九黎部族的威胁,黄帝和炎帝带领族人磨制了许多石刀、石斧,练成了一支精锐部队。这支部队的几个分队,用虎豹熊罴(熊的一种)等等猛兽的名字命名。虎队的首领身披虎皮,豹队的首领身披豹皮……他们希望借用猛兽的威风来壮大声势,吓唬敌人。同时他们还制订了周密的作战方案。


炎黄部族和九黎部族的大战终于在一个名叫涿鹿的地方爆发了。作战双方一边由蚩尤和他的八十一个兄弟打头阵,一边是黄帝和炎帝指挥的虎豹熊罴队做先锋。这场战争打得十分激烈,大战一开始,黄帝命令应龙担任大将,截断江河,准备用大水淹死蚩尤。蚩尤不甘示弱,他早已请来风伯雨师,请他们刮起大风下起大雨。黄帝看到蚩尤能呼风唤雨,就赶快请来女神旱魃,叫她用猛烈的阳光和干燥的狂风驱散蚩尤调来的大风和大雨。


图说上下五千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神农尝药图·明·郭诩


神农氏,即炎帝。传说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龙颜大唇。农业的发明者,医药之祖,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蚩尤在第一个回合中输了,就使出了一个绝招,施法作起大雾来。浓烟似的大雾弥漫了三天三夜,弄得炎黄部族的人伸手不见五指,都迷失了方向,不但看不清对面的敌人,就连自己人也都互相失散了。黄帝赶紧派出大将风后,叫他按照天上北斗星的斗杓能指示方向的原理,制造了指南车,用来辨别方向。他们依靠指南车,确定了蚩尤的大本营后,发动了一次猛烈的进攻。这时候蚩尤正在为自己施法所作的大雾扬扬得意,以为这一下黄炎部族迷失了方向,动弹不得,胜利一定是属于他蚩尤的了。万万没有料到,黄帝他们靠着指南车的指引,已经冲到了他的大本营前。


黄帝捉住了蚩尤,派应龙把他押到凶黎之谷,砍掉了他的脑袋。黄帝和炎帝还把蚩尤的九黎部族全都并入了炎黄部族。从此,黄帝成了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尧舜禅让


● 禅让是一种帝位传承的方式,它和子继父位不同,谁的品德好,有才干,谁就可以继承帝位。尧舜禅让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对贤明君主的渴求和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说上下五千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道统五祖图之尧帝像·宋·马麟


此图是南宋画家马麟的作品,根据记载原本有13幅,现在仅存5幅,分别是伏羲像、尧帝像、大禹像、商汤像和武王像。这幅尧帝像就是其中之一。此图上方有南宋理宗题写的赞:“尧。大哉帝尧,盛德巍巍。垂衣而治,光被华夷。圣神文武,四岳是咨。抑逊之典,万世仰之。”


尧、舜以及后来的禹,都是在黄帝后,先后涌现出的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据说尧很善于治理天下,他命令羲、和二人掌管天地,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别掌管东、南、西、北四方。他还制定了历法,规定一年为366日,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使农牧业、渔猎业都能根据季节安排生产。尧从16岁开始治理天下,在位70年。到86岁那年,他觉得自己年老力衰,想要找一个人来接替他管理天下,于是便找重臣“四岳”商量,“四岳”一致向他推荐舜。


舜又称虞舜、有虞氏,传说他的出身并不高贵,父亲是一个盲人,被称为瞽叟,“瞽”就是瞎眼的意思。瞽叟第一个妻子生下舜就死了,他又娶了一个妻子,生下舜的弟弟象。象是个好吃懒做而又骄横无礼的人。但瞽叟和舜的继母都很宠爱小儿子象,厌恶舜。全家人都将舜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舜却一直以德报怨,孝敬父母,善待兄弟。舜高尚的品行赢得了周边百姓的尊敬和爱戴。舜曾去历山耕田,又去雷泽打渔,去河滨做陶器。他走到哪里,百姓们就跟到哪里,很快使那些地方都变成了都市。


尧听了“四岳”的介绍,非常高兴,就赏赐给舜一套新衣服、一张琴和一群牛羊,还派人为他建筑粮仓。尧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让她们随时考察舜的品行,及时向他汇报。


舜的继母和弟弟看到他得了这么多好处,又羡慕又嫉妒,便和瞽叟一起密谋,千方百计想置舜于死地。瞽叟先是叫舜去修补粮仓的顶。正当舜在粮仓顶上涂泥加草、用心修补时,象却偷偷跑来把梯子搬走,并在仓廪下面放火,想要烧死舜。幸亏这个阴谋早已被娥皇和女英识破了,她们事先叫舜带了两顶斗笠。舜看到下面火起,赶快一只手举一顶斗笠,好像张开翅膀一样随风飘落到地上,毫发无损。瞽叟和象一计不成,又施一计。过了几天,瞽叟又叫舜去挖井。当舜下到井底后,他们就迅速地把地面上的土石扔下去,将井填没。父子俩满以为舜这次一定必死无疑,没想到舜在井底下开了一条孔道,安全地钻了出来。象以为舜已经死了,不禁得意忘形,就跑到舜住的房子里,操起琴弹奏起来。就在这时,舜突然出现在门口。象大吃一惊,但马上假惺惺地说:“我正在想念哥哥,所以弹琴以寄托思念之情。你回来可真是太好了。”舜宽容地笑了笑,并未揭穿这个阴谋,而且从此对父亲、兄弟更加照顾和爱护。


尧考察舜很长时间,先后交给他很多工作,舜都能圆满地完成,又听说舜这样宽宏大量,于是决定让舜做自己的辅佐官和继承人。尧退位后,舜成为天下的共主。传说瞽叟夫妻和象最终也被舜感化了,一家人过着幸福和睦的生活。舜把象封到一个叫有鼻的地方做诸侯,还发明了象棋来教化他。


舜一生辛劳,比起尧来,他似乎更关心民间疾苦,经常游历四方,为百姓排忧解难。舜年老后,和帝尧一样为了继承人的事情忧心忡忡,因为他的儿子商均也和帝尧的儿子丹朱一样不成器。最终他选中治水有功的大禹做他的继承人。


这种传位以德不以亲的做法,称作“禅让”。

湘妃竹的传说


相传,帝舜在去南方巡查的途中,死于苍梧之野,葬在九嶷山的南面。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听到噩耗,一路南行奔丧,泪水洒在南方的竹林中,竹竿便长出许多斑痕,犹如泪痕,从此就留下了“湘妃竹”这一特别的品种。据说在渡过湘水时,两人失足落水,或者故意跳水殉夫,总之,此后她们做了湘水的女神。

大禹治水


● 尧舜时代,洪水泛滥,百姓苦不堪言。禹的父亲鲧受命治水,花了九年时间仍未能消除水患;鲧死后,禹继承父志,踏上了治水的漫漫长路。


 


传说尧在位的时候,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特大的洪灾。洪水冲塌了房屋,淹没了田地,还淹死了许多人。为了解除水患,尧号召人们推举贤能的人去治理洪水。人们推举鲧,鲧治水九年,采用的是筑堤挡水的方法,挡来挡去,这边挡住了,那边的堤又冲垮了,结果是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尧叫舜去检查鲧的工作。舜看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处死了,命令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洪水。


禹接受了治水的任务,找出了他父亲失败的原因,决定先进行实地考察。他率领着益、后稷和大批助手,踏遍了当时闹水灾的地区,跋山涉水,测量地势高低,分别竖立木桩作为标记,然后根据调查得来的资料,制定治水的方案。


禹是治水工程的首领,他身先士卒,为群众做出了很好的榜样。长期的艰苦劳动使他的手脚长满了老茧,由于长年累月地泡在水里,脚指甲都脱落了,小腿上的汗毛也掉光了。


大禹治水十三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都没有进去看一看。第一次经过家门口时,他听到自己新生的儿子正在呱呱啼哭,别人都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工作,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口的时候,抱在妻子怀里的儿子已经能够叫爸爸了,他使劲地挥动着小手向禹打招呼。禹满怀深情地向妻儿挥了挥手,仍旧没有走进家门。禹第三次经过家门口的时候,已经长到十多岁的儿子跑过来叫爸爸,禹爱怜地摸了摸儿子的头,叫他告诉妈妈:治水的工作很忙,自己没空回家。说完又匆忙地离开了。


禹治水采用了一套正确的方法:凿山开渠,把洪水引入大江大河,然后归入大海。那时,在今天的山西河津与陕西韩城之间是一座座高山,奔腾的河水到了这里找不到出路,就溢出河床,两岸经常是一片汪洋。禹认为这里是个治水的关键,决定凿开一个缺口,替黄河找一条出路。经过异常艰苦的劳动,山被凿开了,奔腾的黄河水通过缺口,欢快地向下游流去。人们为了纪念禹的功劳,就把这座山叫作龙门山,把这个缺口叫作禹门口。


相传,禹在治水的过程中曾得到过各方神灵的协助。一次,他走到黄河边,突然从水里跳出一个神人来,长着白色的脸,鱼的身体,送给他一张“河图”,上面详细画明了黄河流域的水流走势。据说,这位神人,就是黄河之神河伯。


还有一次,禹为了泄洪而凿通龙门山,偶然发现了一个山洞,里面黑漆漆的深不可测。禹点燃火把,走了进去。没走多远,他就遇到一头口衔夜明珠的神兽和一条不停地吠叫的青狗,引导他来到洞穴的深处。奇怪的是,黑黝黝的洞穴到了这里突然变得明亮起来,神兽和狗也全都摇身一变,化作了身穿黑衣的人形。他们引导禹拜见了一位蛇身人脸的神仙。这位神仙把一枚长一尺二寸的玉简传授给禹,要他用来测量天地,平定水患。这位神仙,就是伏羲。


禹在治水过程中也遭遇过阻挠。传说他三次来到桐柏山,山上都刮起狂风,飞沙走石,使治水工程无法顺利开展。禹派部下捉来桐柏山的山神。山神告诉他,这是附近的水神无支祈在捣乱。这个无支祈长得猿猴一般白色的脑袋、青色的身体、金色的眼睛、长长的脖子,力大无穷,行动敏捷。禹先后派了好几名部下前往,历尽艰险,终于捉到无支祈,用绳索拴着他的脖子,给他的鼻子穿上金铃,押送并囚禁在龟山脚下。从此以后,淮河水流顺畅,再也不闹灾了。


图说上下五千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大禹治水图·明·仇英(传)


此图传为明代画家仇英所制,内容表现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图绘青山嵯峨,洪波浩瀚,一众民夫正在开山凿石,搬运泥沙,疏导洪水,在卫士的簇拥下,大禹正在镇定自若地指挥民夫。此图人物众多,各具面貌,设色典雅,布局合理,很好地表现了主题。


经过多年艰苦的治理,洪水终于退去了。舜退位后,把天下共主的位置让给了禹。而禹也因为治水的伟大功绩,被后世尊称为大禹。

残暴的夏桀


● 夏桀是中国历史记载的第一个暴君。他荒淫无度,还认为自己是太阳,最终丢掉了国家,也丢掉了性命。


 


夏王朝的统治持续了400多年,到了公元前16世纪,夏朝的最后一个王夏桀在位。夏桀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之一。据说他文武双全,双手可以把铁钩拉直。但他重用佞臣,排斥忠良,不修内政,而且残酷压榨百姓,导致朝野内外矛盾重重。


夏桀迷恋女色,后宫美女如云,其中最受宠爱的是妺喜。他即位后的第三十三年,发兵征伐有施氏,有施氏抵挡不住,进贡给他一个美女,名叫妺喜,为有施氏之妹。夏桀十分宠爱妺喜,特地建造了富丽堂皇的琼室、象廊、瑶台和玉床,供他和妺喜荒淫无耻地享乐。夏桀对妺喜宠爱有加,言听计从。妺喜听腻了琴瑟之声,偶然间听到布帛撕裂的声音,觉得非常新鲜、悦耳。夏桀便向全国征集大量布帛,堆放在宫中,令宫人不断地撕帛,以博美人一笑。


夏桀对饮食十分讲究,常吃的是西北出产的蔬菜、东海里捕捞来的大鱼,调味的作料是南方出产的生姜、北方出产的海盐。为了供应他一个人的膳食,得有成百上千人替他种菜、捕鱼、运输、烹调。夏桀又是个酒鬼,特别喜欢喝酒。他喝酒还有个怪脾气,必须喝十分清澈的酒,酒一浑浊,他就要杀厨师,许多厨师都因此断送了性命。夏桀喝醉了酒以后,还要拿人当马骑着玩耍。谁要是不肯让他骑,就要挨一顿痛打甚至被杀头。


夏桀喜欢阿谀奉承的人,讨厌直言规劝他的人。有个大臣叫关龙逢,看到夏桀胡作非为,便进谏道:“天子谦恭而讲究信义,节俭又爱护贤才,天下才能安定。陛下奢侈无度,嗜杀成性,弄得百姓怨声载道,长此以往,天下就危险了。”桀听了大怒,将关龙逢处死,还说:“天上有太阳,我就是国家的太阳,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他还召集所属各部首领开会,准备发动讨伐其他部落的战争。这样,夏桀也就日益失去人心,夏朝的统治也越来越腐朽了。


正当夏朝势力日渐衰落的时候,黄河下游的商部落的势力强大起来了。商部落的首领汤看到夏桀众叛亲离,便积极地收揽人心,壮大力量,准备进攻夏朝。汤历数夏桀的暴虐无道,号召夏的属国叛夏归商,对不肯归附的,就出兵攻灭。


图说上下五千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复原模型


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曾挖掘出一座夏朝宫殿区遗址。这座宫殿东西长约108米,南北宽约100米。整个宫殿坐北朝南,从规模看,当为王室所居。由柱洞的布局可以推测其屋顶结构为四面起脊式。正面墙基中心处建有门廓,宽34米,为两面坡式,有三条通道。在东北角另有两个小门。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建筑,从形制到结构都具有早期宫殿的特点,很多地方为后代宫殿所沿用,开创了中国宫殿建筑传统的先河。


商汤先后灭掉了葛(今河南睢县北部)、韦(今河南滑县东南部)、顾(今山东范县东南部)等夏朝属国,以剪除桀的羽翼。商汤越战越强,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使夏桀陷于孤立的境地。汤还迁都于亳(今河南商丘),以此为前进的据点,准备最后攻灭夏朝。


而汤在不断征讨夏的属国的同时,大量地向夏朝进贡各种珍奇异宝,并贿赂桀的近臣。桀收到这些珍宝,又有那些佞臣在他耳边说汤的好话,也就因此对商的所作所为不闻不问,双方的力量在不知不觉中此消彼长。


汤和宰相伊尹见时机成熟,就由汤召集部众,出兵伐夏,直逼夏的重镇鸣条(今山西安邑西部)。


桀得到消息,亲自带兵赶到鸣条。两军交战,桀登上附近的小山顶观战。忽然天降大雨,桀又急忙从山顶奔下避雨。夏军将士原本就已经不愿再为桀卖命,此时,也乘机纷纷逃散。夏桀制止不住,只得仓皇逃入城内。商军在后紧追,桀不敢久留,匆忙携带妺喜和珍宝登上一艘小船,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巢县)。后又被汤追上俘获,放逐在这里。


桀和妹喜养尊处优惯了,在这荒僻山乡,无人服侍,自己又不会劳动,最终被活活饿死于卧牛山,夏朝宣告灭亡。

成汤建商


● 商族是黄河下游一个古老的部族。经过十几代人的励精图治,到了成汤统治时期,商部族逐渐强大起来,并一举灭夏,入主中原,建立了殷商王朝。


 


成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相传他的母亲扶都怀孕时,曾梦到一道白气贯穿明月,几天之后就生下了汤。由于汤的功绩很大,人们常在他名字前加上不同的形容词或天干号,如商汤、成汤、天乙汤、大乙汤等。史书上因此说“汤有七名”,以形容他名字之多。


不管名字如何,汤的确是一个英明的领导人才。商在他的治理下,比先前更加繁荣强盛。然而,雄心勃勃的汤并不满足于此,他真正的理想是灭亡夏朝、消灭夏桀这个暴君,取其位而代之,并且开始了积极的准备。


从始祖契开始,商族已经经历了8次迁徙。到了汤的时候,他又将部落的居住地迁回了祖先契曾经居住过的亳。从亳到夏朝的都城,是一片平原旷地,几乎没有什么山河阻挡,特别有利于军队进攻。迁亳之后,汤对内注意宽以待民,与民谋利,从而获得国内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在商族内部形成了百姓亲附、安居乐业的局面。对外关系上,他尽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图取得各方国和部落的拥护。


据说有一次,成汤和几个大臣到郊外游猎。在一个小树林中,他们看到一个老人正在布设捕鸟的网。老人在四面都支好网,然后拜了几拜,祷告四面八方的鸟都能入网。成汤看到这种情景,就走上前去劝阻,让老人把布下的网收起一面。这就是“网开一面”这个成语的由来。于是国人都争相传颂,说成汤对天上的鸟都如此仁慈,何况对百姓呢。


人心所向,汤在民众的心中更具有号召力了,不仅本族人拥护他,连夏人甚至其他方国的人也都争相归附,出现了《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汤修德,诸侯皆归商”的局面。


汤的一系列活动自然引起了夏桀的注意。夏桀深恐汤的势力壮大会威胁他的统治,于是将汤骗到夏国,软禁在夏台(位于今河南禹县)。商国的右相伊尹设计将汤救出,并为汤正确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建议汤表面仍向夏桀表示臣服,暗中积蓄力量,才是上策。汤信服地采纳了他的建议。


由于夏桀的苛暴,夏的同盟者九夷中的一些部落已经忍受不了夏的压榨勒索,逐渐叛离夏朝,力量对比逐渐向有利于汤的方面转化。这时,伊尹又给汤献计:不给夏朝进贡,来观察夏朝的反应。夏桀见汤不来进贡,便召集九夷之师伐商。汤赶紧谢罪求饶,夏桀便让九夷退兵了。九夷人因此觉得受了夏桀的戏弄,心中愤愤不平。次年,汤又不进贡,夏桀再召集九夷之师伐商,九夷之师却不响应桀的号令了。这样,夏桀已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灭夏的时机成熟了。


汤知道机不可失,果断地决定大举进攻。他召集将士,借上天的旨意来动员将士,有功者将给予奖赏,不从者会受到惩罚。汤从亳起兵,矛头直指夏都。夏桀对商汤的进攻并未作认真准备,只得调集兵力仓促应战。成汤的将士们恨不得夏桀早早灭亡,作战非常勇敢,甫一接战,夏军就大败而逃。


成汤回师亳都,即位为王,三千诸侯前来朝贺。他把夏禹所铸的九鼎移到亳都,从此商王朝取代了夏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


图说上下五千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殷汤王巡幸图·清·廖鸿章


此图描绘商汤出行,见狩猎者四面张网,狩猎者说:“但愿天下四方的禽兽都进入我的网中。”商汤说:“哎!太过了。”让人去掉其中三面,只留下一面,祈祷说:“想往左就往左,想往右就往右,命运不济的进入我的网中。”天下诸侯听了这件事,都说:“汤的德行很高了,已经恩及禽兽了。”于是天下都向汤朝贡。

盘庚迁殷


● 商朝建立后,由于内部频繁的争斗,再加上黄河下游经常闹水灾,都城不得不频繁地迁移。直到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四处游移的都城从此才有了定所。


 


商王太甲死后,王室内部因争权夺利而发生了愈演愈烈的斗争。由于王位的继承还没有确定的规则,因此每一代君主死后,就会爆发一场激烈的王位争夺战。从中丁开始,经历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和阳甲九代,几乎没有一代帝王的王位是平平安安继承来的,因此被史书称为“九世之乱”。王位争夺使统治者们无法专心于国事,荒废了政务,国力也被大大消耗。加上这段时期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有些小国和少数民族也趁机起来反叛,再加上水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使得商朝简直到了崩溃的边缘。就在这个岌岌可危的时候,盘庚用他的英明举措挽救了颓势,并且使商王朝重新走上了强盛之路。


盘庚的本名叫作旬,是商汤的第九代孙、商朝的第二十个王。他本是第十九代王阳甲的弟弟,哥哥去世后,他也是通过一番激烈争斗才登上了王位。盘庚很善于观察形势,因此深深地明白,应当赶紧想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来缓和各种矛盾冲突,挽救商朝的衰亡。


盘庚认为,扭转国家形势的最佳出路就是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因为殷这个地方西依太行山,地势西高东低,像一个簸箕一样,而且前面有一大片土地肥沃的平原。洹水自西北向东南穿过,取用水方便,有利于农业生产。在此开垦荒地,不愁国力不富。另外,殷正处于簸箕口处,地势险要。这对有效管理全国,以及出兵打仗,都比较方便。从政治上考虑,迁都以后,一切都得从头做起,王室贵族就会受到抑制,阶级矛盾就可以得到缓和;迁都还可以避开那些叛乱势力的攻击,而外部的干扰少了,统治就可以稳定很多。


虽然迁都有诸多的好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迁都。一些奴隶主贵族极力反对迁都,他们害怕到了新的地方不能照旧享乐。盘庚于是把奴隶主贵族召集起来,对他们公开说明迁都的理由。他在讲话中时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时而用严刑峻法威胁他们,时而又用先公先王的神灵恐吓他们。


《尚书·盘庚》三篇记录了盘庚的这些训话。第一篇是劝告,告诉大家搬家到殷去的好处。他说:“我要迁都是继承先王的基业,以平定四方……我要像先王关心臣民那样关心你们,保佑你们,带着你们去寻求安乐的地方。你们如果不与我同心,先王的在天之灵便要责罚你们,降下不祥来了。”“我之所以要迁都,正是为了使得你们的生活安定。”第二篇是威胁,他用强硬的口气,警告大家一定要老老实实地服从迁都的命令,否则就要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他说:“我将要把你们杀戮了,绝灭了,不让你们恶劣的种子遗留一个在这个新邑之中。”最后他号召民众说:“去吧!去寻求安乐的生活吧!现在我要把你们迁徙过去了,在那边,永远安定你们的家。”


可是斗争并没有结束,老百姓到了一个新地方,生活不习惯,吵嚷着要回老家。奴隶主贵族就乘机起哄,煽动大家要求搬回老家去。盘庚沉着应对,他告诫官员贵族们不要贪图享乐、聚敛财宝,而要谋生立功,施恩惠于人民,与人民同心,治理好国家。过了几年,局面才安定下来。


盘庚迁殷摆脱了长期以来旧势力的影响,加上殷都附近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再加上殷商百姓的辛勤劳作,终于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出现了“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的局面。殷都被建设成了一个十分繁荣的都市,衰落的商朝也由此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从此,商朝的都城就固定在殷城,再也没有迁移过。


图说上下五千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圆雕玉龙·商


此玉龙呈墨绿色,张口露齿,是目前发现的商代玉龙中唯一一件圆雕作品。该器制作精良,对了解商代玉龙的具体形态有重要的价值。


盘庚迁殷,在商代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使得商代早期四处游移的都城有了定所,此后一直到商朝灭亡都以此为都。商朝从此政治稳定,经济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商也因此有了“殷”的别称。因此,史学界也一直将盘庚迁殷列为商代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有的学者甚至以盘庚迁殷为标志,把商代历史分为了前期和后期两段,盘庚对于商朝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也由此可见一斑。

妇好的传奇人生


● 作为王后,妇好也许不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但是同时作为王后和军事统帅,妇好却是历史上少有的。


 


商王武丁见于史料的妻子有60多位,其中只有三人拥有王后的地位,妇好则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在现存的甲骨文献中,“妇好”的名字频频出现,仅在安阳殷墟YH127甲骨穴中出土的1万余片甲骨中,她就出现过200多次。而且武丁在这些甲骨占卜中向上天祈告的内容,涵盖了妇好生活的各个侧面:征战、生育、疾病,甚至包括她去世后的状况如何,足见武丁对妇好关切之深。


那么,历史上的妇好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其实,妇好并不姓妇,她嫁给武丁成为武丁的妻子以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